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CIA光碟离奇失窃案(港),即刻毁灭(台)

主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布拉德·皮特,J·K·西蒙斯,凯文·苏斯曼,大卫·拉斯彻,理查德·詹金斯,伊丽莎白·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阅后即焚》剧照

阅后即焚 剧照 NO.1阅后即焚 剧照 NO.2阅后即焚 剧照 NO.3阅后即焚 剧照 NO.4阅后即焚 剧照 NO.5阅后即焚 剧照 NO.6阅后即焚 剧照 NO.13阅后即焚 剧照 NO.14阅后即焚 剧照 NO.15阅后即焚 剧照 NO.16阅后即焚 剧照 NO.17阅后即焚 剧照 NO.18阅后即焚 剧照 NO.19阅后即焚 剧照 NO.20

《阅后即焚》剧情介绍

阅后即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曾于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CIA的资深分析员,因酗酒问题被开除。沮丧的Osbourne回到家中又不被老婆重视。他妻子Katie(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个冷冰冰的职业医生,与财政部的Harry(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偷情,在船上共度春光。Osbourne赌咒写一本自传来透露CIA的高极机密,却被一心想跟自己离婚的Katie错拿去记录调查自己的财政报告,后又不慎落在了健身房。被傻里傻气的健身房女员工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和稍有点二百五的健身教练Chad(布拉德·皮特 Brad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捕狼行动昔日英雄不做有钱人血浓于水你是最美集体追杀恐怖地窖抬头有星光邪灵女巫感谢生命中有个你小扒手道奇第一季力王之黑色擂台爱在圣卢西亚漫影寻踪情定凌云山奇异恐惧乌云遇皎月神警郝万忠除恶:飞车党暹罗决:九神战甲沙漠大冒险全境封锁浓情酒乡今夜林中无人入睡2库鲁普少女总裁变种DNA3猎物清算叛逆女流

《阅后即焚》长篇影评

 1 ) 简直是一部二百五的群戏!

《阅后即焚》。

8分。

伊桑·科恩、乔尔·科恩编剧、导演,乔治·克鲁尼、约翰·马尔科维奇、布拉德·皮特、蒂尔达·斯文顿主演作品。

这么有趣的片子简直太值得分享了,而且“阅后即焚”这四个字真是非常好,值得玩味。

故事改编自CIA局长亲笔写的小说,其真实性更加有意思。

奥斯本作为CIA资深分析员突然因为酗酒被开除了,于是他计划回家写点回忆录记录下当年他在局里干的那些勾当。

他的妻子凯蒂可不是省油的灯,一方面忙着和财政部的哈利偷情,一方面错拿了奥斯本的光盘还遗失在健身房。

健身房里的二百五琳达虽然身拥众多情人但依然热衷于美容整容手术,正为手术费发愁,就想着拿这个光盘敲诈下,这一想法与她的二百五情人查德不谋而合。

两人计划动手敲诈奥斯本,不成的话就送去鹅毛子大使馆。

这真是一部二百五的群戏,非常精彩,极其有趣。

一个网友的提问引发了尴尬,琳达这个丑女人同时拥有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两大情人,她为何还要去整容?

 2 ) 冷战记忆与黑色荒谬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序列中,《阅后即焚》算的上一部商业成绩非常靓丽的电影,影片还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却算不上优异,全球最著名的评分网站IMDB给出了7分,国内的豆瓣网同样也给出了7分。

美国著名的影评人打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价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毁誉参半。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直指众明星的表演犹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乐叫人无法忍受。

《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没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说什么,等弄明白情节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把电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乐很多。

《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David Denby)觉得开场一些场景还挺逗乐,但之后的一些绝望情节冻结住了这种感受,登比还批评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无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恶之人并未得到惩罚,“即便是黑色喜剧,创作者也应该表达出爱意,《阅后即焚》展现出来的虚假残忍表达的是一种终极的厌世。

”麦卡锡和科利斯的评论,无聊到我已经懒地驳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报的大众庸俗艺术观驳斥起来似乎也有小题大做的意味。

相比较而言,来自学院(纽约大学)的学者埃曼努尔·利维(Emanuel Levy)对科恩的批评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聪明人,只是对电影懂得太多,对真实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一类美国导演,明尼苏达州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熏陶出来的古怪品味,与我的审美有一定距离。

