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文、影中影、胶片被毁、不做评论、辨士的时代…这部影片当做怀旧历史片还是很不错的~辨士对于当时日本电影业是好是毁?
总之就像影片中说日本没有经历过默片时代。
首先、当拍摄过程出现意外比如两个小娃子闯入镜头也不需要NG,可以靠辨士圆场;再次,(胶片被毁已经是这类型片子的经典桥段了吧)电影剪辑的魔力配合辨士的出口成章将一条废片拯救,胶片在当时的确是稀缺又脆弱,且不时遭遇战争炮火、经济危机,可以说辨士在很多时候给无声的影片注入了别样的生命力,而观众此时已经看的不是影片、而是听说书了。
所以这在当时实验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横飞时,辨士的确是日本民族电影工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也因为辨士对影片的二度创作和解读,有时也背离了导演拍片的初衷。
影片的最后、山岗的彻底告别、主角的入狱、青木堂被烧毁,也隐喻着随着默片时代的终结,辨士也一起消失了。
其实、在今天,好像人人都成了一个辨士,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说有声的、彩色的电影,可以再现、可以升华、可以拉垮、可以曲解…
没有经历过默片解说的时代,等天朝普及电影时技术已经特别成熟,不需要解说了。
这个所谓的默片解说员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这些什么“几分钟看完xxx”、解说xxx电影动漫之类的,反正就是把冗长乏味的部分不讲,配成有趣自己的解读,这样的一个职业。
电影拍得很有意义,既有岛国的名族特色(说不上来,就类似星驰的无厘头,漫才之内的夸张演技)、举手投足、说话眼神、演员的演技特别在线,只有几个场景,却不显得单调。
电影随着幼年相识的男女主为线索,慢慢上升到十年后默片的发展及当时的众生相、商战。
男主从小的梦想是当一个默片解说员,可一出道就误入以解说电影为由,盗取村民财物的团伙。
偶然一次露馅,带着一箱实打实的纸币偶然加入渐渐没落的默片解说小店。
从基层干起熟悉片场的秩序,在这里遇到了童年的偶像大叔山冈,可惜他已成日求醉失去了解说工作的激情。
偶然一次大叔喝醉,男主救场而火了起来,接着遇到了同样实现梦想成为女演员的昔日少女,接着又转入到之前的盗窃事件与商战,至于后面男主是否能成为解说届的大咖?
是否跟昔日少女再续前缘?
商战与年幼无知的盗窃事件是否能化险为夷?
这么多小问号难道不是让你观看本片的理由?
我很喜欢里面的配乐,可惜各大平台搜遍了… 惨败。
活得最明白的要数儿时的默片偶像山冈,他早已看到默片时代的尽头,而商人们只顾着挖对方的艺人、升级享受体验。
你有人生的高光时刻吗?
俊太郎得到偶像大叔的指点,在台上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不像山冈那样悲观,把枯燥乏味的默片变得生动有趣为人生信条,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在他最重要的一次表演,嗓子被影响的情况下,女主“用爱发电”及时救场… 接着当着众多观众 + 我的面,赤裸裸的表白了,强。
命运总喜欢给你开玩笑,在人生最关键的十字路口让你做出错误的决定。
男主在自己的西啊哇塞[幸福] 与剧院中选择了后者,开启人生的续集,收到一盒“大正牌”牛奶糖。
女主在承诺与自己未来中选择了后者…从此陷入到“相忘却永远都忘不掉”的窘境。
有不少人给爱情打比方,有人说,闻起来像是烧荒草的味道;有人说,是放学后偷看音乐教室弹奏卡农的少年,一段一段的音乐声;也有人说,爱情就是牛奶糖的味道… 辣么,你的爱情又是什么味道?
