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影片完全进入孩童视角,暗黄色的灯光、有意关上的房门、湿漉漉的石板路都完全表现出一种迷幻色彩,而这也正是每个人童年的样子。
偷车的这场戏中,原本应当是激烈的厮打导演却柔和化处理,从这一细节来看,若非完全代入彼时儿童心理会很难理解。
原本当是情绪宣泄的戏,刻意给了弱化,据导演本人解释是为了贴合天天的形象,只能说见仁见智吧。
比较不舒服的地方是许多镜头很刻意放慢、打光、完全没必要为了文艺而文艺。
电影院里小朋友很多,现在回过头想,故事拍的还是蛮好的,不管是哥哥、弟弟、舅舅、爷爷、奶奶、老师,所有角色身上都有戏,对川渝的人物挖的也很深。
小时候基本每家每户都丢过自行车,故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做故事,给了大家一个和常人不同的选择,小朋友遇到这个情况毅然踏上不同的路,这里面还是有蛮多浪漫和想象力在的。
然后像两个小孩比个子、一起上学、哥哥帮弟弟打坏人等情节都很能激发童年回忆。
总的来说,看过片之后觉得地方人物抓的不错,对童年记忆的再现也做的蛮好,东京电影节的获奖作品还是有保证的。
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提前观影机会,看到这部东京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影片根据导演尤行自己的成长经历改编,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演员都来自四川,他们在电影中说的是地道的四川话,增强了电影的质感。
潮湿炎热的氛围刻画恍若梦境。
映后导演和制片人还解读了影片中观众感觉迷惑的一些多义性的设置。
也是暴力言情看多之后的一股清流。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
#夏夜骑士 这是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
但是却又是一部值得七零八零九零回忆的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小时候物件,情节,人文。
电影剧情就剧情来讲,我更愿意把标题拆开,夏,夜,骑,士,四个字,感觉电影里面是都有了的。
连在一块,虽然连贯,但却感觉有些偏题。
情节是围绕骑展开的,讲述的是孩童时期,关于骑的故事,具体情节就不讲了,剧情还算是比较连贯,比较合理。
夏明季节,夜指时间,骑言故事,士揭主旨。
画面方面,大部分都是非常棒的,只是好些位置涉及到了慢放,有些没太看懂,足球可以理解,黑板处何解?
人物形象方面,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真实,都非常的好符合小时候的那种状况,无论是父辈,还是孩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父母的感觉。
缺点方面,除了慢放,好些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似乎缺少声音。
还有些细节方面,总感觉缺少一些前因后果,比方说爷爷为啥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舅舅为啥有些叛逆,爷爷为啥偏向于弟弟,留下了空白,让人深思。
虽让剧情有些断层,但却更显真实,真实生活中,很多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1997年夏,一位八岁男孩天天目睹外婆的自行车被盗。
面对大人们的无可奈何,忿忿不平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伸张正义。
一场大胆的擒贼计划,让祖孙三代暗潮汹涌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看着电影,仿佛回到昨天,儿子的童年,也丢过N多辆自行车,不知不觉,仿佛时光倒流,感动得稀里哗啦。
影片非常细腻,处处洋溢着诗意,比如现在难得一见的铁风扇,还有青花茶杯,以及老式自行车。
小孩子的关云长与兄弟义气,邱少云与打奸除恶的勇气……九十年代的满满回忆次第唤醒……还有擦黑板的画面倍感亲切,粉尘飞舞的样子……好像穿越到了过去……
刹那间,一切都好熟悉,这是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也就是埋没在曾经里的记忆,所有事是那么恰当、吻合。
《三国演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书,现在想起,发觉已经多年未读了。
小时候,那时我大概还认不到一百个字,但记得父亲一直用DVD播放着老版《三国演义》,我跟着看了好几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是个三国通了。
因此,至今我仍未看过多少动画,大家都为此感到奇怪。
后来上幼儿园,我在学美术,老师会奖励每一个完成画作的孩子一张三国英雄人物卡片,但先到先得。
我总是画的最快,想着要挑选到最帅的人物。
每一张卡片上的人,我都总是问父亲:“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他怎么死的?
