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10/04/at-the-end-of-daybreak/《心魔[At the End of Daybreak]》无力的单身母亲by @xinl.ve 100425穿过黑暗的过道,水烧开的嗤嗤叫声不停,陷入铁笼陷阱的老鼠吱吱尖叫,穿女士拖鞋的德仔先凑近炉火点着了香烟,然后才是关掉燃气,不再让开水壶发出尖锐的声响,让人心烦。
关在铁笼子的老鼠,被烧开的水烫死,实施的人是德仔——特写的镜头为后来的惨剧发生做了准备。
用老鼠的境况作为电影的引子,可以参考《窃听风云[Overheard]》。
在《心魔[At the End of Daybreak]》中饰演母亲的惠英红,凭借本片中的表演,赢得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和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
女主?
女配?
同一部电影,同一个角色,不同的认定,比较滑稽的结论。
单纯戏份而言,惠英红的母亲角色够不上女主角的戏份。
论单身母亲的表演,《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里的贵姐,才是实至名归的最佳电影里的最佳女主角,惠英红的单身母亲太过无力。
改变母子相依的窘迫生活也好,避免儿子德仔遭遇牢狱之灾也罢(防止后来惨剧的发生),电影中的母亲角色太多沉沦和自我放逐。
酒精可以麻痹身体,但不能摆脱儿子对自己新婚姻的干涉,生活是一天熬过一天。
混日子的态度,连带着不放23岁的儿子出去,收获的却是儿子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行为的违法之举,太可悲的母亲。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情节的走向不需违背事实,但母亲的绝望、颓丧或者奋起可以更激烈一些,加入更多的情绪和力量,不要让剧中人知道女方父母坚持要告之后把头埋进双腿之间,做一个无法改变生活的鸵鸟,也不要发了狂的儿子回来后与自己厮打一场后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整理衣物。
坚强的母亲可以获奖,绝望的母亲也能获奖,无力的母亲获奖用不着大惊小怪。
单身母亲无力的问题根子在电影本身。
《心魔》就似一个白描,把真实事件表演了一遍,所谓底层人物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镜头如实记录。
但之所以会让普通人生活变得困顿,少年过早成熟,人心变得难以琢磨(女孩的母亲收到钱后还坚持要告的动机)的成因给出丝缕分析,电影缺乏了深度导致影片的中演员浮在角色之上。
徐天佑是一个单薄少年,不是最后冲动杀人,并且为尸体“鸡动”的德仔。
黄明慧的女孩要好一点,毕竟她的年龄和片中十多岁的女孩接近,对性无所谓,对人毫无心机。
整个事件记录下来,电影非常散,情节之中找不到一个集中的情绪出口,也就不明白电影要“说”些什么了。
At.the.End.of.Daybreak.2009.DVDRip.XviD-GAYGAY
我们为何不闭上眼睛,把自己当做导演,换位思考下!
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跟理解!
德仔最后是出车祸死了。
第一个镜头,德仔躺在地上喘粗气,到后来的第二个镜头,也就是影片最后结尾的那个,德仔同样是躺在地上喘粗气,影片戛然而止,两个镜头的前后联系告诉了我们德仔已经死了。
加之以下几点可以更加肯定这种推定。
一,同样是带着头盔。
这可是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得不细说。
我想问问看过《心魔》的朋友,你们怎么来看,德仔在出车祸受那么大伤后,还要拿着头盔离开,不累吗?
在德仔拿着头盔招出租车的长镜头里面,你会不会若有若无的注释那个头盔?
回到开始,也就是德仔躺在地上,你会很自然的注意德仔是戴着头盔的。
这就是一种强制心理暗示。
懂魔法的朋友会知道,魔法师在让你选一张牌时,比如说红桃A,方片5,梅花10,他想让你选红桃A的几率增大,他通常的做法就是强制心理暗示,他在逐一报出这3张牌时,会特别加重红桃A的声音,和延长读A的时间。
反之,降低读其他俩张牌的声音和减少读的时间。
这样做,没有进行过心理方面训练的人,通常选A的几率高达65%。
头盔就是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借助于头盔吸引目光的做法,就会让你不知不觉的将前后俩个德仔同样躺在地上的镜头联系到一起。
二,同样能清晰的听到德仔在喘粗气。
三,同样是夜晚,都看到月亮。
基于这几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德仔是在车祸中死了,之后出现的德仔属于德仔死前的意识飘散。
既然德仔死了,那么警察在审英红中说,刘太太,我想跟你(英红)说你儿子刚给我们打过电话来,怎么解释?
