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影一开头讲一德国男子在智利搞革命,还搞得风生水起,于是就被智利政府盯上了,结果逃跑时还不低调,非要拍几张照片做记录,然后男主就被抓了,他妻子(也就是女主)便开始救老公。
这一段很真实,而且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就是电影中所说的国际革命精神。
这与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喜欢通过送东西,干活来帮助他人,但如果对方有了家庭矛盾,自己则是避之不及。
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无法容忍不幸的生活,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且将这种帮助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我们所谓的干预他国内政事件。
无论这种方式对不对,但西方国家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善意而为的。
不过对于政府来说,无论你是否出于善意,只要你鼓动人民反对政府,那政府就要采取措施。
女主找了丈夫的同伴,大使馆,国际特赦组织,但他们也都爱莫能助,女主只能孤身一人前去寻找丈夫,于是德国夫妇就先后进了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监狱,之后的剧情便成了主角们运气大好,坏人怎么也伤不到他们,反而主角周围的人通通被残害。
在这部分,主角如向导般带我们看到监狱里的一幕幕惨剧:家庭被拆散,人与人之间相互监视猜疑,智慧被视为混乱和灾难的源头,一场三年不曾见面的忠贞爱情被以宗教的名义击得粉碎……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女管理因失误放跑“囚犯”后,被舍费尔(尊严殖民地的主宰者)拳脚相向却毫无怨言。
尊严殖民地里的人的悲哀,不是自由的限制,人权的漠视,而是自己被囚禁而不知,自己以伤害他人为荣的人性灵魂的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中,舍费尔实现了自己的纳粹梦想-对人的绝对控制。
不过,主角终究还是要逃出来。
期间德国大使馆意想不到的阻挠又一次告诉我们个人在政治面前的微不足道。
当德国夫妇带上照片,登上回家之旅时,我几乎是满心欢喜地等待主角回到德国,曝光这黑暗的地方,将尊严殖民地扳倒,而电影却戛然而止。
确实,个人的理想和力量终究是渺小的,不可能撼动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主角能死里逃生就已是上天的眷顾。
虽然最终舍费尔被判刑,智利受到国际谴责,但这已到了2005年,离1973已经很远,可以说男主的理想没有实现。
理想主义历来是大家所抨击的对象,在这部影片中理想主义者的渺小和脆弱可见一斑。
但我还是由衷得敬佩他们,没有他们不求回报的努力,世界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是字数太多短评写不下才来效颦影评,然而我的水平这根本算不上影评,伪影评都算不上。
)以前看电影总期待“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模式,可现实从来不是迪士尼。
看完《权力游戏》后,慢慢适应了这种调调,就算是影视作品——人类可以寄托精神情感暂时聊以慰藉假装自己活在乌托邦的途径之——也有硬生生把和平面具撕裂展露残酷的一天。
Nothing change in Chile,比悲剧还要残酷的现实。
太沉重,个人觉得已经不能抽离剧情事件来肆意评论这部电影是好是坏。
终于体味到什么叫不能让历史重演!
33年判太轻!
当年那些勾结者们、那些真正玷污人性的罪犯们,真是捡了上帝打盹儿的漏洞!
