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男主一半脸在光明中,一半脸在黑暗中,体现着男主内心的柔软与刚硬。
背后是大火,一方面客观表述了他请吉普赛人帮忙烧掉杂草开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在开垦过程中与各利益方尤其是地主辛克尔之间激烈危险的冲突。
海报上的片名是the promised land,比较文艺,我们看的电影片头显示的片名是bastarden,更符合该片气质。
bastarden可以指代太多人和事,首先男主是厨娘和地主的儿子,他说“他是我父亲,但我不是他的儿子”,令人头皮发麻,其次这个土地贫瘠荒芜,何尝不是杂种;感觉电影中除了牧师是始终如一的纯良,其他人多多少少都之于一些人是bastarden,比如辛克尔之于所有人(最大的恶棍),比如安芭芭拉之于辛克尔,这除了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情绪宣泄,除了对人的宣泄,也是对生活的宣泄。
影片的配乐不时营造出一种阴森、惊悚、诡异的气氛,这氛围在辛克尔把逃走的家奴用热水烫死、卡伦带人把辛克尔从监狱里搞出来的杀手杀死和安·芭芭拉杀死辛克尔满身是血为丈夫复仇达到顶峰。
但电影中拍的一些空镜头,却因荒原辽阔,反而呈现出一种谧静之美,算作对上述阴暗画面的弥补。
还有,当芭芭拉、安麦赫斯、卡伦在一起劳作的时候,也呈现出美好的三口之家景象。
影片最后,安麦赫斯遇到真爱离开卡伦,卡伦劫狱,救出安·芭芭拉,虽然有点魔幻,but who cares, i love this beautiful ending.
退休老兵二次创业,VC不看好,自掏腰包,赌上所有身家,为国王之家而战。
土豆是前沿技术,荒原是一片蓝海。
神父推荐创始员工降薪加入,拒绝傲慢巨头收购,友商高管以身相许做投资。
员工高薪被挖,不拘一格招人才,动用核心资产救小合伙人,外部环境寒气袭人,997艰难渡过倒闭危机。
第一款新品发布量产,震撼市场,国资入股,苦尽甘来庆功宴上意气风发,公司扩招画大饼。
友商疯狂围剿,请水军搞破坏,谈判失败摔门飙车而走,秘密会晤泄机密。
上下矛盾合伙人被逼出走,友商联盟创始人危在旦夕,二把手打入友商内部,搞死老东家,大义凛然入狱。
接请合伙人出山,守业多年,终因个人原因离开,感谢她多年来的付出。
1763年,创始人开着SU7离开,和爱人前往星辰大海。
电影的名字《Bastarden》有双重含义,一重是对应申科的[恶棍],还有一重则是对应着卡伦的[私生子]。
不过我看到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上的标题是《The Promised Land》,翻译过来应该是《应许之地》才对。
卡伦电影中的卡伦是一位年事已高,却异常坚韧的老“青年”,为丹麦征战25年的他登至上尉军衔,但这上限不过是贵族子弟几个月就能拿到的头衔。
卡伦的母亲是一位在男爵宅邸里做饭的女佣,而卡伦,正是男爵和被强暴的母亲的私生子,得不到任何关爱、得不到任何地位,他就是一个“杂种”,所以他向往封侯进爵,他向往地位,想要得到崇高的身份变成了他的执念,为此他愿意与申科硬碰,无论何时都敢正面说出:“此为王土”哪怕他一生都没讲过国王,他也依然向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家庭,获得了过去生命中从未得到的爱,芭芭拉同时成为了他的母亲与妻子,安迈成为了他的孩子,一家三口的状态是卡伦在精神和情感上真正眷恋所在,那是他的存在之家。
但对于地位的执念让他无法忘记那个世界、那种教养、那丝理念,他的计划是要不惜代价获得在北方荒原上的殖民成就,于是他送走了女儿,拒绝了妻子,忽略了母亲。
但在最后真正把册封书拿在手上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追求是多么的可笑,在经历了风霜雪雨,看云起云消后,卡伦才想起自己簇拥幸福时候贪图盛名,偶尔对临时拼凑的家庭留有温情,更多的还是对爵位妥协,浅斟低唱时候浮名却来到面前,一切全是浮光掠影。
最后,他选择了成为自己,他看着女儿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他也去劫了囚车,带回了自己的挚爱。
电影电影的拍摄风格老练沉稳,而风景与视角的拍摄手法则与我去年看的《哈桑的义务》有些类似,美丽却又贫瘠的大地展露出苍茫的美感,土豆的绿芽和黑色的大地相呼应,勃勃生机仿佛真的在慢慢喷薄,大自然的纯净与丹麦荒原的野性所散发的迷人气息呼之欲出。
说回电影主题,我想电影的主题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主题在于卡伦,卡伦追求名利与成功却忽视了身边人,在用尽一生之后才理解了自己奋斗的意义,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向观众诉说生命里真正重要的所在就在身边。
第二个主题则应该是封建对人的倾轧与毁灭,对非贵族出生的贫民企图跨越阶层的歧视和打压,人生即使有强悍的意志,也仍然会受限于自己的见识,但这样的阶级,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逾越,卡伦一个出身卑贱的外来者都拥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坚定的信念,同权贵与命运进行抗争,那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勇气与自信?
