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怔在那边想,我在悲伤什么哭什么。
为一个瘾君子的死吗?
为一个心善却被逼到绝境的女人吗?
都有吧,但只要一想到claudy干瘦皎白的吸毒脸,想到一个明明该死却排除万难的想活下去的“反面角色”,我就停不住的眼泪。
是,这世界上,固然有很多“自作孽不可活”和“该死之人”,但若一个人极度渴求活下去并艰难地去付诸行动是,他也不应该被世界拒绝,他理应活下去,并且获得尊重。
不管是赎罪也好,任何都好,他理应活下去。
罗尔娜,本身就为了获得比利时公民资格,过着近乎没有尊严的非正常生活,但即使被折磨来折磨去,明明已经要得到想要的了,她还是没有丢弃良心和善良。
可是带来的却是另一种悲剧。
两个人都是怀着希望游荡在绝望的生活里。
最终都没能逃过那些不公的命数。
所以我才会哭个没停吧。
也不知道是生活本身就自带这样的灰黑色彩,还是达内兄弟太擅长叙述这些悲情故事。
反正就没一秒都让人浑身难过。
电影的母题同样直指人类心灵的几个方面-利欲,欺骗,温情,信任。
一开始,大家知道是欺骗,但是情感并不由理性做主,两个人有了温情。
罗尔娜在这几件事的摇摆中,作出了作为女性合乎其然的选择,她由合谋转向了非合谋,放逐了自我。
看过后眼前延伸出一团无以名状的雾,这些雾是关于这些拷问人性的思考的,有正确吗?
没有。
大学时候,常常想出一些奇怪的点子,悄悄的实现。
例如在图书馆找和自己同名的作者写的书,并看完。
还好,我的名字虽然并不奇怪,但同名作者还真是少,记得大学毕业那年好容易找到一本同名作者写的书,关于某个完全不懂的行业,但翻遍图书馆都找不到。
后来,还找到了一本书,叫做《LORNA DOONE》,好容易找到的一个还是英文版,费劲八力看完了,但后来全忘了。
今天,我又翻到了这部电影,片名和我的英文名字一样,《Le Silence De Lorna》,想看看,不知什么时候能买得到。
移民,总是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的好题材,只是达内兄弟过高估计了郎娜的符号作用。
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吵架,最后他们做爱,并且一起买自行车的部分。
她怀孕了,因为满怀心事攒钱跟男友私奔、摆脱黑社会纠缠、拿到正式公民身份的勾当,已经让郎娜不那么天真了,她更在乎这个癮君子在痛苦解毒过程中对她的真实感情,这种依赖性进而转化为某种依恋,以至於她最终也不希望以过量的海洛因剥夺他的生命,最后她还在走投无路之中保留了这个所谓的孩子。
最后,阴暗的森林或许是命运的沉沦,但是逃脱重负的郎娜,似在最艰难的条件孕育新生。
不做恶,很难也很简单,现实与良心博弈,谁都在找平衡点。
平和的叙事,轻声的音乐,可是道出的故事却那么伤人。
一个单身的姑娘来到比利时定居,与一个瘾君子假结婚,她的初衷也许是不纯的,但是蛇头与男友却要逼迫她谋害丈夫,于心不忍,但男人最后还是被害死了,罗尔娜的内心极其愧疚,但是为了更美好的新生活,她只有妥协,拿到比利时身份证后与一位俄罗斯人假结婚,生活正一步一步进入正轨,但是又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那个瘾君子的,也许处于内疚,她想保住孩子,可是天不从人愿,蛇头与男友都逼迫她打掉孩子,甚至遣返她回家乡,迫于无奈,她只能逃亡。
生活竟是如此赤裸裸的残酷,没有任何温情,没有任何余地。
沉默,在爱情的高级交易形式-婚姻里,罗娜需要保守许多个秘密。
克劳迪、费比奥、俄国人、索尔克、费比奥的小弟.....这些男性的角色都由罗娜带出来,然后再一个个甩掉。
与费比奥是显性的交易,交易演化出报复;与索尔克,被推出时是爱情的名义,但被残酷地证明,也不过是一笔事关投资的交易;倒是瘾君子克劳迪,在一笔真正的交易的双方身上,罗娜找到些许信任,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与人的感情联系。
让-皮埃尔和吕克让罗纳与陌生的男人在跳舞时谈交易,在车上谈交易,在费比奥在场时毫不顾忌的换衣服,这些场景里,性别是弱化的,甚至是模糊的,这些过程中,所有的物体特写,都是钱。
数钱、取钱、存钱、要钱、藏钱、分钱。
但在拿到法院准予离婚的信件的星期五,罗娜脱去衣服,健实的小腿、大腿,健康的乳房,完全处在理性的功利场景中的罗娜,抱紧了克劳迪。
这是可以抱紧的一刻,小小的颤抖的乳房,有力量,让人感动。
导演的跳拍,让克劳迪死去,这跨越的一部,真正隐藏了罗娜沉默的信息。
最后在逃脱的路上的丛林小木屋里,这些信息回来了。
夜色渐晚,潮湿密林,失去锁的窗户系上了,我总是希望这个夜晚是安全的,因为,既然给了罗娜取暖的火,为何不给她噩梦醒来后的一缕清晨?
