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玫瑰
Bread and Roses
导演:肯·洛奇
主演:Pilar Padilla,阿德里安·布罗迪,艾尔皮迪娅·卡里洛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士,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0
简介:玛雅由墨西哥偷渡往美国,跟姐姐任商业大厦清洁工人。该批工人全是拉丁美洲人士,当中部份更是非法入境者,他们经常受欺压。玛雅认识了工运份子森,更鼓励同事加入工会,争取合理薪酬,引来连番冲突....... 英国导演坚卢治擅长描写社会小人物,特别是边缘一群在社会上面对各种欺压剥削,如何挣扎求存,争取社会公义。片中玛雅反叛..详细 >
这么好的片子,岂能错过。
面包与玫瑰,生存与生活,永远就相对立得两面摆在你面前让你抉择。两方的立场都有自己的观点。影片把观点植入到强烈对抗的剧情中来。权利自尊很重要,难道吃饭医疗就不重要了吗?能够既吃饱了面包又悠闲闻着玫瑰香气的人,大抵是没经历过清洁工遭遇的人。罗萨跟自己妹妹说出这么多年来自己挣钱的方式后,妹妹指责她是叛徒的资格顷刻间荡然无存。世上吃着别人施舍的饭却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好吃的人永远都会有。而我们要做的是吃我们该吃的饭,如果能吃的更好,那是你有能力有幸运。而有时候想吃好一点,你就是需要牺牲很多东西,你在争取的时候一样会。
阿富汗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在的阿富汗的?除了阿富汗,索马里、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乌克兰(情况特殊些,真正是自作孽求死得死得玩法)分分钟都在上演人间悲剧。如果不是中国,朝鲜、越南其实早就和这些国家一样了。自从进入近代,冷兵器时代进化到热兵器时代后,世界更乱了,更关键的就是,以前世界小乱小战小破坏,然后某种族崛起后,世界大乱大战大破坏
男主长着AB这样的脸不谈恋爱很浪费,但是这部片子里爱情线多余且隔靴搔痒p.s.上imdb看了一下,那个party上全都是真·名演员客串,比较明显的就Tim Ross
三星半,确实是需要工会的
洛奇是一位浪漫的社会主义者,热爱工人运动的遥远过去,厌恶它的现在,对它的未来不满意。本片取材于 1912 年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罢工工人的口号,把它转移到为清洁女工争取权利的抗议中,最后一段玛雅和罗莎之间的对话是戏剧性的最高潮,但就像洛奇的其他电影或《悲惨世界》(2019)一样,这个高潮之后的平缓只是更大高潮的一部分,娱乐聚会的歌谣转化为有机的工会共同体生成过程中发自肺腑的团结性抗议,调动起了《我不是药神》想要调动但是却有些失败的公共情绪(也许所有的社会性抗议的基础,就是使对权力的敌意而不是‘分享’成为公共情感)。从《凯茜回家》开始,他就一直试图通过使用手持相机、即兴对话和刻意粗糙的纪录片外观,为他的电影赋予一种直接的生活感。这部电影也一样,我们看到玛雅在街头小跑,她们对玫瑰的争取也只是为了不
姐姐罗莎和妹妹玛雅的争吵让人印象深刻。妹妹指责姐姐当叛徒——揭发了他们。姐姐宣泄出这么多年的艰难与痛苦,为了养活一家人受够了屈辱和压迫。姐姐实际上是受压迫最深的人,但她丧失了反抗与斗争的希望和勇气,而是向现实妥协,甚至与资本家同流合污。可由于她的处境太艰难,似乎也不能去责备什么,更多的是同情。姐妹俩在分别时达成了和解。玛雅很有主体性。在公共事务上,积极参与斗争;在私人情感上,当鲁邦说,因为山姆是白人时,她立刻回击“别说混账话。”她支持鲁邦去上大学,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忘了在斗争中学到了什么。当她意识到鲁邦和自己志向和道路不同,立刻转身就走。
姐妹吵架那场戏好扎心,一下就把多少有点轻松的基调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中,理想主义依然是需要血泪付出的,任何人都无法指摘姐姐的选择。
移民底层工人的抵抗清洁工会的诞生很有煽动性。肯洛奇拍的很亢奋现实所以最后女主的美国梦还是灭了但权利永在。
6/10。肯洛奇的局限是过分运用情节剧的道德化模式,墨西哥姐妹和斗争积极分子的道德完美无缺,玛雅为了给老乡凑钱上大学去行窃、罗莎做权色交易和向老板告密的道德污点,归根结底是剥削工人、歧视移民的万恶资本家造成的,更加深对无产阶级的道德同情。喜剧类型元素太商业化,譬如山姆混入饭店,一边借机享受饭菜一边声讨上层人士,第二次带领清洁工跻身衣冠楚楚的聚会,以机智与笨拙的对比贬低社会精英而狂欢。工人对斗争的支持和背叛的复杂冲突,却被用最通俗的煽情模式将冲突弱化为姐妹对彼此苦楚的不知情,运动流产后玛雅对姐姐的质问中得知:玛雅的工作是她陪上司睡觉换的,结尾遣返的车后罗莎奔跑送行和车内感动流泪的玛雅原谅彼此,亲情战胜一切,导演还把玛雅的革命选择置换为对山姆的爱情选择,这种浪漫化处理对揭示现实而言是极为拙劣的美学。
技法纯熟 手持运动长镜头调度不错 故事太过无趣,一个左派知识分子带点清高的小导演的社运梦。罗莎线是亮点,很有爆发力
当个体的生存成为问题时,团结也是一个必选项。
三星电影因为最后的姐妹冲突太出彩了所以加一星。
有一阵不明白为什么AB总演流浪汉 神经病 朋克青年 邪典小B级酷儿电影,不然就跟黑人墨西哥人非主流搭戏,演个小丑都换成希斯莱杰,后来反应过来他是犹太人,美国社会的潜规则啊。 。 也不能说波兰斯基慧眼识珠,因为《钢琴家》还是犹太人。
拍得还行,但故事略平淡!
意外,电影没有特别深刻的见解,也挺理想化的。那个上大学的小哥说这身衣服让我们invisible,最近好莱坞编剧们罢工在微博首页经常看到,但电影注视的是清洁工。于是决定加一星,别让清洁工ignored。故事的开头绑架一下反应过来是墨西哥,那三个拉丁人的名字被念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其次是姐姐的爆发,她用自己的付出堵住了妹妹的嘴,可她还是爱妹妹,让我想起了妈妈。是不是看见蒂姆罗斯了?在building party那儿
三星半吧,斗争和胜利都太儿戏童话了,现实哪这么简单美好。maya过于天真莽撞,一副一点工作都没参加过的不知道钱难挣简直没吃过苦的样子,不过最后也算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了。姐姐发飙最精彩,ruben很帅,ab其实不太适合这角色,给人感觉很普通给谁都能演。一开始以为面包与玫瑰是清洁工工作与工会组织者爱情的矛盾,结果居然是80年代的口号?sam和maya的身份收入其实有扩展书写空间的,提一嘴的工资和住处太简单了。
社會學丁
难再有的老派风骨。肯洛奇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宣传力量也是提振人心的。
姐妹对峙的那场戏,真是看得既过瘾,又觉得心如刀割——去抗争,失去的是现在;不去抗争,失去的就是未来,真是进退两难。可一个人虽然会被强势的资方任意操控、但是一群人就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喜欢在他们被集体抓入警局后,还互相鼓励、高歌欢唱的样子,真是有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动。最后Maya被遣返回国的那场戏,竟然也看出了点达内兄弟的味道来,只能说现实派大师们真的是有种某种共通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