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的片子吧,和《英雄》差不多时候出来,只是由于老谋子的资历和《英雄》的噱头而被压制了,两年后才公映。
第一遍看是在高中时,可惜当时人多,环境嘈杂,没怎么看懂,单就记得赵薇在一大堆络腮胡子的男人中显得很耀眼,似乎比平常要美丽许多。
于是觉得,女儿家的美丽应该重在衬托,而不是天成。
倘若跳到花海里,终究会被牡丹玫瑰的艳丽遮掩。
后来又无意中在家里看了一遍,静静地无干扰,才发现这是部极好的片子,租碟子回来重复看了多遍,愈加被震慑。
铁血戎马,明甲苍穹,骆漠孤烟,刀卫与武士的生存之道,命令与征服的喋血较量,滥杀与被滥杀的自主抉择,就在于一刀的起落与收回。
何平依然将故事定格于西北大漠,是因为那里有男人最广阔的胸襟———一部男人的电影。
精湛的表演,有力无瑕的对白,幕后的摄影,音乐......都那么完美。
我以为,这是21世纪后,大陆所谓的大片中最有份量的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
这是2003的老片,我却在2010年的年末才观看,而且对她的观看也是出于偶然。
上优酷想搜索《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未果,随意点了《天地英雄》。
但这样解释“偶然”一词又显得欠充分。
很多时候,当事人觉得的确很偶然的事情,一经说出,又自己都不觉得偶然成分有多少了,就像对于《天地英雄》,好像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的。
天地英雄应该是当时的“大片”,至少是我认为的大片,不过也无所谓了,在这样一个大片云集或是泛滥的年代,谁还会记得、在意这样一部七年前的“大片”。
2003年,我高一,当时并不关注电影,也是条件不允许。
现在想来,当时没能及时看到这个片子,到成了一种遗憾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围绕着两个敌对的武士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一个反叛的军官,一个身负皇命的捕快,敌对的两人因为要护送一件神秘而法力无边的佛教圣物而结盟,并在面对无情的大漠和敌人的追杀中重新检视他们之间的矛盾身份。
电影的开场是赵薇的声音,我喜欢的。
赵薇在影片里很美,令人惊心。
作为将军之女的文珠,一身柔情却不失狭义风骨。
也许这是赵薇骨子里固有的刚毅和坚韧。
面对两个男人,并且都是如此狭义的男人,文珠似乎并不犹豫和摇摆不定,她只对李校尉有爱!
两人的交流如此至少,仅就“我认为你是好人”、“我跟你走”,而且还不是对话。
也许这样的勇敢与默契是我无法企及的,唯有羡慕。
来栖大人,十三岁就被作为遣唐使来到大唐,对自己国家无限眷恋和想念的日本人。
在与李校尉正面接触之前,他只有一个归国之心,他想完成皇帝给出的归国前提,早日回到母亲那儿去。
为此,他必须捉拿李校尉。
但却在两人共同护送佛教圣物的时候,对朝廷通缉的李校尉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老不死的不离不弃,对地虎的恩情,对护送驼队的执着,以及对自己兄弟的情怀,都不断冲击着来栖大人对他的印象。
让来栖大人的内心充满矛盾,也许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该做怎么样的决定了。
好在他在最后不用做任何决定了。
李校尉是个十足的大情大义之人。
从最初的不愿屠杀虏获的突厥老人和孩子而反抗朝廷,到最后执着得护送朝廷的驼队。
他对朝廷的情感看似矛盾对立的,实则又是统一的。
他有的只是一颗狭义之心,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
王学圻的演技一直以来都认为是传神而多变的。
不论饰演那种角色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
饰演安大人的王学圻,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的二胡声,每每紧张时刻都不会少。
他悠然自得地弹奏着二胡,反衬着紧张的情节。
这是我第一次试图在看过电影后将颇多感慨付诸文字。
但很多的感慨和评论未能表达出来或未能充分表达出来。
不过,应该没关系的,我追求的是一种再接再厉的坚持,文章写作水平只是我额外的收获。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心虚的把“影评”二字换成了“随感”。
http://blog.sina.com.cn/u/1678118904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西风冀北。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意象组合。
那么,千尺黄沙中的孤胆英雄,可谓是十分符合这种传统审美的形象。
比起中文片名,很有跟风味道的《天地英雄》,我倒是认为英文版的翻译更为贴切: Warriors of Heaven and Earth. 因为它真正点明了本片的中心词:武士。
尽管在服装设计和故事选择上本片显得西化,然而究其精神实质,仍旧是最传统的忠孝节义中国式道德。
只不过是将其定格在了武士这一群体的身上,而非官吏或儒生,从而获得了一种新鲜感和陌生化。
武士精神的沦丧,在中国大约始于宋朝。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说的不只是民族血统,同时也是民族精神。