人通常需要多久才能放下自己的执念?
需要一生。
在北方,开垦荒原,替国王完成夙愿,获得爵位、土地、仆人、家奴……卡伦计划如此,他以为这是自己的归宿。
在此前,卡伦用了半生时间做了一些准备,他拥有自己的坚硬,并认为这种坚硬可以破开冻土的无情与粗粝;另外,他还是放血的行家,开垦荒原,需要的话,得杀人。
但他的计划被什么力量加速了,卡伦在这一辈子里所能走出的距离将超出他的预期,他将会超越执念,走入迷人命运的怀抱。
而计划加速的原因,是卡伦接连着遇到了这么几个人:第一个是个吉普赛小女孩。
这个孩子本来要做的第一笔买卖就是杀人,而且杀的对象正是卡伦——从本文的涵义来说,她已经得手,只是卡伦当时还不知道,卡伦被杀死的是他原来的宿命。
影片后面,卡伦再一次看到小女孩把象征着契约与羁绊的缠了布条的棍子丢在地上,他眼眶红了,跟看自己的女儿出嫁的那种心情类似。
所以,卡伦第一是遇到了自己的孩子。
卡伦第二个遇到的,是芭芭拉。
这女人不简单,此前她被侵害,被主人肆虐,自己的男人也没办法,只能带着她躲起来,后面男人暴死于主人的虐杀;这个芭芭拉,等于是卡伦的母亲,他母亲被迫与自己的主人睡觉,生下卡伦,卡伦身体里流着贵族的血,但列入贫贱之人的行列,跟主人睡觉或者事实上是主人的孩子,都只是意味着他们什么都不是,卡伦原先的计划,是想着要挣回自己应有的身份,这个计划表面上看起来没问题,甚至还有点雄心勃勃的意思,但他的计划在芭芭拉那里就形同是要努力嫁给强暴她的主人那么愚蠢;然后,芭芭拉杀生,应该是在厨房里,她毫不犹豫,手起刀落,鸡头猪头落地,这一点电影没演,但被奴役的劳动者们,天天杀生是常态。
不过当芭芭拉以自己的主子作为劳动对象时,她与刀之间的那种无间的亲密与娴熟,让她把要割的东西割得干干净净——“根除”的字面意思。
这个芭芭拉,是卡伦的同类,这一点卡伦是隐约知道的,因为芭芭拉作为卡伦雇的管家从来都是个硬脖子。
她面对强暴的态度,是寻求复仇的机会;对于芭芭拉,卡伦更知道的是,芭芭拉呼啦啦就进了自己的被窝,紧接着没太久就坐到了他的身上,芭芭拉能这么顺利就坐住,说明卡伦是很有感觉的。
这一幕看得高潮,这女人的生命是如此真实、如此有力。
那些进入她的男人中,居高临下的恶少实则最孱头,忠厚老实的丈夫最弱势,就算强如卡伦,也不过是那一处的“工具人”。
这里不得不赞叹芭芭拉的演员选得好,面容骨硬,腰臀身柔,颀长且不弱。
总之,这个芭芭拉一瞬间就给卡伦组建了个家庭,真是无敌的管家。
电影中其实也有支持这种理解的道理——芭芭拉之所以会进卡伦的被窝,是因为她先把被子让给了吉普赛小女孩,也就是卡伦的“女儿”。
就这样,卡伦本来以为自己是去荒原上种土豆、建立殖民的,但实际上她是去遇见生命中的三个女人,芭芭拉一人分饰母亲与妻子。
三者合三为一——她们是卡伦在精神和情感上真正眷恋的人,是他的存在之家。
所以说,卡伦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命运。
他出于自己生在其中的那个世界、那种教养、那种理念,他的计划是要不惜代价获得在北方荒原上的殖民成就——这一点并未改变,我们看到面对后面的两难,卡伦咬紧了牙关,送走了女儿,拒绝了妻子,忽略了母亲。
人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执念。
这就是卡伦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也是普通人有可能会面临的难题:用最珍贵的东西,交换感觉不得不去拥有的东西,即便隐约地知道,这样做不对。
但卡伦的幸运在于他的生命通过前面的遇见,已经埋入了会爆炸的东西。
于是,当卡伦最终领到了封着火漆印的爵位授予书、独自坐在屋子里吃着芭芭拉在的时候也吃的那种燕麦粥的时候,他的眼泪涌了过来,他站在“得偿所愿”的位置上,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感觉到原定计划远不能抵达命运所要求的那种尽头。
“卡伦一家”,这个本身既非生物学意义上的、也不符合世俗法礼的一家人——“杂种”,跟杂交水稻一样,唯有这种性质才能让心灵的农作物在世界的荒原上活下来,他要种植和收获的不是土豆,而是生命力自身。
