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老杜就是一厨子,早在30年前,他刚刚从配菜的转为厨师以后,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位出色的厨师,当时,各家港式酒楼都比较流行张彻张大厨子的生猛口味,于是他也似模似样学做张大厨子的特色菜,整出一桌《碧水寒山夺命金》,不过由于初次掌勺,怕用火用料过度,结果在火炉边放上时钟,在调料边放上试管,以免出现误差,最后菜上桌了,结果整的大家都不满意。
掌柜心想“你个没出息,想倒咱酒楼招牌呀”!
得,最后又让他做配菜的了。
这一做又是七年,终于有一天,隔壁生意甚好的黄百鸣酒楼因为厨子忙不过来,请他帮忙,于是又干了七年的杜配菜又成了杜厨师。
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准备闹钟和试管,成了杜厨子的杜配菜只能跟着别的厨师的速度一起烧,别说,这一烧味道还不错,虽然是快餐,但是由于黄百鸣酒楼的客源好,大家都爱到这大众口味,结果黄大掌柜一高兴,就正式聘下了杜配菜。
杜配菜终于正式成为杜厨子了!
杜配菜猛然发现,原来做菜不需要这么仔细,只要招牌响,火候够,菜自然就是好菜。
于是乎他一口气出了好几道新菜,虽然都是仿着别的厨子做的,但是大众口味就是喜欢这个,终于,在《阿郎的故事》这道他研发了很久的菜上桌之后,客户争着抢着要看看厨师的真面目,于是乎杜厨师成了杜大厨师!
社会上也有了这么个共识:黄百鸣酒楼的杜大厨师手艺不错!
再后来,由于黄百鸣酒楼年久失修,装修跟不上时代,喜新厌旧的食客们也渐渐很少光顾了,羽翼渐丰的杜厨子早就跃跃欲试想出来自己干了,机会难得,于是,找了爿店面,开起了银河酒楼..自己创业风险难料,虽然艰难,但杜厨师还是凭着一帮肯干的伙计和自己以前的黄百鸣酒楼建立的一点客源搞了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杜厨师总是在研发特色菜的道路上不但进步,虽然一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烧了不少便宜可口的快餐,但他毕竟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名头,那是拜特色菜所赐。
只有把自己的手艺练好了才能让酒楼客源滚滚。
时光荏苒转眼杜大厨子变成的杜老厨子,这期间他和别的酒楼合作过婚宴,也搞过年夜饭,虽然花样很多,但都众口难调,所幸银河酒楼也依然生意不错,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源,杜老厨子人老心不老,他想着开连锁,于是做惯了粤菜的他,研究了个叫《蝴蝶飞》的大路菜,不过反响平平。
而这次他又开始研究了法国菜。
扯了大半天,终于扯到了这盘叫
法国菜自然少不了红酒,老杜找了瓶Johnny Hallyday的红酒,这是瓶年份不错的正宗法国红酒,和美国那瓶著名的Al Pacino有点神似,当然味道还是差那么一点了,没办法Al Pacino 红酒价格太高了,银河酒楼可不想冒停业整顿的风险。
回头说这法国菜,这道菜杜老厨子可是花大心思了,用料那是相当足,特别加了好多杜琪峰的独门调料,什么林雪酱油,秋生姜,还有后来新研发的加栋孜然等,当然调料是东方的,做法当然按西方的来了,中间也尝试的加了点以前《文雀》里面用过的夜路雨伞的微火,最后出锅了,这是一道让好多银河老顾客期待已久的菜啊,不过说味?
怎么说呢,味不错,不过少了点嚼劲,配料到是没让人失望 酱油还是那么香,生姜还是那么辣,红酒也凑合,只是主料稍微嫩了点,一口两口都进肚了,没什么回味,最后只留下一嘴的姜味。
当然当然,这菜给我们这些吃惯他粤菜的人来说,肯定有那么点怪,不过不要紧,杜老厨子这菜是给法国人吃的,我们要的新菜?
别急,别急,不是听说有个叫红圈和叫夺命金的新菜么 估计应该等的不久了!
