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外乡人,生存之民工,真的觉得以前的国产电视剧很不错,拍的很真实,在这个虚浮的年代,几乎没有这种反应基层百姓的片子了,现在的影视剧各种高大尚,只看电视剧的话,还以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几十年了呢,其实呢,就拿我们这里来说吧,前年才通火车,高铁没见过,我们村的路好多还是泥巴路,这样的情况再我们西部地区很常见,现在的影视剧只拍好的,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天天吹嘘优点,谁都会
这应该是近几年来我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了,真有惊喜的感觉,刷新了我对国产剧的认识。
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生动真实,就像活在我们身边,一听他们说话(各种方言)便倍觉亲切。
真是国产剧里的精品,里面的能量满满的。
几个主角(还有几个配角)几乎都遭遇过严重的挫折与诱惑,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挣扎,努力,有的走出来了并成长了,有的直到影片结尾还陷在里面,但这都不重要了,毕竟影片的结尾并不是生活的结束,生活还在继续,每天都有悲欢离合在生活中上演,每个人都不知道今后会发生些什么。
叶子在遭遇感情失败,开的小店被关之后想回老家,轮子带她去了上海最高的建筑,她说:“原来上海这么大!
”心胸一下子开阔了不少。
这时轮子对她说:“我们来上海不是为了站得比谁高,而是要把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下去。
”并且一直劝她,她经历的那些事情不算什么。
终于叶子重拾希望,重新出发。
轮子又一次出车跑长途回来时遭遇车祸,在终于抢救过来后又一直昏迷,叶子天天去给他按摩身体以防以后肌肉萎缩,还给他说话,唱歌,唱草原的歌(轮子来自内蒙大草原),唱着唱着就忍不住伤心落泪……而轮子也终于被“唤醒”了。
老裁缝陆文昌先是儿子几乎不认他,而他辛辛苦苦来上海奋斗这么多年全是为了儿子,接着替大伙儿炒股又亏了个底朝天,接着卖房还债,差点跳楼,没想到却有了个意外的收获-即他儿子开始认他了,还向他认了错,并照顾他一个多月。
而最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真是上天把你捧的多高,摔下来就有多狠-他儿子在支教过程中为了救两个落水的孩子牺牲了。
老陆终于精神崩溃了,他疯疯癫癫,时好时坏,经受了几次打击,头发也变得稀少和苍白了。
包工头谢长发先是包给他工程的人跑了,弟兄们几个月的工钱都没了着落,这事解决以后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又被王娟卷走了所有的钱,人财两空了,再之后又被卷入一次假冒伪劣事件而被判刑。
大徐初到上海带着智障弟弟,以捡垃圾为生并还债(为给丈夫治病花去了不少钱),还捡了个小婴儿叫小燕子,每天背着小燕子到处捡废品的样子令人心酸。
一天被老家的亲戚来要债逼的没办法要卖家当,幸好整个院子的人都为她筹款,之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开了饺子馆,谁知又被那亲戚使计给骗了去,每一次跌倒她内心的力量从来不倒,生气过后,难过以后,她总是能从头再来,继续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劳动。
不仅如此,她的朋友们谁要是遇到了困难,或游移不定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给于适当的帮助,主要是老谢和老陆,劝的都恰如其分,贴心又在理。
如果你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却不得要领,如果你觉得每天的生活让人厌烦,如果你觉得心累,或者如果你觉得迷茫,找不到方向,我都劝你看看这部电视剧,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我相信,看完之后你心里一定会有些感触,甚至震撼。
01-10: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02978/discussion/615306539/11-20: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02978/discussion/615306540/21-30: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02978/discussion/615306543/31-40: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02978/discussion/615306544/41-43: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02978/discussion/615306546/
外乡人 看完了,上海20年代变迁的速度在一集集的时间字幕中以及房屋的拆迁中得到了见证。
说实话,这部剧有点像 请回答1988 。
