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悬疑刑侦剧在台剧里是算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立意新颖,也很有深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展的一起连环命案。
主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如何选择。
一群是想要放弃生命的人,另一群虽然成长的过程中带着创伤,却依然努力地生活的人。
节奏紧凑,剪辑流畅,全剧沉浸于灰暗的色调和氛围之中,BGM全程很沉闷、压抑。
在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作案动机渐渐浮出水面,结局让人意外。
在细节上的处理很用心、逼真,有些镜头还是会有点点让人看了不舒服🙈。
张孝全的演技精湛,张弛有度,极富表演张力,会让你忘记他曾经是一个偶像明星。
许玮甯担当女主,表现也非常不错,看着很舒服,情绪的拿捏、心理变化的走向都很到位。
林心如的演出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再扮年轻,全程素颜不再顾及自己的形象,无论是自身还是演技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近期也是花了8天时间一天一集地看完了这部台湾的犯罪悬疑剧《谁是被害者》,和大多数的影评里说的差不多,这部剧整体的观看体验是一个下降的趋势,更不要说具有充分中国特色的“爱与包容与理解拯救一切”的大团圆结局。
关于剧情相关的内容其他的影评里也谈了不少了,那我想换个角度来聊一聊剧里这些人物的心理病症的表现,也借此谈一谈对于现实中相关的心理特征风险的看法,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或错误,还请多多指正。
首先从几个被害者说起吧:第一位被害者,“酒店王子”游诚皓,这个没什么太多好讲的,LGBT,ZZZQ,不做讨论;第二位被害者,“过气女星”苏可芸,这个人物可以和她的妈妈放在一起分析,苏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望女成凤,苏可芸则一边惧怕着妈妈给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自己由辉煌走向平凡;这个组合应该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了,甚至感觉近些年的电视作品中,“单亲妈妈”这个角色就离不开“控制欲”这个标签,不过不同于一般的对于父母控制欲高压下的心理扭曲,本剧中的苏可芸形象上明显有遗传或者说熏陶自其妈妈的控制欲特征,也可能与年轻时红过的经历有关,习惯于控制周围的一切围绕自己运转,哪怕是经历了丑闻、人气下滑还是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是世界中心,这个在录音棚的剧情中有充分体现,制作人已经委婉地对其表示了拒绝,仍然坚持要继续表现自己,直到最后的遗愿也是要“让人们记住最好的那个自己”,可以说,来自外界的控制欲和来自她自己的控制欲,已经让她失去了自我,只剩下了“苏可芸”这个符号,对于她的自杀,我更倾向于她不知道怎么平凡地活下去,或者说没法满足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说一句,你们把自杀现场溶尸摆成和专辑封面一样的造型,这个专辑还会有人买吗?
看着不怕有心理阴影么?
)第三位被害者,“内卷打工人”张聪健,这个算是剧中难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心理状态正常的人物之一;努力甚至到拼命地去工作,结果身体却出现了状况,公司恶意辞退还以“公司只会发钱给能够继续创造价值的人”的理由克扣奖金,父亲老年痴呆,可以说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说实话,在所有的被害者里,这位应该算是最惨的一位,完完全全的被害者,而且好像也是结局最惨的一位?
只按剧中的内容来看,对他工作的誉品的调查也被议员叫停了,欺压他的钟经理也大摇大摆从警察局里走出去了,家里老迈的父亲还在等着儿子回家,充分证明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到最后都不算人”。
第四位被害者,“盲眼天才木雕家”庄秉荣,剧中他有一位弟弟,庄秉耀,哥哥庄秉荣眼盲,但是木雕水平很高,弟弟庄秉耀形象不错,也搞艺术,但是画的画没有灵魂(当然作为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对这个所谓的灵魂不是很懂,结合剧里那帮艺术家对画和木雕的态度来看,应该意思是庄秉耀画工不错但是只是精于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么?
),一直不被美术馆认可,但是机缘巧合之下,顺带带去美术馆要出售的木雕反而受到了艺评人协会主席的认可,庄秉耀出于嫉妒?
虚荣?
或是什么其他情感驱动下,冒名取代了哥哥,将自己塑造成了“天才木雕家”,后续还一直瞒着哥哥利用他的作品让自己成为了新秀艺术家,但是实际上哥哥确早就修好了收音机知道了弟弟利用了自己,因此利用自杀诱导媒体报道了弟弟剽窃的事情;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也是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的,硬要说那也只能归结到心理疾病上,哥哥自杀行为的最终结果包含两点,第一是让世人知道了自己的才华,第二是毁了自己的弟弟,按照剧中的描述来看,哥哥的眼盲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是父母以及弟弟在照顾他,而且可以推断出在他们父母过世且弟弟没有假借木雕成名前,他们的生活应该还是挺不宽裕的,按理说兄弟间的感情没那么差吧?
借用一句老话,弟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与朝夕相处的弟弟之间不存在亲情,不存在沟通,感觉上也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至于两兄弟间一直在讲的“LUCKY和小黑”的故事,在我个人看来,完全是莫名其妙,我觉得他们父母讲这个故事只是告诉他们兄弟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对方挡住害怕的东西,结果这边哥哥说了一通什么“其实是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
完全不理解,可能这就是艺术家的谜之感性吧。
第五位被害者,“好好男人”刘光勇,这个人物应该算是剧中的下限了,基本上属于是沾边没好事,40年前,参与了绑架彭宜玲的父亲,还在同伙的胁迫打死了彭宜玲的父亲,这一段经历他的妻子的评价是“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一直很后悔”,就不提打死人是出于胁迫了,参与绑架难道也是出于胁迫?
剧中对他善良的表现是偷偷放走了彭宜玲的父亲,但是结果确是导致了后续的殴打以及死亡,个人认知视角上很难认定为算是做了好事;40年后,突然想到自己很愧疚,打死人的当时没有这么愧疚,坐牢的20年间没有这么愧疚,出狱之后的20年间也没有这么愧疚,只有自己身体不好了,老了,才开始无比愧疚,早干嘛去了?
想着对不起死者的女儿,出狱20年也没想着去看一看或者哪怕当面道个歉,想着要补偿死者女儿,留了一份遗书,用别人的尸体假装自己死了,还去隐瞒身份死者女儿店里,还希望别人原谅他?
临走留下几十块算是经济补偿?
