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求求小李子看看多兰的约翰多诺万吧,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他Euphoria都看的。
多兰拍约翰多诺万起因是写给小李子的情书,电影本身也在讲追星啊。
即使是惯常的母子关系和身份认同主题,故事本身并没带来什么感情宣泄,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友谊被媒体曲解成性关系,此后John急于撇清,事业一蹶不振,Rupert跑去试镜事业开始起步。
但也仅此而已了,Rupert原先把John当作Icon/Iconoclast来崇拜或者将他视为笔友去信任,危机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Rupert作为角色叙述者没有说出来,也缺乏其他的客观叙述。
既然花了那么多笔墨在讲与母亲的和解,那么这一副线与Rupert部分依赖于John建立起来的身份有什么联系呢?
一个queer把icon看成某种艺术化身,并试图从他的言行中发现可以替代性别规范的另一套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既然这一规范本身也是对所谓的“正常化”或者“病态化”行为( “the pathologizing practices and normalizing sciences”)进行模仿,同样具有表演性质,那么为啥不能模仿这些icon的言行,将其神化,造一座万神庙把这些deities供起来呢?
可关键是John对Rupert似乎也没有诸如此类的影响啊,总不能是偶像的力量让我交到金发大背头的帅气男友吧?
手上的绿色墨水,布满雨滴的铁栏杆这些细腻的镜头拍得是很美,整部片子也由此真的很像在读作文,高考记叙文,而且还排练了多次一个字也没读错。
牛顿女士那个时政记者的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起码代表了倾听的意愿。
对于没什么生命体验的孩子,一方面用无知和狭隘规约他们的行为和认识,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故事流于浮浅不值得被讲述。
是,俯冲带的九级地震是很重要,但是乱糟糟的少年心事,粉圈追星族的那点事儿就丝毫没有价值吗?
我杀了我妈妈竟然都是十年前了,兰导下一部我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特别好奇劳模姐到底演的啥,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让我吸一吸劳模姐。
这部电影依然是充满多兰影子的作品。
或多或少,鲁伯特是小时候的多兰,约翰是现在的多兰。
也可以说,鲁伯特是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约翰是我们所有成年人。
都说多兰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
我不认为,我觉得多兰只是在一边拍电影一边剖析自己剖析“人”,剖析“人与人”。
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多兰在渴望平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平等”。
我觉得多兰不必刻意如何,好莱坞不是影视成功的代名词。
像影片里的约翰,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
而电影虽然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但是当导演拍电影时,就是属于导演的。
他要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展现……这时出现的各种小想法,墙上挂张画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特写一组镜头,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美。
和许多为剧情为角色设置的特定镜头相比,个人认为这样随机充满个人意味的细节,不仅很有个性还给影片带来更加随性的美,反而更加松弛一些。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剧情还是比较普通的,但是很完整,故事双线叙述得很规矩。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开头,还有就是影片里面对自我认同感、人生的探讨,包括对是否要知道名人隐私的思考。
对于明星隐私这点,我觉得无论观众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星的隐私,知道的是真是假,都绝对不会一直是好事。
明星天生就是一个会饱受议论的职业。
总归一句,人们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明白自己是谁。
但是还要明白自己做得再好也无法管制别人的行为,别为一些不相干的人而伤害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是我们只想追求一定意义的平等。
不喜欢电影很正常,不喜欢lgbt 很常见,不喜欢黑人有很多人,不尊重女性也总存在……但是我们所有所有人生来平等,尊重是最基本的。
也希望身处不被接纳境况的人能首先坦然认识自己,才不会像约翰一样感觉自己偷走了别人的人生。
看完多兰导演的所有电影,喜欢这个自我可爱的孩儿!
