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编剧,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体验生活。
可以借工作的机会,接触到平日里接触不到的人。
尤其这回的扫黑项目,使得我们可以走进监狱。
我们会被搜很多次身,全身上下的所有电子设备都不允许被带入。
黑老大们就隔着栅栏,等着我们。
他们大多一开始不愿意张口,直到带领我们体验生活的领导,把一塑料袋橘子放在他们面前。
这些曾经在监狱外头呼风唤雨,开着豪车住着别墅的人,此时此刻,在这个没有自由的空间里,却会因为一袋子水果,而眼圈发红,放下防备。
随着橘子皮被掀开,他们的往事,也会自然的流淌出来。
刀疤和木匠,可以说,他们就是所有中国特色的黑老大的缩影。
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去采访的地方,的确是某省的治安最落后的县城。
这地方直到2018年,才终于到处都铺满了摄像头。
而且即便如此,摄像头也轮番遭到破坏。
你还没法抓破坏摄像头的人。
因为这帮蒙面人都住在城中村里。
这个城中村的摄像头就从来没有好过。
这城中村一直说要拆。
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但是一拆迁就有人躺推土机前跟你拼命。
因为不好拆,所以当地,以及周边所有身上有案底的人,就都往那个城中村跑。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地治安不好,还有一些历史原因。
当地有很多三线厂的子弟们,他们都是军工厂的工人后代。
说白了,也都是有手艺的。
回家去地下室接根电线,就可以造枪了。
当地警察,是不敢一个人随便进城中村的。
进去也都是一帮人一块进去抓人。
当地人,也属于民风彪悍。
我采访对象很广,我就问当地的路人,怎么看当地的黑恶势力。
他们反问,我们这里有黑恶势力吗?
没感觉有啊?
治安挺好的啊。
就是春节会死点人。
因为春节的时候,车会比较多,路就容易堵。
一堵车就会发生口角。
一发生口角就会砍死人。
所以我看到有人说,这故事里的细节太扯,太不真实的时候,我只能感叹,真好。
那说明你生活的世界很美好。
但毕竟阳光不会惠及每个角落。
也请不要忘了,这么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了你们负重前行。
我们在采访中,最感动的是一个小警察的故事。
有个基层的公安局,里头有三十来个警察,每年春节大年三十,有一个小警察就会莫名其妙的失踪半天。
他总会被人蒙面套头揪走打一顿,然后大年初一,就给扔回到公安局门口去。
黑社会也不把你打成重伤,最多就是软组织受伤。
他们就是羞辱你。
因为你是这片地区,唯一一个天天和黑恶势力死磕的人。
县城的大部分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加入了当地黑老大搞的P2P。
加入之后一年可以利息百分之五十。
而且,手续全部合法。
毕竟,人家黑恶势力头目,在被扫黑抓了之前,人家的身份是守法公民。
甚至还是荣誉企业家。
当然,普通老百姓是没法加入这个P2P的。
我一直在想这个基层的小警察,内心是什么样子的。
他怎么想自己的行为。
别人看他的眼神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只有你,会挨打?
你傻吗?
这个人肯定会有家人,家人会担忧他的安危吗?
会跟你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没出息的儿子?
为什么其他人能赚钱,只有你不行?
这个人会有爱人吗?
很有可能没有。
毕竟他一点也不酷,更甭提金钱和安全感。
万一,他有孩子的话,孩子会怎么想他?
也许小时候会管他爸叫英雄,大了会叫一声“笨蛋”。
这就是武剑的初始的模型。
看到欧豪的表演,我很满意,因为欧豪的眼神里永远闪烁着执着。
我们在屏幕上见过太多的警察,顶着“天才”“神探”的光辉。
好像抓犯罪分子,就是手到擒来。
好像破一个案子,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两三天的事情。
如果那么容易,世界上就不会有黑恶势力了。
毕竟黑恶势力都是多少年才能成长起来的。
它已经渗透进了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腐蚀了每一处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剧里有个小情节,刀疤看武剑不爽,去他家捣乱,把所有东西都砸了。
威胁一番之后,临走了,主动留下了俩人来顶罪。
刀疤的说法是,我看到了俩人来砸你家,我是来抓小偷的。
现在抓住了,送给你。
贼喊捉贼,听起来很荒诞吧,但这帮人这么干,你的确没啥办法。
你审那俩人,他们都是提前接受过律师训练的。
是的,这些组织会聘请律师来答疑解惑。
他们就是死不松口,你怎么能证明,这俩人是受刀疤驱使,来砸你家的呢?