日本新片展,上海大光明影院。
电影曾有默片时代,但在日本并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因为有一群被称为默片解说员的人们。
——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说员是从黒澤明監督的自传「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为他的哥哥曾经做过默片解说员,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电影,想来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导演的一大契机吧。
这部电影就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大正),以一种诙谐,温情又扣人心弦的方式,令现场观众都笑中带泪,当之无愧是我的近期最佳。
默片解说员无疑是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殊职业,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会如太阳升起后的露水般消逝。
可即使如此,从中我们更能认识到电影本身的不可思议——哪怕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有了变化,看的人有了变化,但它依旧不可替代。
以及它还是在不断进化的,比如电影最后多种素材的大乱炖,不就是当代的剪辑大佬么,这思路,领先了近一百年哇。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默片时代的致敬,不如说是对电影本身,对电影从业者,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致敬。
若问作为影迷的我何为幸福,那一定是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佳片吧(๑•̀ㅂ•́)و✧
俊太郎,带我离开吧。
蜘蛛:只能帮你到这了。
Hona! Go ki ge nn yo u
终将重逢
讲到这句时梅子正好进场
真是强大的命缘呀凑正文字数 XD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风靡日本,大人小孩都为之著迷。
俊太郎(成田凌 饰)常常鑽进戏院偷听免费电影,不管是邦片还是洋片,总能将辩士的口吻模仿得唯妙唯肖,「旁白辩士」是俊太郎自幼的梦想,长大后却沦落为「冒牌辩士」,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再让小偷趁机闯空门。
在某次差点穿帮的过程中,他带著赃款逃到小镇戏院「青木馆」,戏院裡有醉汉辩士、花美男辩士还有肥宅辩士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辩士,加上电影放映师、乐师以及小气老闆夫妻带他畅游电影幕后世界,但小偷集团、热血警察紧追不捨,童年一起看电影的初恋女孩也跟著现身,还有镇上那新开幕的时髦戏院,老闆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他,俊太郎的青春恋爱梦该何去何从……
【本文首发公号:丁香电影】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向 “ 默片时代 ” 致敬、讲述 “ 默片解说员 ” 这一职业的电影,成为了众口皆碑的影展爆款之一。
被称为日本版《天堂电影院》—— 默片解说员カツベン!
豆瓣近万人评分7.9,作为喜剧类型的历史片,这个分数已经很不错了。
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No.1。
影片卡司阵容也是相当强大:导演周防正行,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他的作品,《窈窕舞妓》入围过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
他在喜剧方面得处理也颇有特色,早期作品《谈谈情,跳跳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默片解说员》的喜剧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影片男主角由日本当红潮星成田凌饰演。
2019年他曾凭借《虽然只是丢了手机》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42回日本电影学院奖新人奖。
女主由黑岛结菜饰演,曾在《对不起青春》中以出色的表演曾惊艳众人。