兄弟二人的作品钟情于特定的人文地域,这包括了《血迷宫》中的德州、《谋杀绿脚趾》中的洛杉矶、《冰血暴》中的明尼苏达、《逃狱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乡民谣》中的纽约,继而在这特定地域中虚构化一个黑色喜剧犯罪故事。

有些作品显得为了黑色而黑色,过犹不及,有时候二人还会展现过于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开小圈子内部才可意会的玩笑。

《冰血暴》甚至算是公开嘲笑大众品味、颠覆主流趣味了。

《阅后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浓度黑色喜剧间谍电影,影片的片名是间谍术语,但充满反讽色彩,文本实际意义是阅后不需要即焚,因为一切皆荒谬无价值。

科恩兄弟在类型化作业的前提下,对历史与现实展开的激烈、有效、惊悚的批判。

在叙事维度层面,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使用视点游戏,最早的《血迷宫》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种视点游戏的要义,是观众的视点大于角色的视点,换句话说,角色因为主观的盲点产生误判,观众早已知晓,旁观者清,拉开的距离便会形成反讽效果。

《阅后即焚》依然使用了这一招,只是这一次,牵连的人物要比《血迷宫》复杂很多。

影片主要的三组人物如下(为方便读者理解,全部用演员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乔治·克鲁尼-伊丽莎白·马弗尔布拉德·皮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算上登比提到的无辜者、健身房经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个人。

这七个人,马尔科维奇砍死理查后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为误认。

克鲁尼射杀皮特后逃亡委内瑞拉,是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擦枪走火。

一切都是因为偶然事件。

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张记录了马尔科维奇所谓机密档案的CD。

这是撬动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缘起,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

《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为了黑色而黑色的电影。

影片中的荒谬、无聊、无意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巨大的历史幽灵:冷战。

正如马尔科维奇主动辞职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冷战结束,今非昔比,没有任务,只有官僚主义。

冷战的结束了终结了间谍世界的意义之网。

于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战争与冷战绝不可同日而语。

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道德、审美的全方位的对抗,反恐战争只是纯军事意义上的对抗,意义的世界消失殆尽。

这其实是007系列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作为冷战产物的007,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资本化、去政治化、意义尽失的时代,角色魅力自然消减泰半。

《谍影重重》中的简森·伯恩真正要对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与《无间道》联系到一起,渴望被承认的身份政治成为了新世纪间谍电影的主题。

除了时代政治的缘由之外,科恩兄弟对于意义世界的探寻可能也与兄弟二人中的伊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痴迷有关(伊桑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的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维氏哲学的精华在于划定日常语言哲学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所谓语言决定了人类想象、思考世界的方式。

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对于台词和文本组织极为着迷的原因。

据媒体相关报道,科恩兄弟在拍摄现场对于演员的台词讲述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单词发音不准确就要重来。

《阅后即焚》充斥了不少会给人产生误会的台词,开场部分克鲁尼在吃山羊奶酪的问题上便犯了错误。

麦克多蒙德打的语音电话,因为语言歧义产生的沟通障碍,令人啼笑皆非。

克鲁尼要求斯文顿坐车后面的沟通失效(斯文顿理解成做爱时的后入姿势),亦令人莞尔。

在《阅后即焚》中,马尔科维奇依然沉醉于冷战的辉煌岁月中,他视冷战年代的偶像人物、有着“遏制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为偶像。

他不甘心在国务院做官僚,辞职在家写回忆录,真相却是回忆录中的冷战往事,对今日的俄罗斯大使馆而言半文不值。

克鲁尼的荒谬不遑多让。

他本是财政部的官员,却冒充联邦法院执行官,始终等待用枪的机会,最终却擦枪走火击毙皮特,酿成大祸。

他还不断被人跟踪,最终的真相与间谍无关,不过是欲离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俩。

当发现麦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击毙的皮特之后,克鲁尼精神崩溃,沦为彻底的被迫害狂,视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间谍。

实际上,冷战的记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就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健身教练皮特,也有冷战记忆,会认为“我们称贝尔格莱德的局长为斯洛伐克屠夫”这样的信息会被当下的俄罗斯政府所用。

对于CIA而言,在这期光盘事件中,最终需要存档的最高机密居然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之事。

更进一步说,由我们这些银幕之外的局外人,看这些银幕内的这些局内人,这些受限于主观视点局限而蒙在鼓里的主体,何尝不是为历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开始筹备、拍摄《阅后即焚》,这正是美国政治两党轮替的大选之年,奥巴马团队当时提出了“改变”(change)的口号,希望重建美国。

