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命题电影,可惜了几个不错的设定。
第一个故事,巴西《颤抖的大地》:每个人都希望失去的亲人再次回来,等待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故事,俄罗斯《呼吸》:即使你讨厌的人,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生命的脉搏。
第三个故事,印度《孟买迷雾》:现代都市缺失的是亲情和快乐,没有血缘关系的一老一少给予了对方最美好的时光。
第四个故事,南非《重生》: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就在出生那一刻。
第五个故事,中国《逢春》:时间像个小偷,它会把你最留恋的东西偷走,在时间的磨砺下,就算恩爱的夫妻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五个故事,彼此独立,都是关于时间,巴西太平淡,俄罗斯时间最短,却最有创意,印度很俗套,南非很有想象力, 无奈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中国是标准的贾樟柯风格,贾科长依然处理的无惊无喜,但中国风的配乐我很喜欢。
其实如果每个故事都加长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质量会比现在这个短篇合集好很多。
趁着十九大召开之际,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以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写了一篇命题作文。
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中国——五段截然不同,看上去都在传递着时间观与对生命之感受的故事。
第一部是来自巴西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短片《颤抖的大地》,他大概也是我们在其它四国里最熟悉的导演。
他拍摄的《中央车站》获得了1998年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而该作品的获奖也标志着巴西电影进入了“新电影十年”。
沃尔特·塞勒斯是当之无愧的旗手。
有人曾说,整个巴西“新电影十年”作品的文化基调就是—“一个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一个女人要寻找他的皈依,一个国家,要寻找他的根。
”和《越线》、《中央车站》、《异国他乡》如出一辙的是这部短片里父亲依旧是缺位的。
就像导演一直强调的“巴西像一个被父亲遗弃的民族。
”应该支撑起家庭生活的强有力的男性呈现出缺席的状态,是社会的伤疤,孩子心灵的伤痛,是影响巴西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
为了更彰显巴西社会的这一状态导演拍摄了一个家园遭受泥石流人们变成难民的故事。
故事中的核心家庭中的父亲在灾难中失踪了,孩子寻找父亲,作为母亲的老师有了新的追求者。
显然,对于沃尔特·塞勒斯来说这是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
直白得像国师张艺谋得作品,恨不能把自己的文化掰开了呈现给世界。
所谓的意象化表达到这种程度也是无趣了,当然国师沃尔特·塞勒斯的视听手法也是和国师张艺谋一样过硬的。
毕竟我们还能记住夜晚床上一家三口紧靠着的脚丫体现出的浓浓亲情还能记住静态的触目惊心的灾难画面呈现的经受泥石流的巴西村落样貌。
如果说第一部片子里巴西的样子是黄色的泥石流,那么第二部片子里所呈现的俄罗斯则是银装素裹的冰雪王国。
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所创作的《呼吸》无疑是五部里最有创意的。
一对夫妇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本可以是美好的二人世界却被日渐颓废的丈夫破坏,丈夫酗酒、烧妻子的衣服、婚戒、辱骂妻子畜生还怀疑妻子出轨。
丈夫在一次追打妻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妻子用手风琴接住丈夫的气管并不断拉动手风琴来帮丈夫呼吸。
讽刺的是帮他续命的手风琴正是他怀疑妻子出轨的证据。
片尾妻子和丈夫的对话可以说是整部长篇最为精妙的一笔了。
“我还可以活多久?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
”这部作品的影像风格也是我最为喜欢的,很有昆汀的《八恶人》的味道。
血腥残暴的画面也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战斗民族。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的《孟买迷雾》是五部片子里最为平庸保守的。
讲述了失去与家人共处时间的老人与乞丐男孩的往年交。
两个孤独的人在时光中温暖了彼此,走的是温情路线,故事是打动人的但也过于平整标准。
片中出现了代表时间变化的蓝牙打电话、智能手机、留声机、电视机,标准的八股文。
最后老人给家人的遗书里还要点明“城市给了你们很多,却独给不了你时间。
”
来自南非的短片则是一部非常有人类学视角的科幻片。
《重生》里的未来女孩逃离了死气沉沉的未来世界穿越回到了欣欣向荣的地球原始部落。
但很可惜短片未来科幻的部分比较多对我而言更有趣味性的原始部落部分篇幅极短。
而本片的科幻制作也是我看过的科幻里最为粗糙简陋的,1902年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都更有科幻感,咱南非导演这样拍科幻片,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咱们有农业背景贾樟柯导演,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呈现我国最广大却最在主流语境下失语的中国人的生存境况。
《逢春》讲的是在景区以扮古装为生的中年夫妇赶上二胎政策迎来第二春的故事。
人物生活环境的设定便利了贾导演呈现中国历史与现代元素。
从《山河故人》起贾导就开始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不同时代,这一次不同时代调性的展现能力是优于过去的。
只是,总能把握住中国脉搏的贾樟柯这次故事的内核显然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以展现其荣光。
俩字,别扭。
总体来说整部长片没有什么艺术上的闪光点,作为一部特殊时期上映的金砖五国电影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五国的风土人情。
让我们更好的把传统印象植根于脑海中,算得上是一部值得观看但不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赵涛以前是计划生育不让生现在让生二胎你来始计算起来了你这是计算生育生活贾樟柯电影里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犹豫要不要生二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真实的环境,地道的语言,朴实的情感,看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别对命题作文太苛刻,那些个烂大街的商业片未必比得上贾樟柯的命题作文。
咱们贾科长也有妥协的时刻,名利双收,何乐不为呢?
