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分:三星半,偏文艺的女性电影,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应属不易。
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慧一个人的感情故事牵引出的三代人的情感故事,电影很有烟火气,借用洋子的角度解读于美慧,有亮点。
情感细腻,有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映射,更适合女性独自观影。
电影中我喜欢的几个地方:1、取景地:中国云南省盐津县(中国最窄县城)蛮有风格的取景,大段大段的旁白搭配着盐津弯弯绕绕的盘路段山上开车/骑摩托的镜头,不错的盐津宣传片,获得盐津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奇怪。
2、非常有烟火气的拍摄,休息时和闺蜜相约美甲店做美甲,回老家和大家吃大锅饭的场景,收拾碗筷的画面都非常真实,有点像贾樟柯,这大概也是入选平遥电影节的原因之一把。
说说缺憾1、通过日记对美惠婚姻的感受侧面进行介绍这点挺好的,但是对于美惠为何不想抚养洋子的原因介绍略显不足,毕竟这是造成双方嫌隙的最大根由,电影更多着力于呈现洋子的气愤和愤懑,但是这个缘由显得有点说服力不足,最后母女二人的和解有有点仓促。
2、电影把美惠父母和美惠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大概描摹了一下,电影的宣传语是“只是不说,不是不爱”。
最后母亲的60大寿是作为重头戏和修罗场一样存在的,最后在三世同堂的烛光中结束电影。
但是这场戏最终也没让我感受到来自美惠母亲对美惠的爱,更多的反而是好笑。
美惠和洋子的和解虽然有但是感觉力度不够,整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呈现总好像什么都说了却又都没有说完。
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
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
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
」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
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
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
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
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
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
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
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
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
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
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
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
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
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
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
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电影《洋子的困惑》描绘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女性主人公于美惠,深入探讨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并展现出人情味与烟火气。
于美惠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经营一家小窗帘店,有一个帅气男友,但她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是否继续发展下去。
她还时不时地接女儿回来住一段时间,经营生意,拜访离婚的父母,维持着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日常生活的琐碎与重复,是许多现代女性经历过的,她们的情感状况复杂多变,常常无法被理解和解决。
电影将这些情感困惑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共鸣。
女性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变化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日记、她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于美惠的成长历程,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
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懵懂的少女,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以及一个经历过离婚的单亲妈妈。
这些阶段都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每个阶段,女性都要面对不同的情感问题和挑战。
影片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引导观众思考女性人生的转折点,以及如何面对挑战。
情感细节的呈现与共情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女性的情感困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展现了于美惠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的小纠结,以及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情感细节常常无法被言说,但却能在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和共情。
通过影片的呈现,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结语电影《洋子的困惑》以独特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了现代女性的情感困扰。
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女性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成长历程。
影片还通过情感细节的呈现,让观众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符合这个单元竞赛,很新人导演的一部电影。
镜头和故事都中规中矩,很工整也很学生气。
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为故事增色了不少,勉强可以打六分。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功力不足但野心太大。
一个是电影结构上,层层建构。
在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
外婆、妈妈、女儿,三个女性之间的故事交相呼应,但没想到单个故事都没讲得很清楚,更别说相互了。
本以为外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毕竟作为妈妈的妈妈,她的性格和婚姻对妈妈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影片就用了几句,“妈妈的婚姻不幸所以我的婚姻也不幸”“妈妈喜欢一个人,我也喜欢一个人”,太单薄了。
对外婆的着墨太少了,太不立体了。
第二个是主题上,想表现的都太多了。
最大的应该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但导演又加了很多,比如女性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异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太多了,主题看似立体实则单薄,感觉没一个讲到位了。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但困惑开头立马就解开了,即就是她妈妈不要她的,后续就是为什么不要她?
难道是这个困惑吗?
但是整体传达出来的不是困惑,是一种愤怒。
“你为什么不要我?
”我设想中电影会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表达出对于父母婚姻以及上一辈之间的家庭联系,乃至农村关系的疑惑。
父母为什么会离婚?
妈妈为什么要跟别的男人谈恋爱?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搬离农村老房子?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再找,但外公却愿意?