万一这俩小弟就是看你不爽,来跟你对着干的呢?
而且,对这些小混混而言,坐牢就像是上班期间出个远差一样。
他们没有学历,有的只是犯罪的前科。
有些连户口都没有。
他们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
混黑帮,是他们眼里最有前途的职业。
为了老大顶罪,半年之后出来,他们会捞到一笔奖金。
在帮派中这简直就是镀个金。
他们巴不得做这事呢。
这就是黑恶势力难以铲除的深层次原因。
黑老大不倒,就总会有人来替他们顶罪。
而这种恶行,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发现,法律也对付不了黑帮。
我们去跟黑老大聊的时候,最震撼的一句话是老大自己讲的。
他说,他到后边其实已经懒得去跟一个一个小老板威胁了,那些小老板赚的太少了,没啥可分的。
可是所有在当地开公司的人,都会主动找上门来,给他们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干股。
大家只有跟这个老大合作,心里头才踏实。
潜规则已经取代了正常的规则,这才是现实中最可怕的地方。
有一天黑老大开着车,不小心轧伤了一个农民。
他车上有现金,他打算取点现金打发一下农民。
结果农民们认出了他的车,拖着被轧伤的脚,就跑了。
没有人报警。
这种事没人报警,警察也不可能知道。
只有当黑老大倒台之后,关于黑老大做的恶,才会浮出水面。
扫黑最重要的是要扫掉滋生黑社会的土壤。
当然,黑老大的成长,离不开黑警。
我们也采访了几个身在牢中的黑警。
他们都是位居高职的人。
一个个都非常擅长表达,对政策,对人情世故,那都是张口既来。
让我挺意外的是,很多黑警,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确是心怀理想,满身的热血,穿上这身警服的。
但是黑恶势力,总会挖到你的弱点。
尤其是能做到暗中控制一个县城的黑老大,那绝对不是靠着好勇斗狠,他花的最多的心血,其实是在观察你的弱点。
而且有些弱点,对老百姓而言,对屏幕前的你而言,你都觉得,这些不是事。
不就是个孩子上什么小学么?
屁大的事啊?
而且那种小县城,有啥好学校的?
但是你邻居的孩子上了啥国际小学,回来念叨几个英文,你孩子一直啥英文都不会,你老婆一顿对你的唠叨,你心底里就会有委屈。
毕竟,警察的收入就是这么低。
直到有一天,黑老大跟你说,他帮你已经把学费交了。
而且他也不需要你干什么。
你也就渐渐的宽慰了。
好吧。
反正其他人没准也收了。
我也就默默收下吧,这样我老婆也就不会唠叨我了。
又过了几天,黑老大过来求你帮个忙,有个小混混偷东西被抓了,能不能给放了。
你又觉得是个小事。
在还了上次的人情之后,他们总会让你欠下更多的“人情”。
直到,有一天,你会为了隐瞒自己犯下的错,犯下更多的错。
人就是这么一步步的,滚到了悬崖的边缘。
所以,不忘初衷是最难得的。
一名扫黑英雄跟我聊天的时候,反复的念叨一句话,做警察,得狠心。
爱情,友情,恩情,哪个都能要了你的命。
普通观众眼里,这是个破案片。
但在我眼里,它其实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展示的舞台。
破案只是一种类型片的手段,最后吸引住大家往下看的,其实是这些鲜活的,真实的人。
即便是黑警,心底里一直不为他自己的行为后悔吗?
