电子游戏和电影原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电子游戏里,玩家是情节的参与者,在电影里,观众是故事的接受者。
当然也可以说,玩家的参与实际上不可能脱离系统的设定,而电影的输出也不可能完全不考虑观众的反应。
现在,电子游戏和电影似乎展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融合,“难解难分”,所以在这个数字时代,既有游戏版《迷魂记》,也有近日刚上映的电影版《神秘海域》。
电子游戏的电影化,以及电影的电子游戏化,都是如何风靡起来的?
推动两者相互渗透的是怎样的野心和欲望?
于3月14日在国内上映的电影《神秘海域》(Uncharted 2022)剧照。
1911年,法国先锋派杂志《Montjoie!》上惊现一篇《第六艺术的诞生》。
这份由里乔托·卡努多撰写的宣言大胆又深刻,为诞生才十多年的电影索得了艺术殿堂的一席座位。
后来卡努多又修正观点,把舞蹈置于电影之前,电影便从此锁定第七艺术的位置。
尽管宣言中某些观点引发后人的非难,例如“电影是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但宣言本身的定锚之功毋庸置疑。
整个20世纪,电影都是人类无可取替的宠儿。
卡努多的论断建基于比他早约一百年的黑格尔,后者在《美学讲演录》中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列为五大艺术。
有别于电影,这些门类大都能追溯到古典时期甚至更早。
从古代到黑格尔再到卡努多,艺术门类发展衍生的轮廓大致是清晰的。
不过宣言至今一百多年,这些轮廓逐渐模糊,乃至不可辨识。
“八大艺术”之说人人听过,谈到具体类目却聚讼纷纭。
并且人们提及这一说法时,往往也不是对这八者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引介八者之外的新门类。
比如至迟在20世纪末,电子游戏已被称作“八大艺术”之外的“第九艺术”,以体现顺应时代科技的新趋势。
是否挤进一份有争议的名单,其实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20世纪首尾两次关于艺术门类的预言式宣告,其前瞻性日后都得到现实背书。
电影仍在探寻新的可能,电子游戏作为后起之秀,在新科技、新概念的华丽布景下,也早已迈出野心勃勃的步伐。
撰文 |张哲01将黑泽明和希区柯克之魂注入游戏和黑格尔领略过的那些艺术形式相比,游戏与电影尚属年轻,彼此间交缠大过交锋。
游戏电影化和电影游戏化,各自都已不是新鲜的命题。
远古如1983年,《龙穴历险记》已经在用预录动画推进剧情。
当时市面上仍是点阵满天飞,《龙穴历险记》丝滑的三维画质却像是闯入石器时代的穿越者,直接吊打、碾压、秒杀、完爆了所有竞品。
《龙穴历险记》画面。
尽管游戏性相当糟糕,但《龙穴历险记》光凭画面就俘获了一代青少年的心,令他们第一次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互动式电影的参与感,说它开天辟地也不为过。
它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2017年的《怪奇物语》第二季特地安排了小主角们在游戏厅沉迷于这款游戏的桥段,《失控玩家》男主瑞恩·雷诺兹主演的电影版《龙穴历险记》目前也正在筹备。
千禧年前后,主机显著进化,游戏开发者也努力提升“第九艺术”的品质,运镜、叙事等方面纷纷取法电影。
回望一串串时代之泪,《红色警戒》系列、《半条命》系列、《合金装备》系列都设法融入电影元素,打造爆款;《古墓丽影》系列、《生化危机》系列、《寂静岭》系列也因为本身出色的电影化,顺利完成了电影改编——从电影化的游戏到游戏的电影化。
《合金装备》画面。
现在,电影化走得更远。
清汤寡水恍如文青特供的《风之旅人》,叙事技巧也借鉴了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总结的那套好莱坞式金科玉律,遑论其他3A大作?
