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不讨喜的现实主义的文艺片;导演刘韵文从头至尾都在表达着一样东西:“情绪——焦虑”,用着缓慢的节奏、灰暗的色调、大段的留白、无处不在的噪音,持续地表达着焦虑,在大奔抛锚之后,戛然而至。。。。。。
非常非常情绪化的作品;我在影院认真地看完,裹好羽绒服出门,有种外面的风更冷了的错觉。
很喜欢这部剧,两个演员完全用演技表达出了人物内心世界,被抛弃的太太不能宣泄自己内心强烈的不安,隐忍的表达不能让任何人发现的痛苦,从开始相信风水大师日日穿紫衣到后来逐渐认清要面对的现实,最后一幕,嘉玲面对坤哥和爱人离去的刺激仍然哭的非常隐忍,慢慢离开,颜色灰暗越走越远的镜头和以前的阿飞正传露露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娉娉婷婷越走越近的镜头给我心里巨大的反差,配上嘉玲姐的歌声,真是压抑的完美!
其实刚开始我是冲着俩明星陈坤和刘嘉玲以及电影名字来的。
影片《过界男女》讲述了陈坤饰演的香港底层司机阿辉想尽各种办法,只为让怀了二胎的老婆能从深圳”过界“到香港来生产;刘嘉玲饰演的阔太太Anna,遭遇家庭变故,丈夫赌博失踪,失去经济来源,她一面故作坚强地维持表面阔太太的生活,以掩饰家庭的经济危机,一面尝试放弃上层名流的身份,向普通人的生活”过界“。
两人因为雇佣关系被联系在了一起。
文/梦里诗书 初看《过界男女》的海报或预告,以为是刘嘉玲与陈坤上演的姐弟之恋,但电影并无关于风月或波澜,《过界男女》以两个独立而又关联的故事而展开,静若止水的叙事,讲述着富人与贫者各自生活的困境,这是一场“人艰不拆”的故事。
生活于社会底层为老婆能在香港生小孩各种努力陈坤饰演的阿辉,遭遇家门经济危机的刘嘉玲饰演的富太,电影中的两者其实除开之间的雇佣关系并没有着过多的交集,开车的司机与豪门的阔太,电影中对“过界”的含义更多是聚焦于阿辉身上,每日奔波于香港与深圳之间的他,一直为了自已即将出生的孩子能有香港身份,坐着各种的努力,请求前女友的帮助,寄希望与中介,偷换富太奔驰车上的零件,或许他与自已的老婆在结婚之间有着唯美的异地之恋,但一切在现在都面临着生活的重压,而暗格调的电影风格,更加重了这种压抑氛围的渲染,而另一面刘嘉玲饰演的富太,面临因为债务跑路的丈夫,摆风水,提取不多的现金,变卖家产,面对不断的窘境,一直坐着强颜的支撑,两种不同身份的视觉,电影的写实感极具浓厚,富人与贫者都有着自已人生的艰难,不管是司机阿辉陪同富太卖这卖那,还是最后坐着富太大奔偷入过关被发现的阿辉老婆,电影故事最后的融点,其实就在于已经伤痕累累的生活。
这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电影,不管是风格还是叙事都是如此,但这又是一部难以让人认同的爱情电影,悲剧?
喜剧?
