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姐好像演过太多的“恐怖故事”,在故事的开始,香蕉姐坐在轮椅上,看着刚出生的孩子,基本上就给故事定了调了。
然后,电影给出了一大堆专业名词,科普了一下医药领域的知识,观影必备,否则你都不知道香蕉姐接下来在干嘛。
转眼之间,孩子已经长大了。
居家学习成果斐然,这小孩除了行动不便之外,其他的基本和正常小孩一样,接下来就是等大学通知了。
不得不说,老外的教育体制也是太儿戏。
这小孩连学籍都没有,也不知道哪个大学这么不长眼会收,即便收了,将来的学历有用不?
还是别咸吃萝卜淡操心了,故事可没打算在这上头深究。
可是这位青春上进的小孩,等来等去等不到大学通知,却因为想偷块糖发现了惊人的秘密。
故事这时候开始,从母慈女孝转变为鸡飞狗跳。
虽然基本都是两个人的戏,但个人感觉气氛营造得还是很不错的。
这时候不得不说到知识的力量了。
小女孩逃家的过程,完全是物理学的教科书。
那么问题来了,这世上真的有这种妈妈,为了把孩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而给自己的孩子下药的?
话说回来了,香蕉姐给孩子下药的过程,也堪当医药学的教科书,但这完全是反面教材,千万可别学。
关于香蕉姐的心理,故事没有太多的交待,只是给了个后背,让观众自行体会。
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完满结局。
其实,故事的结局并不难猜,主要是看如何拍好。
电影的节奏,把控得应该还是不错的,基本全程没有冷场。
故事的结尾,香蕉姐的那一套还是被“女儿”学了个通透,这“反杀”虽然说好像不太“价值观”,但好像又有一种“恶有恶报”的酣畅。
最后,还是说一说故事中的客串。
小女孩逃家时遇到了邻居,香蕉姐对此早有对策。
一个“罪犯”信誓旦旦的利用小女孩的“伤痕”来要挟邻居。
要知道,这样的罪行,在老美的国度,可是相当严重的。
这个邻居竟然没有退缩,值得赞一个——虽然,这种行为明显“不智”,很快邻居就领了便当。
这……是告诉别人,少管闲事么。
两年前的惊悚电影《网络谜踪》如今已成了影迷记忆中的现象级作品。
该片以不到100万成本斩获了1.5亿的惊人票房,市场与奖项的双丰收,让原本囿于小众的“桌面电影”登堂入室。
2018《网络谜踪》90后印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凭借这部处女作一鸣惊人;迄今为止,影片《网络谜踪》依然雄踞豆瓣Top250榜单之上。
阿尼什·查甘蒂在惊悚片尽显颓势的2020年,查甘蒂的最新作品《逃跑》11月20日在全美上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回他没有继续“桌面电影”的先锋实验,反而退回到最传统的类型片领域——打造出一部双人对峙的“密室逃生片”。
2020《逃跑》(港译名“疑·妈”)看过2019年美剧《恶行》的朋友,会发现《逃跑》的情节似曾相识:一位爱女心切的妈妈想将女儿永远留在身边,便从小给她下药使其下身瘫痪且同时患有糖尿病、气喘等多种疾病。
《恶行》
《逃跑》直到女儿有一天无意中从药瓶的标签上发现了古怪,这一被遮掩了十七年的惊人秘密终于悄然揭开。
行动不便的女儿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母亲的关闭禁锢和围追堵截下展开绝地逃亡。
相信看到这里,会有观众觉得影片的质量堪忧:从荣获奥斯卡奖的《危情十日》《房间》再到小成本、高概念的科幻片《科洛弗道10号》,类似“囚禁-逃生”的套路被玩了几十年,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1990《危情十日》
2015《房间》
2016《科洛弗道10号》想当初,《网络谜踪》作为一部“视窗电影”,都能在大银幕公映,怎么此番全程实拍的新作反而选择线上首发?
