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大卫戈尔的一生,上厕所的时候回想了一下剧情,挑出了几处疑问,然后又想通了。
上豆瓣一看,却发现排在前面的影评都不是很合我心意。
于是大略地写篇东西来谈谈我的观感。
本篇只从剧情方案进行推断,在死刑存废与否方面没有偏向,也没有对影片中的某些哲学用典、音乐选择加以深究,仅供自己备忘和有缘人参考。
豆瓣上很多人表达的态度是“前面的线索给的太多太明显,像我这种观影无数的人早就猜到结局了,一点也不冲击,负分”。
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君不见看过的十个人里八个人都声称猜到结局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想不通究竟女记者角色的设置到底有什么用。
因为乍看之下,没有女记者,按照他们的原计划,杀人、栽赃、死刑、公开录影带,也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样玩这个记者,难道就是为了给导演拍部电影赚点票房?
我看到有同学如此解读:1、为了赚那50万,2、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记者好在死后能帮他洗刷罪名,让他的老婆孩子知道,这一点电影中明确提到了的3、如果记者脑子快一点或者车好一点,那他就不用死了不是么,凯文史派西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如果是的话貌似与他殉道者精神不符。。。
4、最后告诉记者骗了她,自己是故意去死的。。。
但是这样的话记者心情会好起来?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并不完美。。。
算是优秀吧,IMDB的7.5分较合适怎么说呢?
这位朋友有在思考,不过没想进去。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许多人提到的是,为了五十万的采访费。
好吧,这个无需赘言,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大卫他们利用这个女记者,是为了扩大这次事件的影响力,并让这个女记者成为他们的一员,坚定不移地继续她保护弱者哪怕是犯罪者的基本人权的报道路线。
据说导演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反对布什公开表示支持死刑,所以价值观导向是十分明显的。
在影片外,我们观众和女记者是同一个视角,所以给女记者洗脑,也就是给观众洗脑。
(一)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大卫为什么会选中这个记者。
首先,她为了保护一个嫖雏妓的买春者,不惜蔑视法律进监狱呆了七天。
这件事可以说明大卫非选她不可的几个品质:一、与大卫等一行人相似的正义观。
嫖幼女是罪,她拒不透露那个嫖幼女的消息来源其实就是包庇罪犯,是非正义的行为。
但是她认为这个报道写出去,会让社会上的人对未成年卖淫有更深刻的理解,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未成年卖淫。
报道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单单制裁一个买春者更大。
这种比起个案的正义与否,更看重其背后的整个价值导向的的正义观基本上和大卫等人是一致的,这是大卫他们找她的基础。
插一句,这是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传统悖论,女主的偏向是明显的。
二、完美的职业操守和守口如瓶的坚毅性格。
众所周知,保护线人是记者的底线,她维持基本底线不动摇,而且绝不暴露秘密这一个性,也成了大卫放心拉她入伙,且让她知道所有真相的保证。
这些品质是大卫拉她入伙的基础条件,也是为什么两人一定要单独谈话,实习生也不让带的原因。
(二)那这个访谈的过程,告诉她自己的一生,然后又引导她推理出真相,让她看到垂死的康斯坦斯的录影带,又让她明白这些都是为了自我牺牲而做的设计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就要回到大卫在课堂上阐述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 sacrifice.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译文:所以拉康教会我们的是,“以你的欲求作为动力而活着,那你永远不会真正快乐”。
成为真正的人意味着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不是以满足了多少自己的私欲来衡量你的人生,而是以那些正直,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微小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唯一可以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在于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大卫身为反死刑组织的头头,给记者来了次“体验式营销”,让她明白自己组织的理念,正是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而执行死刑,是满足自己仇恨的私欲,毫无罪恶感地站在杀人的一侧,践踏了生命的价值,给被执行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绝望和痛苦,是非常残忍的。
(三)大卫戈尔和他的设计解析:两次半死刑和从阴间返回的贝西电影中的主角们执行了两次半死刑,大卫一次,康斯坦斯一次,贝西半次。
贝西一直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记者,强硬地不要带实习生,哪怕要单独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强奸犯加一级谋杀犯。
为什么这么强的一个人,看那卷录影带的时候被强烈震撼,强大的气场崩塌,甚至难过害怕到靠在她一向不屑一顾的实习生怀里哭泣,之后还彻夜难眠呢?
