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写作练习1。
我们不能因为主角小哥哥长得好看就不觉得那个莎士比亚是个渣男啊,也不能因为女主角小姐姐长得好看就忽略她的幼稚呀,而马洛小哥哥啊,您是那么的可爱,您干啥都行。
我觉得编剧似乎是更加偏爱马洛的,从出场开始他就紧紧的吸引了我的眼球。
癫狂的马洛、痴情的马洛、浪漫的马洛、分裂的马洛、嫉妒的马洛、才华横溢的马洛······和有着迷人外表的马洛。
编剧是喜爱着这样的马洛的,所以才在马洛短暂的出场篇幅中展现给观众一个完全的马洛,马洛有自己的追求,马洛也因才华而空虚,马洛失去了自己的缪斯,马洛拼命想要证明自己活着,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据。
他去了地狱,那里空空,他想去天堂,却发现所谓神的代言人不过是个虚伪的小人。
那小人对他说:有一天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那时候,你可以给我写一本传记。
也许编剧并不爱莎士比亚吧。
莎士比亚婚内出轨,抛弃情妇,获得妻子原谅,又转头追求情妇,即使是挂上真爱、灵魂契合的幌子也不能掩盖的渣。
编剧让我们看到一个全身缺点的莎士比亚,才华之下是他空洞虚无胆怯的内在。
而他的才华的成长历程是那么的突然,Alice就像是一剂催化剂,有爱丽丝的时候他能写出惊世之作,但让他自己思考他却只写出了狗屎。
这部剧虽然名叫《莎翁前传》,但莎士比亚却更像是是个幌子,他串起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马洛、妓女和小偷姐弟、理查德和莫,甚至反派Topcliffe。
越到最后越让我觉得喜欢的居然是Richard,他胆怯,但是他还是陪朋友进了被封锁的充斥着死亡的房子,我不知道他在里边待了多久,久到他知晓了生死,久到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久到他开始直面自己的怯懦,久到他像是蝴蝶破茧,但莎士比亚却说: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倒下。
但我却觉得他褪去青涩和华丽的外表,脱去浮华的浪漫反倒更加高贵。
他和莫的感情总是让人觉得甜甜的,他在乎莫,他珍惜莫,他一次次的给莫发着好人卡,但却不知道自己喜欢莫,在莫面前,是最温顺最天真的他。
这才是爱吧。
我不擅长讨论演技,但我认为莎士比亚的演员在最后两集Topcliffe伤害了Alice之后面对Topcliffe时的演技是他在全剧中的顶峰,特别是他站在舞台的薄幕之后看着Topcliffe出丑,看着Topcliffe焦躁的寻找他的目光,看着Topcliffe手足无措的时候,怕是我全剧终最喜欢莎士比亚的时候了。
剧中最让我喜欢的设置是神父为了保全自己抛弃Alice之后和他的护卫在阴暗的地方自我惩戒然后high了的时候,神父的人设从始至终都是那么的光伟正,却在短短几分钟里轰然崩塌,没有人质问他虚伪,他也不需要承认他虚伪,但观众都已了然他的虚伪。
“看,他果然是个虚伪的人”,我想着。
看剧始终,我都没怎么带脑子,一直感叹着“哇,冲这些个脸和body五星好评啊”,一路给小伙伴安利这部剧颜值之高、场景之美,看完之后冷静下来,安利变成了马洛小哥哥真可爱。
对于我来讲,莎士比亚是个虚渺的存在,但若是这样的莎士比亚,空虚更佳。
西方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大概和国内红学家们对于红楼梦的热情差不多,一群狂热的学者对着几个世纪前的文字抽丝剥茧,乐此不疲。
作为同时代的剧作家,马洛才华横溢,英年早逝。
对于他的人生,除了与「间谍」和「异教徒」连在一起,也不乏种种坊间传言。
有些人认为马洛当年伪造了自己的死亡,改头换面,以莎士比亚的名字和身份继续生活。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发现,马洛和莎士比亚都是1564年出生。
莎士比亚的受洗日是4月26日,和马洛相差两个月。
莎士比亚出生于斯特拉特福,于18岁时结婚。
但是从1585年到1592年间,几乎没有关于莎士比亚生活的任何记录,被称为行踪成谜的岁月,直到1592年,伦敦的剧院中才开始出现莎士比亚的记录,与马洛的死亡年份相差一年。
这种说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
1895年Wilbur Ziegler在「那是马洛」一书中认为是马洛创作了「哈姆雷特」。
到了1901年,这个观点似乎得到了科学支持,因为当Thomas Mendenhall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写作风格时,发现马洛和莎士比亚两人的作品有明显的词频共性。