S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
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
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
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
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
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
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
8.5
生活在谎言与偏见的演员John一直和生活在英格兰地区有着成为演员梦想的小孩Rupert保持笔友的关系。
在两人长达五年的书信往来过程中,John和Rupert互相倾诉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从演艺事业,聊到日常生活琐事,从感情生活,到家庭变迁。
而随着信件的曝光,John的事业也随之迎来了转折点。
各种大大小小的攻击使得John离开了演艺圈。
日渐低沉的精神状态使他沉迷滥用药物,最后在自己的公寓死去。
而Rupert则继承了John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演员。
John短短的演艺事业完全是生活在谎言之中的。
不敢与他人表露自己的性取向,而选择与自己一起打拼的好友扮作男女朋友。
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假面具去阿谀奉承,谄媚上层。
突如其来的爆红也使得家人和朋友变得不理解他。
经常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使得敏感而多疑的John的心理防线逐步地被击溃。
他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唯一一个放松的地点则是秘密酒吧。
即使在酒吧里面结识到互相非常喜欢的,也只能碍于自己的身份以及胆怯不敢宣扬自己的爱情。
唯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的Secret Lover。
而亲生哥哥的修车厂则是John唯一的港湾,在那里他可以倾诉自己的苦难,他可以告诉哥哥自己喜欢的人,他也可以把自己的懦弱把自己的胆怯展现出来。
不过走出修车厂,John依然只能带上自己的假面去奉承他人,树立自己的形象。
“生如夏花般灿烂,可是却不能死如秋叶般寂静。
”这大概是John最为意不平的事情。
所以到底是什么杀死了John?
是他自己的敏感多疑,是他在身份认同里面多陷入的困惑漩涡,是媒体的报道,还是曾经熟悉的人渐行渐远?
答案很明显,媒体的报道显然是罪魁祸首。
过度的曝光使得John愈发overwhelmed,几乎摧毁了他整个事业。
他选择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可是他发现自己永远也回不去了。
媒体的过度曝光以及早起事业的过度成功让大家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个孤高的,进入了upper class的celebrity。
其实他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爆红。
这和他死前在母亲,哥哥那里寻求安慰可以看出。
他请求母亲像小时候一样,给他冲澡,叫他拼写。
他想回到以前,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Lady Gaga在首专《The Fame》里面的单曲《Paparazzi》。
MV里面讲述了,一个获得爆红的明星被自己的男伴谋杀背叛,后面涅槃归来选择复仇的故事。
二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即外界媒体对Gaga的报道以剪影的形式不断地在背景里面呈现。
Paparazzi9.0Lady Gaga / 2009I will follow you until you love me.另一点则是在现场表演《Do What U Want》的时候,也在背景里面采用了的处理方法。
媒体充斥着“Lady Gaga is over”,“Lady Gaga is done”之类的言论。
媒体的唱衰是一种精神折磨,先入为主地否认你之前所做的一切,让本就对外界感到Overwhelmed的艺术从业者变得更为敏感多疑。
这和本片里的John不谋而合。
众星捧月的孤高感,突然爆红的局促,以及本身就多疑敏感的性格是的他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变化。
而后面丑闻缠身也使得他“之前被捧得越高”后面就会“摔得越惨”。
Lady Gaga早在09年以及13年就对此作出了警示,可见其前瞻性。
Do What U Want8.8Lady Gaga / 2013Do what u want to my body. You can't have my heart, and you won't use my mind.同志身份只是艺术家的其中一种可能变量。
信件被曝光也是众多曝光方式的一种,可以是狗仔,可以是自主,抑或者是他人口中曝光。
而艺术家所要选择的呈现是否属于艺术表达之中的某一范畴,才是本片想要讨论的主题,即艺术家所表现的界限。
“What should an artist put on the fucking table?”