好像都不是……冗长的剧情,缓慢的节奏,电影大量暗格调的采用更使整部电影一直处于一种极具压抑的氛围之后总,生活的艰辛在电影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对于爱情电影来说缺乏爱情片一种对美好爱的理念和剧情上的张力,《过界男女》整体的剧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几乎难见其转折,波澜不惊犹如纪录片版在大量压抑的氛围渲染下,看这部电影让人很难去捕捉其对爱的表述,电影寄希望于表述很多东西,但每一件都感觉没有深入,戛然而止,《过界男女》有着一如《桃姐》的氛围,却缺乏一种文艺片应有的深度,其实暗格调的压抑本不是一种对电影的批判,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禁闭岛》都有着很好的氛围渲染,但一部电影如果只有氛围,而缺乏故事富有感染力对观众的影响,而更让观众感到冗长无味的话,那这始终只是一块无味的鸡肋。
艰辛的生活,让美好的爱情也变得如此暗淡,或许这是一部对生活有着极具写实的文艺之作,但生活以是如此“人艰不拆”,爱情电影我寄希望的只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对话少,又不断表现男女主角深处困境,尤其坤,被生活两面夹击,折磨的要窒息,所以整部片给人很压抑的感觉。
期待的过界没有发生,甚至连暧昧都毛有,原来导演想拍纪实片,有些人的生活本来就像这样:激情被磨灭,看不见未来,但仍垂死挣扎。
像坤那样小人物的命运总有诸多相似,而玲姐的上流生活被拦腰砍断后该何去何从,仿佛也是未知。
有钱没钱不重要了,心里困顿太久,会得抑郁,顾不了未来就只能顾当下,毕竟,人总有要独自面对这世界的时候。
但,还是想说,遇到坎儿的时候咬咬牙,挺住,绕不过的岁月,就慢慢趟,真的没事的,人永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的多!
刚开始看完这部片的时候只能是失望,结尾的时候感叹,什么!
这就结尾了?
说的什么啊?
电影院总共就四人,前面一对情侣完全就是在接电话打电话,还有我和朋友,朋友看着看着就拿手机在看小说了,如果我当天来豆瓣评论的话一定是一分,但是经过一夜后我决定四分,因为他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我想大多数人是看着陈坤和刘嘉玲两位演员去的,加上海报宣传以及这个过界男女的名字,不得不让人以为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戏,可是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完全没有情感瓜葛,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就失望了。
而且整个的电影风格都是平淡型的,没有那么强烈的高跌起伏,没有感情纠葛,正好当天妈妈问我说,怎么都没看到拍老百姓的电影,我说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看老百姓的生活。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体会不一样,更多的是无法体会,所以无法想象。
首先:陈坤一个为了避免大陆的超生罚款,想尽一切办法去香港生的司机。
有种男人是很苦的,他能力有限有难处,但是要安抚家人,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只能一人默默承担,在外面不管是做小人,多辛苦,受多大委屈,在家里也不会吭一声,还要云淡风轻。
后来他去找前任女友,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所以他只得厚着脸皮去,生活就是这样,他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也只得去做。
他鼓起好大的勇气去找老板娘想要提前预支薪水,我想很多打工者能体会到这种心情,自己急需用钱,没办法去找老板,心情是如何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如果老板答应了,我想会感谢的五体投地,如果老板没答应,瞬间就像焉了的黄瓜。
到后来他去变卖汽车零件,不是走投无路他不会这样做,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不见得你坏,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你别无他法,这时候就最容易做坏事,有了第一次,就很容易有第二次了。
到最后,他利用后备箱将妻子偷偷搭载过界,而此时的内心也是焦虑不安,又怕被发现,又怕妻子在里面出什么状况,很多时候会想,你给他家打工当司机,如果你坦白和他讲,或许搭车过去或者老板有办法弄到医院床位这不都是举手之劳吗?
(当然我不知道坐小车过界是不是也是必须车上每个人要检查证件什么的)感觉陈坤演的挺好的,将一个小百姓忐忑不安,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焦虑不安,纠结的内心表现都很好,尤其是有一集在房外车上等老板娘的时候,老板娘一个电话过来可能是不需要回去了,然后他就默默一人走回去,打工者都是很难的。
其次:刘嘉玲本来是衣食无忧的富太太,可是老公某天出状况后却突然跑了。
有会赚钱的老公,有出国留学的小孩,自己不需要上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出有司机,我想这是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小孩经常不接电话,打电话就是要生活费,老公很难一起吃顿饭,见面也是匆匆忙忙。
某一天,突然发现老公消失不见了,经济出状况了,晴天霹雳。
这就像很多平常优越的家庭,突然出状况以后,你还得强颜欢笑,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千万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和谁都不能说,只想自己能够私底下将事情都解决好。
就像她们平时经常一起的富太太喝茶,她的信用卡已经无法结账,于是给了支票让陈坤取现,期间一直很着急取来没有,这并不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身处在一个环境下的无奈,家丑不能外扬,不能让人看戏。
去看她妈妈的时候,她妈问她是不是和老公吵架了,她说没有,后来她说走了,那个落寞的背影,朋友说她怎么不和她妈说,因为有一种人就是自己出事后,不希望家里人知道,不想要家里人担心。
她请风水师到家里来看风水,然后写了张支票给风水师,我会想正是没钱的时候啊,这钱留着多有用啊,可是人往往就是在六神无主的时候就开始迷信,是一种心理安慰。
所以骗子更容易上手的就是那些六神无主的人。
到最后她把家里一些值钱的东西拿去卖了,加起来应该也是好几百万,对我们来说,好几百万多有钱啊,现在有个一百万就觉得是很多钱了,完全可以拿着去发展事业等等,可是对于她们来说几百万都不是钱,就是由奢入俭难。
结尾她发现陈坤老婆躲在车尾箱,她还是帮忙打开的士门,然后哭了一场慢慢走回去,又是那个形影单只没落的背影,她哭是因为看到陈坤小夫妻之间的温馨,还是因为连陈坤走了完完全全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呢?
