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乱评电影《孔子》里的“子见南子”转自: http://cid-6b550fb01d518527.spaces.live.com/blog/cns!6B550FB01D518527!433.entry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
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
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
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
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
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1、票房挺好的,我看的那场入座率大概七成,同排的一位姐姐气宇轩昂,为她男友做点评点得很HIGH。
2、弟子们太弱了。
儒家的伟大不仅在于孔子一个人的伟大,还有他的弟子们和弟子们的传人,还有孟子荀子大爷和大爷的传人们,最终战胜了同时代的百家而发扬光大,电影里的弟子们太弱了。
《论语》里那种兴致勃勃的辩论都没见到一场。
3、颜回明明是银发美少年啊!
搁在现代,比搏击俱乐部的泰勒还牛,不受制于物质不受制于世俗,结果成了个老实巴交的救生员抢救师傅财产献身了TUT献身的时候我也哭了,但还是心有不甘。
4、子贡……呜呜,子贡也是潇洒优渥的呀……5、从弟子们的表现,我猜测编剧也只是像读故事一样研究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比如子路“正衣冠而死”的事迹,但距离他们的神髓还有一段距离。
6、“大人”这一称呼,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这一称呼是汉代对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呼逐渐演化而来的。
7、燕射之礼,同样,其实只要稍加考据,网络上的论文都很多,还有专门的主宾、参与者、记分员、发令员的位置考据,有图表,只要读这么一两篇论文电影拍起来就不会那么空洞的乡射之礼了。
8、子见南子那一段,有点想做成耶稣与抹大拿的玛利亚?
南子第一次说要发国书给孔子,胸有城府的样子;第二次给老公梳头,又问“这孔子是什么人?
”她自己忘记了?
人物自身不衔接不自洽啊。
9、孔子诛少正卯的公案没有拍。
10、孔鲤竟然写成孔锂。
英俊电池男孔锂=。。
=11、皮毛的穿法。
会盟时,鲁公的皮毛穿法是正确的,齐侯的穿法是不合礼仪的,这也许是编剧故意突出的?
这里看得颇欣慰。
12、凡提,相比较而言(不考虑剧本),演员里我喜欢鲁公、季孙氏、孔子。
这位鲁公的爸爸就是和伶子、襄子、优比箕、允常一起玩的鲁昭公。
历史上的孔子,曾被困于陈蔡,电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镜框之中。
作为电影,《孔子》是一部过于保守的作品,看了开场的五分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摄影、剪辑,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
那个覆倒又立起的欹器仿佛是全片一个隐喻,告诉我们藏在这个貌似古奥的作品后面的,是多么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个恒久的问题:如何在银幕上表现我们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传记电影,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来塑造伟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种,就是让伟人自己出来告诉大家,他有多么伟大。
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这个思路。
片中的孔子几乎成了一架复读格言的机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还没念完,甚至还没开始,赵季平的交响乐就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来了”!
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响乐”这种招数在片中被重复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润发老到的台词功底,保不齐会笑场。
发哥伟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为了这种贫乏的一个挡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电影的手段表现伟人,各国电影人有各自的招数,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画面是国际语言”的假设,多少有点出入。
欧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会采取逆光拍摄,正面补光的办法,拍出此人“身负神的旨意而来”的威势,背后强烈的光芒隐喻着神恩眷顾。
这与西方人有一个单一人格神——上帝的观念紧密相关。
与此相仿佛的,是拍摄“神性景观”时,好用浓密云层中透出的缕缕笔直的光线,大自然普通的丁达尔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隐藏着天国的旨意,仿佛救赎人间的使者。
这些气势非凡的场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电影特性的手段。
是西方电影百余年发展的结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这种手段。
他们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以及画面位置和周围人物的衬托,这是很有趣的一个东西对比。
中国在17年电影期间,也曾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赏善罚恶”美学,简单说,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坏人必用俯角、光源来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坏人站得低,老观众都很熟悉这套编码系统。
李向阳和猪头小队长出场,不用说话,观众一眼就分得清善恶。
与此同时,香港人也发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办法,关键要素之一是利用“时间的特写”——慢镜头来表现英雄的威势。
当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尔见到周润发出场不用慢镜,我居然都会有些出戏。
把东西方的这种差别做个比较,会挺有意思。
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斯曾经有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世界上的宗教分为三大河系:欧洲-西亚的“先知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产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国产生的“圣贤宗教”,标准版本就是儒教。
西方宗教电影拍摄的对象,永远不会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间的代理人——先知。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逆光拍摄的效果,就是专为“背后有上帝撑腰”的先知们准备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拍摄的对象人物,更在于其背后的神恩浩荡。
而东方“圣贤宗教”讲究的是人间的德行和礼仪,对神仙之事不能说不承认,只是敬鬼神而远之。