…”我不厌倦地问,父亲不厌倦地回答。
父亲也姓刘,但他不喜欢刘备,他喜欢曹操,说曹操是真正智谋天下的人。
再后来一直到初三,我狂热般研读《三国志》,以至于中考惨败到只超过普高线30分,我问父亲有没有只研究三国的学校可以读。
对于三国的情怀,我继承了我父亲,甚至上了高中的时候,我还和他一起去武侯祠参观游玩,里面所有的蜀国将领我们都能叫出名字来,大谈特谈三国之道。
这段旧时光也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下一下和父亲谈论三国会是多久,或者,我们是否还会再谈论起三国。
街娃儿们放学后总是去学校旁无人工地上约架斗殴,甚至有时上升到械斗,我在天府广场西北中学读初中时就是这样。
那时每个班都有一两个领头的超哥,小弟们跟着混,当然,我也是成员之一。
放学后,每个人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人民南路上比赛,刘海被风往后吹压,三五个人并排骑行,个个觉得意气风发,都是袍哥文化的重要继承者。
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就是生活的骑士,会自由地骑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荒地是我们的战场,将用兵刃一块块筑起。
而让我意外的是,我他妈自行车被偷了。
我很焦急,但我只能认命,惆怅地回到家中给父亲说,没想到,父亲也认命。
从这一点上来看,成都人民对于自行车被偷的态度都是一样:找警察有啥子用?
找得回来个锤子。
我难过极了,不是因为自行车被偷了而难过,而是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和伙伴们一起骑车的日子即将消散。
后来我又有了很多自行车,但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们一起飞驰了。
现在,他们有的打工多年,有的已经失业,有的去当了兵,有的不知去处,而只剩我还在读书,等待下一段人生历程的开启,我们的人生从哪一刻起开始走入岔口的呢?
我们还能相见吗?
后来,我会忘记很多人,但我很思念他们。
夏夜会让人陷入无际的记忆困境之中,雨这时落下,似乎每一粒雨滴都是记忆的一秒,从空中鸟瞰过地球,掉落在地面后又消失。
雨是记忆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雨的王国是什么样呢?
注视暴雨里电闪雷鸣是我的爱好,我总是期待闷热的夏夜能够雷雨交加,这样记忆才会到达最强烈的临界点。
在那一刻,我伪装成骑士,行走在夏夜,没有目的地,没有此刻和未来,只伴随着无尽的记忆。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首先片名很文艺,光看片名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片中小哥哥勇猛且可爱,小弟弟安静又正义,两个性格的孩子碰撞到一起,可以说是互相成长对方。
感觉整部片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都隐隐约约,可能有些细节还要继续思考下才能对整部片子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还有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下演员纪凌尘的角色。
最后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观影机会,工作人员辛苦啦,比心心💕
激怒一位诗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解读他的诗。
但我还是忍不住瞎分析了这部电影,今天在二环路的峨影厂逛街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第一印象是光影是很明显的,很多画面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没有计算有多少次是平分了取景的面。
97年的成都,印象中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如果质疑要找到这种印象,可以在老城区北门甚至近郊找得到,因为有些局部几十年也变化不大。
拍摄的大部分地点是在彭州,天天的外公外婆去灰市重买自行车的时候,就能听到好几声那浓郁的彭县口音,"七十"(qie shier而非成都话qi si,不仅是自贡话那种翘舌音,而且还有明显的儿化音)。
林路迪演得非常生动,但四川话还是差了一点。
制作上,还是粗糙了一些。
天天在看课上播放《英雄儿女》时比其他同学更认真,而且是真动了情。
但是翻开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夹杂了一本三国连环画《千里走单骑》。
这种对比耐人寻味,而这与电影名“夏夜骑士”在“单骑”上有了一次交汇。
当天天被允许看一集最爱的《三国演义》连续剧时,爷孙俩却居然都看睡了。
感觉要真是好看,不会看睡的。
这与课上连环画又作了一次对比,除了昼夜色调的对比,就连夜间的画面也是一分为二的。
舅舅从部队转业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颓废,脾气乖戾,表哥则承袭了他爹这一脉的痞气和粗话。
老不读三国,外公可能也不想看三国里各路诸侯最后都一代不如一代。
这里没有交代舅妈的情况。
一座城市各个局部不一定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间范围,有的比较前卫,而有的区域则留在了时空之中。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可能是成都东郊甚至铁半城的记忆,这体现出集体性、平均意义。
但是,《夏夜/夏骑士》的时间性置换了空间性;就像“故乡”这个词,可以把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变成一个时间概念,然后思乡之情才可以世代沿袭)。
暴雨场景运用了许多次,如果只有一次可能才会给人留下明显的时间性,可惜看完之后都分不清时间了。
地点还是没有真正地转化为时间。
被性取向毁了一生的外公,渐渐和令人同情的外婆变成了这个家最亲的人,他们维持了一个时间意义的家,好让不怎么珍视亲情的儿女把孙辈扔回来就不管了。
另一方面,那位没收天天连环画又还回来的语文老师,则是离了婚把孩子抛弃了。
外公也是教师,语文老师也是教师,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都没有做好。
原本以为会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或者《哈克贝利历险记》这种以儿童视角展现记忆,结果却加入了不少成年人的视角。
语文老师、外婆,这两个角色真的耐人寻味。
还有就是,为什么天天除了表哥以外,咋个就莫得什么朋友呢?