因为她目睹了执行死亡的过程。
一个女人,躶体,双手被手铐禁锢在身后,手铐的钥匙在自己的胃里,头被塑料袋蒙住,在有限时间内就会窒息而死。
她看不见外界,但外界的人可以将她一览无余,任何隐私的角落,看着她挣扎、咽气。
See?
这和给死刑犯执行死刑是非常类似的。
记得影片中每次大卫结束采访被狱警带走的时候,镜头都会特写一下他双手别在身后被拷上的镜头吗?
这和康斯坦斯被铐的姿势是完全一样的。
一个被法律认定的死刑犯,他的私生活被无限曝光,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和他的家人指指点点,这和裸体有什么区别?
而大卫的“自由钥匙”,就是那卷录影带。
就像康斯坦斯自己选择吞下钥匙一样,他也自己选择将录影带交给达斯第藏匿起来。
所以,录像带的出现,给贝西带来的极大的精神震撼来源于:一、大卫不是凶手,拥有录像带的凶手仍逍遥法外,结合大卫的人生经历,让她产生了对大卫的怜悯和束手无策的无奈;二、康斯坦斯被杀的过程太过残忍,非常不人道,造成了她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排斥感; 三、她领悟到,无辜的大卫被州法律执行死刑的过程,与康斯坦斯被套上头套禁锢双手杀死的过程是如此一致,于是她总算明白了大卫一行人为何要反对死刑,并初步建立了对执行死刑的印象:哪怕是直接旁观也觉得非常残忍。
那么对于被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主观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无从知晓,因为(也是影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回来”向他人解释这种在绝望中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她为了理清推理的思路,重演了犯罪现场,甚至很拼地自己蒙上塑料袋,戴上手铐体验死者在黑暗中窒息的感受。
这下她在身体上也感受到了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而真正让她成为大卫他们的同路人的,不仅仅是她旁观的感受,甚至也不是身体记得的被窒息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刑执行的那种绝望体验。
也正是我所说的半次死刑。
在她收到录影带,意识到大卫是无辜的的时候,就已经被套上了窒息用的塑料袋。
但是汽车老是出岔子,律师不给力,警察不提供帮助,法律和政治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她绑手绑脚,束手无策,仿佛被戴上了手铐凶手寄录像带给她,但又不告诉她真相,这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又像是被蒙住了眼睛。
她想救这个无辜的人,但是时间太短,线索太少没有办法救他,这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被执行死刑一样。
她唯一可以用来解脱的自由钥匙是完整的录影带,也就是证明康斯坦斯自杀的证据,但是最终也由于时间来不及而在最后一秒失去作用,就像是被永远吞进了胃里。
但是最后大卫把真正的“自由钥匙”邮给贝西,解除了她没能成功拯救他的愧疚无奈怜悯和绝望,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我知情且参与安排的,你已经尽力了,错的是我,我利用了你,你没有任何错。
这把真正的钥匙在贝西窒息前解放了她。
这一整个过程下来,这个敬业的、坚定的、有着与大卫一行人相似正义观、且经历了两个要案成为著名记者的女人,彻彻底底了解了死刑的残酷和以道德和正义自居围观死刑的荒谬,成为他们死去之后能够最大限度扩大此事影响力的人。
因为从客观上来讲,两次争议极大的案件采访经历使她积累的名气可以让她的声音被更大范围的人听到,更具影响力。
而从主观上来说,她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死刑”,然后又回来世间的人。
这是DG还在做大学教授时的授课内容,非常精彩,于是听写下来了.可能回有微小错误,请见谅.You get the Kang’s points. 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because the moment the second that you get what you seek you don’t, you can’t want it anymore.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It’s not the “it” that you want; it’s the fantasy of it. So desire supports crazy fantasies.This is what Pas means when we say we are only truly happy when daydreaming about future happening. Or why we say “the hunt is sweeter than the kill.” o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not because you’ll get it, because you do not to want it once you do.So the lesson of The Kang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de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 tame in turns by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so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o sacrifices.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
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
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
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
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曾经看到一句话,这么说:当这个问题被问出的时候,上述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话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当事人对自我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为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不对是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契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只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挫折感使活着骤然平添了一份荒诞感,一个萌芽不经悉心养护、培育是不会继续生发、展叶、开花、结果的,一个可能的伟大时刻可能复又被持续的无聊,寻乐,无所事事所填补。