《对马岛之魂》的音乐由电影配乐大师梅林茂等人打造。
画面同样出色,移步换景呈现层出不穷的瑰丽风光和堪比世遗的东方古建。
最受瞩目的是游戏特别提供的“黑泽模式”,以苍劲的黑白胶片滤镜搭配单声道的视听体验,凸显武士在杀阵对决时的一招一式,以此向黑泽明奠定的剑戟片范式致敬。
另一个例子是近期的独立游戏《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
项目初公布时,希区柯克的影迷们又喜又怕,担心将《迷魂记》这样的影史经典改编得不伦不类。
随着游戏发售,人们发现它的剧情跟电影《迷魂记》没有直接关联,但主题的确吸纳了希翁电影的元素:不光是《迷魂记》,还有《爱德华大夫》、《惊魂记》和《蝴蝶梦》。
用《卫报》专栏作家斯图尔特·赫里塔吉的话来说,该款游戏是“根据导演的审美来制作,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具体的情节”。
尽管口碑平平,但它的尝试是有益的。
和《对马岛之魂》一样,《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迷魂记》不是对经典电影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将大师风格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两款用了“魂”字作中文名的游戏中,注入的是黑泽明之魂和希区柯克之魂。
如果这套电影化的方法能够移植,或许我们也可以想象,未来将会玩到诺兰上身、韦斯·安德森附体、甚至塔可夫斯基转生式的游戏?
02这其实有点像人生如今的许多游戏有脚本,有演员(甚至蕾雅·赛杜、木村拓哉这样的巨星),多线叙事、一镜到底、闪回剪辑之类的雕虫小技早已不是新鲜事。
至少在目前阶段,游戏的优势是比电影更自由、更沉浸、更具专属感。
开放世界一度风靡,令玩家体验到丰富度和随机性远超电影的故事。
一部电影通常两小时,但沙盒却动辄提供上百小时的体量,和似乎永无尽头的随机剧情。
《GTA 5》与《荒野大镖客2》这样的传统开放世界巨细靡遗,锻造出庞大、坚实、壮阔的宏观宇宙,又向内呈现无数微观的生活细节,吸引玩家全身心浸入,在美国当代大都会醉生梦死,或者伴着慢慢终结的西部拓荒时代挥洒豪情与悲凉。
在开放世界里,每个玩家经历的故事都是专属于自己的。
不过,能提供“专属感”的却不止开放世界。
2010年,Quantic Dream推出交互式电影游戏《暴雨》,以警察、私家侦探、记者和心碎的父亲四个视角,交织铺陈出一桩惊悚的绑架案。
《暴雨》的独特魅力在于,玩家会面临许多道选择题,每一个选项、每一步决定都会得到反馈:影响之后的剧情。
某些主角甚至可能因玩家的选择而早早死掉,但游戏会继续推进,直到迎来结局。
《暴雨》画面。
《暴雨》总监大卫·凯奇强烈建议玩家只玩一遍,因为“那是你特有的体验,那是你真正决定要写的故事。
我觉得玩几遍是一种折损其魅力的方法。
”这其实有点像人生:你决定你的选择,对这选择造成的后果担负责任;你的选择渐渐塑造了你。
存在主义者或许会是交互式电影游戏的潜在客群?
《暴雨》不是第一款交互式游戏,但高度电影化的叙事风格令它大获成功,Quantic Dream也极受鼓舞,顺此方向持续开拓。
《超凡双生》请来艾伦·佩吉和威廉·达福加盟,更大胆地以肉眼不可见的灵体作为主角之一。
《底特律:变人》突出科幻与反乌托邦色彩,仿生人自由意志觉醒的过程令人心潮澎湃。
每一章过关后会出现选项分支繁复的流程图——算一算排列组合,世上没有两个玩家会玩出完全相同的故事。
03是电影,还是游戏?