更有竹中直人、高良健吾、池松壮亮、永濑正敏、竹野内丰、小日向文世 、渡边绘里等实力派演员参演。
影片主题围绕着,日本默片时代一个应运而生的、短暂但光辉的职业——活动弁士,也就是默片解说员。
默片在传入日本后,活动弁士也跟着出现了,默片在放映的同时,活动弁士便在一旁配上旁白和对话,加以讲解说明,辅助观众观赏。
为了配合活动弁士的讲解,一些大的剧院还会配备一个小型乐队进行配乐。
在活动弁士最为兴盛的时期,人们来看电影已经不是奔着电影去了,而是为了活动弁士。
好的活动弁士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悲剧说成喜剧,更能更把氛围拿捏到极致,说得人潸然泪下。
所以当时活动弁士就成了一部电影的核心,也决定着一家剧院的兴衰。
影片的主人公,染谷俊太郎从小就热爱默片,小时候还和女主梅子误闯拍摄现场,入了电影镜头。
俊太郎尤其是喜爱活动弁士山冈秋声,从小他就模仿各种默片解说的语调、声线,立志成为一名成功的活动弁士。
而女主梅子,从小出生贫寒,吃牛奶糖都会省着半块半块小口地吃。
她心中梦想就是成为一个默片女演员。
时间一晃,他们都长大成人。
立志成为活动弁士的俊太郎却误入了小偷团伙。
因为模仿技艺高超,被拉去假冒山冈秋声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方便小偷团伙偷盗。
俊太郎在几次偷盗之后,终于逮住机会逃了出来,还意外获得了团伙头头的一笔意外之财。
也因此埋下了小偷团伙头头和警察的追捕的线。
俊太郎逃进了一家名叫青木馆的剧院当杂役,把卷走的钱藏了起来,安心地重新开始。
而此时,青木馆和另外一家名叫橘馆的剧院正处于水火不容的争斗之中,青木馆的许多乐师、弁士都被挖走。
而俊太郎没想到自己能遇到儿时的偶像——山冈秋声。
但此时的山冈已经变了…变成了个整天醉醺醺如烂泥的酒鬼,常常醉到没办法上台。
其实山冈是这部电影里最为清醒的人,早就看出活动弁士这一职业已行将就木。
一旦电影自身完善,也就不在需要解说了。
就像他说的那句话:“电影没有了弁士,依然是电影。
但弁士没有了电影,就什么都不是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山岗秋声再一次喝醉,俊太郎代替他上台。
没想到一炮而红,不出意外的被剧院老板相中。
从次俊太郎开始顶着其他名字开始进行默片解说。
山冈秋声对于这个后起新秀表现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他指出俊太郎明显的模仿痕迹。
在前辈的指点下,俊太郎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诙谐、无厘头的语调,让本来被橘馆打压生存困难的青木馆重新焕发生机。
有了知名度的俊太郎引起了多方关注,对电影痴迷的警察对他颇加赞赏,却不知他就是自己要抓的冒名者。
与此同时,俊太郎和已经成为演员、改名松子的梅子重新相遇。
梅子虽已成为演员,境况并不好,还险些被其他解说员玷污。
俊太郎意外地救了她,而梅子也在俊太郎演出失误时给予他帮助,两人很快陷入了爱恋之中…
而此时担任橘馆老板手下的小偷团伙头头也发现了俊太郎,他想要拿回被俊太郎卷走的钱,于是偷偷潜入青木馆。
虽然没有找到钱,但却毁了默片胶片,同时掳走了梅子。
胶片被毁,青木馆陷入绝境,山冈秋声和俊太郎想出用被毁的胶片剪出“串烧”。
而俊太郎也潜入了橘馆救出梅子,两人都决定远走高飞。
但俊太郎坚决要把最后一场串烧演出完成,两人约定在火车站相遇。
最终俊太郎完美地完成了演出,却也暴露了身份,于是上演了一出狗追猫、猫追老鼠的闹剧。
最终头头被警察击毙,而警察欣赏俊太郎的解说天分,把他带回警局,从此开始为监牢里得犯人解说电影。
而在火车站没有等到俊太郎的梅子,跟着一个导演去了京都,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女演员…
影片最后有这样一句话: “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
”
但因为有声电影的迅速发展,默片电影落下帷幕,这个短暂的行业也就此消亡。
这部电影更多是在向当年无声片的一种致敬。
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带有卓别林电影的痕迹,不管是橱柜上的抽屉、没有踏板的自行车,还是人物滑稽夸张近乎不合情理的动作,都创造出了十足的喜剧效果,带着默片时代独有的风格气质。
而对于活动弁士的未来,电影用了较为温和晦涩的方式表现。
被付之一炬的青木馆,山冈秋声落寞的背影,以及代表着活动弁士的俊太郎被捕入狱,而梅子成为著名的女演员也代表着电影即使没有活动弁士,也充满着生命力。
那些拥有光明未来的终将前行,而那些消失在历史车轮下的事物,就只能缅怀了…
尽管叙事学初始并非是一种应用于电影的方法论,但其毫无疑问是一种进入电影的有效方式,我们能够通过这个方法窥探电影的创作规律和深层次的内涵。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代表作《(再)论叙事话语》的问世直接促成了电影叙事学研究浪潮的兴起与蓬勃,他的许多术语依然能为我们提供解读电影的思路。