别急,别急,听我娓娓道来。
我喜欢例举推理,因为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千万别嫌我烦啊!
^_^小警员走过来说,李探警有重要电话找你。
注意用词,点名道姓说李探警察,然后说,找(你),德仔在那种情况下(德仔杀了人,既然没有被抓到,肯定是躲着警方,当然这是说他还活着的话)会知道是谁在审他母亲?
而且还是警方正在审他母亲的时候打来?
为什么小警员不说,案件犯罪嫌疑人打电话来了?
德仔要是打电话给警方,一定是会告知自己身份的。
这就不难理解,这个电话根本不是德仔打的。
那李探长为什么对刘太太那么说?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李探长的一种审讯手法和见机起意。
不相关的电话给了他灵感,从李探长和另一个老警员的对话中我们能知道,德仔至今杳无音讯,于是他就假借德仔给警方打电话讹刘太太,想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消息。
还是回到李探长和老警员的对话,我们也能知道,刘太太‘交代’的事情跟他们已经知道的消息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急需知道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这才有了这么一出。
那你说李探长是见机起意,你说是就是啊,就因为你是wee啊。
来,我们看台词:李探长:你有没有给他(德仔)什么压力?
尤其是在那女孩子方面?
照你儿子所说的,如果那件事摆不拢的话,就尽量想方法摆脱,或是解决,是不是这样?
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
刘太太,你儿子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说的,所以我们很肯定你儿子和这件命案有关!
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李探长已经审过王友杰和陈昆明,以及了解过死者家属方面的信息。
那他就起码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一,案件跟德仔有关,而且是德仔杀了盈。
二,盈父母告德仔XX。
三,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
能明白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探长的话了。
一,他说我们肯定你儿子和这件案子有关是因为他根本就知道德仔杀了人。
二他说的‘那件事’就是指盈父母告德仔XX,以及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的事情。
三,他说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是想给英红造成心理压力,让英红急于摆脱干系,而交代德仔的下落。
他们找不到德仔,必然会考虑英红藏匿德仔的可能性。
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探长的目的,也就是他最后的一句话而已: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利用审讯手段以及捏造电话也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已。
英红教唆德仔杀盈?
无稽之谈!
有段画面是三个警员在湖边的在对话。
其中一句是,我看这不是预谋杀人。
而且我们也能知道,德仔叫盈出来也就是想让盈帮忙而已。
杀人纯属意外了!
从车上下来的是英红?
这就是朋友们瞎琢磨出来的了!
德仔上车打车灯只不过是想赶走那对男女而已,不想让他们撞破他们杀人。
很多人纠结于德仔的电话,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
不论从推论和艺术角度,我都是希望德仔是死了!
对于一个能让自己依赖到软弱无助的母亲,不管母亲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我都舍不得去怀疑德仔对与英红没有爱,以及一丝一点真正程度上的自私与恨!
2年前,看《老左正传》1年前,看了《天水围》今年,《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心魔》还有,另类的《世界很好,我们很糟》粤语电影,正在以另外一种格调,回归《心魔》1+1 不等于 2的女孩真实的网络的感情真实的中学生网络感情不紧不慢的节奏黑色的调调感觉像中年张曼玉的惠英红像少年梁朝伟的徐天佑“简单”的王明慧《暗涌》片尾的《hide your gun》。。。。
期待下一部何宇恒的电影。
电影《心魔》(2009)剧照“你们女生总是要问人家回答不了的问题。
”“哪有妈妈会承认自己儿子是杀人凶手!