我把它的立意理解为:有些事情,即使你已经忘记,也是要去做的。
这是老派江湖的责任感,法国人没见过,我们却在英雄本色中早已熟悉。
看似遥远的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一切都是实际广义至上,道义、责任,放两旁,不见了。
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退出。
但他们都没有,仅仅是因为“很多钱”吗?
我看不是。
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单纯觉得“这是我选的,所以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
为什么觉得失恋的人可以看看呢?
因为你可以思考下:有些东西,如果忘记了比较快乐,你是不是还一定要强迫自己记住。
在表哥的垃圾回收站基地,三个人在组装各类型的枪,阿柱吻过一颗从阿鬼手里接过的子弹,浅笑着,可以看到脸颊上的一个酒窝,风吹乱他的头发,那一幕,我觉得这是林家栋最帅的时候了。
《黑社会》里的东莞仔,《放逐》里的蛋卷强,《神探》里的高志伟,《寒战》里的邝智力,《无间道》里的大B,林家栋的很多角色,我都特别不待见。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里的阿柱,很不一样。
刚出场的时候,他带着黑色全框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但是眼角和额际有两道疤。
他跟着黄秋生、林雪去杀老大的女人和她情夫欧阳克。
-________-‘’额……居然是克叔给任达华带了绿帽子。
这不是重点。
然后,高德乐看到了他们,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在警局认人的时候,林家栋还是带着黑框眼镜,黑色皮夹克,脸上的表情,特别不讨喜。
我在他的特写镜头处按了暂停,看了很久,也看不懂他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才会有这样的表情。
他们三人跟高德乐在灯泡一闪一闪的地下通道碰了面,林家栋特别拽地问了一句:“你想怎样?
”我是双子女,是花痴加脑残,看到这,我已经可以发花痴了。
高德乐拍到他的那张照片,他一脸的惊慌,看着特别可爱。
在高德乐女儿家吃饭的时候,阿柱跟高德乐蒙住眼睛比赛组装枪,高德乐装完了,都拿下眼睛上的布了,他还在执著地装,黄秋生帮他拿遮眼的布,半天拿不下来,他不止绑得太紧了,而且还系了死扣。
看到这,憋不住笑了,林家栋傻得特别可爱。
林雪拍照的时候,还是很重视形象的,特意坐下来,摆了个pose。
黄秋生两次将墨镜向下刮,露出两只眼睛来看眼前的画面,我觉得特别可爱。
第一次是听到高德乐说“给你们介绍一份工作”时。
第二次是临死前,看到冯先生出现时。
他还总是故意拿花生打林雪的脸,然后林雪就把花生吃掉。
他总有自己的坚持,那怕知道结局是死。
那些信仰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他们只是个杀手。
高德乐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一笔钱,一块表,一栋房子,一家餐馆,希望他们能够帮他的女儿一家报仇。
他说,我在这里人生路不熟,我需要你们帮忙。
然后,他们就肯为他,豁出性命。
黄秋生第一次去垃圾场找表哥的时候,表哥从废弃冰箱的最底层抽屉里拿出一把比林雪和林家栋的还好的枪给他,我一度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看到后来才明白,表哥把所有的枪都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垃圾场,是希望最后他们可以拿来保命的。
表哥被连累得一家惨死,也不曾怨恨。
我终究还是不懂男人跟男人之间的那些关于承诺、信念、执着的情愫,但是却会觉得很感动。
他们是杀手,虽然过得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即使血腥,暴力,凶狠,不留情面,硝烟弥漫,杀人不眨眼,而那些温情的东西,还是存在的。
高德乐是个快要失忆的老头,在澳门的小屋里,他拍照来记住女儿的仇恨,在照片的正面写下“复仇”;他拍照来记住肯帮助他的朋友们,在照片的正面写下他们的名字。
