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批评这部电影词条里的简介太有误导性了,直接就把导演极其自由宽泛的诗意表达父子关系或男人关系的涵义给下定义了,定义成;不论恋和同性恋这两个标签的范畴。
我的意思在标题里很明显就是想说,导演表达的是有这两种关系的含义之外的正常宽泛的范畴,即是开放性的男人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呈现。
首先是男主角父子俩个人涵盖了世间所有男人们都会有的关系,就是作为父亲或作为儿子,两个男人处于这种身份之下的相处状态,父子俩人单独相处的时候只言片语表现得非常含糊其辞,并没有直接指向爱情的爱意,只是儿子不愿离开父亲,父亲突然去探望他,只是想离开去外地得到更好的工作。
这让缺乏母亲角色的儿子极度依赖父亲,即使他已经从军到了谈婚论嫁甚至生下孩子的年纪,因为母亲女性角色的缺少让他在感情世界上也过分依恋父亲,不愿他离去,所以他才会有女友前来和他挑明分手,我的理解是女友只是在试探他,想让他确定最终关系。
所以用了一个借口或真实理由说自己有了其他人陪伴,这让男主儿子还是非常在乎与妒忌的,他才会不停追问,这也表明儿子是“正常人”。
这里女友并没有表达出离开男主是因为察觉他和父亲的不正常关系,但是这个最后通牒反而激发了男主对自己父亲更加的在乎与留恋,因为世间的所有人都会离开,而父亲是不会主动离开儿子的。
而后回到家里的男主和父亲之间谈话还带出了另外一个人作为导火线:男主父亲的战友的儿子。
男主父亲的战友儿子前来寻父,想知道父亲的过去和去向。
得知真相的男主父亲非常为难,他无法直接告知对方,他的父亲离开是为了报仇雪恨,执行秘密任务而消失了。
这会让他儿子无法理解唯一存活下来的父亲为什么抛弃家庭而为了战友去报仇,而男主父子俩都当了兵,显然就非常理解战友情,生死之交这种特殊于正常男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这件事情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再次雪上加霜,战友和自己的儿子已经分离了,这让主角父亲看到了对方多么思念自己的父亲,而自己正好也有想离开的想法,这让他对应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而自己的儿子把心思转移到了那位不速之客身上,俩人都裸着上身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时,战友儿子前来询问最后的答案,主角立马和他感到通病相怜的身份感,所以俩人非常快速的就融入了,期间一个小插曲是,他故意引诱对方上独木桥,并且告诉害怕的对方,不应该懦弱,懦弱会是一个男人致命的缺陷,这恰巧应该是说给自己的话。
这时导演在编排之中就把所有的世界上有的男人关系给全盘托出,父与子,朋友之间,战友之间。
而后父亲生气他做的出格了,加上邻居的男孩,四个男人立刻组成两队打了起来,这也是体现了男人之间的关系和最天生的相处模式;利益与武力。
打架停止后,儿子却转而意识到自己错了,他突然想到自己父亲也会离他而去,所以他立马低下头道歉,并且带走了眼前这个搅乱自己父亲心神不宁的男孩儿,他带着他走街串巷,在这座安静的城市里,在昏黄的阳光笼罩下有一种异常的孤独与寂寥感,这也是全片的打光氛围,夕阳黄光没有让人觉得在家的安全感,反而很孤独无依的背景色。
等俩人到了高处远眺脚下的海滨小城,远处的乌云透出强有力的强光,俩个身处相同境遇的男孩儿彼此之间的对话带有了一丝丝比较和攻击,战友儿子最后的结束语深深的伤害到了男主儿子,他说自己并不羡慕男主此时拥有着父亲,因为自己还可以回家,并且见到母亲。
这是之后男孩儿没有想到的,俩人立即分离,他在回去的路上,渴望女性关怀的他走向了自己前女友的楼下,他呼唤出来的前女友,带有最后的暗示意味,但是这番言论直接把男主逼到了做出清醒的选择;他还是最需要父亲,所以这让女友误以为男主儿子对自己的父亲是不正常的过分的爱慕,这在不了解男主成长身份的外人看来,就认定男主父子俩是畸形的不伦之恋。
男主还回去最后的依恋,女友的项链,毅然决然回到了家里,他害怕父亲的突然不见,期间他突然间僵持着怒喊母亲哪去儿了?