当《大卫·戈尔的一生》中男主角David Gale还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哲学系主任时,曾在课堂上如此描述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哲学: The lesson of The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拉康的教训是: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活着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快乐。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真正符合人性真谛的,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而活。
)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s. (不是通过已经得到满足的一己之私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而是那些微小的瞬间:真诚,同情,理性,甚至是自我牺牲。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因为到头来,衡量人生意义孰轻孰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Gale的授课逻辑并不十分明晰。
他先从欲望的客体不在场,给幻想(fantasy)腾出了永恒的空间。
继而把幻想的抽象本质引申到人应该为理念和理想而活。
但最后一句话,他把这种理念和理想并非仅限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投射到如何评估他人的人生上这一点,似乎毫无逻辑可言。
不过,情节之后的进展把上面的论述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在这节课后,Gale的学生Berlin色诱他,表示愿意为了不挂科做任何事情,被Gale碰了一鼻子灰。
继而Berlin被学校勒令退了学之后的一个party上,喝了点酒的Gale面对Berlin的再次诱惑没有把持住。
事后,Berlin诬告Gale强奸,工作丢了,老婆也带着孩子远赴西班牙。
他整日酗酒成性,消极度日,唯一的伙伴的就是同为死囚守护者组织执委的Constance,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废除死刑。
不想就这么剧透了,只消提一下最后的结局是,Gale和Constance为了这个ideal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乍看Spacey这张脸,清晰的眼袋,嘴角微微向下,脸部赘肉下沉堆积,在下巴处挤出一条小缝。
但当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凝视着你时,仿佛背后有无尽的文字未被道出便失去了话语,饱经岁月的摧残和时光的洗刷沉淀下来一股坚不可摧的暗流,穿透你的灵魂,质问你的心象。
《七宗罪》的末尾,Pitt狂暴地失去控制,愤怒地把枪口指向这个终极犯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脸;本片末尾,在塑胶袋上轻轻留下指纹,回身缓步走近三角摄影架时,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脸。
只是这回,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关于本片核心的情节设置,用作煽情之用无可非议,当然结局是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伟大的牺牲得以实现,邱少云董存瑞似的奇迹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与无奈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思。
毕竟,对于以诸如“举反例”这种方式来对抗体制(或者按片中所言的“机器”)的行为,若放到现实的处境之中不免显得有些愚蠢。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我牺牲力图抵达理想彼岸的人,我不该有过多的苛责。
但实际上,Gale真的可以不必去死。
这时候我们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死刑,或者更进一步死。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从“我”的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
但谈到死刑该不该废止,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以“他者”为对象的人生观。
关于死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犹太现象学家列维纳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不可能意味着不可超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无漏”。
任何一个生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或早或晚。
你或许可以替他人去死,但那不过是延长了他人的寿命,并没有消除对方死的可能性。
死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或许有地狱、天堂、阴曹地府、极乐世界,想象终归只能是对付恐惧的安慰。
生者不曾体会死亡,死者必然无言诉说。
死亡成为一道墙,墙后的可能性被抹煞了。
但同时,死亡又是如影随形的,按我外婆的说法,“人从一岁死到一百岁”。
它或许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活着的每一天又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种晦暗不明且又无时无刻不萦绕着我们的可能性,恰恰就是无法参透却又无处遁逃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正是在这种悲观的氛围中,昭示着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迫使我们对此作出回应——每当阴云密布时,我们才会本真地思索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面对紧追不舍的光阴,我如何才能超拔自我,超越自我,完成自我在世的使命。