以前觉得刘嘉玲的电影也就一般,但是在这里面,将一个富太太从最开始的知性生活,到后来家里出事以后,自己一人奔波,故作镇定,几度到崩溃边缘,到最后接受现实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朋友说,你看嫁给有钱的人呢,也不好,自己老公跑了都不知道,还有风险,嫁给没钱的又要为生活担心,也过的不顺畅。
当然,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如何,生活将推着你不得不一直往下走。
不少人说这个片子有着较重的文艺气息,确实。
片子里面的人,都不幸福。
这片子让我想到另一个宣传尼泊尔的文艺片《等风来》。
记得看电影小说时,鲍姑娘曾经写道,幸福与不幸福,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邻居。
如果你的邻居天天鲍鱼燕窝,各种奢侈品,那么对比自己的盒饭A货包,你是不幸的。
但如果你的邻居天天被人追债,家徒四壁,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那你没准还在家幸灾乐祸呢。
为什么不幸福?
“比较”是根源。
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的我,特别深有感触。
长大后,依然活在不断的比较当中。
我们生活在社会各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就造就了不断的“比较”。
其实片子里的人,如果和《天注定》的主人公们相比,不知道要幸福多少,但是他们依然不幸福。
当然了,不同规模的不幸就造就了不同规模的“反抗”。
显然,李太太和阿辉还没到举枪杀人的地步,他们的反抗就是“过界”,一种较为和谐的方法。
强迫型人格的李太太,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伪装表现的幸福,极力维护颜面,即便哭泣也得遮遮掩掩。
活得很累很累。
个人觉得,她的这种“奋力”维护,可能源自出身不高的自卑吧。
看似潇洒,看似坚强,说串了就是贪图虚荣。
丈夫跑了,回到娘家依然得说老公很好,我很好,晚上我们还约了一起吃饭……贵妇下午茶,当了家什也要来赴约买单……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你还别同情她,她乐意的。
她在幻想这暂时的落魄仅仅是一个梦,下一次睁眼一些又回到原点了。
所以,她穿紫色,她请风水师,她告诉女儿会转告爸爸(估计是生活费、生日之类的事情)……一切一切都是她在作吧!
阿辉也差不多。
生二胎,交罚款其实不是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香港生?!
更多是为了一个香港户口。
如果香港和大陆有所差别,存在比较,谁又会在乎户口在哪呢。
求前女友,偷卖老板的汽车配件,躲在后备箱“偷渡”香港……虽说有被逼无奈的可怜,但是谁又说不是自寻烦恼呢?
想要的与得到的不符,自己苦闷,旁人看着缺多少有点“乐祸”的闹剧。
活着就是一个无线“作”的过程。
前几天一个偶然点了《过界》电影的豆瓣界面,看了几版预告片,感觉很好。
情人节这天上映了,却发现它的名字改成了《过界男女》,情人节一夜过后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几,今天已经掉到了5.5分,我纠结了一会儿(因为我看电影习惯参照豆瓣评分)最后还是选择去看。
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分不可能是这么低的,按照豆瓣的评分习惯起码应该在七八分。
但是为什么它的分数会这么低呢?