如何说,我爱多兰,爱他以往个人化甚至肆无忌惮的情绪表达,那是我的安乐之所。
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期望,多次探讨的母子关系的循环往复的挣扎矛盾与和解在我看来并不让人疲劳,一个命题的反复叙述我并不在意,甚至我沉溺在这种纷繁往复里,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他向好莱坞电影叙事方式做了倾斜,但明显没倾斜顺利,个人风格不明显,有些两不像,这让电影打了折扣。
小男孩演得很好,甚至让其他大咖都失色,十分好奇被完完全全剪掉的那个谁的戏份是怎样的。
选角让人喜爱但并没有给到好好发挥的余地,雪诺演技算是贡献了权游外最好的一次演技了但个人觉得带了些生硬与尴尬。
回到开头的如何说,我不会给他高分,但我依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我一向打分都没标准所以分数在我这里没意义。
多诺万的生,多诺万的死,我感到疲倦,想要休息了,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很美妙,我们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在挣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间若有共通,当然开心,需要语言,需要沟通,需要羁绊,需要真正敞开心怀,我与你的通信算数,算在这里面,那信里我是我自己,我并非是在鼓励你,我也是在鼓励我自己,我不当你是多少岁的小孩,每个人曾经都是小孩,与你通信时,我相信,我是真正温暖善良的。
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谎言,原谅我的胆小。
再见,我要睡去了。
在电影开头看到同样在荒野生存里被引用的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than fame,give me truth 我就知道多兰的野心不小。
我从一个访谈那里看到,多兰自从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首映后是十分失望的,它遭到两级分化的评价,同时遭受了美国媒体的冷遇,他这部根据法国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北美地区找不到一位发行人。
约翰多与诺的死与生是多兰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并选择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从这个背景来看,成年的Rupet像是多兰的代言人,那个采访的记者像是普罗大众,多兰是十分自信并自恋的,电影里Rupet把控了采访的节奏,有数不尽的表达欲,从被采访者转换到采访者,从那个并没有看过他的书并对他不屑一顾的记者那里得到尊重。
一连串的反问“很难忍受吗”“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为什么你就是追寻真相而我就是狗屎呢”“你觉得这故事不值得传播吗”,让我感觉多兰在而立之年已经找到方向,知道如何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继续自己artist的身份。
电影的两条线是非常清晰的,但相关性或者互动性并不高,两人笔友的身份并不对等,Rupet崇拜迷恋Donovan,而Donovan并没有相关强烈回应。
两条线很独立,信件的联系并没有格外出彩,各自的主角都各自在处理自己的mother issue,一些其他困境并由此成长。
剧情太单薄或者一本道,我觉得这是电影剧本的原因,或者是后来剪辑的原因,电影里那种割裂感十分打断情绪的连贯性,而且这部电影明明可以像玛丽与马克思一样有趣。
还是剧本的原因,穿插在电影后半段的鸡汤说教是讨人嫌的。
当然整部电影的可看性是非常高的,摄影音乐氛围是非常迷人的,更何况我和多兰轻而易举的共情,想起来初中当时疯狂迷恋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金秀贤,同样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角色,还有我和我妈的相护挖苦。
可以说,通过电影我可以去理解去感受他展示出来的样子,也许我不会真正理解他,但他永远不是在自说自话。
最后,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所寻所想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毫无价值可言,但这都关系我们本身,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表达。
二刷五星神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片尾曲曾经是我用了很久的闹钟铃声 今天第二遍看完突然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拍一部片用它来做片尾曲 结尾的场景是一个人在街上走路 越走越快 越走越快扯回这个片儿 先说问题 据说初剪版四个小时 现在的版本是两个小时 花了多兰两年的时间剪辑 以及众所周知删了劳模姐的戏份——显而易见能感觉到不止删了这条线——从观感上来说不妨拿这个片跟《双面劳伦斯》做个类比 跨越多年的一段回忆 籍由又不止籍由一个主人公的亲口叙述讲出来 但《双面劳伦斯》的两个主角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这部片的两个主角甚至从头到尾没有见过一次面 生活状况和经验也相差甚远 所以从叙述手法上 现在的版本这样剪是有视点和共情的问题的 虽然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两个人其实分享着一种共性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 而且 另外一层面的问题是 目前的版本里头两人的共性又太过“共性” 母子父子关系的刻画在rubert身上是成立的 但当同样放置在donovan身上的时候 是不是就不能用太过类似的桥段和设置来凸显这种共性呢 或者说 这个让我别扭的地方来自于中段(信泄露前后尤其是泄露后)对donovan和他身处环境和身边人的刻画 