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拍得极度日常。跟苏俄文学完全不熟,但是非常喜欢摄影,完全被带进去,群戏中的调度太迷人了,有点后悔当时没去瞄一眼<电子云层下>。"It's little joys and big sorrow." #HKIFF#
在那种历史背景就能造就谢尔盖这样的人才真是很难得的。虽然背井离乡在他国,还是坚持用本民族语言写作,那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吧。如果人的生命是有限和可以终结的,那他留下的文字却是隽永的。
和《纸兵》几乎一模一样的啊....横摇长镜头,虚焦主角描述大环境,尤其是雪地那场超现实的长镜头 完全没有什么进步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实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风格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大相径庭。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理方式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抗争式的愤怒,只剩下一些磨平了的苦涩感,放在嘴里如同嚼蜡。说不定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时代精神:一种麻痹了的宿醉感。
他不是自视清高,对严肃真实的古典文学尊崇,对颂歌和规训予以轻嘲,他周转于平凡的艺术生活里,苦恼创作上的塞阻与禁言,与此同时经历着一件件沉重的事情。“籍籍无名,却仍然坚持自我,你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吗?”出走的多甫拉托夫无疑获得了写作力量,列宁格勒那段郁闷的日子何尝不是一次力量的蓄积。
那个时代活活地把talent逼成了loser,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时代还在继续
真是冗长乏味啊,摄影优秀却不带语感,比他爸差远了!说来说去就说一个东西,前苏联对艺术创作自由的迫害
俄罗斯与列宁格勒的疏远与神秘令人着迷,毕竟是因为俄语或法语或西班牙语反正是除了英语与中文外的所有语言我都不知道是谁在说台词,略长,但最后一幕特别好。
未通过审核的稿件,铺满了杂志社后院的整片空地。一个工作人员过来,对挨个念着作者们姓名的多甫拉托夫说:你能不能做件好事,帮我把这些垃圾清理一下。
传记片是这样的,在没有创作的土壤中蹉跎
这拨“文艺复兴”人士就像是站在洞穴门口的梦想者,他们将自己所见的真实诉诸表达,然而拥有话语权的阶级选择无视。很喜欢小阿列克谢催眠般的视听语言、爵士与民谣,与迷人的气候现象一道勾勒出一个文人的“悲惨世界”。多甫拉托夫时常驻足于门框外,似乎象征了无法融入的桀骜与距离。
作家版的《醉乡民谣》故事。小阿列克谢的场面调度值得观摩学习,审美趣味要求高,一些场景直接联想到了老塔。[B+]
没看完,对电影的耐心越来越差
喜欢形式部分,颜色和镜头都像一副沉稳的画,导演的功底一下清清楚楚。题材很不讨好,导致基调很疏远。讲文人的电影注定如此,很难感同身受。
导演的讲述方式很“不平常”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浮光掠影地记录文人插科打诨的日常琐碎,自以为英雄气的个体反抗多是徒劳。不过问题就是太过琐碎,缺乏某种凝聚的轴心,耗尽了观众的震撼感。
没有情感曲线的平铺,战斗民族还真冷感
可能这就是苏联吧
室内戏调度当然很漂亮,视觉空间呈现也极佳,但更多的还是疑问,比如全片基本统一的视点为何选择在那场戏分离?人物游离的状态从一而终不是问题,但那片白似乎并没有真正把人物困在其中,而只是反复不断用相似重复的情节来确认这种困境。最好的似乎还是超出现实的那两场戏。
如果从宏观角度把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归类为俄国文学的话,加上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也算读过几本。无论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文学就像其国土一样“著作等身”。文学巨擘也是层出不穷。如果说托翁和陀翁一直是不敢触及的彼岸是因为其历史凝炼的恢宏,那诸如《古拉格群岛》,《日瓦戈医生》,《我们》,《生存与命运》则更是加持了历史悲剧的共鸣。他们有没有“伤痕文学”一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伤痕和他们太多像似,而且,我们的伤痕在经历了“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后大有“旧伤未愈又要添新伤”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