第三个是叙事上,把握得不太好,很多情节该讲的没到位,很多情节没必要又拍。
在女儿同学偷了日记本在班上念的时候,我以为洋子的情绪会迎来一次大爆发,结果没有。
洋子扔小熊那个太突兀,突然出现的小熊,后续又作为一个空镜再次出现,作用很小,如同负作用。
第四个是人物,人物有很大的问题。
洋子作为一个小孩子,她对于母亲的情感不应该是影片传递出来单一的讨厌。
她为什么要偷日记本?
背后不就是爱妈妈吗?
渴望母爱却无法被满足。
包括看到妈妈来接她,她就是单一的讨厌吗?
如果能够刻画出洋子先是开心后是讨厌的复杂感情,或许更触动我。
还有就是美惠。
就说一个地方,我觉得特别奇怪。
在发现是洋子偷了日记本后,美惠的反应就这么淡定吗?
还需要闺蜜劝她去关心自己的女儿?
给我的感觉是她对洋子真没那么上心,这个情节的刻画是失败的,在我眼中。
但电影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最后的家庭聚餐也太幽默了,很诙谐。
很久没有见到这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了。
我们是同一株植物上的花,是血脉相连的彼此。
电影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漆黑的环境,你的一切情绪——哽咽、大笑、惊恐…都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
你身上的壳终于得以敞开,此时的你绝对安全。
“黑夜”柔软地接纳你。
今天看《洋子的困惑》,中午2:15开始,我2:16急急忙忙地赶到。
整场只有我一个人,我更加放肆地去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联结,跟随着她的眼睛,去看她的生活。
美惠的女儿叫做洋子,也就是片名中的洋子。
电影一开始,美惠就开着车谈生意,一个很有“川味”的风风火火的女人出现在我眼前。
她离异,五年级的女儿跟着前夫。
故事开始在某一个她把女儿接来她家的周末。
屋子里很乱,遭了小偷一般,美惠紧张地报警,拿着菜刀在屋中查看情况。
镜头给到洋子,她似乎一点也不惊讶,只是近乎冷漠的打开电视,在废墟般的客厅坐下。
后来,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洋子做的,她“偷”走了母亲的日记本。
当洋子拿到美惠日记本的时候,我们得以借由这样的方式,走进了美惠的生命。
快要到四十岁的美惠,生活按部就班,有自己的生意、朋友、关系密切的男友。
波澜不惊,在你我的身边都随处可见。
正因为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也在她身上发生着。
洋子的困惑,其实就是美惠的困惑。
她们之间充满矛盾,又交融着彼此。
有一场戏,母女二人在车上争吵,洋子愤怒地质问美惠,“你为什么不要我?
”,美惠支支吾吾地讲不出理由,“你只要知道我爱你就行了”“妈妈只是想多挣些钱给你以后用”。
“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洋子尖声斥责到,说着便拉开车门冲进了雨里。
美惠在车里久久地看着洋子的背影,看着她决绝地走在细碎的雨中,头也不回的离去。
美惠在日记中写道,她的父母婚姻不幸,好像也早早预示着她的婚姻也会不幸福。
美惠的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生活节俭,对女儿的探望也只有冷漠。
美惠的成长与洋子的成长如出一辙,她们是不是都会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
洋子困惑于美惠为什么在离婚后主动选择了不要她,美惠曾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呢?
