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监护人,男主角,实业家亨利都是父亲,但功能都被阉割。
最后一幕,我不觉得是爱情,而是龙纹身的女孩儿对虚妄失落的父爱之托,可惜也被现实打破。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2011)
导演:大卫·芬奇主演: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类型:惊悚悬疑💭源于瑞典推理小说名家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
“ May I kill him ?
” 🖤 观察力敏锐的记者Mikael受到Henry Vanger的委托去调查失踪少女Harriet,装扮冷酷的Lisbeth的加入让案件逐渐明晰。
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之间的互动相当精彩,双线合并也自然流畅,从连环杀人案过渡到Harriet失踪案,一步步地揭开这个扑朔迷离的事件,直指凶手Gottfried 、Martin。
最后结尾高频率的剪辑,Lisbeth协助Mikael获取信息资料,搞垮Wennerstrom公司,形成首尾呼应。
Lisbeth的repellent + vulnerability与Blomkvist的理性与成熟。
还有悬疑般的配乐与开篇动画都很精彩。
- 连环杀人案与《七宗罪》风格太相似- 性,暴力,强奸,宗教,惊悚,悬疑,犯罪...
5年前梦想做一个Liz一样的女孩。
不是因为她的punk look。
不是因为她的龙纹身。
不是因为她诡异的妆和瘦骨嶙峋的身材。
只因为她的敢爱敢恨,敢作敢当。
只因为她强大到可以承受任何事,并且残忍的毫不留情地报复伤害过她的一切。
够聪明够帅气够坚强够潇洒。
即使迷茫,也骄傲的横冲直撞。
重要的是,特立独行,不畏惧旁人的眼光。
人们眼里是个freak。
对,没错,没关系。
我有我自己就足够。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总在追求一种足够的special。
厌恶跟别人一样。
强迫症一般蔓延。
这种幼稚的为了special而special的想法现在想起来各种可笑。
但这并不代表做一个特立独行的freak是一件可笑的事。
相反。
当我默默开始学会妥协学会顺从。
才真正发现那样疯狂的迷茫的岁月如此珍贵。
而我知道我依旧没变。
内心某一个角落,依旧渴望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或是帅气的短发放肆的生活。
或是疯狂爱上谁又在下一秒转身离去。
填不满的内心。
停不了的奔波。
当强烈的刺眼的色彩变成黑白。
只需要面无表情,坚定地向前走。
不快乐。
不悲伤。
若你欣赏我的special,会还你一份沉甸甸的感激。
Or if u can’t hold it, leave me alone.不曾为谁改变,却愿意为谁赴汤蹈火。
That’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 freak.
渡过前半段的小修小补,斯蒂文•泽里安开始对剧本进行恰当的改动。
瑞典版的电影中,莉莎身世经历,莉莎走近米克,调查的突破口等诸多环节都交代得十分突兀,这对艺术性并无多大的帮助,并且让没看过原著的人难以接受。
泽里安详加梳理,使这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更大胆的变化在于结局。
事实上,以本格的眼光来看,小说本身的推理属性是可疑的。
这也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最后四十分钟不满的原因,他们抱怨没有得到一个“惊掉下巴”的电梯式结局。
这种意见错在两点。
其一,小说已然如此,影片在推理方面能突破的空间原本不多。
饶是如此,泽里安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在推理的智慧上竟然尤甚原版,是令人惊喜的。
其二,横空出世的震撼回响在《搏击俱乐部》之后就从来没有出现在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所以这种要求是不公道的。
这位导演此后的影片,更多地是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对情节和氛围进行工于心计的经营,绝不仅以结局取胜。
去年的《社交网络》曾将跨视轴剪辑和细致入微旁敲侧击的配乐完美结合,创造出极强的节奏感和张力,赢得世人的极高赞誉。
《龙纹身的女孩》将这一风格成功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对气氛的营造可谓无懈可击,这样就将一个在骨灰级推理迷们看来有些浅陋的犯罪故事讲得充满杀机,扣人心弦。
所以故事好固然重要,讲故事讲得好也不可轻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电影艺术作为“每秒24桢的谎言”的胜利。
在演员的表现方面,丹尼尔•克雷格那种眼镜片后若隐若现的007气质在我看来是恰到好处的,而瑞典版影片的男主角则接近图书管理员,稍微有些别扭。
鲁尼•玛拉塑造的女孩则与原版差别不小,任性和孩子气更多一些,我个人更喜欢。
一句“May I kill him?”更是正中萌点。
如果说有遗憾,就是最后莉莎转身离开的方式暴露出好莱坞的男性思维再度作祟。
当然,原版的描述也不尽如人意。
两相对照,产生的思考是:某日某地,我们是否能邂逅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她的独立,既不源于对男权社会先验的对抗意识,又不出自对臭男人的失望沮丧体验,而是充分舒展、自然流露的自由与和解?