著名的交互式电影游戏还有《奇异人生》系列和《直到黎明》,但《晚班》最值一提。
作为电影,《晚班》故事逻辑性和演员表演都欠出彩,最多只够及格;作为游戏,可玩性又很低,玩家全程除了像点菜一样做选择题,无法赋予任何操作。
简单来说,如果以电影和游戏其中任意一种单向度的标准来看,它想两头讨好,结果双向碰壁。
但《晚班》的历史意义恐怕不在此。
自从电子游戏诞生,它和电影历经了几十年的彼此试探。
电影化令游戏发展增速,游戏化赋能电影慢半拍。
《像素大战》《头号玩家》《失控玩家》旨在用电影模拟游戏,却往往只做些表面文章,使尽解数抛梗换来资深玩家会心几笑;倒是《1917》这样的电影做了精心策划的游戏化尝试,对标第三人称射击类游戏,摒弃宏大叙事而专注个体的亲身体验,观众全程与角色同步呼吸,而这正是许多游戏的黄金法则。
电影《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 2018)剧照。
电影《神秘海域》(Uncharted 2022)剧照。
成熟游戏IP的电影改编成败不一。
这几天《神秘海域》公映,开场即是该系列游戏第三代的高空跑酷桥段,令游戏粉也感到过瘾。
和已有些年头的游戏原作相比,电影的视听更刺激感官,简单粗暴,奈何有效。
不过,除了名场面神还原和流量明星撑场,这款老套的爆米花电影其实乏善可陈。
其他如《魔兽》和《逆转裁判》口碑尚可,《刺客信条》拉低了游戏的风评,《真·三国无双》如潮的恶评更令本已走下坡的该系列游戏陡增穷途末路之感。
电影IP的游戏改编案例少得多,较为人知的是《漫威蜘蛛侠》。
尽管这个例子未必得当,因为与电影和游戏纠缠的还有漫画,但在几代蜘蛛侠电影早已深入人心的前提下,改编后的游戏仍得到了漫威迷的广泛认可。
像电影里那样拯救全城的剧情已是次要的卖点,游戏更激动人心的是,玩家能操纵彼得·帕克在纽约的摩天大厦间翻飞翱翔,从任意角度目击这座伟大城市的绝美景观。
操纵带来的自由、沉浸与专属感,电影还难以赋予。
电影《晚班》(Late Shift 2016)剧照。
《晚班》试图终结以上铁律。
它摒弃了业界通用的动作捕捉,直接让演员以真人实景出演游戏动画。
可以说,它既是游戏,也是电影:在一项社交媒体的投票中,51.7%的人认为它是游戏,剩下的认为它是电影,的确也差不多一半一半。
如果不是以单向度的标准,而是站在电影和游戏的历史性交叉点来评价《晚班》(它比《黑镜:潘达斯奈基》更早一点),就会发现它凭借含糊的身姿,吸纳了电影和游戏的长处,得出二者的最大公约数。
你可以在家中,用游戏手柄按下选项,独自决定后续剧情;也可以在影厅里或者流媒体上,和其他观众一起边观影边用手机投票,来展开主角每一步的命运——这套模式背后也浮现出某种民主观影规则,令人重新审视传统影院经验。
04电影、游戏与虚拟现实将“难解难分”
《失控玩家》(Free Guy 2021)剧照。
开放世界和交互式电影游戏都有明显的局限。
开放世界的NPC(游戏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指非玩家角色)即使设定再丰富,反应也都在公式和套路中,《失控玩家》已经对此大加调侃。
沙盒的自由以牺牲戏剧性作为代价。
交互式电影游戏的剧情选项分支再多,玩家也无法点到菜单之外的餐品。
和沙盒相反,这类游戏只重故事,削弱了其他方面的交互。
“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全都是幻觉!
”电影《穆赫兰道》这著名的台词,竟也暗合如今许多游戏。
开放并非真的全然开放,选择也只是画地为牢。
法国哲学博士西尔万·波蒂指出,“玩家被迫去选择,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即使操纵主角自杀,甚至关掉电源、砸烂主机,这仍是预期中的选择。
”玩家是自由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自由。
这有点像《底特律:变人》中的马库斯,拥有了自由意志,反而倍感痛苦。
电影《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2001)剧照。
开发者努力把地上的圈画大,尽量让玩家感觉不到。
但地始终有边界。
游戏按现有思路提供的自由、沉浸、专属感,有一天会遇到瓶颈。
电影的传统里欠缺这些东西,现在它则在尝试融合。
门户之见大可不必,游戏未来的方向要和电影一起探寻。
2019年,影评人卢克·巴克马斯特预言了二十年后电影的样子:一、量身定制沉浸式体验,角色会如AI般回应观众;二、电影内容将是立体、实物大小、可移动的;三、世界的虚拟副本令观众可以制作自己身边的故事;四、切换观影模式,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的处境与心理。
简而言之,未来的电影观众不再受编剧和导演的指挥棒驱使,将凭自己的意愿来塑造更真实可感的交互式故事。