拍电影可以纯粹点儿,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连贾科长都不纯粹,别人更别提了。
本来看到监制有贾樟柯,导演也有贾樟柯以及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
这种分别拍摄短片合成一部长片的形式,按理说应该有看头。
毕竟能看到不同导演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
简单说说5部短片的印象,第一部巴西导演的《颤抖的大地》,我看到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所以这部短片更像是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第二部短片,俄罗斯导演的《呼吸》,讲述一对年轻夫妇,相爱相杀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内心不成熟的年纪结婚,是不能处理好生活的。
第三部印度导演的《孟买迷雾》,主题选的挺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但是剧情太过印度,煽情部分太过于设计。
第四部南非导演的《重生》,导演想法还是不错,用科幻片的形式讲述未来的故事,其中涉及了穿越以及轮回。
第五部是贾樟柯的《逢春》,讲述普通老百姓在面对二胎政策的种种困惑,生还是不生,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考虑的,电影还是保留了贾樟柯一贯反应社会现实的风格——《时间去哪儿了》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我们一起讨论电影
命题式、集锦式电影,成功者几希。
《时间去哪儿了》把金砖五国导演的短片黏一块,协调难度本身就很高。
贾樟柯的段落《逢春》放在压轴的位置,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它远不是最好的。
最像电影的应该是俄罗斯导演的短片,尽管该片的主观镜头衔接稍显突兀。
女人被火车送到铁路尽头、冰雪深处的荒僻角落,然后她竟然帮司机把火车旋转180度,人力掉头。
整个片子像是荒诞又像是隐喻;女人忍受丈夫的长期暴虐(为什么?
明明可以坐火车跑掉?
)女人有一门烧饰石头的手艺(干嘛养活一个酒鬼丈夫?
)女人用一个破风琴为丈夫供氧(为什么?
干嘛不任由他死去?
)联想起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
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其他四个段落属于凑合、差不多的意思。
南非导演的段落讲述未来电子人的穿越逃离,有点像《第九区》的“脏范儿科幻”,明摆着我没那么高的预算,意思到了就行了。
巴西导演的父子情缺少情感力度,尤其个人对电影里加入实景照片的手法不太接受,太出戏。
印度导演富有老头与穷孩子的友谊太过直白。
《逢春》跟《天注定》之后的作品一样,反映了贾樟柯的一个问题:当导演的残酷性跟不上新闻时会怎样。
我们社会节奏不是太快的问题,而是在价值判定太慢和社会事实太快的冲突。
原本导演应该展现新闻潜藏的隐痛,现状是,新闻比导演能呈现的更痛;所以贾樟柯从《世界》开始就无法展现《小武》、《站台》的力量感。
《逢春》的角度挺巧妙:一对中年夫妇想生二胎,新增开销怎么办?
大女儿怎么办?
老公无欲无求怎么办?
