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精彩的叙事和故事线。
我曾以为毒品不是根源,人才是根源。
虽然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以为人可以强大到抵抗诱惑,我直到读到圣经里的“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but deliver us from evil”才知道人没有那么强大可以抵抗诱惑。
我们到处对毒品宣战,越战越勇,却留下身后的一片狼藉,但是并不能因此放弃。
我们需要更强大,不仅需要继续战斗,像那个警察一样,而且需要对家庭的爱,回归到家庭,像小女孩的父母,而且要回归到对社区的爱,像哈维尔(非常闪光的一个角色,演员也非常出色,提水桶在边境杀手也出现过),知道对社区爱的投入会帮助孩子成长远离这种恶。
导演和编剧的这种观点简直对我胃口。
导演镜头运用的太有特色了。
正如片中官僚所言,这是一个市场,有供需关系。
有市场,意味着存在一切商业手段,有广告,有推销,有物流,有质检。
有现金流,有账务,有一切商业社交,甚至政策斡旋。
你可以看见商家之间的竞争,手段极致。
这就是毒品网络。
这是一个系统,这不是单纯的惩治犯罪就能了事的,因为即便这个人不存在了,自然会有新一个人接替。
连接两头的是人的欲望本身。
不幸的是,人无法完全理性。
所以有效的办法,自然不如影片的结尾。
慈爱的父亲放弃冠冕堂皇的职位,就在第一线,就在他的家人身边,用心去保护女儿摆脱毒品。
而把金钱投到一些基础建设上,我们又能看到精彩的棒球,又能让我们的孩子免于黑夜深街的孤魂游荡。
当然,打击毒品犯罪是必要的,但需要更多智慧,而不是僵硬的司法体系。
听说这个电影,有两个渠道。
一是史蒂文·索德伯格,二是祝虹。
前者是本片的导演,后者则是我们的老师。
上学期伊始,在做祝虹老师的一份作业,课题是“美国独立电影”,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认识了这位著名的导演。
并由此契机看了他的成名作《性,谎言,录象带》。
可惜一别半年,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
在后来的课上,祝虹老师又提起了他的这部获奖之作,于是千方百计寻觅来,却直等到现在才有时间看。
接近午夜时分,头脑比较清醒,才能理清里面复杂的故事。
说复杂,复杂在结构上。
看影片时会让人想起《低俗小说》,也会想到近来风头很足的《CRASH》,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不落俗套的叙事手法确实值得称道。
影片由四个相互独立但又互相关联的故事组成。
A.在墨西哥,两个警察参与了逮捕毒贩的活动,却迫于压力,不得不和上面的人一起从事贩毒活动B.一个正直的法官被升迁为毒品管制署最高官员,但是他的女儿却沉迷毒品,被送到戒毒所却逃了出来,让他焦急万分。
C.两个缉毒警察逮捕了一个中介毒贩,想牵出幕后黑手,作为证人被收押的毒贩却被涉及利益的人灭口。
D.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丈夫贩毒被逮捕,妻子在欠债甚多的情况下接过丈夫的生意,并为了救她的丈夫找人杀了那个证人。
四个故事交叉进行,时简时详,里面的人物在四个故事里有同样的身份,价值作用却完全不同。
错综复杂的关系撑起了整个“毒品网络”。
或许这是那个美国社会的缩影,但即使是缩影,也足够复杂到溢出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
禁毒的工作是艰巨的,即使在中国,打击力度如此之大都很难控制其危害。
更何况那是美国。
片中法官的女儿说了句话,“在我们这个年龄,找药比找酒容易”。
片中也提到了25%的学生都有嗑药的习惯。
