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破坏,食物或环境污染的原因?
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容易得癌症。
海瑟与古斯很幸运的遇到了对方,在短暂的生命中享受着爱情与亲情、友情,古斯的开朗融化了海瑟的忧郁,他一直不想被人遗忘,在死前到教堂听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失明的好友以撒与海瑟给自己的悼词,海瑟说他们爱的每一天中间包含着无数永恒,正如0和1之间的无数数字,三个癌症患者年轻的生命多么可贵。
海瑟最后看到古斯原本写给她的悼词。
他喜欢他的选择,希望海瑟也喜欢她的选择。
OK?OK.正如过去两人经常以此结束对话
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英文标题为什么是The Fault in Our Stars,而且中文又扯淡地翻译成如此晦涩的“星运里的错”。
这哪里是错,这只是命运而已。
比起那些爱来爱去后男女主忽然患病死去的虐心韩剧来,该片其实可以当成如《朱诺》、《一夜大肚》类青春题材的影片来看,只是不同的是这一群体却是一群患癌濒临死亡的小鲜肉。
风华正茂却又徘徊于死亡边缘,鲜明的对比应该透出的是观众一脸的嗒然若丧才是,但此片却隐隐散发着正能量。
这也是我将它归到青春、校园剧一类的原因,并不只以悲剧作为噱头,而更多地是爱情、亲情、友情的完美宣贯。
唯美的画面配以美妙的背景音乐,导演用更多看似无聊的画面不断地构筑一个对生命的全新思考。
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听懂那个潦倒作家Van Houten的长篇大论,有谁又能真的理解为何Hazel会如此生气。
因为,正是Van Houten戳穿了Hazel内心最软弱的地方,她最怕的便是死后给身边最亲的人带来的痛苦,所以一味地希望小说在女主人公安娜死后的结局会是美好的,可是,Van Houten说死了就是死了,其他人已然没有意义。
所幸在接下来Gus的陪伴下,终归还是找到活在当下的意义,更加令她欣慰的是妈妈的话,“你死后我依然还是你的妈妈,我们会参加义工,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其他人”。
一个生命的完结却是其他亲人生命的新的开始。
Gus的两场追悼会,在Gus生前,Hazel和他的好友Isaac用尽可能多的辞藻表达着对Gus的眷恋,告诉他在自己生命中存在的重要意义,也让他体会到,并不是做出多么伟大的成就让尽可能多的人记住才是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于你会被人所珍惜,你会被人所爱,你也有爱的人,你也有珍惜的人,仅此足矣。
在Gus死后,生活继续,伤痛只是暂时的,快乐还在,只是在某个时候在某个人的脑中总会有某人的一个小小的位置,永远在那里,这无论是对生者还是死者都已足矣。
FROM NORTH
I am in love with you.我爱上你了And I know that love is just a shout into the void...我知道爱只是一声呼喊 转瞬即逝and that oblivion is inevitable.遗忘是必然的And that we're all doomed...我们注定走向死亡and that one day...终于一天all of our labors will be returned to dust.我们的一切努力将重归尘土And I know that the sun will swallow the only Earth we will ever have.我知道太阳将会吞噬我们唯有的地球And I am in love with you.而我爱你Sorry.抱歉
《The fault in out stars》,翻译过来是《星运里的错》,引用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句台词。
之前只是听说过这部小成本的黑马电影,知道在其首映三日便收获4820万美元,票房力压远超了朱莉女神的《沉睡魔咒》以及阿汤哥的科幻巨作《明日边缘》。
今日一看,我才明白它能成为黑马夺得如此多奖项,真的是志在必得的,片子从头到尾都有着让人能笑着哭的泪点。
整部电影看完后,我并没有像以往看剧情片一样,感觉到一些明显的锋利感,而是像是静静的欣赏完了一副颜色柔和的水彩画,十分的温暖。
让我无法控制的写下了这一篇观后感,是的吧,这世界上总有一些美丽是让你舍不得闭眼遗忘的。
电影讲述了两个患有癌症的青少年间有关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16岁少女海瑟患有肺癌,虽然最近病情似乎有所缓解,但对于这样的奇迹她并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她一直很能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她不希望接触太多外面的世界,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就是一颗手榴弹。
”因为不知道手榴弹什么时候会爆炸,所以她必须将自己会造成身边人的伤害减到最低。
但谁能阻止的了上帝的安排呢?
当她在青少年癌友互助会上认识了同样身患骨癌的男孩奥古斯塔斯,认识了这个笑起来如同一朵向日葵般灿烂的大男孩,她的人生被牵动着缓缓开启了新的扉页。
我这么说这个故事好似听起来有些俗套,不外乎生与死,不外乎离别与疼痛。
但原著作者在其中注入了更多关于生命、家庭、死亡与爱的思考,使整一部小说有了更大的阅读空间,才能让我们有幸观赏到一部这样令人动容的电影。
这部青春电影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它展示的是一个严肃而充满痛苦的主题:癌症与死亡,但其中的角色却并没有给人带来压抑感,女主角的幽默和男主角的开朗尤其让人感到温暖。
电影的其一是关于家庭。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中那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自己最深爱的孩子得了致命的癌症,对于所有的父母而已,无疑是多大的打击,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接受的了这种事实。
除了陪伴孩子度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治疗外,除了每个深夜紧急将孩子送往抢救室的慌乱之外,最让心酸的是我无法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无法让孩子得到同龄人可以得到的快乐。
癌症的存在,就是一种时间的折磨,你明明知道了结果,但却舍不得放手。
“啊,上帝,我愿意把我整个天堂都给你,求你还回我的心肝宝贝。
”影片中女主海瑟的父母倾尽所有,女儿想去阿姆斯特丹见自己崇拜多年的作者,他们心中是多么的矛盾,一怕孩子坐飞机出去有危险,二则十分想满足孩子的愿望。
当必须二选一时,他们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去阿姆斯特丹。
我觉得这个决定是震撼的,换做是我,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让孩子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我会圈她在我身边,保证她每一秒的安全,但我看到这才意识到,成年人们都往往忽略了去考虑孩子的意识和感受,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孩子有权力做自己的选择。
从前,我只害怕失去你,而到最后,我才知道,你在我身边不幸福不快乐,要比失去你更让我害怕。
其二关于爱情。
一直以来,爱情都是人类史上最具争议性、话题性的情感,同时也是最具魔力和感染力的情感。