果然,豆瓣评分似乎说明,查甘蒂这部新作“玩砸了”。
但这样的想法,未免先入为主。
其实查甘蒂选这样的题材并以线上播映的方式推出,恰恰不能得出他偷懒耍滑甚至狗尾续貂的结论。
在我看来,查甘蒂是位不愿意重复自己、并且极具性格的导演,他故意以“反其道而行之”的任性方式,亮明自己要与其赖以成名的前作《网络谜踪》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切割。
《网络谜踪》毕竟“桌面电影”的形式再新颖,在今天也屡见不鲜了:甚至还有了以新冠疫情的隔离政策为背景的桌面电影《夺魂连线》。
2020《夺魂连线》在模仿跟风之作层出不穷的当下,查甘蒂若想要“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可能的,而他也无意止步于此。
其次,桌面电影的技术革新是以牺牲导演的场面调度跟剪辑技巧为代价的,查甘蒂似乎想通过本片真正证明自己的执导能力:即便是回归传统拍法,我一样能让观众大呼过瘾。
走向《网络谜踪》的反面前作《网络谜踪》与新作《逃跑》从内容、主题和形式上恰好呈现为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前者通过父亲抽丝剥茧的探案过程,最后落足于亲情的伟大;而后者则通过女儿一波三折的逃跑过程,体现了“亲情”的桎梏。
影片《网络谜踪》中的父亲在无人相信、孤军奋战的情况下执意寻找女儿的下落;而《逃跑》中的女儿即使遍体鳞伤,也要千方百计逃离“失心疯”妈妈的魔掌。
这一相似的“从彷徨到坚定”的人物弧光的塑造,从上一代转向下一代,正面角色的转化让《逃跑》完成了对《网络谜踪》的解构跟嘲讽:亲情不一定是救命稻草,还可能是致命毒药。
在主题上,将新技术、新形式发展至极的《网络谜踪》恰恰是传统的;而回归传统类型片套路的《逃跑》却是非主流的。
类型片的优良传统在于以画面和氛围征服观众,《逃跑》在以下这幕中体现的极为典型:当女儿想上Google查询母亲给自己开的药时,发现互联网已被掐断;而母亲鬼魅似的暗影在远景呈现,直勾勾盯着女儿的举动,带来十足惊吓的观影体验。
影片《逃跑》颠覆前作的意识甚至在形式层面达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作为“桌面电影”的集大成者,《网络谜踪》以丰富的桌面细节信息取胜——光标的移动和打字的频率就是它的“场面调度”,至于传统意义上的画面跟剪辑是缺失的。
它靠现代信息技术织起一张关于案情的弥天大网,观众必须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面对应接不暇的大量画面,通过筛选、拼凑、还原来发掘通往真相的隐蔽线索。
《网络谜踪》的桌面细节:电脑很早就给出了真凶的信息而《逃跑》恢复并挑战狭小空间中的场面调度和凌厉剪辑,这是从“信息流”向“技术流”的回归。
查甘蒂毅然决然地将赖以成名的情节推动工具——互联网跟通讯技术剔除得干干净净。
譬如,女儿因无法上网只有趁妈妈不在时借助古旧的台式机向陌生人求助,可不久之后电话线就被妈妈掐断。
就连用于上下楼的遥控电梯也被妈妈破坏。
家里的各种电线只是女儿缠在腰上、翻窗逃生的工具。
查甘蒂似乎在以这种略显极端的方式,回应人们关于《网络谜踪》只靠“互联网技术”加持类型片内核的质疑:如果能在空间极其有限的“囚禁环境”中合理展现出残疾人的自救可能,以最简单的道具铺就最高级的悬疑感,才见真正的大师功力。
电影《逃跑》片场照在我看来,查甘蒂的脑回路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当女儿被母亲反锁卧室中,她想爬出窗外、通过另一扇紧闭的窗返回房内乘坐轮椅,但手无缚鸡之力的残疾的她要如何做到这点呢?