“Nothing change in Chile”,多么无奈。
个人觉得艺术对历史的纪念、缅怀总真诚于政治。
我以为这部电影至少TOP20,无论是剧情节奏还是演员演技简直可以甩《他是龙》好几条百街,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它却排在后面,意外啊。
男人崇尚事业梦想,女人为了爱情,最后也等同于自己的梦想, 就以这么一段古典忠贞,传统的爱情观,来与宗教,独裁,世道,死亡博弈,并最终获胜,当然这概述就不去深究这个比较bug的痛快结局了,坦白讲,这影片如果不是有突出的邪教风格,没太多可写的,设计逃逸的情节和当中的各个重点情景的渲染都觉着偏弱,没有touch到,基于最近在读欧洲简史和刚刚完成了35天的岛国+美帝旅行,书本已足够佐证一个事实,所有西方宗教,除了极早期犹太教,教宗和成立背景几乎就沾邪了,辅助统治或自己统治,杀戮再平常不过,尤其后来屡屡使用沙林毒气,而行程体验中就是他国媒体各种偏见造成的西方愚民很是受用,简单讲就是日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大大弱于东方对西方的了解,回想起最近新加坡前外交大臣在哈佛的演讲,真应景。
略有偏题,anyway, 忽略宗教,本片着实没太多touch可讲,最后,再横向比对下《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输出,“有信仰,不论宗教”,这就是我想抛给您的
不说这个电影本身,就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那个真实故事……世界还是很可怕的。
然后故事的最后说事实却没什么改变的时候,真的有种说不太出来的苦涩吧。
之前看过逃离德黑兰,这个算是德国版的逃离德黑兰吧。
然后最近也在看一本书说的是从朝鲜逃出来的那个女孩的故事(书名:为了活下去)……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什么的,真的不是说着玩的。
除了这些被报道出来的,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地方,也许现在还有很多,默默的藏在社会的一些角落。
编造的故事再怎么离奇都是人想象的到的,但是真实是人无法想象的。
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愿逝者安息……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聚焦1973年智利政变时期,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妇丹尼尔与莱娜反抗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的故事。
当时正值智利政变的高潮期,丹尼尔被皮诺切特的手下绑架到一个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
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而军政府武装进行着大量的刑讯工作与秘密人体实验,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
然而丹尼尔的妻子莱娜没有放弃,她找到了基地所在,并计划救出丈夫。
影评•尊严殖民地主演艾玛•沃森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多多指正。
首先我的承认我的不足,对于艾玛的电影我看的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哈利波特外,我只看过她的壁花少年。
这部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的智利,故事主角是德国人。
一个积极参加政协运动的文艺青年因为运动失败,被送往智利的一个与世隔绝异教组织的地方,他的女朋友勇敢前去解救男友的故事。
看到那个铁丝网的镜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奥斯维辛的监狱,想象的是纳粹党虐待犹太人的事情。
因为两者同样是与世隔绝,同样是二战的背景,同样是德国人。
里面最后活着出去的人都心怀愧疚,为什么自己最终活下来了,和自己呆在一起的人许多死在了那里,有时侯就是因为一碗水,一句话,一个秘密。
在这部电影中,女配角因为女主角的一句话她的男朋友是迪特,这个女配角被一群男人殴打成重伤,男女主角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了的地下隧道的秘密。
最终女主角能够逃出智利,也会永远的愧疚最终怂恿孕妇和自己一起逃出的行为,反而害死了她。
电影里面关于性的部分都是暗示的,第一个镜头是舍费尔第一次单独询问艾玛的时候,艾玛脱掉了里面的衣服。
第二个镜头是费舍尔走进了儿童的浴室。
镜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可以自己脑补这些镜头之后会发生的事。
有的菲舍尔可以随意和这个王国里的女人发生关系,他还有着特殊的癖好,恋童癖。
关于信仰亦或是宗教的问题。
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邪教?
我觉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有人说邪教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
宗教是及时行善。
可是我就想问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的伊斯兰教我就不多说他们清除异教徒的圣战,曾经的历史上也有基督教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实际上一帮人趁火打劫。
佛教在缅甸也发生过大规模的屠杀事件。
电影中的这个教没有反政府,拥护总统,在政府的庇护下成长,在智利这个国家来看,也许这不是个邪教。
最后说一句,艾玛的演技越来越好了。
智利政变时期,有一个秘密基地,那里是残存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
纳粹余孽在那里创建邪教信仰,实行独裁统治,对所有人的控制残害程度比希特勒“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百名囚犯被审讯,杀害或埋于地下。
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仅有五名囚犯成功脱逃。
那个地方,叫尊严殖民地。
不过,这是个爱情片。
处境有多残酷,爱情就有多纯粹。
最喜欢的镜头是在刚开始——清晨,她穿着他的宽松白衬衣,光脚走到厨房门口,看到他的背影,认真地做着早餐,光身系着围裙...偷偷拿起相机一阵咔嚓,被他发现后追逐嬉闹到床上...被他抓拍到的那个吻,她藏在十字架的吊坠里,带进了殖民地。
首先《尊严殖民地》和《逃离德黑兰》都是#逃生类型的电影但是个人更喜欢评分略低的《尊》#《尊》更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压迫感和迫切逃生的欲望,并且保持到了影片的末尾。
