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第一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是在女高中生被父亲家暴时,镜头由女孩的哭声作为转场载体,衔接到了主角小时候目睹自己母亲被父亲家暴的时空。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这时给了我们一个小主角脸部的特写镜头,他掩着面,泛着泪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父亲的暴力行为,画外是母亲的惨叫和妹妹的哭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主角建立关系,这个蒙太奇也让我们理解了在此前的剧情中,主角为何如此暴力乖张,满嘴脏话。
我们开始同情这个流氓主角。
这样的蒙太奇与转场方式在后面也用了数次,起到连接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不同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蒙太奇用法,出现在结尾。
而结尾,又使用了两次。
倒数第一次,是主角死后,他的老板、姐姐、外甥和女朋友(女高中生)的反应。
作为观众,我们都期待他的这些亲友们会如何得知他的死讯。
但导演省略了这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像无事发生过一般,正常地生活着——老板如愿开了烤肉店,姐姐跟儿子、父亲生活在一起,女高中生回到学校上课。
正当我们感觉一切平静地,如同李沧东《绿鱼》的终场画面展现出的那般冷漠世情时,画面给到了殡仪馆里,老板、姐姐、女朋友失声痛哭的画面。
他们表演得很夸张,但跟前面的平静对比起来,内心仍然像被刺了般,流氓的死再一次激起我们的同情。
最后一个蒙太奇,在终场画面。
女高中生走出烤肉店,走在大街上。
当她走到一个路口,发现路对面的一个小摊正被一伙青年流氓掀翻,赶跑。
其中一个流氓回头了,看向了女高中生这边,从全景来看,我们知道那是女高中生的哥哥。
但一组女高中生和小摊的正反打之后,画面给的是主角的特写。
那一刻,主旋律起来了。
有人说,那意味着暴力的循环。
我觉得不是,暴力的承继早在前面就已经交代。
何况这个镜头的视点是女高中生的,不是揭示性的全知视点。
女学生看见路对面的哥哥,突然想到了流氓,镜头给到的流氓正是她脑海里的幻想。
她脑补到了流氓的所有经历:从小目睹家暴,出来做流氓,揍那些无为但暴怒的男人,挣钱帮助姐姐和自己......她理解了。
另一个层面,也是最浅显的层面,可以解读为:她看到对面的小流氓,想起了自己的流氓。
自己期待再一次见到他生龙活虎的样子。
原生家庭当然会滋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少年犯罪。
父母离异孩子孤僻会犯罪‘;父亲家庭暴力母亲,孩子有样学样会暴力犯罪;溺爱过甚孩子没谱啥都敢干犯罪;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心理扭曲会犯罪;父母太忙顾不上孩子,孩子会误入歧途犯罪;留守儿童渴望被爱所以内心偏执导致犯罪;爷爷奶奶隔代教育孩子缺失正常教育,行为失常会犯罪;父母过度教育压力过大孩子逆反,不是自杀就是犯罪;父母太穷,孩子自卑,对财富痴迷导致暴力犯罪;父母太有钱,孩子挥金如土,一旦受挫心理变态会受罪;父母一般小康,孩子庸庸碌碌,比上不足自卑,比下有余又狂妄,心态失衡会犯罪;有正常的家庭吗?
出了事,一总结,各种问题;人家好好的孩子过一生的,家里不也是各种麻烦各种烦恼各种不靠谱?
这种站在结尾,总结过程各种问题的结论,都是P话。
有TM的正常家庭吗?
谁的青春不是血泪斑斑?
不是一坨狗屎?
不是饥渴难耐又无的放矢?
不是煎熬痛苦又恣意盎然?
学渣为没前途痛苦,学霸为名次计较纠结;搞对象的找不着卧子,找着了怕出事,没搞对象的边自撸边自责;会打架的,三天两头被人堵胆战心惊,不会打架的看着人逼上来就怕挨削;跟老师关系好,被人说溜须拍马,跟学校来劲,直接写检讨挨处分开除留查;谁的青春,敢说快快活活一路长虹?