日本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拍摄英雄时注意的都是他作为人的属性,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慢镜后面隐藏的,是东方人特有的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历风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这个角度去看《孔子》,你会发现其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在支撑。
除了让发哥一脸真诚地面对镜头讲格言之外,导演似乎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
各种办法都用了一点,但都没用到位。
全片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用平视镜头拍孔子,然而在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均平平无奇,内景不断的正反打让人以为在看电视剧。
你要说他是在蓄意强调“圣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会晤”那段显然又不是,说明导演还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没办法而已。
最要命的是,就连这种“没风格的风格”也没保持住,从季孙斯遣人迎接孔子回乡开始,视听风格陡然大变。
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后又是在“神光护佑”下返回了鲁国,这些都显然是在乱抄西方电影。
此后孔子跪拜故城一节,又破天荒用了一个仰镜头。
看这意思,是在恭维“丧家犬”的崇高理想终于得到了故国的承认,可是难道挨饿受冻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
这一记仰视,给得未免有点势利。
《孔子》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电影的问题。
自从摆脱了“敌俯我仰”的革命电影美学之后,我们塑造英雄人物就没了个章法。
《席卷大西南》等抄过香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慢镜头,效果颇雷,《超强台风》让爆炸的水柱从西装革履的领导背后冲天而起,雷点已经接近霹雳级别。
《孔子》实在没办法了,就干脆电视剧化,最后再抄一点国外的成规了事。
水土不服不要紧,反正现在观众看好莱坞也习惯了。
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单从《孔子》出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孔圣人会更好呢?
如何才能在镜头和场面调度中体现出“中庸”、“礼让”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来呢?
适当用一点慢镜头来表现孔子“万世不朽”,会不会效果也不错?
还有没有别的法子?
这些都是留给整个中国电影界的大问题。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电影里发明了一种低机位、微微仰起的视角,就被世界目为东方传统礼俗在电影界的代言人。
而在传统的礼仪之邦拍摄的一部讲述儒家圣人的电影,却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国电影的陈规,说起来,毕竟是个遗憾。
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个写照——急于拥抱传统,却还远远没有体认到传统的核心。
电影的另一大败笔在于音乐,赵季平的配乐不能说没有用心,但是纯西化的交响乐放在这部定位“民族史诗”的电影里面,就好像《国风》里插进了十四行诗,说不出的别扭。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风格的配乐变成了主旋律电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拍档。
青藏高原上的《红河谷》是这个调调,河南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是这个调调,两千年前的《孔子》还是这个调调,其中偶尔点缀一些时代或地方音乐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
卫国宫廷中的舞乐本来是还原春秋文化原生态的一个大好机会,可惜乐声甫起,就被宏大的交响乐压了个严严实实,只剩下一丝磬声在重围中苦苦挣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大抵若此。
姗姗来迟的《幽兰操》也没能挽回败局。
没有了可信的音乐,电影说服观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力量,无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过所有这些,都比不上剧情上的疏忽。
影片前半部分的紧凑和后半部分的疏松已经受到许多诟病,我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对孔子这个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
夫子一出场,就被设定成了一个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谁都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
对于走进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这在今日的中国,不能假设为是尽人皆知的背景知识。
然而电影的主创人员却似乎并未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除了开始的反对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对于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意义、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难、孔子的心路历程等等都毫无涉及,仿佛他天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儒学天然就是救国救民的大道。
这样想当然的剧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属于意识形态上过分自信的作品(鲜明的大陆特色)。
所以有的观众看完之后质疑“孔子有什么伟大?
他不就是一个失意的政客吗?
”,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客气地说,《孔子》是在用拍“好干部”的思路在拍一个文化圣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属于思想家的犹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后的所有社会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有战争和美女。
这样的电影,看似写实,实则神话,再好看也不过是场热闹而已,打动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象中,今日中国拍摄《孔子》,从他弟子的视角来进入这个人物的人生,会更适合当下的观众。
用群雄争霸与百姓疾苦之间的矛盾来说“仁”,用诸侯僭越与周代礼仪之间的矛盾来展现“礼”,角度会更好。
前者重煽情,后者有奇观,都是既让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
总比把宝押在无关紧要的CG战争场面和“香艳秘闻”上好。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好大喜功和省钱省料才是王道。
相比其他的豆腐渣工程,电影至少不会闹出人命来,而且好歹还有周润发的表演撑着。
“正面表现伟人生平”的《孔子》从开镜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是一个文化事件,至于电影本身,只能说聊胜于无,如此而已。
《海南日报》电子版http://hnrb.hinews.cn/html/2010-01/25/node_19.htm图文版http://www.mtime.com/my/fjs/blog/3239599/
■入评理由:七十年前的《孔夫子》是何模样?
