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代》用“重返往昔”的手法探讨了爱情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一命题。
老人维克多被深深厌烦他的妻子“扫地出门”后,来到一家号称能够用精致的布景和精湛的表演令他去到任何想去的历史时刻的公司。
维克多提出,他要去1974年里昂的一家咖啡馆,因为那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他深爱的人。
有一小段时间我误会了男主角是因为婚姻遭遇危机而想再邂逅初恋,但剧情立刻告诉观众,男主角想见的人,就是他现在的妻子,那个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满腹牢骚、冷言冷语、忍无可忍、还出轨的妻子。
暖黄色的回忆场景和冷色调的现实不断来回切换,时隔几十年的同一个女人的形象逐渐交叠。
维克多如何爱上了玛丽安娜,两人又是怎样走到了今天的这般地步,既令人难以置信,又显得情有可原了。
原来电光石火间迸发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琐碎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输给了漫长的岁月。
在回忆制造公司的导演的精心安排下,酒精、灯光、音乐迅速到位,那天的氛围被无限地完整再现。
纵然客户维克多始终保持着戒备,不时提醒着某个细节某句对白出错,但他依然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迷恋上了扮演玛丽安娜的女演员。
影片的主创们某种程度上在对爱情进行一次解构。
抛开那些糖果色的甜蜜瞬间,维克多和玛丽安娜在几十年的相处中彻底地丧失了激情。
或许这就是《美好时代》所想要揭示的人们要为爱情付出的代价:初见的钟情与随后而来的几十年乃至一生的忍耐。
尽管玛丽安娜仍然爱吃水煮蛋蘸白糖,但她的心境早已不同当初。
回忆制造公司的编导甚至配套策划了戏中戏,来帮助维克多从对女演员的爱慕中清醒,引导他和玛丽安娜重归于好。
可大团圆结局显然不是《美好时代》真正想要的。
影片进一步展现了漫长婚姻中的倦怠乃是身为人的必然。
当玛丽安娜和情人朝夕相处情投意合的短暂欢愉过后,她不可避免地再次被空虚占据。
就像厌倦丈夫一样,玛丽安娜又厌倦了情人——身旁的男人呼噜声震天地响,她厌恶地捏住了他的鼻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便是人生之常态。
总是既想着激情如昨日,又希望伴侣善解人意的长久陪伴。
事实证明,希望兼得鱼和熊掌的人往往只能在情感的欲望中渐渐失望。
对于维克多而言,活在记忆中的她,才是最美的她。
人们总是相爱太短,相厌太长。
当玛丽安娜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进维克多带着暖黄色滤镜的回忆并本人出演故事的女主角时,她感到自己在几十年互相捆绑的婚姻中备受折磨,也承认面前的这个男人的魅力曾经吸引了自己。
此刻,她不知道当初选择与爱的人走进婚姻,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维克多要在人造梦境中多停留几天,为此他不计成本。
玛丽安娜不知道这是不是证明他是多么爱她的证据。
或许,她已经隐隐约约地意识到,那天适时响起的歌声,无意落下的围巾,微醺的酒劲与荷尔蒙都在无形中催化了爱情的发生。
她也无法分辨,维克多到底是爱她,还是爱这个令他铭记一生、难以忘怀的浪漫场景。
在浓墨重彩的记忆与黯淡苍白的现实间,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再逼真的复刻,也只能证明心动的时刻无法复刻。
情不知何起,亦不知何终。
时过境迁,维克多还会拾起今天玛丽安娜落在地上的围巾吗?