在我们中国,就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古诗句,在另一部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段话引用到这里也正合适:“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在女主角海瑟面对万事万物都很无所谓有点封闭的时候,男主角奥古斯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进了她的生命里。
这个笑容灿烂、幽默开朗、因得了癌而缺了半条腿的男孩不单只给了她热烈的爱,像不可抗拒的炸雷般进入她的世界,带她冒险,一字不落的去阅读她最爱的那本书,两个年轻的灵魂慢慢靠近,慢慢的相爱,分享彼此的兴趣与人生,他也点燃了她对这个世界的渴望与期待,不再低落不再害怕什么。
因为是癌症患者,类似政府给予的福利,可以满足癌症患者最后的一个愿望,奥古斯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的愿望,满足海瑟一直崇拜一直想去见一见远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作者,见完后,结果却不像所有人所期待的那样,作者嗜酒如命且粗鲁无礼。
而在这个时候,海瑟才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一个时刻,我无法想到痛苦,反而想到仍然存在的美好,试着收复自己的幸福,想想你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保持开心。
”在离开了作者家的那一晚,海瑟主动吻了奥古斯,这是他们第一次接吻,在那一晚,他们将彼此的初夜献给了对方。
第一是他能欣赏我,第二是他能让我更欣赏这个世界。
我认为,这便是一段最好的感情必须拥有的两个因素。
最后是关于成长。
两个得了癌症的青少年一起成长,可惜上天妒忌,最后奥古斯的癌症加重,濒临死亡,在最痛苦之时他但依旧保持了幽默乐观的心态,他对海瑟说我唯一最后想做的就是听你在我葬礼上的致辞,在我还活着的时候。
这是海瑟在奥古斯这场自己办的“我还活着”的葬礼上说的话:“我不是数学家,但我知道一件事,在0和1之间有无限多的数字,当然在0到2之间有更多,或0到一百万,有些无限比其他无限更大,我们曾喜欢的作家告诉我们,我想要跟多的岁月数字,想比我能得到的更多,天啊,我希望奥古斯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古斯,我的挚爱,我说不出我有多感谢,我们共有的小小无限,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恒。
”在相处的过程中,女主角海瑟明白自己生命中所有该拥有的的其实都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一切,一直不曾远离过。
“事实上,我们都希望被记住,海瑟不一样,她知道现实,她不需要众多爱慕者,她只要一个,她得到了,她爱的不广,但她爱的很深,这不是比我们大多数人得到的更多?
”你无从选择在世上是否受到伤害,但你能选择让谁伤害你。
电影看完后,哭着哭着又笑了,最好结局莫过于如此吧。
生命终将会结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就像电影中奥古斯对海瑟说的:“我相信有来世,我知道爱就像对空虚呐喊,而且必然被遗忘,我们的命运早已被注定,有一天所有的辛苦都会化为灰烬,我也知道地球会吞没唯一的地球,但我还是爱你。
”你来了,带给我绚烂的彩虹,你离开了,把彩虹留在了我的心里。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没必要苛责别人,在这个多变充满缺陷与不幸的世界里,若遇到真挚的相待,就好好珍惜吧。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
天会黑,雨会下,一切都会前行。
但若天黑,自然会有人为你点上明灯。
(完)丹(写)
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一部对的电影,这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这次,哪怕是分项给分,也认真考虑过了,还是毫不犹豫地每一项都给了十分,想不出什么能给这部片扣分的地方。
音乐?
棒棒的。
画面?
美美的。
导演?
很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
一部绝症片能拍成这样,足矣。
表演?
谢琳伍德蕾还用多说么,真是两个人的表演撑起了一整台戏。
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片里的Hazel和Gus。
有时有点不理解这部片的片名,其实我觉得《无比美妙的痛苦》还更好呢。
看到有人给这部电影起了这样的名字,觉得也是醉了,于是就借用来作我这篇影评的标题吧。
其实吧,觉得把谢琳最近的另一部片《the spectacular now》放到这部片作为片名也是挺合适的。
好喜欢海报上的那句,they don't have forever, they only have each other.也许有人会说,才18岁的小屁孩,懂什么爱情。
是啊,我也不懂,但我也看得出,他们两个是真心相爱的。
也是极其偶像剧式的相遇,两个人撞在一起,然后这一撞,便撞出了火花。
看着这一对,就会想到《怦然心动》里的那段,“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相信女主也是跟我们一样,在男主很臭屁地叼着烟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他的吧。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子阳光的少年。
“把致命的东西放进你口中,却不给他伤害你的力量”。
我不知道这是他一贯的做法用来给自己战胜癌症的勇气呢,还是又一个高明的泡妞手段呢。
anyway,他赢了,他成功地让女主也让我们就这样沦陷了。
let me see...好吧,接下来的第二次见面呢,是为了让她帮忙安慰自己的好基友。
看着他把自己曾经的奖杯送给基友来当发泄的工具,好么,想说如果我是女的,一定马上就爱上他了。
幽默,勇敢,阳光,坚强,不羁,对这种人我一向都没啥抵抗力(那个,我不是gay啊哈哈别误会)跟着他,永远都会有惊喜。
他可以很自信地在第一次见面就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你看,哪怕大家都看得出来你们两人的品味实在是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每次接电话都很夸张地叫你的全名,但你听着就是很舒服很幸福。
他可以突然打电话过来跟你说,我跟你最喜欢的多次写信却一次也没有回复的作家通上信了。
他可以带着花带着难吃的三明治在你家门口等你带你去野餐,然后告诉你,他把他唯一一个愿望用在了你身上,你临死前唯一的心愿就这样有了着落。
你已经病得很重了,你跟他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因为你怕会伤害他。
你说你是手雷,总有一天会爆炸,你需要尽可能地减少附带伤亡。
他却能跟你说,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
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
他说,我不在乎,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姑娘们啊,遇到嘴那么甜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简直就是诗人啊。
摆着这么臭屁的表情说出这么拽的一番话,爱死这段了。
你也会突然发现,他穿上西装是那么的帅。
后来你知道知道,人家为了跟你的约会,把自己特地做的最好的西服,用来做寿衣的西服穿上了,你也不知道,这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情才好。
最后在安妮日记的感染下,你终于决定了,癌症?