因此,这个设定于盛唐时代的片子更多的包含了一份抚今追昔的意味,兴味阑珊的沧桑,和男主角深沉的面容一起,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
真正的武士,在中国的起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的侠士们。
“重信义,轻然诺”、“尚义轻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功成身退”,与季布、荆轲、聂政、高渐离、鲁仲连等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一起,成为了后世武人的圭臬和楷模。
在《天地英雄》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道德标准的影子:李校尉因为沙尘暴中的救命之恩,答应为驼队护航,之后便以此为己任,即使发觉卷入乱局也从未离弃;而李校尉之所以被朝廷通缉,是因为不肯杀妇孺百姓,“仁”也;李校尉的旧部们为了兄弟义气抛弃安逸的生活和家庭……开片的这一切都给我们一种十分熟悉的感受,水浒式的豪爽奔放,三国式的忠义干云,看得人心中疏朗,男儿气足。
如果这一切只停留在开始,那么这就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中世纪骑士小说。
因为天地英雄的崇高感,来自于这批武士们对国家历史的自觉承担,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升华。
转折出现在驼队第一次鏖战后,山洞中唐朝将领说出了驼队的秘密:国宝释迦摩尼舍利。
这绝不同于一般珍宝,对于西域(今新疆一带)大小佛国来说,谁拥有了舍利子谁就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统治权。
因而引来了突厥的争夺。
想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就绝不能使舍利子落入人手。
这临时拼凑的驼队,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国家兴亡的大任。
看看驼队中的各路人马:李校尉是因为侠肝义胆加上救命之恩,义务护送行程;几个旧部是为了义气同时也是出于不甘平淡生活的寂寞;老不死的和地虎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雇佣兵;来栖是出于勤于王事的心情保护国家的驼队,同时也是考虑到独自旅行的危险;文珠是在来栖的保护下顺道入京。
我不由得想起《十月围城》,同样的,历史的责任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落在了一个个普通人身上,他们并非都是明知肩上责任的重大,多数人是在无意识中成为了推动历史的力量。
同《十月围城》不同的是,《十月围城》的中豪杰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参与到最后保护孙中山行动中去的,有的人并未真正了解这项任务的真谛,但也无愧于伟大;而《天地英雄》中队伍形成阶段众人是无疑是对,但当驼队秘密揭晓,大家都意识到了自己任务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年幼的地虎被遣返,因为孩子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
其他留下的武士从这一刻起,就自觉的背负起国事重担了。
崇高的任务执行中,每个武士的个性,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心曲,他们的悲欢和愿景,也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两位主角来说,李校尉是出类拔萃的武士,但应为通缉犯的身份郁郁不得志,这趟行程的终点也许就是自己的身系囹圄。
正如我前面所述,他深沉的面容始终压抑着什么,对和兄弟们重温往日自在生活的向往,对国家眷恋却又畏惧的矛盾(作为通缉犯),对文珠欲说还休的感情,即使这是一趟令人紧张又激动的旅程。
来栖是一个主流意义上的优秀武士,克己奉公,忠于职守,但他内心却有着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惶惑和虚无。
身为日本人,虽自幼在唐效命,但终非吾乡。
而远在海外的母国也仅是一份念想,其实他对扶桑早已毫无概念。
心灵不知归依何处,只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来求的些许安慰。
更要命的是在旅程中他逐渐与自己追捕的犯人相知相惜,甚至相托以后事,对他来说这更加增添了心灵的迷茫。
其余人物如老不死的、独眼鹰,甚至大反派安大人,也都是个性鲜明,性格丰满,令人过目难忘。
影片讲述的不只是武士的美德,更有武士的内心。
结局的玄幻色彩常为人诟病,但对这个设计断不该只看其表面,那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一种外在的认同,从武士们的内在来说则象征了一份心灵的超脱和救赎。
故事中的武士们其实像普通人一样,各有各的执着和苦恼,而光荣的伟大的死亡,是他们最好的安慰和解脱。
老不死的作为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形象,他虽乐观豁达但仍受着被他人怀疑能力的痛苦,最终以死找到泉水是他最终获得了武士最看重的认同;来栖迷茫的心灵在佛光普照下安息,他终于不用再苦寻心灵的家园,武士的荣誉就是他的栖身之所;壮士们的鲜血被灵光洁净,魂灵归于天堂,恶人受死,善人得存,这分明是导演的“上帝之手”做出的末日审判。