他生活的大院、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么,难道平时都去看连环画了么?
这部电影里若隐若现的,还包括了“男子气概”。
天天的班里好像女生全消失了,舅舅除了最后联系找份事做的战友之外也大概率没有其他同龄女性,外公的几个朋友饺子店长、老叶等等也全是男性。
所以,外婆和语文老师就显得特别突出。
天天和表哥周围似乎都没有任何女同学,校园霸凌的那个降班头好像欺负的也只是有点母的天天这么样个男生。
就连表哥也在吃饺子的时候,也说天天吃得少像个婆娘,所以点了自己吃不消的分量。
天天或许内心也有股小男子汉气,所以意识到找警察叔叔没有用以后,就开始了自己抓捕窃贼的计划。
天天也有可能意识到,成年人眼里的乖孩子应该都没有了那种“男子气概”,甚至都很窝囊,这也是天天更讨外婆喜欢的原因,最后对外公丢了自行车不去找那股窝囊劲对外公发了火。
外婆可能喜欢天天的地方,也正是他比表哥更多的窝囊劲。
她喜欢外公的地方,我猜也是外公身上这股窝囊劲,而且她对天天说外公是个伪君子,看来她已经是意识到了的。
所以,这么看来,电影又是在说外公、舅舅、天天三代人的“勇气”。
成年的过程也正是一种阉割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条权力线索一直贯穿他们家还有那个游泳池。
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提前观影机会,看到这部东京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影片根据导演尤行自己的成长经历改编,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演员都来自四川,他们在电影中说的是地道的四川话,增强了电影的质感。
潮湿炎热的氛围刻画恍若梦境。
映后导演和制片人还解读了影片中观众感觉迷惑的一些多义性的设置。
也是暴力言情看多之后的一股清流。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
描写90年代的电影很多,有着重大时代与小人物的,也有关于体制动荡的,不过聚焦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却很少,这部电影则以浪漫的名字呈现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成长故事。
向我开炮、连环画、老版三国演义、小混混,基本上是比我小学稍微提前一两年的感觉,对时代的准确勾勒,除了场景,符号也非常重要。
剧情中的主线可以说是偷车,开始的时候,外婆的车被偷了,一家人到旧车市场找车,外公最后还是买下了,后来弟弟爆发的时候用不满的语言说你也忍气吞声,不去报警。
外公对于这种忍气吞声并不发表意见,但导演通过另外一个“补偿”的情节设置来表明他内心深处的失去。
这就是外公对饺子男孩莫名的喜爱,这是情节设置上的一个外部点,但也引人注目。
放在这里,似乎是在说明外公的一些心理状态。
尤其是饺子男孩去游泳池报道的时候,有一个想象中的饺子男孩跳水的镜头,拍得非常青春健美,联系到外公之前的行为,他似乎在饺子男孩那里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外婆也用一句话点出了外公和舅舅的关系。
她说你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安排,却关心人家的孩子。
这种巧妙设计真是一语双关。
另外也插入了老友得癌症的情节,有一个镜头特别酷,外公的老朋友得了肺癌,他去看望,敲门没有人在,门头上的牛奶都臭了,对面邻居出来了问邻居也说不在。
镜头摆放在墙角上,外公被挤压在最左边的角落里,与老友的距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友虽然不在家,死亡的气息仍然笼罩着他。
失去青春,面对死亡,我相信导演是对家庭长辈是有着很深的洞察的,在映后有观众总结为父权的失落。
偷车也衬托着少年的成长,剧中比较高调的几场抓偷车贼的夜景戏是成长的打怪升级,从开始的懦弱逃走,到后来的挺身而出,勇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是光有勇敢还不够,哥哥的勇敢似乎只是叛逆和冲撞的产物,哥哥的父亲,也就是舅舅,被塑造为一个神秘莫测的形象,经常在阴暗中穿行,他没有工作,寡言少语,爱打孩子,这个定位相当准确,很多家中老小长大了之后都是这样的状态。
舅舅也造就了哥哥那种倔强的脾气, 弟弟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其软弱与弟弟形成反面的衬托。
在最后一场戏,也就是海报里的那个镜头中,弟弟抱住哥哥的大腿让他不要继续报复。
这似乎是在说明,一旦柔软的人拥有了勇气,那必然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坚韧的身段。
在映后交流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舅舅给哥哥说,“为什么爷爷从来不让你进他的房间,而弟弟可以进?
