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佛法,渡世济人,以书画面授, 以传经布道,林林总总,以电影形态与大众触碰,不失为新的布道传法,星火燎原的最好形式。
宗教中,信仰伊斯兰的人口约2000多万人。
其次是基督教(含天主教)约1600多万,还有咱们本地的道教约数百万人,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普及深远的,约有2亿信徒,但真正皈依也在2000多万之众。
泱泱大国,数千年的宗教文明,经历了无数传递与演变,原教和新法,普世价值下的同化,在人们对浩瀚宇宙的渴求探索;对前世未来以及今生人之本身廖廖数载的牵畔;对信仰回归的终极关怀,宗教文明在此过程中不断超越着人的内心,适应着未来社会的变迁。
佛教、道教中除去传统的《西游记》《济公活佛》《封神演义》等等神话外,真正传经弘法,亲近民众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不肯去观音》可谓是一部鉴证历史,大慈大悲,观音应验,回归信仰的正能量之作。
当下的人群信仰的缺失,物质上的渴求富有,心灵上的过度贫瘠,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正在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仰沙漠化,有人什么都信,见庙就进,见神就拜,满是敬畏。
唯独见到同类的人,却时风日下,人心不古,缺失应有包容和关爱,佛法以影视形式开化度人,就这部观音菩萨作品,可称得上开山之作。
社会需要更多的阳光,需要正能量来一扫雾霾,荡涤心灵,冀希望国家宗教局能通过更多的题材作品,一来重现我们的璀璨历史文化;二来可以丰富我们多元化的观影需求;三来更可以唤醒更多的沉睡的心灵...............
今天下午,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看了《不肯去观音》。
第一次一个人独占一个放映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佛法难闻”吧。
这种类型的电影本来受众就不如《小时代》那样多,但是,我觉得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或许要比其他电影多得多吧。
影片中有两个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余秀峰老人烧制的秘色瓷观世音像,一个是与这尊造像同时出现的莲妹。
秘色瓷观世音像是观世音精神的象征,莲妹则是观世音精神的践行者。
可以说,影片中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东瀛学问僧慧萼要请秘色瓷观世音像东渡日本,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修行不足而放弃,第二次因为风云突变观世音造像坠入大海。
据说观世音菩萨不愿意离开普陀山,因此在山上为其修建道场,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其实,秘色瓷观世音菩萨造像不肯去日本只是表相,实际上这表现了观世音菩萨不愿舍弃众生的大悲心。
影片取景十分清凉,有清净的五台山,有洁净的荷花池。
尤其是莲妹去荷花池为光王取荷花露水的时候,那倒影中的分明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相好。
《法华经》说:“深远幽固,汝妙法华。
”佛法就像池中的荷花一样。
影片中莲妹的慈悲善良,慧萼的精进坚定,无尘大师的智慧,都能给人很深的印象。
然而,这部影片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善念,净化我们的心灵。
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压力不断增加,生活和事业中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浮躁,开始变得急躁,开始变得狂躁。
我们的内心不再平静,因此戾气不断的写在脸上。
城管殴打小贩,小贩袭击城管,有的连杀五人,有的引爆机场,有的炸公交,有的摔孩子……种种暴力,让我们开始害怕眼前的世界。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眼中充满了仇恨?
我们要如何才能回归到曾经拥有的平静?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想过这是社会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生了病,根源在哪就不多说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病根并不在外,而在于内。
这些的确是社会的问题,但关键是我们的心出现了问题,才使得社会出现问题。
《维摩诘经》中说:“唯其心净则国土净。
”舍利弗问释迦牟尼,为什么世尊的娑婆净土如此污垢不堪。
释迦牟尼双脚踏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
原来净土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的心被尘垢染浊,无法观察到罢了。
也许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获得依止,都能有所安慰,都能真正清净,到那时才会有官不贪、民不顽,河清海晏、尧天舜日的盛世景象吧。
无尘和尚说,世间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是坚信因果才会讲出的话,我们的相逢都是以前的因所得今世的果。
这里有来报恩的,也有来报怨的。
然而报恩的再种报恩的因,再结报恩的果;报怨的再种报怨的因,再结报怨的果。
如此恩恩相报,怨怨相报,循环往复。
我们自然都希望大家永远报恩,那样世界将会宁静。
那么如何才能不让怨怨相报呢?