在香港的街巷里,天下着大雨,他们奔跑着躲避冯先生派来的杀手,拐到小巷子里的时候,三个人发现高德乐不见了,折回去找他。
当他们找到高德乐的时候,他正紧张地拿着手中的照片,跟身边行人的样貌对比着寻找他的朋友。
看到面前的三个人,他拿着手中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比对,终于松了一口气。
那一刻,我突然就哭了出来。
因为当时的感觉,就正好跟心中那些找不到重要的东西时的感觉契合了,我多怕他们找不到他,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吖。
他们在倾盆大雨中,等待着他一一辨认,那么短暂的时间,却让我觉得异常漫长。
好在,最后他们彼此都找到了。
也许你也曾遗失过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喜悦。
当一个人没了记忆,那仇恨还在么?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了,我记得。
走吧。
这是他们三人在叶璇店里,看着高德乐跟小孩子们玩耍时候的对话。
原来,那些痛苦的,悲伤的,绝望的记忆,你不必记得,你的朋友会帮你记得。
黄日华带着杀手去杀高德乐女儿一家的时候,告诉那个手下别开柜门,那人没听还是开了,看到两个小孩,然后黄日华面无表情地说,他们看到你的样子,你说怎么做。
杀手眼也不眨,柜门一关,直接开枪。
我看到,他们的妈妈蔚蓝色的眼睛里流下的泪,那一刻,她的眼底,她的心里,有多深的绝望啊。
全家都死了,只有她一个活了下来,而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她的爸爸帮助她,复仇。
杜琪峰的电影里,除了爱情片,他很少拍女人,叶璇惊艳了我两次。
叶璇在《毒战》里给我的印象很深。
她临死前,一定要穿好高跟鞋。
女人,死也要死得漂亮。
这部片子里,她一出场就大着肚子背个孩子,拿着铲刀在炒菜,阿鬼把失忆的高德乐安置在她的店里,三个人准备走的时候,她皱着眉头特别不耐烦地喊了一句:“你们要走了么,晚饭已经准备好了,不吃饭啦!
”三个人看了她一眼,然后走了。
她盛了菜,熄了火,特别生气地把菜盆子甩到一边。
她会因为被辜负了的心意而生气,会全心全意招待照顾他们送来的朋友,会叉着腰对着所有的孩子大喊,吃饭了。
她虽不是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妻,但是一个女人的小情绪,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可以用铲刀对杀手指手画脚,说话不留情面的女人,在背对着电视吃饭听到他们死掉的新闻的时候,仍旧会不可抑制地哭泣。
她打扮得特别漂亮,出现在任达华对面,起身离开的时候,任达华看到了那华丽丽的礼服下面大大的肚子,我想这大概比发现一见钟情的女人无名指上带着钻戒还要尴尬。
但是,我觉得这个样子的叶璇,特别美。
故事的结尾还是叶璇在跟孩子们和高德乐吃饭,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特别美。
城市的边缘,枯草甸上一堆堆的垃圾包,旁边斜立着一些长木板,尘土飞扬,碎报纸、塑料袋满天飘,夕阳暗黄的光,笼罩整片天空,那画面,也特别美。
我想起以前看别人写的杜琪峰电影的影评,说到暴力美学,有这么一句:很不真实,但是很美。
的确是。
四个人在垃圾场试枪,轮番打一辆破自行车,打得车自己一边响一边往前跑,车座子也崩了,横梁也要散了,但是他们跟表哥聊完天离开的时候那辆车的车轮子还是执着地向前。
就像他们三个人的一定要帮助高德乐复仇的信念,即使得知是他们的老大冯先生所为,也依然执着。
草甸一片一片,随风摆动,夕阳的余晖打在远处四个人的侧影上,后面跟着一辆屹立不倒、执着向前的破自行车,那画面,特别美。
因为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看与不看《复仇》之间纠结了好久。
看过了韦家辉的《再生号》、郑保瑞的《意外》,感觉港产片真的是江河日下,银河映像亦不复从前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终于看了《复仇》。
忽然发现,原来杜琪峰还是杜琪峰,原来这么多年的尝试后,他依然有能力拍出《枪火》的感觉,即便只是种感觉,也足够令我感动了。
影片前2/3的感觉都超好,特别是自行车的那一段,简直浪漫到极致!
奇怪,我怎么会用“浪漫”这个词呢?