在这样一个毒品泛滥的国度,想要彻底根绝毒品是完全不可能的,最多“把比例从25%降到10%”。
上任不久的法官原来对此很有些雄心壮志,拟订了多套方案,既要控制买方,还要联合墨西哥官员去消除卖方。
只是在吸毒成燎原之势在社会蔓延的时候,他的女儿却给了他重重的打击,以至在就任仪式上,他语无伦次,最终逃之夭夭。
这是结局B。
事实证明,女人如果狠起来,确实比男人还麻烦,因为她们很容易被感情冲昏头脑而不管是非曲直。
D中的妻子最终救出了自己的丈夫,她只身与丈夫的合作伙伴周旋,雇凶干掉了C中被捕的证人,最终邪恶战胜了正义。
C中两个幽默风趣的缉毒警察之一却在保护证人时不幸牺牲,令人扼腕,是为结局C。
墨西哥警察忍辱负重,不惜出卖同伴以获取毒贩信任,最终彻底摧毁了贩毒集团,要求美方配合的条件仅是给孩子们建灯光棒球场,影片也是以孩子们快乐地打棒球的画面结尾,很是光明,结局A。
四个故事虽然都与禁毒有直接关系,结局却大相径庭。
或许意味着这场战争只能取得局部的胜利。
确实有很多毒枭被打掉了,但是因为巨大利益的诱惑,更多的贩毒者却涌了出来,受害者在不断增多,但是对毒品的需求却不见减少。
因为TRAFFIC,毒品运输,实在太容易。
四个故事归结到一个点上就是TRAFFIC,这是个高度浓缩的标题,如果没有中文译名的话不看电影一定不能理解。
故事的叙事性方面毫无问题,清晰流畅,有些赘笔甚至一跳而过,十分简练。
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的色调。
在墨西哥的所有场景都用了黄色的滤镜,营造出一种陈旧的落后感,这便是毒贩们生存的环境。
而禁毒者们在办公场合则给了蓝色的滤镜,一种冰冷的,钢铁似的质感。
有时候这种蓝色也用在描述吸毒者们亢奋的情景,或许是一个巧合,或许是一个暗示,不能断言。
而一般的美国日常生活则是正常的色调。
除了D中幸福家庭生活片段,也有高中生买毒品吸食毒品的镜头,言下之意或许是把这都归结成一种美国人固定的生活方式,毒品已经完全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听起来有些恐怖。
事实是否就如电影描述的一样?
肯定不是。
这只是一部电影。
但是它又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
该评论系作者个人观点,更多杂感见于以下BLOG,有不同意见亦可留言于此: http://welcomebykim.spaces.msn.com
这场所谓的战争,焦点或者是要点到底在哪儿?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超过100%//200%//300%巴拉巴拉。
不似正常犯罪片,警匪电影,几乎全在黑夜中。
本片几乎所有场景,均在近乎垂直而下的阳光中,自然光的真实感和压抑告诉我们,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身边,朋友,亲人,家人,老师,学生多线交叉叙事,似乎想说的是,谁都没有办法掌控全局,掌握主动。
不管是罗伯特,还是哈维尔,谁都是棋子而已,都在别的更大的人手中掌控。
我们不可能用unlimited的预算去进行这场战争,一种宿命感,无力感。
还好,我们只能在内心中寻找安慰,家人亲人始终都在身边就足够。
查柏林电影节资料的时候,发现本尼西奥 德 托罗曾经因为《毒品网络》夺得柏林影帝。
于是去看了索德伯格的这部作品。
因为对《永不妥协》不太感冒,所以看的时候也没有抱多大希望。
看的是品质很差的VCD版本,结尾10多分钟没有字幕,我的英文水准只听得懂骂人的单词。
尽管如此,还是感觉非常之好。
片子做得很平实,基本没有玩弄什么花哨镜头,也没有大场面大手笔。
就视听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享受的。
《毒品网络》的好,来自于影片内在对剧情和人物的成功把握,就这一点,与花大价钱营造虚空幻象的影片不在一个档次。