或许,想想也罢。
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剧情的发展伴随着权利关系的转移。
一方面是男女之间,一方面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
剧中的男性角色魅力高度被严格限制了。
几个男反派都与拘束道具强关联,都只在接触的最开始和在拘束道具加持下才占据主动,随着剧情发展女主很快反客为主,而当失去了拘束道具男反派立马变得费拉不堪,用色厉内荏描述恰如其分。
男主虽然形象正面,看起来与女主齐头并进,但女主加入后的节奏推进速度迥然不同,男主的作用更像是陪衬与剧情铺陈,更不用提最后一段女主单枪匹马搞定一切时男主一直在挂机。
抛开女主性格分析,男女主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终结都是由女主单方面执行的,特别是第一次上床的时机是在男主被子弹擦伤吓得不轻的时候,而结尾的关系结束表面是妹妹被男主伤了心,但男主对此毫无所知,突出一个与你无关。
更为直接的是三段暴力行为的反转:对胖子的反拘束,武力拯救男主,对凶手的反追逐。
悬疑犯罪片中常见的男对女,凶手对被害人的权利关系被完全反转,妹妹高光拉满,在我看来是非常独特有趣的。
《龙纹身的女孩》。
8分。
大卫•芬奇导演作品。
007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联合主演,事实上从片名就看得出,鲁尼才是一号主角。
影片根据著名同名小说改编,前有瑞典版珠玉在前。
当然后面还有很多跟拍。
大卫手法凌厉的剪辑风格给观看这部悬疑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丝毫不影响这是部绝佳的影片。
故事并不复杂,但导演在全片安插了太多线索,眼花缭乱,看得越认真越容易被带偏。
当然,最后海莉的现身很容易猜测,铺垫已足够多。
而女主鲁尼这一次的演出真是豁出去了。
爆赞。
和米粒、D君合译的字幕:http://www.douban.com/note/197327157/读了原著,又看了两版电影版,发现有许多的差别,两版电影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鄙人不才,来对比一下几版的不同。
首先说原著。
原著的叙事手法运用了双线叙事,一边是布隆维斯特对海莉之死的调查,一边是莎兰德的生活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调查,原著作为三部曲之首,展开很慢,在书的近三分之二篇幅处两位主角才正式碰面,合作揭开了海莉之谜,并最终解决了温纳斯壮腐败案件。
自两位主角见面之后的剧情可谓急转直下,揭秘又快又狠,篇幅很小。
同时,书还囊括了当时的瑞典金融现状,以及布隆维斯特试图揭露温纳斯壮金融腐败却反遭起诉的案件,以莎兰德的角度披露瑞典女性被暴力虐待的不堪现状。
书可以说是囊括了犯罪、政治、新闻等众多因素,用悬疑的线索串起作者的社会关注点。
不惜笔力的“社会派”的现实主义批判,使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书获得较高声誉的原因。
再来看瑞典版,瑞典版几乎删除了书中百分之40的内容。
细节刻画与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删除,布隆维斯特与温纳斯壮的对决一笔带过。
电影将中心还是放在寻找海莉的悬念上。
不仅如此,瑞典版还修改了原著中多处重要的情节,这在下文中会一一指出。
因此瑞典版的翻拍更加注重了悬念的设置,却忽略了重要的原著的精髓: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鞭笞。
而芬奇的版本,于保留小说的内容无疑优于瑞典版,原著中大量细节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银幕上,不仅保留了布隆维斯特和温纳斯壮的案件始末,以及用非常帅气的高速剪辑把莎兰德最后巧妙斗败温纳斯壮的智勇双全一展无遗。