这篇预言没有给传统电影留太多空间。
它所描绘的未来里,电影善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即使不是某种和游戏的混合物,至少也是高度游戏化的。
现在已经过了三年,曾被炒作成“第十艺术”的VR几度疑似过气,却又意外翻红,向当初许下的宏愿碎步迈近;脱胎于游戏的元宇宙虽处在早期阶段,各方却已经争相布局。
可以确定的是,电影、游戏和新科技、新概念,彼此交缠得更紧了,像抱脸虫一样深深嵌入对方内部,难解难分;一道道旧分野、旧壁垒也许终将松塌,但范德林德帮黯然星散后,一个新的世代却加速到来——那是站在1899年的亚瑟·摩根想象不到的未来。
参考资料:https://www.chuapp.com/?c=Article&a=index&id=281795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1/jun/09/vertigo-the-game-movie-tie-inshttps://iphilo.fr/2020/06/05/detroit-become-human-une-experience-existentielle-sur-playstation-sylvain-portier/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90508-what-will-films-be-like-in-20-years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张哲;编辑:挪冬;校对:刘军。
封面题图来自电影《神秘海域》(Uncharted2022)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1.我心里这个电影有7.5分。
电影看得少,我不太执着新意。
我觉得故事讲的还是可以。
欢乐。
新蝙蝠侠就看得我昏昏欲睡😂。
月球陨落看得我全程吐槽😂。
至少这个故事像达芬奇密码,国家宝藏,古墓丽影的混合体,挺好玩的。
2.直升机吊起了一艘双桅帆船😂,乍一看我就觉得不合理,但我不想用直觉来判断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事,否则可能会陷入狭隘和偏见,所以我去查了一下。
我能搜到的现在的大型运输直升机米26,自重28吨,载重28吨,和片中类似的双螺旋桨最大的载重16吨,自重11吨,本片中飞机仅保留了驾驶仓,只剩一个骨架减轻自重,但那也难以达到85吨的载重量,何况船里面还有金子。
所以这里确实不严谨,也许是我没搜到更先进的机型。
看来我直觉没毛病,但这个不严谨也不影响我的观感。
电影中的维多利亚号
现实生活中的维多利亚号复制品
维多利亚号参数,自重85吨3.我个人看电影喜欢文戏,所以倒没觉得多啰嗦。
文戏矛盾主要集中在背叛和信任的话题。
看到苏利文爱才如命,都快钻到钱眼里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信他,什么时候不能信。
只见他一边说我谁也不信,一边把自己手机给内森(我前男友从不准我碰他手机),或者把自己宝贝儿的十字架给内森,不知道是为了创造傲娇打脸的喜剧效果,还是他就是挺分裂一人。
一切的高潮积累到最后苏利文选择扔了金子救内森,也是挺有意思,只是觉得人活到这个岁数,还没有彻底黑化,也不知道良心什么时候上线,我看不明白他的处事原则,挺怪的。
现实生活里,早几年我根本不敢和这种人打交道,但现在,必须面对也没法,那和这种人打交道,我会随时提防他反水。
4.看到苏利文给内森系领带,像父亲给自己儿子上第一堂课,还是有点感动。
不知道内森的知识储备,运动天赋是哪里来的,我也想学,学不来😂。
另外百度说美国没有孤儿院,内森和汤姆住的孤儿院看着还挺好的。
不知道现实生活里,美国孤儿没领养之前都在哪儿,冷冻休眠了吗?
5.苏利文心也大,竟然信任一个领带都系不好的毛头小子。
让他独立解决拍卖会电路系统问题,自己都不留后手,也不过问,还傻傻真去弄只猫。
让弄只猫还弄布偶猫,布偶猫很贵的。
有钱人呀。
6.我不喜欢内森偷人家手链的设定。
也不喜欢苏利文一边教育内森不要偷东西,一边自己也用非法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件事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这种非正义性的掠夺行为,让我觉得基调很不好。
杀手里昂虽然是杀手,他还是不杀孩子妇女,有自己的坚持,主角团里则都是唯利是图的人,和搭档合作只是因为需要搭档的能力,用完随时可以抛弃,这种感觉太怪了。
就像迟卉的伪人里也是,男主作为雇佣杀手,杀人杀得理直气壮,全无道德谴责,也没有付一丁点代价,基调就让人不舒服。
难道西方人脑回路就觉得掠夺和弱肉强食是无可指摘的吗?