《毒品网络》的结构很奇特,围绕着毒品这个中心,三个主要人物牵出三条主要线索,这三条线索并不是一单元一单元地分割开来,而是互相牵绕着齐头并进,最后编织成了一张“毒品网络”。
影片涉及这个网络里方方面面的人物,墨西哥、哥伦比亚和美国的许多城市,看得见的,和潜在的游戏规则。
三条线索: 墨西哥警察(本尼西奥 德 托罗)和同伴缴获了一批海洛因,半路被军方接手。
军方要两个警察帮忙抓一个贩毒团伙的杀手,拷问得出这个贩毒团伙的内幕,并一举剿杀。
哪知军方将军其实是另一贩毒团伙的头子,所谓清剿不过是黑吃黑。
得知真相后警察同伴欲把消息捅给美国调查局,不幸被灭口。
本尼西奥联合美方抓获了将军,铲除了这个帮派。
这一段故事是以黄色调呈现的,也是影片中最凶险莫测的一部分。
焦虑的黄色,烈日的颜色,暗杀、酷刑、黑帮,杀机四伏。
而在美国,刚刚上任的缉毒法官(迈克尔 道格拉斯)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哪知十六岁的女儿卡罗琳竟然早已吸毒成瘾。
一方面是举步维艰的事业,一方面是女儿的步步堕落甚至失踪。
在寻找女儿的途中,法官深感缉毒之路艰难,最后只能是无言结局。
卡罗琳品学兼优,年轻的她也为无处不在的毒品诱惑污染,逃出勒戒所后,出卖肉体获取毒品。
她的男伴铮铮有词地说着:“在街上站两个小时就可以赚到五百美元,剩下的时间随你打发,谁还会去学法律?
”以蓝色调呈现的这一部分,据说是吸毒者眼中的世界。
迷幻、寒冷,让人痛心。
在另一部分里,两个警察抓住了一个毒品中盘商,中盘商供出了上一层的大盘商。
大盘商的妻子(凯瑟琳 泽塔-琼斯)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养尊处优的她陷入生活困顿,而丈夫的供货商又以儿子性命要挟要她还数百万美元的债。
为了救出丈夫,她接触丈夫的供货商,以下一笔生意了结债务,并要求对方派杀手杀死了准备出庭作证的中盘商,大盘商于是被无罪释放。
警察并没有因此放弃。
这段是正常影像,中盘商和黑人警察的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
一个网络: 南美,哥伦比亚,是毒品的主要原产地。
毒品泛滥的墨西哥,禁毒的军队高层是贩毒的最高头目。
贩毒帮派不仅跟警察斗,还自相残杀。
这里的毒品经过在美国的大盘商,进入美国市场。
大盘商开设几家空头公司洗钱,贿赂海关,用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手段输入毒品。
大盘商把毒品分散卖给中盘商,中盘商又分散给毒贩。
这中间一节一节都是连环套着的,而流通进来的毒品,到了最后一个毒品贩子手中卖给吸毒者,仍有三倍的利润。
你在街头站立片刻,就会有人来向你兜售可卡因。
按片中人物的说法是:“青少年买到毒品比买烟酒还容易。
”警方严打的结果,常常是使毒品变得更加价廉物美。
从总统特派法官,到默默无闻的缉毒警察,从大毒枭,到街头小贩,他们都是这张网里的人。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几句台词: 道格拉斯的前任说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大意是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就把责任推卸到前任身上。
如果再遇上,你就卷铺盖了。
道格拉斯的妻子知道女儿吸毒已经六个月了仍然隐瞒着,因为她认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女儿总会回来的。
道格拉斯问将军:“对于吸毒者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将军:“吸死一个是一个。
” 被抓住的中盘商对黑人警察说:“你们做的这一切毫无意义,不过是帮助我的对手铲除我罢了。
” 本尼西奥:“你喜欢棒球吗?