不,他的后悔,远超大家的想象。
他自己不知道这是个末路么?
他知道,他每天都在祈祷着,早点结束这一切。
同样,黑老大们,也只是每天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么?
他们也有着复杂的一面。
故事中木匠的原型,他的床头永远摆放着一本书《省委书记》。
他是个初中文化的人,但是你听他聊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个文凭不高的人。
一问,人家是自学成才的。
他比大多数人都努力。
他心底里是有着燃烧的野心的。
刀疤的原型人物,有好几个。
其中一个,就喜欢看金庸小说。
他第一次打架坐牢,是被人欺负,他心底里最恨的就是欺负他的人。
但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欺负别人的人。
故事中刀疤其实是最多面的,他是一帮小弟的大哥,但却被刘震的一声怒吼吓得手直哆嗦。
他是靠收保护费发家的,成长为黑老大之后,最努力摆脱的就是收保护费的历史。
但是他无法阻止手下继续收保护费。
他想洗白上岸,让手下兄弟们都过上光明正大赚钱的生活。
但是他又很无奈,他自己只配打打杀杀。
他猜疑弟弟,又依赖弟弟。
他儿子也想成为他,但他教儿子最多的话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正经职业。
这些黑老大在被抓之前,在一帮小弟的鞍前马后的包围中,在跟领导上级的觥筹交错中,都以为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
当成为炮灰的时候,他们也就明白,自己一开始踏上的就是穷途末路。
我采访这些人的时候,他们也就三十多岁。
他们最多也就风光了十年。
然后后半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
其实我们搜集完素材之后,最麻烦的,还是怎么整理和串起来这些素材。
讲故事分两种办法。
比如我来描述一根萝卜,我可以从萝卜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萝卜尖。
这特别适合《浴血黑帮》那种情节的片子。
它的时间跨度很大。
它娓娓道来,把黑老大的成长,包括黑警的堕落史,都能讲清楚。
但它不是扫黑,它就是黑帮的史诗。
文陆阳出场最后一集,然后这片就可以结束了。
也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萝卜直接切开,夹起来一大块,让你直接看萝卜瓤,你感兴趣了,我再把萝卜慢慢拼一起,一点一点让你了解,知晓整个萝卜的全貌。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它是在扫黑的范围内,在讲故事。
但这就比较考验观众。
因为你猛的看了一块东西,它和你认知中的萝卜不是一个样子,所以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什么玩意?
尤其是在这个,抖音快手横行的时代,大家习惯了,只能保持十五秒的注意力。
我觉得不是萝卜,我就掀桌子,我就骂厨子。
对此,我也没啥办法来解决这个坑。
我只能说,我们这片,面对的还是稍微成熟一些的,有耐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
整个故事看完,大家再去看开头的第一幕的戏,就会完全看明白我们的呈现。
反正做这片挺不容易的。
有多么不容易,我回头再发我微博上。
这篇就专门写写剧作的问题就够了。
这片完成了很久,我有一天,陪我们娃,教他儿歌《孤勇者》,她听不懂所有的词的意思啊,我一句一句给他翻译成大白话。
翻译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这部片,翻译完了,我也满眼含泪。
仅以本片献给所有那些,在人生某一阶段的黑夜中,倔强独自前行的人。
黑夜总会来,也总会过去。
更一句:因为枪击就打1分的,不是坏就是蠢,麻烦留点饭给脑子吧。
………………………………第一集7分2-4 6.55 86-8 8.59-10 9.5精彩!
……………………第一集说实话,只能说一般,质感很好,所以我给了7分。
第二季文队登场,处理的很一般,我想给6分,但是看了后面的3-5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文队队武剑的态度是如此的怀疑,我决定给7.5。
看到第五集,终于主线浮现出来的线索越来越多。
看到6-10我只能说精彩极了!