剧情上虽然有几处改动,但是却是为电影服务,剔除了冗长的关于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金融故事的铺陈,布隆维斯特作为自由记者对金融腐败抨击也相对弱化,亨利范耶尔对于范耶尔家族的庞杂陈述也大量简化,电影反倒是将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感情线凸现出来,为故事增添了一点浪漫情节。
芬奇续用了《社交网络》中的那高速的剪辑、紧张的渐进式回响配乐,气氛营造十分高妙,观影过程让人目不暇接,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满满当当,总体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改编。
三版的具体对比和区别如下:1:首先在选角上,美版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选角都很不错,克雷格符合布隆维斯特的外型要求,当过兵、有魅力,完胜瑞典版。
鲁妮-·玛拉和瑞典版的劳米·拉佩斯各有千秋,但是鲁妮-·玛拉在外型上更符合原著,毕竟原著中她身高只有1米55。
而范耶尔的选角美版也完胜瑞典版,因为根据原著,他是个很瘦很高但矍铄的老人,瑞典版的显然不太符合。
此外几个小配角如毕尔曼那个变态监护人、瘟疫等人的选角我倒觉得瑞典版的选择更符合原著,但是毕竟是配角,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始末,也交代了布隆维斯特听取了一位友人的建议而大胆撰文发表却遭到暗算的细节,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将这段大刀阔斧地删减了。
3:书中布隆维斯特是被判罚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加上十五万克朗的损害赔偿,瑞典版保留了牢狱之灾,美版则为了缩短时间线将牢狱之灾免除,并将罚款数额增倍,直接增至60万克朗。
4:书中布隆维斯特第一次接到弗洛德的电话他身在办公室,而美版布隆维斯特是在家里的圣诞派对接到电话的,插入了Nokia的小铃声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家庭和女儿有信仰的描述,公开了布隆维斯特有家室还和爱莉卡保持长期肉体关系的恋情,这一片段将原著中的几处描写合在了一处,而瑞典版则没有把这个偷情关系表达出来。
5:书中的范耶尔陈述海莉事件的时候告诉布隆维斯特其实海莉在他小时候照顾过他,但是布隆维斯特那时候太小,不记得了。
瑞典版直接设定为布隆维斯特不仅记得海莉,还对海莉葆有感情。
而美版的设定则是直接将这段删除,布隆维斯特寻找海莉的原因只是好奇心和利益驱动。
6:范耶尔对他的家族进行了十分细致的陈述,并引入数十位嫌疑人,家谱繁之又繁。
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对这进行了删减。
但芬奇版对于布隆维斯特整理范耶尔家族家谱的照片墙给了更多特写,几位疑犯也在故事陈述过程中慢慢揭秘,显得更加扣人心弦。
7:书中描述了莎兰德的上司阿曼斯基对莎兰德的复杂感情,瑞典版直接剔除,芬奇版进行了简化,以阿曼斯基之口直接陈述出来,并暗示莎兰德的经历很坎坷,而瑞典版直接把莎兰德童年弑父的经历演出来了。
8:莎兰德电脑坏掉,书中说是因为别人倒车压坏的,而她在地铁站里的事则只是有个乘客摸了她的头,她痛踢了那个人。
瑞典版改为电脑是她在地铁站里与人争端弄坏的,同时增加了地铁站莎兰德与几个痞子的恶斗,以显示莎兰德的极端个性,芬奇版改成了莎兰德的电脑被抢,她机智地抢了回来,以显示莎兰德的智慧果敢。
9:原著中,基本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莎兰德才和布隆维斯特真正见面。
瑞典版让莎兰德在监视布隆维斯特的时候就频频现身,而后来又安排莎兰德主动帮布隆维斯特解决了日记里的五个数字串的谜题,莎兰德戏份陡增。
芬奇版则更符合原著,谜题由布隆维斯特的女儿提示,由他自己揭开。