应该是“酷”才对吧?
那好吧,既酷又浪漫着。
黄秋生还是那么帅,奇怪,我怎么会觉得黄秋生帅。
但只要他已成为杜琪峰镜头前的“阿鬼”,一切感觉都变得不一样了。
影片从雨夜那场开始变味,《文雀》的矫情再次重现;垃圾场的枪战,我完全被那翻滚的垃圾块雷倒了!
影片的阵容,除了失忆的法国大叔,其他都无可挑剔,连许久未见的黄日华都演得很出彩,可是,法国大叔啊,生生得把《复仇》拖累的半残了。
虽然不够完美,《复仇》依然让我忆起了《枪火》、《放逐》,一直一厢情愿的认为,男人就该看这样的电影。
太爱这个杜琪峰营造出的电影江湖,虽然在这里,英雄总是末路,但冷酷背后的那股的义气与豪情却始终令人无法忘怀。
谁也不会忘记,10年前的《枪火》里,阿鬼在做理发师,阿MIKE在做泊车仔,阿肥闲来无事在玩儿跳舞机……每个金盘洗手故事的背后,都是主人公希望涅槃重生的简单夙愿。
10年后,阿鬼由保镖做了杀手,依旧还是逃不掉江湖的腥风血雨,只不过心中尚且有个他牵绊的“家"。
《复仇》不是”复仇“电影,未关乎仇杀,只关乎家园。
鬼佬因为失去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女儿,女婿和外甥而誓要复仇;阿鬼因为念及冯先生弑杀鬼佬全家而舍命助其复仇;黄日华吴廷烨杀人组最浪漫的一刻便是他们的家庭温馨日,而后便尽皆惨死;多仔婆身边的一堆子女以及多仔婆与阿鬼的关系,表面虽并非亲人,本质上却是一个家庭;冯粹帆死前和阿鬼说的一句话是“兄弟,你好”,不是那种患难朋友的感觉,而是家庭里的兄长式情谊……鬼佬复仇成功后,却只有和所有孩子坐在饭桌前,才浮现出久违的笑容。
在叙事者心中,“家园”比“复仇”重要,当一个人连记忆都丧失时,他还会记得什么呢?
他只有在收获家庭的感觉时方能获得喜悦。
但江湖电影总会有身不由己的一刻。
所以《枪火》最后一刻必须要为阿信的逃脱秘布暗局;《放逐》的家园概念(孩子和何超仪的逃脱)成全于全体成员的阵亡;直到《复仇》也并不例外,阿鬼又一次舍生取义,用英雄主义的牺牲证明了其的所指——家园价值的毋庸置疑。
《复仇》的身不由己,问题不在于记忆,而在于职责。
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便记不住,也必须舍尽万般去记得。
点明主旨的林家栋对白:"如果鬼佬有得拣,你估佢会唔会选择唔记得”立马被阿鬼反驳:“佢唔记得啫,我记得。
”记不记得不是问题,而是在于要不要去做。
这就是最原始的“忠孝难两全”的价值困局,更何况主人公的仇恨是与“家园丧失”钩挂的,便又一次验证了杜琪峰电影不得不为的无奈景况。
相比游乃海在有关兄弟情的小细节上妙思不断,做师傅的韦家辉则更关注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例如《复仇》一片中反复出现的“无后为大”式观念——杀手杀人不要紧,最关键不能杀了孩子;以及上文所提主人公的“职责”感,对一些行为有“义务”和“大任”的传统价值感。
比较而言,韦家辉因为少了一些游乃海所擅长的“兄弟”情怀,所以总是很难在杜琪峰电影中表现出杜琪峰所相当痴迷那种“兄弟”关系。
其实很明显,韦家辉自《一个字头诞生》开始,电影故事中的男人帮都总是有着隔膜,可以嬉笑怒骂,但分明不能达到那种和谐共存;所以《复仇》作为概念上的《枪火》三部曲的终结篇,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这个系列一直的内在核心:便是讲述男人间的友谊和信任。
阿鬼帮鬼佬复仇,并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一种传统的“家园”价值观,片中不断取而代之的“家园”概念无法撑起全片的影像风格:阿鬼与肥乐,阿柱三人的关系远未达到前作的那种融洽默契,所以分明是以杀手团队作为基本人物架构的电影,“团队”感却只变成了鸡肋,无法展开,只空留下形式感,未免让人遗憾。
很明显的是,一旦韦家辉掌握了剧本,那杜琪峰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服务者。