看不到一点真诚的愧疚感,纯粹恶心受害人家属;去执行自杀任务的路上被警察抓住后放回家,妻子对他不离不弃,还煮了第一次去妻子家里时给他煮的面,约好了一起继续过下去,结果转头就在家里上吊自杀了,说实话,要不是他妻子早就被他PUA傻了估计也得一辈子心理阴影了;自杀没成功,被救下来,在医院里妻子说了几句,又不想死了,自杀的同谋来“帮助”不能完成自杀的他去死,他又开始挣扎了,又不乐意了,别人帮他死应该的,现在他该帮别人死了,后悔了。
所以这个刘光勇在剧中表现出的是完全没有担当也完全没有社会认知,同时还有着极度的自我满足型人格特征,想要赎罪就按自己想的来,也不管死者家属是不是认可,也不管自己老婆会怎么样,比起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男主来说,我觉得刘光勇才是更具有社会交往能力障碍,也更不适合结婚。
第六位“被害者”,“坑爹杀妈”江晓梦,这个“熊孩子”应该算是心理病症“五毒俱全”,当然这也是有着充分的遗传和社会经历铺垫,倒也不算太突兀?
首先是她的家庭,父亲就是本剧的男主,方毅任,他患有亚斯伯格症,该病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全剧应该也就男主这一个心理疾病是天生的,所以他是没得选,真的有病,所以参考剧中江晓梦病历里那一串的心理病症,有充分理由怀疑是有一部分遗传因素的;母亲,名字好像没怎么出现,就江母吧,在这个是个妻子就会被丈夫PUA的剧里,她应该算是唯一一个PUA自己丈夫的人,同时我个人分析认为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病症特征,这个放在对应人物的段落分析;同时在幼年的江晓梦身上就已经可以看出一些心理病症的特征了,例如在父亲忙于工作时要求“必须立刻马上”的陪伴,随意地去危险的地方干危险的事,并由此引发了“化学试剂”事件,江晓梦皮肤受伤,其父亲与母亲离婚,至此江晓梦与其母亲组成单亲家庭。
不幸的是,两年前晓梦的母亲查出了癌症晚期,这个阶段一直依靠晓梦在酒店打工维持母亲的医疗费用,在这个阶段,江晓梦由于缺失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逐渐表现出了一些自我满足以及偏执的心理病症特质,主要体现在母亲癌症已经无法治愈且承受痛苦的情况下,坚持治疗抢救,在受到李雅君的说服后,去找自己的父亲商量,但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没能在走过她面前时看到或者说认出她,就认为父亲已经不在意自己了,转而直接回到医院拔掉了母亲的氧气管,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江晓梦的行为都有着很极端的特质,思维方向的转变也基本为非黑即白,非常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应该也是其被李雅君“忽悠”以及后续参与“遗愿自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剧情分析,江晓梦在“杀死”其母亲后,由于失去了人生目标,开始出现抑郁的病症状态,同时和她一起在酒店工作的游诚皓渴望自杀的心理状态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她,直到在医院和其他被害者一起投身到了“遗愿自杀活动”的工作中。
说完了被害者,再来聊一聊本剧里的“幕后大BOSS”李雅君,她是随着她的前夫从国外来到了台湾,长期受到前夫的家暴,几年后前夫身体出了问题,住进了护理之家,李雅君也在这里照顾了前夫几年,前夫去世后,她就顺势留在护理之家做起了护工,结合后续她和周洋之间的故事来看,受前夫的影响,她的认知能力应该是出现了一定的扭曲,算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病症;在“爱上”周洋后,为了实现对方不想“不为人所知的死去”的愿望,将其他病人的药物喂给周洋,导致其肾衰竭死亡,可以感受到她同样也是属于“渴望爱,但无法理解爱”的状态;之后在医院的病友交流中,诱导诸多被害人参与到“遗愿自杀活动”中来,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经历了“杀死周洋”之后,她在“致人死亡”(有别于直接杀人)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在剧中也有说到,除了上述的被害人外,李雅君还在多个医院的病友交流中进行自杀诱导,因此她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曝光护理之家的问题,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她变态的心理需求。
接下来是本局的男主,“面无表情”方毅任,不知道个人的理解和编剧想表达的感觉会有多大的不一样,我看到的方毅任,是一个“周围的人都在后天发病的时候,努力想治好先天疾病的人”;方毅任天生患有亚斯伯格症,在上学期间就一直有受到霸凌,在工作中也很不合群,这个是病症带来的固有特性,但是他渴望让自己不再那么“特别”,所以他选择了娶妻生子,这里就带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妻子,其实在看完剧之后对方毅任和他的妻子是如何相识相知再到结婚这个过程还是很好奇的,毕竟只看到他们婚后的生活境况,感觉他的妻子完全不能接受他的病症,并且觉得方毅任应该具备能力为了妻子和女儿刷的一下就变得和正常人一样,感觉这样的状态不太能想象喜欢上了方毅任什么方面?
不过从海边的回忆的一些细节来看,方毅任的妻子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本人也有一个两岁的小孩,在日常家里人带小孩开车出门的时候,如果让小孩坐在后座的安全座椅里的时候,一般孩子的妈妈或者孩子的奶奶都会坐在他的旁边,陪一陪哄一哄他,所以剧中两个人都坐在汽车前排,放孩子一个人在后排哭的情节让我觉得不仅仅是方毅任,他的妻子也没有太多对孩子的亲切感,更不要说,还提到经常晚上会让孩子哭4、5个小时,在婚姻的这个阶段,可以说方毅任做出的“治疗”自己的行为毫无进展;后续就是女儿受到化学试剂的伤害并受到妻子的谴责,方毅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提出了离婚,这个行为不能说对,毕竟实质上对妻子以及女儿都造成了长远的后续伤害;再之后就是发现女儿和连续命案有关,私自藏匿线索,这个环节的剧情也有看到很多评论里有聊到,觉得不合理,认为如果他在意女儿不会10年间都没去看过一眼,出现命案又突然在意的不得了,个人倒是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10年间没有去看过女儿其实和离婚的动机是一致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接近女儿会伤害到女儿,他觉得自己远离的行为才是保护,当然如果觉得这个解释比较牵强,那也只能说“男主毕竟有病情在此”;所以最后大结局时,方毅任和女儿的和解反而还算是比较合理一点的,也算是他稍微“治愈”了一点自己封闭的内心。
最后就再简单聊一聊剧里两个“不是受害者胜似受害者”的女性,一个是剧里记者徐海茵的母亲,当年徐海茵的父亲因欠下债务带着妻子和女儿在车内自杀,最后父亲死了,徐海茵和母亲幸存了,结果她的母亲不但不记恨她的父亲,反而几十年如一日依然爱着那个男人,还不愿意离开当年住过的房子,哪怕女儿有心理阴影也完全不管,严重怀疑是CO吸多了,脑子瓦特了,结果最后徐海茵选择和解了?
还买下了当年的老房子?