只要我们平时多动一些善念,多结一些善缘,业力中的怨气自然会消荡。
也许由于平时多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那么开车的人可能就不会想在公交车站附近停车,推孩子的妈妈也不会逗留在公交车站附近,孩子和停车人宿业中的仇怨也就不会结果,也就不会出现摔孩子的惨剧了。
余秀峰老人说,要把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亲人。
这是一种博爱的胸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爱不是情欲的爱,而是一种慈悲的关怀。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更应该推广此心去爱所有的人。
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对治仇恨。
如果城管将卖瓜的老人看做自己的父辈,那么即便是违规经营也只是会劝离,绝不会殴打致死。
如果将公交车上的孩子想象成自己的骨肉,那么即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会舍得引爆炸药。
可是我们太缺乏爱了,我们把身边的人都看成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这个社会也逐渐走向冷漠。
缺乏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我”。
因为执着于“我”,我们才会斤斤计较排队的次序,我们才会抢占公交车的座椅,我们才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得失。
然而正是因为执着于“我”,才使得我们迷失本性,困在三界火宅之内。
《法华经》中讲了一个譬喻故事:居士的孩子们在一间大屋子里玩,这间屋子即将颓圮,里面还有很多毒蛇虫蝎,并且屋子已经着火了。
居士很着急,但孩子们玩得正愉快,浑然不知身边的危险。
于是居士用花重金打造了一架大车,车中装满了各种好看好玩的金银珠宝。
他用这样的大车来讲孩子们从危房中引诱出来,让他们获得安全。
这辆大车就是佛法,这间屋子就是三界火宅,这群孩子就是我们芸芸众生。
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危险,是因为我们正在满足着“我”的愉快。
世亲菩萨所造《百法明门论》开篇就讲“一切法无我”,这就是要我们从执着于“我”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只有不再执着于“我”,才会没有什么顾忌,才能真正敞开胸怀去爱别人。
就像莲妹那样不顾灼热去为光王沐浴,不顾自己的性命去解救无辜的僧尼。
真正的慈悲心,皆由无我中发扬。
我们还要有包容的心量,如果能互相包容,社会才会真的和谐。
“君子有容人之心”,不论儒佛,都要求我们包容。
当慧萼第一次动了贪念,破了偷盗戒,拿走秘色瓷观世音造像时,莲妹包容了他。
这样的包容,使得慧萼升起了惭愧心。
也许正是这样的因缘,才令慧萼回国之后勤修精进,成为了日本国内德高望重的高僧。
“菩萨亦度有罪之人”,如果能够对所有人都有包容的心量,那么又会感化多少人呢?
假设当初东莞的执法人员没有对冀中星使用暴力,即便是冀中星真的违规了,处理的时候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苛责,或者冀中星申诉的时候,办案人员对他多包容一些,而不是毫不作为,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机场爆炸。
可是我们今天恰恰缺少这份应有的包容。
“多劫本是忍辱仙”,佛陀靠忍辱而成就。
忍辱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无畏。
人动手去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克服住自己内心的嗔恨,让自己去爱侵犯自己的人则很难。
因此忍辱才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三毒贪嗔痴,一个嗔字最难调伏。
有的人修了一辈子,也没有把嗔消灭。
佛陀尚且会做狮子吼,我们又如何能够一丝嗔恨都不升起呢。
我们都会本能地嗔恨侵犯、打扰我们的人,于是我们采用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消灭我们恨的人。
于是便有了种种灭门案,有了连杀五人的狂魔。
在嗔恨升起的时候,他们纯净的内心已被魔鬼占领,可怕的事情不断发生。
然而只要我们在嗔恨升起的时候,用般若智慧观想一下因缘的起灭,或许嗔恨的魔鬼会被智慧的真如击退,眼中的世界重新恢复宁静安详。
在中国民间,可能百姓对是释迦牟尼的信奉,远远不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
这或许是由于菩萨以各种方便度化人间更加亲民吧。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的精神永住世间,他帮助我们化解灾难,帮助我们解开烦恼,他不忍离开芸芸众生。
惟愿观世音菩萨的净水能够化作甘露,润及众生的心田,消除我们的戾气,让我们拥有一个安详和平的世界。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吐槽莫名其妙当皇帝或者宗教绑架电影的,都没在点子上啊?