给球场装上灯光,让孩子们能有地方打球,这样就不会有人去吸毒了。
” 结尾,本尼西奥在棒球场外看孩子们打棒球。
三个主角: 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三个方面的故事都保证了情节张力和人物形象的质量。
即使是那些没有多大的空间进行挖掘的人物,也能抓住特征塑造得个性分明。
三个主角中,道格拉斯和琼斯都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道格拉斯在形象气质上与大法官这一角色十分贴近,有几段很显功底的表演,比如寻女途中被毒贩拿枪威胁,恐惧和尊严交织的表情;找到沦为妓女的女儿时,手轻轻抚摸过女儿的背;还有新闻发布会上哽咽泪下,黯然而去。
琼斯扮演的角色一开始很让人同情的,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她竟然转变成了毒品网络里的一员干将,转变非常自然有说服力。
至于本尼西奥,我看过他的两部作品,《21克》和《毒品网络》,他的角色都是间于主角和配角之间。
他后来得的是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在这部片子里,他的表演是我看下去的动力之一。
私心来说,这样投入,充满魅力的表演,即使得最佳男主角奖也是毫不过分的。
与《21克》的疯狂和张扬比起来,《毒品网络》中的他冷静得多,也真实得多。
这并不是一个光芒四射的角色,从形象上来说,他也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演员。
他的好,在于不需要拿出几个镜头、几段情节来圈点,他的表演是一个整体。
在充斥着太多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的电影里,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精彩的演出了。
影像: 索德伯格亲自上阵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这部电影。
很显然在形式上,导演没有什么野心。
炫目的技术固然可以把电影制作得美轮美奂,但也使电影日渐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
《毒品网络》基本上是纪录片的风格,比如道格拉斯会见议员们那些对话,还有烈日下本尼西奥听见杀手被刑讯惨叫,戒毒所几个病人陈述自己的故事,都是很客观朴实的镜头和切换。
这是一个全景式的故事,庞杂的内容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得益于编导对电影节奏的把握。
恐怕饱满的光和色不会对电影叙事有任何益处,反而是这样质朴的画面让电影有了一种真实的粗糙的质感。
电影刚开始我觉得画面质量很差,但是进行到半个小时后,精彩的故事已经可以使这些细节忽略不计了。
个人感觉: 虽然是几年前的片子,却是今年我看的最好的电影,很有力,很有分量。
记得那年《毒品网络》撞上《卧虎藏龙》,索德伯格夺走了李安的最佳导演,还曾经很失望。
真的看了,才发现的确是好片子。
近乎完美。
毒品,好不时髦的称谓。
关于它,负面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其妙处却也会让人欲罢不能。
有人因为它飞黄腾达、春风得意,有人因为它苟延残喘、悲催度日。
在无监管的街头巷尾、匆匆人群中,它就像“伏地魔”般拥有着无限的魔力,人们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在中国它有着另外的名字,公权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帮派恶斗,警方腐败。
J的好友向警方卖了general萨和马的消息就被杀,frank flower先出卖了自己人又帮被出卖的tyuana帮头子老婆杀其手下(证人),然而ray却被误杀。
ray的好友替他报仇在tyuana头子家里放窃听器。
J(墨西哥缉毒警察)经历朋友之死后说 我感觉自己是个叛徒 后来又说,若是没有他,萨(老头子卧底)和马(整容没死的那个)也不会这么快逮住。
frank flower(带墨镜的杀手)被警方释放时问:你们不杀了我吗?
对方回答:欧式兄弟会杀了你的。
最后他也被击毙了。
证人被tyuana头子毒死。
J曾小心地向美国人警告:小心雷帮(卧底的帮派,想搞垮tyuana帮),没有被发现,他活了下来,被告知:这就是老头子的做事方式,看你可靠不可靠。
tyuana帮头子一进去他的兄弟就谋他的钱和老婆,最终被获释的他杀死。
J为什么在泳池里跟美国人突然提到棒球场的灯?