但是美版的设定是,莎兰德为布隆维斯特指出游客也拍到过海莉,而非原著中布隆维斯特自己发现的。
10:原著中,西西莉亚是个很重要的角色,56岁的她和布隆维斯特不仅有过数次偷情,也是布隆维斯特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对象,并且她长时间受到家暴虐待,这个角色丰满了小说对于部分瑞典女性残酷社会地位描述。
瑞典版和美版对都这个角色进行了弱化,估计是觉得布隆维斯特和她发生关系本来就很诡异, 而且布隆维斯特在原著中也太花心了。
11:莎兰德在原著中报复毕尔曼律师戏码十分精彩,莎兰德通过侦查和黑客手段对毕尔曼的生活了如指掌,报复也非常果断凶狠,显示了莎兰德的智慧。
而瑞典版则是暴力有余,智慧不足。
美版稍微多保留了一些莎兰德的对白,并且增加了莎兰德回访毕尔曼的一场戏,更突显了莎兰德的个性。
此外,美版把莎兰德在毕尔曼肚子上纹身的五行缩减到三行,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更加一目了然吧。
12:美版布隆维斯特手机老是没信号,这符合原著的前段描写,但是后来布隆维斯特去马丁的房子前打莎兰德的手机打不通并非没有信号,而是莎兰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想被人打扰而关机了。
13:书中布隆维斯特发现马丁杀死莲娜安德森之后去马丁的房子找他,马丁却已经在那里等他了,瑞典版改为谜题由莎兰德揭开,布隆维斯特被马丁用酒迷晕,瑞典版里的男主显得太弱了。
而美版只改动了一个地方,即马丁并非在屋子里等布隆维斯特现身,而是打完高尔夫回家时检查了布隆维斯特的房子,然后回去自己的屋子劫持了布隆维斯特的。
这个改动绝对是神来一笔,既比原著中繁冗的莎兰德检查摄像头和记录交代经过显得简练干净,高尔夫球杆也正好符合后来莎兰德顺手拿走的武器。
14:书中马丁劫持布隆维斯特后对他进行了毒打,之后更是解开他的裤带,吻了布隆维斯特,并且通过他的自述,让大家了解到马丁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过去。
瑞典版统统剔除,美版则剔除了毒打和同性亲吻,估计是觉得观众可能接受不了吧。
而之后莎兰德挥杆打倒马丁,书中其实也是狠狠打了四杆,而马丁驾车逃窜,其实是撞上了卡车,瑞典版和美版都对这进行了改编。
15:书中对于莎兰德和布隆维斯特的性描写,并未十分细致,而美版则为了突出两人的肉体关系,增加了戏份,更有噱头,也表现了莎兰德的强势性格,更重要的是暗示莎兰德对布隆维斯特的感情。
16:书中布隆维斯特仅在马丁之死之后才找过一次安妮塔,而且通过窃听安妮塔的电话找到了远在澳洲的海莉。
瑞典版则省略了这个内容,直接让阿妮塔死掉,通过莎兰德的留言让布隆维斯特找到了海莉。
而美版则采用了掉包计,在伦敦的安妮塔即是海莉本人,估计是预算不够不想去澳洲,或者觉得改编亦可吧。
17:关于最后对于莎兰德巧妙拿走温纳斯壮的钱的那一段潇洒的复仇,书中写的很细致,瑞典版则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仅保留最后一个莎兰德的金发笑容,看来噱头十足,实则味同嚼蜡,莎兰德的聪明智慧一点都没展现出来,而美版则延续了原著中的细节,而且飞速的剪辑加快了节奏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精彩。
18:书中很强调的一点:莎兰德一直觉得马丁不是个仇恨犹太人的人,他只是个憎恨女人的人,这符合书的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而且表现了莎兰德对于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识觉醒,以及她自强的性格。
可惜两版电影都没能好好把握住这个精髓,芬奇版最后的莎兰德的悲凉转身,不如书中那般决绝镇定,多了好莱坞浪漫爱情片的感情震撼,少了一位独立依附于男人之外的坚强女性。
或许女人总是绕不开一个“情”字,但至少书中的莎兰德还是会痛定思痛,大声喊出“莎兰德,你这个可怜的笨蛋!