美国戏剧评论家Calvin Hoffman也很支持马洛假说,甚至在马洛的母校创建基金,除了奖励戏剧写作的优秀学生,还为能够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马洛假说的人提供资助。
尽管第二个条件从来没有人能够达到。
现在,只有「亨利六世」被大部分学者认同为马洛和莎士比亚共同创作,其余的巧合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吧。
就像我们愿意相信西子泛舟,玉环东渡一样,马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一生,后世的旁观者们也不希望它匆匆落幕。
历史上的马洛恣意放荡,蔑视规则,和莎士比亚的谨慎谦卑宛如镜像。
与其说谁取代了谁,不如说他们更像是天才的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相生。
Thomas Mendenhall 维基百科Calvin Hoffman 维基百科Wilbur G. Zeigler 维基百科
剧中最爱的角色还是Marlowe,怎么形容呢?
盛世美颜,一颦一笑,邪魅妖艳,特立独行,将天才、放荡、纯真、痴情等诸多特质融为一体。
从B站上看到剧中每集Marlowe出场部分的剪辑(看来跟我一样偏爱Marlowe的人不在少数),于是拿来反复欣赏,一些细节处的表情、眼神、动作拿捏得非常到位。
在我看来没有人比他更适合Marlowe,瘦削的外型透着暗黑的哥特风,兴奋的眼神透着天才的神经质,他让这个角色在人群中闪着光。
最后一集,他来到后台,对演出成功的Will表示祝贺,那一幕让我想起了第一集里他们的初见,Marlowe在经历过他所有的痛苦和挣扎后,终于又回到了那个最初的自己,不,准确地说,他释然了,而且更加通透。
相信很大程度上是演员赋予了这个角色的魅力,把这一角色演绎到了极致。
提到演员,我去看过相关的资料,Jamie ,做过超模,现任Counterfeit乐队主唱。
于是去看了他的生活照、活动照、走秀照,以及一些其它影片的剧照,然后去听过专辑、看过演唱会现场。
其实,无论是采访或街拍时他流露出的那种灿烂的大男孩气,还是音乐会现场的朋克风,都可以从Marlowe身上看到。
但似乎任何一种状态下的Jamie也不及剧中的Marlowe来得更有吸引力,所以相信我真正喜欢的还是Marlowe这个角色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特别喜欢他那首Letters to the Lost(尤其是2017年在美国Woodstock摇滚音乐节上的表演,更是让人战栗),第一次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这首的声线最接近Marlowe,高潮处可感受到Marlowe几近崩溃的嘶喊。
Jamie经历了从前期的the darling buds乐队到现在Counterfeit乐队的转变,得知期间他的一些变故,瞬间明白了Letters to the Lost所要表达的东西,继而想到剧中Marlowe失去他的那位my king时所倾注的感情,如出一辙。
资料显示Jamie曾出演过《理发师陶德》、《暮光之城》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这几部之前都看过,只是对他全然没有印象。
或许他真的是为Marlowe这个角色而生,也或许,他之后也不会有超越Marlowe的角色了,因为他已经与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天气热,在家看剧是个好选择,特别是遇到好剧,一个下午就追完了,坐等更新。
配乐也比较有意思,男一天才,男二惜才,男三可爱,女主也非常漂亮,还有识大体的男主妻子。
当然里面的宗教斗争,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莎士比亚对戏剧的热爱,以及生活的压力和窘迫加强戏剧冲突。
在心里坚守信仰,那是别人唯一无法探知的地方!
新教和天主教,都希望文字能为自己的宗教服务。
真正讲好一个故事很难。
要卓越,必定要孤独前行。
逆向而行,总是会付出代价,由人取舍。
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先从模仿开始!
被安利了一个暑假的《莎翁前传》,在昨天看完第一季前九集,也看了大部分豆瓣上的评论,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反面吗?