管它呢,老娘要把握好最后这段最美的时光,别的?
不想那么多了。
于是你们开始了甜蜜的生活。
你们一起去蛋洗那个伤了他基友的女生家。
看着他对着走出来的家长不慌不忙地说,你女儿做了不对的事,我们是来复仇的。
虽然我们三个人只有四只眼睛五只腿还有2.5副好的肺,但我们还有两打鸡蛋,我劝你还是回屋躲躲吧。
哈哈,这就是你当初爱上他的原因吧。
但你不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了。
有时看着他阳光的笑脸,你会突然忘了,他也是个跟你一样的癌症患者啊。
你发现他也是会害怕的,你开始害怕每一个深夜里的电话。
听着他自怨自艾的话你终于忍不住怒了,对啊,谁在乎会不会给世人遗忘,我们拥有彼此,还不够么?
用韩寒的说法,有的时候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头来,只要有一个,也就足够了。
你也许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个希望参加自己的葬礼的人吧。
你们两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对着他阳光的笑脸开始讲你们准备好的悼词,但是却泣不成声。
你说,我们两人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抱歉我无法讲诉我们两人的故事,因为你怕会给泪水淹没。
你很希望你们能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们没有。
你也无法说出自己有多感激,多感激他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你知道了永远的意义。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一到十级的疼痛,哪怕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你也只是比出了9级的手势,人家都说你很勇敢,他们不知道,你的十级是留给这一天的。
留给自己最深爱的人。
你最终还是没把准备好的悼词念出来,因为你突然明白,葬礼不是为死人准备的,而是为活着的人准备的。
你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到了生命最后的他依然是那么阳光,坚强,幽默。
在骗谁呢?
如果你是他,你也会舍不得走的把,因为你们有着太多的美好。
最后你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他为你写的悼词,他留下的最后一番话。
他说You don't get to choose if you get hurt 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a say in who hu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Okey?他问你。
Okey!你回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早,有的人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你能做的就是把他放在心上,以爱之名,接着好好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便再啰嗦几句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害怕看悲剧,尤其是晚上睡觉前。
还记得当时看了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难过得睡不着。
所以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就一直给压在了硬盘里不敢去动。
昨晚终于忍不住了才打开来看。
要说人真是作啊,明知自己受不了这种片,还是看了,不出意外地难过了好一阵才慢慢睡去。
也不知道该不该庆幸自己还年轻,还能给这种片子虐得死去活来。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来越那么弱了,曾经看泰坦尼克号,那些年的时候还给同学批冷血呢,自从某次看老友记第一次留下眼泪后这种心情就再也收不住了。
看这部片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这样的,嘴角几乎一直都是保持着一个上扬的弧度的,但眼睛却一直是湿润的,尤其是后半段。
也不知道该欣慰地笑呢,还是难过地掉眼泪嗯。
其实一直不太习惯去写一些很认真的影评,觉得自己最适合写的还是吐槽。
但是对于这部片,总觉得不写有点对不起自己。
真的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看的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了。
当然了,也是跟最近一直在看美剧没什么时间看电影有关。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感谢能遇到这么一部电影。
短评写不下,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不就是要如此互相扶持吗?
他让她从悲观中走出来,感受生命的精彩,之后她又一直在他身边,给他最后的关怀。
一个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很难保持永远乐观,我自认为办不到。
不过至少现在我还身体健康,即使生活不顺,可是我不比其他人差多少,那就没什么值得抱怨的。
生命真的短暂,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这是最终极的问题,对于将死之人,家人越多的爱反而是越大的压力,如果知道家人会努力生活下去,那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最后一句话很好,你没法选择不受到伤害,但是你可以选择让谁来伤害你。
给四星因为没有戳到泪点,或许我对爱情的生离死别不感冒。
里面的BGM不错,阿姆斯特丹想去看看。
片名叫星运里的错,可是我觉得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永远没有错。
okayokay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听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这部电影的时候,简介让我不是很有感,两个患癌症而垂死的teenager的puppy love,不是很吸引我这个始终健康始终乐观却始终离纯纯的爱很遥远的30岁文艺女青年呐。
但事实是,这电影看得我在飞机上不停掉眼泪,完全无暇顾及面前排着长队的上厕所的人群的目光。
星星都怪你!
它的爱情不是那些年,不是山楂树,不是蓝色生死恋,不是神啊再给我点时间,这类新琼瑶鸳鸯派,且完全不能把它当作一部teenager电影。
病痛的设置不是为了抓马,作者John Green是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构建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的活出无限来。
(为啥听起来那么耳熟?