首先电影主题不是讲李忱怎么当皇帝的,所以就算皇上换了八百回也无需多述。
譬如《王的男人》是从戏子角度看皇帝的,至于皇帝其它事迹,就算再英勇神武也与剧情无关。
其次,作为一个宣传宗教的电影,怎么会有“宗教绑架电影”这种说法?
这么说的话,《冒牌天使》算绑架电影吗?
《被偷走的人》算绑架小说吗?
首先,院线里这种题材很稀有,算是砍杀牛鬼蛇神后的一个进步,其次,很喜欢里面演员的形象,没有什么帅哥美女但都很有特色,配合一些场景也很美。
比较无语的地方也不少,特效制作太糙了,可以和老版西游记媲美了,还有对白,忒口语话了,能不能仔细写写啊天了噜。
今天下午,与众亲友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进江头开明电影院观赏了电影《不肯去观音》。
看完以后,电影带来的震撼、感动、回味和思考也成了一个在心中“不肯去”的“观视音”回忆。
令我这个自认较挑剔的影迷不禁想写点观后感。
作为被爱情片、枪战片、肥皂剧等众多商业电影长期摧残的一代,熏陶出了个人看电影的恶趣味:没有大牌导演或演员的不看,媒体不积极宣传的不看,剧情不离奇的不看,网络评分不好的不看……所以,在看到腾讯新闻宣传此片时,心里就有了一点期待,再看出演的演员都是实力派演员:斯琴高娃这种老戏骨自不必说了,看过她演的n多戏诸如《康熙王朝》;聂远,这几年时不时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演过唐僧;李纯,演过《金陵十三钗》;中泉英雄,演过《南京,南京》;中野良子,与高仓健合作过《追捕》。
冲着这些演员名字,已经眼前一亮,再加上听说与正史所记不肯去观音由来的故事不一样,又有一诚法师做为本片顾问,就似乎找不到任何不看的理由了。
于是,掐指一算,观影日期将至,为了更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两天早上起来冒出了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想法,今早起来又增念了数遍大悲咒,希望菩萨加持,能从电影里获得智慧。
果然,这不是一部“不看遗憾,看了后悔”的片子,而是一部“不看真后悔,看了不遗憾”的片子。
首先说震撼。
令人震撼的不是场景,而是编剧。
少有一部电影里不需要爱情作为穿插情节的一条辅线的。
本片情节紧凑,台词简洁而有感染力,言语中传递的只有慈悲的大爱!
佛法经典台词的引用恰到好处。
这让看惯男主女主爱得死去活来的我一时有点不适应,看的时候还偶有猜测是否光王和莲妹会有点什么情愫暗涌呢?
果然是凡夫心的恶趣味啊!
惭愧。
同时,很赞叹编剧高超和圆融的编剧水平。
其次说感动。
令人感动的情节有好多处:如橘皇后有感本国战乱两次迎请密色观音宝像的至诚发心;慧萼和尚不远万里远渡重洋长跪殿外披星冒雨绝食三日默然诵经表明心迹的壮举;莲妹不顾个人安危屡次拯救他人于为难之中的无我付出;莲妹和海生自动投案……当然还有光王在五台山对慧萼和尚所说的关于传灯的一席话,很令人感动。
再来说回味。
一般令人回味的除了情节的设置,更多的是经典的台词。
谨摘录个人记得的几句大意,欲意全观,请走进影院。
经典一:无尘大师对慧萼和尚说: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啊!