罗元县,是个很奇葩的地方,地方公安局更奇葩,看第一集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这是一个被编剧写崩了的剧本,但随着剧集的深入,你才会真正明白“有果必有因”的道理。
🚩 袁刚:开篇仿佛是黑警的存在,而且是那种摆在台面上的黑警形象——限制武剑的行动部署、利用职权打压抓捕搬运村村民、对武剑提交的证人保护计划各种拖延。
袁刚的心理是扭曲的,搬运村断掉了他的职业理想,他不得不躲着同事来掩盖自己眼瞎的事实,他的职业生涯只剩下最后的半年时间,他对搬运村是有刻骨铭心的仇恨的,这种仇恨一方面来自身体的残疾,另一方面来自无法手刃罪恶的愤恨,所以他在搬运村的相关问题上歇斯底里的极端,他会想方设法抵制武剑对搬运村的宽容处理,其实这些都是他无处宣泄内心秘密的迁怒。
这就导致他和武剑之间奇葩的师兄弟关系,互相钳制,互怼,但一次次的争执摩擦却始终未伤筋动骨,职位还是那个职位,行动不配合但也绝对不下黑手,这或许就是袁刚在仇恨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挣扎,他明白武剑并不是罪恶的源头,但他就是无法面对武剑处处维护的那个令他自己万分痛恨的地方,所以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对武剑发泄情绪。
袁刚对武剑态度的缓和,其实是在他在文队面前摘下隐形眼镜之后,仿佛堵塞已久的堤坝终于找到了泄洪的渠道,文队知道了袁刚的秘密,也知道了袁刚的恒心,反而减轻了袁刚的心理负担。
自此,袁刚在与武剑的配合行动中心态平和了不少,师兄弟终于可以默契配合着破案了。
我喜欢抓捕刘局时的剧情设计,武剑没有追进公墓,是袁刚去的,武剑终究是个感性的人,袁刚还是会用自己的理性来约束感性,所以就算他千不愿万不愿逮捕自己的师父,但他还是去了,职业信仰终究高于一切。
🚩 武剑与孙磊:“小惠,快去找武剑”,这句台词加得很妙。
土龙最初的交代里并没有这句话,这句话也确实与案情无关,这是土龙在文队的逼问下不得不没话找话说出的内容,对其他人来说或许只是一句无关案情的废话,但在武剑这里却相当重要,也是剧中第一个让我感慨万千的镜头。
弥留之际的孙磊下意识地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最想保护的妻子,另一个是自己最信任的兄弟。
警与匪,武剑与孙磊站在黑白的两端,孙磊一直不肯说出真相,哪怕他知道自己的伪证不但骗不过武剑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麻烦,但他还是怀着抱歉的心态继续做了,即使如此,武剑还是他心中那个最值得托付与信任的人。
此时,我们再回顾武剑之前对孙磊对搬运村费尽心思的维护,才会发现武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武剑不是盲目的护短,他对孙磊的判断没有错,他一直以来所维护的并不是人情而是真相,这么多年了,作为从搬运村走到警队的第一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更要还搬运村出身一个公平公正。
🚩 刀疤与木匠:木匠是这个剧里第二个我特别喜欢的角色,这个角色台词很有魅力,演员演得也很有魅力。
木匠是个很有气质的人,甚至很难想象到他本人竟是一个学历不高的黑涩会老大。
我喜欢他堆石头这个举动,耐心、恒心、隐忍、细节,木匠他贪婪,但他绝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甚至不热衷于挣快钱。
木匠对事情看得很透彻,他很早就意识到洗白团队才能过上真正安稳的生活,他也明白自己只是“上面”的工具,“上面”才是吃肉,他们只是在啃骨头。
挥发集团能够一家独大至今,绝不是机缘巧合,这对兄弟是有着过人之处的。
林殊不是没有想过挑拨兄弟之间的关系,其实她很早之前就已经这样做了,只不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她从来不在刀疤面前正面诋毁木匠,她很隐晦的让刀疤明白木匠通过自己打探刀疤的消息,刀疤对木匠产生了猜忌,所以抢了木匠五百万,然而木匠忍了,这就是这对兄弟情最坚固的地方。
很早之前,木匠就以“残腿和拐杖”来暗示刀疤与林殊在他心中的位置,我一直以为这是木匠的一厢情愿,但直至22集,我才明白这对儿兄弟之间是很粗很粗的双箭头,一个小小的林殊只是蚍蜉撼树罢了。
林殊最成功的挑唆就是照片这件事,刀疤一气之下打了木匠,但消气之后他又复查了一切,说明他终究还是相信弟弟更多一些。