说实话,这一段剧情完全突兀,不明所以;另外一位则是“好好男人”的妻子,看完丈夫在自己面前自杀,完了最后发现自己怀孕了,还感到很幸福,觉得是丈夫留下的礼物,WTF?
说实话,真的很担心她的孩子未来。
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主要是依照剧情,说了一下个人对剧里主要人物行为以及心理状态的一些分析,那按照一般议论文结构,聊完具体的事例,稍做个总结,汇总一下那些偏病态的心理特征:首先是自我满足型人格以及控制欲,这两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出现的,没错,最日常的体现就是“为了你好”,核心问题在于该类型的人不具备充分的自我逻辑能力,常常受到外界影响,形成了“过度”的价值观,同时还很“自觉”地明白自己做不到或者乐于与他人“分享”,因此会强硬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施加在他人身上,这一般就是控制欲的来源;这一类型的心理病症不太易于扭转,因为该类型的人自身并不承受痛苦,反而享受着控制他人的快感,所以只能由受到控制欲影响的人通过例如离开施加控制的人的方式来解决,不过很不乐观的一点在于,现实条件下,很多从小受到严厉控制的人,长大后也出现了同样的心理特征,惨剧总会不断地传递下去,重复发生。
第二就是偏执型人格,这种状态的体现有很多种,诸如性格极端、暴躁易怒等都是症状体现,这种人格的形成一般也与家庭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上一条的病症不同,我认为该类型的人内心也是充满痛苦的,伴随着极端行为的往往就是事后的后悔,如果你感觉到你自身可能存在一些偏执的症状,与人倾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代心理治疗很多也都是基于倾听疏解的方式,重点在于要敢于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帮助,一个人在黑夜里走路很难保证一直走在大路上,不是么?
很不专业的聊了一些,最后还是转回到电视剧上来,整体来说,剧情、节奏、人物、演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整体逻辑也还算合理,前两三集的故事还是很能给出悬念的,算是几几年还不错的一部华语悬疑电视剧,个人的整体观感在7分左右,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PS:最后的最后,忍不住还是有些槽点想吐槽一下,如果你看完也有类似的槽点,希望能有共鸣:徐海茵的爸爸是自杀,按个人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是自杀的人没法上天堂么?
为什么还能举行教堂仪式?
第一集的时候,派出所就已经获得了江晓梦的监控器画面,拍的还很清楚,后续也找到了制作浴缸塞的人,也确认了人物,不通缉就算了,那么多天都没查出来是什么人?
而且江晓梦进过少管所有档案记录的唉?
警察办案能力被黑成这个样子?
李雅君,主业打扫卫生以及护理,副业高级特工,真的很难想象,就这么一个普通人,能多地多处语言诱导他人自杀,设计严密的自杀计划,在医院里多次轻松偷取严格管控的药物,在警察监控的病房里杀人并全身而退,在殡仪馆偷取尸体还运送到护理中心楼上扔下去,绝对的高手。
在女儿跳下悬崖后,男主愣是在还带着手铐,双手没法自由活动的情况下,后发先置,也不知道怎么就救下了女儿,自己还只是轻伤,你说你不是超人我都不相信。
方毅任,亚斯伯格综合征(抄下百度词条——亚斯伯格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简称AS)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类为孤独谱系障碍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类。
在外界一般被认为是“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
)学生时代孤僻不合群受排挤,但学习优秀。
他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成了家,自己就会和别人一样,就会好起来。
(结婚的理由是想试着治愈自己?
所以妻女只具有功能性的意义吗?
)
我很努力了,我以为,我不知道结果发现,还是好不了。
好不了那就拜拜喽。
在因自己疏忽而导致女儿手臂被化学药品烧伤后的第二天,他向妻子提出了离婚,女儿的抚养权交给母亲。
嫌女儿不停地叫爸爸很烦,就戴上耳塞。
女儿自己走进装满父亲工作用的化学药品的房间
被化学药品严重烧伤离婚后对前妻和女儿不闻不问,等到女儿15岁的时候,他才发现,女儿去当了陪酒女,女儿又进了少辅所,前妻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已经死掉了。
(前妻得了肾脏癌,花费很大,女儿去当陪酒女是为了给妈妈赚医药费
女儿在工作的酒店接受记者采访即便错过了这么多年,女儿心里遭受了那么多比胳膊上的伤疤更深的伤害,编剧最终还是让他们在两年后共撑一把伞。
我知道他这两年是有不间断地去看望女儿,即便女儿不见他,也坚持去看,他有很努力地改变自己,但我想说,有一些来自至亲的伤害和忽视就是后来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无法弥补的,那个伤就是会一直在那里,永远都露着新鲜的创口。
刘光勇,17岁的时候在旁人教唆和逼迫下打死了被他们绑架的人质,因为是未成年没有被判死刑。
他的妻子是一个“知道他过去但看到过他的善良”所以无怨无悔选择他的女人。
被警察问你知道刘光勇有前科吗因为当年的案子,刘光勇内心一直备受煎熬,煎熬到他决定为了赎罪去自杀。
即便他的妻子苦苦挽留,他还是要自杀。
刘光勇不要小孩应该是早有自杀打算不想拖累一个无辜的生命,但为什么老婆就可以被拖累?
刘光勇前脚和妻子举案齐眉,还让妻子帮自己多煮碗面,结果支开妻子后,他转头就反锁房门继续自杀
饰演刘光勇妻子的演员在后面的访谈中有说到,她自己认为剧中刘光勇选择自杀对他妻子来说是非常非常残忍的一个决定。
演员本人对于剧中刘光勇和妻子的做法都不太认同。
在他死后,他贤惠的妻子找到当年被刘光勇杀害的那家人,代夫向受害者赔罪。
受害者家属面对施害者家属没有什么过激行为,强压着愤怒给出刘光勇妻子指出了一条好走的路。
emmmmm……不仅要爱他,原谅他,他犯了错还要替他赎罪(女德老师的教案
徐海茵的父亲,回家跟妻子和女儿说,咱们出去玩吧!
年幼的女儿高高兴兴出了门,谁想到,自己的亲爸爸原来是带她们娘儿俩去自杀,先往她们的食物里下药,之后在车内烧炭,要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的去见阎王爷。
我最初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
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结果女儿和妻子命大,被救了回来。
过了二十多年,徐海茵成了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大人,但在车里小憩的时候仍然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全是一氧化碳的车厢里。
女儿对父亲怨念极深,在父亲的葬礼上直接扔掉花束转身就走。
但徐海茵的母亲仍然选择不抛弃不放弃,哪怕自己手头拮据,也坚决不卖房子,因为这个房子里有关于(那个想拉全家去死的)丈夫的回忆。
这都能继续爱下去,继续记着他的好???
阿姨那个男人当年想要谋杀你和孩子哎!!!