”“他们怕女孩死了会变成厉鬼找他们,而脱了她的衣服,她就不会回来找他们。
”23岁的无业青年德仔(徐天佑 饰)与未满16岁的中学生盈(黄明慧 饰),两人恋爱、发生关系。
盈妈无意中发现女儿在吃避孕药,二人恋情东窗事发。
双方父母谈判,家境不错的盈的父母索要巨额赔偿,不然就告德仔强奸。
为了筹款,德仔卖了摩托车,德妈(惠英红 饰)也不得不去向已经与德仔小姨搞在一起的前夫借钱,以凑齐赔款。
但盈的父母最后仍坚持上诉。
德仔与两个朋友约了盈及其闺蜜谈判,谈判中德仔意外杀了盈,盈闺蜜发现后要报警,也被杀。
之后德仔回家与德妈打架,深夜骑摩托车出走、发生车祸,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心魔》剧照,德仔(徐天佑 饰)徐天佑乍一看有点像陈晓东。
王菲《暗涌》配乐不错。
居然还有“元祖”植入广告。
片尾骑摩托车必死定律,比如1990年刘德华、吴倩莲主演的《天若有情》及19年后的《心魔》。
电影《天若有情》(1990)剧照老师体罚学生,校园霸凌。
丈夫跟有钱的妹妹跑了,儿子无所事事,面对生活的压力,德妈终日饮酒买醉。
德妈抱怨猫都不会抓老鼠,德仔烧开水活活烫死捕鼠笼中抓到的老鼠。
盈在商店偷了一件黑色吊带上衣,是为了在酒店约会时穿给男友德仔看。
而女方父母收款后继续上诉,也可能是德妈为了给儿子一个教训而编织的谎言(毕竟收到赔款后,盈爸还有心情打游戏)。
结果弄巧成拙,间接导致三条年轻生命(儿子、儿子女友及其闺蜜)随风而逝。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远离早恋,因为有的早恋真的会死人。
无所事事的德仔,如同那只不会捕鼠的猫,只能依赖母亲为生。
被盈的父母威胁起诉强奸的他,就像影片开头的那只老鼠,除了在鼠笼中绝望挣扎,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电影片名的“心魔”,是早恋?
是盈的父母人性的贪婪?
是德妈对儿子的溺爱与错误的家庭教育?
是畸形的家庭关系?
是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自私冷血?
还是其它?
每个人心里都有魔障,而社会的魔障由此产生,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无法挣脱。
推荐指数:3星(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清不扬”)
某晚,因为惠英红这个打女明星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于是我看了她所凭获奖的《心魔》。
主要内容就是少年杀人事件吧。
看完后,我有一个很大的迷惑,就是我以后的女儿到底允许不允许早恋。
和一个错觉:杀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当少年男德与少女盈因被盈母发现避孕药分手后,整个故事就开始转换了。
包括主题,前部母子相处尽管有点不协调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德继续边依赖母亲边慢慢脱离母亲。
盈继续在冷漠压抑的家庭里生活。
当盈母在先勒索钱后再继续控告德后,故事达到高潮。
德母在这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一直是德的一片天空的她。
剪发都是她帮儿子,更不用说睡在附近的德。
然后是一直都表现得很被占有的女友盈的背叛,朋友的取笑,这个时候的德的世界在慢慢崩溃。
他依然抱有一丝的幻想,以为盈会回头,可是,盈没有。
于是,德杀了她。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德是失去理智的了。
心魔在这里出现了吧。
可以看到德是一步一步,在沦陷在自己的心魔的。
他的世界崩溃了,所以他杀人后回家打母亲,我觉得是很点睛的一笔。
这时他,本来已经不能自己负责(好友取笑他要自己负责时,他是过去打好友的),他这时对母亲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母亲的天空在他面前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看完后,很担心我以后的女儿如果早恋而和那个男生分手要怎么办呢?
万一一不小心就被,这个年龄层的男生,一个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不强,冲动的男生杀了怎么办?
又或者就这样毁了一个男生,如何担当得起吖?
可是,这时女儿又和我说,当时的她就认定对方是永远了。
作为母亲,我怎么去回答。
当双方都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早恋算什么。
可能犯下的错误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然后,这个时候,来看回,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一手包办儿子人生的母亲。
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教育。
这个牵扯到单亲家庭的教育了。
迟点再讨论。
这个是德的行为的主要承担负责人吗?