”然后把猫王扔进垃圾桶,头也不回地潇洒走掉。
尽管如此,美版的改编还是十分让我满意的,不仅将原著中并未讲得出彩的悬疑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叙事功力深厚,更是把原著中的细节一一搬上银幕,远胜瑞典版,让原著迷十分感动。
而最好的是,美版依旧抓住了小说的不少精髓,大背景很有震撼力。
有人说美版肯定是拍不出北欧的萧瑟气氛,我倒是觉得这版拍得很有韵味,银白的厚雪丝毫不亚于瑞典版,而且原著也并非是一本格外精彩的小说,芬奇改编出来的故事倒是讲得满满当当,已然很不错,只不过故事讲得太满,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一些。
总评:四星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1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200#comments
《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是大卫·芬奇执导的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该片源于瑞典推理小说名家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由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罗宾·怀特和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等主演,讲述一位神奇的女黑客和一位男记者合作破案的故事,剧情中不乏阴暗、悬疑、性爱以及话题。
影片于2011年12月20日登陆美国院线。
影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冷酷的氛围,也由内而外散发着冷静的气质,尤其是女主角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束缚于刻板的主角光环,不局宥于传统的道德观念,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成功塑造了一个邪魅独立、放荡不羁的女性形象。
当然,纵使坚强勇敢如斯,一旦触碰到了感情,即使有再厚重的盔甲,也暴露出了致命的软肋。
影片结尾处,女主挎上摩托车扬长而去,在豪迈洒脱的气概之外,更让人感受到一股疏离散乱的悲伤。
好的电影就是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风格,能够让观众在多年以后仍就能够记起某一情节或某个细节处理。
大卫芬奇就是这种能够使他的影像沉浸在观众脑海之中的导演,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突然回想起他的电影。
他的风格一脉相承,尤其是这种犯罪题材的黑色电影。
首先突出表现在阴雨天环境的设置,无论是《七宗罪》、《十二宫》还是这部《龙纹身女孩》,阴雨天、黑夜总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阴冷的环境里,因为人性恶所犯下的罪恶更使人感到恐惧,惊惧的心里体验和视觉感受也更为淋漓。
其次,便是光影的运用,《龙纹身的女孩》的室内戏中,大量使用侧光和底光,使得人物处于半明半暗之中,这种处理,也常出现在他的其他电影中,比如《七宗罪》的贪食案,就用脚灯、吊灯、冰箱灯等小光源来营造氛围。
虽然,《龙纹身女孩》已有瑞典版在前,但大卫芬奇的这次翻拍总体上而言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内容上,瑞典版在前段的铺陈较为冗长,人物形象也比较呆板、单一;而芬奇版则加入了许多小细节来丰满人物的形象,比如,萨兰对前任监护人的关怀,安装窃听仪器等,这些细节,表现了她冷酷的外表下一颗柔软的心及她的聪明才智。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男主角去找萨兰帮忙调查案件,最开始她全然不感兴趣,当男主角说这是对女性的谋杀时萨兰才同意加入,这点小改动,表现了萨兰强烈的女性意识;而另一位主人公,布隆韦斯特,瑞典版中废柴一般的人物,芬奇对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瑞典版中男主角正在和凶手毫无戒心一起喝酒被袭击,改为了男主角潜入凶手房间被发现,进而被袭击,芬奇将男主角的智商提高到了与女主角相平等的地位,使得剧情相较瑞典版更为紧凑,毕竟,两条线平行发展共同发现凶手,男主角在明知凶手的情况下潜入凶手大宅,这种心理上的刺激可远非瑞典版的废柴男主角可比的。