”,这个镜头里有用到打击乐,这里虽然是一个比较神秘和紧张的场景,但也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导演回答说,音乐这块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做音乐的女生给了很多种音乐,最后只留下了这个木鱼的声音。
在使用音乐表现场景和氛围的时候,总有人会觉得多或者少,尤其是做得满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需要敢于冒这个风险。
导演在成都郊区找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代入了很多个人的技艺。
还有人说在电影里看出了布列松的摄影风格,让导演笑场了,(观众一评价就是大师)说一年前就开始和摄影师沟通拍摄风格的问题,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摄影和美学风格,最后还是指向了剧情需要,在一个场景内即使知道了前中后景推拉摇移跟,仍然有很多不同角度的细节需要去把握。
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呈现在大荧幕上是幸福的,而想实现这种幸福则需要对电影有很深入的思考。
过去我总在想未来什么时候来 现在就停在现在
对八九十年代情境还原得还算不错,那个舅舅真叫人看得着急,天天就像活在梦中。最后一小段让我想起了我哥。
少一些莫名其妙的镜头会更好
九七在哪里
突然想起《御赐小仵作》里的一句台词:“这话她父母说得,亲友说得,寻常路人也能说得,唯独公门之人说不得,公门人若要求百姓自己日防夜防,时时处处谨小慎微,那朝廷养我公门之人有何用?”
大哥一起范儿,那就是山鸡哥
在一个综艺节目看到到阚清子和纪凌尘,然后看这个电影有纪凌尘就看了一下。那个纪凌尘在剧里有啥作用吗我都没看出来。剧情节奏很慢,我都是1.5-2倍速看完的,而且东一棍子西一棒的也不知道是想讲什么。就是讲两个小孩抓偷车贼?
构图绝妙,色调舒服,光影迷人,还有夏夜小男孩呼之欲出的勇敢(四川话各外加分)看完电影已经是半夜了,世界有一种出奇的安静,让我觉得自己和周围总有一个是假的,后劲很大的电影
#东京TIFF7#台词中老爷爷有句说:「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没有经过允许拿别人的东西,那叫什么?那叫偷!」我想说,有没有人告诉过你,睁着大眼夸这部电影好的那叫什么?那叫骗!
很真诚的处女作,像一首隽永的小诗,喜欢里面的配乐。
很可爱的一部电影。小时候觉得正义大过天,长大了却觉得正义也没那么重要,人老了脾气也跟着没了。成长是一个循环,我们在妥协、苦闷、不得志中成长,再反过来嘱咐孩子一定要正直、善良和勇敢。遗憾的是年代感塑造的不太好,飞跃回力老风扇并不足以说服我这是个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故事。
每个人都神戳戳的
缓慢怀旧就是有诗意吗,以及为什么会有Ludi Lin
还是没什么特别的表达,整体比较乏味。画面想营造黑漆漆的回忆,却变成了灯光课作业。剧本与视听的呈现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落脚点,这种障碍来自于导演的个人选择,华语里能把个人自传与整体影像美学结合好的,只有《童年往事》。这部甚至不如《郊区的鸟》来的有意思。
美术摄影很棒,灯光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表演略显稚嫩,可惜情节密度有点不够,从慢镜头被多次刻意使用就可见端倪。文艺调性重,虽然主线把得很紧,游泳馆的副线不错,但语文老师的闲笔实在做作也没必要。最大的问题还是节奏太慢,实际观影中让人感到有种看不到头的焦躁,神有点散了。不过看完之后回想起来,竟然还有诸多回味,能记得住一些不错的画面,风格化很强,不吃亏。
可能四川方言自带笑点吧,整场下来观众笑点挺多的。但其实这不是刻意的喜剧片,甚至描绘了角色们从小到大,心灵深处阴暗的地方。林路迪的演技像那么回事儿,某纪有点儿凑数。导演虽然是新人,但细节抓得都挺好,特有生活气息。让我想起了在成都生活过的,短暂的童年。他拍出了每一个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夏天。煮牛奶后碗中那层奶皮,看着老电视睡着,按掉开关缓缓停下的电风扇,这些细节,令人怀念。///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看到川话版的中国电影,感觉奇妙。希望中国的年轻导演们继续加油。///都在说处女作,其实我挺喜欢这股子不成熟劲儿的。
几位演员的家庭关系看的有点懵,扣一星。。。
小演员演的不错,灵气很足。
看了评分本来期待值不高,但是其实整体上是有被惊喜到的。喜欢他摄影的构图,都很漂亮精致。也喜欢他留下的很多窗口,并没有做解释,就像是童年很多亦真亦假的回忆已经没有答案。夏日午后,看了像是一阵凉风带来了一丝怅然,好想回到童年,无拘无束躺在地上流汗。
湿漉漉的西南小城,一个小家在自行车失窃后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整体氛围相当抓人,有细节,有调度,有语焉不详之处,新导演再来几部练手吧,相信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