#然而《逃》过分突显了男主角的作用,特别是在真实事件与之有差异时,令得《逃》更倾向于英雄片,而且压迫感不足,组建计划时的bgm让我感觉在看《宿醉》,太过于美式。
# YOU FAIL, YOU DIE.
问你个问题:你若爱一个人,我说的是爱情里的那种爱,你会为他做什么?
疯狂到何种地步?
我自己不知道,因为我是被动的人,也是比较自私的人,所以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估计不太可能。
不管你能做什么,有一个人做的大概没几人能做到。
她是莉娜,《尊严殖民地》中的女主。
选择这部片子,主要原因是莉娜的扮演者是艾玛·沃特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赫敏。
这个小魔法师早就在我们不觉察的时候长大了,成为了知性大美人。
对她的好感让我点下了这部影片的播放键,而我在被紧张的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为莉娜对爱人的深情所感动。
原来爱一个人,可以爱到这种份上,可以为他做这么多。
1973年的智利,这个南美国家正在经历政变。
德国一个热血青年丹尼尔来到这里。
他狂热地支持其中一方,并参与了演说、集会、设计宣传海报等工作。
他的空姐女友莉娜为了与他相聚,特意飞至智利,给男友一个超级惊喜。
当她从车上看到他时,眼中已开始放光。
他回头看见人群中的她,顿时愣住。
两个人用眼神交流着爱意,无语却深情。
两个年轻人彼此相爱,又有各自钟爱的事业,看着都让人觉得美好。
他们一起憧憬着未来,说着属于他们的甜言蜜语。
她听他演讲时笑,看他拍的相片时笑,畅想他们以后的小日子时也在笑。
爱他爱到骨子里,笑容便会自然绽放吧。
幸福是按捺不住的,爱也是。
可一夜之间,智利军政府统领、独裁者皮诺切特上台,丹尼尔被所谓的同志出卖并被抓走。
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 ,面对昔日的温馨爱巢被搜查者翻了个底朝天,没有太多的时间考虑,莉娜必须在自己的安危和爱人的命运中选择一项。
年轻的莉娜没有退缩,毅然踏上了营救男友之路。
原来的同志为了自保拒绝提供任何帮助,莉娜只能依靠自己。
这是她为爱情付出的最大努力,也是对爱情做出的最好注解。
屏幕前的我自问没有这种勇气,所以才更佩服。
莉娜通过了解,知道了丹尼尔被皮诺切特的手下绑架到一个被称为“尊严殖民地”的秘密基地。
那儿正是前德国纳粹分子逃亡智利所建的聚集地,被绑架的人从来没有一个曾活着逃出“殖民地”。
她装扮好,对着镜子凝视片刻,转身向前。
面前的路她不知道是怎样的吗?
即将出现的危险她不害怕吗?