它的修复和《孔子》的开拍都算得上过去一年里华语电影界的大事。
■读家:木卫二 ■片名:《孔夫子》(修复版) ■导演:费穆 ■演员:唐槐秋、张翼 ■上映日期:2009年4月1日(香港)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一部呼应时局而作的电影,费穆试图表现出孔子身上的凡人一面。
■片名:《孔子》 ■导演:胡玫 ■演员:周润发 ■上映日期:2010年1月22日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拍惯了帝王历史剧的胡玫新作,它依然在制造孔子的神圣形象。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同一个孔子,电影里都有见南子、子弹琴、子路之死等片段,放在电影里就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异。
这一切只因为两个电影的背后理念和想法诉求大不一样,创作心态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来说,《孔夫子》里的孔子是个老师,善于教导弟子,希望能改变社会风气与重整民心。
《孔子》里的孔子是个实干派又不受重用的政治家,他几经患难,终被迎回了鲁国,功德圆满。
一起看《孔夫子》的朋友认为费穆是用上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影片截取孔子多个生平片段,没有直接的时间关联,而是用字幕跟地图串起了整个故事。
孔子忧苦鲁国和天下的苍生百姓,被迫走了周游列国的坎坷之路。
这段乱世中的出走占去了大半时间,放在日寇入侵的孤岛时期,更是别有意义。
《孔夫子》的情感厚重,严谨有加。
费穆一丝不苟地挑拣素材,利用舞台搭景制造了简单朴素的风格,一人一室一案一窗,完全与孔子的孤苦心境相呼应。
被困于陈蔡间,众弟子们疲惫不堪,就地入眠。
孔子独自站立,继而心生感慨,茅屋外树影稀疏,繁星点点,构图上极为讲究。
影片在技巧上相当丰富,景深处理、剪辑手法、声画结合都值得赞许。
电影开头便是孔子讲学,教育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观众先对孔子理念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而这种言传身教还用到了射艺、琴奏、欹器等有代表性的段落当中。
孔子的念白抑扬顿挫,在今天听来稍显低缓,这倒跟影片的气韵节奏相符合。
《孔夫子》主次分明,孔子是个政治上的失意者,然而他竭力去教导弟子,重点突出他为师者的形象,学高身正。
影片在子路、子贡、颜回三个弟子身上下了工夫,像子路的武艺和正冠,颜回清贫下又有仁心,各有单独的段落去展现。
相比之下,《孔子》里的弟子们几乎是无条件追随和膜拜孔子,里面更有安插的混迹者以及漆思弓这种无关紧要、只为报信的配角,实在有失偏颇。
《孔夫子》里的子路并不是一味听从于孔子,他在老师抚琴弹奏时还心有不满,听到歌声后方才如梦初醒,执器起舞。
为了渲染子路之死,影片不忘交代卫国内乱的始末,子路一路力战,走上高台,正冠之后,慷慨而死。
《孔夫子》真正表达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对位正如导演与观众间的关系。
费穆想用孔子的事迹借古讽今,说予当时的观众听,他绝不是想推出一个千古圣人。
只是受困于观众的理解能力,电影拍得太正,反倒有落了个说教之嫌,让观众产生了领会的障碍。
再到胡玫的《孔子》,通片铺展开来,没有剧力可言,镜头技巧难以服务整个电影。
影片也有偏重,它耗费很多精力在鲁国的政治内斗上面,大篇幅去写三桓专政,如何为难孔子。
于是乎,乱臣贼子很自然地站在了孔子的对立面。
影片既然要往政治争斗去做,千不该万不该又遗漏掉关键的阳货和少正卯,一味去塑造孔子的神样,他有口才有武艺更能调兵遣将,光是堕三都一事就用了许多火烧人和大阵仗,不知如何解释才好。
到了出走之时,孔子多少就显得有些意气用事,家国全不要又不知走往何处。
《孔子》还假惺惺地塑造了孔子与敌手的和解,季孙斯翘首期待孔子的回归,用这种幡然醒悟的手法来制造孔子的高大全形象,未免太想当然了点。
在卫国那边,电影就一笔带过。
南子莫名其妙地出场,糊里糊涂地中箭而亡。
后面的子路之死,更是用转述的情景再现来表现子路的大义,只是缺少前因后果,多数观众无法明白他是为何而死吧。
电影从里到外,更多强调跪拜礼,引出孔子崇尚周礼的一面,走的是形式体例。
孔子在鲁国是有作为,可缘何要被排挤,沦落至丧家犬一般流浪,乃至于理念何以不为诸侯统治者所接受,电影就没有了倾诉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颜回之死,《孔子》采用了最为忌讳的硬煽情,为抢救书卷落入冰河。
不说颠覆史实,死得未免太不值了点。
最后再说一点,两部电影里都出现了高台。
《孔夫子》里的高台只为突出孔子的主导地位,如同今日之讲台,以示言行和精神上的崇高。
《孔子》里的高台非常突兀,它出现在了齐鲁峡谷会盟上,陡峭之势高不可及,与王权争夺挂钩,令人有些不是滋味。
【北京青年报】
刚看了孔子的预告片。
雷的外焦里嫩,鸡皮疙瘩簌簌的往下掉……吐槽!
