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主演:Reece Putinas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在这部系列纪录片中,被判蓄意谋杀罪的死刑犯透过第一手陈述,诉说自己犯下的罪行。详细 >
第二季第四集,多重反转的真实比故事要震撼的多,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无法被脸谱化的定义,这些复杂性在人性阴暗面的背景下让人不寒而栗,他人即地狱
比一季度优秀很多,非常棒。
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世界的模样。
那位失去了弟弟的哥哥,我还以为他最后做了personal trainer之类的职业,然而他成为了district attorney。
这部纪录剧集的厉害之处,一部分在于重审身份和人性间的“流动性”—受害者/加害者/原谅者的状态是彼此构建且轮换的;另一部分在于展现了“纪录片”内部所拥有的即时性:A和B分割监狱内外,A向摄影机的诉说引起了B的诉说,B的指控又影响了A的话语,摄影机在此刻充当了自己的记录者。
開頭2集很好看 後來越來越差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翻译成“我是杀人犯”而是“我杀人”
All I see are hurt and broken souls. 只能说,无法知道每个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永远无法知道真相。第二集主人公也太惨了… 怎么十恶不赦的施害者被减刑甚至提前释放,而真心忏悔的没那么恶毒的人却在牢房里度过终生
😭😭
小时候的经历对人的塑造太重要了
天真的孩子们应该看看,就知道什么叫做“不能只听一面之辞”。🇺🇸不光有专门为罪犯申辩的律师,还有专门研究为重犯减刑的公益组织专家??社会构成跟人性一样很复杂
性、酒精、毒品、家庭、谎言、谋杀
第三集那俩杀人犯太恶心人了
我想…
不幸的人给别人制作不幸
很多反转,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重大刑事案件,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以录音播放的形式让不同的人倾听对方针对案件的想法和情感,观察倾听者的表情。另外,虽然不能说童年的不幸导致了成年的犯罪,也不能说童年不幸的人都会去犯罪甚至杀人,但是童年不幸的人更容易生活在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地带,也更容易越过底线,是真的。
镜头很直白 记录他们平静的讲述自己的犯罪故事
这叫编剧采访找素材,不叫纪录片。我怎么总感觉导演剪辑过这些片段,剪的刚开始人本善,然后得知真相更讨厌凶手觉得罪有应得,无论是从正反两面角度,显得实在不够中立,有失偏颇,有点主观臆断。怎么说呢,把这些素材拼凑的就让我很讨厌,总觉自己被骗,我一面同情他们,一面憎恶他们,我的同情心和道德观不是很廉价,不想让自己麻木不仁,我不想看完这些破事做一个媒体审判者,也不是一个审判者,感觉这个导演只是消费这些人,导演很恶心。
那些被关押了很多年的死刑犯,他们大部分都想为自己的谋杀罪行找一个出口,并且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可当谈起犯罪的一瞬间时,他们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我真的不记得发生什么了。人都是这样容易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且总认为自己有权利争取更好的生活。但是那些被夺走生命的人们呢?那些受害者家属呢?死刑犯没有资格祈求原谅,不管是童年遭遇,或是糟糕的婚姻,都不能成为掠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有志写推理小说的可以观摩学习下如何进行人物白描,布置多线叙事,安排叙述诡计等等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第二季第四集,多重反转的真实比故事要震撼的多,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无法被脸谱化的定义,这些复杂性在人性阴暗面的背景下让人不寒而栗,他人即地狱
比一季度优秀很多,非常棒。
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世界的模样。
那位失去了弟弟的哥哥,我还以为他最后做了personal trainer之类的职业,然而他成为了district attorney。
这部纪录剧集的厉害之处,一部分在于重审身份和人性间的“流动性”—受害者/加害者/原谅者的状态是彼此构建且轮换的;另一部分在于展现了“纪录片”内部所拥有的即时性:A和B分割监狱内外,A向摄影机的诉说引起了B的诉说,B的指控又影响了A的话语,摄影机在此刻充当了自己的记录者。
開頭2集很好看 後來越來越差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翻译成“我是杀人犯”而是“我杀人”
All I see are hurt and broken souls. 只能说,无法知道每个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永远无法知道真相。第二集主人公也太惨了… 怎么十恶不赦的施害者被减刑甚至提前释放,而真心忏悔的没那么恶毒的人却在牢房里度过终生
😭😭
小时候的经历对人的塑造太重要了
天真的孩子们应该看看,就知道什么叫做“不能只听一面之辞”。🇺🇸不光有专门为罪犯申辩的律师,还有专门研究为重犯减刑的公益组织专家??社会构成跟人性一样很复杂
性、酒精、毒品、家庭、谎言、谋杀
第三集那俩杀人犯太恶心人了
我想…
不幸的人给别人制作不幸
很多反转,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重大刑事案件,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以录音播放的形式让不同的人倾听对方针对案件的想法和情感,观察倾听者的表情。另外,虽然不能说童年的不幸导致了成年的犯罪,也不能说童年不幸的人都会去犯罪甚至杀人,但是童年不幸的人更容易生活在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地带,也更容易越过底线,是真的。
镜头很直白 记录他们平静的讲述自己的犯罪故事
这叫编剧采访找素材,不叫纪录片。我怎么总感觉导演剪辑过这些片段,剪的刚开始人本善,然后得知真相更讨厌凶手觉得罪有应得,无论是从正反两面角度,显得实在不够中立,有失偏颇,有点主观臆断。怎么说呢,把这些素材拼凑的就让我很讨厌,总觉自己被骗,我一面同情他们,一面憎恶他们,我的同情心和道德观不是很廉价,不想让自己麻木不仁,我不想看完这些破事做一个媒体审判者,也不是一个审判者,感觉这个导演只是消费这些人,导演很恶心。
那些被关押了很多年的死刑犯,他们大部分都想为自己的谋杀罪行找一个出口,并且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可当谈起犯罪的一瞬间时,他们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我真的不记得发生什么了。人都是这样容易原谅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且总认为自己有权利争取更好的生活。但是那些被夺走生命的人们呢?那些受害者家属呢?死刑犯没有资格祈求原谅,不管是童年遭遇,或是糟糕的婚姻,都不能成为掠夺他人生命的借口。
有志写推理小说的可以观摩学习下如何进行人物白描,布置多线叙事,安排叙述诡计等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