原生家庭的问题真的就是铁磁的定律?
没犯罪的那么多正常孩子,长大,成家,立业,难道家里就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本片被赞誉过审,诚然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回首残酷青春的类型电影。
只不过,所有的症结都指向原生家庭。
这个结论就太过于轻浮孟浪了。
好像如果我们投胎的好,我们的父母不离异,不打架,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的青春就会OK,我们就不会变成古惑仔,就不会混迹街头,跟人动刀动斧子。
导演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哲学家。
真的犯不上给出这样终极的答案。
你可以举个案,比如男主大流浪,家庭问题,家庭暴力的父亲,误杀了妹妹,妈妈车祸。
男主不肯原谅父亲,总是揍爸爸。
但血浓于水。
关键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献血给老爸。
个案是个案,个案不能当结论。
不过影片的所有主角们,挨个都是这个问题,就有点搞笑了,这就是导演自己想象和编织并且结论出来的人间炼狱。
女主,妈妈在外面找野男人然后死了,爸爸喝酒家暴还失忆,弟弟没事就抢家里钱还揍姐姐;合伙人老板,孤儿,就这还羡慕男主有个又不靠谱的爸爸,有就比没有强;同父异母的姐姐,单亲妈妈,带个儿子;电影就是电影,编导负责讲好你的故事,非要灌输你以为的价值观结论,也该悠着点,不能太个人情绪。
残酷青春,就像二八定律一样,对每个人都一样,这才是残酷的本质。
你的砒霜,他的蜜糖。
离异家庭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孩子;幸福家庭里出败家子坑爹货的概率也一样高。
2023年5月15日0:46
虽说给了五星,但在我心中其实这部片子并不能称得上是完美。
粗粝生猛的镜头总让我联想到金基德,不过相较于前者这部作品的剧作逻辑还是较为常规的,尽管有一些瑕疵(其实我认为金基德电影存在着用抽象化的符号遮掩剧作逻辑上的匮乏的嫌疑)。
虽说风格总能让人联想到老金,但归根结底这部作品的风格还是较为鲜明和独特的。
在展现暴力时采用了手持摇晃的镜头,这并非创新,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会使整体结构显得没有那么松散,由此可以看出该片主创在剧作方面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有一点较为有趣,在观影过程中,各个部分总是能让我产生不同的想法:影片以一场令人眩晕的暴力景致开头,而在开端部分,主人公的各种行为与其身份是高度吻合的,几乎是紧挨着“黑社会收租人 ”这一身份所产生的一般逻辑而完成行为的。
在传统剧作模式中,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猜全世界80%的电影都是按照这样的剧作逻辑行事的。
影片发展到中后段,在交代了过去的动机和推进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人与身份之间那死板的贴合便产生了动摇,终于在尾声部分主人公决定脱离此身份,但这仅仅只是决定。
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暴戾恣睢、野蛮横生、残暴蔚然成风的既定秩序,在主人公自由意识萌生时,既定秩序依旧岿然不动。
在此之前这个秩序推进他的行为于是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在这个场域里布下了粘稠的蜘蛛网,片中女主人公的弟弟兼男主人公小弟A便是在网上早已被蚕食殆尽的虫豸,所以当男主怯去身份的统治而焕然一新时,A无疑是愤怒的,这一愤怒使他迷失了自我,在慌张中杀死了主人公。