额一定要来吐槽!
有兴趣群吐的看这里:孔子的学生一个赛一个得呆,个个都像是三鹿牛奶泡大的。
穿了粗布衣服之后更显得目光呆滞。
拜托!
孔子虽说弟子三千,但是经常出来露脸的也就那么十几个,胡玫大婶你就不能找几个看上去干净稳健点的?
一个个贼眉鼠眼,像是随便从中戏门口拉出来的领盒饭的。
最不能忍的是额家颜回居然让任泉来演!
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可到底还是被雷了,不是说君子就要是小受耶!
尊敬老师就要让小受在风雪里冻的小脸发白的赶马车……赶马车这种活摆明了是子路他们干的……为嘛不用颜回吃碳那个事情?
这个事情在论语和家语里面都是额家颜回的重头戏。
拜托!
曲肱高卧,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人不是苦情戏的范儿好不好……其实,没有最不能忍,只有更不能忍。
看了半天没搞清楚子贡是哪个。
实际上,子贡应该是孔子的所有弟子里面最亮眼的一个,有才华,有气度,有口才,长得好,又有钱,完全是宰相范儿。
该是扔到人堆里也会闪闪发亮的那种。
结果,真正闪闪发亮的是周迅姐姐的头饰……南子的那个太空装差点让俺以为第五元素里面那个飙高音的姐姐穿越了……那个,周迅姐姐和孔子的对望可以列入本年度最拉风的穿越言情戏榜单。
同理,也没搞清楚哪个是子路。
话说,子路先生该是那种身长八尺,风度翩翩的儒将,拉出来比关羽多一点文气,比陆逊多一点英武。
并且,姿色肯定不错……因为,子见南子这件事的主角本来是子路。
明明是子见了子路不让见的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孔子指天发誓,我要是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老天惩罚我!
结果……结果……泪奔……话说,不能让子路两千多年之后还做朱丽倩吧?
人家刘德华也就藏了二十多年,就被口诛笔伐说对朱丽倩不公平,额也要为子路兄喊冤!
最后,赞一下周润发的孔子,那个大额头很有爱,化妆化得很像,凯丽的孔子他老婆看上去也很舒服。
就是这帮弟子选的太不像样。
这些人啊,颜回,子路,子贡,子夏,冉有,公西华,曾点,随便拉一个都是不世出的牛人。
要跑龙套,也要好好选人跑隆重的龙套耶。
这样才能衬出孔子的牛逼撒。
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去讨论“电影的事实”自然为时过早,比如《2012》首日写评的时候万万不曾想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了水立方,破纪录跟玩儿似得。
《孔子》因《阿凡达》已然成了政治事件,从豆瓣和mtime数据便可一窥:现在是2010年1月23日1:15,此刻豆瓣数据为4.7/1461,其中1星比例为63.9%,mtime为3.3/975,其中0-1分(10分满分)观众人数为553人。
考虑到豆瓣因《建国大业》而采用的上映后才开放评分的情况,这个打分是在太有趣了。
现在说话为时过早,于是电影的事实以观后效。
讨论下影片的事实。
《孔子》是个木桶的话,长板的确长,短板也的确短出了底线,若是不考虑场外因素的话,一个三星基本说明问题,参照的影片是《白银帝国》和《梅兰芳》的四星。
长板在三大主演的表演,发哥完全超出预计,照着流芳百世的孔子像做的造型,以及口音上的处理(参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很赞;周迅的造型虽然雷了点,但是丝毫看不出来三十有五,这扮相演个太平公主都绰绰有余了;陈建斌的好,在此不提,是真好,这大概是每个导演都想用的演员吧。
长板还在菲姐的片尾曲,大约除了周迅的小腿,这是《孔子》片中最销魂的的地方——有这首歌足以传世了,王菲把声音里的爱尔兰技巧(比如喉音)全部洗刷干净,回到最初邓丽君的小情调上,又做的晶莹剔透,大约是在影院里看过的电影里最好的片尾曲了,不说别的,这首歌值得花掉一百万。
音乐上面,无词歌用了谭晶,赵季平做的主题(虽然怎么听都像《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主歌部分),张宏光做了部分战斗音乐,算的上是近年国产电影中一流的原声作品了。
长板仅此而已。
短板的话,首先,胡玫老师大约是电视剧拍顺手了,除掉三大主演和鲁公,剩下所有的人都像是从某个电视剧片场过来打酱油的。
孔子的一帮弟子,看起来就像武侠电视剧里的各种充数的江湖豪客,至于真正打酱油的人,酱油打的也着实不到《雍正王朝》的水平,莫名其妙地冒台词,不知道他们要干啥;其次,剪辑做的是在是糙了点,看出鲍德熹老师一个劲地往阿尔芒都大师的镜语上靠,摄影还真不错;但是只一遍看过,剪辑上可挑剔的都有二十多处,包括第一个大段落的平行剪辑,其实都可商榷的,一些渐隐渐显使用不当,生生破坏节奏。