列维纳斯正好与此相反,他的观点是死亡是“可能的不可能性”。
从翻转的语句结构便可见一斑,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正是活着的并不只是“自我”。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亲人友人的离去,列维纳斯正是于此指出人正是通过“他人”的离去而意识到死亡的。
亲朋好友的离去会让我们痛苦,悲伤,哀戚,不能自已。
看着他人的生气活力骤然被抽空,并且将永远不复存在,忆起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这又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这时仿佛自我的一部分也随着死者一道被时间的漫天洪流吞没,永远消逝了。
于是,他者的死亡,或者说他者有死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是无法与他者分隔开来的。
他人死亡的无可挽回才是生者对死的直接经验,无法回应构成了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性,而这样的不可能性给活生生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他人蒙上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引出了个体对他人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挂念与牵绊。
俗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你也不是一个人(或者说“孤零零地”)活着。
依我看来,两者的结合再合宜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实现与爱。
在此,后者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爱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它突破了孤独的界限,拆解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一个人即便无法成为上帝心目中完美的理型造物,也可以而且应当在芸芸众生中感受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持,体味到爱的热切温度。
对死刑犯处以极刑,固然剥夺了当事人成就自我的机会,就像Gale哈佛出道,27岁已著书两本,刚过而立之年便已坐稳事业之巅,这种牺牲不仅抹杀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是人类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同时,这也剥夺了他作为父母期待的儿子,妻子挚爱的丈夫,儿女仰仗的爸爸,组织成员们的亲密战友,学生敬仰的老师,左邻右舍共同生活的邻居,拥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在他们心中的那个鲜活的形象。
当然,小我的终结在本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既是Gale的心愿,也是编剧真正希望向世人传达的本意。
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目的达到了——肉体的死灭使得Gale以及无数与Gale同一阵营的理念得到了伸张,通过令人惊骇的悲剧式的结局把一种抽象的意念无限强化,深入骨髓。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认同“为了理念而活”并不等于推崇可以“为了理念而死”。
倒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除了上述为他者而活的理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通过极端的方法才能达成的理想很容易让人怀疑它本身是否正当。
反例太多了,历史上打着共%产民%主的旗号而酿成的惨剧实在不计其数。
当肆意的疯狂盖过按部就班,当激情的冲动越过理性的控制,世界会失去平衡,本来善性的观念也会因此衍生出可怕的恶魔。
所以正常人的底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照周全,身体力行,能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为了理想超拔自我也可以,但不能越过生命的界限,走向极端。
至于死刑是否应予废止,至少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是不当的。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没有理由按照计划和时间表被处死。
无论怎样的生都大于死,活着是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剥夺的权利。
至于政治、法学的方面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不多谈了。
本片结尾处出现了Berlin的那张明信片——I'm sorrier than you can know. 这“罪魁祸首”最后到来的忏悔,既是对Berlin的反拉康式报复的否定,既是对Gale的拉康式人生的金质奖章。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看完,零感触,只知道自己看完了,期间吃了不少泡椒凤爪觉得嘴里好辣。
有几点确实不太明白,1记者发现真的录像带为什么要看完再走?
直接拿走就好吧,这么赶时间的事还得痛哭流涕伤感几分钟,那边都要注射了。
2他们在汽车旅馆里抱电视老板不管吗?
3车子不好为什么不换一辆租车公司服务好差,福特到底投资没,你们这么黑福特他知道吗?
4记者拿走录像带时牛仔大叔在旁边淫笑,大叔莫非已经知道他们的车会坏吗?
大叔也是开福特的所以早就知道车子会在半路抛锚吧,果然是老用户。
5为什么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对家庭毫无责任感随便乱搞的叫兽会为了废除死刑牺牲自己,就好像一个天天乱扔垃圾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支持环保,最后为了阻止央企随意排污强烈抗争战死在一线一样。
6记者在路上打个电话给法官检查官或者什么人的,在我大天朝发现新证据可能证明不应适用死刑的都应暂停,美帝这么落后吗?