卡伦没跟贵族小姐睡觉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生命强度只有芭芭拉能才使之驯化,换言之,选择前者“按计划”,而后者才“按命运”。
放下执念?
既然是执念,如何放下?
人的奇异之处正在于有些人能走过执念,走入命运。
浪漫主义最远大的梦想,就是人有机会全盘地反对一切,包括自己的计划,将一切桎梏都打碎,迎来解放,并在女神的旗帜的引领下。
“地上的天堂,在经文里,在马背上,在女人的胸脯上。
”《Bastarden》表面上尊重土地的残酷,讲述种不出东西的大地的那种残酷,但大地从神话时代起,就是孕育一切的母体,既是受精者,亦是鼓励反抗者用镰刀割掉暴君的生殖器的密谋人。
在摧枯拉朽的大革命尚未到来的时代,卡伦一家率先起义,不畏强暴,视伟大的贵族传统为敝履,并最终,在马背上,用一男一女展示了地上的天堂。
这一理想,令任何现代的独裁者胆寒。
丹麥電影,由當下丹麥最為人所知的演員麥斯·米科爾森主演,簡中將片名譯為惡棍、雜種(丹麥原片名有「私生子」之意),英語將片名譯為The Promise Land,似乎可以從中看出兩種文化差異。
故事取材於丹麥真實歷史事件,不知道其中改編的成分有多少,但不少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十七世紀歐洲人對吉普賽人的不友好態度,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方式以及通過棍棒儀式結成連理。
也許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仍然在起作用,看到“殖民者”三個字時我有無限聯想,在本國領土內,用“拓荒者”是不是會更恰當一些。
退伍上尉卡倫在沒有任何贊助的情況下試圖去墾荒,在此之前,五十年的探索都失敗了,複雜的宮鬥似乎是權力競技場的常態。
卡倫隻身前往荒原,在有限的預算下,嚴格執行自己的計畫。
其中遇到天災人禍,象徵王權的木屋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人,當地的佃農、吉普賽人、德國拓荒者,卡倫逐漸發生轉變,歷經千辛萬苦得到的名利,隨手又撇下全都不要了,去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
我很懷疑,女性角色在本片中發揮的作用,是迎合當下的某種需要,而非十七世紀的常態。
这是一部夹杂着励志、无亲之情、复仇以及种族歧视的电影。
片名用了一个一语三关的名称《杂种》 其一 为了讽刺片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杀人如常的地主。
其二 暗示主人公出生卑微 是一个厨娘和地主生出来的不被承认的“杂种”。
其三 “杂”指的是属于国外五谷杂粮的土豆 “种”即指播种。
影片从男主独自来到荒原——认识芭芭拉夫妇和吉普赛女孩——雇佣人进行开荒焚地——收获第一批土豆获封赏——遭地主陷害被鞭刑——拯救吉普赛女孩——离开荒原拯救芭芭拉这几条时间线进行。
从中展现男主人公如同霜降以后仍然不屈不挠长出嫩芽的坚毅品质,在经历了离别和生死之后,才知道土地和荣誉只是过往云烟,未有没有亲情但是胜似亲情一路陪你走来的人才是值得守护的。
片中不难看出,十八世纪的丹麦还盛行着奴隶制,家丁和女仆的身与命是可以随意凌辱和践踏的。
而吉普赛人会传来厄运,且雇佣吉普赛人是违法的,他们只能在荒原之上苟且度日,走投无路只好偷窃杀人越货。
导演通过前期的铺垫,让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种族之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最后随着修窗户的丹麦男孩捡起了吉普赛女孩的木棍,似乎也预示着这种不公的制度已经悄然迎来了曙光。
再者通过这部影片,导演在亲情方面想要表达的价值观,虽然男主、芭芭拉、吉普赛女孩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但是经历了战争之殇、丧夫之痛、被族群厌恶的伤痛后抱团在一起,三人依偎的画面胜似一家人。