我想她是知道的,至少在经历了被追捕、被人用枪指着、有人在面前被枪杀、男友不知下落等等事件之后,她心中是有数的。
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子,应该没受过苦,更没接受过战争的历练。
人性总是怯懦的,愿意铤而走险甚至以命相搏,除非是有更为强大的东西做支撑,比如爱,比如巨大的利益。
而剧中支撑莉娜的,就是对男友的爱情。
那张被装入十字架中的合影,就是给她力量的砝码。
敲开那扇看似普通的蓝色大门,走进林木环绕的幽静之所,能不能再走出谁也不知道。
她来,就是要用爱创造奇迹,就是要让两个人都好好地活着出去。
眼前的莉娜似乎苍老了许多,为爱人担心着的她仿如一朵枯萎的玫瑰。
她本可以离开这危险境地,可以美丽优雅愉悦自由,但因了爱,她选择承担。
爱,真可以让人无限勇敢。
面对奸诈残忍的女主管、可怖的纳粹首领、监管森严的“殖民地”,莉娜几次犯险。
她尝到了身体的疲累,心灵的恐惧,经历了被欺骗,无意伤害了别人,也为了创造和男友见面的机会,以身犯险。
她害怕,但眼神却始终倔强。
任凭各种危险,她仍然坚持当初的想法:他们必须一起跑出去。
尽管度日如年,尽管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但她未曾动摇过,爱压倒了一切。
望着她眼中的泪,真是心疼。
当一个个恐怖的日子慢慢熬过去,他们终于相见。
她望着他,心中诉不尽的千言万语,却在他轻捏自己手指时,化成了甜美的笑。
男主以为是自己连累女主被捕,女主却说是自己主动走进来的。
语气平和轻松,像在谈论一次郊游,男主早已惊呆了。
这是多深的爱啊,他何其幸运!
经历一系列波折,数次遇挫,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屏幕前的我一直捏了把冷汗,生怕这个故事是个悲剧。
毕竟这一切与政治有关,而政治经常让人无言。
在政治集团的利益面前,个人的牺牲实属平常。
还好,我终究没有失望,爱终究胜利了。
这是上天开的一只眼,是莉娜付出应有的回报,是友情战胜了权势,是正义回归人间。
这个结局是历史上真实事件的再现,所以不算虚构,也不太夸张。
有人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政治斗争,有人看到智谋,有人看到反人性,但我看到的是爱情。
一个柔弱美丽的女人为了爱情,将自由与生命做赌注,用勇气和智慧将男友救出。
因为他们的行为,让更多的人获救,罪恶的人受到惩罚,小爱化成了大爱,爱情的力量着实惊人。
我不是莉娜,自问走不出这么伟大或者说超凡的一步,但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比我爱得深沉,爱得热烈。
在最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坚持,选择为爱付出一切。
我不是,但我会钦佩,也会祝福。
如果你和你的爱人在为爱受苦,希望老天为你们睁开一只眼,让你们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执手相望,安静平和。
1.论“男人们的集会”及整个殖民地的尊严组织。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群体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中的个人,又会清楚的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
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唤醒中,……它们在人们的心中唤起了宏伟壮丽的幻想,也正是他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
……崇高的境界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的轻如鸿毛。
—《乌合之众》勒庞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臣民需要什么。
他必先使自己相信自己所捏造的谎言并以十二万分的真情表演和呐喊引起这些低智之人的共情,以此捍卫他高高在上的智性。
2 信仰信仰从来只是个人的事,如若在信仰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那么也一定像孤独的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人一样,虽然可以暂时慰藉保暖,但孤独永存。
信仰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意念,过于信仰就会变的低智,而过于不信仰则会造成自负。
辩证法永在,正如民主的对面永远是专制一样,过于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认为有。
但当上帝从你的心中转嫁于别人的身上时,上帝就从嘴中消失了。
3 细思极恐作为国家政治领袖的将军竟然公然让一个以爱为名的慈善组织打造枪支、进行毒气实验且以活人作为试验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断,这个组织在种种平和之下的罪恶伪装他们也是知道的呢?
甚至是推波助澜。
政治的最高层面和本质,是控制,愚民,安保,操纵。
联想到最近papi酱被下架的事,深层来看,无需多说了。
如果公然反抗,等待着我们的恐怕不只是看到的电击这么简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口号和信仰永远抵不过炮火与权利。
用鲜血,热情,狂热掀起革命推翻现有的政府又能如何?
至多不过是不长的好景让人们得些安慰罢了。
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今天的民主就是明日的独裁。
如若革命成功另一个将军上台了,智利的命运会改变吗。
4 讽刺殖民地的尊严,后面恐怕要接一句根本不存在吧。
信仰上帝的人早已在不经意间被他们的主教所殖民,奴役。
谎言之下有真理,群体之间无尊严。
和唱赞歌的天使早已被那只虎视眈眈的色眼所奸污,口中杜绝情色身称高跟鞋是浪荡,遵从本性反而变成罪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底下坐的众人们呐,你们都知道吗?