我想到之前的新闻,上海交大女研究生杨元元在浴室自杀。
她母亲在她读研究生时还陪在身边,她也是单亲家庭,她的很多事情如大学专业也是被母亲所主导的。
最后,她因为母亲而自杀了,留下遗书“我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见,她的世界也是崩溃了。
两个人都是以为自己无能为力了,而选择了杀戮。
我觉得是扭曲的人格,和教育导致的。
如果他们在杀戮的念头产生时,还有另一把声音,是不是他们的世界就会有另一个转折点。
这是,很不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有过杀戮的念头,只是真正实践的人不多。
所以,会因为早恋而分手杀死我女儿的人不多。
可是,在电影下,你就会跟着少年德的念头一样,以为杀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因为德自己也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价值。
正如他没有去想过,和一个未满16岁的女生发生性关系是可以被强奸的,也没有主动给予避孕药。
也不懂得男女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也和社会慢慢出现的变态杀人事件一样,因为越来越多的出现,我更担心这会变成是正常的事情。
大家会麻木。
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也是学校的教育,在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和抗打击能力,独立能力是很必要的。
而且我也赞成,一个孩子要本来心就有很多爱和善良才会善待他人。
这就需要孩子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好和占有。
我记得武志红说过,一个人都不懂得爱,怎么去爱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心银行。
这也是家庭必须给予的。
针对里面的母亲。
我觉得可以引用 爱的艺术里对母爱的阐述来说。
母爱与父爱最佳赔档是:母亲不去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鼓励孩子纤弱无能,母亲应该对他的独立生活抱有信心,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她应该希望孩子终有一天能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对孩子提出一定的原则期望值,并以此督促孩子在品质上向上进取;父爱应该是宽容和耐心兼而有之的,而不是咄咄逼人跟独裁者似的;应该使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地对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抗逆能力树立起自信心,直至最后,孩子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使其脱离母亲的襁褓葛父亲的威严。
惠英红扮演的母亲之所以拿奖也是因为刻画这样的一个母亲,她的苦她的情是用神来传递的。
整部电影看来,是有点压抑和混乱的。
因为导演想试图拍出一部有矛盾,多重意义的电影,可是却连接不起来。
他试图表现。
单亲家庭,社会早恋女生,校园暴力事件。
就是勉强一般,在这类型片中,处于起步阶段。
闷得要死,压抑得让我几度中断播放。
不明白导演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对人性的阴暗,扭曲的一种深层次挖掘?
总之,看完后没有思考,只有一堆的问号。
第一次的评价:感觉剧情有的部分没有看懂,但是红姐演的太好了!
(2023.1.6)修正:(2023.1.25)今天又看了《心魔》,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部都看完了,我确实不明白,而且我非常不喜欢里面的那个女孩,我很不喜欢她在家长面前不说实话,之后很小的年纪就做那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德仔呢,就是很懦弱,“我不要坐牢”总是萦绕耳畔,他没有责任感,而且已经成年的他,对于一个小女孩儿都说服不了。
德仔阿妈,失败的婚姻、不富裕的生活、没出息的儿子等等等等,都被她摊上了,她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母爱过度呵护她的仔。
女孩的父母,也是非常冷血,对于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了解,在教育上存在极大的问题,钱是不能解决一切的,女儿最后的结局,也有他们很大的责任……当看完这些人这些事,好像对于结局也并不是多重要了,因为电影的基调就是悲哀的,德仔阿妈“你们骗我”,真的是骗吗,还是为了掩饰自己身为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度关爱和自己内心的心魔……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心魔,当它无限放大后,当它不断的被我们的思想包围时,心魔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所有的东西都一发不可收拾。
又联想到《血观音》的片尾終……但心魔永在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王菲版本的《暗涌》。
歌曲一开始便是一连串仿佛弹奏得无休无止的钢琴和弦音律,而后音符一个个从挤得让人喘不过气的琴声背景跳出,等你一口气憋到焦灼,王菲尖刺的嗓音才吐出一句歌词,像划过肌肤的玻璃一般,让人失控。
《心魔》就如同这曲《暗涌》,也许正是这种一致性,导演也特别选了这首歌作为全片唯一的粤语插曲。