7.女反派那个背练的太漂亮了,相比之下,女二的胳膊都相形见绌了。
女反派的发型很有辨识度,像带了一个白色发网。
而她的老板(这个演员)更有味道,除了为财弑父,不懂他咋就这么不得民心。
真想知道女反派是用了什么手段,让男反派所有手下都反水了。
人家几百年的大家族说没就没了。
8.好久没玩游戏了,最爱解谜游戏。
作为全平台玩家,看到这个真是心痒难耐。
活着好累啊。
还是感谢这样的童话,造了一个梦给我喘息的机会。
山姆和内特从小在孤儿院长大,都沉迷于寻找宝藏,后山姆被逐出院,两人约好再见。
内特长大后,山姆从未回来,一天苏利自称山姆朋友,邀请内特一起寻找麦哲伦藏起的黄金,过程中还有同伴克罗伊,内特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得知山姆其实被蒙卡达枪杀。
布雷多克和克罗伊被蒙卡达雇佣尾随内特寻找黄金的。
内特终于找到两船黄金,但被跟随的布雷克多截获并运走,过程中苏利和内特互相帮助没有放弃彼此,终于逃生。
蒙卡达准备捐赠所有财产,儿子不同意,儿子杀了老子。
为了寻找黄金线索,美女记得逞。
在逃生关键时刻,苏利终于放弃黄金选择了内特,最终收获了信任也收获了黄金。
确定选角的时候觉得荷兰弟跟德雷克形象不符,荷兰弟有点太过年轻,外加蜘蛛侠角色深入人心。
索尼确定用荷兰弟感觉有点冒险,用的好就不说了,用不好的话会让人很跳戏。
容易让观众觉得德雷克和蜘蛛侠区别不大。
看完之后有所改观,先给游戏粉们扎个针,本部电影跟四作游戏内容的联动不太高,感觉像是一个前传。
荷兰弟的演绎让人不跳戏,外加有部分秀肌肉镜头,视觉观感也不错。
但是后面的彩蛋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往游戏里的形象贴。
动作戏还可以,解谜部分一般。
但是有点小诟病的地方,有一小部分是看到前面能猜到后面剧情的。
整体来说对路人很友好,对游戏粉的友好度也不错,电影里穿插了些游戏彩蛋,游戏粉可以看的时候找一找。
毕竟是游戏改编的电影,如果你要抱着很严肃的态度,建议还是不要去了。
不然会失望 最后这部电影里还有一些致敬成龙大哥的镜头,欢迎大家去电影院里寻找惊喜。
从彩蛋上来说感觉会有第2部,现场的大佬级游戏粉说接的是一代游戏的剧情。
期待会跟游戏有进一步的联动。
说疯狂更新就疯狂更新,这次看看能坚持多长时间~本次带来的作品是疫情期间上映的《神秘海域》,当时居家隔离看着身在其他省市的亲戚朋友都看过了着实羡慕的紧~不过最后也是热情给磨灭的差不多了吧,于是也就是找了高清中英字幕的资源来看~同样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如果还没有观影的朋友可以先去观看正片~简单来说本作也还算一部不错的爆米花电影~比较推荐~作为又一部经典游戏系列改变的电影,其实看之前我还是挺期待的,毕竟作为我为数不多的看完全流程视频的3A大作其中之一,当初本作游戏的第四部的剧情我也是挺喜欢的~可是近几年的游戏改编类电影似乎也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刺猬索尼克》还算中规中矩,剧版的《生化危机》再次扑街,诶我为什么要说再次~再之前一点的《刺客信条》更是一言难尽,所以对于本作,即便是演员表里有汤姆赫兰德和马克沃尔伯格两位我都挺看好的演员,在看之前我还是会持保留态度~所幸最后观感还算不错~至少不知道甩了隔壁《刺客信条》几条街~本作的剧情我也就不过多赘述,毕竟作为一部冒险寻宝类主题的电影,除了要找的宝藏不一样,整个过程我觉得都莫名有种大同小异的感觉~能拍的出彩就可以成为同行之中的佼佼者了~具体可参考《木乃伊》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等~当然本作在寻宝中解密的过程有几处我觉得做的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推理爱好者对于谜题的部分总是很感兴趣~虽然荷兰弟的脸看上去怎么都和我脑海中的内森德雷克不匹配,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看的神海作品是第四部,其中的内森已经结婚成家胡子拉碴了~不过片中玩心机的部分也是看得出是个城府挺深的人~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呢,本作自然也不缺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大场面~什么高空坠落、飞船追逐战啊,效果都是拉满的,所以视觉效果呈现上也是值回票价~最后简单说一说缺点吧,首先是本作的时长我觉着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可能会显得有些短了,不足两个小时的片长,再掐头去尾之后,看完本作之后的印象感觉就没有那么深,估计是为了之后继续拍续集做准备?