这其实是宣泄对父亲的不满,正因为母亲的缺失,才让他不得不对自己人世间唯有的亲人;父亲这个角色占据了他的所有。
这也是他之前片头噩梦惊醒的表现,以及父亲对他儿子过分的肢体接触和爱抚,这个片头的确让观众一开始就心里铺垫了俩人关系是否不正常的影响,但是随后导演也是在层层剥开让你看到真实情况,再加上有些短评无知肤浅就说是俩人不伦恋的证据确凿,其实是男主儿子的母亲缺失导致父亲这个身份不得已要担负母性的角色,如果这里换成母亲,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不正常了。
所以最后,俩人在屋顶上的对话,是最后的挑明,儿子再也受不了猜测不明白父亲的心情了,作为一个年轻人,情欲迷离自然容易理解错成年人的感受,他试探着逼问父亲,自己会离开他,父亲这时一句:那我就独自一人了。
表明父亲其实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儿子,自己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关联。
而后,儿子又试探的问道,你会结婚,其实这是儿子最害怕的事情,如果自己唯一的父亲结了婚,自己就相当于被抛弃的结果,相比每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看这个片子更能理解这里的问话,而不是部分腐女看客以为的儿子对父亲是爱慕,试探父亲的意思。
而后父亲没有直面回答,也没有拒绝的意思这让儿子非常伤心,正好邻居男孩在场作为了道具,他叫他过去借由他作为朋友的身份说出来;我非常爱他。
这个他此时此刻是自己的父亲,而邻居朋友也听出来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父亲没有作答而转身回家里了,这也是父亲一直担心的事情,他也许会在害怕自己儿子对自己的过分依恋,导致他无法动身离开和儿子开始新生活,这也是他之前为什么拍了胸片,以及儿子不解父亲的胸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最大的病因就是父亲胸闷或胸疼的表现就是过虑自己的儿子。
而后邻居表示自己想去寄居在男主父子家里,这样的对话非常有趣,男主儿子说他就和父子俩住在一起,只是说是隔壁门而已,但是邻居男孩却说那还是隔了一堵墙,男孩儿背着光留下来了伤心欲绝的一滴眼泪,这也是他害怕的事情,如果父亲结婚或离开,他就成了这个邻居男孩的下场,他拒绝了回去房间。
邻居男孩抱着猫孤独的离开,他明白自己的好友不需要自己,比起自己他只需要父亲,这个唯一的亲人。
这也是说明男人之间还是看重父亲,把父亲摆在首位。
最后父亲想出去散步也让男孩儿不再同意,这时俩人的关系其实降至冰点,却也浓烈到最深处,男主儿子已经到了不能与自己父亲分离的地步,他害怕的不安也达到了最高点,即是被抛弃。
俩人分开各自回房,和衣躺下,姿态是一种非常渴望与依赖枕头的暗示,父子俩人都有各自最需要的依恋,分别是儿子对父亲,父亲对远方的新开始,不仅是自己的开始也还是自己儿子的开始。
最后的结尾是导演自成一派的一贯的诗意表达,父亲走出窗外,看着下了雪的苍茫大海,他席地坐下,旁白是之前儿子对自己述说过得借由梦境中的心意表达,俩人彼此需要,但是又无法接通,父与子都将是孤身一人,无论是否在一起。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photo/2543007582/这个片子的核心终于在最后显山露水,就是男人之间最根本最天然的关系就先是父与子,而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儿子对父亲或深或浅的依赖感,这也是导演为什么在故事里把母亲这个身份给剔除,而显得父与子的关系更加纯粹明显直白!
如果母亲存在,也就是世间大多数正常家庭的关系,但其实母亲都替代了大部分父亲的作用与力量,很多父亲是缺失与逃避,自私的,大部分父亲似乎可有可无。
而这个片子里要讲的正是父亲的不可取代!