《美好时代》将这个情感迷局的难题,留给了观影的你。
太好了,开头为了交代信息节奏有点赶,后面越来越好,尤其是中间一大段现实1-现实2、现实1-幻觉、现实1-现实1的并置,完全没有落入俗套。
玛丽安多次引用弗洛伊德足以说明对他的崇拜,她和自己的病人相爱,片中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但病人外貌上长得极像弗洛伊德,所以原因不难猜出。
在玛丽安和病人关系中弗洛伊德是隐形的第三者(作为玛丽安的幻想)。
图中是玛丽安的病人,长这么像弗洛伊德绝对是导演故意的…维克多接受邀请重回布置好的他与妻子相遇的年代,最终爱上了扮演自己年轻妻子的演员玛格丽特,并且相信她对自己也有同感(确实有一点),注意,如果不是她扮演维克多的年轻妻子(年轻的玛丽安),那么维克多也不会喜欢上她,在这里年轻玛丽安作为了隐形第三者(维克多的幻想),如果没有这个第三者,那么两人关系便不会成立。
尽管伴侣都声称不愿意第三者插足,实际上第三者早已存在于所有的伴侣中,没有这个第三者,伴侣关系便不会成立。
伴侣关系破裂要么是其中一方不再嫉妒,要么是作为幻想的第三者消失丈夫离开后玛丽安终于和病人(小弗洛伊德)同居,而同居生活最终导致玛丽安对于小弗洛伊德的幻想破灭。
后来她了解到丈夫爱上了扮演自己的女演员,并看见维克多为女演员画的画(就像曾经为自己),她重燃嫉妒,原台词:“我从来没有这么嫉妒过一个人”,因此,她想与维克多重归于好在结尾,维克多和玛丽安两人“好梦一日游”,回到当年相遇的布景重演旧情,按照剧本玛丽安假装无意丢下围巾后维克多应该追上去,但维克多点了支烟,这时候他出现了一个幻觉,仿佛看见女演员扮演的年轻妻子坐在远处,电影结束留了一个开放结局,不知道维克多究竟有没有追上去。
如果追上去,那么女演员变成为了维系两人关系的隐形第三者,不过大概他不会追上去了。
这部电影看似讲的是老夫老妻通过假装时空穿越重燃旧情,实际上讲的是幻想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跟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对比着看
整个片子充满了【浪漫】和【奇妙】的感觉!让我想到重庆森林,只是一个是在光怪陆离的香港,一个是浪漫自由的法国。
影片无意说教,也不探讨道德和社会规范。
妻子出轨将丈夫扫地出门后,甚至对儿子说,【分开了多好,以前我和你爸两个人痛苦,现在好了只有他一个人痛苦】。
描述人性,描述爱情的迷人,上头,如梦似幻的飘飘然感觉。
舞池里,玫瑰花瓣撒下来,我都要爱上她了。
真人演员代替机器人版的《西部世界》,有钱顾客可以重温旧日时光,不是真的穿越时空,是你抬头看看聚光灯就随时可以打破第四道墙的场景重现。
爱情和婚姻能通过拾起往日的美好年代来挽救和唤醒吗?
或许只能推着你往前走,去接受未来定会大放异彩的VR新世界,接受此刻的自己的美丽和悲伤,在起点生活。
那么,1974年在里昂小酒馆门口掉落的爱情,现在你可以不必捡起。
(在片子里看到两部电影的海报,一个64年老电影,一个是卡萨维蒂的《爱的激流》,都关于分开、重聚,情人,也算是刻意扣题了哈哈哈)
中年男人甚至是老夫老妻的危机,便是慢慢地习惯,慢慢地厌烦,慢慢地发现不适合,慢慢地走向了平行线。
从开头就可以看出多才多艺的维克多,他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勾勒出美杜莎老婆的样子,但是他却用不了手机、与时代脱轨、甚至不能理解互联网的流行词汇也不接受新科技(Fg. VR)对生活的影响 ,与曾经无话不谈恩爱如胶漆的老婆渐行渐远,以至于老婆出轨于他的好友与上司,他都全然不知。
被赶出家的维克多无奈之下,在自己当年手绘与老婆相遇场景的刺激下,懊恼如今的局面是如何产生的,毅然去尝试新的东西,即儿子朋友开设的沉浸式娱乐体验,重回40年前相遇的那一夜。
从一开始他明确的点破场景是假的演员的漏洞,就是挑刺的阶段,慢慢地被女主带入,慢慢地沉浸到了当年的回忆之中,甚至他相信这里所营造的一切便是真实的过往,甚至是他内心里期待的新的未来的开端,他重新拾起了信心,重新捡起了画笔,并接受了互联网游戏画画团队的工作,重新成为了一个与时代能够接轨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似乎找到了曾经的爱情,那个导演安排的女主,有些观众会在这里觉得他渣,不是爱老婆吗?
怎么还假戏真做爱上女主了?
其实他真的只是寻找回当年的爱情的那种感觉与曾经的温暖,其实在他的眼里,他爱的人或者他面对的那个人在后续不断的“造梦”过程中已经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他的老婆。
他把他以重温为作起点后的“重逢”继续画在了之前的手绘里,延续着自己的浪漫与回忆。
婚姻给人的厌烦是夸大的,其实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但是却两看生厌,因为开头的状态是真的让人觉得不适合,但是适合的又在哪儿呢?