希望如果未来有续集的话可以考虑增加一下时长,让剧情再丰满一些~另外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的反派代表,不是很有钱吗连弑父这种事都干的出来,可是为啥就在我以为他要动用手段阻挠主角团时,反派内部内讧直接把他整死了?!
这一块的情节设定如果是贴和游戏原著的话那我没话说,可是如果是编剧的自创那看起来是不是有点过于降智?
我见过分赃不均内讧的,也见过最后关头内讧的,可是这一开始就内讧还主动减员的确实很少见吧~综合评分:6.5/10还是可以给个超过及格线的分数,一部分是本作的场面确实加分,演员的演绎也都到位,不得不说马克沃尔伯格是真的适合演这种老奸巨猾的老油子类型的角色,这个苏利文形象的贴合程度倒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另外一部分也是期待一下未来可能会有的续作吧~希望可以能进一步提高水准~最后也期待一下说不定会有的《战神》真人影视剧?
虽然前三部很血腥很暴力很成人,但是第四部相比之下就好不少,而且故事我很喜欢,加上今年要出的第五部,如果能够保证第四部一样的叙事方式和一个足以打动玩家的故事的话,我觉得有成为今年的最佳游戏的实力了~毕竟你片头都放了个形象所以我大胆预测一下也是可以的对吧~综上所述,预祝各位观影愉快~
孤儿院长大的哥俩,对探险寻宝感兴趣,偷画被抓,哥哥山姆为了不坐牢逃跑,与弟弟奈特只有明信片联系。
长大后,苏利找奈特入伙寻找当年受蒙卡塔尔家族资助的麦哲伦黄金的下落,称在寻找船长日记时认识他哥哥,但就此失联。
依据笔记,他们找钥匙,在一个拍卖会上偷了一把,另一把在苏利朋友克洛伊手上。
在巴塞罗那他们找到了松树教堂,一个地上,两个地下寻找密室,期间地下的差点被淹死,相互信任钥匙合一,找到四个装盐的罐子,里面有一张地图,克洛伊拿走其实也受雇于蒙塔卡里。
蒙塔卡里父亲要捐赠财产,儿子杀掉父亲,雇佣黑女找宝藏。
两人混上飞机去了菲律宾,偷走地图,黑女杀掉蒙塔卡里。
奈特火烤明信片得到哥哥的暗示,两把钥匙是罗盘交汇处就是地点,写个假坐标把克洛伊骗去,自己找到秘密地点碰到苏利,发现两艘古船,上面有黄金宝藏。
黑女也找到了这里,苏利装了一书包金子。
黑女用直升机把两艘船拉走,大战交火后一艘损毁,一艘沉入海底,为了救奈特苏利扔掉了书包,奈特兜里装了三块金子逃了出来。
彩蛋暗示哥哥没有死。
我玩过《神秘海域4》,但是全片看下来几乎没有能让我激动的地方,三分之二的内容看的人昏昏欲睡,只有结尾的飞船大战很有创意,勉强加一分。
游戏改编的电影除了老生化危机以外基本都是这个德性,这些个导演不知道是不长记性还是从一开始就没想着拍出高质量的大片,总之这片子的剧情可以说小学生都写的出来,毫无惊喜。
几年前定下主角的时候就觉得荷兰弟不适合这个角色,看完以后我还是这样认为,相信玩过游戏的人都有同感吧;然后男二和女主也是莫名其妙的人设,毫无人格魅力。
哥俩长在孤儿院,对探险探宝感兴趣,但游手好闲,偷文物被抓,哥哥山姆不想去监狱,跑路,多年只邮寄明信片。
长大后,弟弟奈特调酒师,小偷小摸,苏利找到让他入伙寻找麦哲伦当年受蒙卡塔尔家族资助而没运回的宝藏,说寻找船长日记时认识他哥哥,然后断联了。
两把钥匙,一把在苏利朋友克洛伊,另一把拍卖时被两人偷出。
两人根据日记指引到巴塞罗那,汇合克洛伊找到松树教堂。
蒙卡塔尔家族现在的长者要把家产捐赠,儿子不同意,杀掉父亲和雇佣黑女布莱达克也要找宝藏。