沿着剧情看到这里是我并不觉得突兀或荒诞,只是觉得心中充满了崇高带来的感动和神圣意向给人的震撼。
很多人谈到文珠,认为是一个多余的角色。
其实不然,她作为这些武士的旁观者,以女性的视角记录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给予适时的评断。
同时文珠的形象也可说是对主题的一个补充:武士家女子的形象。
有别于士族女子的娴雅雍容,文珠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次出场,她处在战时的城池中,素面朝天,亲自劳动,一边张罗着备战事宜,干练而又朴实,确实是武家女子的风范。
文珠的性情温柔沉默可以说是恭顺,谨遵父命回中原,对于父亲托付来栖也是言听计从,但与此同时也展现出她的坚忍,旅途中危险重重,困难众多,换了其他女子一定叫苦连天,而她是给大家一个内敛的微笑。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她十分文静,很少主动同队伍中的异性多交谈几句。
可她的勇敢和沉稳却是传统女性所没有的,最后的战役来临时李校尉交给她铠甲,怕她紧张还出言抚慰,文珠只是平静的说:“我是将军的女儿,不怕打仗的。
”看她在枪林弹雨中操纵炮石,横刀纵弩,我敬佩她所具有的英雄气概。
她同故事中的其他武士一起,共同展现了一幅迥别与儒家士大夫的中古武士群像。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她走到了最后,同时她的存在也给予李校尉坎坷的一生一个还算完满的结局,一个中国武士所能期待的最好的结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最近连看了两部姜文电影,才发现以前对他太不了解。
《天地英雄》与其他几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异数,当然这与导演不是他有关。
然而《天地英雄》还是沾染了明显的姜氏气质,比如那个佛舍利显灵的戏,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明显与《太阳照常升起》有相承,相比之下本片中的隐喻已经是十分浅显易懂的了
电影真的太一般,这个是写的作业....顺便发一发《天地英雄》是一部武侠题材的电影,中国传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侠电影的题材往往与道教元素联系紧密,主要角色往往围绕着修炼武功、惩恶扬善的道路实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升华,极少有“宗教”的力量压倒“人”的力量的主题。
而电影《天地英雄》中主角团队的英勇牺牲的忠义精神,最终都敌不过“佛骨”显灵亲自制裁邪恶的神秘力量。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看似荒诞的结局安排,更加显现了电影主题对“英雄”的塑造,面对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的“佛骨”,主角团队的英勇赴死将其身上具有的儒家忠义精神拔高到了“神”的层面,最终以“佛骨”为中心的“天”,和以“皇权”为中心的“地”,最终在运送至长安时达到了“天地合一”,由此开启了一个大唐盛世,呼应了“天地英雄”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天地英雄》虽然以佛教的宗教超自然力量为核心,以正统儒家忠义精神的李唐皇权的力量为暗线,但不可忽视电影中暗藏的道教精神内涵作为世俗力量的影响。
这种以道教精神为核心的世俗力量沟通了象征“天”的神秘力量和象征“地”的忠义精神。
结局时女主角文珠将佛骨送到长安,旁白“在这智慧的光芒从皇宫中放射出来的那一刻起,中国唐朝这个伟大的帝国开启了太平盛世”,儒、释、道三种精神内涵即在护送佛骨至长安的旅程中走向融会贯通,共同敲响了盛唐之音。
《天地英雄》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势力参与其中,代表中原正统的李唐王朝,代表臣服者献来经书和释迦摩尼的佛骨的印度国,代表着野蛮势力企图争夺佛骨统治天下的突厥王朝。
被卷入佛骨事件的人物更是三流九教,有日本遣唐使来栖,落难将军之女文珠,因释放俘虏被通缉的校尉李和他的隐姓埋名的弟兄们,被突厥势力收买的响马头子安大人,一路运送佛骨的年轻僧人觉慧等等。
这些人虽然出身和个性不一,但在佛骨这一具有统摄剧中所有人物命运的力量的驱使下,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皈依了“佛”。
这是“佛”在人的精神层面实现的统治,是形上层面的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权威力量,决定着所有人的命运和归宿。
而从剧中所有人的立场和动机而言,则涉及到民族、信仰和自身利益的问题,这个层面也更加复杂,这也是道教精神的世俗力量影响最大的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校尉李这个人物。
校尉李身上所展现的儒家忠义精神与其流亡于政体之外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道教精神有效调和了两者之间的裂痕,塑造了其忧国忧民、勇担重任的救世者形象。