她们的相遇也算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下的不幸的幸运吧。
最后男主也终于后知后觉离开那片耕耘的土地,携手芭芭拉走向未来。
以坚韧的态度面对困境,相信黎明终将会到来,爱着我们的人,就如同他们爱我们一样。
——北海盗元贝
我查了这个Ludvig Kahlen(路德维希·卡伦)上尉的资料。
他于1755-1763年间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中部(离奥胡斯不远)的石楠荒原垦荒八年,但最终因收成不佳而放弃。
就是这么一段史料不全且看似平淡无奇的经历,被女作家Ida Jessen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写成了《上尉与安·芭芭拉》一书,之后又翻拍成本片。
在书/片中,卡伦是个贵族的私生子(所以丹麦片名叫Bastarden,即英文的bastard,意思是杂种、私生子;有的地方翻译成“恶棍”就望文生义了),参军后凭自己努力一路晋升至中尉;但他的人生目标并不止于此,而是成为父亲那样的贵族,因为这关乎名分和特权。
当时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正在推行一项开垦中日德兰的运动,为所有愿意去那里拓荒的人给与免除二十年赋税等优惠政策(实际上还报销路费、帮忙建房等),此举吸引了很多德国移民(他们首次将土豆引入丹麦,因此也被称为Potato Germans)。
卡伦趁机与财务部达成协议,如果他垦荒成功,就能获得男爵头衔。
然后就是各种天灾人祸、资金短缺、信仰冲突(或种族歧视)、条件恶劣;尤其是一个当地大贵族的百般阻挠,让卡伦本人也险些丧命。
最终作恶多端的大反派被暴力反噬,卡伦则成功受封,看起来是一部跌宕工整的人与自然、人与命运、好人与坏人搏斗的励志片。
但本片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让冷酷笃定的男主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所感动,并最终放弃了那个毕生追求的、但其实充满盲目的目标。
而且这种转变是循序渐进、扎实可信的;他与小女孩(亲情)、安·芭芭拉(爱情)、牧师(友情)三人的关系发展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总之,能把史书上的寥寥数语改造成荡气回肠的史诗艺术品,不得不佩服原著作者、导演、摄影、演员们的功力。
本片是丹麦导演兼编剧Nikolaj Arcel和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继十年前的《皇室风流史》后再度合作。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的故事都发生在18世纪的丹麦。
拔叔上次拿下柏林影帝,这次虽然没在威尼斯复制辉煌,但得了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男主角。
很充沛,很澎湃,可以说是相当共情了,土豆成为主粮,开垦更多的荒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很好的图景呀,想到此这里我附上《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文概要:https://www.fao.org/3/cc6550zh/cc6550zh.pdf--全世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消除饥饿的具体目标方面挑战巨大,嗯…回到电影,主角想干嘛,雄心勃勃和务实计划是为了消除饥饿这种宏大愿景吗,这个自然不要去在意,我只是非常喜欢从这个视角出发的故事,就算角色脸谱化,但制作之精湛是顶尖的那一小撮,西部大开发,或任何一种开发,多讲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是在鼓劲啊,加油!