查甘蒂给出的答案是:让女儿含一口冷水爬出去,先用电钻在玻璃上开个口,然后把嘴里的水喷过去,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导致窗户自行开裂。
这种创意已经无需再做“急中生智”式的情节交代,因为在影片开场,查甘蒂就打下了女儿自学成才的“学霸”人设:虽然被常年关在家里,但酷爱读书的女儿却以其优异的成绩申请成功多所大学,只不过录取通知书私下被母亲一一扣下。
母亲这种病态的控制型人格,在精神病学上有个专业名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指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或使被照顾者误以为自己有病)。
在这期间,照顾者会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向病人施加精神控制,甚至以各种手段促使病人病况加重,达到持续不断地照顾对方的目的。
照顾者以此方式博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同情,塑造自己“圣女”和“慈母”的形象。
代理型孟乔森症候群不是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先前提到的美剧《恶行》正是这类题材。
但查甘蒂之所以敢照搬这一套路,是对自己“套路之中反套路”的创作能力有着十足的自信。
他心知肚明观众熟悉这一套路,于是先讨好跟满足观众“我比主创更聪明”的心理预期,最后又在观众毫无防范的情况下逆转情节。
不得不说,这一与观众斗智斗勇的叙述性诡计完成得相当不错。
《恶行》影片开场,单身母亲戴安望向保温箱中插满导管的早产女婴克洛伊潸然泪下。
镜头一晃,17年过去,女婴已经变为体弱多病、只能靠轮椅行走的花季少女。
依照经验,我们以为故事是这样的:母亲因养大这个病怏怏的孩子殊为不易,孩子当初差点夭折的记忆又过于刻骨铭心;母亲怕她离开的同时,想继续证明自己的“成功”,才在女儿身体已经好转之后,依然通过喂食药物的手段维系女儿的病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
但随着女儿在地下室偶然翻到母亲收藏的一张旧照片,影片迎来了第一次大反转:原来,克洛伊并不是戴安的亲身女儿。
克洛伊的亲身父母在哪里?
戴安自己的女儿呢?
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母亲的病态人设还能反转?
深谙惊悚片一波三折戏剧结构的查甘蒂,先以“解药还是毒药”的疑问牢牢抓住观众,让观众跟随女儿的视角,从不合理的现实中发现母亲的破绽。
但又在同一时间埋下一定程度的干扰因素:得益于“香蕉姐”莎拉·保罗森的精湛演技,在这一过程中,母亲能自圆其说的逻辑影响到了观众的判断力。
或许只是常年以来的忍辱负重、独自照料病人的艰辛,才让母亲的性情略显古怪?
毕竟常年一直服药、瘫痪在床的女儿也不能算“正常人”。
在真相大白前,敏感的观众会在剧情走向的两种“套路”间猜测。
美剧《恶行》中的“套路”是:最后真是母亲虐待囚禁女儿,而且是凭真情实感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射到这场“你是病人,我要保护你”的人生大戏中。
如果《逃跑》想要在剧作上推陈出新,势必面临结局的两个选择:一,母亲不是类似《恶行》中走火入魔的“演员”;二,母亲虽是“演员”,但女儿也绝非单纯善良的简单人设。
直到影片故事完结、又一个七年过去,我们才迎来了整个剧情的第二次大反转,查甘蒂终于交出了谜底。
好演员成就好电影论剧情的紧张刺激,《逃跑》完全不逊于先前的《网络谜踪》。
其中,两位演员的高水平表演功不可没。
先前提到的莎拉·保罗森自然不必多说,她曾在《美国恐怖故事》《拉契特》等美剧中的“恶妇”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此次出演神经兮兮的妈妈一角可谓手到擒来。
可以说,她的表演极具层次感。
影片中,那种因痛失爱女而导致的人格陷落非常令人信服。
当置身于自我营造的谎言之中时,她是苦口婆心、有苦难言的伟大母亲;而当自己再也无力维持幻象,“相依为命”的泡沫行将破碎之际,她又顿时化作不管不顾、歇斯底里的疯癫妇人。
但作为一部双人对峙戏,两个女主必须得产生势均力敌的表演气势才能在情绪张力间达到平衡。
老戏骨的正常发挥不足为奇,倒是扮演女儿的18岁新演员基拉·艾伦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表演天赋,她的超常发挥是全片的最大亮点。
主要原因可能是:这虽然是基拉·艾伦第一次出演电影,但现实生活中她本身就是一位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
有鉴于此,基拉·艾伦以“轮椅上的动作戏”为影片带来真正的惊悚氛围。
除先前讲到的让人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爬窗戏”,片中另一幕戏是女儿在大街上推动轮椅转向前进、直奔药房寻找线索。
这是个包含一系列动作的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如果不是感同身受,正常演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足够的肌肉记忆的:行动过慢会拖垮影片的节奏,而过快又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只有让观众相信角色真的步履维艰,并真真切切体会到那种出行的不便和焦虑,人们才会被带进角色的心路历程,并与角色共情。