校尉李原本是戍边的小统领,因为违抗朝廷军令拒绝杀死老弱病残的俘虏,被朝廷通缉成了逃犯。
这一背景事件很好地体现了校尉李这个人物的复杂性,首先,校尉李的怜悯之心致使其反抗君权,成为朝廷通缉的嫌犯,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不满李唐政权的反叛者,他违背朝廷军令是出于其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仁”心,其对李唐政权至始至终没有失去“忠”心,同时他对自己的弟兄真诚以待的“义”心,这些都是他身上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底色。
可是,他毕竟已经被驱逐出了李唐政权,“很显然他是个因为违反了秩序而被主流社会所放逐的流亡者”,这使得他的立场与李唐政权有了鲜明的对立性。
但是究其本质,他虽然违抗君权却并不反对君权,就算成为了流亡者,他对李唐政权始终有一种归宿感和认同感,“修身齐家治天下”仍然是他的抱负,只是作为一个逃亡者,他只能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和他的弟兄们隐姓埋名,直到被卷入“佛骨”事件,校尉李身上报国之志再次复苏,他毫不犹豫地扛起重担,冒着性命危险护送僧人觉慧逃脱安大人的追杀,将佛骨送往象征李唐政权的长安。
校尉李以被排除在政权之外的身份护送佛骨至长安,哪怕自身受到政权的迫害,他仍然认同李唐王室的正统性,在“忠”这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外,其实还嵌套着他更加底层的行事逻辑,即救世济民的“道”心。
在中国传统道教影视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这种“道”心,他们虽然位卑位小、性情各异,但是都嫉恶如仇、惩恶扬善,在面对邪恶力量时毫不畏惧,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强权所屈,驱使他们行动的并非儒家的“忠义”,而是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的善意。
他们可能认同整个政权的正统性和合理性,但却敢于和政权中的邪恶势力作对。
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常常会惩治某个贪官污吏,但是并不会对整个政体体制产生变革。
安大人是一个残忍嗜杀的响马头子,为了自身的利益接受突厥人的收买去争夺佛骨,不惜杀死一切阻碍他野心的人,《天地英雄》的校尉李面对武功高强、来势汹汹的安大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毫不妥协;但是在面对同样要取他性命的遣唐使来栖时,却保证在运送佛骨成功后主动伏法。
他身上的“侠义”精神和儒家思想内核不是相互冲突的,正是他的“道”心使得他的立场和行为的不一致有了合理的解释,与跨越不同文化实现形上层面的统一的“佛”不同,校尉李的“侠义”之心与其“忠义”之心统一在民族层面,所以哪怕他身为逃犯,立场和李唐政权相对立,其行为仍然偏向于李唐王朝。
校尉李身上这种济世救民的“道”心,沟通了象征“天”的形上层面的佛和象征“地”的以儒家思想体系为根基建立的君权,正是他的“道”心使其成为了“天地英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心”所象征的世俗力量。
“佛骨”作为一种宗教力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辨识善恶、惩恶扬善,这种惩恶扬善的能力是由超自然的力量达成的。
沙漠之中的带路老人临死前终于找到了暗河,决战时僧人觉慧起死回生,这些都是神迹,宗教的传播并不是通过那十万册经书,而是通过最高力量在现实世界的显现,连残暴的安大人也高呼神迹,影片中出现的所有经书都比不过那一截佛骨,人们对宗教的任何诠释都比不过最高力量本身的存在。
这是象征着“天”的佛的力量。
而从影片中佛骨的移动路线来看,它首先从印度来到中原,中途受到突厥皇权的觊觎,佛骨本身选择了代表中国的李唐王朝政权,承认其正统性,而惩治争夺它的突厥皇权。
自古以来,宗教都是和皇权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所谓“君权神授”、“天命所归”,“佛骨”最终仍然平安到达了“长安”,归属于李唐王朝。
这是象征着“地”的皇权的力量。
而校尉李身上“道”心,则是一种世俗力量的显现。
《天地英雄》中出现的各个人物有自己的立场和身份,他们的行事逻辑往往超脱于规则之外,是属于世俗生活方面的,在这种世俗生活之中,善恶往往难以辨明如校尉李本来是李唐王朝的将领,却为了敌方俘虏违抗军令成为逃犯;遣唐使来栖大人奉命追捕校尉李,却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在运送佛骨成功之前不会杀死校尉李。
校尉李的“道”心正是体现在这种世俗生活之中,他敢于打破规则,并不屈服于权威,释放俘虏、关心弟兄、保护云珠、运送佛骨,这些行为彰显着一种世俗力量,而正是这种世俗力量,沟通了宗教力量和皇权力量,“儒释道”三种精神得以交融贯通,共同敲响了大唐盛世的先声。
这个片子令人特别不舒服的是设置的两个女性角色。
一个是赵薇饰演的公主,对于全片叙事基本没任何作用的名副其实的「花瓶」,她的存在可能就是念念旁白……另一个是周韵「反串」的僧人,顶着一个男性寸头,还被配了个男人的声音……老实讲,真的对导演的审美趣味感到怀疑,与其这样麻烦,你换个男演员来不行么?