“他却是个好男人”(重新定义好男人“至少到最后他没有选择抛弃我们”(拉着你们一起去死叫不抛弃啊我的天编剧在这部剧里塑造的丈夫和父亲形象比溶尸,焦尸,腐尸等等等等更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下方高能预警!!!
(得看看尸体才能平息愤怒
我真的很烦很烦很烦这种“只要他肯改正她就会泪眼婆娑地原谅”,“只要他愿意弥补过去他造成的伤害她就都能好起来”的戏码。
因为我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
谁是受害者?
呵,当然是追完剧彻底患上“浪子回头金不换”PTSD的我啊。
谁是被害者 刑侦现实很符合网飞的口味 开篇就公示主谋 每集案件相连相扣 氛围用心把控 再加上张孝全和林心如两位熟面孔 的确有噱头有看头 但是 豆瓣八分是不是太给面子了 张孝全在男主和女儿对坐谈话时并没有把懊悔 无奈 痛苦 表达的足够疼痛;而林心如在和女主记者世界观碰撞的时也没有足够有力 她不应当一下子被镇住 也不应当一味地重复你不懂他们 她的懂既没有凸现在眼神里 也没有反击在语言里 推荐参考“沉默的证人”和“无证之罪” 一个是09年的刑侦经典 结局反转 虽然观感的确没有现在剧作高级 但是王志飞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和连续杀人犯双面形象印象太深刻/ 另一个是近年热门 假雪人的决绝 真雪人病态狠毒 一部戏两个经典罪犯形象 相比之下这部戏演员弱了除此之外很想和编剧聊聊 去年有一部被我反复推荐给朋友们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它在我心里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 是因为它在展开所有事实后 并没有向观众灌输任何一种道德观 也没有做出偏向任何一方的分析判断 而是把思考的权利留给观众自己 这不仅是一份严谨的态度 更是一份尊重 而“谁” 在最后通过女主的口 向大家刻意传达着生的意义与命的重量 首先她并不懂他们的痛苦 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女主幸运的她撑过来了 也是建立在她能够生存并改写自己生活的条件上 而那些不得不选择死的人 是既看不到前方的光也没有感受到活着的温度 并不是说他们该死 但是他们选择了死亡 至少应当被理解 那也是勇气啊 是啊 谁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是没有人和他们说句鼓励的话 没有人给他们坚持的力量啊 这就是命运
这部台剧与其说是悬疑剧,不如说是以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及人物背后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来探讨生和死的意义及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边缘人群和不完美的制度。
最后女记者去狱中探望李雅均的对话更是从生和死两个角度碰撞角力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
虽然剧中对生死的态度大多是比较客观且开放的,但这场对话结果却有点纠偏的嫌疑,仿佛担心之前的开放性呈现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我理解的生死不是积极和消极的对立关系,对生命的意义也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为了价值正确而去崇高生、矮化死的做法,对直面复杂艰深的问题并无裨益。
人有权自主的选择生或者死,生的光荣而死同样伟大。
女记者说因为相信之后会发生好事,现在就算痛苦也要活着。
但我认为如果每天都过的很痛苦,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幻想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好事,造成痛苦的问题突然就迎刃而解了。
剧中这几个人物的死都不是悲观得逃避现实,对他们来说主动选择死亡恰恰是当时他们能选择的有效解决问题表达诉求的一个途径。
那个被企业压榨过劳得癌症的员工张聪健,要不是主动选择死亡的震撼引来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关注,单凭女记者描述的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状态,本来就剩下不多的生命就算看到了家里院中的树开花能实际解决他的诉求么?
还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马后炮而已。
对自身性别认同错位的游诚皓想要的是被社会认同接纳,要不是以他想要的女性身份主动选择死带来的影响被社会公众看到,单是赖活着看到妹妹的合照,抱着这么一点聊胜于无的希望,接受别人异样的目光,连从原生家庭都无法得到认同接纳,默默等候将来的某天社会公众会突然大发慈悲接纳他么?
那个殴打致人死亡的刘光勇只是因为犯罪的时候还是未成年逃过死刑的,他活着就算能见到女儿的出生也没解决他想要对受害者家属赎罪的诉求,反而带来了更多的伤害,虽然孩子是无辜的。
我不知道受害人的家属看着杀人犯的孩子健康成长而自己的亲人却永远回不来是怎么样一种心情,我不知道刘光勇的女儿如果不隐姓埋名顶着杀人犯女儿的名声要怎么健康快乐的成长。
有时候活着就是一种伤害。
但生命是神圣的,自己有权自主选择生或者死,但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不管是否以帮助对方的名义。
剧中的李雅均并不是如她自己说的一样,通过协助他人主动选择死亡帮助别人脱离苦难,只不过是通过教唆,狂妄的裁决他人生死,这个从她后面注射强行替刘光勇选择死亡可以看出。
片名叫谁是受害者,但是我更想问的是谁是施害者?
生命是可贵的,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只能主动选择死亡来唤起人们的关注、获得认同、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部剧这么高分,其实是直面部分社会问题,试图引起公众的讨论。
故事其实有很多瑕疵的,比如李雅均只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身材瘦弱的女护工,她怎么一个人从警方偷出刘光勇的遗体并搬运到安光护理院10层扔下来的,怎么调动资源能控制市中心大屏幕播放这么多人的临终遗言?
谁是被害者呢?
其实最终的被害者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总会遇到各种遭遇,怎样去看待、怎样去解决,在于自己如何面对;每个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境遇,进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影片最后记者徐海茵和李雅钧的对话是点睛之笔。
李雅钧“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帮你”徐海茵“我的方法和你不一样”李雅钧“那你的方法是什么”徐海茵“活下去” 李雅钧的方法导致了影片所有命案的发生,这是他自身的遭遇形成的价值观念,进而洗礼了影片中相似遭遇的其他人,帮他们完成所谓的心愿。
当徐海茵给他说了活下去会怎样后,李雅钧漠然的惶恐然后匆忙的离去……这应该李雅钧第一次听到与此对立又强有力的声音。
说到这里,不免会想李雅钧的人物设定,他是整体案件的始作俑者的背后推手,是魔王,如果如她所有说的那样,那她为什么最后不去了结自己的生命?
在剧中她自认为是自己是这些人的拯救者?
在探讨就到了人性的善与恶了,总之到这里,李雅钧这个人物是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形象。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破案剧,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与遭遇,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与温暖,这是重点!
期待第二季!
巨长时间的更新,是因为看了好多剧都没有让我动笔的冲动和灵感终于在这个周末,看到一部让我想洋洋洒洒写东西的电视剧了!