科恩兄弟用极致的荒诞、荒谬回应历史幽灵,当然也是在回应整个时代的变革。

科恩兄弟的喜剧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对类型片窠臼的嘲弄、戏谑、颠覆的基础之上。

二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后即焚》是我们自己版本的没有爆炸场景的《谍影重重》”。

作为一部间谍电影,或者说与间谍行为有关的电影,影片在角色设置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点,便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

过往的间谍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当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

《阅后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个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剧收尾,三位女性都是胜利者。

蒂尔达•斯文顿的意志非常强势,一直想找借口与马尔科维奇离异,而光盘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盗取丈夫材料所致。

双重镜像强化了斯文顿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对于马尔科维奇的胜势

背后的两座佛教主题的人物像,强调了斯文顿对于命运的掌控感,毕竟是她引发了光盘事件 克鲁尼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妻子离异,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两性婚姻中,克鲁尼才是被操控者。

在《冰血暴》中已经演过一回女英雄的麦克多蒙德,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诈了CIA,赢得了美容手术的资金。

实际上,克鲁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鲁尼称这是自己与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部电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这政治正确挂帅的时代,影片获得的口碑待遇也许会决然不同。

科恩兄弟对大众类型片的嘲讽有些细节还非常赤裸裸,麦克多蒙德前后两次与人约会看电影,看的都是浪漫爱情片《Coming Up Daisy》,虽然这实际上是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但一闪而过的情节一看就是甜腻型,科恩兄弟还故意让麦克多蒙德和克鲁尼发出白痴般的笑声,借此嘲讽乐此不疲观看这类电影的流俗观众。

《阅后即焚》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里市,但实际上影片全程在纽约拍摄,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地域感是不强烈的。

这是科恩电影比较罕见的例外。

但也是因为影片与冷战、与间谍有关的主题,绝非美国某块地域的特产,而是跨越性的时空。

《阅后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是凝结了荒谬历史的高级反讽喜剧,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时代的严肃思考,这是一部水准与《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脍炙人口电影相当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恩电影。

 3 ) 你不想要的事实

我看过科恩兄弟的几部片子,观后都是让我苦笑或者哼的一笑。

阅后即焚也是这样。

影片开始,从太空不断放大的视角,让观众如上帝一般进入,作为整件事的见证人。

故事从失业,偷情到高密,枪杀,最后一团乱麻却不了了之。

每个人的视野在观众面前都是如此狭窄,随机事件的一点点变化都改变着结局。

但终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没有所谓的命运和因果,他们都是混沌中搅动的一员。

摆脱和挣扎都是在推动事情的发展,如果大家都能停下来想一想,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好比运转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你存在,所以你运转。

故事里几乎每个人都被线连在一起,一旦有外人介入,他就会承担这系统的巨大压力。

健身房老板就是这个外人。

影片结尾似乎只有中情局大头和小上司总揽全局,并把它写入了报告,但谁有知道墙上的木质国徽里又藏了什么呢?

最后镜头又缩回了太空,仿佛上帝在说:“真TMD乱,等续集吧!

”片中几处细节很有意思:1.克鲁尼妻子和情人私下互骂为冷酷且傲慢的婊子,表达上一字不差。

2.克鲁尼坐情人的汽车5.2公里后下车,跑步回家,俨然把锻炼当负担。

3.中情局大头办公室里的木质国徽和俄国大使馆里的美国线人。

4.两个健身房员工私闯民宅的下场。

喜欢这种需要仔细挖掘小彩蛋的影片,如果你出去撒泡尿没按暂停,那你可能就错过了不止几句对话和过场,而是很多很多。

 4 ) 领取圣餐的孩子

朱天心在《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的开头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只需看一眼,便知道这将是未来岁月的所有支撑。

有些电影,只才看一遍,便知道这将是悲剧生活的部分填充。

《阅后即焚》就是之一。

坐620回学校一路上都带着优雅的微笑,然后一个老人上来摸着我前面人的鬓角说:呀,是姑娘还是小伙子啊。

那个小青年很尴尬地笑笑:是小伙子。

在中科院南门停站的时候,上来一个留着迪克牛仔发型从后面看很女士的男士,想看到他前面什么样子,使劲扭头终于看到:天啊,老男孩里面被剪坏了刘海儿的真人版。

颠簸到了学校,饿了,一路小跑到煎饼王子家,他说:“见过没有尾巴的猫吗?