妻子出轨的人除了满足一下性欲之外,又快速的重复上了戴着VR做爱的场景,这种再生的厌烦连爱情的基底都没有,那便是随之可抛的隐形眼镜。
维克多接受了妻子的出轨事实,也在梦里找回了自己的爱情找到了自己,妻子却迷茫了,其实她也有很多当年的老习惯没有忘却,她的血液里也慢慢地灌注了时间与爱侣的印记,这个印记是人生不可能再有的40年给予的,她看到了丈夫的手绘。
我本来以为,这个片子会像《假如爱有天意》带领的国内绝大多数爱情片那样开始以信件、回忆、录影带、影像等等蒙太奇的回忆催泪收尾时,这位神奇的尼古拉斯导演却让妻子也选择回到40年前的那个相遇的场景,重新来过。
这个时候, Fanny Ardant的演技简直了,从她进门开始撒泼把弹着古早吉它的小瘪三赶走之后与维克多开始对话时,他们两个人的眼神与脸上的沧桑便让观众再也回不去从前,那句“现在你还会愿意娶我吗?"和40年前问的一样,但是答案却是那么不一样并让人心碎,”不会,因为如果我知道25年后的你会如此厌烦我的话,我何必让你受累?
“这是一句充满着爱意但又对着过去40年总结的无奈,有如如果我们知道我们会互相伤害也知道我们最终会分开的结局,你还会选择我吗一样的心碎。
对爱情的选择,对爱情该有的状态,甚至对婚姻与爱情的哲学思考启发,导演做得一级棒,称赞之。
当然也许也会有人说老调重谈,这种方式很多人也用过,但是导演也许是想把自己的东西风格化,让女主与沉浸式演出的这个导演之间的感情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解决。
那又是另一份感情问题,对事业、对选择、对是否要有子女的谈判和考量,利用给他人造梦的过程一层一层的反思与剖析自己的爱情观,最后得偿所愿,也是交织在主线中的辅线的创新。
最后,这才是我喜欢的爱情片的样纸,那份离场感不是工业糖精或者工业洋葱,而是真情实意的靠表演与灵动勾起内心深处最难以割舍或者最难以面对的拷问……国内的爱情片,真的追赶要好久好久……
在刚看完 丹尼尔·奥特伊 Daniel Auteuil的《雷米奇遇记》之后,紧接着看的下一部电影仍是他主演的《美好年代》,让我看到他塑造的另一个有血有肉有深度的老人。
这部电影是《西部世界》的真实版本、《甲方乙方》的高级版本。
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梦想剧场,可以极大的还原你过去的某天,你会想回到哪一天?
这真是一个极有趣的问题。
尤其对一个垂垂暮年的老人,挑选这一生的一天,一定是最让他心动的一刻,那一定是和爱情有关,而不是工作或学习。
所以人这一生最值得回忆的是不是只有那几天呢?
我看到Victor的太太把Victor扫地出门,转身就和情夫云雨起来,而Victor却想回到他们最初相识的一天,不禁酸楚的潸然泪下。
后来Victor捉奸在床,却心静如水,说明他的心里已经不再爱现在的太太了。
法国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很有意思。
法国人对待爱情直接、热烈、开放、奔放。
但当时再如何激情的相爱,来到婚姻,经年累月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琐碎生活,使得曾经的爱情也会被磨灭得黯淡无光。
在结尾处,Victor的太太也来到剧院的现场,当她回顾婚姻时却说是后悔的,Victor没有去捡起她故意掉落的围巾,却一眼瞥见(幻想)扮演太太的女演员。
其实这不该怪爱情,而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么乏味的。
尽管我很想他和太太能够破镜重圆,但按照剧中的表现来看,恐怕这是一厢情愿了。
不禁让我想起《爱在午夜降临前》,最后男主角对要分手的女主角说:“我无条件的爱你,你要真爱,这就是真爱。
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真实。
”他们最后又和好了。
而这部电影,明显导演要悲观的多,似乎要告诉我们:为爱倾心的那一刹那并不能抵得过婚姻生活几十年的摩擦和矛盾。
但是我想问的是:如果连最初的一见钟情都没有,那有什么更能阻挡生活的细碎和感情磨损呢?