必须人到了给你们看了才可以,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7派西,搓比叫兽不适合你,还是去演英俊潇洒的党鞭吧。
计划参与者:大卫、康丝坦斯、牛仔男、律师。
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数据证明:死刑并不能降低犯罪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是社会停滞不前的表现,同时,如果有冤假错案就会造成不能挽回的影响。
有人说是康丝坦斯说服波林陷害大卫。
1、激情过后,大卫是低头愧疚,从波林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复仇目的达到了,导演不是傻子,他需要这种眼神。
2、撕开的丁字裤,手指抓出血,要求大卫咬肩膀的牙齿印,表示这是波林精心准备的复仇计划(剧中这也是定罪的证据)。
3、请注意时间线,康丝坦斯是第二天才知道,而且马上就是和州长的电视辩论,她没有精力这样做,电视辩论才是重点。
4、如果一个致力于废除死刑,拯救他人的理想者、奋斗者,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去毁坏一个有家室的人,更别说还是她的挚友,你觉得可能吗?
大卫为什么要去死?
1、康丝坦斯得了血癌,时日无多,而废除死刑遥遥无期。
2、康丝坦斯在和华盛顿的辛克莱通电话,说大卫是强奸犯污点太多了,让康丝坦斯别让大卫参与进来,结果被大卫听到,妻子儿子离开后,这是最大的一个打击。
3、家庭被毁是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被毁了?
因为被波林陷害,大卫试着去解释,但是没人相信他,他深受痛苦之中。
4、大卫一开始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免除死刑的活动,他只想表明自己比当权者聪明,甚至都从未亲手寄出过一份募款信(38分30秒)。
38分30秒插曲:州长辩论时问大卫,130件死刑有冤假错案吗?
有的话我用笔记下来,马上延迟审判,大卫一句话没有说,这也是导演的亮点。
被诬陷定罪之后大卫才明白,妈蛋,老子的冤假错案,你和你的检察官怎么没查不出来。
大卫·戈尔的一生,就是从被诬陷而陷于了悲痛的转折,大卫那时已经死过了一回,所以明白免除死刑的意义。
关于最后的明信片:是波林寄过来的,从旧金山寄过来到德克萨斯州监狱,(39分30秒的片段)波林离开当地,让大卫看起来更像是有罪,大卫的妻子在机场等不到他,看了新闻才知道。
真正的痛点:大卫被康丝坦斯感动,患了血癌还在为理想拼搏,大卫在问自己,我的痛苦已经造成,难道我不该去做点什么吗?
波林诬陷大卫是一个错误,而结束这个错误的人,是大卫。
沉受痛苦,超越痛苦,这就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有高学历的人,为什么会坦然赴死。
电影中其他的细节与闪光点,本文不做赘述,希望能解决你的困惑,或者能更了解电影的背后含义,这就是我热爱电影的原因,这种部题材电影我给4星半,还有半颗星给影评人。
写的不够好,海涵,
又是个类肖申克似的作品。
这种似乎讲了点人生哲理的故事片总能让观众感到巨兴奋跟哲学家的电路接轨。
接下来的影评必然是和感悟人生有关,并像一个号称得了道的邪教徒一样喋喋不休揭示人生真相。
其实是个粗制滥造的影片。
为了实现紧张效果步步为营的做出所有院线片元素,倒计时的时钟,半路坏掉的汽车,再加上节奏越来越激昂的交响乐团伴奏。
却没掩饰内容的空洞和逻辑混乱。
这编剧为了凑剧情让人物性格如吃了化身博士的小药丸一样剧烈波动,为了突出风流潇洒就让某人才思敏捷,为了突出痛苦就让一个哈佛优秀学者做出比智障人士更荒诞离奇的行为。
如此林林总总。。。
这不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么?