太过刻意地让他回归到隐士的状态以及和母亲的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的 “我们两个都刻意不去追溯我们的过去” 但目前的版本上显而易见不是如此 如果更高明和舒服一点 应该不是周遭逼着donovan去追溯过去 而是donovan自己不得不去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论是经纪人的解约 还是最后个人觉得最糟糕的那场老头讲鸡汤的戏 都显得越来越不妥当但二刷之后我还是打了五星多兰应该算是以自己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下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导演 因为他在我喜欢的导演中是最喜欢最沉迷讲故事甚至往往有点想走偏去撒鸡汤的一个——但这么理解他的人想必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好 换种方式说更妥当——在他身上 在他的讲述中 我总是千次百次看到一个自己身上存在的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讲述的情绪 即便是在多诺万这个片 这跟我觉得自己是donovan还是rubert都无关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成年的rubert跟记者说的 “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 不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所想所寻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 毫无价值可言……你把你的生活凌驾于真相之上 你觉得我们在上流社会苦苦挣扎 持着权贵的观念判断人们的观点 觉得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无法抱有怜悯之心 真是病态”恰恰是前几天 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关注的不是你们口中的大多数不是你们口中的少数不是阶级 不是贫富甚至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我关注的是边缘很多人身处边缘这些人委身于你们口中的中产、无产、精英当中委身于高楼大厦、穷乡僻壤里头委身于学校、公司、邻里乡间每个人都曾是从边缘被慢慢归化成众人但总有那么一些自觉自知的人不会不愿不能如此那样会让他觉得相比活着 死有趣多了多矛盾啊 因为这样负重顽抗地活着 也并不开心”当然 这不是多诺万这部片故事本身讲的重点 但是是这个故事讲述的姿态背后展现的东西 是多兰秉持的一种态度 这跟一个人从小长大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但从来都不是用“亚文化”用“少数人”就能理解的一个该死的文化研究的东西(我太讨厌文化研究了就像太讨厌电影理论讨厌剧作法一样)anyway 我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清楚地说明白这个东西 但我相信这个东西能感受到的人越来越不是少数 这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威尼斯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里说的一样 在当前世界范围里头极右势力的抬头局势下 我们无比需要“你” 电影叙事的美丽对我来说 从来都不是在于剧作法 而是在于这个地方 而多兰的片从来都没有丢掉它
从开始看多兰的第一部电影,我已经关注这个导演七年了。
七年的时间,除了《妈咪》,其他电影的口碑似乎都没有多好,尤其是这几年的电影,一部比一部被说烂。
每个人说烂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只是对他变挑剔罢了,或者对他的多兰式电影感到审美疲劳,又或者只是(来自其他导演迷的)对多兰式审美的纯粹的看不起。
在我看来,其实多兰每一部电影都比上一部有进步!
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比他的处女作进步了很多好嘛,而且也不那么做作了,越来越自然和成熟。
看过他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总是有两个永恒的主题:自我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和母子关系。
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到《只是世界尽头》再到这部《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这些电影其实不过还是在重复这两个主题,只不过,他玩的花样更多更复杂了。
按顺序就是从多兰自己(《我杀了我妈妈》),到影射多兰自己的青少年(《妈咪》),到影射多兰自己的成人(《只是世界尽头》),再到最新这部的影射多兰自己的小孩和成人,就像加了双层奶盖的奶茶…本质还是不变的。
这种在他作品里所反映的重复的主题和渐加复杂的叙事虽然会被一些人吐槽没有新意、也没什么剧情,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复杂多变的情节从来不是他擅长的好嘛,人家玩的重点一直都是主角在某个瞬间所流露的私密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独处的孤独,身处在群体中的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母亲间的隔阂,怀才不遇,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倾向……我觉得这些情感和那两个主题都会一直存在于多兰日后的电影中。
如果他哪一天突然去尝试拍跟这些无关的电影,那可能真的要扑街了。
再说回这部电影,无论是摄影,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赞呀。
凭什么说不好呢?