”以为听错了,“额,没有吧。

”真好玩儿,煎饼王子麻利地摊上饼打上蛋放上薄脆夹上菜拦腰斩断煎饼说:“齐活儿!

”顺手指着我旁边坐着的一只猫说:“看!

”那只猫下意识的转过身去,它果然没有尾巴。

大笑,于是往三号楼跑,迎面走来一个男生,我还在笑,他犹豫着地多看了几眼,干巴巴地说:嗨!

我说:不好意思,我不认识你。

然后跑进电梯。

和一个学汽车制造搞摄影电影的,一个学电影搞后现代的,一个学中文搞哲学的,三个文艺男青年去看电影,真的让人很有压力,可如果看的是《阅后即焚》,哈哈,那就是我让他们有压力了。

就在昨天我还在苦苦纠结自己意义的时候,突然生活以极大的意义刺激了我的兴趣。

那就是巧合。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张光盘引发的血案,当然更可以说一群傻蛋自以为聪明地做愚蠢至极的事,或者你可以大笑到抽筋腿软然后摆摆手想起了《两杆大烟枪》,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通透可以笑到肆无忌惮。

你无法预料你的生活是不是在别人眼中也是如此可笑,或者生活中诸多的偶然可能就造就了一个极悲或极喜的必然,反正看完了回来的路上,突然觉得我在笑那看着我笑的人会不会也在笑,他或她说不定在想:这个傻子傻笑什么呢。

然后就也笑了起来。

但是科恩兄弟对人性的刻画还是很精准的,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也极有个性还不啰嗦。

如果结局注定是这样,作为被看的悲剧存在,我宁愿一直傻笑着走过去。

南瓜姐姐的名言是:老娘就是流氓了,有本事你也装一个流氓我看看。

西川有一句诗特别适合做结尾: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屏住了呼吸。

 5 ) 某些时刻总归是真挚的

这部片子里每一个人都不可救药。

Harry (乔治克鲁尼)对妻子不忠,倒不是感情不好,他就是这样的人,他沉迷于欺骗,对任何一名女性都假惺惺,能虚伪地吐出“我爱你”。

Osbourne (约翰·马尔科维奇 )是个傲慢的混蛋,从他第一幕被开除的场景就能看出来。

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聪明人,其他人都是蠢货(moron),所以他觉得自己被开除肯定不是因为自己酗酒而是政治迫害。

Chad(布拉德皮特)太蠢,这倒罢了,偏偏还爱做白日梦。

显然健身教练的工作太无趣,他要找点刺激,却不知道无论胆量还是智慧,他都不是那块料。

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其实不傻,只是她想要的生活和自己有的生活差得有点太大,所以她才如此执着于整形手术,真希望能从此改头换面,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容易事?

Katie(蒂尔达·斯文顿)冷酷无情,她视自己的丈夫为狗屎,离婚争财产这事做的心狠手辣,身为儿童医生显然讨厌小孩,也不见得对 Harry 有多温情。

这些不可救药地人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忙忙碌碌地追寻它们,结果两手空空,不仅如此,有的连小命也丢了。

即便 Linda 是里面唯一一个达成目的的人——做整容手术——她也不太可能找到一个不 loser 的男性。

很可怜吧。

可是想想,大部分人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吗?

你现在做的事,真是你想要的?

还是你以为你想要的?

我们自己永远看不清。

就像 Harry 以为自己是那个在外面逍遥的人,没想到自己也是被骗的那个。

多少现实中的恋情都上演类似的故事。

好在即便如此,还有一些动人的时刻。

即便 Harry 这样的大骗子,也费了心思给妻子做一个鸡吧摇椅,当他得知妻子出轨要离婚后拿斧子砸烂鸡吧摇椅的场景是这部影片里最动人的时刻。

很悲伤,同时又很可笑,但总归是真挚的,某些时刻。

 6 ) 科恩兄弟

如果不是因为科恩兄弟的名头,不喜欢他们黑色电影的风格,我肯定不会轻易地走入这部电影。

这种社会讽喻的类型就未免有点小儿科了。

坦白说,谁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承受压力,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方式减压。

问题是减压的方式如果太过夸张,很可能不是搞笑,而是哗众取宠。

这一部的节奏快了不少,对白也比较多,但仍然是多线合一的复杂叙事和荒诞却真实的剧情设计。

比较不同的是少了那份含蓄隐忍的内里,转向比较外放的戏谑。

没被列进科恩兄弟的主要作品名单,可能跟类似好莱坞特工片的质感有关。

但人家只是为了要讽刺好莱坞呀,你们不觉得这电影连音乐都那么黑色幽默吗?