首先这是一部个人风格非常浓的片子,讲的是一个社会底层男人为了避免大陆超生二胎罚款而想尽方法去香港生孩子的故事。
故事很不错,但是问题在于,浓烈的导演风格以及一些平缓的情节设计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毫无商业片惯有的爆点,比如大场面大反差悬念等等。
这样干直接导致了我看的时候硕大个放映厅没超过十人,途中几人离场,旁边还睡着两人这样尴尬的局面。
类似这样的局面我记忆里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看《一次别离》的时候,一次是看《桃姐》。
没错,《过界》的整体风格和它们一样:都是典型的文艺片。
上网查了一下数据,果然《一次别离》在中国的票房同样惨淡。
《桃姐》因为有刘德华这样的特殊型演员撑着,某种程度上又算商业片,所以票房好坏不做参考。
而《过界》之所以票房这么差(太容易预料的事),评分又这么低原因是什么呢?
很明显,它选错上映时间了。
它选在了情人节这一天上映并在片名后面加了男女两个字,以为这样就能票房叫座了。
但是它完全低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选择在情人节去看电影的情人们,整体文化水平使他们喜欢并热论的只会是《小时代》《致青春》《失恋33天》等等这类型的电影。
而你即使起一个吸引他们兴趣的名字,再找一个吸引他们的演员(陈坤),也抵不过导演和故事所营造的强烈的文艺片风格。
如果能做一项调查数据我想结局肯定是这样的:这些情人们(他们最容易传播信息)回去给他们的同事朋友和准备去看的情侣们讲起这部电影时说,不好看,而且每次想亲一下的时候那背景那音乐,都他妈像要分手了一样。
豆瓣里正好这一天看过的情侣们可能在一夜之间点了无数的一星。
连锁反应后,再加上一些常年在豆瓣上泡的跟风狗(别人点低分为了显示自己品味比别人强绝对不会点高分)这样,就部片子的悲剧就诞生了。
以上拿《过界》作为例子分析一下“好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失败”这个话题。
现在该来聊聊“烂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成功”了。
说起我们的烂片,星罗棋布,最近火的比如《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等等,骂声此起彼伏为啥还有那么好的票房呢?
想讲清楚原因,太过庞大,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了,我觉得这可能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文明社会在中国的发展等等听起来很扯淡的东西。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文化和思想层次较低者在我国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占了大多数。
因为历史和X党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就不聊了。
思想上一直以来很受禁锢,文明的发展较发达国家也很落后,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一次别离》那么受欢迎,在中国它那么惨淡的原因。
如果把如上提到的一些片子类型做一个按文明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排一个顺序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从高文明到低文明):一次别离类>爸爸去哪儿类>小时代类。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排序?
追求真理(一次别离)>不被我们社会文明重视的父子关系(爸去哪儿)>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拜金青春?
(小时代)在这样的排序下很明显相较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喜欢金钱名牌喜欢帅哥美女的文明理解程度最为容易,追求真理自由科学民主....这些的理解程度最难(没达到追求这些的时候)。
终于把这个麻烦的问题解释完了,接下来就比较容易了。
这样来说,就可以很明显的明白为什么文艺片的市场在中国这么差了(文艺片表达的大部分为此)。
之所以《爸爸去哪儿》《小时代》这样的片子能在中国票房这么火爆,是因为他们的文明程度最容易被中国现阶段的观众所理解和喜爱。
这就奠定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好票房影片类型的基础:别讲的太深了。
其次就是典型的商业片道路了,用大牌。
越红越好,越大牌越好。
能请刘德华就别用赵小光。
能保证大牌云集,已经完成了最简单的炒票房大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年一到过年各种贺岁片里无数大牌,光看偶像的粉丝基本就已经能挤塌电影院了。
最后一步最至关重要:造舆论。
想要卖好票房,会制造舆论就等于成功。
为什么《富春山居图》那么烂的片子依然能赚钱?