也是男主儿子为什么在失去母亲,失去女友,以及婉拒好友之后的一系列表现就是他无法失去父亲,失去这个男人的安抚与陪伴。
男人之间或许更直接,更纯粹,却也不像男与女之间更融洽,女性或许天性使然会更容易沟通和表达情感,交流。
但是男性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更加直白强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误以为不伦之恋的方向想去,因为大部分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出父与子之间最自然的沟通方式与交流相处。
要么就太亲密无间像是情人,要么就是太强烈像是敌人之间斗争,要么就是像片子里这样两者之间。
或许世间也有父子像朋友,但是那样必须始终保持着距离,反而不太自然亲昵。
父与子,之间永远有一张看不透的胸片,一根踏不过去的独木桥,以及无法相处在同一个空间永远……
“下雪了。
” “你...你在哪里?
”“我没有走远。
”“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没有...只有我一个人......”父亲的一哭一笑看着好心疼啊
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
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
《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
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
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
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0分。
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
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4星。
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
”;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
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
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
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场刊嘉宾 果樹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
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
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
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
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
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
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
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啊。
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
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
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
”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
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全片暗流涌动又波涛汹涌父亲的爱总是让人备受折磨令人备受折磨的爱说明你们本就爱得不平等在欲望出现的时候,转身 赶快逃离影片演员的讲话就如梦呓耳语一般,直直得钻进你的心里,让人一点防备都没有。
全程暖色调,节奏缓慢,画面像油画般美丽,像诗一般缓缓流动。
有种看懂了又什么都没懂的感觉,觉得影片文艺性文学化很强。
看的时候父子两人多次的近距离接触,或许是受到“同志”标签的影响,我总有着快亲上去啊,好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按捺不住做一场爱一样的期待。
但看完再想想或许是受标签的影响有些大了,看到一些影评里导演说“他们只是比一般的父子更亲近些”,嗯是这样吧。
第一次看意识流类电影(应该是意识流吧…?
)没有觉得闷,全程都有一种你已进入剧情已深入到父子俩全部生活与琐碎的内部中心的感觉,但你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仍在尽力攻破外面那层薄薄的壳,犹如隔靴搔痒自我安慰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我究竟看懂了吗?
关于开头勾人浮想的喘息与两个抱在一起的美好肉体(应该有穿短裤),一开始我也在发挥想象力两人在做爱,但看完以后又觉得不对劲,全片都极隐忍克制 虽有暧昧但又不完全同于那种爱欲性欲,所以父亲只是在安慰拯救陷入噩梦梦魇的儿子,“他们只是比平常的父子更亲近些”。
开头和结尾都以梦境,都是一方问另一方,“我看到那条路了,很美”“我在那儿吗?
”“不,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两个互相依恋依偎的人,终究还是要面对没有另一方的环境,不管是现实的以后还是甚至在梦里。
“我会离开,你会再结婚”不知道父亲和儿子谁心里的失落孤寞更大些。
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写了些什么,导演讲了什么想向观众讲些什么……所以我到底看懂了什么又没看懂什么?
一切朦朦胧胧恍恍惚惚。
“比其他父子更亲近一些”所以有没有亲近到衍生出爱情与欲望?
现在我在想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不会有爱情,能不能有暧昧有欲望?
那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感情与道德批上的“乱伦”之间的天秤,你该给哪一方加上砝码?
影片里儿子对爸爸的称呼,自始至终都是「父亲(Отец)」——一种显得有些正式却不那么亲密的称谓。
父亲,他总在尊敬他的父亲,可他自身又使与其的关系永远无法成为单纯的「父子」或者「朋友」——很难推断出是谁先默许了关系的变位。
片头的「丛林」之隐喻,私认为是索科洛夫在全篇里做得最好的一个镜头处理。
女性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是缺失的、「隐藏起来的」。
丛林,人类初始之伊甸园,却仅仅剩下男性单独存在,且非爱人,而为父子:父子关系便从此错位。
索科洛夫是一位典型的俄国创造者,他总不去明说、从不把一些话搬进镜头里,叫人去猜,叫人去真正地联想。
他的镜头里充斥着大量的远景和环境描写,铺天盖地的雪和了无生气的房子,他对于留白的描写带着很多古典时期的影子。
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也莫不如是。
儿子在军营里问女孩,我为何就不能同时爱着你们二者,女孩用眼睛回答他:男孩把爱也揉成一团,分不清爱的种类与面庞。
另一值得关注的点,影片拍摄实地似为彼得堡,可片里的父亲和儿子说,他本是为了这位青年而留下,他本可以去大城市谋求好的工作。
还要去多好的城市呢:莫斯科、甚至向西边走去?