也是电影比较文艺的地方,他说:孩子们晚上打球有灯,比较安全,就不会去。。。
(吸毒贩毒,违法犯罪) 后来雷帮被除。
结尾,J夜晚坐在有灯光的棒球场上,预示着一个给孩子们的更好更安全的生活。
是J心愿的达成。
《毒品网络》Traffic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编剧:斯蒂芬•加汉 Stephen Gaghan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本尼西奥•德•托罗(Benicio Del Toro)/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所获重要奖项:2001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男配角奖。
先来给大家讲个段子:许多年前,有一个学电影的学生问了杨德昌这么一个问题:杨导,这场戏我该怎么拍。
杨德昌干脆地说道:你想给观众看到什么,你就怎么拍。
这段,看似与这部《毒品网络》风马牛不相及的段子。
其实,“通灵”了电影除了造梦之外,又一个内核动力——逼视现实的暧昧。
而这,恰恰是这部《毒品网络》所矢志不渝的。
这么近,那么远就叙事结构来看,整部《毒品网络》以三组故事的平行叙述展开。
仿佛一场活生生的现实案例;缉毒高官、底层探员、普通家庭,三组故事以一种“三位一体”的姿态,逼视现实。
那么,这部被美国影评家罗杰•艾尔伯特(Roger Ebert)认为“对当今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的电影,又是如何透过摄影机对现实素材进行“过滤”的呢?
浅显地说,索德伯格用他手上的镜头带我们进入了那个名日“毒品网络”的大门。
孩子们从“门中”进入毒品交易区,孩子们从“门中”拿走海洛因。
显而易见,《毒品网络》充满了大量的滤镜。
影片第一次出现蓝色的滤镜是在一开场的法庭戏。
当威严的法庭出现在如此的滤镜之中,一种压抑仄厌的气氛,扑面而来。
影片的第一男主角出场。
显然,他的整个人物命运在这种蓝色的滤镜中,被“过滤”。
除了35mm胶片的标准格式,这部《毒品网络》还大量地采用了65mm胶片的拍摄方法。
犹如一种回忆的颜色——土黄色的冲洗效果——配随着贾维尔(Javier)的出镜入境,频频现身。
而这个颜色惟一的一次“融入”正常世界,是那些高官对毒贩的窥探——望远镜。
到此,这部影片的内核思想,也随着这个“窥探镜头”显现了出来。
他们看似远离正常社会,实质则深入到正常社会的各个角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打光上,完完全全地“复刻”了好莱坞上世纪七○年代的惯用手法。
评论音轨中指出的“有点核爆似的阳光”,其实是一种电影工艺的精雕细琢。
为了得到这样的效果,导演(身兼摄影师)索德伯格一方面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上滤光镜;另一方面他为了防止再曝光,特意再次过滤白光。
这样的效果,我们在岩井俊二的某些影片中,亦能看到。
当然,索德伯格之所以如此处理。
只是,为了将这个活跃于各个故事之中的人物封闭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之中。
除了一个地方:当卡罗琳(Caroline)被毒贩(黑人)性侵犯的时候,窗外传来了孩子的嬉闹声。
她个人私密的空间(躲在浴室吸毒),被打碎了。
于是,当她获救之后,她开始在某康复协会(开放的空间),与人交流。
“拍电影就像创作,每一部片都会教给我新的东西。
而这部《毒品网络》,只是交流。
”索德伯格如是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连串的对话。
更有考据学家指出,这部电影的开口人数,超过了一百多人。
关于交流,我们可以在本片中找到三处鲜明的例子。
其一,卡罗琳一家的家庭会议,以一种凸显的“三角形”构图,展现了他们对女儿吸毒事件的鲜明立场。
该段落,最后以沉默,终止对话。
其二,索德伯格利用麦克(Michael)的以身作则,来展现一种“听众”(出席上流社会的宴会,听人高谈阔论)与“话事人”(出席新职位的任命,道出真相)之间的情绪落差。
其三,索德伯格通过“溶镜”将围坐在一圈的某康复协会会员,剪辑在一连串的横Pan镜头之中。
他们之间的沟通不是闭合的,而是开放的。
关于空间的利用,索德伯格更是频繁地利用深焦和人物在画面中的纵向行走,凸显一种人物内心的倦怠感。
比如:麦克走入白宫和走出白宫这两段,人物的内心情绪,千差万别。
《毒品网络》时长147分钟,但是整体的节奏性却表现得异常出色。