除了刘德华和志玲姐姐,其他应该全部要归功于他们的“烂片营销”。
《富春山居图》的团队不研究电影,研究开兵法了,一招将计就计让电影票房直升。
你们跟富春山居图比谁骂它自己骂的更狠,显然它成功了。
其实不论《小时代》还是《失恋33天》等等,都带着些烂片营销的方法来炒作自己。
他们以此来达到自己的舆论热度,人们都奔着”他妈的究竟有多烂“这样凑热闹的好奇心去看个究竟,票房就这么上来了。
甚至我觉得现在的电影也好明星也好,可能都怀抱着”求你往死里骂我吧“这样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这样的造舆论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爸爸去哪儿》,大家都表示他不是电影,但依然比大部分电影好卖多了,其原因就是趁着他们刚刚播完火到没朋友的同名综艺节目,在舆论还热的同时再加入什么哪俩个小朋友天天在一起啦,青梅竹马啦这样成天各种娱乐头条的热心炒作,成为热心群众的热聊话题。
再加上大过年这种一家团聚的亲情时刻导致了它《过界》导演想都不敢想的好几亿票房。
《小时代》那么烂最主要票房大卖的原因是它的导演,它的导演本身已经是一个集无数死忠粉与舆论为一身的大牌。
其粉丝恐怖程度不亚于”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的五月天。
另一方面,《小时代》如同《致青春》一样,在微博上搞起了”青春营销“,什么毕业,爱情,回忆,时代,理想等等一大堆关键词。
两个以前上学时看郭敬明《圈里圈外》的粉丝,下班后,满怀青春的去电影院回忆去了。
分析完后,又自我感叹了一番,这真是一个悲哀的行业。
以一个正常行业里正常的发展模式来讲,你只有把握了这个行业这项技术的精髓,把专业知识修炼的越深,你才能做到这个行业的最前端。
但是在中国作为一个导演,你的故事并不是太重要,你会不会导也不太重要,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混圈,怎么和有钱人混好关系,让他投钱给你。
只有有了钱,你才能用起大牌,才能请团队炒作,才能拍”砰砰轰“大场面。
而如果你单单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导演,想拿你微薄的资金讲好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你可能做完第一次就夭折了。
就目前中国电影和社会的发展而言,要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电影环境体系,短时间内肯定不太可能了。
今天下午还有看到好像是个影评人拿《小时代》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合一起写影评的,影评名字起的也很郭敬明:浮光-XXXX。
大致表达的意思是讲青春的电影哪个更青春(如有错误表达请更正),结论是两个都不是,某种意义上两个没区别。
转发呼呼过了好几百。
我评了句类似”两个有可比性吗,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能比吗“这样的疑问,享受了微博开号以来最热度的转发,有一个他的粉丝回我,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一个亚种,一个犹太种,至少可比谁更像新美利坚高加索种......我觉得,真的没法比。
两个导演,一个是真正拍电影的,一个是商人。
你觉得《两只蝴蝶》和《蓝色的多瑙河》能比吗?
你觉得《小时代》(书)和《战争与和平》能比吗?
姜文好歹是为数不多在中国导演里能坚持作品的,且不说他作品的好坏,起码他的表达有思考,电影拍的像电影。
并且起码他在这失望的环境里证明着另一种可能。
大牌很可怕,炒作很可怕,死忠粉很可怕,但是换个角度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家的口味总会越来越挑剔的,不是吗?