热奈特叙事学理论的三个核心关键词是“故事”、“叙事”和“叙述”,故事指叙事的内容(所指),叙事指叙事的话语、叙事的文本(能指),而叙述指叙述行为、叙述活动,故事只有经过叙述者的叙述(活动),才能产生叙事(文本)。
一、故事表层的拆解:冒险故事和时间的膨胀感[1]热奈特首先从故事的顺序入手,阐释故事中各种自然事件的先后排列的可能,尽管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但依托于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一个故事的类型外壳——回忆体电影、罗生门式的迷案电影、穿越类电影等等。
《默片解说员》很明显属于一部典型的传统线性叙事的冒险类电影,像所有冒险类电影一样,故事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这里可以援引热奈特对故事时距的阐述,所谓时距就是指事件实际延续的时间和叙述他们的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即速度关系【2】。
在第一幕短短的文本长度中故事以“省略”的方式横跨了十年之久,第二幕则重复使用五个相似的拍摄剧院门口的“场景”来作为时间切换的标志,使得这一幕抽象为延续了五天的时间,每当摄影机对准剧院门口,反复出现的熟悉感则激起了我们对于故事走向的好奇,这部电影也毫不失望地让我们获得了五次不同的体验。
而在第三幕开始,当三条支线——梅子踏上火车/赃款的去向扑朔迷离/俊太郎-安田-木村的相互追逐汇聚成“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范式,并未再出现切换时间标志的场景,追逐的戏码在我们对时间感知经验中似乎就只是发生了几个小时,但平行剪辑增强了单位内时间的膨胀感,弥补了速度的放慢。
仿佛事情离得越近,叙述者的记忆越带有选择性,越有放大的功能【3】,这就是电影所谓的重头戏时刻。
在这一幕中,观众对于冒险类型题材结尾的期待,在紧锣密鼓的事件切换中,得到了紧张且满足的快感。
二、重复叙事中的主题显现:弁士消亡的挽歌如果说对热奈特故事顺序、时距的把握能够让我们在历时性的层面上掌握电影故事演进的规律,那么热奈特对于叙事频率的讨论则为我们提供窥探文本深层次的意义:讲述N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的重复叙事通常伴随着“视点”的变化【4】。
通过梳理和分析“重复叙事”,我们发现在电影中最高频出现的便是弁士解说默片的场面,俊太郎从立志成为解说员—假冒解说员—模仿风格解说—自创风格解说—到最后只能在牢狱中解说自己从未登台表演的《怪盗吉格玛》,而反复出现的海报寄托着儿时就在俊太郎心中生根发芽的梦想,到最后也只能被贴在狱中,宣判着止步不前的境地;俊太郎在儿时和重逢后对梅子两次许下却未实现的解说《怪盗吉格玛》的诺言,就像落空的梦想,被一群同样被困在历史原地的牢犯的拍手叫好,而演毕的奖励也不过是一颗来自或许已经成为有声片女演员的梅子留下的一盒糖,这是儿时两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信物,如今也颇有分道扬镳的意味在。
让俊太郎的解说梦想之旅充满坎坷和阻碍的,从外部力量上看是因为安田这个潜在的对手,安田以俊太郎曾经的背叛和私吞赃款为由,不停通过绑架梅子、烧毁胶片来威胁俊太郎,同时向木村暴露了俊太郎曾经与他为伍行骗的事迹,阻碍他本已步入正轨的解说员事业。
实际上,象征正义的木村在拘捕俊太郎前告知他未来不要再从事与电影相关的职业了,似乎在以一种拥有权威话语的、致力于维持社会秩序的警察身份,昭告着默片解说员退场的历史必然性。
在不停地被追捕的冒险中,与梦想一同落空的,还有那箱意外获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最后用于重建青木馆的赃款,青木馆的“重建”还包含着电影时代将从默片改头换面为有声片的意味,困于牢狱之中俊太郎以一种被迫“奉献金钱”的姿态,缺席地旁观了电影历史的面目全非。
尽管俊太郎和梅子从儿时就因为相互解围而芳心暗许,长大重逢后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对方,蜘蛛也为这段感情增加了可爱的笑料,但这不过徒增我们看到这段爱情走向无果的惋惜情绪。
俊太郎不仅失约于梅子,还几次拒绝梅子私奔的提议,最后梅子与二川导演一同登上了离开的火车,也许暗寓着电影的轨迹从“火车进站”奔赴另一个有声的时代。
俊太郎作为代替今非昔比的解说员山冈的救兵,以及某种程度上惩恶扬善的好人,并未像大多数喜剧电影一样实现小人物追梦成功、爱情名利双丰收的大团圆结局,俊太郎作为弁士的一个缩影,身体力行地个体种种失败的经历映射着整个默片解说员时代的逝去,这才是导演真正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关于那段独特历史时期的好奇与哀惋。