本来挺简单的一个正反两派斗争的故事,硬是兑水弄成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
中间的武打戏份竟然还用了慢镜头,导演可能是想拍艺术片了……最后反派的结局设计的特别草率。
王学圻饰演的安大人竟被死而复生的和尚一掌穿心而过……突厥首领被天神发动弓箭射死……敢问这是两个挂名编剧认真写的剧本么?
本片的优点可能就是导演把故事背景放在了西域……比较风格化的美术设计为整体的萧瑟风格增添了一股凄凉的感觉。
但是每个演员的混搭服装造型,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或许唐代的丝绸之路就是如此一番景象?
由姜文主演的天地英雄啊看完了因为他是2003年的片子2003年的片子都有一个什么特征故事讲的乱七八糟然后这个故事又神乎其神七剑下天山对不对营造那种好屌好屌那种感觉但是故事很弱故事讲了个什么故事呢我至今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七剑下天山然后一群邪恶势力过来然后七剑把他铲平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故事然后拍了好像是接近两个小时吧天地英雄特别在结尾的时候那结尾太扯了吧夷族把这个山寨给攻陷了所有人都被他给干掉了然后他就把那个圣物给夺走然后他就变成一个光环然后那家伙就被干死了就被类似于灵魂形态的僧人还是谁然后一刀给干死了然后这里面最大我疑惑的就是姜文为什么要保护这个东西啊一路把这个货物给护送到这里然后又在这里对抗就几个人对抗一整支军队有什么意义还有那个僧人感觉别人都杀不了他的然后别人一刀啊,挂了麻了这部电影反正我看着看着也是睡着了看前面部分还有点意思还可以还可以然后越讲越无聊
从一个讲故事者的角度来看:四股力量粉末登场,武士姜文、遣唐使、安大人、突厥人,遣唐使和姜文形成A方,安大人和突厥人形成B方。
A方为了顺利护送佛祖的舍利,B方抢夺舍利,AB方大战,A方全军覆没,B方被显灵的佛祖灭杀。
这个影片很符合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第一幕:盛唐时期,遣唐使本可以回归祖国日本,但姜文因不杀老婆孩子成为叛军,成为他最终的缉拿对象,同时他还得护送赵薇回京城。
西域的丝绸之路,一批军队护送佛教珍典遭遇暴风沙,只剩一个和尚和一个士兵,救了在沙漠里快昏死的姜文。
姜文自此护送他们回京城,买护送士兵与“老不死”、地虎相识,遭遇安大人的追杀,遣唐使帮助姜文脱险与安大人结仇,突厥人请求安大人帮其截下运送队伍。
第一幕所有的人员都各就各位,同时也在刻画人物,比如小孩地虎的出场凸显了姜文作为武士的善心;禁止自己部下跟随自己表现出姜文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姜文与遣唐使的对决凸显两位武士秉持的侠义原则:信守诺言、不滥杀无辜
遣唐使给日本的母亲写信,凸显他作为游子对家的思念;安大人买来武士作为自己练舞的对象,以及他一直在把玩乐器,表现安大人的冷酷、凶残几近变态。
第二幕:姜文一帮护送驼队来到险恶地带被安大人的人马拦截,遣唐使出现帮姜文战,战斗中,姜文死了一个得力下属,姜文人马得以逃脱。
因安大人的目的不是劫财,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护送的东西,和尚现出释迦摩尼的舍利,一阵魔力散开,原来拥有这个就可以统领整个西域,所以安大人的目的是这个舍利。
姜文一帮人前行至大戈壁,水快尽,没有水源,安大人追杀至此,激烈的斗争后安大人撤回人马,老不死受伤。
焦渴至极,安大人人马又围攻,为了拿安大人扔在眼前的水,一个部下送命。
激烈的战斗中,老不死阵亡,他的刀子插向地面,涌出了水,安大人觉得这是天意,撤回人马。
姜文人马前行至一个空掉的小镇,安大人的人马再次杀来,又是一场激战,几个部下相继死去,为了救姜文,遣唐使死在安大人刀下,姜文也被他重伤倒地,赵薇被远远甩开,和尚也死在安大人的刀下。
安大人劈开舍利,魔光散开,所有的兵器被融化,和尚复活一掌杀死安大人,想拿舍利的突厥人也被飞箭射死。
高潮部分总共有三站,每战一次都有人牺牲,因为这样更能牵动观者的内心。
同时仍不忘了饱满人物形象,姜文让地虎回家表现一个武士对弱者孩子的庇护;姜文为了省水宁愿自己忍着,也不喝水,不仅表现领导者的责任也凸显他的舍己为人;遣唐使不得喝水时的尴尬表现,也是很萌的,反倒使这个挥剑特快的武士形象更真实更圆润;安大人在沙漠里大肆用水,也体现他的拔横嚣张;赵薇在战斗中的勇敢表现,也显现它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强女子。