杜琪峰之所以敬畏韦家辉,因为韦家辉强大的剧本概念经常大过杜琪峰的叙事语言;而不像游乃海,欧健儿,叶天成这样银河创作组的成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杜琪峰完成他自己的意念。
这是一种本质上的不同。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杜韦合作的电影中,除了《神探》与《大只佬》外,便鲜有标签鲜明的“杜琪峰作品”,而上述两部电影,韦家辉也才是真正的幕后操盘手。
责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三《复仇》2009年杜琪峰的《复仇》上映,标志着他的《杀手三部曲》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枪火》到《放逐》再到《复仇》讲的都是杀手的情义,杀手的相知、相惜、相杀、相救。
三部曲的故事都看似都很简单,简单到三部电影都可以概括成任达华让黄秋生杀他不想杀的人、而黄秋生反抗的故事。
不只是内容,《杀手三部曲》中杜琪峰的画面是一贯张扬中又充满细腻的,慢镜头、走位、站位等等,他很注重细节,杜琪峰才是中国的昆汀。
由于我更多想讨论内容而不是摄影和剪辑,所以我只举一例:《枪火》中在沙发上用脚踢小纸团,《放逐》里子弹接力把手枪打到水塘里,《复仇》里用子弹接力让自行车“自行”。
《杀手三部曲》的内容递进也是明显的:《枪火》中的反抗是暗地里的,《放逐》中的反抗开始是暗地后来意外被迫公开的,《复仇》中的反抗是明确、坚决的。
《枪火》讲的是同一个杀手小组内部的故事,《放逐》是两个杀手小组的故事,《复仇》讲的是三个杀手小组的故事。
《复仇》中一共出现了3个杀手小组。
就是黄秋生阿鬼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女人和奸夫的原因是订单任务而已。
他们接法国佬为家人报仇这一单的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A杀手小组在为法国佬复仇的过程中,有两次杀人过程,第一次是干掉黄日华为首的B杀手小组,因为他们是法国佬家人惨死的直接执行者,第二次是因为已经答应为法国佬报仇,所以即使后面发现B小组的后台也是自己的老板和客户,依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干掉冯先生和他的杀手团。
第一次动机是因为任务,第二次动机是因为自己的原则即对客户富有的责任。
C杀手小组就是法国佬和多仔婆叶璇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目的不是仇恨而是责任。
而所有事情的开始事件:B杀手小组为冯先生执行的杀掉法国佬家人的行动,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三个杀手小组在杀人过程中,没有一次是因为仇恨,这才是杜琪峰《复仇》在内容上的厉害和独到之处。
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法国佬开心的和孩子们一起玩球时,阿柱说:“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肥乐说:“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阿鬼说:“他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干活吧!
”记不记得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去做。
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记不记得都不重要,这也正是责任的涵义。
没有了记忆,仇恨当然不在了,但是责任在。
黄秋生他们仨,决定了要帮法国佬复仇,那么就做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要做,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男人!