管虎导演在演员的甄选上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可是在拍摄的手法上还是可以借鉴一下 请回答1988 。
这样,我对该剧的评价就可以从9.9分上升到10分了。
外乡人 中有两点我是深有体会,感同身受的:1.外地人与上海人之间势同水火,可相处时间一长,又能够相互包容,理解。
外地人鄙视上海人没教养,整天轻蔑外地人,无论是从言行举止哪一面都以打击外地人为乐趣,并且许多上海公司都出台许多政策针对外地人;2.像毛头,唐哥一类的黑恶势力的演绎能够有一分传神,尤其是毛头,需要给他演技加分。
像轮子,老蔫这一类遵纪守法,心存良知,心存正义的中国老实巴交范例的好公民,被这些黑恶势力剥削,压迫得都拿起了刀子捅起了人,还有的都抡起了砖头开了自己脑瓜的瓢也要想这些恶人低头,求人。
让人很难相信中国的太阳是不是能照进人民的心灵。
黑恶势力在中国20年代十分猖獗,就像毒瘤一样深深扎进了中国劳动人民之中,在阴影看不见的角落中制造一起又一起的罪案。
我当时作为湖南一高级中学一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高中生,平日里待同学热情,对老师们尊重礼貌,也不爱出风头,更不沾花惹草,就是老实巴交一伙人的典型代表,也能在一次意外中被高年级的学校杠把子哐哐哐一阵翻书般的嘴巴子打到深夜做噩梦要被放学后被叫到角落殴打致死,这些嘴巴子直接让我丧失了自信,从此三年时间和人说话都是唯唯诺诺,更是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患上了抑郁症,靠着沉迷游戏勉强维系生存,我真的害怕,离开了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的我是不是又要面对这该死的嘴巴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有部电视剧的歌激励着我不能放弃“日子虽有不如意扶手相携我们笑着过生活是灯 快乐是油若想灯常亮 勤加油”是呀,生活是灯,快乐是油,若想灯常亮,勤加油!!!
这部剧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剧,剧中的旁白很像一种普通的画外音,“这里是哪里哪里,人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语文课上老师讲,小说通常都有题眼、文眼或者戏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某个角色,虽然角色有许多,但视角往往在某个特定的角色身上,例如鲁迅写自己亲身经历有关的小说,他自己应该就是那个文眼,他写闰土和猹,但闰土的立场并不出现,自然也没有猹的立场,“我”置身之外,路过他人的生活,然后将所见通过文字的方式传递出来。
但鲁迅的作品中他通常也是画外音,他还会评价一些客观的环境,这需要读者自己判断是否可信。
我们常常调侃一些印度电影作品,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起来,高兴也跳舞,有时候反派居然也会加进来跳舞,他们似乎越过了某种被视为“丢人”的临界值,只可惜不是一个国家,否则恐怕拍这些电影的家伙就会被学校的老师罚站、叫家长了。
当初看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感动地差点流泪,那是我第一次从心里面体会到,所谓记录时代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是经常在主流媒体和舆论中听到的东西,但除却口号之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中国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于它的人民而言到底是好是坏,各个群体在这个变化中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变了,这是电视报纸主流媒介告诉我们的,但我们对变化的意义没有丝毫的感觉。
贾樟柯说中国缺少记录时代的人,当然他是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度来说的,意思是中国没有真实反映时代变化的影片。
他这话是对的,不过仔细想想,岂止是电影,报纸、出版、社会研究,哪一个领域曾有意识地做过“记录”这件事?
偌大的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某种令人痴狂的迷醉之中,很少有人置身事外,冷静而真实地观察和记录眼前发生的一切。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经济腾飞创造出了一种绚丽夺目的宏大叙事,中国人、外国人、发达国家的人、穷困国家的人,世界的眼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
新世纪的中国人,看着伟大的祖国逐渐超越了越来越多的敌手,隐然有种“还有谁”的架势,在GDP总量超越日本之后,美国成了最后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似乎肯定会实现。
当国人为中国的巨大成就而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们似乎忘了去思考和反思,自己过得是否幸福,祖国的确强大了,但作为单个的人,我们自己是否也同样强大?