人物关系更站不住脚。
无论是Berlin还是女记者都没出现的必要,女记者成了侦探和故事听众的复合体又从没任何主动行为。
而那个舍身成仁的男女身上也许能挖出点亮点,可惜,片子还要考虑剧情的轰动性,要考虑扮演过Rose的女演员戏份够足,活活扼杀了应该发展的剧情方向。
一切情节设计都围着最后的statment转,让我实在无法相信这离奇的故事。
其实应该在片头或片尾再打出一条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就更完美了。
(我甚至忘了是否真的看到了这条字幕)。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
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
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
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
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大卫协助她人自杀,这也是一种犯罪(也许不至于判死刑吧),所以最后的录像带是记者的“自由之钥”,用来消解她因不能及时找到录像带的责疚。
剧情就是2个人分别自杀了,一个借助朋友,另一个借助司法体系。
所以他们的死和废除死刑其实关系不大。
现在讨论是否废除死刑其实很虚伪,只有消灭了国家、阶级、物质财富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才有可能会停歇。
死刑废止论:(1)死刑并不具有特殊的刑罚威吓效果。
(2)死刑本身并不完善。
其一:死刑的程度不可分,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其二,不符合伦理道德,即国家禁止公民杀人,而自己却在做着杀人的勾当; 其三,死刑所造成的死亡恐怖造成生命刑的双重报应,死刑判决后到死刑执行前,受刑人要在死亡的恐怖之下生活,极不人道; 其四,死刑不符合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死刑实质上是不教而诛。
[1] (3)保留和适用死刑,忽视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后果,人死不能复生,如果由于司法错误造成错杀,将无法纠正。
(4)死刑的残酷性,不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要求。
(5)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或社会无权剥夺其人民的生命。
(6)死刑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执行死刑的结果,使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而且将犯罪人处死后,有时国家还需要负担受刑人家属的社会救济工作。
三卷录像带,是电影的三个高潮。
第一卷录像带,在记者的心中为大卫的昭雪;第二卷的发现是“牛仔”有意为之,真相的冰山暂露一角,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死刑体制的有力一击;第三卷,是大卫赠与记者,以及观众的自由之钥。
没有第三卷,这仅是一桩暴露死刑处罚的冤案;第三卷的浮出水面,表面上的冤案,实则是对于死刑体制的抨击,对于那些将废除死刑作为毕生事业的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为事业的献身。
记者贝茜手拿第三卷录像带奔跑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她从一片墓地中穿过,白色的十字架墓碑插满目所能及之处。
在大卫被处决之时,它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所有被处决之人,就如大卫所述,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从未有人回来过。
所有的冤屈,所有的错误都已经无法挽回,随着那个生命的逝去变得毫无意义。
只不过多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受害者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亦如死刑废止论的观点,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死刑不过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为了保持对它的公民的威慑力而采取的手段。
大卫曾在课堂上讲述拉康哲学:人的幻想要超出于现实,重点不是你所幻想的东西,而是幻想本身。
你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目标,你就会有欲望,欲望与疯狂的幻想相辅相成;但是当你得到它时,你再也无法幻想它。
一个心想事成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对大卫而言,他如果活着,就无法撼动这个体制;他如果死去,他将达到毕生渴望达到的目标,可是他再也无法看到。
回头看拉康的理论,两者存在有相似之处。
如果大卫活着,毕生致力于撼动死刑体制的目标达成,结果呢?
他一直在为此奋斗,现在目的达到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他知道自己的死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是满怀希望与自豪地去迎接死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必定达成的目标,这是人最为激动和骄傲的一段时间,像是颁奖典礼的前一刻,像是自己渴求已久的表彰念到自己名字的前一秒……
倘若死后的世界里人们保持着死前的状态,想必大卫和康斯坦丁是最幸福的人吧。
由于凯文斯派西的存在和《非常嫌疑犯》以及《一级恐惧》的“前车之鉴”,对于故事结局,不到影片最后不敢轻易下结论。略微过强的美国司法讨论,让人稍微反感。有看到图兰朵的细节。标准化的一波三折故事,但没有斯派西和凯特温斯莱特只给3星。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不到了一定的年龄根本看不懂,再看的时候才发现人的理想可以这么伟大,可以这么有节气,这让那些为了一定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感到一种入骨的痛。
大卫·戈尔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呈现出多重人格的角色。
干嘛要这么复杂啊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Kevin Spacey再次用他迷人的眼神秒杀了一切俗人俗事。特别喜欢他在台上讲Lacon哲学的那一断,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So that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
其实想打2星,不过虽然不认同理念和逻辑,但故事本身还是可以的。别扭的地方:无论是最后一刻挽回还是最终误判导致错杀,都不能证明制度本身有问题。制度都会出错,不能因为会出个别的错就整个废除,这不是字面意义上因噎废食么。还有,女记者保护消息源(性犯罪者)是为了发表新闻引发大家重视?这两件事不矛盾啊?如果是为了“保护线人”而包庇性犯罪者,那真是。。。难道不会担心以后有更多的被害人吗?不知道为啥就是没有什么感情波动,虽然凯特温斯莱特被震撼到哭。。。可能还是沉浸在逻辑问题里没法共情,也可能是无法对这种“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赴死共情吧。
“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大卫·戈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追求理想的干劲值得肯定,但如果不是她血癌晚期、他家庭破裂,兴许不会这样极端,牛仔就活着。悬疑点铺得挺好,最后看到录像带后半段才真相大白,恍然大悟。不过情绪表达得有点过。
“人的生命源于父母,别人无权剥夺!”说的真漂亮!法律无权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那杀人犯呢?他就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吗?