在逻辑的发展上,芬奇版也胜过瑞典版。
瑞典版常常逻辑、剧情发展较为跳跃,很多点没有铺陈到就直接越过,容易造成剧情层面的断层。
由于瑞典版前半段的拖沓,导致高潮段落不够高潮,氛围又不够惊悚。
芬奇版,在我看来,高潮段落强于瑞典版,只是,高潮段落所带来的激动与振奋还是远远不及当年的《七宗罪》或《搏击俱乐部》。
说到女主角,我还是比较欣赏瑞典版的,肌肉、酷劲儿,都让它看起来更T更帅,这种夺目的气质超过芬奇版,如果非要说说瑞典版的女主角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应该就是以她的年纪去扮演24岁的女孩有点偏大。
总体而言,两部同题材的电影,还是大卫芬奇的版本更为精彩一些。
lz是个逻辑能力不强,记忆力不强,思维不敏锐,且没看过小说与瑞典版,记不住外国人名字的人,导致第一开始看本片的时候基本不知所云。
几次想把电影关了,因为没看懂。
愚笨的lz不甘心承认自己智商差。
然后开始四处搜寻剧情简介,结果,╮(╯▽╰)╭,也没找到有助于案情分析与推理的有关帖子。
无奈之下,看了很多影评,看了第二遍电影,有了很多次慢放,同时写下点儿东西帮自己理解与记忆。
所以lz强调,本评纯属严重剧透帖,不涉及偏好以及对比,只是帮助那些跟我同样有些疑惑的同学弄明白而已。
请看的懂影片的童鞋勿鄙视我智商,以及忽略此贴,木有看的很明白的懒人同学在这里寻找一下答案,偶也是才又重放了一些重要剧情片段,没有全部重看,疏漏之处大家补充批评。
PS:lz所看版本为人人字幕组翻译出品,一切人名为了避免各版本的中文翻译误差,一律以人人字幕组的英文名字为准,勿喷。
我们直接上案情:先是Vanger家族的人物介绍:请求调查失踪案的是Henry Vanger,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Richard和Herald。
这两个哥哥都是纳粹分子。
其中Richard 在1940年就死了。
Herald还活着,Henry 有提到过,他基本上隐居。
也就是坐在轮椅上从楼上滑下来的那个老头。
儿孙辈:Richard虽然死了,但是他有一个儿子Gottfried,他的妻子叫Isabella,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电影里边失踪的少女Harriet,儿子是现在掌管家族企业的Martin,所以说Harriet不是Henry的侄女,是他的孙侄女,看有的影评中把辈分给弄错了。
Herald也有儿女,分别是Cecelia,Birger(可忽略,片中只Henry提过一次), Annita(Henry在向Mikael介绍家庭时并没有介绍这个人物,但是她很重要,剧中Cecelia提到了她,并且指出了Annita和Harriet很熟悉和要好)。
Annita确实在Harriet出逃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前面Cecelia的话就是提示。
PS:这样看来,Annita和Harriet不是一辈人,但是年龄相仿,可能是因为Herald比较小导致Annita人小辈分大吧。
人物清楚了后然后看剧情:Mikael在调查失踪少女Harrie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她的笔记本,其中最后一页是关于人名字,以及号码的。
这个引起了Mikael的兴趣。
本子上的内容如下Magda 32016Sara 32109RJ 30144RL 32027Mari 32018开始老侦探以为号码只是本地的电话号,其实不是,这是Harriet记录的她的父亲Gottfried所杀害的女人的名字或简写,以及所对应的父亲虐杀所引用的利未记(Leviticus)所在的章节目录。
Magda 32016---就是 Leviticus 20:16 Magda Lovisa SjobergSara 32109--- Leviticus 21:09 Sara WittRJ 30144 --- Rebecca JacobsonRL 32027-Rakel Lunde Mari 32018--Mari Holmberg以此类推。
受害女人的死法都源于利未记的不洁女人的惩罚办法,不明白的同学问度娘吧。。。
M通过一张照片发现下午两点Harriet在看到街对面的一个人后突然走掉,之后就失踪了,而照片中H后面一对夫妇正在拍照,而他们最可能拍到Harriet看到了什么,因此Mikael去拜访了拍照的那个女人,查看她所拍摄的照片。
也就是Martin被气球挡住了半个脸的照片。
然后案件的进度因为Lisbeth强势加入而变得明朗起来。
Lisbeth发现了另外三件没有被Harriet记录的虐杀案件。
受害人分别是Lea PerssonEva GustavssonLena Anderson以上8位受害人的名字,死亡时间,死法是Lisbeth调查出来的但是这个连环杀人案和Harriet失踪有何关系呢?