导演都没有明说。
他把这座实实在在的城市,用朦胧的镜头雾化成了一座虚拟中的小城。
父亲最终还是在雪天里独自缩了起来。
这个场面我记了十三年。
没有其他的雪的描写比它来得更深刻,也更孤独。
年轻的士兵终将离开白桦林。
附上一篇外网俄文影评:http://old.kinoart.ru/archive/2003/09/n9-article16
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这个鬼译名。
原本晦涩阴暗充满青春躁动与迷茫的文艺片,被活生生翻译成了肉香四溢的烂俗三级片。
以至于小清新风的文艺青年绕道而行,而冲着床戏来的观众们一脸懵逼不耐烦地快进直到结束。
我不记得近十年前我看过的是这部电影还是影评,但是对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这段话印象深刻:——你在哪……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不,我独自一人。
这番对白已经把电影想表达的内容揭示得非常清楚了。
纠结着的矛盾主体,并非是他们相依为命得太久产生越过亲情的感情与道德伦理,而是他们相互间深刻的依恋与儿子成长后必需的独立自由。
电影的开头儿子叹息着“他们将我吞噬”,那不只是梦魇,还包括成长中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
有趣的是,儿子在朦胧中坦露出对父亲的依赖与毫不掩饰的脆弱,与现实中的叛逆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父亲却对儿子充满近乎溺爱的保护欲,与现实相差无几。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差距所在。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
使得深爱他的儿子备受折磨。
”“可怜的备受折磨的孩子啊。
备受折磨意味着你们爱得并不平等。
”影片中父亲与儿子强烈的体格差距似乎也在暗示着这个孩子还不够成熟。
他对父亲的力量和权威性充满孩童般的憧憬与崇拜,因此他抚摸过父亲的眉眼,穿着军装不愿脱下,执着于探索父亲的朋友与他的儿子如何共处。
而他的女友即使是与他同岁,但凭借女性更为敏锐早熟的特质,也发觉了他的“孩子气”。
两人最终分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欢,只是因为女友意识到他与父亲太过亲密的关系与他的不成熟。
他的内心还是个孩子,他还沉溺于父亲的宠爱中而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
两人互相掷来项链,却都没有接住,出于犹豫不决。
于是这段关系最终走向结束。
当感情深刻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占有欲,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是以亲情、友情往往会与爱情相混淆。
我们无法去过度深究,毕竟有时候就连当事人也无从得知。
——我爱你。
——我知道。
Ps:非常遗憾我对俄国文化并不算了解。
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比如前呼后应的男子吊环,我无法得知它们隐藏的含义。
但是父子在屋顶上玩闹时儿子看似抱怨女邻居的一番话,应该是表明了他对于缺失的母亲的态度。
电影从儿子阿列克谢的一场噩梦开始,又在父亲平静的梦中结束。
梦中他们都赤身,最纯真,最脆弱,最未经雕琢,孤零零的面对,儿子独立雨中绿林,颤抖而欣喜地接着天降甘霖,父亲则沉默而蜷缩在白雪纷飞的露台。
虽然彼此相爱,但他们都不能到达对方的梦境。
儿子的梦
父亲的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是折磨这对相爱的父子的根本冲突。
而这份爱,也饱受世人非议。
也许爱本没有不同,是人将它区分成了亲情爱情友情,并给他们套上伦理纲常的枷锁。