事实上,如果暂时抛却爱国情绪的渲染,就会发现,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很多触目惊心的伤口。
而所谓记录时代,无非就是将这伤口展示给人看。
但显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看,也并非每一个政府都希望有人展示。
《外乡人》当然是一种记录,而且显然是贾樟柯所说的一种对时代的记录,这是一个中国飞速变化和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农名工群体产生和挣扎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沿海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而中国农村可谓是天然的劳动力池,于是国家放开了实施多年的迁移限制,大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并由此开启了已持续了几十年的农民工打工热潮。
《外乡人》中谢老大、老陆、大徐这帮人,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代农名工。
剧集的影响风格很像记录片,当然这也是制作者刻意追求的,为的是强调剧集中的角色和故事的真实性,其实熟悉农名工群体的的人,只要看上一两集就知道,对的,里面的农民工就是真实的农名工,里面农名工的故事就是真实的农名工的故事。
我想所谓记录,所求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艰难。
当然艰难。
背井离乡,在别人的土地上漂流,居无定所,举目无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儿,拿的却是最少最无保证的薪资。
当然艰难。
90年代农名工所处的环境与现在还不太一样,最起码那时候农民工的薪资是没法保证的,国家对农名工工资拖欠的问题还未重视,经常会出现谢老大遇到的那种情况,干了活儿,却拿不到钱。
上个十年,春晚上就经常有有关农民工讨薪的节目,这些节目本身其实就反映出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直到现在,虽然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共识,但是农民工的就业和生存环境依然恶劣,工作环境暂且不说,毕竟干的就是这活儿,只要有工资,心甘情愿。
不过这个生存环境还是值得一说的,农名工的工作基本上是没有所谓“三险一金”或者“五险一金”的,所谓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这些东西与农名工是没有一丁点的关系的,就连工伤保险也基本没有,剧集中谢老大的一个员工工伤残废了,到了也就赔了几万块钱,还有五哥残了双腿也是不了了之。
而且这种缺失不是个别的人为的原因,它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所以谢老大才喊着:“我也没办法呀!
”来自本地人的 歧视当然是农民工生存困难的另一个方面,当然剧集中对这种歧视的展现并不明显,甚至是比较晦涩的,剧集中的这种歧视被消解在充满人情味的乡土人情之中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剧集中所展现的南浔街134号院大家庭温馨和睦,虽然时有争吵甚至打架,不过那都是生活中的波浪,若是谁真的遇到了难处,大家伙绝对是的齐心协力。
大徐三舅父子来找大徐讨账,大徐砸锅卖铁遇到了难处,院里大家集资救济,从各自微薄的收入里面愣是凑足了二万多帮了大徐的忙。
而且全剧观看下来可以发现,无论谁遇到了什么难处,通常都是大家一块齐心协力共同解决的,找人、看病、捉小偷、安慰人,任何人遇到难处大家都热心帮忙。
这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农民工群体遭遇的冷漠和轻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这群外乡人的心。
有趣的是大院里的人大多是都是来上海打工的外乡人,这种外乡人帮外乡人的情况能够发生,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里面,国家和社会都无法保证自身生活的安全,那么就只有自己帮自己了。
这是群体内的互助,农民工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外界的伤害。
不过来自本地人的歧视还是有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美的妈妈。
这位大妈其实也没什么坏心眼,只不过就是仗着自己上海人本地人的身份,时常对一些外来打工者冷嘲热讽。