三、弁士消亡的真相:叙述权利之争周防正行并不只是通过在《默片解说员》中用演员的表演夸张、大幅度的动作、圈入圈出、动不动就追逐打闹的桥段戏仿默片的风格,来表示自己对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和那个时期的好奇与喜爱,他同时使用了电影化的手法来解释弁士消亡的真相——对电影叙述权利争夺的失败。
《神女》/《默片解说员》几乎在故事的一开头,我们就能确定这部电影混杂的语式:影片的视角不停在片场导演、警察、儿时的男女主角中游移,影片的角色们轮番登场。
直到男女主角第一次去观看山岗的默片解说,镜头和剪辑诉诸于这对青梅竹马对默片的惊喜感受,连同我们都被囊括进观看的现场时,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部电影的叙述者,不断在作为弁士对于默片具有至高无上解说权的俊太郎(对于他来说阅读默片采用的是零聚焦视角,他比默片中的人更知道他们命运的走向,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和讲述俊太郎经历的那个故事之外的人之间摇摆(我更愿意称其为导演,此刻俊太郎不过是故事内一个被观众零聚焦视角观看的对象)。
这样绝对的二元划分并不准确,连热奈特也承认“聚焦方法并不总是用于整部作品之中,而是运 用于一 个可能非常短的特定的叙述段落”【6】。
但是《默片解说员》虽然囊括了众多的角色,但它涉及了一个讲述电影的电影主题,两个“电影”叙述者的关系势必饱含深意。
这就涉及到叙述层次和叙述者的语态问题,热奈特认为,在一个故事中,“模仿”和“转述”缺一不可【7】,模仿就是用全知视角为观众提供故事情节,转述就是故事内的主人公向我们传达一定的信息。
前者的叙述主体是故事外主体,后者则为故事主体【8】,由此,他将叙述层次区分为故事叙事层和元故事叙事层【9】。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默片解说员》很明显的区分为弁士解说默片桥段的元故事叙事层,以及整个电影自然演进的故事叙事层,这两层故事之间具有一种主题性的关系【10】。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层叙事的对比和较量中,感受到涉及“谁在说故事”的“叙述权利”的争夺。
当俊太郎开始登上舞台进行解说的时候,他以故事主体和默片故事叙述者(包括旁白和人物台词)的双重身份,向观众和银幕外的我们转述一个故事之外的元故事,拥有将无声场景变得有趣、甚至按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随意曲解的叙述权利。
但是当梅子为了替俊太郎解围而走上舞台,成为自己出演角色的发声者,使得默片具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真实感,这几乎分去了他一半的叙述权利,预言着有声电影时代演员自己发声、声画合一的前景。
而当俊太郎和梅子意外地在被打碎的银幕中对话时(打破第四堵墙),俊太郎丧失了掌控叙述旁白的权利,成为自我发声的主人公,演员冲破沉默的欲望便更加浓烈了。
当俊太郎最后一次任性使用叙述权利,最大程度地将一堆不相干的画面解说在一起后,安田和木村轮番登场遏制了元故事叙述层的继续,俊太郎完全失去了叙述的权利而变成单纯的故事叙述层的主人公。
一个故事外的主体开始掌握改写人物命运的权利,这与有声片叙述的逻辑形成同构。
长久以来弁士的“畸形”叙述权利终于让位于电影真正的作者—导演,导演保留画面的最终解释权的同时将解读的权利交由观众,并不强行向观众灌输镜头画面的含义。
弁士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则是因为在与导演争夺叙述权利时败下阵来。
电影作为一样历史并不悠久但却飞速占据人们内心的艺术形式,真正迷人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影像的开放性,它如此满足于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想象。
如此看来,弁士的销声匿迹也是必然的一个结果了。
参考文献:[1] 李丹,《热奈特叙事话语理论下的综艺真人秀——以<明星大侦探>为例》,传媒论坛,2019年2期,113页。
[2][3][4][7][9] [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5、59、75、159、162页。
[5][8]李权文,《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评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山花 2009 年 4 期,153-154 页。