达内兄弟的作品向来以客观现实著称,人物多为社会下层阶级群体,他们的作品中常通过纪录片式画面表现真实性,直击人性的弱点。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他们也通过相同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为了取得比利时国籍而采取的手段与获得的结果。
1.下层阶级的内心挣扎在达内兄弟的影片中始终探讨着金钱对人的影响,表现人性中的脆弱之处,通过日常的点滴小事表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对真实感的捕捉提炼人性的主题。
《美丽罗塞塔》中的女主角为了获得稳定工作不停抗争,最后却仍旧因为付不起煤气费用而自杀失败,这是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环境带给人物的影响。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女主角罗尔娜决定通过虚假婚姻来获得比利时国籍,中途却对瘾君子的形婚丈夫产生愧疚感,害死瘾君子后幻想自己有了他的孩子,这是人在善与恶的之间的纠结。
达内兄弟作品中的人物最终都不能如所愿,现实总把他们推入谷底。
作为阿尔巴尼亚人的女主角在原国家的生活必定是艰难的,因此才想方设法获得西欧国家比利时的国籍身份。
艰难的生活环境逼迫她逃离故乡,但是她在逃离的过程中需要忍受善恶的抉择。
女主角本来是有梦想的,她希望攒一笔钱和心爱的男友开酒吧,她在门市房里和男友打电话时喜悦的语气与表情都表现出她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但是现实总是剥夺她获得幸福的权利。
黑帮司机是恶的代表,他一直在说服女主角共同谋杀瘾君子,瘾君子的死亡是事情成功的关键点。
但是参与恶事的女主角心中仍旧怀有善良,她与瘾君子的关系如同母亲与孩子般充满呵护与关爱,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相处模式激发了女主角的愧疚感。
于是她想通过做爱来补偿假丈夫,补偿过后才得以在街道上欢声笑语地骑车奔跑。
片中令人瞩目的部分是瘾君子死后女主角觉得自己怀孕的情节。
导演通过台词设计让观众先以为女主角真的怀孕,后来又推翻这个真相,继而引出了女主角为了保护孩子疯狂逃离的场面。
孩子向来是希望的象征,女主角在心中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导致瘾君子的死亡,她心中是希望瘾君子活下去但事与愿违,于是女主角产生了假孕反应渴望借自己的身体让瘾君子的生命延续下去。
影片结局女主角侧卧在木板上抚摸小腹与不存在的胎儿对话,看似疯癫的行为表现了人生荒诞。
瘾君子的人物也十分有趣,病弱的外表和经常需要药物治疗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他的弱势,他对女主角的态度表现了他对女主角的依赖需求关系。
女主角拒绝帮他买止痛药的时候他跪下抱着女主角的大腿乞求,毒瘾发作时他把头躲在罗娜胸口,罗娜帮他喂水时他像孩子一样抓住罗娜手腕,他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夫妻关系但也缺少了成年男女之间的正常感情,更像是孩子与母亲的依赖关系。
瘾君子对罗娜的依赖需求激发了罗娜作为女性而产生的母爱,于是最后才有了假孕反应和怀孕幻想。
瘾君子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的弱点与性格促使着罗娜心理与动作的变化。
2.纪录片式艺术手法(1)运动镜头与自然光以客观视角讲述故事是达内兄弟的风格,在本片中35毫米肩扛拍摄的摄影方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叙事需要,较多的中景长镜头不仅保证了视觉上的流畅性增加了真实感,也通过镜头中人物的调度变化表现了人物关系。
例如罗尔娜和俄罗斯人在酒吧跳舞这场戏以罗尔娜为视觉中心,先是罗尔娜和俄罗斯人的双人中景,然后俄罗斯人的手势让翻译从右侧入画,此时画面变为三人中景。
这个景别里罗尔娜独自在画面左侧,两个男人一同在画面右侧,表现他们的对立关系。
随着黑帮的入画,两个男人变成前景,罗尔娜被挤在画面中间并被遮挡,表现出指向性的针对关系。
再如罗尔娜收拾行李这场戏中,镜头始终跟随罗尔娜,在她的行动轨迹当中配角始终是被忽略的状态,配角出现次数较少或者只出现画外音。
但是在这个长镜头时长一半的时候视觉重心短暂地变为了黑帮司机,这样可以减少视觉疲劳。
当黑帮司机走到罗尔娜身边,视觉重心又回归到罗尔娜身上。
在其他段落当中摄影机也是始终跟随着罗尔娜,随着她的行动而运动。
而中景镜头让观众与角色之间保持着适当距离,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同时较多地表现周围环境情况。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同样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著称,虽然和达内兄弟一样都偏爱手持摄影但是他们的影像风格仍有较大区别。