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或许是处女作所以主创格外宠溺,但俗话“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主创想法过盛,使整部片子在发展到后面时几乎趋于一个膨胀的状态。
这部作品想阐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前半部分想要探讨原生家庭、恶的延续以及一些现实问题,中后阶段却又诉说了一个以“温情”和“身份意识的觉醒”来对抗暴戾的既成秩序最终失败的悲剧,而到结尾却又承接了前半部分恶的延续的主题,这实在是让人有些应接不暇。
但归根结底,我爱这部电影,残暴的秩序使得几乎是人渣的主人公在结尾竟以如此壮烈的方式死去,这样的壮烈并非英雄主义式的,而是写给每一个在脱序与秩序中反复游走着的悲观主义者的挽歌。
此片的台湾译名是《窒息暴戾》,相比之下,我实在是十分喜欢《绿头苍蝇》这个译名。
我们都曾在荒草丛生的世界里跌跌撞撞的脱轨而行,正如那四处乱飞的绿头苍蝇。
又是致郁的晚上。
好看,但真费眼睛,一是煽情二是晃眼。
但匠气与小癖好藏得太浅了。
*弑父与恋父:导演的yj崇拜男主无差别的脏话反映其边缘化的无助——在社会上毫无地位的混混、家庭破碎导致的攻击性人格,就像受过创伤的猫狗,对任何刺激都会报以尖牙低吼,这一切始作俑者是“父”、继承者也成为了“父”并杀死“父”。
而影片中的母亲和女性角色则是宽恕与被救赎的结合体,这一点另论。
电影在大量男性武力的传递中,尤其是男主对小弟不断的肉体调教实现了希腊式的暴力灌顶。
小弟的背叛值得玩味。
刚入行时男主让小弟拿锤子,小弟不敢。
男主以父的身份让小弟展示自己的暴yang力ju,但时机尚未成熟。
在恶性的不断浸染中,小弟的暴力潜质被完全激发出来,最终拿出了坚cheng硬shu的锤yang子ju击qiang杀bao了父,通过“杀父娶父”成为暴力的新门徒。
而老板和其他小弟则是工作时凶狠,下班后憨批,他们更理解暴力作为工具本身是不能解释世界的,而男主则将世界与暴力等同。
父作为暴力的始作俑者,男主选择了成为父并将暴力泛化,开始与整个世界对抗并招致毁灭。
当然他需要女性来安置他的暴力,所以男主没有任何情色,因为他本人就是暴力、父权和yj的投射,他必须要将自己容纳到一个女性的怀抱中。
所以,影片中不是女性拯救男性,而是男性选择可以拯救自己的女性。
*基督的,太基督的综上,男主作为暴力的代表,承前启后的死在了小弟手中。
因他的死,世界仿佛净化了,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了。
然而结局女主和成为新一代街霸的小弟的对视告诉我们,男主的死完成了父的殉道,他的门徒将延续暴力的教义。
而女主的几乎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
看看她与男主的初始场景:男主一口白色的涂抹吐在女主红色的领带上,这场面似曾相识。
抹大拉的玛利亚以不洁之身被耶稣拯救,又在耶稣受难后哀悼和见证耶稣的复活,这与结尾小弟切换为已死男主的蒙太奇手法如出一辙。
圣经中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那把锤子最终被门徒用来将其钉在十字架上。
一只改吸花蜜的绿头蝇,改不了整个族群的食腐性。
更何况这花蜜,又有太多是枝裕和式的一厢情愿。
两个毫不了解对方的人,却都懂对方的人相互依偎,依靠。
看似被世界抛弃的男主最终因为自己内心的善良挣扎而濒死前的名字,意味着他并不孤独,有更多像他一样家庭边缘的人在包容他,陪伴他,为他落泪。
这种探究人心模糊人心概念与界限的电影本身就十分合我胃口。
男主的形象也很喜欢,他不在乎做人最表面的东西,他因为自己的遭遇只剩下赚钱来给自己最亲的人。
骂着最脏的话,干着最暖的事。
在他身上我只看到了人的本能的挣扎。
一出充满希望的悲剧,一朵粘这鲜血的玫瑰。
“一个人真正的不自由就是无法摆脱自由”男主就如此,表面看起来自由潇洒,但其实被内心所束缚的遍体鳞伤。
结局角色的悲喜交加的剪辑方式虽然有点突兀,但无所谓了。
最后一幕其实不是女主看到了男主,而是为了体现两人形象的反差,男主一开始的暴力到最后的温柔,变成了女主弟弟一开始的温柔到最后的暴力。
总的来说,非常喜欢。
也许有的人不懂,幸福的人怎么看得懂?