经典二:莲妹对司马将军说:菩萨亦度有罪之人,恶人若能放下屠刀,也能立地成佛!
经典三:莲妹对海生说:我要回大牢!
我不能为了自己活着而连累其他的人!
(莲妹若越狱其他同在牢中之人都会被斩首)经典四:慧萼和尚自忖,如果人人都能像莲妹一样把所有遇见的众生都当成亲人对待,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经典五:慧萼和尚第一次遣唐回日时的反思:虽然我没有能把观音宝像请回日本复命,但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大慈大悲的精神,即使把宝像请回日本也难以平息战乱。
经典六: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说思考。
看完本片,由衷觉得莲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短暂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为了利益他人,她不惜身命。
虽然她没有讲出多少佛法的深刻道理,但她所作所为无一不令人觉得她就是菩萨示现,为轮回中迷惑的众生演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一出又一出好戏,她就像菩萨为热恼中的众生遍撒清凉甘露;她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她为危难中的众生施以无畏。
看过以后,个人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成就如观世音菩萨般的心行和功德?
如此思维,便觉人身如此宝贵,有如此殊胜的修学因缘当倍加珍惜,只有在一个良好的修学氛围中有次第地不断训练如菩萨的发心和行持,才有可能成就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感恩善男子的布施,让我们有机会得以理解菩萨的精神!
愿时时忆念菩萨寻声救苦不肯去。
愿菩萨久住刹尘劫不肯去。
愿观世音菩萨永住心中不肯去。
我不信佛,可我知道,佛有用。
让我当众承认自己“又逊又怂”,作为一个男人,这等于“跪地求饶”,不到危及到老婆孩子的地步,我是100%不肯的。
但我很容易就“跪地求佛”,遇到屁大一点儿委屈,都想求佛替我出气。
所以,佛在我心中,就是个能不丢脸,还能认怂的方便法门。
为那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提供一个“我能挺过去”的可能性。
而且,我知道,佛是不会怪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
因为,它是佛嘛,普度众生啊,能挑三拣四吗?
不能吧。
最关键的是,佛能保密。
心碎是人生宝贵经历,越是自行消化,越是深有体会。
实在难以消化,求佛。
起码,可以避免被二次伤害。
但是,但是,佛也是要走流程的。
你不走流程,佛就可以不渡你。
《不肯去观音》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佛为什么要坚持走流程的故事。
日本和尚信佛,偷了中国观音菩萨的神像偷渡去日本。
结果,观音不肯去,船死活都开不动,只能在中国境内打转。
最后,因为一开始的流程不对,观音菩萨就只能在普陀山开道场,遥遥远远地为日本信徒打望。
佛为什么要走流程呢?
1.信不信观音,你说了算。
2.去不去日本,佛说了算。
3.佛法灵不灵,大家说了算。
4.谁是大家呢?
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代表大家。
有一个日本小偷胆子大,偷了中国人的东西,虽然他是和尚,虽然他的目标很高尚:弘扬佛法,引人向善。
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最坏的,不善。
换成另外一个版本,一个罪人,被菩萨点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他孤身立信于蛮荒渔村,让佛光普照天下。
这个故事,大善。
不肯去观音,佛要你团结。
以“不善”求善,是搞分裂,搞对抗,制造矛盾。
以善劝“不善”,是求理解,求团结,化解矛盾。
所谓走流程,就是个团结的过程
备注:《不肯去观音》 (2013) Avalokitesvara
知道这片子是因为一则新闻,新闻说,很多佛教徒,特别是有钱的居士,买断了几个城市电影院首映的放映场次,请观众免费观看本片。
既然是公益的非盈利电影,我有猜测这影片是不是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
从这个角度去比较,值得推荐。
首先编剧找了很多的小故事,尽管这些小故事,都有或多或少的漏洞,比如逃狱这一幕,莲妹和哥哥海生逃的也太容易点,凸显着古怪。
要肯定的是制片方的努力,努力把佛教知识的普及融合在片子的台词中,莲妹的行为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处处在宣扬佛教的不杀生,要忍让,与人为善和因果报应的理念。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观音在民间,就在这里,她会怎么做?