这些痛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有过探讨;片中老公说了一句台词,“我们演出队的贾导说,38岁还是年轻导演呢。
”这句爆笑台词应该可以展开作为“电影”而不是“短片”的阐发核心。
对于曾经愤怒、不妥协的70后来说,当你年轻时争取的在你中年危机时实现了,这种不适应是极大的讽刺,也是一次有心无力的“逢春”。
《时间去哪儿了》给6分,这是一部金砖国家首部合作的短片集锦。
会关注这部影片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贾樟柯的监制和参与。
同时想着能走马观花地在两个小时内看看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此外也好奇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导演会如何阐释和呈现“时间”这个主题。
短片集锦大家都习惯根据观感优劣排排序。
我简单归类的话: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肯定是不及格。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呼吸》还有我们贾导的《逢春》则在及格线以上。
其中个人最喜欢的是《颤抖的大地》。
这部短片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需要额外提一句:他的经典名作《中央车站》可以列为巴西必看片目。
塞勒斯和贾樟柯一直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去年前者还为后者拍了一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看。
与很多人认定的“命题作文”不同,《时间去哪儿》分别由金砖五国的导演来拍应该是确定的,但拍什么选题则来自大家的集体讨论。
之前可能也想过拍火车或者年轻人这类题材,最后才定了“时间去哪儿了”这个每位导演都有表达激情的命题。
《颤抖的大地》讲述了因水库大坝坍塌引发泥石流导致一个家庭父亲失踪的故事。
《呼吸》则讲述了一对隐居在峡谷里的夫妇的情感纠葛。
《孟买迷雾》讲的是一个老人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了,直到他偶遇了一个孤儿,彼此的友谊让他重拾快乐。
《重生》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中,人们努力的走向一条不同于被设计的生命之路,找到作为人的温度。
《逢春》则聚焦于中国的二胎政策,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在时间长河中如何重获爱与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片的五个篇章风格不尽相同:有温情有惊悚、有科幻有现实,但都试图表达了个人在时间洪流中如何真诚面对自己的命题。
且每一个故事题材之间存在着错落有致的关联。
巴西故事里,儿子执着的等待着灾难中失踪的父亲归来,这种执着和印度故事里老爷爷找寻失联的流浪儿一样。
同样历史久远的中国和南非,无论是“逢春”还是“重生”都表达了对于新希望和新生命的渴望。
换个类比,南非故事里母体的阵痛其实正是巴西故事里颤抖的大地。
南非的故事把时间设定在未来,尝试探讨人类文明演化的意义;巴西的故事则在当下,表现灾后人类个体情感与现实环境的撕裂。
俄罗斯故事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内,呈现了男女之间复杂的爱恨纠葛;中国故事则通过戏中戏的手法在古今之间穿梭,展现了两性之间对抗时间的爱与温情。
从创作意图来说,《时间去哪儿》的五个故事努力想做到“和而不同”。
只是作品完成度有高有低,大家自行判断了。
“时间会揭示一切。
”——巴西故事里灾后重建的建筑师会取代小男孩父亲的位置吗?
“时光如流水。
爱情似波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俄罗斯故事里恶斗的夫妻何时将会曲终人散?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印度故事里美好的旧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每个开始都注定了结局。
”——南非故事里的重生不过也是一次新的设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中国故事里的男女真的能将时间所拿走的一点点拿回来吗?
正如它的片名,《时间去哪儿了》提出的是一个疑问。
联合导演们貌似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不管技法纯熟还是拙劣。
只是,“时间到底去哪儿了”,你我都有谁知道?
