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
Теснота,相爱不相亲(港),亲密不亲密(台),Blizost,Tesnota,Closeness
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主演:Atrem Cipin,Olga Dragunova,Veniamin Kac,Darya Zhovnar,Nazir Zhukov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7
简介:应是举家同欢的新婚之夜,新郎与新娘却彻夜不见踪影。未久,绑架恐吓如恶梦袭来,赎金之高令人绝望,在家族工坊勉力谋生的姊姊,完全无力负担。然而,为了挚爱胞弟与家族颜面,她必须在有限时间用尽一切手段,在传统封闭的犹太部落筹措救命之财……。师事俄国大师苏古诺夫的导演巴拉果夫,改编家乡真实故事,运用特别比例景框巧妙表现人际..详细 >
颜色相当出挑,姐姐的蓝色弟弟的绿色母亲的暗黄犹太社区的纯黑,听母亲话穿的黄蓝条儿的布拉吉,爱人的满身连车上的挂链都是姐姐的蓝。觉得是家庭片,民族啊暴力啊这些政治问题都是带氛围的小料,是姐姐蓝色后面偶然的红色。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不过比起绑架逼婚异族恋爱,还是父亲母亲的不同角色和与孩子的关系部分更动人。
探讨了至亲血缘的内在关系。母亲对于子女的“回报”要求,例如生养了你你就得听我的。男女差别化的对待,母亲对待女儿和儿子的态度是不同的,为了救儿子要求女儿嫁给他人是非常大家长式的意识行为,从女儿的抱怨也可以侧面看出。弟弟被姐姐赎出来后问了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并要求马上去见妻子,这几句话直接坦然却最能反衬出当下谁最对他来说是重要的分量,姐姐听后立即起身走掉,可见弟弟自私的要求是有多让人气愤伤心。面对这些你本有足够的理由离开,当这些都不足以让人丧失掉你对家人的依赖时,是什么让你留下来?最后被母亲抱着说的那句话,是抱怨是渴望。有些选择是畸形的(牺牲女儿婚姻幸福这个我接受不了,父母并不认为,还涉及到宗教信仰问题),有些性格是惹人厌的,比如弟弟。但另一方面,母亲真的不爱姐姐吗,你怎么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呢。
喜欢这种调调,在琐碎细小的日常丧之中,给人缓慢深沉的暗流涌动的感觉,暗流下应是民族、宗教文化冲突。
手持摄影,不加修饰的纪录风格,夹杂着种族、历史、宗教与政治,处女作,有控制力,情绪饱满,情感细腻。但整个还是以设定取胜,材料本身的固有价值大于诠释后的故事价值,很简单的,很薄弱,几乎没什么看头,惊喜的是导演很有水准。
巴拉戈夫,处女作。
静静的顿河到底有多长……
作为处女作还是可圈可点的。导演野心很大,涉及到的有种族问题、恐怖分子、男女歧视,包括侧面提及的土地问题,但最终却把落脚点放在母爱身上,这就知道导演是有多克制了。对颜色的使用,部分场景精妙的设计惊艳,期待下部电影
呃……注意力不集中,赖我(我真的没有在想复联
2017年已看180。
《人尽皆知》续集。
人物的困境与多面性呈现的极好,导演技法与镜头色彩运用纯熟。绑架那段简直是法哈蒂的人尽皆知。
其实现在也普遍存在老大要让着老二的问题,姐姐也许从小就被教育要牺牲一些什么,为了家庭,为了弟弟,而弟弟应该是觉得家里事都有姐姐呢,我做我自己就可以了,这个可能是生物学上普遍存在的吧,但是老大就是有这个悲惨之处
戛纳电影节首映。正方形画幅。看后即忘的故事。
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属典型,性格轮廓很容易就显现出来因此给人物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留出很大空间,但是显然这些存在于族群问题、不平等对待和家庭关系之间的感性缝隙,都被处于一个层面上的情绪填满了,导致影片真实的力量是有的,放空的状态却迟迟不来,整个观影过程都在遗憾导演一直在为戏剧冲突加码。不过,一定要肯定新导演的这个能力就是影像和美学观念上的成熟并没有与文本上的不足产生割裂感,而是用一套视听语言来书写影片中的疏离和压抑,狭隘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被建立起来给导演不节制的表达方式一个包容性的空间。换句话说,一切痛苦都是靠谱的不是造作的。 还有还有,这种片子的风格形式(的不足之处)真是太太太具当代性了,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补近年的三大电影节
导演的确才华横溢,试听语言和美学表达都很准确,电影也非常松弛。只是这个文本劲道不够啊,情绪走在故事之前了。
嫩
3.5
越亲密越狭隘,越呐喊越沙哑。
今年一种关注最佳之一。关注俄罗斯少数民族生存境况,绑架、搬家、社群集资透漏出社会问题,为了救儿子牺牲女儿凸显性别歧视,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展现真实生动,女儿和妈妈演得真棒。
贩卖虚假的情怀而已,乏味沉闷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