背景音乐都选用了佛教的音乐,非常之好听,让人感觉空灵和安静。
就冲这一点,也值得去听听。
有些朋友觉得片子结尾莲妹化身为观音匪夷所思,可在佛教的角度,确实如此。
因佛教倡导:人就是佛,佛就是人。
同理,你就是观音,处处以观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观音。
明明宗教有很多有趣的点可以拍,也有很多角度可以表现佛教的意义,教人向善。
但拍成这样真的很扭曲。
这是一个极度圣母的形象,请问为了不连累狱卒和其他犯人回去送死,那去而复返是不是也等于连累了无辜的哥哥去死?
而圣母为什么不怕死?
因为不是人啊,是菩萨的分身啊,所以死不死的有什么所谓。
而当代社会中如此圣母怕是要上演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所以有何办法解决呢,正是依靠法,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规则,即不是任何独自个体的心意。
所以尉迟为何自杀正是因为他信的是人治不是法治。
当然心存善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是需要以法作为最低准则约束罢了
闲着翻了这部片子想洗涤下心灵,没想到受到了冲击,如果是佛教弟子,非常不建议你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除了最后菩萨渡船不肯去是原本典故里讲的,其他都是杜撰,而且写的一塌糊涂。
这个菩萨的化生莲妹,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就帮助光王躲避朝廷追杀,你都没搞清楚他是不是个好人就和朝廷作对啊,就因为他被追杀就同情他,你爹和你哥咋整啊,不怕连累啊。
光王的手下要杀掉追杀官员,她挡在了前面,这个不说啥,但有问题的是她居然直接把追杀的人放走了???放走一只狼,引来一群狼啊,善良是这么用的?哪怕你把他绑了带着,或者让他许下承诺保密光王行踪也行啊,居然什么也没做。
后面就引火烧身了,祸及全家,朝廷捉光王杀她家里了,然后把她爷爷杀了,她哥要找仇人报仇,她直接套用经典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让他哥放下仇恨,别给爷爷报仇了。
首先,这句名言没有问题,但是不是这么用的啊,你不私杀仇人可以,但是起码要找到凶手,让他接受公正的制裁啊。
这就啥也不干,爷爷死了就死了,凶手也不想找。
后面她拗不过她哥,俩人上京报仇,在灭佛的紧张局势下还带了佛像,妥妥千里送人头,果然被查出来了,那就被压入死牢等着砍头了。
他哥不想死就带着她逃了,跑一半她想起自己跑了会连累其他狱友受害,就要回去。
哎,他哥肯定不能让她自己回去,他一个人跑,这可是自己唯一的亲人。
莲妹就想不到这层,觉得他哥可以自己跑不管她。
没办法,俩人回去了,第二日上断头台,差点在下面一家人团圆了,全靠逃跑的光王良心过不去主动暴露,没死全靠赌啊。
日本和尚二求佛像,她觉得人家不远万里,齐刷刷跪地上跪晕一片很可怜,就主动求大师把送给日本和尚。
这个佛像在影片中堪比国宝,啊她就替他爷爷作主了,死活要给人家,觉得人家辛苦。
日本和尚辛苦求佛像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又没人逼他们,况且想要别国的宝贝咋可能不吃点苦头轻易就给你啊,女主同情心就泛滥的让自己人为难,下不来台,着急成全日本和尚一片诚心,多让他们等一会儿就觉得人家受天大委屈了。
佛法讲慈悲救世,菩萨会舍生救人,但不会牵连他人,也不会强求他人牺牲成全大我。
这个所谓的化生莲妹,如果是她自己牺牲救人也就罢了,但她做的每一个看似善良的决定都害了身边的人,这是假慈悲,不要歌颂赞美。
佛法圆通无碍,行诸善事无有缺漏,菩萨做事是不会好心办坏事的,一定会事先考虑到会不会给别人造成麻烦,绝不会是我做好事我有理的态度!