[6]袁文卓,《浅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与演变——以亚里士多德、普洛普、热奈特为分析核心》,南方论刊2015年4期,96页。
《默片解说员》。
这个名字蕴含着显性的冲突、传统的消逝、悲剧的坚守。
但周防正行不会把影片的走向引到这样的路子上,他要含笑半步癫。
一流的创意,日本声优的发达原来是有传承源头的;二流的演员,日版古天乐和标准日式美少女中规中矩;三流的情节,如痴似狂,那是老港片式的尴尬型闹剧。
33333333333
如果说真正喜欢电影的人都会奉《天堂电影院》为神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低配版的《天堂》 低配之所以为低配,就在于喜剧这一标签从中作梗。
喜剧标签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成就了许多电影,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基顿,库布里克的讽刺经典《奇爱博士》,还有日本的一系列脱力系电影。
但却也毁掉了更多电影的封神之路,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典范中的典范。
不必要的戏剧性冲突,喜剧的过大比重,拍得不够深入,这是阻碍这部电影成功的几个原因。
最显著的是临近结尾的那段追逐,镜头分散割裂跳跃,节奏明显已经被喜剧完全带偏,格调一瞬间落入尘俗,可以说是极其失败。
但这部片子的内核还是相当优秀的,对电影历史流变的感慨,对人生无常历程的感悟。
还有烧毁影院,储存胶卷等情节,都依稀可以看见《天堂电影院》的影子。
另外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电影虚幻与生活现实的交融。
尚且不谈电影最后打破第四面墙的精彩操作,就是男主声音沙哑时和女主的那段联合解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消除影视与现实距离的伟大尝试。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瑕不掩瑜,但明显值得更好。
2019日本喜剧片《默片解说员》,豆瓣评分7.7,时光网评分7.4,IMDb评分6.2。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电影版释义。
一部题材非常新颖的喜剧片,有些像《天堂电影院》,是一封献给老式电影年代的情书。
以默片讲解员为题材的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很开眼界,通过本片了解到了在有声电影之前的默片时代的特殊职业。
默片解说员可以说是配音演员的雏形,但与配音演员不同的是,默片讲解员负责整部影片,独挑大梁,既要给角色配音,还有负责过场讲解,这很像说评书,可以说是与影像画面同步的评书,评书和配音的混合体。
一个好的默片解说员,可以赋予平淡的影片以新的魅力,也可能将优秀的影片化为平淡,是默片电影院的灵魂人物,可以让电影院起死回生,也可以让电影院由盛到衰,本片将默片解说员对电影的作用、对电影院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有两个喜剧桥段非常好笑,一个是柜子抽屉桥段,构思新颖,前所未见,笑点突出。
另一个是片尾混乱高潮戏。
在混乱高潮戏之前,影片是轻喜剧风格,混乱高潮戏则将影片推向令人捧腹的爆笑风格。
女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童年女主还是成年女主,选角都非常的质朴,不算漂亮,但是非常淳朴,是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相貌,让人看着很舒服。
还是挺有意思的。
对已然被时代淘汰的默片解说员提起些许兴趣,故事滑稽幽默,也有对职业热情的体现。
老解说员说,没有解说员,电影也可以存在,但没有电影,解说员就不存在了。
于是有了一小时四十一分处的高潮影片混剪解说。
解说员也可以讲出不存在的电影😂最喜欢的果然还是主角在监狱里给其他犯人表演解说的一幕,这种与《虎与龙》中小虎在监狱里讲落语类似的地方真是太戳我了。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做着喜欢的事时眼中都绽放着光彩。
而成田凌难得的主演也着实优秀,突破了自身气质的禁锢,老实巴交也演得很好,解说部分更是令人惊异的演出。
3分钟高潮部分不间断的解说特写是真的厉害。
其他演解说员的演员也都展现了高超的台词能力。
听他们讲话真的好有意思。
最笑出声的就是图里那段,“すまん”“アカン”“すまん”“アカン”“すまん、すまん、すまん!
”“アカンって、没安踏板!!