电影画面笼罩在一层黄色的光晕中,朦胧得像遥远的神话。
父子俩独处时都以半裸示人,如希腊雕塑般美丽的身体更给这份感情增加了神性的光彩。
这爱因其深厚和纯洁而在现实中格格不入。
动人的相拥开始俩个女人交头接耳仿佛在批判取笑这对父子,父亲探望儿子时也要忍耐不同人在他们身上的打量,父亲在儿子直白的告白后更直接告诉儿子“有人对我们有意见”。
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我们也是如此。
开头一连串含糊的肉体纠缠的镜头,我们难免用情色的目光审视,最后却发现我们玷污了这份纯真的父子相依为命的爱,似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的古定义是成年男子与美少年的同性爱情。
成年男子是“爱人”的角色,美少年则是“情人”。
爱人引导教育情人美德和知识,情人则热烈地付出感情。
他们不仅有精神也有肉体上的交流。
现代的定义则是无关性别的纯精神恋爱。
爱是否能独立于性我们暂且不提,我们也不去考虑柏拉图式爱情的产生和定义变迁背后人类道德文化标准的进化或者是退化,让我们暂时试图用神的目光去认识这对父子间的感情。
作为爱人的父亲,屡屡将儿子从噩梦中救出来,并宣告“下次要大声呼唤我,不然你就会被噩梦吞噬。
”如果我们不狭隘的只把性器官的交合看作性,这种宣告主权的发言,又何尝不带有性的意味呢?
父亲的主权宣言爱和性,似乎是同一种感情的正反面。
爱是付出,指向离开,性是征服,指向占有。
相爱的父子,因为爱,彼此试图离开对方的生命,留给对方自由和快乐。
父亲明白自己已经老去,迟早会离开儿子,而自己的离去会给深爱他的儿子带来深深的痛苦,于是他试图离开,但儿子绝不允许。
父亲很快乐。
睡在儿子床上的难过的父亲儿子明白他太爱父亲,心里容不下别人,父亲会觉得他是儿子的负担,于是他试图告诉父亲他能接受父亲的离开。
父亲很快乐。
但儿子心里始终装不下别人,女孩明白所以她离开,死党萨沙想加入他们,但最后却被儿子拒绝。
女孩看清了儿子的痛苦
儿子骗父亲他会接受父亲的离开经历战争丧妻衰老新生和死亡的父亲,远比儿子更平静,虽然他同样爱的深沉。
父亲爱儿子,也爱儿子身上亡妻和过去的自己的影子。
儿子爱父亲,只是爱父亲。
所以女孩说他们的爱是不平等的,儿子因为对父亲的爱而饱受折磨,深陷噩梦之中,却需要带给他折磨的父亲去拯救。
不平等的爱相爱的父子,因为性,彼此试图占有对方。
儿子在梦中试图杀死父亲,因为他太过爱父亲,潜意识不能接受父亲的自由和离去,想永远占有父亲。
父亲即使明白儿子终将会离开,却过分侵入儿子的生命,让儿子无法离开他。
儿子潜意识里偏执的欲望
父亲过于浓厚的爱如此相爱以致如此哀伤。
父子间爱与性纠缠不清,难分彼此。
《父与子》不只有这对父子。
客人对其父的责备
阿列克谢对父亲的体谅这是俩个不同儿子的思想。
一个与父亲相爱,一个流放了父亲后寻找父亲。
《浪子回头》是圣经中有名的故事。
有钱人有俩个儿子,一个本分,一个浪荡,浪荡的花光了自己的那份家产后悔改回家,大受父亲的欢迎。
宣传的是宽容,有罪的儿子最终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我们重新审视罪恶和道德,从某个角度,有罪的是父亲。
花光家产到悔改,是儿子的道路,父亲不理解从前的儿子而疏远儿子,浪荡回头的反而的是父亲。
寓言之外,战友的儿子因为不理解父亲,而没有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母亲驱逐父亲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反抗。
从而流放了父亲,但儿子责备父亲,没有陪伴父亲是他的路,等他悔改了,追寻父亲时,父亲没有为他举办一场宴会,反而失踪了。
浪荡的父亲并没有回家。
也有跟屁虫死党和其缺席的父亲。
应该是孤儿的萨沙一直很羡慕这对父子的感情还有一对父子,阿列克谢和他还未出生的儿子。
从抗拒,到最终开始接受他将到来。
能开始接受父亲的离去,也就能开始接受自己将成为一名父亲 各怀心事的四人在一起打闹
我小时候也拉朋友和父亲打架作为爱人的父亲,应该教导他的情人儿子什么?