她的这种心思被老陆说了出来,在小美妈妈为阻止小美和小水的恋爱在裁缝店大闹了一场之后,老陆恼羞成怒,对着小水大骂:“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也看不起我。
”另一处是老陆去买房,置业顾问告诉他外地人需要多交三个点的钱,老陆又大怒,负气而回,感慨自己在上海待了这么多年,为上海人做了这么多年的衣服,却仍然还是个外人。
这何尝不是所有农民工的感慨呢,自己辛辛苦苦为城市做了这么多贡献,奉献了青春和健康,最终却仍然只是个过客。
《外乡人 》最可贵的当然就是真实,它将急剧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侧面,冷静而客观地展示了出来,无论这真实是淋漓的伤口还是丑陋的伤疤。
在 这个 浮夸 的社会,真实本身就是对迷醉之幻觉最有力的批判。
2018/7/27BY 湘川
时间过的飞快,天气变得好坏;气温下降迅速;出门记得衣服;多吃素食蔬菜;夜晚记得多盖;健康时时补钙;快乐保持心态;朋友常常关爱;倍感舒心愉快; 早上常常关怀;人生充满真爱;这条祝福不赖。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
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
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
早安。
这几年迷上了黄渤,前一阵子把黄渤的电影电视剧看了好几遍,发现了这部电视剧。
看完之后发现,黄渤的戏份并不多,比生存之民工里的戏份更少,,但依然给我很大的震撼。
说说导演,管虎是新一代导演中的奇葩,电影也拍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叫好不叫座的片子,《杀生》这样晦涩的片子看完给人一种十分难受的感觉,却让人深思连连。
今年的《厨戏痞》票房可能要高点,却似乎少了些东西,少了些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吧。
也难怪,导演都是要吃饭的,也不能老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
我没记错的话,豆瓣上排名最高的10部电视剧里管虎的就有两部,所以他的作品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黄渤演技真心牛,演小人物入木三分,好像剧中人就是真实他。
总感觉蛐蛐这个角色就是为他设计的。
我喜欢听他说青岛方言,特别有喜感。
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应该是22集,小美为了抗婚自杀之后,一群人在天台上唱着那首《明天我要嫁给你》。
王冬至听着歌有一种难堪的表情,琳琅却和着歌声,一种幸福安宁的表情,恰恰反映了2人对待这份感情的态度,一个是逃避一个是努力追求幸福。
叶子和轮子这对冤家是一副想爱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的表情。
小水和小美却在那天晚上分道扬镳。。。。。。
一首歌却道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
这里面的演员演技真的厉害,用别人的一句话说的就是,在管虎的调教下没有一个差演员。
看完这部电视剧心里的失落久久不能散去,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难过,开心。
为蛐蛐的那份爱情难过,为老陆难过,为最后终成眷属的小水小美高兴。
太多太多。。。。。。
不光是爱情,剧里面对外乡人的生存、奋斗以及上海人对外乡人的鄙视都有比较深刻的描述。
我不敢说《外乡人》是一部神剧,但却是国产电视剧少有的几部佳剧吧。
最后希望黄渤事业继续飞黄腾达。
管虎,还是多拍一些《外乡人》、《生存之民工》这样的电视剧吧,至于像《火线三兄弟》这种没滋味的电视剧还是少拍吧。
五星。
真实到无以复加。
除了少数的几个反派,其他人都喜欢,甚至那些身上缺点表现的很明显的将刻薄、自私上海阿姨们也喜欢,仿佛她骂完你还会见你去她家吃饭,你落难她会落进下石但还是能知道她们也有血有肉会心疼人,有怜悯之心。
另:爱老谢、老陆这俩老家伙,演出了活生生的两个让人喜欢又心疼的角色,哪怕我生活里有像他们的人,我也会想像闺女一样去对他们好,和他们这种人物沾点边也是幸福的,所以我会善待真实生活里碰见的各种人,因为每个人都不容易。
可爱的苦瓜,他有点让我想起丽江大哥,叶子,这么多主角中,作为女性身份的我不自觉把视角代入到她身上,可能我爸看会把老谢当主角一样的道理。
叶子,叶子,多轻唤几下她的名字。
除了瞎了眼喜欢那个小白脸之外,(编剧这么安排也说的通,互补,她又是奉献型人格)其他她身上的点,我都 喜欢 啊………她值得被李总那么欣赏吧。
轮子:真男人。
有情有义,从没有退缩过,没有做过让自己后悔的事。
有勇有谋有担当。
笑起来可让人心化了,哪个女人跟了这样一个男人都做梦会笑醒。
叶子和轮子的感情线为什么来的这么迟?