洋子的质问让美惠陷入了沉思,她没有文化,忙着做生意挣钱,她有些自卑,女儿的学习她帮不上任何忙,她也许还有些胆小,面对未知的前路,她最终选择将女儿交给前夫来抚养。
但是这些思绪,她都没法讲给洋子听,她不知道怎么说,她的生命历程让她习惯了忍受苦难和接受离别。
洋子从日记本里了解美惠的过去,她那些不快乐到想要抽烟的时刻,她的爱人曾经对她许下的承诺,她婚姻破碎后的无助,她远赴异国打工时经历的爱恋。
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在洋子的心中产生,她拒绝母亲的亲近,扔掉“坏掉的玩具熊”,她看上去完全无法理解美惠。
其实她早就理解了母亲,她只是害怕她心中的恨无处安放。
失去了恨,好像就失去了情绪。
影片最后,是美惠母亲的六十岁生日。
酒过三巡,在饭桌上大家都在聊着家长里短,美惠沉默着发呆,她最近常常有这样的时刻,好像游离在热闹之外,与人群隔着一层玻璃。
洋子也沉默着,她不理解大人们的话题,她只是觉得很烦,隔着人,她望向了美惠——沉默的出神的母亲。
洋子回到屋里,有些微醺的美惠也回到房间,她看着似乎睡着了的洋子,慢慢的靠近了她,在黑夜里,她的爱克制又放肆,她缓缓地低头,轻轻地亲吻了她的乖乖,她的宝贝,她的女儿。
做完这些,美惠起身去拿放在冰箱里的蛋糕,给蛋糕插上60两个数字的蜡烛。
她从包里拿出打火机,打火机打了好多下都没着,正当她使劲地摇晃打火机时。
火光从旁边亮起,洋子拿着打火机点燃了蜡烛。
在微火中,美惠的眼神温柔至极,母女两人的脸庞都被照亮,她们一同拿着蛋糕,向外婆走去。
最后镜头定格在三代女性被蜡烛照亮的脸庞中。
外婆从繁杂的一生中抽离出来,火似乎也可以把她照亮。
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她们都有兄弟姐妹,她们都曾经历无助和愤怒。
她们终究血脉相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感知对方的人。
首先大大感叹,黄小蕾又好看演技又好,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她的美,这部电影很适合她。
这部电影很细腻。
开头镜头是饭桌上的洋子,背景音是爸爸的聊天话语,妈妈扔掉的日记本。
可能这个结构安排只是想呈现主人公视角,离异家庭背景,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日记。
这个结构安排意义不大。
视角选在洋子的困惑。
外婆、妈妈,她们都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行为表现。
在洋子的角度观察这一切,就是困惑的,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要那么选择。
三代女性主人公,似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
洋子在爸爸新的组合家庭里,像个局外人。
她竭力不想让弟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亲姐姐,她努力示好,但还是感觉隔了一层。
外婆在前夫的重组家庭里,也像个局外人。
儿女们跟爸爸和继母关系处得不错,对还没有原谅过去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洋子在自己的婚姻选择里,也像个局外人。
周围人乐此不疲地为她考虑婚姻问题,甚至最后她的前夫和现任,在没有她的参与下谈论着跟她有关的事。
好多时候她的思绪游离在周围环境之外,这一刻我觉得很真实。
于美惠跟前夫背景板一样总在做饭和做家务接孩子的现任妻子相比,我觉得做单身女人挺好的。
当然,这是人与人的不同选择。
每个人能接受什么能放弃什么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美惠最终会不会再次走入婚姻,也许会。
但外婆一生没再走入婚姻,他们说她适合一个人过。
适合一个人过的人不代表不会孤独,但有人在身边也很可能会孤独。
没有内心的直接表露,但导演表达了很多说不明的东西,我们也领会到了那些说不明的东西,这是很厉害的。
结尾没有硬行和解,只是暂时小小的理解。
生活的事本就没那么容易解决,还大家还是会稀里糊涂一本烂账地过下去。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稚嫩的地方。
比如,环境拍摄的时候,明显会把我拉到戏外,而不是和故事融为一体的感觉。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于美惠离婚后经营着一家窗帘店。
女儿洋子跟着爸爸生活,偶然看到母亲的日记中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
从而揭开了一段家庭关系的秘密。