 7 ) 阅后即焚,笑完走人

没采访过科恩兄弟,但我猜这神经质的片名可以顺便给观众提个醒:看过笑过就算了,管他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就要伤感了,如果是假的,你就被忽悠了。

结果,大家在电影放完的时候,跟片子里的人一样大叫:WHAT THE F-U-C-K?(这都TMD什么玩意儿)都被忽悠了。

多好玩。

有时候我还真的相信幽默的风格什么的是有国界的,刚看完这部的时候有点儿找不着北:就这么完了?

后来的几天,越想这部越觉得好笑。

上网看小资横行的豆瓣,果然也是骂声一片。

恶趣味,冷笑话,无厘头,神经质,这样的词,听起来抽象,放这部电影里就相当具体了。

我讨厌恶搞片,觉得太低俗(不过年初的严打活动过后,低俗这个词已经很有喜感了),这部虽然搞,但不恶,相反蛮有趣。

3700万美圆的小成本制作,牛B轰轰的大导演,一水的好莱坞一线明星,如果较真起来,制作费还不够付那几个腕儿的片酬。

这票人明摆着就是在玩儿。

拍片的人都这么放松了,看片的人就不能放松点儿看?

科恩兄弟有创意。

值得表扬。

比那些装B的电影强多了。

这片类似杜琪峰去年拍的文雀,是个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品。

如果说杜琪峰那部是雅趣,那么科恩兄弟的这部就是恶趣味。

不少细节都很有意思,比如片头的定位系统,片头字幕上边一行英语下边一行俄语,明白着是情报光盘的很正经的主题;乔治克鲁尼在地下室做个色情的手工,镜头却在搞神秘兮兮的阴谋论;国务院,国家安全局,政府部门,CIA,FBI,听起来都很派头的名词,可是里面的人物还挺白痴。

就像乔治克鲁尼说的,这片里的人就是一个比一个傻。

—— 一堆大牌争着当白痴,这个就已经很好笑了。

哈哈哈哈;搞情报的,到头来却轻易被自己要离婚的妻子算计;电影海报俨然一副间谍大片的派头,电影配乐也是,一惊一乍,老婆准备离婚,派私家侦探跟踪老公,还用上了动作片里常用的管弦乐和交响,煞有其事。

其实仔细想想,还有点星爷的无厘头的味道。

  前几年看过一部彭浩翔的《大丈夫》,老婆抓老公偷情,拍得跟个警匪片似的,也很搞。

还有一部奥利弗斯通的《不准调头》(U-TURN),里面的西恩潘简直就是倒霉到喝凉水都噻牙。

虽然我不推崇“幸灾乐祸”这样不厚道的小人心态,就像我不怎么待见韩国那部红透半边天的《倒霉熊》——看一个傻乎乎的人一路上衰到近乎崩溃,并以此为乐,我是怎么笑怎么不舒服。

但这部《阅后即焚》实在是很傻很搞很突然,那套道德的玩意儿在这里压根用不上,等到你反应过来想批判还是骂娘的时候,电影已经结束了。

没有教化,没有媚俗,没有鲜艳的PS后的颜色,没有故作深沉,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叙事,没有小资文艺腔,没有好莱坞惯用的俗套伎俩,这样的电影太稀有了。

就像国内好不容易出了个宁浩,再来几部疯狂的自行车也不嫌多。

一直做聪明人,早晚吃亏,偶尔被人家耍耍,认认输,也是种生活情趣。

科恩兄弟拿中情局开涮,电影拿我们开涮,偶尔这样互相涮两下,感觉还蛮好

 8 ) 太棒了~

只能说太棒了~貌似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是由这样的弱智和偏执狂们组成的,貌似全世界的官僚们和统治者们都是这样的250加白痴们组成的,貌似我们以及我们的生活,也是处处充满了loser和变态以及色情狂~呵呵,事实呢?

当两位米国公民手持一张cd大摇大摆走进俄罗斯驻美大使馆要求贩卖情报的时候……真是太牛X的想象力了……接待官员还问,这个光盘是pc还是mac的?