”hhhh
对这样默片时代的迷影故事总是会看得津津有味,日本的声优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 虽然警察和反派的线有些闹腾,多讲些永濑正敏那条线就好了哈哈,不过还是不影响整体的温馨有趣啦
周防正行用尽洪荒之力想做自己的影史和电影学表达,但是很悲惨得失败了……影像-叙事者之间,我们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还是要相信他人转述的?到底何为真实?因此聪子上台给自己的角色配音/两人在打破的幕布后对话然后并肩离去这一场景(这个打破第四堵墙的用法太太高级了)是全片最贴近这一主题的因而格外动人。后来导演努力把“闹剧”抻回主题——成田凌为随意剪辑的作品配音,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默片史,所以没有被打动到。说到喜剧的部分,结尾三个人借助各种形态的自行车互相追逐这个点做得很有创意很有默片感。周防正行还是那个大师。
独特而怪异 欣赏无力
默片解说员的主线中嵌套了一个爱情故事,两个层面都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笑料和走向看的我很累,45分钟能讲完的事硬撑了2个小时,观感特别像剧场版电影。感觉风格走向提供突出的同时,也限制了这部电影。
专业主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竹野内丰懂艺术,爱惜人才,枪法也好,这样执法才有灵活空间。永濑正敏虽然酒不离手,但起到了艺术总监的作用,在思想上引导成田凌的创作。德井优喝大了宁可丢钱都把三味线抱得紧紧的,加上正名仆蔵和田口浩正的trio,给一条鬼畜片子都能即兴。黑岛结菜跳出来救场解说更棒呢。
呃呃,立本开心麻花🙄
看不进去
虽然迷影,太闹腾了。
男主长得很像哈里斯带……真的完全不好笑
不愧是周防正行,一本正经的搞笑。
抱腹絶倒!捧腹大笑!故事背景似乎是在大正时代(鬼灭那个时代)。1926年以前,默片电影刚好风靡世界的时候。主角居然也叫染谷将太。这是一部指向性明确的“迷影怀旧电影”🎦。这部影片就好比《天堂电影院》、张艺谋《一秒钟》,好比没有强制煽情剧情的《今夜在浪漫剧场》。能让你找到爱看电影、热爱电影的初衷。所以说即便影院放电影已经是夕阳产业,但流媒体视频网站、两倍速播放,也永远不会取代这种灯光暗下时,浪漫的观影方式。难怪会是此次百丽宫“东瀛新风”影展的闭幕影片。
日影新片展看的6部电影中最最喜欢的,非常优秀,甚至可以提名第一届【金脆奖】的那种优秀,哈哈哈。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个性十足,充满魅力,比如可以手脚并用的放映员,烂醉如泥而又参透电影真谛的前首席解说员和富有魅力却又特别好色的现任首席解说员,弹三弦的,当警察的也都特别有趣。男主女主建立在焦糖奶糖上的爱情也非常美好与浪漫,选角也很棒,不仅有名而且符合角色气质。同时电影中迷影梗也特别符合影迷的口味,整部电影也算是一封写给默片时代的情书,充满了怀念,其中有一辆车的车牌是1895(电影诞生年份)也算是一个小彩蛋了。放映员蓝色铁盒的收藏令人羡慕,也希望体验一场带有解说员的默片观影,日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甚至让我都有些小小嫉妒了。
最后俊太郎以弁士的身份重新演绎被剪辑过后的电影片段,才切到了主题,即弁士与电影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从微观层面的馆间斗争,到宏观层面上的时代变化对自我职业身份的怀疑,哪怕是到了今天,也都值得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缅怀和探讨。只是电影本身有点过于拖沓了,尤其是子役部分活活演了20分钟也是大可不必,凌凌好可爱好可爱!
扛着一箱子钞票去打杂,这得有多么崇高的打工魂👏🏻
【日本新片展】2019.12.21大光明
【2nd HIIFF】轻松幽默酣畅淋漓,导演了解了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后又加了很多故事逻辑上去,在模仿中致敬了默片时代的转场等表现形式和叙事风格,又在后来“混剪”中让一百年前的人做了现在我们在B站做的事情。最后一段追逐戏非常有意思,又融入了日本民族天生的可爱幽默气质。爱了!
一般般 一半棄 沒有特別吸引我的點
毕竟我不迷影
返璞归真,关于电影的电影,简单的故事对默片时代加以致敬,卓别林和基顿大师级的无数迷影情节更让影迷会心一笑。可爱,简单,纯粹。
無法同理成田凌風靡眾人的辯士風采⋯但片中對於歷史細節的考究與置入,倒是比預期嚴謹。1915的陰台詞、巡演、亂入拍電影現場;1925,歷經關東大地震、純映画劇運動後的兩家電影院(傳統與現代)差異(包括空間、樂團配置、放映影片、經營者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