然后,特效就真不说什么了,尤其是看了《阿凡达》之后——但是问题在于不看《阿凡达》也知道那些特效做得山寨啊,好歹04年都有《十面埋伏》了的说……至于最短的一块板,当然是编剧。
前1小时10分钟讲了一件事,讲的四平八稳条理清晰,很不错,胡玫老师拍宫廷戏也真是手到擒来,国主像国主,大臣像大臣。
如果《孔子》只有这1小时10分钟的话,真叫《孔子:决战春秋》也无妨,但是问题在于后面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
这叫头大不掉,孔子后半生十几年拍的支离破碎,空间感和时间感都很生硬,忽然一下孔子就老了,忽然一下子路就杯具了,忽然一下“永远不老”的颜回就演了一回春秋版的《泰坦尼克号》,忽然一下陈建斌也须发进白,鲁公脸都没露,直接挂掉了。
好罢,不交代不照应玩跳跃也就算了,但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那么难么?
编剧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论导演还是编剧,只有一半是用了心思的,对比一下《雍正王朝》的借题发挥,前一半胡玫老师想说什么,还是很明显的。
后一半,有人说是劝读书人莫问政事,当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是要拍作为“至圣先师”的教育家孔夫子,还是要拍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还是要拍作为某个人的电影化表现的孔子,当然作为学者的孔子就算了。
这几种诉求夹杂在一起便导致电影后近一个小时完全失控,虽然用心在对白里塞了半本《论语》,但是胡玫老师显然不满足于拍一个课本剧,不然请周润发干啥。
另一个问题在于,胡玫老师大约也是擅长拍苦情戏的,后半段隐隐有苦情戏的手法,比如刚把颜回的尸体拖走,这边子路的死讯传来,简直是祥林嫂啊,不过大能如孔子显然没能爆发小宇宙第七感,不然还不生生把颜回同学暖回来继续不老传说啊。
这一点上,木匠老师显然比编剧更擅长,且参看[《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要拍苦情戏,干脆丧子丧妻丧弟子一起来嘛,苦不苦,想想刘慧芳,虐不虐,想想祥林嫂嘛。
倒是“子见南子”一段里,孔子被南子戳中内心的伤痛,知识分子的小尾巴一露,登时泪如雨下,这儿倒是难得一见的闪光,可惜生生被电视剧用法的音乐和着急忙慌的剪刀破坏了情绪。
毕竟本片不是要拍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影片,因为八十年代早已过去了。
于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影片之外作为电影的种种,倒是想起前两天跟一位半年没见的老师聊天,老师说,《孔子传》还是应该要日本人来拍,井上靖的《孔子传》写的恭俭谦卑,日本的老导演们出手必然不会差。
大约日本人拍孔子会是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的孔子,胡玫老师拍出来的《孔子》根本意不在此。
有心的话留意留意一下《孔子》的高调宣传,以及近一周围绕《孔子》的种种奇怪的事情,中国电影在2010年3D新纪元的开启处竟然如此具有喜剧性,实在是我等观众始料不及的,这远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最后再次推荐一下木匠老师的文章:《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6379/),有理有据,功课扎实,我也就看看浮光掠影而已。
至于吐槽,请移步张小北老师的文章:子曰:给个话儿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9120/)。
围绕《孔子》的口水战和各种节目才刚刚开始。
今天,跟媳妇一起再次观看《阿凡达》,原因有二:一是庆祝《阿凡达》票房超20亿,一举打破大船保持了十来年之久的纪录;二是因为今天是周二打折日,观看这部超20亿美元的电影只用花20元人民币。
其实若是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阿凡达》的20亿应该不如当年《泰坦尼克》的18.4亿值钱,但是,这种绝对金额的超越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超越卡梅隆的恰恰是他自己,看来第七十届奥斯卡的颁奖礼上,卡梅隆那句“我是世界之王”绝非妄言,我们老祖宗有句话,此时最适合送给他——解铃还须系铃人。
因为买饮料,我俩进电影院稍微晚了那么一点点,一进去,好家伙!