並不想給太差的評分主要就是因為這個護士與輝的短短兩場戲感觸很深並不是因為甚麼別的而是覺得有一種很深的帶入感我不喜歡輝的老婆因為她讓我覺得拆散護士的就是她輝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男人他肯為了這個家庭放棄那麼多努力那麼多但從頭到尾他也沒說上幾句話那種深沈的責任感驅使他走向自己的前女友那個依舊愛著他的女人她會拒絕幫助他在我的角度看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你負了我 為甚麼我還要幫那個搶走你的女人生孩子呢愛你是我的事可我沒必要愛你的老婆孩子每一個表情都傳神 每一句話都說到心頭痛確實有一點不知所謂的片子卻在細節裏完勝了這就是文藝片的功力吧但是完全不能懂為甚麼要起過界男女這種名字整個拉低全片水準的感覺最終感受有兩點1、女人不能只靠男人 不論婚前還是婚後抑或老了因為你沒辦法確定自己的後半生會發生什麼2、孩子 婚姻 如果沒有完全地把握能讓他過得好就別生 別早早締結婚約能力不到的時候你憑什麼給人承諾
演员演技过硬,情感宣泄到位。
剧情平缓无力,故作文艺过度。
过界,超过界限。
但无论是李太还是阿辉,他们其实都没有过界。
没有离开香港,也没有来到深圳。
他们只是这两座城市联系的过客而已。
而创建这种联系的工具就是那部镜头比演员还多的奔驰车。
看架构。
这部车随着故事的发展分崩离析。
反而到最后主人公们更是得到了解脱。
李太执迷于上流富太太生活始终敌不过女人的软肋——钱;阿辉为生活在下层努力工作也始终逃不过男人的命数——家庭。
话题很新鲜很生活,但叙事太平白无力,营造了强度催眠效应。
看剧情。
导演不该在214上映,因为它基本算不上是爱情片。
因为主人公们的生活从始至终都是截然不同的。
李太的丈夫破产,她想到的只是如何找到他,变卖家产,她靠男人而活。
阿辉却是一个独自拼搏的男人,虽然苦不堪言,但他依然在过活。
所以他们根本无法过界,也无法得到情感的解脱。
反而,真正过界,是那辆熄火抗议的悲催奔驰车。
如果没有这辆车,李太和阿辉也许永远不会有所关联。
她是他的老板,他是她的司机。
他们的关系仅是如此。
阿辉为了妻子的二胎到香港偷生。
而李太却没有勇气踏入内地谋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说到底,他们都没有勇气为自己过活。
而导演也是太淡定地看待破产和超生两个事情,生活如此精彩何必如此平缓。
最后,奔驰车才是最佳主角。
题目没起好,电影还凑合
好平淡
片子7.8分,但是基于这么不正常的分数,只能打最高往起来拉....
影片有欧洲片的范,在繁琐压抑的大部分前奏中铺垫情绪,在刹车被换,司机要求预支工资的悬念中提升情绪,最后在画被卖出高价/紧张的过关检查通过/在蜿蜒上山的汽车抛锚/抱出后车厢产妇急送医院的结尾中释放情绪,最后音乐响起,曾经困顿于绝境的两个人都走了出来,李太前后两次的落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
我以为会是温和版《好奇害死猫》,或者清水版《出轨的女人》,其实男女主角没有任何感情出轨,所谓的过界,真的只是香港和大陆的边界。刘嘉玲的角色欠缺一场歇斯底里,加上所有人都像含着一口温吞水在雾蒙蒙地演戏,影片平淡又晦涩。
好无聊,没看懂。。。
以为是个文艺片,最终不过是一个小短片,硬生生的拍到这么长。最后刘嘉玲走在无止境的路上,富人的过界不过尔尔。穷人的过界确是要躲在后车厢。
要表达个啥阿
作为导演处女作真的还不错了哦~坤儿和嘉玲的演技得到了发挥,especially嘉玲。
能看下去的是深水井
我们都没法暂停,生活会推着你一直往前往前。有些女人的气质即使落魄都散发着高贵,嘉玲姐姐绝对的女神
冲着刘嘉玲和预告片看的,事实证明很想给4颗星。那种多处沉默,多处只靠小动作传递情绪和剧情的张力,喜欢得紧。最后依靠一辆坏掉的车来完成了所有矛盾的碰撞,也给出了解决办法,编剧功力深。这好像是我看到过,最好的刘嘉玲。
电影名字让人浮想到其他,但其实两个人都没关系啊。剧情聚焦内地人逃去香港生二胎的热点,但整个故事的网撒太大了,很多感觉都是废镜头,然后为了该有的时长,硬拉出来的
难看的不想评论,都不清楚在讲神马
表示被名字骗了。电影平淡到想睡。
一個香港導演在討論雙非孕婦的話題上把重點放在了計劃生育上,十分驚喜。只可惜拍得有點散,也不夠深,關注點是個人而非社會,但兩個主角身上的故事又好像沒甚麼好說的。
挺实诚的一个电影。但还是没太大说头。或者有,但或者不是用这种唯美的画面拍。
一边老公是人都找不到的玩消失 一边别人家的老公 冒死带着老婆来生娃 说不出的哽咽
非常差!也许主创们还觉着自己的作品很文艺很有腔调吧,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所以香港人才那么瞧不起内地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