写到这里想起帕斯卡的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若能如此,那么去哪儿都是好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follower)
以五个不同的故事叠加,或悲伤,或温情,娓娓道来“时间”的概念,这一主题并不好讲,又被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但五个故事都有共同点——希望:泥石流之后,被摧毁的民众的无奈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爱情似砒霜,又似蜜糖,那一句“我就是你的时间”,恋人之间的互爱互掐,但在生命将失面前的对生的渴望,让人生敬;印度篇章,是亲情的完美演绎;南非——《重生》,但让人心生敬畏,让人想起来《美丽新世界》,挑战权威和重获新生的力量,是人性的本能;最后中国贾樟柯导的《逢春》,讲述最小单位的家庭夫妇之间的相守,虽然不常看贾导的电影,但他影片表现出来的“真”,却是最朴实而不失希望的。
给人留下一点希望,是人性最大的善意吧。
6.4,数字运算,9分分配给5个短片,每部满分1.8按喜恶顺序,分别为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和巴西,共计得分5.4,加1分给主题策划。
沃尔特的最强扭主题;印度故事太乏味;贾樟柯生硬扯成政策和时局宣传片,但还算暖心;南非将主题宏大了,有扩展成长片的卖相如第九区;俄罗斯最有意外惊喜感,且呈现凛冬的过瘾“动静”。
时节如流,故乡击撞时代所不能承受之轻 ——以电影《时间去哪儿了》为基点追溯贾导的前世今生 作为首部金砖五国合作影片,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在十月十九号在银屏上与广大观众见了面。
这是一部文化交流意义大于经济效益的影片,由贾樟柯监制完成,尽管票房惨淡一般,但仍然不抵柯粉们对此片的关注与期待。
贾樟柯在中国影史的地位被众人所熟知,他不仅代表着中国现第六代导演,从他的影像里,更展现着中国社会时代与平民生活图景,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从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又到近年上映的山河故人以及最近的这部作品逢春,在长达22年的导演生涯中,贾樟柯始终坚持对故乡的深切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大时代背景于之小人物冲击的主题塑造。
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贾樟柯一直秉持纪实的影像风格,对当代中国电影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关于时间,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亲历经历,都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在巴西导演眼中,颤抖的大地是承载时间的载体,他通过写灾后小男孩找爸爸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土地仍在,斯人已逝的遗憾情感;而对于俄罗斯导演来说,他选择用雪山这样能封锁时间的地方,以一段简单依存的恋人表达爱使时间延续的情感;印度导演则着手于孟买的快节奏发展对人情感的不重视,通过一位老父亲与陌生男孩的情谊传输了期许真情不在快时代中被流逝、人们因珍惜身边人的美好愿望;而南非导演则巧妙地利用了软科幻的表达方式,从未来到过去,从重视生命本体的角度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源起。
不同于大地、雪山、城市、飞船,贾樟柯导演的逢春是一个在现都市化的平遥古城发生的一对临近中年的夫妻面临现实节点重拾逝去情感的故事。
平遥古城作为一个高仿古时建筑还原历史的旅游景点,与现代高速发展的都市生活形成一种微妙的契合,在里头的人们身着古装,却在思索着在现二胎政策出台下的现实问题。
片中,赵涛无奈的对丈夫梁景东说,我感觉时间快把我仅有的一点东西拿走了,对于她来说,丈夫对自己的那一点点在乎,正是她对自己这份终身托付情感的信任与延续,这是她存活的价值。
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时间留下来,在爱面前,再年老的赵涛也焉然是18岁的羞涩姑娘,她无需担心岁月带走她美丽容颜,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不会随时光似水而飞逝,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所保留与温存下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片中两人的爱情最终没有被现世的生活所抛弃,他们相拥在乡间大道骑行摩托的姿态,正如片中爱大爷时间相对论那句话,他们好像真的在把时间带走他们的东西一点点追回来。
38岁也仍然算年轻导演,而那对于爱情来说,83岁也不足为迟到吧。
其实对于贾樟柯来说,正式以时间作为创作课题,在逢春里大概还是头一遭。
很多观众诟病逢春拍的像是一部政策宣传片,甚至还带有重男轻女的意思,而且台词还显得极其造作,某些场面给人非常僵硬直白,相比起贾樟柯先前的其他作品来说,柯粉们一定是有落差感的失望情绪在。
也许大家更欣赏山河故人三段式情节的自然与真诚,三角恋、母子距离,父亲离世,故乡遗落,忘年之恋等各种元素的交杂,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既撕扯也无奈感伤。
在更长片幅的作品创作中,生活的原貌与真实在导演精心设计的框架中得以更好的呈现,这大概是观众更爱山河故人的原因,相比起逢春,它所建构的时代变迁与羁旅情怀将更加强烈广阔与深切。
但在逢春里,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贾樟柯早年固有插入新鲜事物的发展运用,从而呈现时代发展对现代小人物的影响。