“恶女专业户”+毫无表演经验的残障演员,查甘蒂的选角眼光可见一斑。
在年纪、阅历、身体条件全面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女儿若想与母亲“一战”,就必须赋予角色强大的心智和聪明的头脑。
除先前提到的“热胀冷缩”桥段,女儿最终也是凭借自身的学识扭转整个局势,完成了最终的报复。
当母亲第二次将女儿抓回家中,孤注一掷想给她打上一针好让女儿永久失忆时,女儿必须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身边的药物想出退敌之策。
从一开始单方面发现真相,到母女双方的暗中角力,再到女儿豁出性命与母亲勇敢对峙;基于查甘蒂导演的精心布局,人心的扭曲与险恶、命运的挣扎与唏嘘,配合影片中两次出人意料的反转,都让《逃跑》成为继年初大热的《隐形人》之后,今年最值得一看的惊悚电影。
电影具有的现实意义最后让我们抛开情节谈一谈该片的现实意义。
《逃跑》比《网络谜踪》更强的地方在于:《网络谜踪》缺乏社会意义层面的表达,让信息技术作为破案手段使《网络谜踪》并不具备对网络生态环境的反思议题——但《逃跑》就不仅仅只是一部让观众窒息的惊悚片。
本片对现实的关切就在母亲一味强调的那句台词:“你现在可能不明白,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这句话让所有对子女有着过分掌控欲的父母心头一紧,同时能引发那些厌恶“都是为你好”的孩子们的共鸣。
这里映衬出很多现实里的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总在探索彼此合适的相处模式,但又往往迷失在互相的钳制与压力中。
作为一名印裔导演,看得出查甘蒂对“亚洲式家长”的掌控欲颇有微词。
在《网络谜踪》中,父亲也是通过女儿的电脑才洞悉她的秘密,并了解到原来女儿过得一直都不开心。
看来在刻意与前作割席的全新尝试中,查甘蒂还是冥冥中继承着自《网络谜踪》以来的个人思考。
这是一位技术过硬、有着强烈作者表达欲的年轻导演,我们大可期待他下一次又将带来怎样的精彩故事。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因为执导《网络迷踪》而名声大噪,他的第二部长片《逃跑》原定于5月8日母亲节在北美上映,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只能上线流媒体。
《逃跑》是由香蕉姐莎拉·保罗森与基拉·艾伦共同主演关于母亲与女儿的惊悚故事。
不能在5月8日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期上映,多少少了点仪式感。
主演之一香蕉姐大家都很熟悉了,美恐常驻演员之一,也是《飞越疯人院》前传《拉契特》主演之一。
可以说香蕉姐已经自带恐怖气场,能给任何惊悚、恐怖影片起到加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女儿的基拉·艾伦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名残疾人,平时都需要轮椅,所以在电影中的表现算是她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夸她演技好,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在扮演她自己。
坚强的小姑娘。
《逃跑》虽然没有阿尼什·查甘蒂第一部长片《网络迷踪》出彩,但毕竟导演功底还在,所以也算是一部合格的惊悚片。
剧本扎实,表演出色,再加上几个比较不错的反转,大部分时间都会让你欲罢不能。
以下内容有剧透,建议看过影片的人阅读。
影片开头香蕉姐生下一个带有多种病症的婴儿,包括但不限于:哮喘、糖尿病、瘫痪等。
好在多年以后,女儿仍然坚强的活着。
只不过需要依靠轮椅以及大量药物延续生命。
虽然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但女儿很坚强,甚至已经报考大学等待录取。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意外打破,女儿无意中发现自己可能一直在服用一种不该服用的名叫“特高幸”的药。
通过各种手段后,女儿确定自己不该服用这种药,因为母亲甚至把药的标签换了。
不得不承认导演各种伏笔埋得很妙。
在女儿得知特高幸颜色的前一刻镜头给到了西红柿特写镜头,而特高幸正是一种红色小药丸。
在女儿即将得知自己不该服用的药实际上是给狗吃的药莱多卡因前也给了宠物诊所的镜头。
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小伏笔,为接下来足以惊掉你下巴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第一幕以女儿得知部分真相后背母亲注射药物致使昏迷结束。
接下来就是紧张刺激,反转不断的第二幕了。
女儿睁眼发现被母亲锁在屋内,不得以只能自救。
其实自救过程不能算多精彩,因为无论是翻窗、爬屋顶还是不靠轮椅从楼梯上滚落而下都不算多难的动作戏。
不过联想到女儿扮演者艾伦在现实中是个需要依靠轮椅的残疾人,立刻让人肃然起敬。
这段自我逃生路以一个小伏笔作为结尾:瘫痪多年的女儿动了动脚趾头。
这个镜头有两种解读,一是生理上,女儿身体开始好转。
二是隐喻女儿对母亲的反抗开始并取得成效。
这中隐喻在随后剧情中又发生了两次,第二次是女儿用脚抵住轮椅,让母亲无法推动轮椅导致紧随其后的保安成功救下自己。