影片以洋子作为第一视角,通过她的困惑和不解,展现了家庭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剧情方面节奏有些拖沓,想表达很深层次却没有表达出来,有一点不知所云的违和感,但很多细节处理的很走心,情绪化的局部特写镜头很多,方言体现当地风情,把小城市慢节奏的感觉把控的很精准。
片头故事感很重,人物情绪随着光影慢慢递进。
3:4 的构图很有年代感,有些镜头会有身临山城的感觉。
通过女儿对妈妈日记的解读,慢慢刻画出母女两人彼此内心的双面性。
校园暴力小插曲挺好的,那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小人得志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
美慧去探望母亲时戏曲的台词和母女两人的心境很呼应。
最后美慧妈妈六十大寿生日宴达到戏剧冲突的最高点,人物全部出场,所有人物性格都给到了很好的展开,把中国人那种都在酒里刻画的很真实。
片尾汽车缓缓驶出,与片头相呼应📌选角方面黄小蕾演什么都像她,她像任何角色,这是她的特点,她的笑容很有亲和力,把女主心气高的格格不入表现的很好,能够很自然的撑起角色。
她眉眼很有特色,片中很多车内通过后视镜表达的戏份很考验演员对于角色内心戏的把握,要把开车时对路况的注意力和交谈时分出的精力通过眼神表演传神很考验表演功底。
女儿打架后与前夫去学校时,把对女儿的担心和焦虑演的很自然,跟女儿在车内争吵后的那种自责和委屈的情绪也很能使人代入。
另外扮演洋子的小演员爆发力很强,虽然整体比较平,但是跟黄小蕾在车里对峙的戏份眼神坚定,完全接住了黄小蕾的戏📌高光台词“如果都去读书了,那哪个种庄稼”“我就没有受过伤,我就喜欢一个人”“我这个人没什么文化,我就想多赚点钱给她用”“家里有大白纸我裁裁画画就好了,家里都有”“我不是唐僧,唐僧只想取经,我只想娶你”📎整体看下来影片把单亲离异家庭的一些细枝末节都有考虑到,很多镜头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写实又巧妙,让人惊喜,有时会觉得像是朋友视角在跟着人物进展。
确实成年人经历的多,心路历程会慢慢变得复杂,而小孩子单纯,世界里都是对错,不会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结尾没有很好的交代,有点意犹未尽,但这就是生活
洋子的困惑 (2023)6.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李珏 / 黄小蕾 郑雅匀
抛夫弃子的母亲与孩子洋子之间维持着表面客套的相处,孩子想通过偷看母亲日记的方式去理解母亲离开自己这件事,她看见了母亲在日记中写到的自己在婚姻中的苦与累,和放弃婚姻后自己的轻松愉悦,孩子嘛,不明白为啥婚姻中的女人会这么不快乐,她只知道母亲在放弃婚姻放弃她后找到了快乐,她恨她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在洋子眼中是她抛弃自己得到的,洋子本就觉得自己是被父亲和他的“新家庭”排除在外的,这也是为何她不想让弟弟知道他们只有一半的血缘,因为她觉得弟弟只有作为新家庭中的不知情者才会不排斥她这个外人,她又通过母亲的日记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所舍弃的,加之弟弟在知道二人的关系后拒绝了她的示好,这让她彻底陷入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一自我认知里,她不再相信父母对她是有爱的,所以洋子拒绝了爸爸送给她的画笔画纸,也扔掉了母亲送给她的小熊公仔,结尾那场寿宴上的她看着在场众人推杯换盏间的闲适安逸,带着不属于这里的自觉在屋里假寐,但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闯入了她自我封闭的小小世界,给了她一个吻,母亲看见了她的不在场,这于她想必是莫大的欢喜吧,所以她不再假装自己不在场,起身帮母亲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和母亲一起将蛋糕送给外婆。
在温暖的烛光中三代母女盈盈的笑脸交相辉映,洋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她又再次相信母亲是爱着自己的。
#洋子的困惑#你喜欢它的理由 也是离开它的理由最近最喜欢的一部,在浪姐上看起来大大咧咧的黄小蕾,居然可以演得那么那么细腻。洋子的这些困惑,其实也是美惠的某些困惑,也是很多女性从小到大的许多困惑。人怎么可以有这么多困惑?好像怎么都解答不完。但好像,很多时候,也不需要回答了。