除了我俩的座位空着,其他位置几乎都塞满了,这可是本地影院最大的厅了,在《阿凡达》上映已达一个月的今天,还能保持这样的上座率,怪不得它全球票房表现得如此犀利。
赶紧猫腰低头迅速到位,安顿好以后,抬头四顾,发现我俩旁边坐的居然都是小孩子,小孩子也来看《阿凡达》?
我差点怀疑自己错进了《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放映厅。
更为称奇的是,观影过程中,小家伙们不断的剧透着后面的情节,看来他们也不是第一遍观看了,这年头儿,有“回头客”的电影还真不多,怪不得影院一直为《阿凡达》保留着最大的1号放映厅。
伴随着利昂娜的歌声,我俩心满意足的走出放映厅,一出门口,懵了,满眼全是警察。
我擦,赶紧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干啥坏事了,这么多警察兄弟来包围我?
抑或是我们这个厅有名通缉要犯,为了看场《阿凡达》脱狱而来?
赶紧询问检票小姐,答曰,单位包场看《孔子》的。
乖乖,看来“《孔子》票房惨淡,官方包场救援”的传闻真的属实,连我们这个闭塞小城市都开始上演包场大戏了,可想全国是个什么阵势,可想《孔子》吸了纳税人多少银子。
霸气十足的《孔子》的放映厅里出来一群统一身着警服的霸气十足的差人,曾经莫名其妙“被下线”又莫名其妙“被上线”的《阿凡达》的放映厅里出来一群莫名其妙的屁民,两拨人混在大厅里,多么有意思的对比,可惜没有相机,无法抓下现场的情形。
我是绝对不会掏钱看《孔子》的,主要因为它恶心霸道的宣传。
胡玫不愧是拍帝王戏起家的导演,这次拍下的孔子,有美人、有枭雄、有阴谋、有战争,但就是没思想,可能姐拍得压根不是孔子,是大王。
想当帝王,必须把在位的王搞掉,当时正是《阿凡达》如日中天的时候,以前媒体只用“一票难求”来形容中国春节期间的铁路客票,今年值此春运来临之际,媒体却把这个专有形容词慷慨地授予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阿凡达》。
胡玫导演为了当王,想都没想就把《阿凡达》踩在了脚下,她先是接受专访在媒体上猛踩《阿凡达》,称其情节一般、过目就忘,最后干脆直接对《阿凡达》下了黑手,《孔子》22日上映,《阿凡达》接到院线内部通知2D版于22日下线,这里面如果说没有联系,说得哭我都不相信。
同时,为了尽显帝王风范,抢滩登陆院线荧幕,《孔子》还号称准备了2500多个拷贝,超越《建国大业》的1000多个。
我擦,一个拷贝一般能放三个放映厅,也就是三块荧幕,那这些拷贝足可以应付7500多块荧幕,但是老大,全国不过才5000多块荧幕,你即使全占了也有浪费的拷贝啊,再说,你能全占吗?
即使踢掉了《阿凡达》,同期上映的还有《十月围城》、《喜洋洋和灰太狼》啊,哪个不比你更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这样乱放卫星是很JB扯淡的,不是发行方疯了,就是在说假话。
要我说,胡玫真是个傻女人,宋缺德都比她高明,老宋也是挺《孔子》的,人家就不像胡女士这么傻,找个《阿凡达》来做假想敌,宋缺德在博客上发文,拿《孔子》和《三枪》作了一番深入比较。
多高明!
我虽然恶心《孔子》,但打心眼承认它应该比《三枪》这个烂片中的奇葩要好上一千倍,胡玫你不拿你的片PK这个烂片,反而不自量力去找比你强一万倍的《阿凡达》较劲,真是脑子进水了。
但是,回头一想,胡玫并不傻,她精得很。
她挑《三枪》?
