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

团圆,Apart Together

主演:卢燕,凌峰,徐才根,马晓晴,莫小奇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团圆》剧照

团圆 剧照 NO.1团圆 剧照 NO.2团圆 剧照 NO.3团圆 剧照 NO.4团圆 剧照 NO.5团圆 剧照 NO.6团圆 剧照 NO.13团圆 剧照 NO.14团圆 剧照 NO.15团圆 剧照 NO.16团圆 剧照 NO.17团圆 剧照 NO.18团圆 剧照 NO.19团圆 剧照 NO.20

《团圆》剧情介绍

团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台湾老兵刘燕生(凌峰 饰)到上海,寻找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妻子乔玉娥(卢燕 饰)和从没见过面的儿子。乔玉娥当年和刘燕生失散三年后,和陆善民(徐才根 饰)组成家庭并生有两个女儿。刘燕生了解到乔玉娥和丈夫情感不好,就希望能带乔玉娥和他一起到台湾生活,并承诺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补偿乔玉娥的丈夫和这个家庭的子女。但立刻引发这个家庭的剧烈震荡,激烈的争吵使几十年的亲人团聚变成了彼此的再次伤害,直到陆善民脑溢血生命垂危…… 乔玉娥无法抗拒分离的命运再次降临,只好在几十年前相同的上海码头,再次送走自己深爱的刘燕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让爱化作珍珠雨慢慢说神烦警探第六季富家穷路第二季清洁工第二季奇怪的搭档我的二分之一男友大牧歌传奇英雄兴夫白狐·情缘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死亡大乐透尖子攻略林中野兽灵运当铺母亲的诅咒睡睡你的爱睡睡我的爱紫罗兰永恒花园交响音乐会2021罗马我的青春蜜友万夫莫敌魔女商店再开业阳光灿烂的夏天伊克巴尔之化学秘方走着瞧散焦尤利放下旅程羊与狼的恋爱和杀人

《团圆》长篇影评

 1 ) 《团圆》题材敏锐 影片开篇格局不错

王全安是尊重叙事传统的导演,他的电影一般讲述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人群,有封闭感,有猎奇性。

但这次《团圆》却突破了他的以往,他将视角放大,描述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族群的离散,以三个老人、一个家庭为核心来呈现。

全文看这里吧,豆瓣老是要审:(http://ent.sina.com.cn/r/m/2010-02-13/09042875818.shtml

 2 ) 《团圆》:正午的乡愁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

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

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

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来。

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

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分割而大打出手。

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4日B9版)

 3 ) 所谓的“爱情”真能打败“亲情”吗?还是原配归一的情意结?

大约我看的是87分钟删节版的缘故吧,我想问王导演的是:这叫什么事啊,结婚仅相处一年的原配男人(在台湾老婆死后)几十年后突然冒了出来,竟然开口提出来要带走原配女人,而这子孙满堂、老公和祥的原配女人竟也与之眉来眼去的,老手摸摸弄弄的,一口答应跟着走……这叫什么事啊,导演你差了给我们必要的铺垫: 比如:女人一直记挂着男人,但迫于孤儿寡母的无奈,或在政治压力下,再选择了一场不情愿的婚姻,并且,婚后,因为后来男人的粗暴,虽是子孙满堂,但始终念着破瓜男人;或那男人冰清玉洁一直挂念着女人和孩子,而在台湾不娶几十年,就为等着两岸融冰的一天…… 那如此,我们还好理解一些,认为他们是真爱,是大时代造成的悲剧,而反之,我们倒认为老太太的轻浮,歪嘴老头子贪心(毕竟台湾老婆才死没多久吧,你就急吼吼地带大陆老婆来向台湾子女“示威”?

)总之,看来看去,就是一对狗男女为了自私的自己而对周围所有人的伤害…… 诚然,照导演现有所展示的, 确也是时代弄人形成的悲剧,但几十年的岁月难道还不足以冲淡年轻时的懵懂“爱情”或干柴烈火?

继而不敌几十年来相濡以沫、共度难关的涓涓“亲情”吗?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认为维持现状是最好的对策,不是吗,最不济,也可以原配男人(照他的说法)既然在台了无牵挂,大可选择定居在魔都,借老陆的不排斥,继续在沪上的“ 三人行”?!