根据线索苏利在地上,两人地下寻找线索,合作没被淹死,找到盐罐,里面有地图,克洛伊抢走地图,其实也受蒙卡塔尔雇佣。
两人混进蒙卡塔尔的飞机一起去菲利宾,黑女杀掉主子。
奈特火烤明信片有字,两把钥匙做罗盘,找到了真正地点,留下假坐标让克洛伊去。
奈特找到两艘船,苏利也找到,都是黄金。
黑女也跟随而来,用飞机把两艘古船想带走,一番打斗,两艘船毁掉沉入海底,苏利为了救奈特把带出来的一包金子丢掉了。
奈特身上带了3块金子出来了。
苏利告诉奈特他哥哥被黑女杀了。
但是彩蛋暗示山姆没有死,还有续集。
电影讲述了荷兰豆边找哥哥,边寻宝的故事。
如果没玩过游戏的话,整部剧的剧情还是蛮紧凑的,以动作、冒险为主线,没有什么感情戏,这点蛮好的。
但如果你玩过游戏或者是看过别人玩过这个系列的游戏,这部剧只能说索然无味,与以往的冒险剧差不多,甚至还要平淡些。
省去了好多好多的情节。
让荷兰豆演男主,总感觉欠缺了点啥。
荷兰豆还是比较适合演Peter Parker。
开头跳飞机这个,我持很大疑问,在这么大的风里,真的能跳上去吗?
...男二那个偷十字架的计划好垃圾啊,伪装成工作人员?
不仅这个机会漏洞百出,这个拍卖场的安保条件也漏洞百出...我好喜欢寻宝到酒吧这段,把酒倒在吧台上一把火点着的瞬间音乐进入drop男二提到养猫的时候我还有点开始喜欢上他了,但当知道他把男主哥哥扔下送死就一点都喜欢不起来他了。
真的很不想看男主继续和他合作。。。。
这部电影真的有毛病,解读黄金真正位置那里,给了三个男主回头看熟睡的女主的镜头,我还在担心男主会背叛女主,结果下一幕男主睡了女主醒了,女主背叛男主带着坐标跑了。
傻逼。
这个剧情我真的无语。。
就算知道是假坐标,也觉得女主很让人讨厌...太莽了吧,最近看了太多洞穴探险,看到男主竟然敢无氧气瓶直接潜水进入水下洞穴(就不怕洞穴太长出不去又回不去淹死吗)反派女一是怎么想的,开着一架带着一半黄金的飞机去追男主,她不能把一半黄金先放下,反正一时半会儿他们也飞不远,是在不行,你不是这么会跟踪吗,以后再去找他们算账也不是不行。
唉说实话由于我对某位调酒师的爱屋及乌导致我也很喜欢男主这个调酒师人设OMG我真的分不清导演是真的不会拍模板化电影还是努力想要改变一下模板不那么雷同导致人物稀碎...你连人物成长都不会拍吗,你定位就在这儿了老老实实当个没脑子的爽片吧...我这放假两天怎么挑了这两部烂片看啊...一部格林德沃,你说他特效不错魔法世界呈现得很精彩吧,但他剧情人物关系又讲得稀烂,可以说是除了魔法世界的IP和创意外毫无优点一部神秘海域,你说他流畅的模板剧情和节奏的确很符合商业爽片,但他除了男主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讨喜的(对男二我也不喜欢)(就算导演使劲儿想从他爱猫这点强行做出一些洗白)(不过反派女一,虽然人物也很脸谱化,但我很喜欢这个演员,准确的说是我分不清她(萨布丽娜的惊心冒险)和神盾局特工/教父里的那个女角色,但她俩我都很喜欢,就是一个字美吧)这个类型的商业爽片看太多了,连铺笑点的节奏都一模一样...买了电影票,明天要去看侏罗纪世界3了,其实我有预感,这部也只会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不过也算了,不要去细想这些了,刚放假看这么多电影的初衷不就是好好爽一下么,也特意挑的商业作品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很难办...