学会如何爱。
接受父亲的背影消逝在茫茫大雪的终局。
接受自己终将离开父亲走向面前的那条路。
也要接受梦中儿子的脚步声。
也要接受自己终将撒手而去。
父亲的成熟生命是因为死亡才格外珍贵,而死亡是因为生命才有了价值。
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物在生与死的阴影和光辉下,交替不息。
电影之外我不禁思考。
父与子,不仅仅存在于亲子之间,也存在于学生老师之间,代代人之间,甚至人类与科技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
父子间不仅有阿列克谢和他父亲间浓烈的爱和性,也有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和农神食子。
无尽的复杂的感情。
究竟爱还是对立是最终的唯一?
谁才是离家的浪子?
希腊神话里,人生来被分为俩半,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去爱自己的另一半,这份爱虽然是对外的,但终将是流向自己的。
但人类不止被分为俩半,我们被分为不同性别,肤色,阶层,文化水平,人生经历等的无数碎片,我们对自己的爱,终究也流向他人,因为我们的血脉源于同一条河。
但人类也是所有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也是所有的一部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路,都流向命运之父广阔无尽的怀抱。
浪子,你又何时回头?
五星给俩男主颜值和暧昧片段。
我从来未看过如此美丽的暧昧场景,片中两处父子暧昧对视的片段都很长,但是完全不会让人感到乏味,俩人的眼神和那种捉摸不透的微妙情感真的让我共情到了,我以前看过的同志剧集或电影也会有这种暧昧对视的场景,但都是比较生硬且工业的,没有一个能拍得如此自然,那种暧昧甚至是情欲都要溢出屏幕了,而且我认为他们的暧昧是不自知的,父子两人虽亲密,但毕竟是父子,还在homophobic严重的俄国,俩人潜意识下都默契地不会捅破窗户纸,所以他们的暧昧更耐人寻味,不会缓缓靠近或是面部接触,就是隔着一定距离注视着对方,既有亲情的克制也有暗含在底下的情欲,真是让我欲罢不能~
如果说《春光乍泄》是灯光的极致,那么这部《父子情迷》便是阳光的极致了。
看片是个昏沉的傍晚,感觉就在这阳光中沉溺,好像是一个暖暖的午后,躺在温柔又略感粗糙的稻草堆上打盹儿。
曾经会觉得一部电影让人看得昏昏欲睡的话,算不得烂片也绝非佳作,可直到我遇上这一篇后,才发现,其实这种感觉也十分惬意。
父与子的感情,纠结到谁也无法放开,儿子深重的依赖感已经是他无法离开的障碍,就好像沉溺在水中,幸福却又想逃避,最后成为挣扎,于是男孩经常有弑父的噩梦出现,父亲便一次次把男孩从梦中救出,他呓语着:他们要把我吞噬……他说,他站在那儿,就他一个人。
这一段便是开头的情节,起先我以为是ml的场面,其实只是父亲在帮助男孩挣脱噩梦,可是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暧昧的手法来表现,尽管导演自己并不承认他有任何暗示,但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很多影评说,父子间是有性欲望的。
圣彼得堡的故事,装在依山临海的里斯本里。
导演把海搬到了俄罗斯,于是当他们坐在屋顶,看到的是苍茫的水天一色,凉凉的味道,父亲总是淡淡微笑着,又显出暖暖之意。
如此的摄影,如此的艺术美工,导演制作们奢侈地展现着他们的才华,然后阳光像恩赐一般笼罩着,昏黄又华丽,部分扭曲如镜中之片段让人感觉那只是梦境,亦或是男孩多年之后的回忆,恍若隔世般遥远,他们的争吵部分还记忆犹新,部分又似乎迷蒙晦涩,于是,演员们长时间淡表情或无表情的沉默着,故事简直成了一种意向,画面就一帧帧接下去。
我只是心头闷着,那样的情感,语言也没法表达。
结尾时,白雪铺地,父亲一早赤裸着上身站在屋顶,这应该是父亲的梦境,他说着,只有他一个人。
导演是俄罗斯的亚历山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 ,2003年噶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呼声不高,反应平平。