码头的一场戏拍得尤其莫名,找那么多僵尸装的打酱油拖行李鬼,有意思吗且不说,(这么多人还未上船,怎么广播就叫最后一遍催促了?

)、单说那卢燕老阿姨哭得梨花带雨还与歪嘴凌峰头顶着一副“悲痛欲绝我欲随君去”状,当自己还小啊,当自己是大学生在暑期火车站的吻别啊?

有意思吗?

美吗?

会感动到人吗?

俗话说:君子之交,发乎情而止乎礼,王全安还是国学素养太差,硬要拍上这一段,也可以处理成卢燕虽是不舍内心澎湃但外表不显山不露水仍尽在不言中的含蓄而内敛来,(同时,反衬了时代的无奈与某组织当年的恶之花),岂不是令人愉悦些啊,王导导?

另外,要吐槽的是,可否不要让莫小棋讲上海咸话,太难听了,我们有马晓晴姐姐的听听就蛮好了……

 4 )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嘛

柏林乡愁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

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

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

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

[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大家都在敲定玉娥一定会和刘燕生走时,她却又留下了。

现实中的邵老太太并没什么文化,对人生的理解也简单直接,比如,她会戴上董万华带给他的金饰一脸幸福,大谈过去的苦日子,显然是对自己跟着董万华去台湾的选择畏人言、有心虚,最终决定留下也带了点怨气。

而电影中卢燕扮演的玉娥却娴静、内敛,双眼藏住了精气神,常淡淡地望向一边,显得心思没那么活络,让人遥想起古城墙头上悠悠散步的周玉纹——表面上看,[团圆]的故事好似[小城之春]现代版,同样是归人、旧情与中间隔着的丈夫,也正是这种相像第一时间触动了导演王全安。

可以说,[团圆]是董、邵纪录片与[小城之春]的奇妙结合,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二者的不同光景。

在现实版中,利益是故事的一个引子,最终形成的因果还是落在道义二字上,从这个层面看,[团圆]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还原。

片中玉娥将一干儿女、外子召集在一起摊牌后,引起全家激烈争吵,激出许多不该说的话,大女儿攻击大儿子没用,总归排斥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外人”,二女婿从生意人的角度夹枪带棒,潜台词是“怎么和钞票不相干”。

幸好讲故事的人是王全安,让电影并未纠结于一大家子的鸡零狗碎,终究要落力的点都在人物的心理需求,显然在剧作上显出几分过人之处。

玉娥与周玉纹境况类似,刘燕生的到来带给他“为自己而活”的一次机会,但在心绪上,她却不似周玉纹死灰复燃的大喜大悲。

她要淡然许多,克制许多,对两个男人的恩情和感情都显得十分干净,这也正是经历了太多起伏的岁月教会她的。

而相比刘燕生面对一大家人“理亏”之下的和悦,对应[小城之春]中戴礼言角色的陆善民却成了最抢戏的一个。

[小城之春]的三人纠葛中,患病抑郁的戴礼言居于弱势,与半毁的老屋一起,将玉纹禁锢住,代表生活中最为死气沉沉的部分,而[团圆]的老陆,站在“成人之美”的道德制高点上,爽快答应了卢燕的离婚请求,却很快觉得心里不对味,用王全安的话说,就是“那我成什么了?

”从酒桌大侃特侃、和陌生人吵架昏厥、到脑出血入院,这种微妙的心态渐渐放大,终于在一坛佛跳墙和二十年老酒的激发下,成为三人餐桌上最张扬的一位,不但时时抢话头,还把玉娥和刘燕生定情的一首[满场飞]抢过来唱得不成调,可是,极尽癫狂的表面之下,却是这位老人心中的憋屈不平,自己和她四十年的厮守,不及他和她一年的回忆?