这种情义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稀有的东西自然珍贵,因为珍贵而令人感动和怀念,因为感动和怀念,所以才是永恒的经典。
阿鬼出事后的一周,就是头7那天,法国佬看到多仔婆和孩子们都哭了,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黄秋生他们仨),小女孩告诉他: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可是法国佬由于严重的记忆衰退、依然什么都想不起来。
法国佬忘记了他在法国的女儿还活着,忘记了他来香港的目的,也忘记了他在香港有三个最好的朋友都因为他而死去了,更忘记了他的仇人都是谁。
但是,他知道多仔婆每天给他做饭,孩子们每天和他一起玩耍,他知道他们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
所以,他决定为多仔婆和孩子们做点儿什么,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爱,因为责任。
叶璇用美人计让孩子把把标签贴在冯先生身上,好让法国佬能够认出仇人冯乔治,历经波折,但法国佬成功了。
影片结尾,他又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个失忆杀手的情义、这也是叶璇和孩子们的情义,他们都践行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当你继承或者说得到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你身上就负有责任。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就对父母有责任;生在国家,就对祖国有责任;得到了别人的爱,就对爱你的人有责任;情义也是责任。
我喜欢杜琪峰有思考的作品,我喜欢杜琪峰的《杀手三部曲》相关链接:什么叫做阴谋论,我评《杀手三部曲》之第一部:枪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482502/向死而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二《放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93955/
豆瓣上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并不高,我起初很纳闷。
杜琪峰,黄秋生,任达华,黄日华,林雪,林家栋,张兆辉,叶璇……,这么多人的组合,这部片子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结果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看点也就只有这些人名了。
里面的每个演员都是全力出演,包括那些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导演也是依旧的杜琪峰风格,但是故事实在是太差了。
正常影片最多给2.5星3星,多给一星附加星给那些演员。
年轻的时候,杜琪峰看过许多邵氏的武侠电影,之后去无线电视台,又接连编导了诸多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之类的电视剧,他的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也是刀光剑影的武林传奇故事。
可以说,风起云涌的江湖侠义,早已烙印于杜琪峰的胸怀。
《复仇》分明是武侠片的现代版,褪去人物外在的风衣墨镜的装束,卸掉为仇恨的怒火寻找出口的枪械弹药,它全然是一出天涯漂泊本无根,相逢一笑已交心的江湖挽歌。
片中的角色,像行走在古龙小说世界里的李寻欢、傅红雪之流的浪子侠客,孤寂是其天性,冷酷为其外形,情义之所在,他们甘愿赴蹈,虽汤火而不计。
甚至,在电影里,连他们出没的地点,也是古龙小说式的:冷雨交织的小巷,落日风萧萧的乱草场。
当然,杜琪峰最初的情景设定和人物个性勾画,多半出自对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缅怀和致敬,源于对梅尔维尔执导的《独行杀手》那样的影片的冷峻风格与其中的孤胆英雄的喜爱。
为此,他还打算翻拍梅氏的旧日作品《红圈》,并在《复仇》开拍前,提请老梅的御用男主角阿兰·德隆出山。
讲起来,本片的故事是相当简单的,它沿着一条线索直铺到底,偶有峰回路转的小惊喜,也是杜琪峰影片里习见的惯常。
更不必说剧中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们,除却初来乍到的法国歌神约翰尼·哈里戴用以突显本片的国际化线路外,任达华、林雪、黄秋生、林家栋、张兆辉、邵美琪,有哪个不是老杜的熟搭档?
他们在片中的一举手一投足,又何尝不能在之前的影片里寻觅出踪迹。
最明显熟识的地方,当属细雨昏灯的黑夜街头,约翰尼·哈里戴扮演的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持伞的人流中追寻林雪等三人的段落。