从友情变爱情,一开始就是合适的,用了那么久才知道今生挚爱就在身边,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
好心疼老谢啊,喜欢晚年的他,😭太迷人了,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爷爷辈的让人可亲可敬。
看的43集,有好几次忍不住说“靠”,店主被移位,老路借一万,老谢找小媳妇,老谢钱被骗,老路儿子叫他爸爸,疫情他们楼下捡飞机,小水媳妇变成熟他们的曲折爱情,人性中的曲曲折折,看你看到的是哪些面,张三眼里她是好人可以列举各种例子出来论证,李四眼里他是恶人可以哭诉各种不好。
所以这个世界各种连线。
交织变化。
看的心里沉沉的,一颗心像里面住了几个在揉面团的小人,把我唯一的一颗心揉来揉去。
蛐蛐的质朴和爱情,戒毒的痛苦。
一个女人的转变。
街坊邻里的互相关照。
玲珑的百合笑。
作家的不得意。
每个人过的都不轻松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每个人物的小心思都装进饱满的性格里面了。
演绎了一个小世界里的大世界。
落落的音乐成绩。
老路的嘚瑟赚钱了,炒股大神,跳楼,到丧子后的坐轮椅痴呆。
老路和老谢的几十年的友谊,这是儿女给不了的,老谢出狱后老陆陪他喝酒唠嗑。
每天来看他。
老路住院后老谢给他洗脚。
这几天在看《外乡人》这部几乎完美的电视剧,跟《生存之民工》一样绝对都是良心之作。
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就不多赘述了。
我还没有看完,说几点我自己的想法; 看法一:演员上有一个疑问,对于郑则仕老师演李宝根,觉得有点不舒服由于郑则仕在港片中太有份量了,在我的思维中一看到他就能想起这是港片,不太好。
其他演员都没得说,尤其是马少骅老师,真是厉害,从国家人物到底层小老百姓,真是厉害。
看法二:我的这个看法可能偏激,好多人会有不同观点,但这也是我觉得本剧中最大的别扭点;阳台是整个弄堂公众的地方,是本剧时代背景与故事转折的重要场景;前几集的时候李宝根因为身份证丢失的问题请大伙吃饭,这时阳台上的电视机播放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的新闻,主角们都很气愤,这里用了很多镜头描写主角们对于美国做法的愤恨,我觉得这里是不合理的,如果是为了挖苦李宝根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学习而是叛徒的话,完全几个镜头就可以略过。
首先我们的主角都是农村人,辛辛苦苦来到大城市,“残喘”的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可以说是社会底层人的代表,作为这样一群辛苦劳作一天拼死拼活不够吃不够花的底层外地人,哪有闲心去关注国际新闻(个人观点),当然还有后面的申奥成功举国欢庆,我觉得这里镜头只交代别人的欢庆时刻就好,主角完全没必要举着国旗去欢庆,实话讲北京人的全民欢庆是有的,这是北京人对国家事件关注度高,作为一个远在上海的而且辛辛苦苦吃力生活的人,我觉得对美国的愤怒,对奥运会的喜悦是有的,但是绝对不会那么强烈;而且修车子的跟卖水果的谈论国际政治问题,我觉得不太现实,会有毕竟还是少吧。
轮子那个演员好帅..
生活在上海的外乡人非常艰难,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演绎
十年过去了,还是无法超越,国内影视环境宽容度甚至倒退了很多
后半部分疲软
所谓外乡人就是在一个彻底陌生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点苦情,有点励志
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视剧。全剧的写实手法在当前虚浮的社会现实面前更为难得,而剧中每一个活灵活现的角色绝对让你欲罢不能。全片观毕,静坐沉思,我依然在为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唏嘘不已,而老陆、老谢、大徐、叶子、轮子等无不在我的心里驻留。
个人感觉这是管虎导演最差的一部戏,人物虽然多,但是感情线,转折,人物塑造非常差,看着乱哄哄的,而且强行把国家大事拼凑进去,搞了好几次大聚会场景,也感觉脱离现实
老调重弹,比民工差的远,用一样的演员连角色职业性格都懒得换,学一下康洪雷吧
得分虚高,人物塑造因缺乏合理的逻辑丧失了真实。而《民工》走进了所有人物的内心,作品的深刻性和引发的思考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躺在床上,刷了好些家庭剧。这大老爷们的,天天的抱着个电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竟也有唏嘘落泪的时候,我就问还有谁!哈哈
真实生动,朴素感人
单薄。跟《民工》没法比。
丁嘉丽演得真好。
每一个人物好像都是活的,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欢乐和疼痛。每一个故事都合理的无法反驳,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像都有了生活的质量,而不再是毫无意义。演我老乡的那位,居然也演过孙中山,演的太好了,像我的那些父辈们啊
前面好看,后期剧情一般
推荐给那些快要忘记中国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人。我对过去这些电视剧的评价就四个字:没有滤镜。现在的剧感觉都像加了美图秀秀才出厂。
刚看了第一集,故事背景是2000年左右,个人感觉除了年代感稍欠,其他一切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牛逼!是真的牛逼,太写实了,管虎还是那个管虎,让我想起当年的《民工》。在外漂泊的朋友,何妨饮尽杯中酒,梦里不做外乡人。
巴巴的活着
每一个演员哪怕一个群众演员都表演的那么细腻,真实,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部电视剧。感情线,亲情线都刻画的那么好,尤其被李总对叶子的感情感动,可能大多数人觉得叶子和轮子才是最适合的,可我独独被李总和叶子分手时的温暖感动的哭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叶子一样幸运的遇到李总,叶子遇到李总实属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