是,我们都有预感这是个悲剧,我一直有预感导演一定会杀死这个对父亲拳打脚踢的“自己”。
自编自导自演吗?
原来真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怕的生物叫做父亲。
爱?
不得;恨?
不可。
砸断了骨头还会连着筋。
如果没有爱,我为什么如此恨你?
我忍不住伤害你。
我忍不住杀了自己。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
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统换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盼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可是那些当了父亲和将要当父亲的人,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不要逼得孩子想揍你,揍了你,他只能杀了自己而已。
汉江边两人一同哭起来,这一幕让我感动。
到了这个年纪,我不再为浪漫的邂逅而心动。
可是看到这两个受伤的人依偎在一起,发自内心觉得遇见懂的人真好呀。
后来相勋说做完今天就不干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直祈祷不要出事不要出事不要出事!
可最后他还是头破血流,阿西巴。
再看不到侄子的演出,还没和万植喝一顿酒,还没和姐姐交心畅谈,最重要的是再不能和心爱的人共度余生。
他对身边的人都很好,最后却自己承受了所有。
他走了以后小弟还在继续他之前做的事,暴力的循环何时是个尽头?
父亲直接杀死了妹妹,间接害死了母亲。
他,在现场目睹了一切。
长大后,他成了收债的恶霸,生活与暴力划了等号。
工作方法简单而直接,骂脏话、拳脚相加、威胁恫吓。
语言功底匮乏到只会用“西巴”表达情绪,谋生手段单一到只剩下“暴力”。
这就是《绿头苍蝇》的主人公,相勋。
我始终觉得,人性精彩之处不在于至善,而在于“复杂”。
相勋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我们惊讶于他对暴力的情有独钟,却也感动于他与小侄子之间亲如父子的感情;我们咋舌于他对父亲的拳脚相向,却也欣慰于高中女生对这个暴徒的陪伴和治愈。
说几句题外话,在以前,中国的犯罪电影承担了太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宣扬主旋律的使命让国产犯罪片负“重”前行,被绑架的犯罪题材电影看来看去显得不那么特别“纯粹”,即使是涉及到人性中至黑至暗的东西,也总是走成“先表演后解释”的路子,用高尚的道德和温暖的感情去弥合电影里面的黑暗,殊不知人性之恶根本不需要解释,有些人脏得很彻底。
但是必须肯定一点,就是近几年的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已经有所突破了,比如近一点的《误杀》就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翻拍影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了。
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善恶的边缘就已经被淡化了,整部片子更像是犯罪者的博弈,人性的较量。
回到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同于国产电影过多地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坚守或者悖行,韩国电影更加关注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直接体现和人性扭曲之源的追溯探索,《绿头苍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反派角色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相勋却坏得让我同情。
一个耳光开启了这部电影,情节推进会让人把关注的焦点从“暴力”转移到“相勋”上来:这个男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对于大部分电影而言,“犯罪”是一个题材,而对于《绿头苍蝇》而言,犯罪只是一个基础,对于相勋扭曲人格的极端书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直击感官体验的暴力行径的直接展现看似是在“博眼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冲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消解了所谓“正义”的力量,引导观影者跨国善恶的界限拷问人性。
创作者借助沉稳冷峻的镜头揭秘相勋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极端人格的塑造不仅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让观众“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人物。
韩国的犯罪片很少去找寻善恶之间的界限,它们的原则是“家丑必须外扬”、“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结果是,不纯粹的“恶”被剥去表皮,剩下的可能是一颗赤子之心,或者是一个经历了折磨,为了自我保护只能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向世界摇尾乞怜的灵魂,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相勋。
韩国电影不太追求大团圆结局,往往给观众留下一个似乎被永远搁置了的问题,观众在这样的结局中延续思考,影片的情感张力借以得到强化。
通过电影的前3/4,我喜欢上了相勋这个角色;通过电影的后1/4,我开始对相勋的结局有所期待;最后,当我准备好迎接结局的时候,相勋死了。
但是我不不伤心。
因为回顾相勋的一生,观众自知前面的“喜欢”和“期待”都是徒劳。