“刀疤的豪爽”与“木匠的隐忍”才是这对儿兄弟始终不会大动干戈的关键:刀疤的冲动来得快去得也快,木匠虽然不满,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但还是跟在后面默默收拾烂摊子;刀疤知道木匠有很多事情瞒着自己,但他从来不闻不问,木匠让他帮什么忙他都鼎力相助。
“大难临头各自飞”,刀疤与木匠之间永远不存在这种想法,木匠再隐忍但在刀疤生命受到威胁之时坚决顶撞“上面”,木匠知道自己走不了了,给刀疤留好了后路,但刀疤却坚持要替木匠顶下一切,因为那句由衷的“你比我聪明”。
有时我不仅感慨,这对儿兄弟真是投错了胎,选错了路,如果把刀疤的真性情与木匠的才干用于正途,他们真的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 文队与木匠:文队是我在这个剧中最喜欢的角色,也只有他才能推倒木匠,因为他的办案手法足够“诡”,木匠看不到他的底牌,也就看不到他的弱点,所以才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武剑与文队有一段对话,武剑让文队抓刀疤,说文队审讯厉害,好好问问,文队却回怼“你不是很能打吗,严刑逼供一下”,其实文队这句话就是在诡辩,武剑的话只能说是建议效果不佳,但还是符合警队的规定的,文队这句话纯属抬杠。
这只是对话中的一个小细节,说明文队在有些时候不是很讲理的,擅长以毒攻毒。
从文队来到罗元县开始讲起,先说说他栽赃武剑这件事。
文队为什么栽赃武剑,是因为他已经猜到了挥发集团上面一定有巨大的保护伞,所以对这里的谁都不相信,但是,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一个可靠的队友展开行动,所以武剑就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对象。
为什么文队迅速选择武剑呢,因为他要验证武剑的直率到底是“人设”还是“人性”很简单,真正无辜的人被栽赃了不会乱咬人,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尽快找个替罪羊,这就是文队考验武剑是否清白的依据。
之后他故意让武剑去找箱子,就是让武剑看到里面的钱,就是想通过武剑对他疑似受贿的反应来推断武剑的立场,倘若武剑对自己没有任何防备反而才是不正常的。
直到他确认了武剑确实可靠后,才跟他共享了第二颗子弹的秘密,这个时候观众才会后知后觉的发现当初武剑怼那个物证科的同事“不会说谎”这句台词一点也不多余。
接着我们说说文队与木匠的对手戏。
文队自从收到一箱子钱后,就没有拒绝与木匠套近乎,也正是因为他故意不与木匠撕破脸,所以他才有理由进出赌场,接触与木匠走得近的人,甚至提出通过木匠与“上面”接触。
皮笑肉不笑的交易,木匠也知道文队根本就不是真心实意的同路人,但又甩不掉文队,只能继续装糊涂地把戏演下去,这就是文队以毒攻毒的高明之处,就算木匠下套举报,文队那边早就打好了报告,所以木匠的举报也就都不了了之了。
什么高尔夫的球杆,文队的“入门”“同门”,木匠在文队离开后咒骂“没门”,这二位的台词总是一语双关,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此处就看出了编剧的文采底蕴。
文队与木匠是剧里的对照组,他们都是擅长捕捉细节利用人性弱点的人,只不过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土龙周原被问了很久都没有撂,但因为徒弟注射器里的东西就直接泪崩了,文队质问他有没有看过徒弟临死前的表情,论诛心,文队真的不输木匠,他在最恰当的时机放大了老周的愧疚心理,也是他问询最厉害的地方。
🚩 刘局:第一集的时候,你会觉得罗元县警局特别奇葩,局长的两个徒弟整天内斗,执行个任务鸡飞狗跳互相指责甩锅。
其实在刘局落马后,再回想起警局的事,似乎就不难理解了,这种不和与矛盾其实就是刘局想要的啊,警局里鸡飞狗跳,才会转移注意力嘛,才不会有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的行踪,并不是刘局不能够化解两个徒弟之间的矛盾,分明是他不想解决呢。
【刘局分析未完,等下周最后两集大结局播出之后再更。
】
这部电视不长,一个周末就看完了,挺好,超过30集的电视剧就有些冗长了,但是结尾好像有些仓促,有些地方嘴型也对不上,影响观看体验。
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大家从最开始,都是有原则性的好警察👮♀️,但是大家也都是普通人,会遇到孩子升学困难,结婚彩礼不够,孩子生大病急需花钱的情况。