三组故事的交叉叙事,在海伦娜(Helena)遭到黑帮威胁之后,迅速地加快了影片的行进节奏。
快镜头、倒拍镜头、分割银幕、以及四十五度的仰拍角度,都使得影片的后半段,步步似惊雷。
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之中,索德伯格却用了一种自然声——风声——来加强人物的悲剧性。
而非,现今好莱坞流行的电子摇滚。
张弛之间,观众的情绪,自然得到了充分的调度。
就好像,索德伯格在评论音轨中的感叹“这部电影有太多的问题值得讨论”;再此,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之作。
“9·11”之后,美国开始了一场全球性的反恐战争,尽管这是一场普通人并不愿意发动的战争,它由鲜血开始,必经更多的鲜血才可望结束,但起码它是实实在在的,有战场,有明确的敌我双方,有真实可见的目标,也就有可预期的胜负和结束之日。
对美国人来说,还存在另外一场战争,它在“9·11”之前早已开战,战争的结束却遥遥无期,甚至它可能会是一场永无尽头、不会胜利,但却必须打下去的战争,那就是白色的禁毒之战。
2000年,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把这场战争搬上了银幕,拍摄了获奖影片《毒品网络》。
这可以看作是一部给美国人鼓舞士气之作。
其实他清楚这场战争规模之大、涉及人员之复杂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没法比的,就像电影中那样,这不仅仅是执法者与罪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是政府与吸毒的民众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战争。
电影的视域包括了两个国家,它们的司法机器和军队、毒贩、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触及到了上上下下的许多个角落,虽然仍比不得真实的情形复杂,但对一部只有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而言,内容和头绪已经太多了。
索德伯格控制得非常出色,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条不紊地导演了这场复杂的战争,结构紧凑,张力十足,非常好看,既吸引观众的眼睛,也调动大脑去思考。
电影的复杂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墨西哥的警察和毒枭,美国的毒贩与司法人员,身为大法官的父亲和吸毒的女儿,三个场景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框架,情节虽然各自独立发展,但却隐隐统摄于毒品之下,代表不同的利益、阶层和欲望,交错行进,推动剧情。
每个场景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又不是单一的,具有完整的警匪片或家庭伦理片的戏剧冲突,其中的人物两两相对构成了每个桥段、甚至每个镜头内部直接可见的张力,使影片在细节上也毫不松懈,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索德伯格的镜头在场景之间切换,看似从容不迫,没有快剪跳切,但由于他成竹在胸的大局观,很好地掌握了不同场景故事之间的剪辑点,所以几乎没有过场戏,每换一个场景,都是最直接地进入情节,剧情此时肯定已有所发展,观众的头脑要不停运转才跟得上他的节奏,而单一场景内部当下发生的事情由于人物之间潜在的冲突,也总是牵动着你的神经。
这样,无论从细部还是整体来看,电影都丝毫不给人凌乱沉闷之感,而是一直在牵着你不由自主地深入进去。
比如影片开始是墨西哥沙漠中警察逮住了毒贩却被突如其来的军队半路劫走,当下一次出现时军方突然请德尔特罗扮演的警察帮他们做事,第三次出现时,德尔特罗已和将军要他找的杀手坐在同一家酒吧。
这中间省略了背景和过程,剧情快速发展,很快便让我们发现了将军的秘密,使情节更趋复杂,对德尔特罗和搭档的感情、他与将军的互相利用也提前作了铺垫。
复杂还表现在剧中人物众多,十几个主要角色很难说谁的戏份更重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索德伯格却使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显得立体丰满,没有脸谱化,而且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人物的情感贴近普通人的经验。