以爱为名却行这世上最恶之事,身前的十字架不断的见证那些忍受严刑拷打最后无智的人。
我们还能长久坚定的信仰些什么东西呢。
擦亮双眼,保守内心才是必修功课。
5 真实我们眼中所见绝不及真相的一半,我们在看到那些罪恶的被暴露在日光下的腐尘之时,我从未想到过这些资料的得来不易和历经艰险。
该为这些人致敬,该为这些人喝彩。
我们看到,这就是他们所做之事最大的意义。
真实需要还原,真相总会暴露,日光总有灼烧黑暗的一日,任权利滔天。
逃离成功即是事实,也是导演给于我们的希望。
6 其他真爱令人勇敢,跋山涉水,只为你而来。
想了想自己如果有一天碰到这样的事恐怕就呆在原地了,畏惧权威,害怕未来只能等待,这一点这片子实在是榜样。
想给Emma点赞,颜值依旧是无可挑剔,从戏外到戏内的关心女性,捍卫人权,情怀和格局,大概就是如此。
影片拍得中规中矩。但是当中的意义,看得让人恶心。。。独裁者。。。呵呵呵呵
浪费题材系列
三星半.以为会偏历史传记类型 其实更偏悬疑类 .
历史总是那么可怕
了解一段自己从不知的历史 艾玛离赫敏越来越远了 会越来越好
艾玛·玛丽·苏·沃特森。
三星半,真实改编,最后十分钟赞爆了,果然涉及政府高官军方的都是黑暗内幕啊,有个机长空姐朋友真是太好了。
抱着来看女神的心态看了一部气氛沉重的好片
鬆散凌亂的劇情、糊弄打混的場景,好像全世界及全集中營就圍繞著他們情侶倆在運轉似的。比較起1982年傑克·李蒙和茜茜·史派克的《失蹤》,相同的背景事件,整體表現完全是天差地別。另外,看了艾瑪·華生的演出,很慶幸《La La Land》沒有讓她擔綱女主,不然絕對會毀了。
好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过这么紧张的片
逃亡的过程戏剧化的像小学生作品,可惜一个好题材
艾玛的感觉非常合适lena这个勇敢坚韧的角色/布鲁赫切换到moron的瞬间真是吓一跳 期待美队3的男爵!/ 掩盖在人群中的他们紧紧抓住彼此的手顿时泪目 好一对革命夫妻/ 长发机长真.仗义
前半段《我的坑逼男友》,后半段《我的坑逼国家》。算是Emma近几年比较好的一部了,至少比上一部《回溯迷踪》强多了,不过也得益于这一部的故事性更强,整体更具观赏性,有几个小高潮拍的还不错,后面的反转没有弱掉,不容易。每每碰到这类政治片,南美各国总是被黑的首选对象(招谁惹谁了...)
这片bug这么多怎么会是真实事件?
3.7 照片公布于世引起巨大反响然而智利国内一切照旧 想必有些外国人觉得中国好恐怖X色政权独裁的感觉和我看智利是差不多的吧
前半段拖沓,但在展现“尊严殖民地”组织的生活片段上还是很震撼,后半段高潮迭起,颇有《逃离德黑兰》的韵味,但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看点,所以显得全片太普通了。丹尼尔·布鲁赫和艾玛·沃森完全不搭,而且后者的演技真够烂,也许是受了《东方》的影响,总感觉女主角如果给布里特·马灵演会好很多。
有点无聊...
皮诺切特恐怖时期,小两口合力出逃军政府邪教。警戒历史本是好事,但拍得那么商业猎奇却又平庸空洞虚假,不如不拍
电影还是不错的,就是艾玛真的一脸高智商,谁看见她都会很警惕吧...
德国好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