所以终于更新啦在我印象中,台剧是青春少女恋爱剧的代表几乎是我们90后恋爱剧的启蒙老师和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帅的男孩子以及这么甜甜的恋爱可是时代发展太快,台剧经典的恋爱剧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不再辉煌台湾的更多明星都选择来大陆发展挣钱拍烂片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国家更加劲爆,更加狗血,更加丰富的其他电视剧类型,台剧陷入了一片沼泽之地,想出出不去,但又没有完全陷进去为了可以恢复台剧以前的繁华,台剧走上了不断摸索的道路终于在2019年网飞打造首部华语原创剧集《罪梦者》,由陈映蓉执导,张孝全、贾静雯、范晓萱、许光汉、王柏杰等主
剧情以及画面非梦境似梦境的表现手法,短短5集不拖泥带水,没有矫情废话,虚实结合的讲述了带有悬疑复仇美色的梦幻故事,尽管豆瓣评分只有7.1分,但个人感觉效果意外的好当然剧里男神们的肉体更让人喜欢哈哈哈哈哈紧接着2020年,网飞再次出资打造破案悬疑剧,就是我今天重点推荐《谁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
2020年4月登陆Netflix全集播出,这次网飞并没有参与制作,从购买原著小说《第四名被害者》到改编剧本拍摄手法全部统一为台湾制作公司瀚草影视独立完成剧情讲述作为现场鉴定师的方毅任(张孝全饰)在溶尸案案件查证物的时候突然发现其中一个证物—水塞上有自己失联很久的女儿江晓孟(李沐饰)的指纹,隐藏证物后与记者徐海茵(许玮甯)一起协作查案,最后破解黑暗查明真相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在电视剧一开始也展示了方毅任的聪明和观察力的出众,但是与此同时方毅任的与众不同也是因为他患有亚斯伯格症
这种病症是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具体体现在病人社交极其困难,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也就是说方毅任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非常的弱
但并不是他没有感情,只是不会表达所以异常喜欢科研以及仔细观察的他在案件侦查中反应速度要比警察还要快,也就是为什么在电视剧中他总是比警察先行一步,找到这一个案件的关键点《谁是被害者》的英文名字也非常有意思,比中文更加直接了当的点名了中心“The Victims' Game”意为被害者游戏顾名思义在电视剧中从第一个案件开始就开启了被害者的游戏一直到最后的案件结束,凶手是巧妙的影响着让被害者们觉得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心甘情愿的
利用每个人的心愿被上一个人完成,自己再用死来完成下一个人的心愿一直接力下去从第一个案件溶尸案开始,死者全身泡在有腐蚀剂的浴缸里,从身边遗留下来的证件来看,死者应该是女性,名为苏可芸
可是奇怪的是,通过后几天的尸检发现尸体是男性,并且查询监控发现了原本应该死在浴缸里的苏可芸却意外的出现在了街道上,顺着轨迹找到所在的楼房时,真正的苏可芸已经被烧成焦炭,而在旁边遗落的另一个身份ID正好是这栋楼盘的员工-张聪建
经过调查,楼板公司经常克扣员工,工作时长严重超时,工资奖金极其不到位,而张聪建在前几年还是业绩第一的员工到后来却要让他签主动离职书张聪建在前三个月之前就一直在收集公司违法的证据,而现在苏可芸死在这里引导着警方和媒体揭示了这里的真相而再等发现张聪建的尸体时,则在下一个场所,这里又有什么秘密呢?
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替对方完成遗愿然后选择自杀了结自己的性命,受害者悲情可怜的无助,只能依靠死亡来公布真相、完成心愿,看起来自己的生命在最后一刻有了价值,死得其所,毫无怨言
可是这一切都是正确的吗?
用自己的死亡换来想要的公道,看起来是多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可是真正的勇敢并不是选择死亡而是坚强的活下去记者徐海茵八面玲珑,社交达人,在报社混的风生水起,采访被害者家属时能假扮死者粉丝或者是社工等等角色来帮助自己完成采访
看起来非常乐观正能量的女孩子,又有谁能知道在她小的时候爸爸带着他们一家人出游,其实是去自杀
汽车尾气导管进入封闭的汽车里,全家人都昏迷过去只有徐海茵突然醒了过来,最后只有她和他妈妈获救,从那之后她非常恨自己的父亲因为失败无法面对以后的生活就选择让一家人用死亡来面对,自私自利的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就做了可以获取别人生命的决定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他怎么可以这样?
等到案件最后真相大白幕后凶手现身时,徐海茵去监狱看了这位“意志相当坚定”的女士,询问她的故事以便发稿写文章
凶手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她在帮助他们,人死了要比他活着更加有意义,一群想要自杀的人帮助他们有意义的去死有什么错?
就像最开始的周洋,凶手的恋人,双腿残废但是却非常有思想,看不惯疗养院的种种黑暗想要揭发想要申诉,但是因为自己身体却无能为力
凶手这个时候就用各种药物当做维他命给他吃,造成了徐洋肾衰竭死亡,而几年后才开始了被害者游戏直到最后一个被害者引身到徐洋和疗养院,才为结束
”用残忍的夺取别人性命的方式称之为帮助别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可是经历过死亡的徐海茵则告诉他确实人活在世有诸多不如意,不满足,不顺利,但是最勇敢的不是选择死亡,而是坚定地活下去“死在浴缸里的男孩子想要变成女孩子,不被所有人理解,但是如果他在等等就能得到妹妹送的礼物和家人的理解死在工地的苏可芸是个过气的歌星,已经快被圈子遗忘,可是她再等等就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喜欢她的粉丝以及周洋,如果不是你的举动,也就不会有今天坐在监狱的你,周洋也可能活得好好地而徐海茵的爸爸,如果坚持的活下去,那他现在就能看到他女儿长成什么样的大人”每个人都有黑暗、阴暗的时候,想要结束自己的性命来摆脱在世时遇到的一切纷扰和痛苦,就算是这样但其实大家都有一点点想要活下去的种子,只要让他看到这个种子他就能坚持下去而不是结束这一切
而凶手直接掐灭生者的希望,煽动绝望以及告知死亡并不可怕来推动被害者自杀倾向,这是教唆杀人,而不是真正的拯救当然生与死的选择这个课题太过庞大,我无法用言语以及所拥有知识去阐述谁对谁错,电视剧想要用生的希望来唤醒边缘者,通过每集的拥有社会现象的故事来呈现我们现在这个正常又病态的世界,最后在结尾回归正能量,是能做到最优化的处理了
毕竟电视剧不是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怎么做,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个决定的背后和结果有可能是怎么样的,从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反思前面说到方毅任有心理疾病无法根治,他以为只要结婚有家庭孩子就能好,可是事实证明在疾病的影响下它发生更坏的一面
离开家庭和孩子本意是想要保护他们,可是却最直接的伤害了他们,到最后他不是不痛苦不是感受不到感情,只是他不会表达不会展现,不知道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应该怎么做我们会对他无奈生气不理解女儿原谅他,但是真实生活中渴望爱的女儿和父亲最后会和好是最正常的事,就像徐海茵最后也去墓地看了自己的父亲一样,与自己和解