最后,我希望等我70岁时如果能有Victor太太扮演者 芬妮·阿尔丹 Fanny Ardant的优雅和魅力,那真是死而无憾了。
在人生的低谷回到自己最爱的那天,的确算得上好梦,但好梦不仅贵,还总归要醒。
维多走进梦里,又走出来,他已经明白了自己执着的是爱的感觉而非哪一个爱人,重要的不是找回爱人而是找回自己。
怦然心动也会走到索然无味,一见钟情也会变成相看两厌,消磨激情的不是婚姻而是时间,我们不用费尽精力去经营婚姻,我们只需要经营好自己。
正如电影的另一个名字《美好年代》,我想维多真正怀念的是那个年代,那个年代有风华正茂的自己、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有爱的能力和勇气,而不是那一天遇见的爱人和那一天的大雨,毕竟谁也不罕有,往街里绕过一周,都会化为乌有。
掉落的围巾不如就让它留在那里,总会有人捡起。
一对相爱的人经过25年的婚姻生活后相看两厌,妻子玛丽安出轨,丈夫维克多无聊之极,拿着邻居儿子的礼物—来到一个定制梦想的公司希望你回到重遇妻子的那天。
导演的女友玛戈扮演年轻时的妻子,丈夫重燃生活的热情,邻居与女友玛戈感情也加深。
为了继续回到过去,维克多来到儿子的公司工作,继续画插画,画的对象就是邻居的女友玛戈,维克多爱上了玛戈,离开了家和玛丽安,但玛戈拒绝了维克多。
玛丽安了离开出轨对象,她看到了维克多的漫画,知道他爱上了玛戈,她和维克多重回相遇的那一天,两人敞开心扉,玛丽安说出心里话,她还爱他。
但接着,维克多看到了玛戈。
生活会消磨爱情,爱情需要新鲜感和一点刺激。
重温过去爱的时光可以增加爱意,嫉妒也会增加爱意。
千禧年之后,准确说从《天使爱美丽》开始,法国人开始炮制出这种让精英和影评人无视,却让本地乃至全球观众都喜爱的法式商业电影。
这部爱情喜剧《好梦一日游》的创意并不新鲜,很多国内观众一看就联想到《私人订制》和《甲方乙方》。
不过这位法国导演却拍出了梦幻浪漫的气氛,这一点相信冯小刚也难以企及。
影片讲述一对老夫老妻遇上婚姻危机,男主角在儿子与朋友的帮助下,决定接受“回忆美好公司”提供的神秘体验,让电影道具搭建的模拟场景和专业演员的演技帮衬,带他回到当年在酒吧遇见挚爱的那一天,重温当年一见倾心的美好恋情,男主角能因此让老婆重新爱上他吗?
片中出现两对夫妻,一对是结婚超过四十年的老夫妻,另一对是中年导演和漂亮的演员太太,两对夫妻各自展现出婚姻中的现实难题,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感人泪下,剧本在两种情绪氛围之间的转换游刃自如,不时又在爱情肥皂剧的模式里融入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
最厉害之处,莫过于将平庸的婚姻危机话题放置在重演真实记忆的的模拟戏剧空间里,在真假难辨的戏中戏里唤起惊喜莫名的趣味性,以及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
逼真的年代感与怀旧细节,以及一众法国影坛实力派的助阵,将这个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
可惜之处在于叙事的封闭性,大部分情节编排太像好莱坞电影了,失去了法国电影独有的飘逸灵动与不受约束的状态。
最令我不适的是关于控制狂导演这个角色的描绘,他对道具、服装、表演、台词都有过于病态的执着,甚至对自己的太太也痛下毒手。
美其名曰是为艺术牺牲,但实则似乎暴露其过分自恋自大的扭曲心态。
这到底是否本片导演真实的心理投射,还真不好说。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家有各种不便启齿的怪癖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往往依赖这些有别于常人的怪癖而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真假女主同样的初遇场景,年轻时的女主 (女演员Margot)扔掉了耳机,凭感觉自我发挥对了一段台词,无奈她并不是当年男主Victor记忆中真正的红发女孩,因为接不上话又只能偷偷带上新耳机,继续原先设定好的台词来取悦Victor。
离开时候“不小心”弄掉自己的红色的围脖,正如Victor回忆中和女主初次见面的样子。