第三幕:姜文将舍利送到朝庭回家,赵薇跟随姜文一起回家。
整个故事下来,导演可是拎得清清楚楚啊,起承转合,同时塑造人物,情节发展中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埋下伏笔暗示接下来的故事走向。
姜文的护送队来到一片山峡出,一个部下说看见自己亲手埋的兄弟坟墓,姜文叮嘱其回来拜问,其实这里的坟墓已经交代他回不来了;和尚说自己看见了长安,看见了佛寺,舍利在莲花座上,这里是已经交代舍利会被安全送达皇宫。
导演还不忘增加笑点,比如这一段
还有独眼对麻子说:你老婆怀孕了,你留在家。
麻子来了一句,我老婆的事,你关心干嘛~哈哈哈~~~简直快被笑死,还有在大戈壁的时候,一个部下故意不给遣唐使水喝,表演的真是活灵活现。
何平的片子始终裹挟着武侠的世界,在这部片里,护送队全部都是武侠的化身,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侠客的正义。
坚持侠义的同时兼具太多的身不由己
这个很西部呐~不过这部片可是将中国的西部片提升了一个度,可以不再是土,而是酷。
这种光影打得真是美爆了,这部片的摄影真心很高级,这种气质美很有力量,不像张艺谋的大片美的空洞。
这部电影的配乐用的很不错,不知道属于那种音乐,节奏感很强,带动感很足,是那种一出场就透着天朝的武侠味。
但是全景的镜头确实太少了,看多了特写镜头眼睛会有点累。
每开始一个场景,导演都有自己的一套镜头思路。
对于女性的选择和处理,一直是对导演处于怀疑态度,赵薇只看表演很美丽,可是声音不能听啊~一出声就破氛围,导演呐~你听着不难受嘛~还有《麦田》里的范冰冰,她的表演简直不能看,太作了,太破氛围了,总觉得如果将范冰冰换成国际章,这部电影肯定大红大紫。
至于特效嘛~几毛钱的呀???
希望开头的字幕停留时间长点,太快了!!!
这部剧总时长是120分钟 ,除了开头亮了一下英文字母让我有些吃惊,在看到结尾的前112分钟里,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这部剧大气磅礴,人物的穿着,相貌,拍摄的地点、场景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举止谈吐也让我有一种置身古代的感觉,不杀突厥妇孺、为了保护部下敢于反叛的校尉李,念及昨日恩情、肯放下家室、拼上性命的一帮兄弟门,在汉学习多年,为报皇恩踏上这西域荒土的日本武士,老不死的以及地虎,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配的上天地英雄这四个字,在其中的文殊,一身白衣,配上那犹如山间清泉奔流而下的眼睛,披散而不凌乱的秀发,让这荒凉的大漠多了几分柔情。
然而故事的结局似乎让这些人的一切都荒废了,舍利子既然融化了兵器,却让一个已死去的女子暂时复活用手杀了安大人,又用弩箭射死了想碰到他的突厥人,这是何等的扯蛋,最令我痛心是来栖大人的死,思念母亲,在唐十三年,为了大唐、情谊进了这个局,却落得这副下场,让人不甘。
整部剧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校尉李一行人与安大人的几次交手,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故意让安大人放他们走的,情节不够真实和细腻,让整部剧失色不少。
第一次尝试写这种东西……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请别见怪……第一次看: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
怎么说呢,相信很多朋友都从片中刚开始都能看出了一丝指环王的味道。
还有开始的那个沙尘暴,特效做得很卡通。
这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中井贵一演的那个来栖大人很帅,姜文演的李校尉依旧是演出了自己的味道。
但是,说句实在话,两个人演的人放在那时候来看都不称职。
前者曾单人追捕李校尉,我不得不说一句,大人,你是钦差艾……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你武功再高强,也怕人多呀,你也不怕出事故啊!