该释放了,毕竟大家已是耄耋老人。

如[小城之春]一般,[团圆]也精心选择了几首小曲,玉娥一首[天涯歌女]分别用“小妹妹想郎直到今”和“患难之交恩爱深”望向左右两个男人,给了他们情感和道义上的均分;幼儿园课室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预示着二人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结局,而在玉娥和刘燕生回到当初第一次约会的小旅馆叙旧后,镜头略过成片老房的屋顶,响起不知谁家录音机放出的[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至少,在再度初见时,团圆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鱼丽之宴团圆是中国人的老讲究,在[团圆]中由一场场宴席兑现。

影片开场,便是孙女在饭桌上念着刘燕生的来信,家人围坐磕牙;随即镜头落在上海里弄热火朝天的共用厨房,在邻居“你们今天烧这么多菜呀,比过年吃得还好”的调侃中,满桌食材,煎、炸、焖、炒,一场家宴拉开序幕。

《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说的便是周代士人燕飧宾客的情景。

[团圆]发生在上海,正是江海汇源之地,因此几场重头宴戏便重现了“鱼丽于罶,鲿鲨。

”的热闹境况,为刘燕生接风的是松江鱼和清蒸河鳗,陪席的街道大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说走了嘴,尴尬得弯下了腰,好似一句谶语,戳穿了一个秘密;老陆独自去街上买菜,末了提四只个头顶大的青蟹回来,被玉娥不住嗔怪“穷人买不起你买得起”,然后咽下嘴边本打算摊牌离婚的话,这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为淳朴的待客之道,可见老陆是个不该受到伤害的善良人;三个人的面上和内里兜兜转转,最后在一道“佛跳墙”面前达成真正的和解——这回换作刘燕生专程跑遍上海最大的水产市场,挑来正宗野生甲鱼、上等海参、金钱鲍,然后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汇聚一罐之中。

但医理上来说,鲍鱼与鸡、野鸡与葱蒜同食是忌讳,刘燕生一句被删掉的对白是这样说的“佛跳墙的好处就是它把不同的东西、好东西都炖到一起,然后花时间一点点火、慢慢炖,要有耐心,一直给它炖化了”,好似在说这三个本性纯良的人,只是被命运反复捉弄,到头来总要有人不得不受到伤害,但彼此终究真诚以待,因此,无论老陆的不平,玉娥和未偿和刘燕生的相愧,最终还是释然了。

片中最为难堪的一幕当属刘燕生的饯别宴,一段庄重的开场白,一首精心准备的“压轴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散,大家匆忙离席躲到屋檐下,却无人抢救那一桌几乎未动筷的菜肴,好似在说,这场宴席根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满怀希望的“团圆”以这种尴尬的方式悄然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的家宴都是在长形方桌前进行的,好似循古礼排座次,并不合“阖家团圆”的传统,暗示了“团圆”之难。

[团圆]是王全安首次大规模启用专业演员,也是首次套用一个明确的形式——颇具古典特色的百姓宴文化,终究要传达的,还是他一贯崇尚的古朴道德观和婚姻观。

[图雅的婚事]中,有带着半瘫丈夫征婚的图雅,[纺织姑娘]中,是木讷的丈夫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到了如今的[团圆],玉娥本意要争取“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无法割舍急火攻心、中风入院的丈夫。

这是属于传统中国人的婚姻理念,责任重于爱,重于回忆,重于自我,看似与这个西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脱节,却是这片土地万千寻常百姓家婚姻的最常态。

依旧是戏剧上的减法,理念上的低姿态,王全安与大多数作者导演一样,在多少无奈的物是人非中,讲的仍是那同一个故事。

原文载于《看电影》

 5 ) 生活在当下 爱情在远方

电影《团圆》开篇就是一家三代围着饭桌,孙女边吃饭,边读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其他人则在她吃饭的间歇点评信里的内容。

信来自台湾,是外婆玉娥的“国民党”前夫刘燕生寄来的。

大意是,当年因为离开大陆比较匆忙,自此一别三十多年,现在有个机会,可以回大陆参观,想来看看玉娥。

信中最关键一点是提到在台湾的老婆已经去世,自己孤身一人。

这封信像个炸弹,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信并不是征求意见,反倒更像一份通知。

老兵刘燕生如期而至,自然免不了吃饭接风洗尘。

在那个组织生活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年代,这个上海的小弄堂也吹起小号敲起鼓,小学生穿新涂红地站在弄堂口对台湾访客表示欢迎,甚至于街道领导也列席家庭聚餐。