第一幕结束Victor并未真正为其所动,但却希望再次相见来回味当年的心境。
年轻的女主美丽大方,一直小心翼翼地带领着Victor渐渐进入“梦境”。
几天下来,Victor已经分不清虚幻和现实,只想陷入这被人为创造出的美好时光中。
对Victor来说,假的变成了真的,但对演员Margot来说,她始终无法进入这台戏。
对Victor,她只是尽了一个好演员的责任,这种小心翼翼,毫无自我的取悦不是爱情。
她的戏,都是和镜子后面掌控整个场景布局的Antonie演的,她的台词,也都是对他说的。
而真正的女主Marianne一入场就打乱了设定的局面,直接告诉周围的演员们不用再抽烟,不接前男友打来的电话,出门时故意扔掉了自己因岁月侵染而沉淀成深色的围脖。
她就这样自然地驾驭着这个角色,随意快进或放慢剧本的进度,因为她已经接过了这个角色,是她,将和Victor一起演好之后的戏份。
男主在虚幻世界的最后一幕,也就是真正女主入场的第一幕, 她帮他关上了这扇门,解开了心结,带着门里的心境,开始门外新的生活。
Marianne的一句 I just met you, but I already miss you,轻轻抹去了过去无数个争吵的夜晚,抹去了出轨的困惑,叙说了自己的迷失和原谅。
坐在这里的是新的我,我们似曾相识,但我又重新爱上了你。
真正的感情,是有残缺的,没有经过渲染的,是灵活的主动的,是让双方在其中可以舒适地做自己的。
戏里戏外第二幕的嬉皮士夜晚,Margot在玫瑰花瓣下跳舞,在旋转床上和Victor接吻。
感觉这是这部剧最美的画面,两个人都入戏了,只是脑中这些温柔诉说的对象都不是对方,戏里创造的美好时光也有着些许残缺,但这残缺被酒精的作用淡化了。
Victor和Margot这对情侣的相爱相杀是另一条主线。
Victor理智的商业头脑和对作品真实度的痴狂,让他不能把Margot据为己有。
而感性的一面又让他十分嫉妒Margot和客户一起演戏,深受折磨,以至于有时在递送台词的时候让他很难分清戏里戏外。
两个相爱的人,就算身边都有了其他人,身影也是寂寞的,有幸在片尾,对的人都走在了一起,只是有的在戏里,有的在戏外,谁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
如今的生活过得糟糕透顶,不如安排一次时光穿梭,回到当年那个曾经令人万分心醉、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好年代。回味曾经的浪漫,回想那时的情愫,一旦房间旋转起来,女孩到了身边,它也就成真了,如梦如幻,无比幸福。
70年代与2019年的距离被揉在影棚的一个个小破绽中,并让想要入梦的客户自己发现,戏中戏霎时有了荒诞又悲恸的色彩,时光不再来的残酷感觉立刻就出来了/这个年轻的女演员,实在是太太太太太迷人了/两条爱情线交错,不一样的感动一样的催泪,很少有电影能把爱情简单纯粹的一面拍得这样突出的/今天没有雨啊……让它下吧!花瓣太俗气了……让它洒吧!爱情片里所有老掉牙的桥段在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异样魔力,让我切实被这种虚假的美打动。一切都恰到好处,感觉导演完全百分百还原了电影在他脑海中的样子。光是能做到这点就太不容易了!
不喜欢
镜头让人想吐……我的天,70岁的芬尼怎么像50岁一样,真牛。
这导演拍法式爱情片真jb牛逼,行云流水,合情合理合法。说实话,我这种对爱情不怎么感冒的人都有触动了
哈哈哈哈 一碗接一碗傻兮兮的毒鸡汤,递过汤匙毫不脸红。
今天看的两部戏都一言难尽。这一部点子类似于甲方乙方或私人订制,但更像西部世界,营造一个世界给你,里面有你想要的人物和情节走向,帮你圆梦。很不错的点,可惜节奏没把握好,老头想重温旧梦,老太已另寻新欢,影后拟真情流露,导演怕假戏真做,还有儿子和情妇,给造梦公司打个酱油。除了闻香识女人bgm配上地板上的围巾,其他都触动不了我。老头怀念的是年轻的自己年轻的岁月,根本不是爱年轻的影后,影后一会打pao一会打男主,两口子应该都去看医生,法国人的浪漫真心看不懂
第7000部恰巧是这么个妙趣横生的,真是幸运了……
技术上讲质量挺不错的,但是完全不对口味,笑点也无泪点也无爽点更是无,只感觉悬浮矫情得不行,像看了部法国版《不虚此行》,真是煎熬。不知道是人设问题还是什么,一个个角色都碧池得难以忍受。
和私人订制有点像?