在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手机自拍杆,游客一日合照,facetime,网络直播等极具现代化的元素,赵涛女儿发出的村里的孩子都走光去城里上学的感慨也是极具引人深思的,传统与之现代的冲撞依旧很强烈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体现出来。
先前贾樟柯在刻画小武这样一个边缘人物的时候,同样运用以留声机、大哥大、音乐打火机等现代化元素,用平凡的视角向我们呈现小武因社会现实的变迁接二连三的失去了友情、爱情、亲情,最后沦为一个无自由的囚虏的故事。
电影世界里,贾樟柯更是重塑了一个迷你世界王国,主人公小桃想要和男友成太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殊不知成太生早已心许他人,但最后两人都不得不回归现实生活。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迁感则更为强烈,作为一部获得过威尼斯金狮节电影奖的影片,它以建坝搬迁作为时代背景,以寻找为主题,甚至有运用到超现实的元素,刻画了时代变迁下被抛弃和遗忘的芸芸边缘底层形象。
快速时代发展在情感上给人带来的巨大改变,一直是贾樟柯电影里不可缺失的主题创作,他的电影有着一系列递进式的情感传情,每一部都比上一部有更深更层累意义上的新东西出现。
他从未停止记录时代,关注小人物,因此他的电影更接底气,更直戳人内心深处善良的柔软。
谈及贾樟柯,真的很难令其与他的故乡山西汾阳分开而论,故乡对于导演本人的影响是持久甚至是永恒的,在一次访谈中,他甚至对镜头羞涩的说着故乡就是他的一切这样煽情的话。
这部在平遥发生的故事,先排除宣传平遥电影展的嫌疑,算是他对先前故乡情结的又一次象征性的延续,只是和早年影片的意味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导演本人来说,汾阳已经不在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的地方,它更多承载了导演的美学意图,我更愿意称其为贾樟柯的心灵密码。
比如在山河故人中,汾阳其实早已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导演心里的故乡,黄河其实距离汾阳仍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但对于作者导演贾樟柯来说,她就存在于自己故乡的面前,像一个母亲一样,见证着人世的离别凄切与哀伤,这是一种山河仍在,故人已逝的怀念与祷告,总归是让人觉得温暖但是抹泪的。
故乡是贾樟柯不断创作的源泉,本片巴西篇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甚至历时三年为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可见故乡对导演本人的深远影响。
故乡于之贾樟柯正犹如水与之鱼,两者相生相系,不可脱离,如他自己所说,离开故乡是为了看世界,看了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乡。
在时间去哪儿了的发布会上,曾有记者这样嬉戏般问贾樟柯,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让我想到的一点是,也许我们喜欢贾樟柯,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影像作品,更多或许是他本人作为导演的一种自我坚持,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当老一辈艺术家如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已经朝着商业模式发展的如鱼得水的时候,贾樟柯仍旧“固执”地坚持自己早年的影响风格,作一个忠诚的时代记录者,替一些底层人民说着他们所不能传达的辛酸与无奈,力图还原现当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图景。
在这件事情上,贾樟柯的不可替代性是异常突出的,中国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贾樟柯真正记录时代的导演,这是可喜的,但也是悲哀的。
贾樟柯票房最高的电影山河故人在国内也不过三千万,然而在欧洲艺术国家的一些放映却异常火爆,现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状态将怎样发展?
中国的艺术影院将如何普及?
贾樟柯从很早之前就提到有关独立电影的概念,那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又如何呢?
这些接二连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索。
贾樟柯本人并没有让时间带走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赤诚与坚持,相反他一直在助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从创建柯首映的短片平台,到开办学校,举行影展,他一直在为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间将见证着这一切。
“当这个时代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要往前走,就忽视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个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我想无论是逢春,亦或是贾樟柯此前的艺术作品或是将来即将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一直仅以时代记录者的身份关注变迁下的芸芸众生,极具现实的影像风格也将在他的作品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电影里没有贾樟柯的存在会怎么样,他的不可复制性正印证了他所做的一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都去哪儿了?