第三次是女儿拄着拐杖站起来颤颤巍巍通过了安检,随后镜头显示母亲已沦为女儿的阶下囚。
导演通过女儿生理上一步步成长来表达对母亲反抗一步步走向成功,生理成长不断加速,反抗之路不断加剧,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整个第二幕完整描述了女儿的“反抗之路”,情节环环相扣,令人目不暇接。
一般说到这后面就要接一个但是了。
但是,过于精彩的第二幕反而让最后一幕失色很多。
《逃跑》结局不可能是母亲重新囚禁女儿,这样的话等于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岂不是戏弄观众让观众看了个寂寞。
所以结局只能是母亲失败,女儿不再被囚禁。
带着这个明显的结局导向,观众早已做好准备迎接那必然的结局。
像跑马拉松一样,运动员不可能全程都在全力冲刺,跑者是在有节奏地奔跑,合理规划每一段路线。
如果前段发力,到冲刺阶段必然会体力不支。
而《逃跑》全程没有给观众喘息时间,过快的节奏不断提高观众期望值,以至于最后本该是点睛之笔的结尾显得有些乏味。
反观《调音师》,虽然全程高能,反转多到数不胜数也会让人疲软,但男主阿卡什最后那一挥拐杖,瞬间让人脑中仿佛炸开了一个宇宙,浮想联翩。
你不自然地会由结尾往前推,再次去推敲各种可能。
而《逃跑》这种闭合式结尾不会让你有这种感觉,最多就是“哇!
这结尾太令人舒适了”,然后就是关闭播放器,删除资源。
饶是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你甚至可以看到影片对于现实的反应。
现实中部分家长对于孩童强烈的掌控欲,口口声声说着为了你好,实际上可能毁了自己的孩子。
当然啦,这里还是建议各位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爆米花电影来看就行了,不必纠结于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喻。
毕竟狮门影业的电影,刺激就完事!
这部电影有意义的点在于“监护权”这个法律。
看了几个高赞影评,并没有提到这个,正因此这部电影被评得7分都不到。
法律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就是“未成年和老年人”,因为他们需要监护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己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所以剧里的母亲以监护人的身份掌控偷来的女儿的一切,而女儿在剧终拿出来同样的药丸就代表着当母亲失去自理能力后(起码这母亲是住在精神病之类的医院里的)拥有监护权的女儿换过来可以管控母亲的一切,包括生死。
这是法律赋予的,这个电影在讲的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法律字典里的被管理者,该如何活着。
还有很棒的一点是那个邮递员,他选择相信未成年的小女孩。
当妈妈还在诱导邮递员送她去医院时(台词是我可以在后面开车跟着你去“医院”),邮递员问了小女孩“医院还是警局”。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了,当小孩子求救时,不要觉得这是人家父母的事和你无关,当路上女生被抓着往车里扔还被说是老婆女朋友,不要觉得这女生就是老婆是女朋友,请听受害者说了什么。
我是非常尊敬剧里的邮递员。
电影给出另外一个side point是生产以及生产途中或之后母亲或小孩发生意外时,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足够的组织和资源帮助母亲。
我想我们没有。
那么多的产后抑郁,那么多的拐卖,母亲是非常非常弱势的群体。
剧中演技强大到我能感受到那些母亲的痛苦,生下的孩子两个小时后就去世的痛苦。
我想任何一位女性,都应该评估清楚,倒底身边有没有强大的支柱可以支持你帮助你鼓励你。
任何一位男性,都应该搞清楚妻子生孩子这件事情对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以及你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没有人会闲着没事儿截取双臂双腿成为弱势群体,理性的女性也都不该随便选择当弱势群体里的母亲。
3星,乍一看是一部比较一般的悬疑惊悚片,时间不长短小精悍,剧情大体也能猜的到。
但深思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聚焦单身大龄女性,单亲妈妈,单亲家庭等等社会元素。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一个人生活不成问题,但情感缺失引发的问题尤为突显,痛失爱子之后,就偷别人的孩子来养,还费尽心思进行控制,不惜对其进行残害,是强烈的占有欲,还是变态般的报复社会,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的恶行,引人遐想。
年初就一直在某网站上看这片的预告片,原定母亲节上映.因为疫情一直一直拖延..还好伟大的狮门影业改成网播终于可以看了😂.前半部分的气氛和铺垫是合格的.典型的小成本拍摄..营造紧张气氛确实不错..后半部分结束的稍微有一丢丢草率了...但是很好 导演最后还是赠予我们一个反转了😂..本片有很多专业名词. 肌肉松弛剂那些我倒是听得懂..有几个化学元素的名称..需要点下暂停查查是什么鬼东西..因为片子里是没有解释的😅😅😅.