那是谁拍得啊,老谋子啊,他根子多深啊,你敢惹他?
惹了他,估计轮到《孔子》被禁了。
所以,胡导找了个远在天边的卡梅隆欺负一下,甭管你什么《阿凡达》,就是时光倒转回1997年,《泰坦尼克》我也一样给你禁了。
于是,《阿凡达》的2D版就这么被咔嚓了,消息一出,观众朋友们连称万幸,万幸《孔子》没拍3D版,要不我们甭想看到《阿凡达》了。
但即便是保留了3D版,观众们依然不干,因为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没有3D影院啊,孩子们累死累活忙考试,就指着快点放假好看《阿凡达》啊。
好嘛,胡玫惹得祸,怨气都撒《孔子》上,一夜间大家都成反“孔”精英了。
无论是首映还是首周,票房都惨淡得可以,豆瓣上大家看都没看直接给一颗星,留言中还直抱怨为什么没有零颗星的选项。
在《阿凡达》冲破20亿的日子,《孔子》估计还在为捞本而努力,据说制片方在看《孔子》成片的时候哭了,韩寒解释说,那是因为看了以后发现片子很烂怀疑可能赔本而难过的痛哭。
制片方的眼睛倒是挺毒,什么是高瞻远瞩,这就是高瞻远瞩。
今天的见闻,我更感到《孔子》是拙劣的,居然玩起了官方救火,MMD,这包场钱不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吗?
胡导何方神圣啊,居然得到如此的关照。
老谋子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正蹲在麻子面馆的墙角里抽泣呢,我咋没想到这一招呢?
凭我老张的后台,安排包场易如反掌啊,光记得忽悠老百姓了,忘了忽悠官方。
不知包场救火的把戏能玩出多少票房,反正这次《孔子》玩得过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刚才赠给卡梅隆的那句话我觉得现在还可以赠给《孔子》,解铃还须系铃人,话是一样的话,理儿是什么理,这个留给胡导自己琢磨。
最后,出个上联大家来对对,解个闷儿:老子没空看戏子装孙子演孔子。
1月22日,《孔子》公映,并在全球发行2500多拷贝以纪念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
1月23日,我在北京UME国际影城看了《孔子》,影厅上座率不到3成,看完后我也很不人道的没掉眼泪,感觉真对不起发哥。
1997年,胡玫花了44集的时间讲述《雍正王朝》,剧集当年创下央视收视高峰;到了2003年,胡玫又花了58集的时间去描绘《汉武大帝》,按照这个逻辑,胡玫应该是拍的历史人物越久远,花的时间越长久,可是这次的《孔子》她只用2个小时就讲完了,后果可想而知。
影片开场就是73岁白发苍苍的孔夫子坐在毫无诚意的山水特效前回首往事,然后镜头直接跳到孔丘51岁时迎来自己仕途顶峰,会见鲁公,而之前他因开办私人学堂以博学闻名而学徒众多只字未提,可见胡玫为观众预设的门槛可不低。
可怜的我记性极差,只记得孔夫子一直都有“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的几个标签,但他为何被贴上这些标签我就一无所知了。
而电影接下来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胡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希望把孔子拍成一个普通人。
所以这个普通人就能在一年之内从一介庶民升任小司空、大司寇、相事,可见丫其实一点不普通,而电影用两场戏做了解释:在“国会”上倡议废除人殉之礼时的雄辩,和与齐国的夹谷会盟以智谋取胜不费一兵一卒赢回三座城池建立功绩。
这一下子激发了孔丘施政的勇气和决心,提出要拆除封地城墙,鲁国从此一家亲,结果激怒了其他贵族同事,引发武夫公山狃造反,于是有了武子台平叛这一场面宏大的战争戏作为影片的高潮,可是也因为拙劣的特效,以及乱箭狂飞就是射不中主角的虚伪假设暴露了导演的自慰高潮。
孔丘的施政理想就此告终,然后丫抛弃弃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并引发一群徒弟盲目跟风,一起抛弃妻子浪迹天涯。
随后就是早前大肆宣传的“子见南子”周迅华丽丽的登场,两人一番调情之后,孔丘忍不住说:没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谁料到南子忽然接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
这也成了导演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话,而孔子至此也完成了“善辩”“智勇”“才思过人”的形象塑造,但为了让孔子更人性化,导演安排了“颜回之死”的腐化桥段,来体现夫子与弟子间的深厚感情。
片中颜回为救落入冰河的竹简被冻死后,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悲痛不已,紧紧贴着颜回的脸比死了爱人还难过的模样最终迎合了无数腐女猎奇的心理。
但据说,其实颜回是病死的,死后有人让孔子把马车卖了给颜回买口棺材,可是孔丘太在乎他的马车了,没答应,还说:他生前过得那么简朴,死后也不会在乎有没棺材。