冷静克制的语言波澜不惊地展现开垦荒地背后激烈复杂的冲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视角看似放在土地,实际上是在对人的生活、族群与信仰发问,层层剥开“开荒”二字背后的含义。
人物立体饱满,从路德维西到安再到吉普赛孩子、再到反派爵士与女贵族、上层贵族与教会神父…只言片语就能展现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性格,甚至能够窥见社会背景与隐秘的历史暗潮。
从开荒的主角路德维西切入,毫不避讳地展现这个角色的执着、迂腐、盲信以及这一切随着剧情推移矛盾激化逐渐被崩解的过程。
路德维西种地一开始是基于对王权与贵族头衔的崇拜,他身上多重的矛盾性都被封印在这样的崇拜之下,但电影施予他的配角是被贵族压迫但极具人格独立性的前家奴安、被排挤的异族人吉普赛女孩儿,这些角色与他底下的出身有同源之处,但比他更早明白世俗与压迫的一切是多么虚无又荒谬,最终这些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挣扎/对痛苦的展现与路德维西那种始终无法触碰到最根源的、只是反抗暴力行为并且重点仍在于维护王权的反抗形成了对比,直接把“垦荒”从土地推及到人。
路德维西执着于在荒原中垦荒,但所获无几,而全剧人性的冲突则是人们在高压的社会阶层、种族争端、性别压迫中茫然地开垦,人物的觉醒在愚昧中开垦,最终以垦荒之人离开荒原反向实现了人命运中的垦荒。
正如台词所说,国王根本不在乎荒地,只要有人在垦荒就行了,因此被这盲信的骗局圈入其中的才是步入命运的荒地,最大的最不可改变的荒原铺陈与人世种种之上,神父无法改变、片刻的欢愉无法改变、克朗的报酬无法改变,甚至连杀死一个罪恶的贵族都无法改变。
无论从剧情还是画面色调/人物服装,都能看到让荒地变得丰饶富有生机的是:为了孩子要宰杀的羊而非灰扑扑的尘封的土豆、是孩子明亮双眼注视下长出的第一片新叶而非执拗的土地暴君阴沉的播种,是穿着红马甲的女人与快乐地奔跑的孩子,是一开始就明白留下是为了家而不是土地的孩子终于开始追寻自己那份家族的温暖,是敢爱敢恨的女人在绝望中挥刀泼洒出的血,也是终于放下一切去拥抱真实的善良与爱的人。
电影另外可圈可点的处理在于全片几乎没有针对受害者被虐待的镜头,尽管存在大量暴力与施虐剧情,但重点始终是加害者的动作与对加害者的冷酷、批判性凝视,性的部份台词极其克制,不会造成信息缺漏的同时避免了对观众的心理伤害或受害者凝视。
并且女性角色支撑全片的变动发展,女性角色的情感发展都有个自己的落脚点与归处,情感并不服务于主角而是服务于女角色个人。
包括贵族被杀后,女贵族没有理会路德维西,而是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看了一会尸体,也是非常点睛的处理。
电影还贡献了大量美丽的自然风光、油画般优雅细腻的构图,自不必多言。
得益于原著小说《上尉与安芭芭拉》的扎实,改编后的电影水准放眼2023年全世界范围内也依旧是最顶级的存在。
印象中北欧荒原的深邃与寂寥,拓荒者的坚韧与痛苦,凝结于127分钟里丝毫不显冗长。
资深影迷哪怕已然猜测出故事和角色的大概走向却仍旧会被作品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所拿捏。
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纯粹的镜头调度,都洋溢着北欧电影人特有的冷峻和孤傲。
许多镜头往往是一个角色加空景呈现,却给观众彰显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感。
影片开头,黑暗环境下借着微弱的火光,卡伦上尉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旁人都在休息,唯有他小心翼翼擦拭自己的徽章,整顿军服身形笔挺。
短短几个镜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荣誉的珍视以及对后续待办事宜的严谨态度。
紧接着,装饰华丽的宅邸内行政大臣的宠物犬在办公桌上舔食者盘中的食物,其余大臣视而不见,对卡伦上尉的提议极尽嘲讽和鄙夷。