Mikael派Lisbeth前去Vanger的档案馆调查所有和这些虐杀有关的线索。
Lisbeth发现,每次当Gottfried出现的时候,当地就有凶案发生。
时间间隔差大概两三天。
例如档案资料显示1957年标题为 Carlen and Vanger rebuild the local port的报道中,Gottfried去和Carlen公司谈合作,1957年的受害者Rakel Lunde 正是Carlen公司的cleaning woman。
同理,档案显示Gottfried于1954年10月28日去Kalmar市谈合作,而受害人Mari Holmberg在Lisbeth的电脑上记载的死亡时间正是1954年10月26日,Kalmar市。
下面同理。。
凶手指向了同一个人:Gottfried。
也就是Harriet的父亲只有最后一个被害女学生Lena Anderson,不能推断出死者,因为Gottfried死于1965年,而Lena Anderson被害于1967年,显然Gottfried不能起死回生成为凶手。
于是,凶手是谁呢。
给到了Mikael镜头,他在翻看Herald的老照片,发现那个blurry one是Martin,回家后翻出那张带气球的游行的时候的照片。
看到被气球挡住脸的人穿的衣服上的校徽和Martin是一样的,确认那个人是Martin, 又同最后一个被害女孩Lena Anderson身上的校徽对比一致,说明是Martin和被害女孩儿上同一所学校。
又因为在时间上Martin撒了谎,第一次Martin和Mikael见面时说他是坐了四点半的火车回来的,但是他却出现在了那张两点的照片中。
因此Mikael怀疑Martin是杀人凶手。
Mikael去找Martin了。
本来Mikael以为是Martin杀了Harriet, 但是Martin 也确实不知道。
至此,8个被害人的凶手一一明朗。
前七个是Martin父亲Gottfried杀的,最后一个是Martin杀的。
然后Martin被识破了后想杀Mikael,被Lisbeth救起。
Martin在汽车摩托追逐中翻车而死。
然而然而,Harriet呢????
只有可能是Harriet没死并且逃跑了。
根据Cecelia说Annita和Harriet关系最好,推测出可能Annita知道她的行踪。
所以两人去London寻找Annita,希望A能引出H。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的Annita(真正的失踪少女Harriet)。
Mikael向假的Annita(真的H)说你的cousin Martin死于车祸了。
(我看百度知道上有人说Martin应该是真Annita的侄子啊,为什么说是cousin,有回答者说cousin一般指表兄妹,但是也能指亲属关系吧。
)想用这种办法使Annita联系Harriet,利用Lisbeth的黑客技术监视A的对外通信,但是Annita并没有任何动作,玩儿蜘蛛纸牌,上网购物,所以最后,Lisbeth推测可能Harriet已经死了,无法联系到了,或者,M的推测:Annita就是Harriet本人………………所以第二次M见假Annita,真H的时候,故意说出来 your brother Martin ……神马的时候,假A真H猛的抬起了头。
说明他就是H。
外国只有亲兄妹才叫brother和sister。
所以H就露馅儿了。
讲述出了具体的逃亡过程。
而真正的A20年前就死了…………后面的情节大家都能看懂我就不再赘述…………我已经赘述的够多了…………⊙﹏⊙b汗PS:1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H在写那一串数码的前面都有一个3.是故意迷惑别人不想被人发现么?
没看过原书的求解释是否是因为“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引自百度百科(⊙_⊙)基本确定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三本捏。
2 关于Mikael在查看最后被害女学生Anderson的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下面的编码是30112,不再Harriet的标注中,而且我查看利未记1:12并无相关惩罚杀人描述,是屠杀羊献礼的描述,是一个bug么?
还是另有乾坤?