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少年杀人的事件背后,如沟渠污水一般的黑洞。
种种细节在马来西亚旖旎的风光下铺垫而起,压抑的情绪却仿佛随着让人几近窒息的炎热气候席卷而来。
一幕幕平淡的故事就这么上演,铺出的却是冷漠社会的一曲悲歌。
“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 女孩总是开启罪恶的钥匙。
如果没有盈,故事也就不会发生。
父母关心她的学业,思索着是否要让她出国念书,却不知道她规规矩矩的校服底下,其实藏着她从商店里偷来的衣服。
这件并不昂贵的衣服,如同她未熟而又不甘掌控的心。
她想要摆脱家庭的压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想要在别人的目光之外,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
所以她每天乖乖上学,放学后却穿着那件偷来的衣服,和一个无业小青年厮混在一起。
盈不愿意被忽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她在德仔身上找寻自己表现欲望的出口,却始终无法得到心灵上的沟通。
德仔期望得到的代替母亲的爱,她没有能力给予;而对于自己的欲望,她也并没有足够清晰的判断和勇气。
她始终无法用稚嫩的心灵和躯体撑起自己成熟的欲望,当家人说要告德仔强奸时,她立刻收起自己佯装成熟的叛逆,选择做回不谙世事的自己。
“你以前总是讲笑话给我听,现在你跟我说爱我,你变得好正经。
”年轻的女孩只是在用玩的心态过生活,一旦正经,女孩就只能逃开。
“你的心和眼口和耳亦没缘分,我都捉不紧” 丈夫跟着有钱的妹妹跑了,儿子无所事事,生活的压力让她终日用酒精麻醉自己。
失去了丈夫,母亲的世界里只剩下儿子。
她给儿子剪头发,对儿子犯下的错误视而不见。
为了儿子,她低三下四,希望让儿子躲过牢狱之灾;为了儿子,她找前夫借钱,却换来儿子的鄙视;为了儿子,她千辛万苦筹来钱,却被痛摆一道。
她的爱死心眼,甚至疯魔。
就像她剪发时用惯的剪刀,她的母爱是下意识的,是自己熬成习惯的,是强烈占有欲望下的产物。
但母亲大无畏的爱却只换来儿子更加强烈的反抗。
早已成年的儿子用尽一切方法摆脱母亲的无微不至,甚至用相同分量的恨回报母亲,冷漠、唾骂、暴打,儿子的反抗让母亲无奈,也让她更失控。
明明已一无所有,她却始终不愿承认。
直到罪恶呈现眼前,她无法再平息狂乱的内心,于是眼泪夺眶而出,为儿子,更为自己。
但最后,她笑了。
她对自己说:“你骗我的。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 男孩德仔,叛逆又软弱,骨子里头还有极其残暴的一面。
父亲的抛弃,母亲的溺爱,让德仔的心理在家庭的矛盾和压力中逐渐变得畸形。
在母亲的眼里,德仔永远是个未长大的小孩。
想要挣脱母亲保护的德仔,却又无法否认自己对母亲的依赖。
他幼稚地将跟盈的关系视作他生活的出口,这也是悲剧的源头。
当盈的家人说要告他强奸时,他只晓得向母亲喃喃道“我不想坐牢”;当母亲向父亲借钱时,他只晓得唾骂母亲的所作所为;当母亲交付巨款后却依然无法使盈的家人放弃诉讼时,他更是惊慌失措。
当盈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之时,德仔积聚到极致的恐惧终于得以爆发。
有多强大的母亲,就有多软弱的儿子。
正是由于母亲的保护和溺爱,使得德仔身上的懦弱基因被无限放大。
他恐惧,他残暴,他习惯性地逃避自身的罪恶,将错手杀人的过错,归结到母亲对他的溺爱和保护中。
在一顿暴打中,他将所有的过错宣泄在了母亲身上。
他如同那只一无是处的猫,只能在母亲的供养下可怜兮兮地生活;又如同那只被他用滚水活活烫死的老鼠,除了在笼子里绝望地挣扎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睁不开两眼看命运光临,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 有缺憾的家庭是这样,而那些看似完美的家庭呢。
盈的父母,事业成功家庭和美,但在人性的选择上却依旧贪婪冷血。
只关心子女的学业,无视精神上的沟通。
当问题发生后便硬要找一个替罪羔羊,然后无休止地向德仔家勒索,在厚颜无耻地将钱财据为己有之后依然对德仔不依不饶。
即便是在相对纯洁的学校里,也是流言满天飞,于是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欺负学生。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人性的丑恶,对金钱的渴望,对青少年心理的忽视。
《心魔》说的不是几个人的故事,而是这些无法忽视的社会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魔障,这个社会的魔障也由此而生。
故事的结局没有答案,说到底,也不过是“然后天空又再涌起密云。
”
先说说金像奖吧,就《心魔》这部电影而言,惠英红并没有发挥得好到可以拿最佳女主角。
为什么前面几届的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会被大陆演员四连庄呢,除了香港实力派女星日渐凋零之外,也找不到那些苦熬多年,给个安慰奖的人选,好不容易,最近这两届,终于找到两个代表电影虽然不是最佳,但口碑及年纪经得起推敲的人选。
当然,我并不是说惠英红的演技配不上最佳,二十多年前她已经是最佳了,只是,二十多年后,她需要被再次肯定。
早在《无间道2》里面,她扮演的角色,就让我震惊,一个有如此表演张力的人,我竟然不知道她叫什么,一直在疑惑,她为什么不会大紫大红,其实是我寡闻了,甚至觉得,她是《无间道2》里面演得最好的。
她是有资格得最佳的,但不是因为《心魔》。
香港的金像奖如果再把重要奖项颁给大陆的电影及艺人,估计会打击到香港电影创作者的信心,再怎么说,香港电影有二十年的风光史。
《心魔》,深沉得有少少的喘不过气,好像一个人溺水,你本来是想表现溺水的人在通过如何辛苦的挣扎,到最后,终于浮出水面,告诉观众,在危难面前如何坚强的活下去并与困难作斗争,可你最后还是让他溺死,于是,我们就不知道,让观众看一个人怎么溺死,是要让观众领悟一个道理,挣扎是没用的?