而最终孔子回到鲁国,胡玫只安排他在城门口的一个跪拜,来完成夫子由人到圣的升华,影片随后又回到白发苍苍时的孔子,在吩咐完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了。
在死前,还莫名其妙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而《春秋》是啥,为啥他要这样说也完全没有交代,所以对孔子没有深刻了解的人,别指望通过这部《孔子》去了解这个人,以及理解孔子为啥如此受推崇。
昨天晚上去看的《孔子》,18:20的场,万达影院CBD店,上座率还可以(俺不是托儿,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我很不是人的没哭简单来说,《孔子》就是披着圣人的外衣对人们进行奴化主义教育。
孔子觐见都是一拜三叩的,仪式一般……让我实在是欣赏不了。
还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个画面那个音乐啊,真是主旋律啊,那个和谐啊,我浑身不自在了。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开小差的想到,四大发明真是好啊,纸张一发明,以后出门都不用带这么重的竹简了,真方便就电影本身来说,散的要死,就像是一个人被剥了骨头,浑身的肉都堆到了一块儿,没节奏,没主题的。
尤其是后半段,周游列国。
说好听了是周游列国,难听了就是逃难。
这个逃难过程毫无故事性可言,就是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了孔子倒是没带武器,带了一群傻呼呼的学生,其中还赔了俩。
要非得找个逃难过程中的故事的话,就只有孔子见南子那段了。
古时的女人真勇敢,古时的男人,尤其是孔子这样的,真压抑自己,压抑的观众都憋的慌。
后来还莫名的交代了南子的死亡,够莫名其妙的。
如果不喜欢《孔子》的话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1、《孔子》是商业片不喜欢是因为我就喜欢晦涩难懂的文艺片,有高深的主题,暧昧的画面和色彩,不明不白的结束。
很显然,《孔子》太浅显,不是我的菜。
2、《孔子》是文艺片不喜欢是因为本人欣赏不了文艺片,就喜欢商业片的娱乐精神和肤浅的感官刺激,男女之情,华丽动作或是壮观的战争场面。
很显然,《孔子》过于高深,讲什么周朝的礼,一堆的大道理,文艺腔,不喜欢。
…………悲哀的是,《孔子》什么都不是
孔子本人没问题 孔子的后人没问题孔子的思想也没问题周润发没问题周迅没问题演员也都没问题观众没问题观众的脑子没问题停了阿凡达也没有人有问题导演没问题朱军没问题让朱军跪地上给观众磕头更没问题宣传没问题钱也没问题审查都不用审查,“这么红的片子还能有啥问题?
”问一句,这电影,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中庸并不等于平庸
我从未见过如你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
虽然电影的确不怎么好看。但不至于1星。打一星的大概都是热爱阿凡达的吧。手的确蛮贱的。
它就那么想颠覆???
干嘛把分打这么低 电影还行啊。
并不是一直流泪就可以感动大家,何况你想拍的还不是《妈妈再爱你一次》
电影一般,不过我喜欢这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们
温吞
在电影院看得我昏昏欲睡
如果是为了票房而拍摄孔子,你永远也不能理解孔子如何成为圣人。
BS那些没看过就打一星的。真支持阿凡达就去给它再贡献一次票房。这里嚷嚷个球
岁寒然后知松柏,电影遭遇的抨击不如用孔子的一句“世人误解我”一带而过。。三星半
到底是谁好色啊
【中关村美嘉】才俩小时看不过瘾哇。本片讲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编好《春秋》那天很闲就开始回忆。从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气风发了几年被排挤出国,然后带领一帮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想搞再就业,搞得很丧家狗的时候终于可以回国了,也当不动官了就老老实实教书立说,修了本《春秋》可以传世了自然挺高兴。
一部《孔子》将中国的劣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片子上的,片下的更是……
希望会有更多的青少年能看到这部电影 因暂不以艺术的角度来评鉴这部电影如何 如他们至少能从中领悟到一点点所表现出的儒家思想 便是收获 则这部电影也是一部有意义的好作品
我是来打1星的
平心静气的说,除了南子部分不知所谓,其他还算正常。从发哥的角度说,这些年也没有比这更靠谱的作品了吧……
当香港电视剧看还行!
这几年古装片 不论文武 统统一碗水端平 毫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