不错呀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还以为故事会以洋子的视角展开呢,结果是“洋子她妈的困惑”。这个母亲不想要女儿,觉得前夫更合适养孩子的故事,让我想到《暗处的女儿》,同样是以有道德瑕疵的母亲的视角展开故事,这个母亲的想法倒是很中国。两组母女关系的对照,如果最后不是这种刻意的和解,片子会更好。
first上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平遥6 结局抓马的六十大寿餐桌上表达三代女性的婚恋情感 只有这一场戏拍的还不错 前半段极其浅薄的刻画母女关系 洋子的困惑通过争吵表达
啊 洋子的。困惑 很喜欢李珏导演本人哇~谈吐很舒服
啰里八嗦
【上海首映礼 in曹杨影城】(i人好惨,旁边一个大妈看电影一直讲话,手机也不静音,以为她自己好牛逼,我却不敢说她)为方言电影点赞👍👍。看的时候想起来了《春潮》和《水边维纳斯》,本片是近年来看的最舒服的女性主义电影。女主和大姐刷碗戏以及最后的饭桌戏都拍得很好,虽然是导演处女作,资金有限情况下还是拍得真实度和完整度很高且有亮点,我很喜欢。洋子偷看日记,揭开家庭伤疤,这种家庭应该很多,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各种伤痕叠加下女主的激烈反抗,只有继续生活。
代入感太强了,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上了大荧幕
2024年第135部电影2023院线片 洋子的困惑
被海报和片名耽误的佳作。
个人感觉,洋子将来长大后如果结婚的话,可能10有89,也会离婚。
完整的故事讲述了两个不完整的家庭,能被触动到,色调和画幅的处理很有心思。挺好的片子,值得一看。演员都很赞,任杰老师吃饭那个大特写主观镜头太喜欢了。豆瓣演员表也太不专业了吧,主演写都不完整。虽然是幸福家庭长大的,但身边也不缺单亲家庭的朋友。能被电影带入到他们心中我生活中无法触碰的深处。最喜欢上字幕那段随着像滴水钟般轻柔的BGM,随着忽隐忽现的光影人像,不禁和于美惠一同回想。时间可以和解一切
不能写日记,真的会被偷看。
《观众的死活》
平淡庸长,清冷颓丧的家庭泡沫剧流水账。看完会更加恐婚恐育。剧作,表演,摄影,场景电视剧水准。废戏太多,几乎拎不出来一场像样的戏。片名有误导,中心视点一直是离异的美惠不是她女儿洋子,叫《惠子的困惑》更准确。一个离异中年妇女的生存困境。她与丈夫离婚,被生意伙伴pua ,骗财骗色,被催婚。她的父母离异,是她的悲剧之源。她婚姻失败,又是她女儿悲剧的开始。可怕的代际矛盾轮回。惠子眼里只有赚钱,没有学会做妈妈的责任。所以她与洋子的交流与陪伴是缺失的,所以母女在情感修补上一直是对抗的不可调节的。黄小蕾大女主,熟女的性感远大于母性的味道。最后的大团圆只是导演欲盖弥彰的一厢情愿,布满疮痍的亲情链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复原。一星半
我本来想给4分,但是看见骂演员的。我觉得我应该多给一分。黄小蕾处理角色非常到位。一个自私没有文化的女性分寸感,熟练的方言表达,方言普通话的表达。都是细节。让人信任这个角色。导演对三代女性的勾连很细致,通过一本日记,而且是女儿读出来。有过共同原生家庭经历的人很能理解。生而为人的自私 趋利 享乐。很细腻。
對於一部電影的常見批評之一,就是說它“電視劇感”太強而“電影感”欠缺,但如若這樣評價本片,則實在是侮辱了今時已有長足進步的諸多電視劇。影片主題有點類似今夏通過影展觀看的西班牙影片《九三年夏天》,都是透過女童(實則並不懵懂和單純的)視角,打量成人世界的無奈和不堪。而本片的最大問題在於未將女童的視點和視角貫徹到底,時而談“洋子的困惑”,未幾又僭越到美惠的中年危機。影片以“女性題材,女生必看”為宣發slogan,實際上在由幾句硬加上去的台詞所刻意帶出的“重男輕女”以外少有發揮;間或有一兩場較好的戲,但整體的觀感十分乏味,對非職業演員的調教亦功力欠奉,是無甚可觀的絕對平庸之作。2023年10月25日18:05於米瑞酷昌平VIP1廳,點映,廳內無他人。
有幸看了首映,说实话比想象中好看些,所以打6.5。女性导演的女性视角还是蛮独特的,影片出彩的地方反而是方言和接地气的表演。外婆、美惠和洋子都像特定环境里的局外人,美惠和母亲都离了婚,所以她理解母亲,洋子却还小,只知道美惠不想要她。影片的最后,我也不知道洋子会不会成长,会不会有一天明白美惠,但女性总还是要觉醒,为自己而活的。喜欢吵闹中的家长里短和人情世故,像千千万万你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事,这是一部我希望能被更多普通甚至底层女性看到的电影。ps:几个长镜头和远景摇移太妙了!镜头语言很成熟!
2023.10.14/曹阳影城首映会/以小女孩窥探母亲日记视角来展现东亚家庭感情处理的独特方式,尤其是结尾最后的六十大寿圆桌宴,简直就是我亚洲(是我们大TC独有的嘛),看得即好笑又讽刺,太真实了!影片中的农村当地风俗也颇为有趣,亦算是一大看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