多麼低齡低智低配的遊戲型冒險動作「大片」啊,但能上天入海、絕地逢生、邪不壓正、天道酬勤,Adios adios, Barcelona, tienes mi corazón,還有第一次深海潛獻給了🇵🇭,以及珍貴的古地圖,都是加分亮點~PS:我只是來幫荷蘭弟貢獻票房的⋯⋯ @大渝影
毫无“脑洞”(是因为缺了高尔夫球杆吗?)。
没那么不堪,也没那么出彩。爆米花罢了,看就完事儿
5.5,跟去年的丛林奇航差不多,平平庸庸,无功无过,只能说夺宝冒险片套路就那么些,上限确实是太低了
把班德拉斯当花瓶使,展现了马克沃尔伯格最无趣的一面,荷兰弟只能一直卖力的跑酷,反派简单生硬得像机器人。夺宝要不就是玩烧脑,要不就是图情怀,整部电影空洞糟糕的让"国家宝藏"都显得熠熠生辉,让满船黄金看起来像玩具。
最终两艘战船飞在天上的动作戏大设计非常喜欢,全程IMAX拍摄,画幅打开后看的很爽。整体娱乐性比《古墓丽影:源起》强很多。但是汤姆赫兰德这位演员整体形象上的过于“鲜嫩”,对他所饰演的许多角色都起到了不小的副作用。看《谢里》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除了观赏性上,本片也几乎没有别的优点了。勉强四星吧。
首先这IP游戏我还没玩过(退休前必补了),所以我不是游戏粉自然就没对比滤镜了,但纯影迷视角来看,至少这片总体很爽很痛快,爆米花浓度高,动作设计畅快淋漓。很多人说荷兰弟(汤姆·赫兰德)现在演啥都有一股蜘蛛侠的影子,这部也不例外;但是!我个人感觉这部不说他有没有演出德雷克的原滋原味,至少他演出来的人设味道感反而比蜘蛛侠更合适他哎...是的拽拽的老油条·老江湖的感觉。所以是不是她多演点反派会更有意思?最好多拍点别致造型别致发型的角色,他这套造型用了太久了...审美疲劳且单一固定了。前半段探险盗墓解谜蛮本格的,蛮有味的,也蛮戳我。夜店打架很带感(跟着音乐鼓点)开头仅有2分钟出镜的龙套美女(阿拉娜·博登 Alana Boden)I LIKE~ 顺便本片的女主也很好看。
解密真简单,海域真神秘
为找哥哥参加寻宝之旅,打得很爽,居然那么快就找到宝藏了。坏人这么弱,莫非在放水?最后居然两个人打一群雇佣兵,还抢了一架直升机和一艘船,可惜两艘古船被破坏了。
单纯当个探险电影看 可以有7分
游戏改编的电影果然剧情流程也是按游戏方式进行的,从玩家的角度看对这种改编还是比较满意的。
真人版的长篇游戏过场动画。
私心加星,我的探险情结,从小就喜欢这种故事。丁丁历险记,夺宝奇兵,国家宝藏,地心历险记等等,每次都能让我兴奋不已。
我可能是有问题了,我又一次在电影院里不可抑制地睡着了。//那个短评里说你弟有Sean Cody感觉的!快去给自己买个鸡腿!
剧情 逻辑 笑点什么的能给个及格,视觉效果算得上中上,Tom Holland毫不吝惜得露肉露肉露肉,直接给加到满分
即便是游戏改编也没能以新意开局,简单无脑,冒险刺激感不够,还埋个续集尾。荷兰弟演技还需加油啊。
真是大冤种电影了
三星半,开头结尾不错,中间新意不足。
带上点蜘蛛丝,他还就是蜘蛛侠。
作为游戏粉自带滤镜怎么看都顺眼,在原创和改编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游戏元素融洽地布满全片同时又对普通观众友好,把自己定位成无脑爆米花电影的同时,比较其它同类游戏改编作品的优势在于四部游戏原作有适合电影改编/参考的丰富素材库,比如片中最后那场“飞船戏”完全符合游戏原作夸张又刺激的动作戏气质。当Nate穿起那件枪套背心响起原作旋律时我还是相当不争气的泪目了(想看第二部(为什么荷兰弟和沃尔伯格站一起有种twink & daddy即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