面对众人的不屑和羞辱卡伦不卑不亢,用各种方式,甚至是牺牲个人利益的以退为进提出自己的诉求并最终获得同意。
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冷一热、开篇5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看出电影的细腻,人物角色身份和状态的不同。
与大臣们杯盘碗碟间的奢华不同,日德兰荒原中只有欧石楠与杂草相伴。
卡伦不得不全范围勘探,日以继夜劳作试图找到能够耕种的用地。
与此同时,无身份者的偷窃,地方贵族的侵扰、没有足够资金和人手的困窘始终伴随卡伦上尉。
他的孤注一掷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场豪赌,最后注定失败。
卡伦知道,他必须赢。
找神父帮忙,用以搭建人脉维系地方势力与劳务关系。
只身犯险,用最低代价获得充裕劳动力资源。
拜访贵族,尽可能用低姿态换得时间争取空间。
只要创业者才知道,别人休息时候自己却不能休息,必须处于无休止的奋战状态才能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问题。
卡伦上尉的不苟言笑之下有着最诚挚的善意,灰头土脸的苦楚渗透着对成功的渴慕。
他的努力同样让受雇者感受之前从未有过的礼遇和尊重。
这一阶段,主人公的坚毅勇敢、隐忍克制、锐意改革与杀伐决断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同父异母的贵族兄弟(感情上也算不得)他始终压抑着愤恨。
综合能力均不及自己的对方硬是凭借身份压制高于自己,子凭母贵带来优越感始终萦绕着卡伦的一生。
对应影片开头他擦拭徽章、对丹麦上层针锋相对只为获得名誉地位等细节,观众不难看出他的心结就是这里。
有人天生就在罗马,有人天生就是骡马,阶级固化下的抗争难如登天。
隐忍是不得已而为之,克制是暂时不能发作,这才有了后来发动反偷袭遭来横祸。
垦荒一段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务实精神、动员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以及秩序维护。
在初期受雇佣者外流后,卡伦能够摒弃社会偏见去招募流浪者、放下身份芥蒂甚至抛弃代表身份的徽章,以最小代价获得了最大的人力成本,这在彼时是不敢想的。
而在又一轮雇佣者筛选阶段,左右权衡后果断放弃(暂时)吉普赛小女孩,为后续垦荒成功再进一步。
与在逃农奴夫妇的关系,则改写卡伦上尉后来的人生轨迹。
原本是冲着低价雇佣,可对方的踏实肯干获得了他的信任。
而丈夫的死则激起了卡伦的战斗欲,从隐忍到反抗的关键是那次公开处刑。
反派贵族无底线的肆意屠戮已经打破了恶的底线,最终把卡伦推向了对立面。
当然,故事中农奴妻子则成为卡伦后来的人生伴侣。
毫无疑问,女演员阿曼达▪科林与米科尔森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本片中对话极为精简。
一位沉默的垦荒者,一位失去丈夫的寡妇奴仆,对话之少更是可想而知。
这两位演员凭借精妙的表情控制和肢体语言,总能凭借一个眼神和动作间的不经意停顿间完成角色的交流。
对比这份不演之演,近年来吹爆的许多所谓演技炸裂绝对是高下立判。
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苦难,共同的敌人,让女仆芭芭拉和卡伦走到了一起。
他们并未正式公开这份关系,但包括吉普赛小女孩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这片荒原的男女主人。
他们共同努力让这片荒原成为被开垦的农田,收留着无家可归的远人,收获着从前不敢奢望的美梦,建立着属于正义与爱,承载了幸福与未来的新秩序。
善恶到头终有报,之争来早与来迟。
结尾前大反派险些害死卡伦,芭芭拉与贵族妻子联手手刃仇人,以自己的牢狱之灾换来卡伦的自由。
而卡伦则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决然放弃身份,劫走了芭芭拉双宿双飞。