这个就不说了,还和李校尉立下了“三招之约”,我不得不再说一句,你这不是违抗皇命么,你还想回日本看你的妈妈么??
还有李校尉,不杀人不是你的错,但你不要当了一名军人不杀人,尤其是古代的时候,妇人之仁会害死人的,尽管他们都是一些老幼妇孺。
后来明知道自己是个朝廷钦犯,还帮官府护送驼队,尽管领队的救了你,但是你还搭上了自己的就那么几个弟兄……我不得不说,你是不要命了是吧!
还有那个小孤城,城墙矮不说,建的那么偏僻,还没有人驻守……还有那个结局,我怀疑是导演的故事实在是没法子结尾了,用老湿的话说,那个结尾简直就是玄幻中带点奇幻,奇幻中带点魔幻,魔幻中带点悬疑……还有一些本来是小尼姑变成小和尚诸如此类的看不惯的地方我就不说了……但不可否认《天地英雄》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很差……第二次看:刚开头还是那指环王似的构图和那很卡通的沙尘暴……但接下来,我看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种中国式的武士精神,一种带有“儒家”文化的武士精神……从李校尉不杀俘虏的一些外族的老弱妇孺,甚至为了维护自己这种“武士不滥杀,也从被不滥杀”原则。
宁愿带着兄弟抗命,成为朝廷钦犯,这便是“仁”。
李校尉因为倒在沙漠中,驼队的领头救了自己,为了报恩,便不记报酬,带上一票子弟兄护送去长安,并且未曾放弃。
要知道,长安是首都,而李校尉的身份是朝廷钦犯。
并且,来栖大人和李校尉的“三招之约”,来栖大人身为一个钦差不仅没有违反约定,反而还帮助李校尉。
这便是“信”李校尉对自己弟兄的和身边人的好,是无言的。
在沙漠中,宁愿口渴也要留下水。
老不死的也用自己的死证明了暗河的存在,几个弟兄为了护送驼队,为了其他人的活,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便是“义”本来独眼鹰几人在坟洞中,因为秃子的死。
产生了退却的想法,还因此对驼队的领头大打出手,在得知是护送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后……几人便一直未曾放弃过……他们都知道舍利对国家的重要性。
就算是几人最后全部牺牲了,也要保住舍利回长安……这便是“忠”“仁”、“信”、“义”、“忠”便是我能从影片中看到的武士精神。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那就有各位自己去慢慢探索了……我的能力有限。
第三次看:在机缘巧合下,我第三次观摩了这部影片《天地英雄》。
或许是因为看出感觉来了,当我自动选择过滤掉了我一看出来的瑕疵和武士精神时,我开始揪着角色的台词,以及表演来看……不得不说,除了看出,赵薇在这部男人戏中是一个打酱油的叙述者和王学圻演的安大人有所突破,让我感觉到演的真的很贱以外,我还真看到了一些东西……这些……都来源姜文扮演的李校尉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杀人也是一种罪过”这句话出现在了两个地方,一句是在李校尉与文珠的对话当中……一句是出现在了文珠询问来栖大人能否不杀李校尉时的对话当中都出现过。
而跟这句话能联系上的恰恰是我最不看好的那个玄幻中带点奇幻,奇幻中带点魔幻,魔幻中带点悬疑……的结尾。
安大人在撂倒来栖大人和李校尉等众人……牛B哄哄的走向了舍利子,好吧,我原以为要么是李校尉大发神威,要么是舍利子来个群体传送或者是群体复活什么的,我万万么能想到的是,这么牛B的安大人被单独复活的小和尚干掉了,还是开了闪现击杀的……但过了几秒又死了……看着满眼充斥着欲望走向舍利子的突厥将军,突然后背不知怎的那个巨大版的“暴雨梨花针”射出一枝箭来将其射死……虽然说苦B的人各有各的苦B,但是一开始的确很难想象导演安排这股神秘的力量消灭反派角色干嘛?
……又不是不能搞悲剧结尾……后来联系了这句话我才看得稍微通透一点……如果,我们把剧中那个前期打酱油、后期牛B的小和尚看成是佛的化身,从一开始的不杀生……到怕血……到小孤城时主动要求帮助李校尉他们建筑防御工事时……我不得不感慨……连佛都看不过去了么?