亦或是他俩是一体两面吗?
但我感觉马洛更像是一个极端。
没有爱,失去自我,但渴望救赎。
莎士比亚没有俩面,马洛也是独立的,他俩都是天才,只不过一个身在人间,渴望自由;一个身在地狱,渴望救赎。
在人间待的久了,便有了人的弱点,在地狱待的久了,便出现了恶魔的模样,他的作品他写不出结尾,因为他在写自己,看不清结尾的同时也就看不清自己。
我们所处的便是地狱,走到哪里,活在哪里,都是地狱。
马洛 JCB 《青年莎士比亚》最早是在高二时 它刚出来我就看了 然后看到大二期间一共看了三四遍不管是在剧里 还是真实历史,我都觉得马洛是比莎士比亚要闪耀太多太多的存在而这部剧我自然也没有太关注对于莎士比亚的演绎 说句大逆不道或许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或许可以有伍尔夫笔下的格林给我撑腰?
)我觉得相比之下莎士比亚无非是个平庸之辈 马洛留下的作品不多而我也只看过帖木儿和浮士德 可是读后的感触却比我读过所有的莎翁都作品深得多—-而剧里对马洛的演绎完全满足了我对马洛这个人物的想象——危险人物 无神论者 疯子 天才 他所拥有的创作热情是温润的莎士比亚所欠缺的(也许是我个人有偏见不喜勿喷而除了JCB能够演Marlowe我真的想不出来还能有谁!
青年格林德沃是他 吸血鬼凯厄斯是他 再到马洛..... 总而言之我是马洛以及jcb的铁粉《青莎》这部剧整体来讲并没有很好 莎士比亚的剧情以及塑造我不是很能接受 但是因为马洛我认为是完完全全值得看的——为了写出浮士德 他欲亲身体会死亡和地狱的疯魔实验;让基督徒show him paradise 让术士show him hell;他因为没有亲眼见过天堂或地狱从而没有任何信仰而产生的由内而外的空虚无助、疯魔暴躁——在那一刻我知道马洛就是浮士德,浮士德也是马洛。
我也和马洛和浮士德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之前的我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从而对于一切“世俗的知识”产生不屑和怀疑然后短暂地研究过神秘学 所以当我读到浮士德的时候我会深刻地代入 好像他就是我一般——总之就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和共鸣其实这部剧和马洛的剧本我已经看完过去好久了 今天晚上突然就想说一下hhh最后一句:JCB yyds 马洛yyds
【Episode 1】「Better to die righteous than to burn for fear.」「Who are you? → No one. No one? → No one... Yet.Yet? Seems this no one desires to be someone.」「We cannot rule unless we rule our subjects' minds.」「God gives us rules, not choices. → Is it such a sin to want to be who I am?」「Hold a mirror up to nature.」「You owe me your life, master Shakespeare.」【Episode 2】「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s,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death but once.」「Greatness comes at a cost.」「Onstage, I can be a king. Surely you've seen me act?↓Men pretending to be something they're not. I get that for free.」「What I am and what I wish to be are not one and the same.」「It is my belief that true genius cannot be bound. It must exist in the swirling chaos of anarchy.」【Episode 3】「Those friends thou hast, and their adoption tried, Grapple them to thy soul with hoops of steel;
主人公上街的那段镜头近又抖,看得人很不适。
不排除是刻意为之,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
那个受虐待/刑的人的痛苦在镜头下很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被虐待。
看到帅气的马洛了,漂亮迷人的蓝色眼睛。
马洛的声音好棒啊,很迷人很性感。
😅这俩人咋doi了,不分场合,还是寻求刺激😅,估计是自由随性。
如果我是制作人,我会拍一部叫《Kit》的电视剧,然后让Will当配角,理由如下:长文慎入,结尾有彩蛋1. 马洛本人人设实在迷人,剑桥才子和间谍(emmmm,貌似剑桥有这个学生当间谍的传统),剧作家和酒吧青年,表面风光,内心纠结,游走于黑暗和光明的两端,美丽与疯狂并存,那张充满诱惑力的嘴,既可以说出惊世骇俗的妙语,也可以吸入致幻剂,他是没有信仰的人,他是同性恋者,他是那个时代叛逆的偶像,他就是神自己。
这些元素不都是美剧大热的必备元素吗?