河濑直美专注于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她的影片中较多地出现自然景观,而达内兄弟专注于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影片中较多出现城市景观。
河濑直美导演的影像中以逆光为主,逆光形成的人物剪影营造了神秘感和唯美感,正可以体现人类在自然中的感官体验。
而达内兄弟的影像中虽然以城市景观为主但是较多地依靠自然光线满足曝光,顺光为主的照明设计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感。
(2)色彩的隐喻 片中出现的颜色完善了人物形象又表现了人物心理状态。
红色是主人公罗尔娜的代表色,罗尔娜经常穿红色衣服,红色在本片中代表了罗尔娜的生命热情与心中欲望也代表着不安感。
罗尔娜拥有开酒吧的梦想,每当她获得一笔资金的时候她总会和男友开心地庆祝,她对未来生活十分憧憬,但是在现实里她总迎来一个接一个的麻烦引起她的不安,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希望来引导罗尔娜向前走,每当事情出现转机之时画面中总会有黄色公交车出现。
黄色代表着希望与喜悦,黄色公交车向前行驶代表着事情的进展。
罗尔娜的工作环境常以纯白色背景出现,白色环境与白色服装给人洁净的感觉,表现出罗尔娜的纯真之处。
3.结语 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都包含着相同的叙事方式,相似的形式手法反复呈现着导演在社会关系、人性和道德等层面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手持摄影和偏于黯淡的色彩传递出朴拙的真实感和震撼度。
剧情耐心铺陈,表现出扣人心弦的质感。
题外话:为看这部电影,我流了很多泪。
因为第一二场放映的时候,我都没赶上。
最后一场放映时,我还把时间记错了。
刚写这个评论的时候,我还流了几滴泪。
关于电影的,有时间再写吧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9年8月1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达内兄弟在他们的电影中聚焦于个人,它们是近几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像《罗塞塔》、《他人之子》和《孩子》这样的电影中,他们的摄影机几乎不允许主角逃离画面。
《罗尔娜的沉默》就是这样开始的,但它允许罗尔娜甚至不在场。
一个她不知道的阴谋开始展开。
罗尔娜(安塔·多布罗西 饰)是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3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现居比利时。
她是买卖婚姻骗局的受益者和剥削者。
一个叫克劳迪的可怜瘾君子为了钱和她结婚,一个叫法比奥的害虫安排了这场婚姻,法比奥打算安排克劳迪的死亡,一个俄国人会花钱雇罗尔娜和他结婚,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护照,然后,罗尔娜相信,她将可以自由地和她的情人索科尔结婚。
他们甚至要开一家咖啡馆。
一切都是那么卑鄙和悲哀。
早期场景的主角是克劳迪(杰瑞米·雷乃 饰),他想彻底戒掉海洛因,他是个可怜、无安全感、浑身颤抖的生物。
雷乃的表演是这部电影中最棒的,尽管所有演员都有参与创造这个绝望的世界。
罗尔娜对克劳迪冷淡。
他不停给她打电话。
他害怕独处。
最终,他的感染力使她精疲力尽;她不是个邪恶的女人,只是个机会主义者。
她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和克劳迪离婚,而不是通过吸毒过量来了结他——法比奥的计划。
达内兄弟的天赋在于展现处于个人困境中的角色;他们不是情节的工具。
例如,法比奥(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饰)不是“反派”;他只是一个生性残忍无情,完全受金钱驱使的人。
他有一个叫斯皮鲁(摩根·马林 饰)的乳臭未干的马屁精,像卑鄙小人一样恭顺。
隆吉奥内和马林都长着恶霸般的冷酷面孔;你一看到他们就会警惕。
这并不是说他们本人就是那样。
据我所知,他们可能是非常好的伙计。
在这部电影中他们是不友善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达内兄弟大多是从侧面来拍摄他们;对我们来说,一张正脸看起来是坦诚的,但一个侧面镜头可以看起来是阴险的。
如果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那达内兄弟必须找到那一面,才能够避免它。
一切都以罗尔娜为中心。