也许吧,谁会喜欢看这样的片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精彩的对白,没有大牌的助阵,演员总数手指头都能扳过来。
可是几年过去了,有些人终于反应过来,这样的电影就是用来感觉的,你要选择一个下午去电影院,几乎没什么观众,你卧躺在位置上,看画面如何把你带到一个非真实世界,然后你带着郁闷和想流泪的心情走出来,阳光有些刺眼,但温暖,你说不上话来,只是心中似乎也想到有个人让你深爱又想甩开……于是,我想起另一部让我大赞光影制作的片子——《春光乍泄》,它的命运好很多,曾经在法国嘎那电影节上惊艳于世界,确实,它那么美,当年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我惊得说不出话来,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梁朝伟,那样的哥哥,他眼神的萎靡堕落掩饰不羁放纵……还有疼痛,一次次要求着从头来过,一次次伤害着自己和爱人,终究是性格让命运不堪。
一群人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拍片,黎耀辉说那是和香港颠倒的城市,繁华中让人显得落寞,阿根廷,伊瓜苏大瀑布,十年如一梦,多么美好的十年。
令人惊艳(与诟病)的是,以暧昧的形式讨论孩子终将脱离母体与父母所分离的问题。
孩子终将离开,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暧昧或不暧昧并不能分的如此仔细,如果想探讨其存在的可能性,必然需要将之置于一个特意营造的,暧昧的环境之中。
选择父子,选择如此美丽的演员都是为了放大这种暧昧,让其有迹可循。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思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暧昧性,但这并不意味它并不存在。
情感去掉名词,究其本源,其组成成分究竟有何不同,亲密,爱,占有欲,嫉妒,或许每种成分比例不同的组合就是各种感情的代名词。
这样来说,不同感情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真的重要么,如此界限。
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如何从母体分离,到终将脱离。
现实中,纠结于此的,终其一生没有分离而搁置并不感知的人不在少数,而并不感知就意味着不完全的脱离,意味着永远无法是独立的。
而感知之后,脱离就会变成一种痛苦,但不脱离,也是一种折磨。
就像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一个儿子的爱是如此折磨”。
这里的“父亲”并不只是父亲,而是父母所代表的母体,而“儿子”则指代年轻的一代。
人们是如何传承,一代一代的活下去。
没有爱,或者说没有深刻的(情感的)纽带是无法延续的,如果只做为纽带存在的话,人不必是独立的,但如果想要作为独立的人,去寻找唯一的那个自己的话,就需然要看到并斩断这种纽带。
这并不意味着再不相见或者毫无感情,而是当你意识到这种分离的选择并做出选择的时候,才存在纽带断裂这一项。
没有意识到察觉到也就没有这一问题了。
我们可以终其一生只做一个纽带么,答案当然是可以。
与其说父亲儿子的爱是折磨,不如说看到这纽带,看到分离的趋势,是一种折磨式的诅咒。
当在阳台上,儿子对父亲说你会结婚,并像父亲说自己爱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宣告,你和我的生活都将有新的旅途,新的重要关系的介入,我不是你的,你不是我的。
这种独立的宣言,放在如此的,烟雾朦胧的暧昧环境下,显得如此唯美而忧伤。
电影像是用放大镜和烟雾,去呈现和剥离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徘徊的,持续的,富有张力的关系。
我们与父母,连着相同的血液,像是镜子般对照,又像是轮回。
人爱自己么,如果这一条件是绝对成立的话,那自恋,爱孩子,就是殊途同归,爱着自己的我们,如何放弃自己呢。
“父亲的爱,如此折磨,使深爱他的儿子如此折磨。
”其实看到很多影评里所说的乱伦,特别想为这部片子解释几句。
片子所呈现的父子关系真的过分亲密么,其实并不是,现实中如此的或更甚的并不在少数。