这是一个多么复杂迷人的角色,不管是少女,主妇,还是gay 全都被迷死好吗!
马洛的暗黑哥特风,也和剧本的摇滚气质更加接近!我实在看不出莎翁哪里摇滚了,一个纯良的进城青年,最多就是清新民谣歌手气质吧。
2. 马洛颜值和莎士比亚不相上下。
但是JCB明显要比我们莎翁的扮演者要有名气的多,毕竟人家以前也是演电影的(请大家忽略那部辣眼睛的圣城风云),知名度要比刚刚从学校毕业的LD大很多。
虽然要提携新人,但是这个新人也要值得大家期待。
LD是非常好看,从《文汇报》上LD的剧照来看是非常吸引人,但是他无论演什么情感,总觉得是在瞪大他那无辜的羔羊般的眼睛,我只能看到他那淡淡的瞳色(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到冰火里波顿家族的眼睛颜色),却感受不到情感的剧烈变化,感觉他愤怒地盯着神棍表兄和深情地望着女主时的眼神没啥不同。
而且LD有一种过目即忘得平庸气质,那张脸虽然好看却不够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可以理解。
但是制作人你让JCB这种自带耀眼属性的人来给他配戏,不怕闪得小莎睁不开眼吗?
3. 马洛不如莎士比亚有名,可以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看看我们的历史剧,你就知道,拍一部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是可以多不受待见吧。
虽然莎士比亚和马洛生平都像迷一样,但是就二人身后的影响力来看,莎士比亚绝对是不可动摇级别的,不管你怎么说,总会有人骂,估计还不会少,中国的大爷大妈也多少知道点莎士比亚,最起码英国版“梁祝”是知道的吧。
但是马洛就不一样了,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生平比莎翁更神秘,而为数不多的记录也很多爆点可挖,编剧可以放开手脚,毫无疑问能拍出更大胆,更优秀的作品。
4. 从编剧的已有脑洞来讲,马洛的故事线也更加有意思。
我实在搞不清楚,莎翁和情人天天调调情,滚滚床单,怎么写出伟大的作品,他那张过分深情的脸,我真的看不出他是一个值得让马洛冒险救下的天才。
就在编剧分配给他的超多戏份里,他都在和女主处理感情问题,分分合合,上一秒要一刀两断,下一秒又欲火焚身,拜托,不要出轨都搞得那么清新脱俗,理直气壮好嘛?
反观马洛这边,除了发掘了一下莎士比亚,几乎一直在操心创作的事,把自己折腾的那么惨,四处求神信教那么多集,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写出了浮士德的剧本,这才是一个剧作家应有的操守好嘛?
各种内心挣扎,神秘往事,宗教问题,这一切本可以承载更多戏份,却被莎士比亚婚外情抢走了。
人家马洛为了写作,连搞基都忘了,最后一集才去挽回爱人的心,而他和Tommy那没几分钟的感情戏,却比莎士比亚一季的狗血爱情都让人动容。
5. 马洛只活了29岁,这一季末应该是25岁(根据《浮士德的悲剧》成书时间推断)。
制作人一直说本剧花费很大,那么为了节省成本也要拍马洛,虽然本剧叫《青年莎士比亚》,但按照现在对青年的定义,估计一直拍也不好办吧。
听说这部剧收视率不好,那不如,顺势开一个新剧呗?
彩蛋时间:要续订也不是没有提高收视率的办法的,如下:1. 结尾女主被莎士比亚神棍表哥拐走,喜大普奔。
下一季顺势让马洛和莎士比亚竞争起来。
这一季,我们的马洛表面暗黑霸气,却几乎什么坏事都没做过,反而还救了莎士比亚,以及他的小情人,还或多或少激发了莎士比亚的本性,这简直太小天使了。
莎士比亚还有对马洛的崇拜和感激,二人看起来火花不大。
编剧不如下季让他们相爱相杀,第一集莎士比亚和罗伯特格林的诗歌版diss battle真是酣畅淋漓,可是后面这个锐气有才的莎翁只忙着婚外情了,那么下一季就请让他回来吧,和毒舌傲娇的马洛对决,双男主,既欣赏对方,又嫉妒对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太棒了!