好像曾经有个传奇叫雷锋叔叔)言归正传,The Fault in our stars是年度看过的最美好的爱情电影。
电影通过两个身患癌症的少年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爱的世界里,瞬间既永恒的故事。
因此这最美好的荣誉却超越了年度,因为很久都没有这样清新隽永,纯洁有诚意,轻松与沉重并存,切入点小立意高远又积极的故事出现了。
Gus第一次认识Hazel的时候,在一个癌症患者分享会上。
主持人问他how are you today, Gus?他的回答是, I’m Grand! 如此超越了大气和自信的回答以及简单介绍之后,他随即撩起裤腿漏出一支假肢一派轻松地说,去年我得了骨癌,所以把腿切了,终于可以不打篮球了,因为我真的不那么喜欢。
他长着乐观,阳光又看起来不那么serious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的样子,他是那个无论前路如何,都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make a dent的人。
所以他说,他人生最害怕的是被遗忘。
Haznel从13岁起就不断被判死刑,去哪里都要带着氧气瓶,因为她的肺早就不工作了。
几度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她看起来孱弱而消极,意识到生命无常的本质,令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告慰早已身心具疲的父母。
在她的眼里,一切都会随时消失,但是她却坦然接受痛苦。
比起Gus的乐观而阳光的加州橙色,她是一抹美丽忧伤却坚强的深蓝色。
和所有那个年纪的青少年一样,Gus在开口约了Hazel去看电影后,就拿出一支烟叼在口中好似装成熟与不羁。
显然,在深受肺病之苦的Hazel眼中看来,这是轻视生命的大不敬。
但他另有解释,“我叼它在口中却从不点燃。
因为我拥有这个东西,却不给他杀掉我的机会。
”这是提醒他生命意义的token。
于是,在这个早早被判死刑的世界里,Hazel遇见了一个不服气此判决的,却帅气逼人,喜欢自己又非常主动的同龄人。
然后它们的爱情故事和所有人一样就发生了。
晶莹剔透而小心翼翼,不仅仅只是因为青少年的年纪,还在于它们脆弱如蝶翼的生命。
Hazel痴迷于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教会了她关于痛苦的真谛。
“It’s one thing about pain, it’s demands to be felt.”(被感受到是痛苦唯一的要求)尽管生命面临着随时都可能会终止的威胁,Gus陪着她追随着故事,从美国飞到荷兰。
因为Hazel想问问那个作者,人死了故事就只能嘎然而止了么,还有什么留下来。
电影里那个醉酒作家这段描绘为之前一直浪漫轻柔的故事基调带去了锋利而凛冽的反差。
我却觉得他扮演的角色好像“上帝”原先的模样。
你若有求于他,他一定会回答你,但他的出现不一定是温柔善良慈父般的亲近。
你若问他人生到底是什么,他一定能一语中的地道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无限大于另一些无限。
p.sWilliam Dafoe一辈子演得角色都有点搓气的要死..但是演得是真好电影的表演对话都非常自然,阿姆斯特丹在镜头下显出一派精致清丽的质感,浪漫得完全赶超了威尼斯香艳繁重的审美疲劳。
不想剧透太多,因为电影太值得去看。
但是恕我笔拙,不剧透就有点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形象地来描绘这两个太让人爱的男女主角,那容我再来扔一堆形容词。
Gus幽默,投入,勇敢却害怕;Hazel敏感,患得患失,少女心,但任性而坚强,这两个美丽灵魂在彼此交汇的短暂的无限中,活出了细腻如水情如长夜的缠绵。
当他们坐着小船通过阿姆斯特丹的座座小桥的时候,我脑中chua chua chua地刷出, before sunset, 情定落日桥,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三部电影中男女主角谈着恋爱坐船分别经过巴黎、威尼斯、康桥的桥洞们的一幕。
然后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一个Gif画面。
坐船游个河,喝着Dom Perignon,口中能感觉到星星般的跳动,风吹着脸颊穿过金色的桥洞消失在斜阳的尽头,转身对身后的人投以柔情似水眼神若干秒后,最后升华到时间停止、世间只剩彼此的心理高潮。
此生要实现了以上这个描述,才算真正晋级为新一代杰出“爱演派浪漫主义作女”代表人物。
人在给予有限的资源时,若表现出更加无畏和投入,往往特别值得敬佩。
积极心理之故,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想说,身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生活和爱。
可惜,人生比较多的常态是,我们用理所应当来面对看似用不完的时间与无尽的选择,而当剥夺了这些权力的时,又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
科学上来说,那无尽的宇宙里,无数的星星本应足够把天空照得和白天一样明亮。
那为什么我们的天空还是那么黑暗。
爱伦坡说,那是因为天空不可见的背景使一些星星离我们如此遥远。
恒久、巨大而不停延展的宇宙,不停拓展着时空的维度,这种无限让所有存在其中的物体相较之下看似都有限的不值一提。
当我们抬头看银河的时候,在那个双目与光接触的瞬间,有部分来自遥远银河的星星其实早已枯竭,但是他们散发出的光最终经过数千万光年投到地球,用一颗明亮的瞬间来提醒我们无尽的黑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生命体。
一代星星的枯竭,会有更多星星诞生,life goes after life。
宇宙并没有要我们把有限的生命去和永恒与无尽比较,它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好让我们在这每一个瞬间都能幻化成无尽的时空里,让爱通过身体像一颗星星一样,散发出来。
就像Gus与Hazel的爱,穿破黑暗来到我们视野里,成为了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美式小清新下的患难见真情,没有韩剧哭得那么撕心裂肺,却还是被生离死别的天各一方深深打动。
两个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邂逅,原以为病情较重的女主会先走一步,谁知世事难料,男主成了与世长辞的先驱者。
临走之前,他仍用自己的积极和乐观激励女主勇敢地面对生活,即使是没有他的生活。
男女主角虽然不惊艳,但是很暖心,尤其是男主的笑容,有种整个世界都被点亮的感觉。
阳光大男孩微笑着咀嚼自己的不幸,无条件陪伴自己的同伴,小心翼翼地守护心爱的女生,没有女主的应允他自始至终没有逾越他们的朋友关系。
他的无意吐露堪称世纪表白经典——即使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徒劳。
中文翻译读来特别诗意,你是我这辈子难逃的红颜劫。
话说两位主演正值青春年少,女主是91年的,男主是94年的,难道现在荧幕都被小鲜肉承包了吗?