一部电影不一定要把是非黑白说得很清楚,但电影总是有个主题的,可是《心魔》,难道你就是想说,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心魔在缠绕着自己,一方面在公众场合表现得中规中距,一方面在暗地里放纵自己欲望。
如果是这个主旨,那也太单薄了点吧。
电影又名叫:At the End of Daybreak 大概的意思是“拂晓即将结束”,这是个叫人困扰的名字。
三个社会青年,杀了两个中学少女,起因是其中一对,在偷吃禁果后,被女方父母发现,除了向男方索要金钱上的赔偿,还要将其告上法庭,男方无法接受,杀了女青年。
然后结束了,你是想拍续集吗?
或许是导演过于忠于真实事件,又或者在事件的完整性上,没处理好。
我们在看一个溺水者在水中挣扎,最后死去,我得不到半点共鸣的东西。
又或许,作为一个大陆观众,我无法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导演身上,找到一些可以共识的东西。
盈,这个姑娘倒是多少把一个少女青春期的叛逆个性表现得分外清晰,表演到位,在偷吃禁果时表现出来对爱情的“成熟认知”,临终前被逼问时却是一副无助的神情,个性的飘忽不定不正是一个青春期少女的真实写照。
如果先看到评论,不建议去看这部电影。
焦点似乎太多了,导演却想一篮子打齐。
这方面的题材,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法超过《香港制造》和《香港有个荷里活》。
导演的功力差强人意。
后面有点恐怖的片子~
难得导演想创造一些艺术的电影语言,也很不错,但沦为无病呻吟了,故事并没有那种紧张度。红姐的表演很厉害。
台湾的真实事件大马的导演香港演员,剧中各种语言交织就像导演所说想打破格局。很多人讲溺爱其实这就是畸形的爱受控制的爱惠红英演的很好
是什么让我们走火入魔?
剧情发展缓慢,但给我第一印象就是:真实故事改编。是现实中真真切切可以发生的事情。能够把平凡生活拍得既真实又不平凡,难度很高。
啥啊这是 太普通了
大马的普通话和英语口音真的是很奇怪,不过粤语倒是挺正宗的,不知道是演员的关系还是就是这样
同样是一对母子,在看完《母亲》后再看这部实在差距太大。
惠英红其实应该报名最佳女配角单元
10/05/16
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一个看似知书达理的中产家庭贪婪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其女儿的自私害死了自己,心魔一词很好的诠释了两家人的心境,片名堪称完美
闷,就一个字
惠英宏的演技没得挑.
女主角的胸很漂亮,然后,我真的没看懂这部电影是什么意思,我能力太差了啊
只要你看不懂,就能拿奖
6.6;封闭个体对光的抗拒,男性女性的复杂依附关系。比《父子》就比吧,何宇恒野心不比谭家明小
天佑的气质渐渐冒出了,惠英红的戏再多点就好了,和《母亲》一样都是占有性的偏爱。
故事讲得忒差
惠英红精湛演技~!
烂片,伪文艺,两个欠揍演技烂的主角,一大堆O水平的群众演员,这一颗星是给惠红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