这样的席间除了客套的欢迎,两个旧情人几乎没有交流。

玉娥的现任老公老陆作为大方的主人地邀请刘燕生住在家里,柴米油盐开门事,接下来又是一顿顿的家常饭。

老陆这个省了一辈子的人居然花400元买了4只大螃蟹招待刘燕生。

在东方明珠还没有建起来的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普通人也不过刚刚温饱没几年,这样的四只大螃蟹仿佛一种贿赂,希望刘燕生能够吃好喝好——走好。

这顿饭也吃得和气,因为刘燕生和玉娥还是没有私下谈心的机会。

终于找到理由两个人出去走走,在孙女的带领下,两个人来到玉娥和老陆用拆迁补偿款在外滩边上买的在建房里参观。

玉娥多年的疑惑终于问出来,当年我去你要我和你会合的码头,为什么没见到你,乌泱泱的都是人,但就是没见到你?

刘燕生的解释是,我们当时走得急,那天天气也不好,国民党的军官士兵及其家属一共只有两艘船,一艘军舰,一艘客轮,客轮很小,挤上去的人很少。

后来军舰还被击沉了。

我能活下来实属幸运。

这看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并没有回答玉娥的困惑。

孙女也适时地因一通电话离开了,两个人又去寻找当年定情的小旅馆。

在逼仄的楼梯上,刘燕生说,自己在台湾的老婆是个很喜欢吃醋的女人。

玉娥紧接着就问,那么是不是如果她没有去世,你也不会想到我?

刘燕生没有回答。

两个人找到当年的定情的房间,回忆起恋爱时的美好。

刘燕生顺势提议,带玉娥回台湾,去宜兰的海边买栋房子,冬暖夏凉,一起度过余生。

被生活摧残得完全没有自我的玉娥终于等来了解救自己的“王子”,虽然是老王子,但不妨碍带自己去别处生活。

玉娥答应了,两个人像一对初恋定情的年轻人怀着热切的心情回去和老陆谈。

老陆这个一生因为娶了国民党“遗孀”的共产党军官而窝囊了一辈子的男人,居然爽快的答应了,还安慰玉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操劳一辈子,是时候该为自己活着了。

接着,两个人开始去办理离婚手续。

到了民政局因为没有结婚证办不了离婚,两个穿着簇新的人只好去拍结婚照,办理结婚证。

拿到结婚证后马上去隔壁的房间办离婚,这下却因为夫妻共同购买的期房没有拿到房产,无法进行财产分割办理不了离婚。

闹了这样的乌龙后,两个原本不受法律保护的夫妻此刻才终于成了夫妻。

一家人又去饭店聚餐了,席间老陆自嘲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混了一辈子领结婚证,居然是为了离婚。

回忆了自己因为娶了玉娥还早早结束的仕途生涯,而文革期间自己也因此所受的委屈。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终于肯让所有人看看自己的付出,却不幸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中风了。

中风的老陆终于留下了玉娥,刘燕生做了一顿十全大补汤和几个菜犒劳老陆,三个人吃吃喝喝似也解开了心结。

这是整部戏中最妙的一段,老陆客气的坚持让他们俩去台湾,刘燕生和玉娥愧疚地拒绝提议。

又回忆当年分别的事情,才发现刘燕生当年离开的码头和他要玉娥来会合的码头根本不是一个码头,而老陆作为解放军接管上海登陆的码头,才是玉娥最终去的那个码头。

动乱的年代,爱情是最后一个被邀请上船的。

电影是典型的四段式故事讲法,要说缺点还是剧本稍有些弱。

很多需要追问的地方,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比如如果台湾的妻子没去世,是否刘燕生还会想起来寻找玉娥等,这些关键问题因为没有解释,也让观众无法理解玉娥愿意随刘燕生去台湾的理由,除了一条,玉娥以为,那段和刘燕生在一起的不到一年时间的自由恋爱是自己一生仅有的美好岁月,也是心向往之的爱情。

而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想找个依靠而结合的老陆,在往后庸常的岁月里,因为苦难大于幸福,所以最终也没能培养出爱情。