他们两人在另一部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中也有合作,饰演一对兄妹。
另外,个人认为女主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小哥颜值颇高,女主母亲的演技略浮夸啊。
不得不提的是整部影片插入了很多好听的OST,一听就是博士的菜。
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那些完美镶嵌在我心坎里的珠玑。
首先是一句很煽情的台词——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比得癌症死掉更糟,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得癌死掉。
女主一直对母亲在病床前的话耿耿于怀,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就会被这个家庭遗忘,这也是她如此执着于那个作者的原因,后来母女的一番交流成功令她释怀。
男主参加自己葬礼的桥段总觉似曾相识,原来死亡也可以预演,提前在亲友的哀悼送别中体验死神的降临,这才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一个人的死亡仪式。
而随后庄严肃穆万人空降的黑色气氛,只能证明“举办葬礼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男主爱好把烟叼在嘴边,看似是高中生桀骜不驯的吸引她人眼球的行为,他却美其名曰“把致命的东西叼在口里,却不给它伤害你的力量”,真是活捉呆萌神兽一只啊。
尤其喜欢他们的Amsterdam之旅,甚至可以算作他们的蜜月之旅,觥筹交错间的点点星光,掠过浮动的杯影,你只需一饮而尽。
在Amsterdam的每一帧截图都能拿来当壁纸,很有Woody Allen的感觉,鄙人有生之年真想去安妮弗兰克故居玩一遭。
这部影片最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女主的这句话——这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被这个世界遗忘。
我承认,某种程度上我怀揣着跟男主一样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害怕肉体的消亡会带走我所有存在过的证据,这也是我拼命想留下一堆文字的意图,哪怕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
我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我对文字的信任远远超越了对生命的热爱,只因,这份固执的精神财富可以成为我老无所依时聊以自慰的奢侈品……
PS:想用影片名当评论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太妙了,并且也很好听。
多年前,第N次刷完《大话西游》后特别有感觉地浓重忧伤了几日,并写下了一篇名叫“爱情故事”的影评,那篇评些什么内容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处我对为此伤心了几日的自己写下了:从未谈过恋爱的人反而最喜欢对恋爱指手画脚。
看来,我又要忍不住指手画脚一次了 。
传说中死亡和爱情是艺术创作永恒不灭的母题,又有传说,一流的电影是由二流的剧本三流的故事产生的,剧本太好的话留给导演和演员的空间就不太多了。
那么,这个让我“哭晕在办公室”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构成的呢:癌症女孩A生活在一个由药物和医院组成的世界中,但除去这点致命伤,她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以及比很多同龄女孩更聪慧敏锐的头脑,她对世界没有人云亦云的想法,爱看书爱思考,喜欢独处,但没有文艺青年的酸腐味道,其实她的生活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已经好过世上千千万万身体健康的行尸走肉了。
过于理性的头脑使她随时处于迎接死亡的戒备状态。
直到某一天她在很不情愿参加的癌症互助会上邂逅阳光男孩B。
男孩崇拜英雄,害怕死后被遗忘,有着干净的笑容,看见A的第一眼就朝A放电,但看电影时不用任何暗示作为观众你明白这个人绝对不是谁都放电的,他有点喜欢她,第一眼就有点喜欢。
一向孤冷的A还以少有的微笑,这时你会明白貌似A也不反感B,甚至偏好感,这对于没有打算向外界敞开心胸的A而言很难得。
在互助会上B讲述了自己害怕死后被遗忘的忧虑,A从未在互助会上发言,但为了回应B她第一次开口了:总有一天谁都会消失,每个人都会被遗忘,哪怕是伟大如莫扎特,若干年后也没有人会专门留下来为了记住他,更别说在座的各位了,所以如果恐惧这点,最好趁早将其抛之脑后,因为其余人都是这么做的。
A说完后B还以难以捉摸的笑容,不一定是认同A的说法,要知道这样的恐惧并不是旁人三言两语就能够消除的。
但B似乎很享受听A讲话,不管内容是什么。
之后的故事,也许按照诸君的期望发展,只是置换到两具将死之躯上面,很多都进行得很缓慢或者根本无法顺利开展,他们当了很久的朋友才有一个非恋人式的拥抱,以及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了第一个KISS。
但是他们喜欢四目相对,喜欢对着对方的眼睛谈话,喜欢倾听对方的喜好和需求,把对方的兴趣爱好当做自己的一样对待。
A的愿望在13岁那年为了迪斯尼被用掉,然而她现在有了更想要实现的愿望却没办法实现,B在与A交流的过程中熟知了A与那本爱不释手的小说的情缘,在鄙视A轻易用掉愿望的同时已经打定主意把自己的愿望送给A并陪同她去荷兰完成心愿,尽管中间因为身体缘故又出现一些波折,最终二人以及A的母亲三人一同前往荷兰,在见到作家的前一晚两人终于互诉衷肠决定以情侣身份相处并度过了心醉的一夜。
无奈A见到向往已久的作家后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颓废作家不肯告知故事的结局,并责怪A太过较真,说一本书完了故事也就完了,故事里的人物也不需要继续他们的命运,还抛出一个无限比另一个无限大这样的“谬论”惹恼了A,A失望而归,毕竟这是支撑一个绝症患者的故事,而她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缔造者将它捏碎。
B一路追赶,生怕A为此更难受一个劲儿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可以为你写一个更棒地故事,你不要难过。
然后,二人走到一个廊椅上坐下,这时候A的情绪已然平复了许多,B在此之前都一直扮演着A的小太阳的角色,一直一直温暖着A,但是B选择在这个时候告诉A:我的腿又开始萎缩了,我只是一直没敢告诉你。
这时候的B露出了片中第一次的绝望的神情,我猜,他起初只是单纯地想要借此来平衡A的失落,因为心细如他明白安慰一个人最好地办法不是一个劲儿的说不要难过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是告诉她我曾经或者现在比你的状况还要糟糕,也许世界对你不公平,但是我要让你感觉到我们俩是一样的,我对于你而言是公平的,如果我能有幸成为你的全世界,那世界的不公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想象一下中情花毒的小龙女,杨过的方法是我也中吧,想象一下大仇在胸无法释怀的不幸福的萧大哥吧,阿朱的方式是我死换你幸福。
但是现实是B并没有他想象地那样强大,他还没来得及用自己的伤痛换取A的公平,他自己就已经开始倾斜了。
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转换角色,B的伤痛开始由A接管,因为他们已经正式相爱了,而A事实上远比B要强大,后面的故事有点悲伤了。
A开始病发,住院,坐轮椅,又开始更加害怕被遗忘,B说:我知道这很幼稚,但我一直期待自己成为一个英雄,身负一个伟大的故事,会被刊登在报纸上,我本该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A告诉他:你本来就与众不同,你总是痴迷于让人们记住你。
我觉得你很特别,难道这还不够吗。
你认为要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每个人都记住你、爱你,但你猜怎么着,这就是你的人生,你只能得到这些,我、你的家人、你能面对的世界,就是这些。
如果这些于你还不够,那我很抱歉,你至少不是两手空空。
因为我爱你,我会记得你。
这席话对B好像很受用,我猜依然不是这些话本身有多么能带给他力量,二是说这些话的人是A,这就能够带给他力量。
他总是愿意聆听她的每一句话,愿意发自内心地崇拜她,一个少年他崇拜比自己还要小的少女。
不是带着痴迷的崇拜,而是用爱她的方式来崇拜。
很难想象的一种关系,我从未见识过的一种关系。