父母对子女的,狂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子女对父母的过度甚至病态的依赖,难道不是比比皆是么。
特别在中国的家庭,活在子女身上的父母,长在父母身上的子女算少么。
只是我们很少去细想,也不敢去深究罢了,这或许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撕掉这种本能的掩饰,拿温情的,暧昧的,扭曲的,或其他放大镜去探究寻找呈现的作者们,无论结局是什么,画,电影,书籍,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
影片中,女友离开儿子的原因从来就不是所谓的暧昧或乱伦,女友说“女人总是早熟的”已经说明了一切,女友分手的原因,在于儿子没有脱离母胎,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孩子。
而子女相对的总是关系稍显残忍的那一方,就像先开始父亲说有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想要离开,儿子可以坚决地说不允许,而当儿子想明白,对父亲在屋顶表明了想要独立之后,觉得伤心的儿子,挽留想要独自去散步的父亲,也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悲伤,而这时,父亲选择了回到屋子里,挂起衣服,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宽容与爱。
就像影片的父亲,自始至终都知道儿子终将离开,而把握选择权的从来都不是父亲,即使有,父亲也会为了儿子,没有做好准备的儿子,而放弃这种权力。
片尾的父亲的梦境里,儿子问父亲你在哪里,父亲回答“I’m not far away’,而儿子再问,我在那里么,父亲回答,“不,我独自一人”。
二刷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突然非常的难过。
我们现在是儿子,而有一天,我们终将也是父亲。
虽然片头的部分较受争议,也是影片被赋予暧昧和乱伦色彩的一大原因,但看完整个影片后,我个人觉得,却是为了显示或强调这种父母子女间的这种母体关系所致,是对于母体关系血肉的直接展示,而儿子从梦境中醒来所说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也是对整个影片,子女终将脱离母体的预示。
如果说演员的肌肉,面庞和眼睛过于惊艳而导致的暧昧与乱伦色彩,和朦胧唯美的画面,我只能说,更多的是导演的个人审美偏好和美学所致。
真的迷……
。。。看不懂
太迷了,理解不能。色调很美,音乐也不错。
开头极具呼吸感的镜头倒是扔出来极深沉的情感,只是到后面仍然只是在情绪惯性中搞一些没有指向性的呻吟,就显得过于矫情了 1.5
另类父子情
2/5。画面很美。
父亲长成这样搁谁不爱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忍不住来看了看评论,然后开始快进。挺烦这种矫情的。
我承认自己感官迟钝,跟不上sokurov
神作,看的懂五星,看不懂一星不值。
索洛科夫依舊晦澀,一個與父子畸情無關的敘事,但又最大程度地抽離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鏡頭語言演進著一個謎一樣的夢魘,線索的支離破碎和鏡頭的曖昧讓影片成為一場無意義的解謎嘗試。或者,它依舊是俄狄浦斯,解構與重新闡釋,兒子在進行一場逃離父權的努力,對於父輩代表的歷史記憶的窺探和回避。
立题新颖,但演员演得不好。电影很朦胧,根本看不清楚。主角也没有很美型。贯穿始终的歌曲不错。
我赤身伫立在漫漫白雪,抱你在梦中呓语沉睡。
????????????????
我都要睡着了
说来还是第一次看盛产大师的俄罗斯电影。意识流,游离在情与欲的边缘。美的宛如梦境。会再看一次。
看不懂谢谢
摄影佳,画面美,男主美,也就只剩这点儿了
所谓“大师艺术作品”总是太古典、诗意和朦胧,画面干净纯粹,故事艰涩,我看时真没看懂。看了评论后明白了些,但依然不是现在的我爱的片子,只能附和的说声“美”,因为诗总是“美”的吧——不论读没读懂。但有一点,这并非同志片,而就像导演自己说的,“他们只不过比一般父子要来得更亲密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