……感谢科恩兄弟把这样一个好的本子拍成了电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另,小布同志演起白痴型或者精神病型还真是透着喜庆和找人喜欢,95年的十二猴子,99年的搏击俱乐部…… 即便是我从没看上的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这里也是拳拳到位。

 9 ) 阅后即焚 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是2008年美国喜剧,由伊桑·科恩]导演,布拉德·皮特主演。

电影讲述的是一名特工卷进敲诈事件的故事。

影片根据曾任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阅后即焚》是由世界著名导演组合科恩兄弟执导的一部黑色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中情局特工奥斯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因为酗酒被开除,为了报复他开始撰写丑事回忆录。

早就想跟他离婚的老婆卡蒂(蒂尔达·斯文顿饰)因为律师事务所的财务调查,女秘书不小心将财务调查光盘落在了健身房里。

傻头傻脑的健身教练查德(布拉德·皮特饰)与健身房雇员琳达(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捡到了光盘,并想借此敲诈奥斯本。

与此同时,和奥斯本老婆卡蒂有婚外情的联邦探员哈里(乔治·克鲁尼饰),一向喜欢拈花惹草,因为他在一个交友网站上认识了健身房雇员琳达,于是也卷进了这场敲诈事件。

几个人围绕着这张光盘展开了一番复杂的纠缠。

电影不长,步步紧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备忘录般点到即止,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看似单薄,在印象里却很丰满。

几个也许称不上小人物的小人物,一出称不上喜剧的闹剧,或可以称作严肃的喜剧、戏谑的悲剧。

生命终结的如此戏剧化,仿若Game Over,让观众不自觉地幻想可以重来一次。

当Pitt扮演的白痴被一枪击毙,我就以为是导演的一个玩笑,兴许可以退回重来,但它毕竟不是《疾走罗拉》,这一点上,更接近于《低俗小说》,出人意料的死亡,死的莫名其妙,死的一文不值,令人捧腹,又令人感慨。

剧情因此衍生出更多的荒唐,而伴随荒唐,反衬出的是人世悲凉——自以为光鲜的,却是被算计的最惨的一个。

我最爱的Brad Pitt,在本片中的表现令人惊喜,带给我许多大笑的桥段。

甚至在他被爆头、George Clooney检查他身份的时候,我还能暂时忘记帅哥阵亡的痛,没心没肺地大笑不已。

 10 ) 《阅后即焚》信息时代的欲望与恐慌

  前两天看新闻,垄断市场价格的奶粉巨头们在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提醒,为防止信息外泄,最好以口头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不要留下文字证据。

这些邮件也随即被删除,但在相关调查中,邮件又被技术人员恢复了数据,并成为巨头们垄断市场的有力罪证。

  为湮灭证据而删除信息,信息复又被恢复成为证据。

这一事件本身带有强烈的黑色幽默效果,让人想笑,却又让人不寒而栗。

膨胀的信息时代,保留隐私,几成奢望。

  可《阅后即焚》提供的,却是另一种思路,信息看似愈加透明,实际却如镜花水月。

真相只有一个,而置身其中的人却无不怀抱欲望或恐慌,倾注一己之力将信息拉向有利于自己的一边,最终将信息扯成一团模糊难辨的实物,最终走向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阅后即焚》中科恩兄弟一如既往地玩弄着多头并进的叙事方式,揪起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线头,最终导向同一个颠覆众人命运的开关。

一个因酗酒而被辞退的CIA探员写了一些自己的人生回忆录,却被意欲离婚的老婆当做财务信息复刻在了光盘上。

其实这本来也没什么,探员负责的也不过是三级机密,根本没人感兴趣。

而光盘丢失后,被健身房的一对男女捡到,误以为是高度机密,一场有些愚蠢的敲诈就成了将事件搞得错综复杂的导火索。

随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看似相当偶然,但又充满了必然性,每个角色的最终命运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是谓性格决定命运。

  一篇单纯的回忆录,到了各怀鬼胎的人手中,就能发酵成了几乎影响国际关系的惊天阴谋,到最后连CIA局长也只能用Jesus Fucking Christ来总结,的确算的上是荒诞至极。

作为冷眼旁观者的观众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如果你也置身其中,还能如此冷静么?