据说,人在经历真正的爱情的时候整个灵魂会升得无限高,他会释放身体里所有的善意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且心甘情愿。
之后,B想出了一个他能够接受死亡的最不坏的方法——预演葬礼,他要求A和好朋友C分别写悼词给他,然后他们三在教堂里一起出席了有当事人参加的葬礼。
眼盲的C笑嘻嘻说了一大堆损友的话最后严肃地说道:如果未来的某天我能够安装电子眼重见光明,我一定会拒绝,因为我不想看到一个没有你的世界。
A的悼词:B是我此生灾星下的恋人,我们的爱情故事如史诗般荡气回肠。
我没有办法开口诉说,只要讲起,我便要被淹没在泪水之中……八天之后,B走了,A在葬礼上没有念此前准备好的话,而是说了许许多多安慰活人的假话,因为A渐渐明白,葬礼不是办给死人的,是用来安慰活人的,B坚持要预演葬礼,是因为真正的葬礼根本不属于他。
作家突然出现在B的葬礼上,并试图解释A此前对小说的疑问,无奈A此刻沉浸在B的离去的巨大悲痛之中,加之本身厌恶作家,不留情面地把作家赶走了。
C来找A,二人相互安慰,C告诉A,B真的很在乎她,每次一提起她就一个劲儿地说个没完。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知乎的一个问答,问:一个男生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喜欢上一个女生。
最好的一个答案是:他做任何事都会想起要是她在就好了。
C还问A见到作家没有,说B曾给作家写了一封信,这时A才想起早已经把作家试图给她的信揉碎。
A回到车里找到褶皱的信纸,打开读到B写给作家求助的信:我是如此好的人却写不好字,你是如此糟糕的人却能写出好句子。
我要求你帮我写一封悼词给A,因为我文笔不好……你不必担心她是否比你聪明,因为你清楚她就是。
她风趣而不刻薄,我爱她.这世上你没办法选择不受伤害,但你可以选择被谁伤害。
最后,故事在B的信中结束了,B直到死后都还依然在给A力量,给她延续生命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他们的岁月,那里尽是美好。
这大概印证了福克纳的《野棕榈》里的那句话“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不存在。
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我从小迷恋各种故事,正如直到现在号称喜欢电影的我也仍然停留在它是否是一个好故事的层面。
我想我能与故事们相处自如,如同活生生的人一样,我与它们分别相处之后,它们之中有些能伤害我,有些能给我力量,有些让我大开眼界,有些让我很快遗忘。
而我发现我喜欢的是那些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却一定能在很多很多细节上面触动我灵魂的真善美的故事。
A和B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想谈谈它。
谈谈我得到的,或者说我想得到的。
如果把这个故事定性成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那它是合格的,作为由大银幕来讲述的爱情故事,它更是做足了全套功夫。
男女主角爱情角逐的时空都是被设定好的:泰坦尼克只有三天,空间只在一艘船上;都敏俊离开地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日,空间只在俩人的家中。
同理A和B亦是如此,同样的境遇很容易心心相惜,这样的恋爱很水到渠成,或者说很容易上手。
相对封闭的空间+极其有限的倒数的时间+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的男女主=合格的浪漫爱情。
那么除此之外这个故事也具备了太多非典型的因素。
我想这些才是创作者想要与观众互动和摩擦的焦点,爱情,只是一种载体。
玄机隐藏在其中。
被遗忘记得谁曾经说过:人们在惧怕死亡的成分中至少有一半是恐惧被世界彻底遗忘。
在A与B第一次碰面的时候,B就很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可以还原一下B当时的话:我十八岁成了半机械人,半条退没了,但我一直想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要很多人记住我,我不想被遗忘。
很轻松地语调讲述沉重的经历,越是满不在乎其实越在乎。
我想他当时主要是想说给A听,让A第一时间了解他,对他也产生一点兴趣。
很顺利地,A对此作出了回应。
告知他不必自寻烦恼,因为每个人都会被遗忘,这是全人类共同地命运,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
这是他们第一次交流。
但是通过这次交流,银幕外的我们能够思考的就太多了,因为我坚信这是个普适的并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并不会因为导演借着A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让所有和B有一样恐惧的观众释怀。
A的答案只是千万种之一,或许我们跟B一样爱听她讲,但并不能轻易地被它说服。
B在留给A的信中说他在A生病进入IUC的时候偷偷潜入病房望着虽然病重却仍然活生生的A,想象了一下没有他们俩的世界。
他觉得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其实这一点上,我比较倾向于B的感受,我觉得害怕被遗忘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恐惧,尤其是当你知道死神随时都会将自己带走的时候。
走后的世界是你没有办法知晓的。
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谁的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存在唯有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消失了,我们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就像我们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苟延馋喘都好过于彻底消失。
公平如果你是这样想的:我不认为爱情里面有绝对的公平,如果真的爱,就不会计较谁付出得更多。
这话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是啊,谈恋爱的时候不计较,分手后慢慢算账。
总觉得,一份有诚意的恋爱关系中,公平也许是最必不可缺的一环了,它是保证二人能走多远的基石。
如果恋爱关系中长期存在不公,这份感情到崩盘时大多会酿成惨剧或者永远不能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没办法界定什么是公平,那我想也许你会明白什么是不公平。
豆瓣上曾有这样一条广播大概能浇我心中之块垒:“ 中国情侣没有交流,有的是听和服从、哄和被哄、发嗲和撒娇、指责或批评、抱怨与开解、倾听和安慰。
没有交流,没有两个对等的人深度地对话,不,连浅显的对话都没有。
因为除了琐碎,没什么可聊的。
”也许很多观众都把这部片子或者这个故事当做千千万万小清新爱情故事一样一带而过,并没有认为它有多么特别。
但它对我而言很有意义,是因为它呈现了我所能想象的最好的恋爱的模样。
A和B的相处方式是我最向往的一种。
在这种关系中我充分地体会到了怜悯、尊重、公平、理性和诗意。
而这些往往在很多别的恋爱关系中是被遗忘或者舍弃了的。
直到最后他们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这段关系的平衡,仔细打理夹杂在其中的尘埃,他们仿佛是两个找到同一件绝世珍宝的收藏家。
真正的爱情,不是相互占有,而是我能拿出多少东西给对方,而该自己保留的我绝对不会舍弃:自尊、独处的时光、及时表达意见的权利…..有了这些我才能继续更好地和你相爱。
这里有一段A和B的对话时全片所有的我喜欢的片段中最最喜欢的一段,也是最能够表达这段关系中珍贵的地方。
当A得知自己原本能够去荷兰却因为身体缘故只能被困在家中绝望时,她打给B说自己家的后花园有一座小时候爸爸搭给她的秋千,大概因为身体缘故她不能使用它。
这时候B调笑说:那我要来看看这泪之秋千了。
A苦笑B:我明白你的意思,这真是个悲伤的秋千架。
我希望你明白,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
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
(这男的哪里文笔差,简直就是诗人)A:你看,我喜欢你,我喜欢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
但我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B:为什么?