这是一部成本极低的小电影,因为几乎所有的情景都是围绕着吃饭。

七顿饭的功夫讲完了三个老人的一生,生的貌美的玉娥依旧老来俏,一口吴侬软语让乡音难改鬓毛衰的刘燕生念念不忘,更是让寡言少语的老陆为她默默付出一生。

留下来的玉娥,封存起的往事。

那个在玉娥心里住了一生的男人,临了也无法给她最后的温暖;倒是老陆,这个放弃一切只为了保护玉娥的男人,陪着她走完了所有的艰难与幸福,最后还是没能换到一条通往玉娥内心的路。

 6 ) 团圆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夏天的遗憾终归被秋风温柔化解🍂我想在秋天储存浪漫 好在冬天馈赠给你•ᴗ•

 7 ) 孩子幻想中的大人世界(严重剧透,慎入)

对王全安的欣赏。

是源自《图雅的婚事》。

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

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

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

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

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

瞬间错位。

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

1986年就有古北了。

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

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

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

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

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

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

而且表情一直阳光?

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

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

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

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

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

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

两岸直航是2008年。

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

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

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

是大女儿的?

她管马晓晴叫阿姨。

是二女儿的?

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

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

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

但毕竟是王全安。

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

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瞬间累感不爱。

 8 ) 和年迈旧情人“私奔”未果

年迈旧情人的重逢与“私奔”由于在某表演综艺看过片段,所以剧情先入为主给了印象,打7分。

是平淡细腻的生活剧,题材也比较新。

聚焦在祖辈的情感问题上,年轻人看了会有种疏离感。

开头对燕生回来的讨论,紧接着一系列对他热情的款待有一种过分虚假的礼貌了。

到老陆买螃蟹以及笑着接受燕生带玉娥走,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

这个老人家太好了,但是又气他好的卑微。

到后面老陆玉娥去办结婚证,酒席上酒后吐真言。

我才笑着想,原来这小老头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他不甘心委屈,想留住玉娥。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摊牌以后当着子女的面,玉娥说和老陆是恩情,和燕生是感情。

老太太拎得可真清,夫妻相处久了,哪里分的清什么亲情爱情。

依赖,需要,默契,离不开或许更重要。

燕生走的时候玉娥哭的很伤心,一瞬间像是回到他们年轻时小情侣分别的场景。

或许整部片子在说孩子们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时飞蛾扑火的爱你死我活的爱有多么了不起,爷爷奶奶们也年轻过。

人物上,老戏骨的演技真是深刻。

燕生标准的普通话和其他人的上海话一下子就形成了对比。

外来者和其乐融融的一家子的对比。

玉娥的外孙女,在片中属于一个中立旁观者的地位,开头让她念信,后面燕生来以后她也一直在招待。

起着一个在剧中联系辈与辈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总体来说她对这个外来的外公辈的人物是好奇接纳的。

后面也受其影响决定结婚等男朋友出国回来。

子女从长辈的情感悲剧中得到了启示。

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大概和玉娥外孙女的情感相一致。

别说是外祖父母那一辈了,父母这一辈都让我感觉到夫妻之间是没有什么真切的爱情的。

可能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好感就在一起了。

而外祖父母那一辈完全就是包办婚姻,他们一样相守一生,很和谐。

要说没有爱而觉得遗憾的话倒也不必,现在年轻人的婚姻中有几对能像以前包办婚姻那样的。

如果不是有缘分的人,要一起过一辈子也是很难的。

玉娥很幸运,到有孙女的年纪还可以回首爱,相信爱。

很动人

 9 ) 爱与不爱 情爱与恩爱 在那个矛盾的时代

在我看过的国产片里,评的上8分了,一部好电影看完总是会给你留下点什么,不是一哭一笑即逝的,情感共鸣的享受只是基础,带出来是这部电影背后给人思考反省的东西,内容只是讲了一对相隔许久的三角恋如何发展,一对相隔四十年恋情的团圆,带出了国共两党分裂四十年的愈合,大陆两岸对立四十年的妥协故事路线不复杂,情感却是很浓烈的,还带有十足味的时代悲剧色彩,不过就是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隐喻,刚开始看不懂,只是觉得两个相恋的人为什么就因为走失就不去相见,一个女人为何不爱就得将就随便找个人苦了半生害了一个家,细思极恐,表面是一对相隔四十年终究对峙的三角恋,是忠于自己选择初恋还是迫于现实选择将就,实则是解放前国共两党对立战争导致两岸分裂和建国后文化革命压迫对他们仨的摧残, 爱而得不到,不爱必须凑