PPS:我心目中的北欧童话破灭了啊。
各种乱伦不解释…………各种虐杀啊。
同时剧中BJ,anal sex&SM,拉拉都全了,重口味啊重口味。
LZ作为一个这点儿还没睡觉在写东西的人,已经不要脸不要命了。
恳求大家不喜勿喷啊……补上电影最后二十分钟的说明,还是有童鞋不是很明白的说Lisbeth在加入Mikael进行Harriet失踪案调查之前就对Wennerstrom进行了监控调查。
见电影10分30秒中的开始的行动。
详见电影11分03秒指示牌上写的第6th:Wennerstrom.后来她只需check out一下结果就可以了。
最后Lisbeth利用自己的黑客技术入侵了Wennerstrom的公司的信息资料等,然后Mikael把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了他的Millennium上,使得当局政府介入了调查他的经济犯罪行为。
帮助了Mikael搞垮了Wennerstrom公司。
Lisbeth因为知道了Wennerstrom在开曼的账户。
就向Mikael借了五万去置办了一身行头包括高级时装,假发,箱包,伪造了假的护照。
然后就前去“取钱”了!!!
二三十亿捏……然后……还了向Mikael借的五万块……这个投资回报率…….可惜Mikael最终辜负了一个富婆的心啊( ⊙ o ⊙ )!!!
片头当然酷炫,但更惊艳的是结局。不停歇的高速剪辑最后停留在玛拉凝固的表情上,这一刻也是全片积压了150分钟后爆发的最感性瞬间,节奏完美,情感力量直击人心,实在过瘾。之于我,芬奇版如同妖冶的黑暗之花,结局更是抹杀掉唯一暖色,剪辑赏心悦目,轻松完爆瑞典版。
007你弱爆了!
小说吹捧的太高,实际看了电影觉得失望。瑞典是欧洲强奸率最高的国家,这就是一个A强奸B,B强奸C的故事。
这啥鸟电影啊,完全看不懂
David Fincher没变,我变了
虽然电影版两个半小时还是节奏太紧巴了.好故事,妹子霸气纯爷们,有机会看小说好了(虽然肯定是没机会了
節奏完美。剪輯頂尖。懸念與情感直面衝擊而來。
如果能精简到98分钟就值5分了,可惜过于枝蔓丛生和冗长-败坏胃口的冗长。女主角最后的片段证明化妆的绝对重要性,别指望自己多么天生丽质,基因打不过这些化妆品
即使我之前看过瑞典版,芬奇版仍然能在每一秒里把我牢牢按在座位上。
水果硬糖+犯罪心理+华尔街。。。it made me sick。。。
毫无必要的性爱场面,毫无跌宕的故事情节,男女主角的相遇生硬无力,女主角太bug,最后十几分钟完全剪掉也不影响电影整体,太烂了
就是来看这女孩扮酷的,所以看得心满意足(男主角早在我高中看古墓丽影1枪版碟他当配角的时候就先见之明地成为脑残粉了)。案件本身不够有意思,还拖这么长。结尾台湾偶像剧有木有。想起之前某人说这个角色之前找过章子怡,真是匪夷所思。。。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差一部大卫芬奇,情节bug实在太多,关键线索全靠巧合可还行?从电影呈现来看,米克尔完全多余,他的调查水平远不如莉丝贝丝,亨利的律师既然能找莉丝贝丝调查米克尔,为什么不直接找莉丝贝丝查案?这个前提说不通,整个剧情都站不住脚。麻辣真是天赋型演员,只可惜挑剧本水平太差,和凤凰拍的那几部都是个啥?无奈。(2012奥斯卡最佳剪辑)
美版的改编比瑞典版的好看多啦。另外评论里有一些同学说得对:美版虽然叙事精彩,但是弱化了社会批判性,实际上使为女性呼喊的原著成为一部更加男性化的电影。
人物完全没性格 没吸引人的地方 屁大点的事情 啰啰嗦嗦 半天没进展 压根一点剧情都没看见
刚开始很闷,越往后越好看!
还是更喜欢瑞典版,特别是龙纹身女孩这个角色。美版在音效、音响和剪辑上更为出色,即使在完全剧透的情况下依旧代入感十足,可惜这次改编将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的两条叙事线分开,还弱化了后者的主动性,这让前者显得更像007,适合小说未必适合电影,这片子应该改名叫【007之龙纹身女孩】。★★★☆
干嘛呢?芬奇?又开始傻了吧唧了吧……
接受无能
每次看大卫芬奇都必须面对的两个难题:1,我健忘;2,我不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