网飞这次只是投资出钱的决定并没有参与其中我觉得也是让本剧更加有台湾的味道,不像《彼岸的嫁衣》看起来不伦不类的,改编于小说让故事本身能完整饱满的呈现出来,对主角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节,对于每集社会化现象的呈现也非常的现实“ 在悬疑破案的外衣下其实是对于整个社会现场的探讨,被害者的那么多的痛苦大部分都来源于社会的不认可或者是人性的阴暗面或者是感情的缺失,包含进电视剧里所带来的思考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关注到弱势群体和不完善的制度 ”有希望美好的未来,就更有活下去的活下去才有希望
更多精彩关注我的公众号:
2020,疫情来势汹汹,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物理距离被迫疏离的时代。
但又是前所未有想要打破这座孤岛,期待着能够被“谁”找到,让“我”值得存在的时代。
《谁是被害者》击中人心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l 透明人间&孤岛人间: 谁能找到我“透明人间”———一个从日语反输入、具有现代社会群体烙印的词语,指的是群体中没什么存在感的透明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死的时候穷极所有只为沐浴闪光、登上最喧嚣的舞台。
他们是《谁是被害者》连环案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最重要的麻烦制造者。
因为是透明人,光靠言语的呐喊已然不够,就用生死的分量,去声嘶力竭的表达。
主创采访中透露了故事设置中的一种反讽:“活着的时候没人在乎你是谁,但你死之后大家就有兴趣了。
”我曾以为这种表达本身带着一种悲情戏剧色彩,离大多数人的世界并没那么近。
但年初这场变故,让所有人经历了太多。
一时间,人人都沦陷在了孤岛。
谁都有那么一刻,成为迷惘的孤岛人间。
故事中流浪的透明人间,用“连环遗愿”的方式串联起一种悲鸣般的羁绊。
故事外流浪的孤岛人间呢?
有人弹着吉他,为阳台外无数个点灯的陌生家庭歌唱。
有人投放电影,与街区邻里分享自己典藏的情怀。
有人走出舒适区,为了他人生死而不顾自己生死的奔波。
孤独与羁绊,我们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串联方式。
片尾曲完美诠释了这种每个人都在拼命表达的心声,很好听。
《谁》演唱:Karencici作曲 : 李友廷作词 : 李友廷害怕伸出手 装作 什么都不想要这样也好 每天说服着自己在原地停留 等着你 也等着我自己你若能懂 现在别再犹豫 走进我的心谁 能够找到我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爱 将我的轮廓填满谁 想要找到我多么希望 拥有一个你 让我值得存在你能否由衷 容纳每一种的我我会愿意 赔上一切的爱
l 绝望&希望:只要还活着这部剧可以看做是献给孤岛世界中每个人的一曲离歌,尽管难掩一种悲情基调和强烈控诉感。
但作为一种媒介,聚焦透明人间,尝试与他们产生“对话”,又通过结局(徐海茵狱中的是非对峙),以及开场(苏可芸录音棚缓缓吟唱的《还活着》),明明白白的传达出这部剧的情感议题和生死价值判断。
李雅钧代表一种极致,她主张“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而剧中主角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坚信黑暗里应该去坚持,直到找到那一丝光明。
通过苏可芸这个角色,也可以窥其一二。
这是一个出场不过寥寥,她的一曲歌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苏可芸年华迟暮,是一位风光殆尽的女歌星。
她身上满是风霜,歌唱时却仍眸中闪耀。
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终曲,棚内的身影却有一种无论何种沧桑,依旧会重燃对表达的渴望之情。
这种情绪随着声线悠然而出,牢牢抓住了人心。
只要活着,活着就好。
哪怕是纠缠,哪怕是折腾。
在网上搜到这首歌的原唱陈小霞讲述这首歌的诞生,觉得很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歌曲故事这首歌的诞生来自于一次深夜里的迷路。
她很喜欢也很习惯用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可以一边骑一边想事情,尤其是想她正在进行的创作,意思就是一边骑车一边脑子里在谱写旋律,所以常常会骑到一些「欸?
这里是哪里?
」的地方去。
有次她夜里骑车回家,等她意识过来时,发现自己在一条荒凉偏僻的小路上,两旁没有建筑物,没有路灯,世界一片漆黑。
她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安定自己的恐惧,慢慢地继续往前骑,不知道骑了多久,才终于骑回到有灯火有人烟的路上。
「还活着」是她当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事后她回想那个经历,想着当时的感觉,想到自己六十几年来的人生。
这辈子不是第一次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漆黑里摸索着往前走,没有灯光没有同伴看不到前方,但是能怎么样呢?
既然决心要前往,既然不想待在原地,当然得继续前进。
走到现在,还活着,还能写歌也还在写歌。
孤独是一定要的,也就是孤独,自己才可以一直处于能够创作的状态。
虽然生命中的各种苦难还在继续纠缠,但是只要心里面还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灵魂就有一扇亮着灯火的窗。
「还活着」想传达的意义就如同歌名一样,经历过生命的曲折跌宕,才知道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而是过程,尝遍人生的喜怒哀乐,是生命的启发,在黑暗中听见自己始终顽强的心跳,还活着就是一种生命送来的祝福。
《还活着》作曲 : 陈小霞作词 : 陈小霞/李子恒(zih heng li)编曲Arranger:陈辉阳(Chan Fai Young)还活着 还在纠缠生死的对弈 残缺的梦想还能歌唱 也能感伤灵魂的窗口透着灯光还活着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孤寂的路上黑暗中 听着自己始终顽强的心跳而宁静 依旧是最美的旋律很幸运能有权力唱出悲观的自己一首首 昨日伤口亲吻别人的心灵深夜里 被人情冷暖过的心还没有失温 还活着在没有答案没有尽头生命旅途上荒芜中 发现自己脆弱背后的坚强而活着 永远是最难的动词很庆幸能够歌唱一种安慰的力量一首首 明日港口停泊别人的背影天亮后 大海中沉浮过的人还没有绝望 还活着还活着 不会无恙孤单之必要 孤独是必然人生很短 人生也长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 是过程
感觉港台艺人这几年都面临着一个抉择,是北上争取陌生却更大的市场(资金也更多),还是留守本土争取更多高质量的演出机会。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是看着许玮甯在“谁是被害者”里的表现,再看看小天这几年拍得戏,不经有些惋惜。
曾几何时,他还是那个艋舺,军中少年里面的少年,现在却成了屏幕上的耍帅油腻男子,而当年许玮甯还贴着小天混血女友标签,新闻的重点都是分分合合,现在混血颜值依然能打,也因为角色的复杂性美得更有质感。
这么多年她竟然演了这么多的好戏:她可以是“目击者之追凶”里面的腹黑Maggie, 也可以是“谁是被害者”里面不择手段拼新闻却到头来治愈了自己的女记者。
借用她说的一句话“我从不介意被说是“花瓶”,就像是一个容器,我的表演是水,会依照花瓶的不同变成不同的样子,这样不是挺好的” 很期待她各式各样的“花瓶”。
找时间再来看看“麻醉风暴”,才看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对吴慷仁的戏很期待。
再说回到这部戏本身,这个剧的剧眼应该是许玮甯探视林心如说得那段话。
一度我也很认同他们帮助有自杀想法的人完成心愿,但是这真的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吗?