本来已经让我们完全失望的德尔特罗到了结束部分才忽然露出了孤胆英雄的本色,这之前他不得不忍辱偷生甚至出卖一起出生入死的搭档,就让我们更加感到了这个沉默警官的悲剧身分和人格力量。
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的毒贩之妻,由一个听到对丈夫的犯罪指控都会吃惊的贵妇向精明干练的女毒枭的转变,其原因紧贴好莱坞一个重要的煽情元素——家庭亲情,使观众觉得她毕竟有值得同情之处,是个给人真实感的转变。
道格拉斯正准备大干一场,领导一场有声有色的禁毒战争,忽逢后院起火,陷入了和吸毒女儿的家庭战争之中,这场个人的战争让他明白了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光凭一腔正义,他的老拳甚至无处着力。
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口不能言,几欲泪下,这种掺杂强烈个人情感的公众表演,一定会深深地打动家庭观念极强的传统美国观众。
索德伯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动人以情,又时时警惕着,不会让这种感情泛滥,影响人们关注影片严肃的主题。
片中大多数镜头是中近景,甚至用了美国主流电影中少见的手提摄影,突出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以体现纪实的风格。
他的镜头不会像电视新闻那样大肆渲染法官和毒贩之妻的个人情绪,道格拉斯找到为换取毒品而出卖身体的女儿时,也仅仅是给了他一个含泪爱抚女儿的镜头,然后转头而去,外面即使艳阳当头,依旧是个泛着冷冷的金属光泽的吸毒者眼里幽蓝眩晕的失血世界。
这是正常美国人的世界,毒品泛滥,中学生买毒品比买酒还容易。
墨西哥的场景则全部用了黄色的滤镜,连街市上也尘土飞扬,空气里透着股夏日懒洋洋的腐朽之气,黄色似乎象征各种势力所争夺的毒品的控制权,对金钱的欲望和血腥。
奇怪的是表现美国毒贩的场景,色彩却是最接近正常的,饱满明亮,赏心悦目。
为什么这样呢,色彩不是这部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象征符号吗?
我想了又想,得出的结论是,这也许向我们透露了索德伯格的真实思想,比那个鼓舞人心的光明尾巴更真实——只要自由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欲望不会熄灭,毒品,以及其他的罪恶也就不会退出舞台,罪恶无处不在,这反而是社会的常态。
索德伯格十多年前在戛纳以一部从容而执拗的小制作《性,慌言和录像带》一鸣惊人,但他后来很快主动放弃了这样的制作方式和风格。
《卡夫卡》借大师之尸还悬疑之魂,虽有针砭工业社会之心却更多黑色喜剧的效果;《山丘之王》讲述“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传统价值的回归和对温情的认同;经过了几年商业片成功和失败的摸爬滚打,他终以《阿莲正传》和《毒品网络》成为了好莱坞的主流导演,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更是抱得金人归。
《毒品网络》让我们看到了他娴熟的电影技巧,对这么复杂的故事控制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人入胜,同时主题严肃,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最主流的电影奖颁给他还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现在写这部一年多前的好莱坞大片难免有炒冷饭之嫌,所以动笔之前先查了一下,发现一年来对它的评论竟也一直很少。
一个拍艺术片起家的大导演,自觉地转向主流发展,精通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又关注现实,严肃而不沉闷,克制而不枯燥,我想这样的人不仅美国需要,中国其实更需要,所以,尽管有些不敢趟,我觉得还是有写一写的必要吧。
当然,这属于题外话了。