首先要区分的是:此片中的母亲在失去自己的第一个亲生孩子之后才偷来了本片的主角作为第二个孩子,二者是没有血缘的。
那在这里,母亲与第二个孩子真的是通常所指的母女关系吗?
我认为绝对不是这个符号想表达的意思,二者或许可以被我们识别为一段交往。
接下来就是二者的日常生活,母亲自己种植着蔬菜并做晚餐;女主对不健康食物的需要这一情况只是被母亲基本缓解着,而没有卸载。
我之前听人说过更愿意开学待在宿舍,这比家里自在,片中女主对大学的渴望其中一个元素就在这里。
此片中的母亲更像是在留住(已经是违背了)女主,我不能再失去你了,也就是说母亲这个女人对女主的交往实际上是借由爱来完成自己的不愿再失去既一种圆满的状况,女主能让自己这边稳定下去。
但是这个女人所搭建的这个周围真正的问题是让女主遭遇太多的不适,矛盾点不在于女人搭建的周围有没有优点这可以让被困者满足在此(这个恰恰不是根本的),而是被困者在此处的不安、不适能不能被排解,在一定的范围里是自在的。
更不用说女人给女主带来的机能弱化,在女主的认识理解当中(女主学习生物学)是一种损坏,至此女人作为母亲这一形象在女主这里是瓦解了。
此片当中被管理的身体这一现象在当下越发被关注了起来,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甚至太关于我自身,但是我对这个事情的不抱希望让我不想讨论这个。
我在此片当中所纠结的是这个女人为何不能让自己失去女主呢?
这显然不属于交往当中的分手,交往当中的分手因为有着太多的珍惜总是引起想念,而这种想念其实有可能变成一种祝福也就是说一次珍贵的交往很难演变成损毁,感谢和善意会化作祝福吧…可是此片当中的女人为何一定要把女主牢牢的掌握、决不能失去呢?
此时,女主被女人作为一个填补纳入了自己的认识理解中,以此使自己能够自足的。
但是经过众多讲解,这个自足其实是做不到的。
女主是绝对不在女人当中的。
那这部片子就如此简单的结束了吗?
女人拼上了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了这一场行动,但女人并没有被击毙而是被转入了类似于精神病院-监狱这样的地方,而她接下来当然是要面对各种管理,可这看上去好像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而这又才是接上了我之前提过的具体社会情况。
废墟之为废墟正是因为还没有结束,还有一堆废墟不是,难道只能在这种对肉身的折磨中渴求解脱吗?