伟大的人总要有伟大的对手嘛。
2. 既然这个剧让男性角色说话都离得那么近,不如干脆发扬光大。
个人认为马洛和Tommy这条线可以有,Tommy的父亲看起来也不是省油的灯,而历史上的马洛之死还和Tommy有关,最后一集Tommy说不会伤害马洛,多么像flag,后面这一对可以有很多虐点可挖。
至于Will,既然Dark Lady已经出场,那么Fair Lord还会远吗?
总不能把两个都编成知己吧。
3. 本片配乐真的非常好,一群人唱起Perfect Day的时候真的一点也不违和,女主看洗礼的时候,响起的The great below也特别带感,看到大家有说配乐非常“猜火车”的时候,我发现演大反派Topcliffe的Ewen Bremner在《猜火车》里演Spud!
真是非常巧,但这次他却演了一个非常不“猜火车”的角色。
4. 奇怪的想法:暗黑的马洛,纯良的莎士比亚,两个天才,一个走向毁灭,一个名垂青史,总是让我想到,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不如下一步满足一下哈迷们的想法,毕竟他们还是很认可JCB的形象的。
虽然我私心站马洛和Tommy.
总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莎士比亚在这剧里人设崩塌 很惹人厌 有老婆了却还和剧院老板女儿Alice纠缠不休 这种爱情在我看来是蛮让人不屑的Alice明知will是有老婆的 还飞蛾扑火一样去跟他扯在一起 老婆来了后还表现得很委屈 无语了 为了从这一段“爱情”中解脱还成了伪善神父索斯维尔的小绵羊 真的是让人喜欢不起来Southwell简直就是个伪善的小人 打着复兴天主教 拯救众生的幌子 在众信徒冒着生命危险帮他传递消息完成和平大业时却把他们的牺牲看作理所当然 自己逃走 这剧里最喜欢的是马洛 亦正亦邪 全剧最佳苦命姐弟小人物在时代中的悲哀形象也不错Richard和moll的爱情比起will和Alice 的来更让人动容 相互安慰 相互依靠有第二季也不会看系列
画面服装好好看,真实人物大量想象情节总觉得怪怪的
有关友谊的多种形态,配角出彩。马洛的孤独和脆弱有一种魅力。ps.歌都有很多首了,很适合改成音乐剧哇
马洛这个小妖精无时无刻不在勾人好吗!!!!
JCB的马洛真是令人晕厥…天生适合演这样的角色…美到心颤
看完,弃。。。
平庸至极的莎士比亚。
摇滚🤘🏻版莎士比亚,可惜男女主的戏鸡肋得很,看得好生无趣,马洛反而是最讨喜的角色,充满戏剧张力的pure slut远比看着道貌岸然的主角来得可爱
剧情ex,颜值🉑以
男女老少都好朋克啊
人前嬉笑怒骂人后酸甜苦辣,后台故事比前台还要精彩
为什么男女调情离得那么远,而两个男人拌嘴却靠得那么近?按头党表示手好痒!台词衔接得不大幽默,缺乏灵气,可惜了超预期的颜和气质,长发的杰米是亮点!特别喜欢刚到市场的那段配曲(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原来是摇滚版的莎士比亚。
Jamie表现打眼,男主一般吧……
主角美得太让人出戏
全剧的灵魂:马洛。没有他我根本不会看这部剧,JCB真的很适合这类疯批角色,格林德沃如是,马洛也如是。
把我看的那两个小时还给我…不过杰米是真的帅
莎莎马洛美好的同人文。
BGM实在出戏,尤其开头London Calling一出,感觉串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剪辑节奏也有点小问题,整体气质不够英国。女主挺美,莎士比亚和马洛超级帅(而且JCB的马洛不知道为何让我想起萨聚聚,也许是那种见到天才时的占有欲?……cp搞起来🌚
马洛完全是我的取向啊!!!!太诱惑了
莎士比亚?真的不咋滴
这部剧里,站在Marlowe面前的shakespeare,就像出现在白天的月亮。marlowe,不羁,轻狂,骄纵的天才,或许李白年少时也是这一挂的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