 10 ) 。

凭什么你回来了我就得跟你走,不喜欢刘的自私,就像她女儿说得,台湾的老婆死了才找人家,他想回来带人走就得带人走啊,人家也有家有儿有女的,虽然我也认同他们那个年纪是该为自己活了,但我认为刘太自私。

陆说他不懂情不懂爱,我可认为他对玉娥才是真爱,当年他政治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孤儿寡母国民党遗属的她,文革又因为她受了诸多折磨,最后她的初恋要带走她,依然选择放手让她自己选择,这还不是爱是什么?

刘说得好听是因为愧疚,说到底还是想的自己

《团圆》短评

剧构精巧,感情充沛,悲伤却又风趣。演员的表演值得称赞。。之前看的老那和这个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镜头一架,一个圆桌,三个老人,慢慢的带你入戏。。。PS:和孙女要烟的那个细节太有趣了。。神来之笔!

7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1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若说戏,框架、情绪、编排一团稀烂,连单场戏都难见几场台词入眼的;若说现实,这片子就没一个三观正常的角色,不说创作者丝毫不懂上海和上海人,连基本的中国人为人处事都不了解,打回去罚抄《孽债》、《过年》剧本一百遍!柏林真是瞎眼了!看得我一肚子火!

11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较差

平淡,真实!这就是生活,看完有些惆怅,说不出什么!

15分钟前
  • 别说多情好
  • 推荐

外孙女和老姘头的表演让人感到不适

19分钟前
  • 旺老饭
  • 较差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呀。。天。。大青蟹一出来就哭了

21分钟前
  • 鱼青卿
  • 推荐

故事还行,但并未达到我心目中柏林银熊应有的高度。演得嘛都不怎么自然。画面呈现上太过谄媚——这么丑陋脏乱的当代上海。。。。太刻意了吧!(旅游大巴那段很明显。)

25分钟前
  • jun.
  • 还行

题材讨巧,却拍得有点刻意,主题先行,少了浑然天成。

27分钟前
  • sweetbear
  • 还行

感同身受啊。

28分钟前
  • 大科学
  • 力荐

三星半。徐才根老师演的超级棒,卢燕和凌峰反而做作了。喜欢饭桌子上的几场戏,尤其三位老人围坐吃饭的前后两场,三人情绪心理的波动反差有点意思。其他儿女配角存在感也很弱。

30分钟前
  • HsvEvnX
  • 还行

老戏骨们通通点赞 沪语赞!!!!

31分钟前
  • Leau
  • 力荐

母亲的一句话是戏核“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他一年,有感情。”

3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一般。

34分钟前
  • 羽化飞仙
  • 还行

真的让我想起《小城之春》了

35分钟前
  • 细细
  • 推荐

把一个好题材写得极其平面化,人物塑造相当失败。

40分钟前
  • WinterIsComing
  • 较差

真是不忍吐槽剪片子。看在卢燕奶奶的份上给个星星吧。

44分钟前
  • 加点醋生活更甜
  • 较差

还不错

46分钟前
  • Carl
  • 还行

故事并没大问题,甚至相当讨巧(王全安不一向如此么),但是电影真的好作,最可怕的是情绪完全不对死活入不了戏,满屏只见导演的野心与技巧。某些刻意安排的荒诞,倒是颇能让人一笑,但整个电影的情绪就更不对了。PS:不过这片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剧本问题出在哪,以后若拿出来改一定要引以为戒

49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有种轻药,让导演嗑了过瘾又自激,还仿佛迈入了某种行列,产生仰视自己的满足感,这种片就是

51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较差

差了一点儿什么!

52分钟前
  • SherryOrang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