也许让他们看到周围多一些人的爱和鼓励,他们能走出低谷,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我更加理解安乐死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一年的时间,因为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自杀动作。
很珍惜这个主题,以及剧组人员的各种用心设计。
可惜内地看不到网飞,看这部戏不方便,特别希望平台可以引入这部剧,用良币冲走一些劣币。
《誰是被害者》是Netflix第四部華語原創台劇,總監製曾瀚賢與製作人湯昇榮,5年前買下現為鏡文學簽約作家「天地無限」的多部推理小說改編權,其中《第四名被害者》交由旗下IP開發公司「英雄旅程」的編劇梁舒婷、徐瑞良改編,費時2年完成8集劇本。
劇本將原著大篇幅的女記者觀點,改為刑事分隊長、鑑識官、女記者3條主線,每集另設一名核心要角,讓故事及角色更豐富。
有別於一般懸疑推理故事目的在找凶手,本劇主軸是在找被害者,用新的視角擴充原有的世界觀。
韓國影視公司也隨後買下這部小說的改編權!
《誰是被害者》以懸疑推理劇情包裝、驚悚特效強化感官刺激,最終故事以療癒核心做結,保有瀚草一貫帶有人文情感的選材企圖。
總監製曾瀚賢受訪時曾說:「劇中過氣女星遭網路霸凌、過勞的房仲,都是台灣正在發生的事。
社會提供我們素材,我們也想回應社會,為辛苦人發聲。
儘管環境殘酷、孤立,還是能透過情感聯結,拉住想放棄的人。
」
《誰是被害者》主要演員為許瑋甯、張孝全、鄭人碩、王識賢、黃河。
故事劇情在敘述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毅任,在調查一起命案的過程中,發現多年前失蹤的女兒可能也有所關聯,而之後又發生多起連續的殺人命案,每一具屍體的死法都慘不忍睹,但警方卻對兇手的下落毫無頭緒,結局真相也撲朔迷離!
有別於過往都是透過刑警或記者在偵破連環兇殺案,《誰是被害者》則是從鑑定人員方毅任的視角來看待整起殺人事件,讓解謎推理的過程,更專注於每一個細小的蛛絲馬跡,每次命案現場的任何細微線索都被他給無限放大的檢視,因此觀影時會出現許多關於驗屍時的專有名詞與術語,甚至一些屍體與人們死亡前的冷知識(像是當人在跳樓自殺時,手都會不自覺得往前伸或護住頭),除此之外,方毅任是一位患有亞斯伯格症狀的人,所以他是全心全意地在投入於犯罪現場中,沒有什麼旁枝末節的不重要支線劇情!
從此劇的八集來看,分別為「指紋」、「報導」、「蠟燭」、「車站」、「刺青」、「遺願」、「水芫花」和「傘」,其實一言以敝之,就是「起、承、轉、合」,也跟俗稱的「三幕劇」類似,前三集基本上就是宣示風暴來襲,一起接一起的連環命案,引領觀眾的想像與好奇心,成功做到了「起」與「承」,命後幕後的藏鏡人則成了全劇的麥高芬,觀眾跟著方毅任和徐海茵,共同推敲。
在劇情推演與人物設定上,編導聰明的以方毅任的「亞斯伯格症」和徐海茵在媒體打滾多年的「八面玲瓏」對比,方毅任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順理成章成了戲劇上的衝突性,徐海茵的橋事手段則順利讓故事線往下探尋,兩人因為利益關係一搭一唱,雖有波折,但總難在危急時刻順利破關,而這兩條主線,則到最後有了交集與互文,待後續說明。
跟著引起社會騷動的連環命案,觀眾能發現《誰是被害者》對社會底層的關照,實際上揭露了性別霸凌、建商弊案、媒體生態、警界權力、安養院資源不足等等社會結構性議題,描繪出社會中「無法發聲小人物」的集體肖像,這些被害者的加害者是誰?
一目瞭然。
許多類型片概念先行,沒有社會基礎,便會顯得空泛單薄,進而忽略情緒與寫實性,觀眾一旦失去帶入感,少了「感同身受」,與劇的距離便會越拉越遠,最終失去耐性,社會中的百態,無論是醜陋亦或是溫暖,《誰是被害者》皆有所呈現。
而所謂的類型片,其實是就是面對題材的精準度,《誰是被害者》的精準度來自於扎實田調,碰上媒體、警界等等都需要專業知識含量,這部分在本作中可說是降低了破綻。
除了這份精準之外,其實劇中核心實際上碰觸了「自殺」與否的爭議性問題,這部分則是要在第四集之後觀眾才會明瞭,也就是起承轉合中的「轉」。
到了劇集後半,觀眾能明白,這些屍體並非連環他殺,而是協議好的連環自殺,「被害者」們受盡迫害與不諒解,擠出生命最終力氣,發出對社會的怒吼,這群無法發聲的人!