原本我很好奇:什么片可以烂番茄19%而豆瓣高达8.6?影片1小时左右,提到康斯坦丝得了白血病、大卫拒绝了顶级律师而指定律师和他是好友(一起喝酒)、加上跟踪的“牛仔”,基本上后续的走向就很明显了——而它居然真的完全如预料中发展和收尾了。同时我也完全理解了分数的反差,这种“意外结局”“殉道”“震撼”确实很符合豆瓣自我感动的高分品味;而对于左派主流的好莱坞影评人,也自然要痛骂这种形左实右的东西:你可以支持死刑、也可以反对死刑,但这个呢?就如罗杰艾伯特说的:“我相信影片主创们觉得他们在反对死刑,但我认为他们是在支持,因为它把反对者都抹黑成了无良骗徒。”《一级恐惧》和《守法公民》只是无聊扯淡,这片就太恶心了。那我为什么不打1星?因为我其实不赞同废死啊,所以某种角度上这片算利益一致?
像我这么懒散乐观的人,是无法理解殉道者的偏执的,所以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或是感动。尽管早就猜到了结局,但凯文叔神一样的演技,让我在最后一幕还是震撼了。这三星半,只给他最后定格的表情。PS:我不支持废除死刑。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
典型的艾伦帕克式九零年代影像风格以及死亡主题,看这电影吧就好像回到了你起初刚爱上电影的那段日子。故事也是经典的一波三折处理,诸多悬念虽然你可以用经验得到,但是你的心脏还是情愿跟随着故事的起伏不断脉动。以及,影帝影后的上等表演。
极左意淫出来的垃圾,极端自由派不除,世界无宁日
我只看了一遍,理了下自己的思路,是没控制下半身被污蔑,中年危机酗酒,康斯坦一直帮忙,发现康斯坦绝症,两人有了情愫,叫上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谋划了这个殉道者的故事?反对死刑的故事?还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殉道扯淡?他们为了废除,无所不用其极。我个人也不赞成,但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弥补,那就你既然不尊重生命,那就也付出吧。另外他们废除,底层逻辑就是为了转嫁死亡风险给底层人民。
虽然评分很高,但是我真的觉得很一般,没有我想象中的出彩。
导、演卖力,编剧太扯。
可笑。白人式故弄玄虚 充斥了美国那种虚伪的理想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救世主情节 多少有点无聊 自作聪明的小把戏。除了这些 描写友情和人性的部分还是可以的 虽然现在看也是俗套鼻祖 当作是娱乐片看还行。三星全给凯特的颜。
答案很早就抛出来了,当凯特指向牛仔时,很多人想必早就了然于心,他们的意图和目的太过强烈和明确,不单单是真相中的真相揭露的过程,重点在于它的分量和力度,就像一颗冰冷的子弹穿透人心;一个将死之人,一个失去的人,为了最高理想“自杀”,沉重而悲壮。一失足成千古恨,看着片中一落千丈的斯派西,演技没得说,延伸到戏外,还是不胜唏嘘。敲击灵魂一般的配乐,他们的牺牲真的能拯救那些破碎绝望的家庭?死刑到底是在消除罪孽还是在制造更深的罪恶?当人生信仰可以凌驾于死亡之上,抑或活着的痛楚远超于对于死亡的恐惧时,Everything is possi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