A: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B:我不介意。
A:你不明白的。
B:我明白。
我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说,我不在乎。
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A:嘿,B,我是颗手榴弹,有一天我会爆炸,当我醒来我会摧毁我周遭的一切。
我觉得我有义务减少伤亡人数。
B笑:你颗手榴弹。
B知道无法用言语让A信服他的决心,那就行动好了,要知道“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
”看了片子的人会明白这段美妙在哪里,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死亡一直以来作家海明威给世人的印象随着他的“硬汉原型”深入人心,但他又被施泰因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在我眼中,迷惘跟某种柔软有关。
至少是硬的反面。
迷惘不是一种清闲的徜徉,而是一种焦虑的徘徊,它意味着灵魂的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
海明威在目睹或者经历了一切人间悲惨剧之后在家书中写道:死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最后,这位二十世纪爵士时代的经典硬汉用猎枪自绝于世了。
想想无数场战争中、天灾人祸中,有多少死亡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
简单到他们只是数字中的一员,连代表他们的符号都是群体化的。
说回影片,这部片子另一个让我欣赏之处,就在于,它所要讨论的问题在逐渐升级,由小到大。
它始终在引导我们跟随这群患癌者一起思考用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死亡会更好一点。
如果说B是对于被遗忘的恐惧。
那么A却是对于自己消失的影响的担忧,换句话说她更加恐惧被遗忘。
A在13岁的时候差一点撒手人寰,她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她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有些冷漠,因为妈妈说了一句:我从此就不再是母亲了。
A一直耿耿于怀,她害怕母亲将自己遗忘,害怕自己的离去等于自己从未来过。
当母亲告诉她,伤痛肯定是会有的,但是人能够带着伤痛活下去,并且自己永远是她的母亲。
A才像小孩一样和妈妈真正讲和。
常听人评价一次自杀事件都会以这样的语句:他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谎言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
听我说,没有人能轻易地死亡。
无论何时,死亡都是一件无比沉重的事件。
它意味着我不再能够与这个世界互动,也不再有可能性。
我爱的、我恨的、我不屑的、我参与的不参与的,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
它是一场世界上最隆重的告别仪式。
你说,死亡怎么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这是我还没想好的部分,不说了。
在我这儿,这部片子的角色相当于《怦然心动》的续集,我承认我是在持续亢奋的状态下看完的,并且我很有很久没有这样和一部电影触电了,我很喜欢,不管你怎么想。
拍的好的爱情电影,不仅外表好,内在也具有足够多的层次,不仅是层次,还有拓扑结构,格式塔模式……还有好多我不懂的理论,非常的复杂、互相牵连,妙趣横生。
这个电影的主线是肺癌少女海瑟一直以来的抑郁症,尽管她说这种抑郁症与其说是癌症的副作用,不如说是死亡的副作用。
抑郁症大概的解释是对未来某件未发生的事情的现在时焦虑造成的认知改变,低落、沮丧,丧失生活乐趣。
海瑟一直很在意最喜欢的那本小说的结局,她关心主角死去之后她的父母会怎么样,他们去见了小说的作者,察觉到作者万豪顿是个烂人。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想到万豪顿其实就是海瑟关心的那一类人的现在时,所以她很生气,万豪顿不仅破坏了那本小说的好印象,更从一个角度证实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患癌小孩的父母越是爱自己的小孩,小孩去世之后带给父母的伤痛越是沉重,海瑟把这个事实带入了她自己的家庭,她恨作家,不如说是恨自己,恨自己患癌,恨自己的早逝会毁掉父母的人生。
这是第一个点。
’ 第二个点,奥古斯特,精神小伙。
海瑟从第一次认识他就深深的被他鲜活的生命力打动,但还是那个命题,她不敢爱他,他的生存几率比她大很多,她知道自己会抵死爱他,但她的早死可能会给这个小伙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电影给了反转,奥古斯特比海瑟先死,就在他们俩打破了对死亡羁绊之后,奥古斯特正如作家所讲,非常的带脑子,看了一遍小说之后就懂女主的心思,在他死之前,搞定了作家想出那本书的结局告诉海瑟,安排了提前的葬礼,告诉海瑟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甚至提前写好了海瑟葬礼上的悼词,他用自己最诚实的行动想减弱海瑟对死亡的恐惧。
但反过来,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海瑟,如果她最爱的那些人先一步离开人间,海瑟会如何自处?
患有视网膜癌的眼镜小伙的女朋友给了一个负面的例子,在受伤害之前提前离去。
但正如愤怒的海瑟在车上对作家说的话,作家没有毁掉阿姆斯特丹之旅,阿姆斯特丹之旅因为两人的情投意合成了生命中最棒的旅行。
海瑟的抑郁症在于她想安排好别人的人生,让自己舒服。
在她的认知里,其他人的人生不仅是同质的,而且是均质的。
1、2、3、4、5、6、7……自然数集,2、4、6、8、10、12……偶数集,在一定范围内,自然数的数量多过偶数,无限数下去的话,两个数集里的数字都是无限的,作家提到,有些无限比有些无限要大,1和2两个自然数之间只有一个间隔,但是1、2之间有无限的小数,0.1、0.01、0.001……。
搜了一下芝诺难题的克服,原来芝诺和海瑟一样,认为大家都是匀速运动的,但其实不存在匀速运动这个东西,所以会存在事物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观测到“速度”无限大。
作家也说了,乌龟难题的解决是因为会存在跨越。
奥古斯特带给海瑟的惊喜点是她根本预测不到的,奥古斯特尽力让海瑟体验自己体验到的,也尽力去体验海瑟体验到的,这小伙有一种质朴的谦逊,明明海瑟有时候很笨且娇柔造作,但依然有非常非常多的不同的惊喜点。
作家说那个小说的结局写成那样,是因为生命来自生命,细胞来自细胞,海瑟是她爹妈生的,但海瑟和她爹妈是不同的,她爹妈和海瑟也不同,微观的世界里极大的不同,如果善于观测和挖掘,简直振奋人心。
奥古斯特差不多就这样,他健康的时候是篮球健将,截肢以后那些奖杯对他的意义不大,砸了就砸了,他奉行这样的准测,所以健康时候没有破处的他,反而在截肢之后遇到了那个非常对的人。
他癌症没有复发的时候鼓舞身边的人,癌症复发生命垂危之际,居然可以劝的作家帮他改情书,参加他的葬礼。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奥古斯特在做这些的时候,海瑟在干什么呢?