在最后那个带有玄幻性质的结尾中,是否是释迦摩尼也对那些反派们产生了厌恶……?
这是可以考证的,若果仔细看的朋友,会发现在小和尚复活一只手捅死安达人之后,安大人在临死前惊诧的问道:“你是?
”这些是否有象征着,导演拍摄最后这段玄幻结尾是有其意图的……为了宣扬一种”恶有恶报“或者是”天理昭昭“的理念呢……这也只是我的揣测而已,做不得数的……PS:罗嗦这么多,到这里,就没有了……有不足或错别字的地方请谅解……
这片子很久以前看过,最近闹片荒,又找出来温习,话说我观影也有20年左右,我就爱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没其他什么爱好,除了印度电影,基本其他国家好的烂的片子看过不少,这片除了结尾不能让人接受之外,其他真没毛病:故事架构严谨 人物刻画鲜明 动作戏犀利 卡司强大 道具和背景尊重历史 各人物智商在线 感情线丰富而不杂乱 取景讲究 赵薇也再次奉献了演技和最好看的颜值!
来栖大人普通话很好听。
可能很多文青最大的喷点就是玄幻舍利子了,不过既然都有舍利子了,适当有点玄幻也可以接受,可是导演把这搞砸了,不然,绝对神作!
故事很扎实,结尾佛光太魔幻了
什么呀 还得找韩国人一起来演 没那帮杂种不信啊! 其实真不行! 没内涵的东西 很美国味 你们这帮电影人能行不 就不能把自己国家的东西弄好点啊1!!?!?!?
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电影院看。没劲。
令人战栗的烂尾~~~这片子的气势还是蛮恢弘的~
只记得拍的很扯,明明有一堆老戏骨,但估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演的是啥。
看了今天的verycd我才想起来我还没点过这个片儿,点一下吧。
国内导演能把古装故事讲得还算利落,拍得还算正常的,目前看来,近期来看,也就算老何了。有鼓励成分,但这个值得鼓励——起码人家在拍之前认真看了不少西部片。
魔幻宗教题材,佛光杀光一切,可真敢拍,脑洞真大。
记得当时和同学讨论,那隔着墙壁的斗剑。很精彩。
剧本是硬伤,内地的这类电影都缺少一股浑然天成的精神,都是片段式拼凑出来的,用所谓的大场面来遮掩剧情的瑕疵是大忌。
【武大】刚又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遍,可能是第三遍看。真的是除了结尾三分钟太拉风之外,前面无论剧情还是表演都没得说啊。风格上有点《七武士》的味道,构架上有点《指环王》的模式,弱就弱在了最后三分钟。但怎么着也应该是新千年以来大片中的上乘之作了,打分这么低应该是连带受了张艺谋败坏大片的骂。
打戲真實,舍利子魔幻,背景設定在唐朝。遣唐使帶著將軍女兒+『叛軍』+響馬子+突厥人,四方勢力展開周旋戰鬥。電影感動點不少:1.好幾處不經意淺顯地描寫爺們間深厚的兄弟情誼 2.以犧牲換來找到暗河…… 不過劇情比較割裂,真實與魔幻並不相容,收尾太突兀,快速跳轉到結局。趙薇太美麗,印度配樂師的配樂不錯。
我觉得这片不错,赵薇在里面好漂亮。只是结尾太扯了。
平庸到乏味,细节毫不优美。井上靖笔下的西域都更有特色,概念全失。亲爱的,我已经崩溃的!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的心全乱了。
虽大体上是为一部大片,然或许是因为导演的水平吧,没啥印象。再看,发觉编剧为毛要加一个日本人,标榜国际化?反正有那么一段时间,大咖们拍的所谓大片都喜欢加一两个国际友人。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加了一个日本人还得加个韩国人
个人最喜欢的大陆武侠~~
重新定义中国大片,拾遗。
为啥要把一个西部故事整成一部神话片呢,佛法的力量有点过了~有头重脚轻之嫌~姜文的加入让导演的江湖观、英雄主义都有所改变,硬汉情也更加感人了~
久闻其烂,今日得见。喂,公元700年是武则天吧,西突厥早灭啦?谜之翻译腔,王学圻老师谜之欠揍,这个又屌又骚的安大人怎么回事哦(非褒义。喂朝廷要犯人命关天你们怎么这么儿戏啊,还有命官当着斥候x,虽然也略萌就是了。比起结尾,更无法接受这种轻视生命的态度。旁白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