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它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来走 特别是结局电影多条线路的展开方式也很棒 让故事更深入人心想说的是内容电影中某人说 墨西哥两大毒品帮派 他们也在相互竞争 美国协助打倒其中一个 实际是在帮助另一个壮大势力 说白了也是在贩毒想要彻底禁毒根本是不可能的 新上任的反毒领导人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作为反毒领导者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吸毒 而且陷得那么深最后他辞职了 小家都管不好 如何管大家呢 所以说 打击贩毒团活只会起到表面作用 反毒最根本的方法还要从青少年入手如果每位父母多给予自己的孩子多一点关注 多一点引导 他们也不至于迷失自己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有雷-卡斯特罗 甚至牺牲朋友 只为能建一座棒球场但一座棒球场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游戏的乐趣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远离毒品 健康成长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1.2000真是索德伯格的辉煌大年,这部竟与[永不妥协]同时双提奥斯卡最佳影片与导演,最终击败安叔与老雷夺得导演奖,剧本、剪辑与配乐极其强悍,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柏林影帝与奥斯卡男配也实至名归,还有道格拉斯与泽塔琼斯的夫妻档表演。2.多线索交叉叙事,几乎涵盖毒品交易各个环节,3条主线,每条再分出2-4组人物平行展开,最后收拢聚合再分离,杂而不乱,节奏把控精妙。3.3主线基本对应3种视觉风格,但亦有错位交融之时:蓝色滤镜中的缉毒高官&吸毒女儿,以土黄滤镜+手持摄影+明调大反差画面呈现墨西哥的警匪之战,而最复杂的美国警探-污点证人-毒枭-妻子一线则基本不用特殊色调,但多过曝。4.道格拉斯独自穿过空旷长廊的纵深长镜&飞机上众幕僚的面面相觑,无助与孤独感溢出银幕。5.既无奈受挫又孕育希望的半开放结尾,意犹未尽。(8.5/10)
三条线在冷静克制的叙述中有条不紊地展开 除了叛逆少女的部分略显浮夸 其余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 尤其墨西哥警察这边 将军的真实身份并非作为一个大包袱大反转被抖落出来 而是借由两个小警察间的三言两语全盘托出 哈维对朋友的背叛以及与美方的合作同样波澜不惊 没有洗心革面或是苦大仇深 影片对逆境轻巧的处理越发凸显了小人物之渺小 由此反衬出他们所做的选择之沉重。对于结尾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真实 但女孩的陡然转变 黑人警察露出盲目自信的笑容 着实有些勉强 只有哈维的最后一幕是让我满意的 油管上曾有评论说这是与an ending (ascend)最贴合的一段画面 汹涌的暗流在暖黄色的照明灯下宁息 伤痕累累的人终于在孩子们的嬉笑中觅得一份慰藉 还有机会 还有希望
记忆中的电影
索德伯格真左派软蛋,drug题材也能拍出一副电视台金牌调解栏目的家长里短劲儿,我是彻底给他跪了。本尼西奥摊这么个主一拍好几部也是倒了血霉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及国足!!!
这TM拖。。。
这个剧本和辛瑞那差太多了吧,还是90年代商片的风格,俗套的地方大把抓,至于影像没觉得高明到哪去,主要还是剧本是硬伤,喝凉水一样。
连伯格曼都夸的片子差得了吗?
20/5/22
看的真是闷啊
扫毒贩毒立体生态圈,写实风格和现实冷酷,其实是三部电影合一的大制作。索德伯格高开高走,确实才华不低。
看了三晚,硬生生睡过去三晚。
网,无处不在,无法挣脱。
烦透了这种套路
好像在当年很成功,不过看上去并不怎么样!
不好看。也只有美国人吸个毒能吸出家庭温馨的画面,跟家庭团建似的。20年前的美国禁毒电影,放在今天也不过时。PS:为什么缉毒局准局长和毒枭的老婆结婚了。
颜色的运用很性感,three colors
《毒品网络》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却表现出了再浓重不过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为电影本身的戏剧性披上了真实不做作的质感,因此电影中的角色都成为了呼之欲出的人。电影表现出的复杂性让人喜欢,主控毒品的法官的女儿是个瘾君子,警察可能并不光彩,再狠的毒枭也有被人鱼肉的时刻。
239 墨西哥的一段不错
大牌云集并不一定好看,导演什么都想往电影里放,看似顾全大局,实则无味,除了身怀六甲的泽塔琼斯尚有看头外,找不到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