特别是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厉害。
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我都愿意给多兰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如果多兰曾经被高估过,那么他现在或许已经被低估了。
多兰把同性关系和母子关系像连环画册一样反复书写,以至于观众渐渐习惯先入为主地把题材误认为主题,而没有发现多兰已经钻进了材料之下的深渊。
如果观众没有将片头打出的梭罗的话铭记于心,大概真的会遗忘了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故事。
围绕着约翰,电影编织了一个复杂的网——演艺圈、母亲、恋人、特纳。
如果要抽出这些元素的共性的话,那就是约翰一方面强烈地依赖着这一切,同时又深受这一切的折磨。
只要抽出其中约翰和威尔的交往便能知道这一点。
约翰无法和威尔在一起这一结果成功营造了这样一种错觉:如果他们能在一起,约翰或许就能幸福。
但是故事的最后,约翰最后一次回家的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揭示了约翰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约翰在威尔面前眼中的无助和渴望,和他在母亲面前的绝望和愤怒,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约翰和老人的对话则将所有的一切道破。
约翰认为自己盗取了一个符号身份,但是老人将视角逆转,用反问的形式让约翰明白,不是他盗取了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盗取了他的欲望。
约翰和特纳的关系更是继续推进了一步——特纳从约翰那里得到了约翰自己最缺乏的东西,从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男性的依恋,其意义在特纳和约翰身上表现得南辕北辙。
在看似琐碎凌乱得讲述中,电影在情感上已经抵达了非常深的地方,那是光和语言难以照耀的场所,但是多兰尝试用含蓄的镜头进行了表达,这都蕴含在他细腻的画面之中。
多兰最近的几部作品都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是其实每一部都让人惊叹其表达上的进步。
而这部电影也着实让人放心,因为多兰所描写的特纳,不正带着他自己的影子吗?
他一定会一直追求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永远不会停歇也不会屈服。
这是多兰在这部电影中带来的祝福,能够见证这一切,也是观众的幸福吧。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被浪费了的杰作。
它有个很好的剧本雏形。
在经历骇人剪辑后,如今呈现的成品里也有许多出彩的细节。
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主人公多诺万死亡的安排。
影片结尾处,多诺万遭遇种种烂事,千头万绪,似乎已终于「想开了」(当然,这过程拍得很粗糙)。
我看时已深信它能活下去,并疑神疑鬼地觉得电影开场的多诺万死讯通报大概是什么障眼法。
结果,多诺万就是死了。
长大了的小笔友冲记者,也即是观众们,说出自己的猜想:多诺万是一不小心安眠药吃多了,它不是成心自杀的。
嗯,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多兰隔着镜头的挤眉弄眼。
《死与生》实在有太多败笔,但这场主人公的「意外之死」很耀眼,它晃动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最首当其冲的也是一套老生常谈:死亡是没有意志的。
它就是一场无道理发生的结束。
而被视作与死对立的生又是什么?
很不幸,它并不代表人「天然」或「自由」存在着,反而是此意义上的污染。
禁忌与律令印刻我身。
哪怕瞧瞧多诺万吧,这故事拍得那么差劲,但看到它避开镁光灯后的叹气,你是否感同身受?
万事如是杂乱,个体在生的状态中承受封闭的痛苦,永无法与它人达成纯净的连贯。
没有谁能逃开功利链条的捆绑——除非死亡。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戛然结束,难道不是极具诱惑力的吗?
多诺万意外死去,再不用自我蒙蔽着穿梭在污秽的生的世界中了!
这结尾的死亡让《死与生》变成一部喜剧。
毕竟,还有什么比死亡,比根除、拒绝生的世界对我们进行暴力改造,更极乐的事件呢?