或者你会像Linda和Chad那样意图借此大赚一笔,或者会像Harry那样被牵涉其中疑神疑鬼,做的最好的恐怕也是像健身房店主那样吓得躲到门后,免得惹火烧身,可一心不想惹火的店主却死得最惨。

一旦某一事物与自己有所关联,不可避免地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打量或思考,或欣喜,或渴望,或恐惧。

事物的本质还是那样,表象在人眼中却已经扭曲。

能摒弃内心欲望,直透事物本质的,那就是佛了,万法空相的境界一般人可达不到。

  既然人容易受诱惑而扭曲了对事物的看法,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下,很难说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真相。

一则简简单单的新闻,就像探员的回忆录一样,平淡无奇,被稍一加工,就会将大众舆论引导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让你越看越迷糊。

前几天网上爆出条新闻,“王X是李XX的干爹”,这条新闻一看水分就太大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王X”、“李XX”、“干爹”都是时下热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博点击率捏造的,但架不住众人对这种热词的关注度,照样有无数人相信。

  其实科恩兄弟在预测这种网络膨胀时代信息不可靠性的同时,还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只是这一途径在今天看来只是个痴人说梦的玩笑——Burn After Reading,如题,阅后即焚。

电影中如果一开始探员不留什么电子稿而是写成手稿的话,妻子也没法复制。

又或者Linda和Chad在捡到光盘后,看完就毁掉,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乱事。

遥想当年书信时代,一封密报如若不想被别人窥知,盖上蜡印,阅后即焚,基本上就能保证信息烂在自己心里。

人们也不上网,顶多看看报纸,乡下百姓也就能看看告示,还不一定能看懂。

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不用担心信息过分异化和隐私的泄露。

在今天看来,那是单纯到美好的时代。

阅后即焚,也就可以看作是科恩兄弟对信息单一时代的无限怀恋。

  《手机》中费墨有过一段话:古代书生外出赶考,一去几年,回来说什么都是成立的。

这种对信息单一时代的留恋,与《阅后即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哪有什么信息完全纯净的时代,信息庞杂也好,单一也好,无不承载着人们的欲望和恐惧。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肯定会被异化,比如目前扑朔迷离却热闹非凡的棱镜门事件,众人都在关注斯诺登的去向和涉事国的反应,可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谁知道?

  话说回来,又有几个人真正关注真相呢?

    

《阅后即焚》短评

太高深了以至于看不懂?

3分钟前
  • 晏之敖
  • 很差

不得不说。。。看不懂啊。。。话说我真没有认出乔治克鲁尼

6分钟前
  • jerryjili
  • 较差

果然是看完就想烧掉……

7分钟前
  • 至尊寶『x_x』
  • 较差

非常让人无言... = =lll

11分钟前
  • w2jmoe
  • 较差

这故事比片儿里的布拉德皮特还傻帽

13分钟前
  • 竹或子
  • 较差

挺剧情的

16分钟前
  • 东呆
  • 还行

無聊電影。居然還是Coen作品。與間諜毫不相干。一群二百五。以Clooney爲首Pitt居后。蠻難想象之後倆人拍Ocean系列會如此成功看來劇本還是要挑好的。

19分钟前
  • vivien
  • 较差

日了,我怀疑我看的是不是阉割版。。

23分钟前
  • Karl-Heinz
  • 较差

【B-】布拉德皮特摇头晃脑打响指的段落我退回去重看了十几遍

25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皮特好有喜感、哈哈。

26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还行

大帅哥们集体耍怪。。。非常有意思。。不过有些观众可能会受不了。。科恩兄弟水准之作。。无功无过 黑色幽默依然很绝

2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一堆衰人终于完成了一个老女人的整容梦。。我看完的感觉居然是有志者事竟成!!!PS:最爱之PITT表演。。那么2,是本色出演么。。哈哈哈

31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果然很幽默

32分钟前
  • 明日冰雪封山
  • 推荐

haha很有趣

35分钟前
  • 双一
  • 推荐

真不觉得有多搞笑呀 剧情也没那么有新意啊 除了傻乎乎的小皮哈

39分钟前
  • Ivan
  • 还行

一部标准的黑色幽默

40分钟前
  • 思惟凝胶
  • 还行

三傻大闹中情局

41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还行

美国

46分钟前
  • 蛮吉
  • 还行

仍然找不到烟枪曾经的感觉

48分钟前
  • ME2
  • 还行

我觉得就应该叫那个港名

49分钟前
  • 小蛐蛐蹦之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