很奇怪,为何大人总不让我们指着老天爷骂,如果那些让人供养的神仙会因此降罪,那他们就不配叫什么慈悲为怀了。
如果我们对这些神仙虔诚,他们就会感动降福,那天底下还有什么需要去努力的吗。
一句句的“菩萨保佑”,他真的就保佑你了吗。
总之,我不信宗教,但偏偏这部电影很有佛教宣传片的味道,就是要让你信。
名字本身很吸引我,因为有神秘感,可是看了一会儿就觉得是雷剧一部了。
菩萨雕塑没一会就烧好了,却说耗尽一生的心血;日本橘皇后怎么一脸高兴地谈国家兴亡;一开始就很神话,突然降临的莲花水晶,老和尚向空中抛出,却能掉进另一个角度的熔炉里;狱卒竟然看得起囚犯的饭菜……故事本身很有传奇色彩,而且又是根据古代传说改变的,如果交给其它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会不会成为佳作呢?
不肯去观音,如果作为一个词组,总觉得有点难理解,但作为句子就好理解了。
不肯去某地的观音。
相传在公元916年,有一个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普陀莲花洋时,突然哪里都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于是把观音圣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
从此以后,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
话说已经这么烂的片子了,结尾也没一句比较有禅意的话。
我自己本人看电影并不多,在国内这样严格条件下,能上映宗教片实属不易。
佛教内容太多了,光大藏经就有5600万字,而且还分有禅净律密等各宗。
拍一部电影能让没有学佛de人能领略佛教大意,又能让已经正信学佛信众觉得这电影并不粗浅,是多么不易。
本片剧情上是有很多缺陷,而且还有很多de说教,但是基本上能反应出佛教里de六和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
在慧锷法师第二次赴五台山求法de时候,法师拜佛时候有个细节把手举到额头,这是佛门礼节,可见导演也是做过功课de.这算是对国内佛教类电影支持吧,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de,更希望有佛法修持经验de人能来拍这类电影。
本意是好,但是剧情太狗血。
奔着素材而来,略有不足。三星打给素材。
很难相信是2013年拍的片子。画质像90年代的。演员都不错。就是李纯的扮相有点过于土了。
故事还算完整,只是有些背景交待不清,男主角演的好
7.18,蓝色港湾善缘场。高级佛友产物,很有诚意,不能拿艺术来衡量。女主李纯很像刘诗诗,演观音化身是个极好的机缘。726观音成道日会公开上映
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金身跟舍利都是假的,只是个东西(该没有人能客观地说它们不是东西吧),但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磕长头虔诚匍匐乃至舍生守护呢?因为“法”是真的。这也便是许多人愿意去拜一团泥巴的原因——他们拜的是佛,不是相!
6.3
20180317观音没有性别,只有渡人时候不同的态罢了,不过这部片子拍的真不咋样。
今天六公主放的,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讲的是普陀寺的故事
确切的讲这是一部基情四射的影片.一直觉得男人血性来自两肋插刀的豪情,但无尘大师的一句“世上的偶遇都是久别后重逢的”将浸透在男人骨子里的阳刚之气,瞬间石化.犹如中了化骨绵掌,氤氲于骨髓之内透着寒冷的霸气,久久未能散去.特别是最后情节里,慧萼和尚纵身跳海,其救佛像之气势,堪比投入江心的杜十娘
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一部观音是怎么练成的故事.
音乐很美,画面不错,演员也过得去,就是那神一样的剧情,简直令人憋到内伤……
对于一部这种主题的命题作文来说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而且OST可给满分。其实我觉得片子里说的特别对,对待所有人都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但是你也不能太拿自己不当外人了吧,好歹得告诉我这电影是谁包的场好让我有个目标可感谢吧……
把自己作为方法
剧情不行
缘合故有 缘尽则灭 ma mo e mi tuo fu
多好的一主题,愣是给拍废了~浓浓的80年代风,也是很服气的
大悲咒真好听啊。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这次过年去了才了解。
2星给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