今天聊聊电影《逃跑》。
片名Run (2020),别名逃(台) / 疑·妈(港) / 跑。
这部残酷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案件原型就是“美国吉普赛弑母案”。
案件中迪迪·布兰查德(Dee Dee Blanchard)和吉普赛·罗斯·布兰查德(Gypsy Rose Blanchard)是一对母女。
女儿吉普赛·罗斯·布兰查从小由母亲迪迪·布兰查德养大,这丝毫没有问题。
迪迪·布兰查德对外宣称女儿自幼患有一系列可怕疾病,需要长期医疗才能维系生命。
而吉普赛则表示母亲一直在说谎,自己身体健康得很。
这一切事情直到2015年吉普赛伙同在网络上认识的男网友杀害迪迪后,才得以曝光。
专家们研究表示,迪迪·布兰查德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MSP)。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指的是护理人员故意夸大、捏造被护理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或精神问题,甚或促成该等问题的心理疾病。
一般是长辈对子女、弟妹或者医护人员对病患。
详细案件过程可以参考昨天的文章:网址
这个故事过于骇人听闻和匪夷所思,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迪迪的行为。
一般人对待自己孩子都是疼爱有加,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根本不会想到伤害孩子。
偏偏这位母亲十分奇葩,如果从心理疾病的角度,用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来解释也算行得通。
迪迪为了一直占有照顾者的地位、获得别人对她付出的认可以及可以不劳而获的生活,亲手给自己的女儿下药。
从案件详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吉普赛的身心自幼就被摧残,长期被诱导服用大量毫无益处的药丸,身体机能被摧毁,头发牙齿唾液腺都被清除,不能读书上学也不能与人交往,成了迪迪的工具人。
故事太过于吸睛,流媒体Hulu进而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美剧《恶行》(The Act,2019)和电影《逃跑》(Run,2020)。
美剧版的《恶行》比较还原原案件,电影版《逃跑》则将故事进行了小小改编,让观众们可以从无法理解的罪恶中稍稍解脱出来一些。
这样,母亲是完全的施害者,女儿是完全的被害者。
电影版给女儿安排了多个逃跑情节,还给女儿提供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爽快反转,整体看起来更加符合大众的善恶轮回质朴价值观。
毕竟原型故事中,吉普赛被判二级谋杀罪,犯下了板上钉钉的杀人罪。
如果电影版强行给杀人犯洗白,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
倒不如就像电影版中的改动,让女儿成功逃跑,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观众需求。
影片中担任母亲戴安(Diane)的是我们熟悉的“香蕉姐”莎拉·保罗森(Sarah Paulson)。
香蕉姐不用多介绍,常年深耕美剧届,凭着《日落大道60号》《规则改变》《美国恐怖故事》《美国犯罪故事》《拉契特》艾美奖拿到手软。
她扮演这位蛇蝎心肠的狠毒母亲猛一看人畜无害,平日勤勤恳恳,兼顾工作照顾家庭,简直就是一位楷模。
可是谁能想到她的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阴暗秘密。
扮演女儿克洛伊(Chloe)的是基拉·艾伦(Kiera Allen),演员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名轮椅使用者,她从2014年开始使用轮椅。
艾伦也让本片成为自《公羊的记号》(Sign Of The Ram,1948)以来,第一部由轮椅使用者主演的惊悚片。
说两条影片花絮:1.当戴安和克洛伊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放映的电影是《假新闻》和《越狱》,这是预示着下一步剧情。
2.影片一段被删除的镜头显示,戴安有一位虐待她的母亲。
她在戴安7岁时当着戴安的面自杀,这有助于解释戴安背上的伤疤。
在正片中,这个镜头被删了。
病态母亲创造病态女儿,虚构改编粉饰真实案件。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看到db一些刚开始的影评,是说这部电影有8.6的评分,然而现在只有6.8了,这个也正常。
影片刚开始没多久,只要看过前几年社会新闻的人,都能想起来,就是美国之前知名的恶性社会案件。
一名患有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的母亲,出于照顾心理、博得关注同情等病态扭曲心理,硬强迫本无疾病健康的女儿坐轮椅、剃光头、吃很多乱七八糟的药,在外人面前装成照顾自幼生重病的身患残疾的女儿的可怜母亲。