从某种方面来说,警察也只是一份职业而已,每月所拿工资不会太多,当有了这些需要的时候,手里的权就被人盯上了,就变成了黑帮眼里的弱点。
他们蛰伏在暗处,观察👀着你,一开始不求回报地帮你解决问题,你忐忑地收了,心里想着以后还回去。
某天他会请你帮一个小忙,你出于还人情帮了……后来也许是害怕被揭穿受贿的恐惧,或者对于金钱的贪婪,助纣为虐的恶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远,没法回头了。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帮了一个小忙而已,但是是大家所有人的恶行和无动于衷,助长了黑暗的势力,致使局面到了更加严峻的地步。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恶人,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被腐蚀掉的。
应该感谢对正义有执着的人,警惕自己不被腐蚀掉。
看了3集,我觉得在收我智商税,子弹在局里丢了,监控删除了,医院做手术记录没了,只找做手术的医生,护士好几个推进手术室的不找,没有交代,直接略过,剧集介绍写着悬疑,烧脑,真烧脑啊,编剧烧坏了可能,老戏骨看本子就接了,真草率啊,为了敷衍而拍出的剧,我还会继续看下去,我想看看后面还有什么奇葩的剧情,真的好奇,看就欧豪,李景春,我选择看的,欧豪的戏很不错,李景春更不用说了,但是这剧本接的,真心的无语了
作恶,不会受到惩罚,反而还有好处,为什么不作恶呢?
”《对决》通过一个小县城打黑除恶、打伞破网的全过程再一次证明一个真理: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事出反常必有妖,“搬运村”村霸横行、暴力殴打拆迁人员,甚至还搞出“枪击副市长”的怪事,想想都不可思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荒谬的无法无天是日积月累的不公不正的集中体现。
“刀疤”陈锦辉故意杀人却没得到应有的惩罚,三年刑期之后风光无限,居然还成了一些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这种黑恶势力越来越强大,甚至肆无忌惮地草菅人命。
黑恶之所以可以形成势力,必定有滋生这种势力的“黑恶土壤”,“木匠”陈锦发正是这种“黑恶土壤”的代言人。
有这么一个细节:红灯亮起,一辆警车停在斑马线前,陈锦发的车在后面按了按喇叭,警车居然主动让道,陈锦发的车大摇大摆的闯着红灯……凡事都可以找“上面的人”,从黑警“土龙”老周到公安局长刘建军,再到朱副市长,总觉得这些“伞”还没有完全打完,不知道《对决》是不是为了续集留有余地。
正是这些保护伞的存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黑恶势力保护网,在这个网内,犯罪的可以逍遥法外,受害者惶恐度日。
文陆阳说:“可怕的不是恶人作恶,是好人放弃了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尊严,在黑暗中待久了,就习惯用更黑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孙磊、林殊、毛毛、老七、海盗、李老板,甚至公安局长刘建军,他们都是受害者,却没有一人选择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他们在黑暗中待久了,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纵使黑恶势力只手遮天,但沉着冷静的文陆阳、嫉恶如仇的武剑始终坚持在“扫黑除恶”第一线,同时配合中央督导组“打伞破网”。
还有差点被误解成“黑警”的刑警队长袁刚,以及实习女刑警伊然,是他们齐心协力消灭这帮黑色势力及其保护伞,守护着公平正义。
《对决》中陈氏兄弟及其“上面的人”极其嚣张,无恶不作,唯一的缺憾是他们的覆灭不够“暴力”、不够解气,也许这正是《对决》“以柔克刚”式地扫黑除恶。
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为了题材噱头真是脸都不要了。
但凡现在是个接触过刑侦工作的人都清楚扫黑除恶在国内现实中基本的等于扫黄,大数额赌博都少见,而且这也是治安管理的范畴不是刑侦。。
国内现在还哪儿来的大规模有组织刑事犯罪?