贾樟柯当时对于这个问题顽皮的回答道,我回汾阳老家养生啦。
时间没能让他忘记小时候生长的地方,相反,他身上带着故乡的烙印,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持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感谢猫眼给予的提前观影和近距离接触贾科长的机会。
金砖五国导演共同围绕电影甚至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来作命题短作文,颇为考验导演功力。
最后的呈现上来看,每个国家不但扣住了时间主题,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巴西的民族重建和灾难的面对,俄罗斯的激烈和“战斗民族”感,印度的外放式情感表达,南非的“起源”和“宿命”,和中国的家庭和陪伴。
俄罗斯的短片惊喜最大,导演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剧本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切入和表达出时间的存在。
贾科长个人感觉过于粗放和直给了,中国元素十足却没有了中国的含蓄和内敛,最后一段台词一念直接就泄了……几个国家的片段都是明显在扣题,但是同时也将时间最大的特性“无形而有势”过度外化。
巴西的洪水淹没家园灾难面前的时空流逝俄罗斯的手风琴制氧续命印度的科技与传统小孩与老人的时空对话南非的我没看懂,哈哈哈哈,是重生吗中国的历史的时空交叠
CA829现在电影基本都在飞机上看了。我不管你们打几星,反正我觉得好看。
强行扣题,平庸至极。俄罗斯影像美丽。科长好敷衍。
俄罗斯的《呼吸》最好,巴西的《颤抖的大地》次之,贾樟柯《逢春》倒数第一
俄罗斯-巴西-贾樟柯-南非-印度看完电影出来发现科长躲在咖啡店的角落里,大晚上的戴着墨镜
俄罗斯的呼吸两颗星,南非的重生一颗星,贾樟柯的……二胎宣传片……和印度强行煽情……减一颗星😐
俄罗斯那部有意思。印度和贾樟柯我快吐了
冲着贾导看的,金砖五国BRICS合作实验片。总体来说,3.5星,略高于期待,没有评价的那么烂,除了南非那个。对一个开放性的“时间”命题,不同导演理解差别蛮大的,但综合起来却反应时间的不同方面。B创伤抚平,R生死时刻,I愉快陪伴,C重拾过去,S追溯起源。完成度:R>B>C>I>S。
起初对这片有挺大兴趣。五个金砖国家,五个与时间有关的短片。会怎样讲述时间。贾樟柯是制片人,且也有他的短片参与。但整体太无聊,每一个故事都抓不住眼球。形式大于意义,失望!
花了一部电影的钱,看了5部不错的电影,很值呀!PS.说印度篇《孟买迷雾》不好的,是因为没看懂印度导演要说的是什么,以为导演说的是老年人的孤独,其实导演真正想说的隐藏在老年人孤独的背后,而在背后的是印度泛滥成灾的儿童拐卖,更甚的是儿童虐杀以及整个印度社会的无视……
俄罗斯★★★★★南非★★★★☆印度★★★☆巴西★★★中国★★☆
中外合作,强弱扶持?
比想象得好,原本以为更主旋律一些,没想到是一些还有点脑洞的影片。5部影片,3个国家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对准了孩子(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老贾是“未出生”)另两部突出女性视角。最喜欢手风琴的,非常魔性也有点解气,密闭小空间下的神经质故事。最无聊的是《重生》,一点点小小的科幻思维,但呈现得太粗糙了,调色布景都不太行,明显没钱而且不会藏拙。贾樟柯那个简直就是《营生》啊(先看的后者,更喜欢一些)字幕翻译得也挺有意思,可以图个乐注意一下。印度的故事感觉可以做得更好,孩子有点像神明派来陪伴老人最后一段时光的,但处理得太仓促了,对话可爱,手机的点找得好。没想到的是第一部巴西的那个很成熟,小视角侧呈现出当地灾难性事件,又跟简单的情感结合,做得巧妙,结合新闻照片,而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就知道看直播,再生个儿子。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是为了记事方便。
讲真啊,每段故事单独拉长都能很优秀,但凑在一起缩手缩脚效果真差多了,喜欢南非那段!人类起源地和未来感结合真是酷
挺好的。贾科长 的逢春对于时间有多重解读,时间变幻莫测,无法预知,但总会有所改变!
2.5。连带着另外四国都透着浓浓的央六味道。命题作文如果太被动就会变成硬坳的四不像,多么怀念巴黎我爱你和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惊艳和震撼。印度部分如果拍成长片再弄细致一点会挺好看,南非部分的银翼科幻风反而有点意思。赵涛还是一如既往的挺拔美丽,眼角的皱纹也挡不住笑意。只是电影本身不咋地。
2017.10.14宁波百老汇印象城店
1.五个故事都挺喜欢巴-南-印-中-俄。2.赵涛演技精湛。3.山西挺好的,有时间要去平遥看看。
喜欢非洲部分科幻与原始部落结合,讲到重生,时间回到原点。俄罗斯部分,喜剧荒诞爱情,手风琴促进呼吸,我愿用毕生时间陪伴你。印度最差,铺得爆满的音乐和尴尬的演技,整体像公益广告,对于大家说贾导的是平遥旅游宣传片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