在上一部《文雀》里,杜琪峰已极尽气力地表露了对雨夜和雨伞的偏爱,这次,他又止不住地给人奉上似曾相识的一幕。
固然,这一回的设计比《文雀》中的显得更有层次,更有镜头美感,也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怀。
当约翰尼·哈里戴众里寻他千百度,林雪他们依次从三个方位浮现的那一刻,活脱脱是庞德诗句的描绘:人群中那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而这几个男人间的情谊,也于此无声地油然而出。
这感觉叫人觉得妙极了,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但我想,意图重复美好场景的固执欲望,未尝不是一种贪婪和过失,所以,请导演不要老是打伞了,不要有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回了,更不要学同是尊崇梅尔维尔的吴宇森,让他的鸽子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
整体上看来,杜琪峰以简约行事,功力非同一般。
除了雨夜街头较为繁复的场面调度外,绝大多数段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角色人物的对话,也同样相当的节省,只有两三场动作戏,颇像吴宇森式的在枪林弹雨中的舞蹈。
而片子的结局,虽非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悲凉,但岁月悠悠的沧桑之感,不免使人唏嘘。
的确,《复仇》并没有超越杜琪峰之前的电影作品,但它延续了导演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构筑着纯然的江湖世界,渲染着这世界中人物的落寞情怀,并让杜琪峰认定,这就是他自己想要的有着古典意味的浪漫。
值得庆幸和称道的是,现在的杜琪峰摆脱了早年受制于他人及资金的困境,自由地进行着创作,于此,他才能在《复仇》这样的类型片中,玩转出个性,以致影片在法国的异地背景下,依然能执守着东方的本色,捕捉着香港的独特气味,并将其拍摄得流光四溢,别具风情。
抽空看了杜琪峰的复仇。
仍旧延续他的三合会情结。
他拍澳门五光十色的夜晚,拍月夜下抖落的树叶,拍人群熙攘的雨中闹市,拍演员脸上的深纹,拍子弹如何与肉体接触,从而迸发出潇洒的血雾。
仿佛他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每格慢放的镜头上,生怕留下半点遗憾。
或者说,现在的杜,已不需要情节去支撑他的作品。
观众和老杜像夫妻,还是会互动,做爱。
性欲来了,就搞一下,绝对没有偷情新鲜,姿势也是传教士。
垃圾场老五最牛逼,电饭煲、冰箱、冷气,才是生活。
越来越类型化,我都懒得看了,拿弱智来煽情
怎么还不死
糟糕的配音浪费了个好剧本
杀手第一原则,不杀与买卖无关的无辜;杀手第二原则,赡养被杀者的后代;这两个原则,黄秋生都做到了,他是杀手中的典范。杜琪峰电影里的黑帮小团体,越来越像是一份优雅的职业。
节奏太慢,浪费这么多好演员走马灯似的出场了,四个人打自行车那段比较有意思,可以和踢纸团那段戏媲美,不过只是个惊艳的小插曲而已
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去下下来的,败笔啊!
3星半 银河的又一风格作,整体成效上更接近《放·逐》的姊妹篇,但相比之下本片的风格化更过火,几乎成了影片的唯一看点,也就难免会被说杜sir是在重复自己,但到写意的凝聚时刻,银河粉还是忍不住激动,平心而论,影片的几个情节设计依旧别具一格,但对比以往的作品,影片在重复性情节上实在单调
杜琪峰的风格
最近流行中西合璧
杜先生的片子看得多了,觉得他就是个小男孩儿,把童年时的很多想象在他的电影里实现了。看多了,真的挺腻味的。。。
杜琪峰拍给法国人看的《枪火》,当然水准在枪火之下,几场枪战镜头运用想起《枪火》,故事建制想起《放逐》,那两部戏的五人组最后只剩下黄秋生和林雪,所以悲剧的挂掉了。。算是杜琪峰水准之内中规中矩的一部,唯一吐槽在于蛋疼的国语和最后自首的结局。三星半。
失望
毫无看点,毫无逻辑性,浪费时间了,这哪是电影,简直像在扮家家。
枪战场景已经拍出了游移在情节之外的飘逸风格,太过风格化而导致主题弱化能算是件好事吗?4颗星献给自行车试枪的片段,铁血下的浪漫情怀。
这么弱而且又扯淡的故事也就杜琪峰能像模像样地拍出来,片子值两星,加一星算影迷致敬
老外真不仗义,替他复仇他还忘了! 杀手就是无论白天晚上、打多大雷下多大雨都要穿黑风衣戴墨镜,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杜能维持一贯水准,还不错。 用枪打自行车那段好看,后面在垃圾场那段有点装了!
银河出品就是质量的保证。此片枪战掌控很象“枪火”,故事或许参考了“记忆碎片”。杀手悲歌,盗亦有道!
尼玛,这神马破电影啊喂,忒装神了!!
算是老杜最差的一部片了吧
记忆碎片加上兄弟情 虽然当老外即使失忆 也要为朋友报仇的那刻 有些被感动 但还是对杜琪峰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