腐败金融诈骗有经侦有纪委贩毒有缉毒反毒专项,但凡沾点持械耍大刀的暴力犯罪还有反恐部门,刑警现在除了处理一些极少数的个体极端杀人案件,还有什么大案要案?
再说国内环境铁板一块满街的摄像头监控人员密集还能有什么破不了的案抓不住的人,非要硬学国外剧集创作什么变态杀人黑帮火并悬案疑案,也拜托低头看看现实中实际环境。
胡编烂造就算娱乐性就算创新?
你跟我说在这种创作大前提下,细节怎么可能考究,人物动机怎么可能合理,又凭什么让观众能产生共鸣。。
糊弄妇女儿童呢?
一上来看个前几集没看后面就各种挑刺办案,是以为都会实事求是办吗?
有些人的评论甚至还上升到剧里抹black干部,怎么保证所有都是白的?
去年的ji检委新闻,内部处分了17万人,只有2万人主动投案,剩下全是被动查出来的,这群害群之马还只是被发现的。
一个县有多少jc?
剧里背景是全省治安最差垫底的地方,地头蛇高于顶,而且说不定都是美化了后,全black都有可能。
多少年前的真实事件🔥那事不知道吗?
以为在文队来之前县局里人都看不出破绽吗?
肯定有能看出来的,但都不是傻子,普通人能看出来专业人士看不出来?
剧里有些人本来就是要睁眼说瞎话选择性执法。
你不能以正常地方治安的思维考虑。
比如剧里文队询问六六案,回答因为舆论,这案子就不是正常流程结案的。
实在看不下去有些无脑发言了,刑侦悬疑剧,一两集就让观众把所有背后的人都猜出来,那还拍什么?
又不是所有观众都认为剧很好看,一部剧肯定会有瑕疵,不可能完全的逻辑严谨,也都认为前两集拍的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框架是在的,而不是被踩的一文不值。
还差4集,感觉更加扑朔迷离了,是要出续集的节奏吗?
林殊的背景出来了,地质学家的未婚妻,来复仇的,当年地质学家死的时候应该就和刘局联系上了,绸缪多年,想把陈氏兄弟一网打尽。
本来以为刘副局长是只小老虎,抓了就结束了,没想到副局长这只小老虎可能又会变回猫(黑猫还是白猫),而且明说了还有大老虎,不是一只是一群,看到目前是今年上半年最佳了,希望不要和重生之门一样草草收尾,情愿出续集也不要虎头蛇尾,剧情挺住啊✊✊✊
内容太多漏洞,不明白这部剧怎么这么火?
刑侦连现场都勘探不明白?
枪击现场消失的子弹基层查不到我理解,路边油桶你都勘探不到,拿观众当傻子呢?
啥事非得文队亲自去?
强行把观众对内鬼的怀疑往刑侦队长身上引,犯罪嫌疑人多次逃跑,证人多次被坏人拐走,犯罪嫌疑人为了见受伤的警察就去袭警??????
每次只要和医院沾边的剧情就得强行加剧情?
不吹不黑相比《扫黑风暴》《巡回检察官》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按10分制的话,7分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