后因女儿无法忍受,让网恋男友杀了其母。
案件爆发。
但在本片中,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亲生母亲却是把别人婴儿偷走的失去新生儿的女性,亲母女变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网恋男友的角色消失了,利用网络这点也没有了,在剧中甚至变成无网络无手机脱离社会状态下的密室逃跑。
本以为是本片对于社会事件的美化,不想碰触亲生血缘,怕对母性的失望,怕不利于生育率(是的,结合美国全面禁止堕胎法案的卷土重来,哪怕极端不人道的情况下怀孕,哪怕孕者年龄很小,哪怕孕者或胎儿身体有严重问题),怕网恋男友的出手不利于女性独立逃生的精神。
但后面发现,这并不是美化,而是退化。
一切源于该社会事件太轰动,太多改编的影视剧,美剧恶行8.6评分大获成果。
恶行在19年,本片在20年才出现。
只能选择另辟蹊径的方式,故事的讲述角度从社会事件转向了密室逃跑。
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电影,不是不合格,香蕉姐的演绎也很生动。
但从美好与丑恶交织的复杂人性的真实社会案件,转向依靠个人自学知识逃生的密室困境。
现实远比电影复杂震撼,或者说,电影远比现实浅薄单一,所以这就是评分大为下降的原因吧。
从名字和海报就能感受到,这也是一部悬疑惊悚题材的作品,主演之一的“香蕉姐”莎拉·保罗森,近年来恐怖惊悚题材的专业户。
另一位主演基拉·艾伦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演员,在片中饰演一名残障人士,在现实生活中,她也是一位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
电影围绕着两人饰演的母女而展开,讲述了被母亲戴安独自抚养长大的残疾人克洛伊,在得知了母亲罪恶的秘密后,她和母亲的生活开始瓦解的故事。
《逃跑》是一部小品电影,根据震惊世界的美国Gypsy弑母案件改编,在此之前,这个案件就曾被改变成电视剧,那就是去年播出的《恶行》。
和电视剧《恶行》相比,《逃跑》算不上特别惊艳,即便如此,它在同类型电影作品中仍然算得上值得称道的水准。
尤其是在惊悚氛围营造,以及逃生时的细节刻画上,都可圈可点,如果你也喜欢看密室囚禁题材的惊悚片,那这部电影十分值得一看。
近期可看的悬疑惊悚片,《网络迷踪》导演自编自导,还不错。一个病态的母亲,对自己女儿的掌控到了方方面面、每时每刻的地步。女儿到了读大学的年纪,为了让女儿永远不离开自己,母亲使用了非常恐怖的手段。女儿下肢瘫痪,而且还有哮喘,虽然她知道了母亲的恶行,但要逃离魔爪也是困难重重。节奏啊什么的都还不错,只不过剧本没有太多的突破,套路化影响了观众对未知的恐惧感。最后的反转小小惊喜。
6.9/10 电影最大优势就是有一个让人信服的主角,但展现病态母爱的电影并不少,如果没有一个很精彩的剧本,光用演员歇斯底里的状态去讲述一个并不是让人觉得很意外的故事时,观影过程可能是疲惫大于惊艳的。另外无论是母女关系的揭露还是结尾的反转都太过同质化,没什么太大的亮点,这是一部很工整的惊悚片,仅此而已。
其实故事还是很好的,只是看过恶行了,难免会做对比,差的实在太远了。
我妈给我下毒之我要虐我妈。毫无新意的剧情就像这个片名一样。
既不惊悚也不恐怖,十分拉胯无聊
已有
虽然是老题材了,但拍得挺好的啊,为什么这么低分?
病态,结局有些预料之中。
铺垫没做好,没有递进效果,虽然看过《恶行》知道大概是个怎么样的事但还是觉得女儿发现的太突然,这么多年一直没发现突然就发现了的感觉。妈妈连标签都懒得撕直接覆盖也是挺无语的。还有一定要设定住在一个没有邻居,人烟稀少,没有信号的地方吗?《恶行》里最起码还接地气一点住在小区里。反正怪怪的。
也就兩星半,低配版惡行,同樣的母親為了自己的控制慾讓女兒以為自己有病,但此片的香蕉姐比起前者仁慈多了,母女關係人物塑造都沒完成好以至於情感進度顯得特別跳脫,成了一部普通的逃脫驚悚片,而其他角色也都是工具人存在,每一個人都那麼容易提供幫助那麼容易相信,顯得一切太簡單太順理成章了
同题材的没有一部可以超越利器
又是这个病……病名我都能背下来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所以剧情好像没什么惊喜,基本等同于重复了一遍《恶行》,大房子,轮椅,电影院……好多的重合啊。
猜到剧情了。。。
步步为营还是很不错的展开。关键女儿智商在线,让人很有代入感。剧情简短精悍,值得一看。
都2020年了,还拍这种惊悚片,也没拍出点新东西,毕竟现在的观众受吓阈值已经被调教得很高了。三星给演技2022.12.14看了惊魂十日,30年了,没有丝毫长进
节奏很快,小成本故事,不纠结情节,看看还可以
家有控制狂人群专供片。
香蕉女士是有些疯子天分在身上的
即便跟《危情十日》高度雷同,但我还是愿意给到本片一个高分。节奏感实在太好了,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愣是没一秒钟多余的,很容易就代入剧情了,虽然是早已经知道如何开展的剧情。电影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然很好了,如果还能有意想不到的反转我甚至愿意给到五星。
疯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