沉溺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悲伤?
作家乏味的人生和那本小说相比于生命的壮阔是微不足道的,能激发asshole一样的人主动关心他人,激发出asshole自己人生好的一面,才是牛逼的。
但这些并不是奥古斯特一开始自发自觉做的,他不是全知全能的,否则也不会缺少异性朋友,他也是因为爱上海瑟从发现了生命中更多不为己知的妙处。
每个人的非匀速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他自己也根本不可能知道,想知道就要不停的去做。
现在短视频很火,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好做吗?
不好做。
一部电影大部分90分钟到120分钟,有些甚至180分钟,闪灵开场的三分钟航拍是库布里克在70多天每天7个小时的航拍素材中剪出来的,他把这些素材全都看了?
太可怕了。
优秀的短视频和优秀的长时间的电影,观赏价值都可以是无与伦比的。
看完电影写流水账一样的观感是简单的,描述打动自己的闪光点也不难,本来也不需要取悦谁,有趣的在于如何做出来,利润的生产过程就是利润的分配过程,一包方便面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瞬间,就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各拿到多少钱。
海瑟说自己曾经给作家写过很多信,石沉大海。
奥古斯特的电邮得到了回信,还被邀请去阿姆斯特姆面基。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作家换了助理,这个助理明显爱作家,用尽各种方法鼓舞作家消沉的意志,她挑奥古斯特回信,大概率是因为奥古斯特字里行间的热情,患癌,提到好友海瑟的方式……总之让人猜出来他们是一对绝症少女情侣,助理想用少年情侣的热情扩大作家萤火一样小的情感范围,最好看到自己。
电影结尾作家明显好多了,助理大概率达到了目的。
不停看电影是杀时间,也是在浏览人类精神史,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制作者展示了一代比一代精巧的技艺,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在主题上不停的重复,打动人的点在每一个版本中都有不同。
电影利用的东西和这部电影提到的芝诺难题的解决原理是一样的,时间累积效应。
光影进入大脑触发神经中枢判断思考,电影人是有目的的制造特定的光影,去触发特定的思考。
哲学上说,人眼看到的世界必定是虚假的,因为不存在可证实的光影,存在的只是中枢神经传递的信号。
世界是一个隐喻,就是这样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凡是能感知到的东西,都是另外一个维度有目的的制造出来的光影。
太魔法了。
非常韩剧feel 感觉后面妹子看的又笑又哭的,哭的都快抽气了。我还觉得挺欢乐的。siff day1
可能是每个人都太完美了,虽然很美好,但戏剧上感觉很平
被人推荐说哭得死去活来……结果全程get不到哭点最后只能快进了。
书读到一半看了电影 一直哭 却也不悲伤 - The best love story i've seen in a long time.
比得癌症更痛苦的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得癌症。大概归功于原著作者,对白真切而感人。可是男主角的性格确实不讨喜。
爱情影片我一向是拒绝的,就好像我拒绝吃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的,也不是为了什么,就是无脑相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昨晚失眠,刷歌刷到这个电影的原声带,有两首歌曲是我以前常听的,再加上这部影片在国内还算比较知名,也就武断决定要看看了。说说本片吧,给个及格分是可以的,剧情比较自然,也比较套路,一见钟情的爱情最好要中道有人崩殂,这样就不会因为在一起时间太长而发生一些现实问题,本片就是很好的典范。最大的亮点是影片中出现的歌曲都很好听??《AII I WANT》这首歌跟剧情真是完美贴合,以后我还要听,电影吧就还是拒绝爱情片吧!!
男主笑起來好泥馬像Nico Rosberg!!!
预算:1200万首周末票房:4800万北美票房:1亿2487万全球票房:3亿716万上映日期:14.06.06上映周数:18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340北美最高排名:1
听说被致敬了 特意前来为原版打上五星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好片子
不但从头到尾没有想哭的意思,有几个场景我竟然还笑了(咦?)少女心年龄已过,果然比癌症还可怕的是韩剧啊...
根据约翰格林小说改编的关于癌症少年少女爱情的电影,泪点和哲理都满满的片子。原著的深刻与力量是该片成功的基石,谢琳·伍德蕾堪称影后级的表演更是让人惊叹,片中很多精妙的对白,对疾病、Oblivion(遗忘)与直面死亡的探讨不落窠臼,一定意义上是对癌症苦情类型片的解构和重塑,发人深省。(8.3/10)
有些情绪被冗长拖没了,再紧凑些就好了,不会影响整体舒缓清新的风格。原声很好听,喜欢那首Boom Clap。
绝症梗拍成这样算不错了,俗套段落免不了,但好在三观正,不仅小朋友,更难得的是爹娘的心态健康.男主角选的好,配的歌多了点.适合年轻人看!
原声好听男主帅仅此而已。也许是没看过原著所以根本没有被感动到,相反觉得剧情很苍白然后一个劲地为了催泪而卖泪点。最后,荷兰啊!安妮弗兰克的故居啊!哦不我又要陷入回忆里去了T T
啊哦原声大概是今年OST最佳了,可惜剧情主角都不是我的菜。
感谢你亲爱的,在有限的生命力,给我永恒
片尾曲好聽。
5 在电影刚出来的时候看过一次(应该是12年或13年),印象很深刻。最近在看原著小说,又重温了一遍,结尾也是狠狠地哭了😭特别喜欢两个人分别写给对方的悼词,Hazel说她特别喜欢他们之间的小小无限,Gus说人们无法拒绝受到伤害,但可以选择让谁来伤害你,他说他喜欢他的选择,也希望Hazel喜欢她的…🥺🥺🥺
米国人民是没看过韩剧吧,呵呵
虽然只是俗套的濒死爱情故事但还是不由自主的被感动到,每次看这样的爱情片都会让我一秒相信爱情(尽管下一秒就不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