在结尾处设置留白,当故事走向完结、人物关系完整清晰时,创作者把剩下的空间全部留给了观众,影片主体得到升华和提炼。
你可以把这样的设置理解为无奈和遗憾,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关于“恨”的美,透过隐痛,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着宿命论色彩的命运悲剧背后的人性之光。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光看电影的名字,绿头苍蝇,多么令人恶心的生物,但电影结束,却让我对这样的生物,生发了由衷的好感。
它们是多么热烈地宣扬着生命力,在世界最肮脏的角落里,嗡嗡地叫着,执着地生活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电影中的主角,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愤怒,那么残忍,看似毫无人性,但细究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我们可以在爱里沉醉,感慨着世界的美丽,同样,大部分的我们,在恨里生存,也会对同样的世界保持愤怒。
主角就是在恨里长大,在对父亲的恨里,用自己的拳头向一个个债主发泄,在初中生之前,他是蒙蔽的,被他的愤怒蒙蔽。
所以,他才那么喜怒无常,那么歇斯底里。
遇到初中生后,他开始变化了,渐渐地在心里有些柔软的东西开始发芽,影片中,有一幕,主角、初中生和他侄子一起出去,在大街上玩,看到哪里,好有感触。
这个社会是多么奇妙,家庭里挚爱的人,会相互伤害,而家庭外的陌生人,那些在暴力危害下的人却能一起开心,一起微笑,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嘲笑。
是谁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组成家庭?
又是谁,盲目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头脑总是被社会的言论所占据。
社会说,我们要稳定,要去维护家庭的稳定,我们要创造和谐。
口号淹没人性,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却被这些口号牵着走,我看过那些夫妻间为了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不被别人说闲话,宁愿将就着过。
在生活面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放弃尊严,放弃爱情,最后混混沌沌过完一生。
到最后,也弄不明白,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我们是人,是一个生物,我们首先是自己,而后才是其他。
因为爱与恨,这样的在乎,在乎到迷失了自己,在爱里沉醉,不知世界的残忍和丑陋;在恨里,蒙蔽着眼睛,只想着发泄恨意。
我们是什么,对于别人带给的伤害,我们是该如何面对?
我们要像猛兽一样还击,还是像落败的狗儿,残喘一生?
很显然,主角是个野兽,他在不断向自己的仇恨还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那样的方式不对。
在恨里,我们永远得不到解脱。
其他的仇恨,无可说起。
家庭暴力带来的恨却是带着至亲的爱,就如主角喝完酒后,痛苦地跑到父亲那里,一边痛扁着父亲,一边嘶喊着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你要伤害我们,为什么我和你一样,也是选择伤害别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原谅一切伤害,放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巨大的智慧。
所以,在如此沉醉于凡尘的我们,才会那么不肯原谅,那样愿意饮恨。
但终结于人类生存的大道,我们终究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需要爱,这里没有爱,我们就去那里寻找。
庆幸的是,爱这种东西,从来不缺,社会再残酷,人心变得再复杂,总有爱在。
暴力永远是现象,是手段,是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
你可以说,爱在,就会有恨。
但你又可认为,爱永远战胜恨。
爱能包容一切,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
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即使怀抱恨意,也不要忘记回归爱。
这样,就算我们走多远,也不至于迷路。
鬼才导演兼男主梁益俊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作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男主是一个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从小经历父亲弑妹母亲横死,他是在打架中长大的混混靠暴力维生,可心底仍然是有爱的,他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的外甥和女主,最终在遗憾中死亡,这或许是他早已预料到的结局也是他希望的归宿,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父系为尊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只无处可逃的绿头苍蝇。
最后影片展现了一副人间的循环地狱,女主望着正在打砸中的弟弟仿佛看到了生前的男主,结尾把主题与概念无限升华,暴力衍生更加的暴力。
当男主躺在女主的腿上,两个人情到伤心处泪流满面,让人无比心痛无比共情,他们何尝想要这样的家庭呢,可是家家就是有本难念的经。
“因为血太浓所以恨的也深,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双刃剑,我要怎么才能把你给我的血统还给你?