便是全劇的核心概念。
會有這樣的核心,來自於「鑑識科學」,製作人之一的曾瀚賢說:鑑識科學有一句話,是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當人死後,卻拼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且傷心的點在於,人已經死了。
從此觀點出發,呼應「無法發聲的人」,拋出本劇的懷疑。
攤開《誰是被害者》,是「自殺」與否的終極探問。
於是在「自殺」議題中,觀眾能聽見這群被害者的聲音,但編導也從未讓這聲音過於單一,第四集出現的劉光勇(夏靖庭 飾),就是在這群連環自殺案件的協議中,找到對生活的希望後想活下去的人。
關於這條故事線,不得不稱讚飾演劉光勇妻子的季芹,季芹在其中扮演迷航者的燈塔,給了劉光勇對這世界活下去的想像,成功做到緩和劑的效能,而季芹洗盡鉛華的演出,更有畫龍點睛的風采。
關於「自殺與否」的正反辯證,到了第八集出現起承轉合中最後的「合」。
林心如飾演的李雅均堅定了自殺的決定權,認為自殺是改變這世界的終極之道,而徐海茵則是努力生存,試圖找到社會中的位置,兩邊的聲音交互激盪,成了結局其中一場最重要的戲。
戲走到最後,觀眾就能秒瞬明白,張孝全以及許瑋甯扮演的角色,都在這趟旅程中,直面過往的傷痕與創痛,換句話說,《誰是被害者》的溫柔,最終放在這兩名角色身上,走過死亡的幽谷,才能懂得生命的甜美,對許瑋甯或是觀眾來說,就是這趟旅程之後的感悟。
這時若觀眾回望這八集的鋪陳,會發現許瑋甯在車上時總是把車窗打開,也正呼應了此角色小時候「被迫自殺」後產生的幽閉恐懼症,或許《誰是被害者》看第一遍能享受懸疑推理,但看第二遍,就能發現劇組的埋梗,也正呼應了上文所提及,此作值得反覆咀嚼。
社會聚集了千種樣貌、百中姿態,都有命定中的難題,《誰是被害者》全劇以類型片包裝,最終給了生命良善的出口,雖有過於說教之嫌,但卻是情緒的釋放,在極為抑鬱的壓迫中,替人性注入和解的可能性。
至於第八集的「傘」有無影射香港處境(林心如那條線也出現粵語),就留待我們自行解讀。
《誰是被害者》在結尾時丟出一個大哉問,當你活在世界上很累很痛苦時,是如李雅均所說的:「我們可以決定怎麼活,同樣也可以決定怎麼死」,還是如徐海茵說得:「勇敢活下去」,兩方對立的論點倒底孰是孰非?
我相信許多人會選擇後者,但在閱讀此篇文章的你我應該都是有著不錯的生活,與愛你或你愛的家人朋友在身邊,但假如你現在生不如死,有著無法被世人所理解的人生時,你的答案是否還會是一樣的呢?
還是會選擇活下去這條比較辛苦的道路呢?
綜觀全片以「社會底層」為基底,懸疑類型推理做手法,雜揉人性各種面貌,拋出對社會脈動的各種針砭與提問,此劇在多名角色的相互羈絆、牽引中,織出一張垂死掙扎的生命網,深富啟發性,同時思量道德與人性,營造出接地氣的懸疑風采,草根味十足,且美術、攝影皆具備國際水準,獨步開創出不同於日韓類型片的台灣味。
影像乘載了人的情緒與社會諸多議題,有批評才有反思、有對話的空間、有進步的可能。
諸如從德國電影中,能看見對於納粹的轉型正義;從美國電影裡,能直觀對於黑奴的深刻扣問;台灣也有直視白色恐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把青》,及深刻著墨 228 歷史的《悲情城市》等傑作誕生。
韓國電影的力量,甚至間接促使政府修法,如因《寄生上流》的問世,政府撥款改善了居住於半地下室家庭的生活條件;《熔爐》的殘酷揭世,促成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的通過,又名「熔爐法」;更因《殺人回憶》的播映,修正了《刑事訴訟法》….,這些優秀作品的影像,有著深植人心的魔力,無遠弗屆。
好的影視作品能提供探討,發人省思,產生商業之外的其它價值。
《誰是被害者》在劇組團隊的努力進一步逼視犯罪,其核心正是社會問題的浮現。
在人性的幻滅中,透過演員群出眾的表演,平衡相異視角和不同聲音,試圖完整每個角色,緊抓著觀眾的視野,同時更內藏著世界的普世性。
觀影者跟著《誰是被害者》走過這一遭的同時,試問,是否開始留意身邊無法發聲的那群底層人的心聲呢?!
?
如果死后能看到自己的死亡给社会带来的反应,这真的是遗愿清单,可惜大多数人都轻如尘埃。电影最大的力量是引发案件背后牵扯的社会问题,虽然短暂没法解决。开头惊艳,中间拖沓了。
好烦这个女记者
乏味拖沓 推理也太弱了 说教式煽情令人反感 如果以网飞的标准评判的话简直就是翻车
好心扭曲做坏事的内核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很多关键情节,重复回放好几遍,生怕观众看不懂?
前面悬疑,后面伦理。作为国产剧,从尺度深度上说都算惊喜。
四星半。是有深度的剧,什么时候大陆电视剧也能拍出这种水平 (当然以前大陆有很多非常高质量的剧,但现在的剧基本上已经水得没法看了,哪怕是服道化做到精致考究也拯救不了空洞的内涵。。。)
一群想要离去的人,和一群想抓住他们不让他们离去的人,用刑侦推理的壳子,来讲述社会新闻背后的现象,手法值得学习。10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自杀》:自杀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个人的选择或者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失序的体现。Netflix让日韩和台湾剧呈现了新的舒适度。美术和音乐锦上添花。
综合水平在线,节奏很带入。但是推理剧情很拉胯,第一集就知道boss是谁,不然可以4星。许女神加一星
男主能找到老婆结婚生子真是堪称奇迹…
你们是圆满大结局了,我们苦难将常在。ps.最后一集传递的畸形人生观太减分了。
所有煽情的段落,看一秒钟就知道怎么展开,想人文关怀,又缺乏人生阅历,完全是公式化的套路。悬疑的部分,基本上是一个二流日漫水准。人设也非常奇怪,开剧还挺厚实,然后就极速扁平化,演员们及格线以上的发挥也兜不回去。网飞有好剧,这部不是。
结构性问题,男主有精神疾病,无论职场还是家庭都仿佛当其不存在,只是这个人有道德问题。道德问题衍生出亲子崩坏等较合理,身心残疾则非。张孝全一副衣冠整齐,中产阶级干净技术官僚的架势,对生活工作都展现出一定的理性控场能力,却被排挤责怪,人设多有矛盾处。作为案件比较糟糕,无悬念,单元剧模式,引出的人物也没有猎奇感,而且集体自杀也实在没有破案的必要,偏离了一个悬疑剧的范畴,成了人文关怀宣传片。
我没看进去,太阴暗了
這世上最大的惡就是要所有人都變成相同的人,多少悲劇因為求同而產生
连环自杀的核心诡计撑不起几集后面就垮了,越往后越难看。演技反正我没get到,主要角色都很尴尬。
前两集引人入胜,不拖沓也没有台片巧合过多的毛病。作为悬疑剧第三集开始略显疲软,好在结尾主题升华充满关怀。
好慢啊,太拖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