画面感依旧很棒,只是故事发展却越来越无趣,心心念念期待了很久的片子,看完发现还不如之前,心累。
我还蛮喜欢的,确实不太像多兰了,少了几分犀利。但是关于life的讨论很深刻啊,最后给Rubert的信也好感人。结尾Rubert真得有按照偶像告诉他的话在认真热烈地生活着,摩托车上的男友也是太帅了吧!多兰真是爱美人 ;)
这个小男孩我真是喜欢不起来 听着就想掐死他了更别说看了 抱歉
这部比《只是世界尽头》更喜欢一些,虽然完全删掉了Jessica的戏。神仙选角,Kit的John比Snow惹人怜爱多了,再加上多兰一向爱用的人物特写,配合尤其是Jacob小可爱的表演,盛满了生动与共情。童年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以及母子关系的对立,有爱的演员我还是吃这套。遗憾是,在这部电影没足够展现出男人与男孩友谊建立的实感,还是显得虚幻。
不想再看特写了
又一作让我怀疑自己似乎真的毫无共情能力的片儿 孤独是妈妈花了的眼妆 男妓勃起的裤裆 失落时才想到影子情人的咣咣咣?
两星半//不太行吧……//但这样商业性的尝试也还不错 只是没有当初那种略有惊艳的感觉//不知道应该看作他是在自我沉溺还是他最在意这两个话题//想起之前看毕赣的十三邀 他说自己把自己的故事拍完了也把自己的技艺磨好了接下来要拍别人的本子 乍一听觉得有点扎耳再一想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虽然感情渲染上几乎没有一个点是宣泄出来了的,但是我居然觉得多兰在台词上有进步了,摆脱所谓的冲突紧张顺势丢弃的烦躁感,大概是电影能好看的第一步罢了,至于其他的,简直是歌单大放送,还有哪里认识的这么多查无此人小帅哥,至于文本内容又云里雾里,好吧,只是没入戏
3分最高了,就算是多藍也沒法再高了⋯說真的這部電影真的不行,看完不僅無感還很想吐槽,幾個慢速鏡頭還免強可以,但剩下的都太過瑣碎、不知所云、甚至也不美麗了,尤其還來了個母子相擁的狗血鏡頭,你說,你真的是多藍嗎!真是太失望了⋯(但有些地方的調色還是可以啦,不過選樂真的也不是太OK⋯)
我们局外人除了一笑了之还能做什么呢?多兰DJ这一次放的歌都是怎么回事?!
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多兰,就是不用再作为一个需要人人吹捧的自大天才,能满含情绪地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
体现亲密人物的反复特写镜头中,撕扯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Jacob迷之像贺来贤人。太好看了。
#TIFF 又一部个人感觉和媒体口碑完全两级的片,但是我完全能理解媒体为什么会集体差评。虽然说是多兰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也是多兰最俗最商业的电影了。从只是世界镜头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两个极端都不怎么有营养有深度。电影里有着几句十分好的台词,但也有十分烂俗的台词,所有感情都在表面浮着,但个人而言就是看的很开心
几乎是一对镜像的母子关系,素材取舍还是挺有问题。看完倒有些疑惑,真是母子关系吗,又为何全片如此多的双人对话全是正反打,唯独到了兄弟的几场,摄影机才坚定地让两人同处一个画框,只通过焦点转移完成对话。
这个题材来讲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只是觉得你兰有点点过于收了
母子的羁绊和冲破生活中谎言的迷雾认清的自我
But I'm a million different peopl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可急死我,89男孩怎么都跑步进入中年危机,果然男性的旺盛期进入三十就结束了(。曾经感觉多兰是很会用camp,在俗歌烂曲和艳丽色彩中构建狂妄的、危险的、边缘的力量与宣泄,就算是讨论一些“mishap from the first world”,也张扬的、年轻的美学和对特定问题的细腻感知而极具吸引力。这部片子看不到灵气了,虽然还是母子情深,但好像剪成了一部充满正反打和说教气的电视电影,记者不是被说服被打动,记者是不过最后想吃一口基侣的狗粮。Kit是真的TV star,虽然确实自带苦脸,但我看来看去感觉不过是从地主家的没头脑变成了地主家的不高兴(对不起)。所以兰是没才华了,还是被才华的附属品们绑架了呢?当代真好,实在不行还能赖资本。
其实还好,追星多年的人看这挺容易有些小感慨。拍得蛮商业的,小男孩线挺俗套,多兰借多诺万之口想表达的东西还比较有意思,Kit在这片里也挺有魅力的。多兰在片尾感谢PTA, for his eleg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