所以那些幸福的看官们,不劳烦您期望他死了,他会自己惩罚自己的,他迟早会杀了自己的。
”“就算是穷凶极恶的混混,他死亡时也会有人为他哭泣,而他也终将因为留世之人的留恋而安眠归去,希望下辈子不要再这么痛苦了。
”
很暴力很粗鲁,但是男孩式的,就像他脚下那双没变过的NIKE球鞋
小混混,
有那么一刻~历史惊人的相似~我甚至不知道~高中女是如何原谅男主角的~她明明看到了那个年轻的他~难道这也是一种绝望的包容?也许他们相似得太多~
只是为了暴力而暴力
韩国电影现在流行暗黑结局吗?你拍的再深刻,也不能完全脱离于法律吧?首先,男主角打了那么多人,包括警察,居然没有人来抓他,不可能吧,在韩国总统都要受调查,抓你一个打架的小混混不是轻而易举吗?还有女主角的弟弟把男主角杀死了,难道警察也不抓他!
6.5,女高中生和混混头目的瓜葛编造的太扯了。。
欢声笑语中突如其来の痛哭。 表面残破却慢慢长拢の伤口, 接近治愈却走向死亡の事实。 所有の爱都从痛苦中剥离而出。 即使我死了 ,请带我去..
电影充斥着一种社会底层的生猛气息,男主这个暴戾的男人绝对是辣白菜吃多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暴力,但是身为社会边缘人物的男主却挣扎在这个世界的底层,他每一次挥拳都透着对世界抗争无果的无可奈何!不过与以往以勾画社会弱势群体轮廓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里边的强者不是握有话语和权力的主体。这种强烈的颠倒使之表现的辐射力更有力度。弱者们可怕的家庭是悲剧命运的开幕,他们的家人不是可以信赖更别提依靠的对象,但却不能远走高飞。因为惯性和钱。家的空间成为想用暴力毁灭的程度甚至想把家人的心脏用匕首挖出来解恨一个循环的地狱。电影不加任何溢美的手法生生粗暴地把这个荒唐而真实的现实呈现出来。观者的情绪在“冰与火”的界限中游走。
暴力只会产生新的暴力 不断循环 以至无穷 话说打死流氓的到底是不是小胖妞的哥哥阿!!!
梁益准长得真像张默啊,两个弑父人格的故事。
会拍这种电影的人莫过于对世界极度悲观者,强行暴力,8000人评分
暴力的外衣下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
贼闷。韩国《小武》。一个暴力男的家庭伦理大戏。导演自编自导自演,我却没有从片里看到细节和新东西。男主角全程一个狂躁症患者,骂着脏话。这样的混混真是太图解了。《小武》虽然慢,好歹也讲了一个送红包,一个谈恋爱,一个戒指故事。小武虽然是小偷,也喜欢唱歌。《绿头苍蝇》就粗暴许多,故事看得发困,展现了一个混混和一个学渣少女的家庭,穿插搞了一点暧昧元素。整个故事只有呈现没有推进。最后男主不出意外的死掉,死之前立个毫无价值的flag,一切都很陈词滥调。无聊。
演技可圈可点的
写实的震撼,难以相信这是独立电影,自编自导自演实在是碉堡了
自编自导自演处女作……
鲜血与骨肉塑造的土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初衷应该是希望这世上再也没有枪炮与战火。人们似乎不知道土地的养分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战争是没有了,奇怪的是粮食还是能长出来。电影整体节奏把控的很好,最后的插叙更是点睛之笔,结局在意料之再又在情理之中。世界上还是需要暴力的存在,毕竟让敬畏比人爱戴更安全。
如果说结束一切就是悲剧,那新的希望是否等于在悲剧中诞生?人若是战胜了烈火,将变成比烈火更可怕的怪物。全相勋(大哥)亨仁(侄子)焕圭(新人)韩妍希(高三)韩英载(弟弟)
以暴制暴的咆哮派
自导自演还挺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