記錄我第1500部電影獻給Daniel Auteuil。喜歡導演的創意和執行,讓熱情冷卻的老夫老妻重回當初邂逅美好時光,在懷緬中重拾激情。主線奇而不幻,無需宏大格局亦能玩出趣味,全戲猶如片廠一日遊,讓觀眾一窺電影幕後製作花絮,戲中戲設計盡見心思,懷舊場景尤其唯美,但最拍案叫絕乃環環相扣人物線,經常出現幕前幕後假戲情真、語帶雙關的趣妙對答,劇本之精密實屬少見,加上角色勾勒細緻、性格鮮明,充滿張力的兩性關係、激情與爭吵的無限輪迴更是戲味所在,亦新鮮在一段疑幻疑真嘅忘年戀情。大膽打破傳統框架,造就「回到過去」的浪漫經典。
多温柔啊,而且精彩极了。那钢琴、波兰、批评的左派和右派是什么?我以为不捡丝巾的失望是从意象和数字媒体手里夺回新世纪失落的自主权,没想到掐灭烟头才是戏剧理想国沦陷的开始。好在片尾温柔如戏剧,导演他们最终用实在虚假的吻佯装平复委屈的方式什么都没说,如这个快进行到一半的世纪。
特别喜欢对当代一些数字产物的碰撞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反观,像这种大型实景沉浸式角色扮演游戏,落到现实中的“虚拟”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真实感和快感,甚至是否能引发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很好玩的点。影片没有把观众当傻子,恰当考虑了普通人的情感代入过程,如何从一开始的抗拒、游戏、刻意保持距离、尝试融入到彻底投入,要做好每一步的动机非常体现水平。而且没有把任何一个人标签化,心理医生老婆的刻画甚至更为现代,她一开始热情拥抱虚拟新技术,非常反感丈夫的沉闷保守,到后来亲身感受了线上交流的无效和冰冷,再到后来加入到现实中的“虚拟”这个过程很值得当代人玩味。影片把“假的真实“和”真实的假“之间做了多层嵌套,是它没有成为一个一厢情愿的无脑喜剧,而是既现代又怀旧,充满人文的温情。
影20164:《阿德尔曼夫妇》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新作,想不到这么快就等到了。依旧充满文艺,饱满的台词。人们总是在激情退却后想寻求新鲜,那能带来活力,但时间在变,最初的我们也变了,爱情也变了,他/她现在怎么样了呢?不能停留在最初的幻想里。要去发现,要去承受时间带来的失望和指责。沉浸里,感动默默。
7/10
婚姻触礁,老头子选择情景再现和老婆相识相爱的那一天。最美好的记忆当然比现实多彩,对比之下岁月冲淡了爱情,所以同样的场景最后两夫妇来重演,再也没有了豁出去的悸动。导演和他御用女演员的相爱相杀也很有意思,导演经常被女主角惊艳之后忍不住当着其他群演的面开车,笑死我。有时候回忆以前会觉得是在以旁观视觉看一部主角是自己的电影,如果可以自己重演一次的话…算了我没那个钱。
(CCTV6)还原70年代的场景美术 看起来真是怀旧滤镜下的美轮美奂 可能人最爱的总是年轻时的自己吧 因此也最爱年轻时的爱人
人总是犯贱,总是去追逐一个虚幻的影子,过去也好回忆也好,早知都是一场空,又何必执着。不过转念一想,如果这场追逐能骗自己一辈子,真真假假恍恍惚惚,也是好的。
这个剧本还挺适合各国翻拍的,中国版的就叫《新甲方乙方》(禁止套娃)
4.5 非常喜欢了,笑点密集,感情真挚,好看到又哭又笑。剧本精巧到一直有戏剧冲突,还用拍电影这个概念贯穿串联,有《艺术家》般的电影情怀:电影依然是能让人穿越时空追缅旧爱的时光机。演员和剧本的绝妙结合,这部一定会在各国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