她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干净利落,直率。
我看过她热情地微笑时的照片。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她饰演一个比妓女更被剥夺身体完整性的女人;她被买卖不是因为性,而是因为她的性别。
克劳迪为了钱和她结婚,俄国人不在乎自己是否和她上床,索科尔是个狡猾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
他的优秀主要存在于她心中。
达内兄弟做了一些之前我没见他们做过的事。
故事省略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罗尔娜的本性改变了。
我并不是说这不好,但它释放了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靠近时产生的张力。
然而,这有什么力量。
什么影响着多布罗西、雷乃和马琳的表演。
在达内兄弟的冷酷世界里,他们感到同情,却只能给予一丝怜悯。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我不能说这片子不好,但这决不代表这片子就真的好到可以拿个最佳编剧?!反正咱又不是评审,咱还没有能去戛纳装B的权力.故事是不错,但情节也太过老套了吧,记得很多年前在一部天朝电视剧中还看到雷同的情节呢.难道当时我们天朝的影视剧创作事业就已经那么超前了?最佳编剧给的也太草率了吧.与此界其他竞赛电影比起来,这个剧本往好了说也就是个中规中矩,难道就是为了几个情节跳跃和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尾?达内兄弟这个帽子带的太大了,(发现现在电影业中称兄道弟的还真不少)脑袋小就别带那么大帽子啊,人家会笑话的在电影剧本上,<提喻纽约>、<三只猴子>、<帕勒莫猎影>都比<罗>强很多,甚至在我看来<狮子笼>都和<罗>有一拼.凭什么<罗>能拔得头筹?笑死我了!这一界的最佳影片给的也让人匪夷所思,实在想不明白那年戛纳到底怎么了?中邪了?能看得出08年的戛纳,想竭尽全力的接近主流和讨好大众好在今年,有人把这种趋势扭了过来.不然真担心再过几年,戛纳的红地毯上出现蜘蛛侠和变形金刚的身影...戛纳de保守派们,请不要再装B了.大家也都别再装了,不要以为能在戛纳获奖都是好东西.累的半天憋出几句无厘头的评价,或者从哪本破烂杂志上抄了来的几句恭维的话,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和那帮戛纳评委有一样的过时,守旧的欣赏能力?都洗洗睡吧
【7】依旧是在照顾人性道德的达内。一切明明没有什么问题,但道德的内疚让本片变成自我惩罚。孩子是不存在的,但她却见接地参与与杀害了那个求她,卑微需要她的“大孩子”。道德感与愧疚的精神惩罚让90几分钟的电影充满了奇情的奏效感,让“惩罚”变成那个不存在的孩子,扎在所有人的心里。唯有悲凉的沉默。
很法国,没有刻意的编排痕迹
最触动的是温情脉脉的一瞥瞬时跃迁到残酷冷静的死亡收场,在短短几十分钟之内,移民的命运与身份、女性被绑架的身体、盘根错节的阿尔巴尼亚犯罪网络和寄生于社会底层的瘾君子和错杂的人心被冷静诠释,在震撼的一击之后,后半段的剧情也因此显得有些拖缀。
看的是广电阉割版
喜欢的风格
剧本可以用来当教学模板了。
介于法国片和东欧片之间的感觉,比较晦涩。题材很现实,但情节安排有些乏味平淡,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不推荐。
欧洲移民题材影片,风格写实,随女主角来来回回奔波,跟随她的身影一步步深入,为她的命运担忧。女主演表现很不错,但波波好小啊,嘻嘻~~
那哥们的死交代的太突兀,剧情突转的地方过于草率无法令人信服。达内兄弟的电影特点明显,人物视点跟的令人窒息。
戛纳选剧本奖给得到位。
达内兄弟的镜头与剪接仍是那么的精准,永远都知道什么应该出现在画面里,什么不应该出现在画面里,什么时候该出现,什么时候不该出现。不过对底层人民情感表达却让我觉得有些疲惫与疏远了。无论如何,他们仍是我心中最好的当代导演之一。
三星半,将之前吐槽达内的缺点放大到了极致
一般
难以相信
所表达的母性的力量其实在其他类型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而极为特殊的是买卖绿卡身份的人物背景,控诉男性都是生意人下的极端化和罗娜尔最后的爆发是始发于爱,看起来是很美好,但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豆瓣的评分参考价值何在
在葛爷的片单中只有一部达内兄弟的影片,就是这部。似乎这部影片是一个分水岭,近特写和跟镜头少了很多,也第一次有了配乐。剧本的省略手法太赞!直接到克劳迪去世。而这之前的戏是他们的关系的改善。总觉得达内的剪辑点(镜头内外)很准,节奏太舒服!
感觉几个男人都喜欢按计划行事,厌恶计划外的事情,而没有意识到罗尔娜需要人性上的关怀
人性人心
阿尔巴尼亚女假婚移民比利时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