昔日的名誉和地位,最终被难以割舍的爱所替代,权势与地位,抵不上至亲至爱的陪伴与依靠。
影片结尾时,自己的吉普赛女儿走了,她捡起来那只改变命运的木棍。
孤苦一人的卡伦想起了芭芭拉给自己盛的那碗粥,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转瞬而逝的眼神变化里观众同卡伦一样回溯其艰苦奋斗的一生,些许美好与幸福也都是芭芭拉的陪伴。
对方的身份早就不是女仆,而是这里的女主人,自己的另一半,这片荒原,不,这片农场上最伟大真挚的爱的代表。
米克尔森在这一段的表演非常棒。
纵观他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表现都是有形无神的架子货。
而这样固定镜头下充足的情绪表达,是今日好莱坞最缺乏的,充满灵魂拷问的人性洞悉。
而正是这段表演和送走女儿时先摇头后点头的细腻,向世人证明了他出色的演技。
郭德纲总说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卡伦上尉垦荒如此,农奴夫妇投奔卡伦如此,被枪杀的神父如此,从小贼到干女儿的吉普赛女儿如此。
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啊,每时每刻都在抉择与被抉择中游走,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卡伦上尉从孤注和决绝中发力,在平和与落寞中孤寂。
最终看淡了一切,选择了放下对名利的渴望,选择了爱与回归。
本片就像好酒,越品越醇,回味悠长。
应许之地的恶棍也许才是真英雄。麦子叔太迷人了!
把Ann Barbara的丈夫殺死就是為了讓她和老漢搞在一起嗎……
最近在水培土豆,能够切身体会到拔叔趴在地上看见土豆长出幼苗时的欣喜。。
不好看
标准发展,去荒原整点土豆。剧情推进乏力,开荒篇幅很少,easy到让人疑问为啥50年都没成功。杂种的人生顺利得令人发指,和12年前的导演自己、麦子自己的《皇室风流史》换汤不换药,都有个疯批权贵,0进步,意义在哪里?
历史题材 拍的是真好
原来北欧人也能拍出主角光环超标的惨兮兮的故事……感觉揉捏了荒原英雄传、(怪异三角恋)爱情片和跨种族(古装平权?)忘年情谊三大主题。“我不想向你低头”这样的露骨对白也是有点儿那啥。我觉得(长得贼像我爹的)麦叔演戏也不怎么用演,就主打一个深邃气场。
忙碌一生,却终无所获,救赎了一个人,却改变了更多人的命运,如同电车难题,到底是否正确,很难判断。
浪费两小时,还不如睡觉去做个梦,,,,
看哭了,虽然剧本和表现方式有点儿旧。结尾很好男主看到了一生所执着的爵位和财富都是空。
用电影的角度来看不怎么样。剧情太慢了,全程也无聊,剧情老套。且死了好几个重要的角色,总之,故事也就值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太差了!如果不是最后女主来那两刀,这电影两星都不想给!
3.6分。北欧片子,难免会显得丧丧的,但氛围感真好,很多远景空镜头做的有油画质感,看着挺过瘾。片子说的是老兵退伍种土豆,结果和地主硬刚,下场,自然没好到哪里去,虽然带有爽片气质,可麦斯苦得很。全片核心,说的还是男主角在世俗偏见和人性真情之间的挣扎,他做错过选择题,但最终也算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又做对了。
好电影 但是太沉闷
老麦这部bastarden可以说非常的符合丹麦黑色魔幻气质了这位一生努力奋斗刚正不阿一心向上的老青年 在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人当魔女的哨声再度响起 一切的一切包括最终的结果都像是魔法幻影般消失了他达成目标过程中的一切 那些看似可以舍弃的 机缘巧合的 命中注定的 都好像十二点钟的南瓜车一样只是一场梦魔女用苦难的魔法把他从机器变成了人 然后就离开了呢
为什么分数这么高🥲
一般般,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海伦和芭芭拉才是真正的主角,三颗星全给她们。
一匹马,一把枪,一个男人去荒芜之地开辟新的家园。麦斯·米科尔森扮演的男主,有勇有谋,魅力十足。整部电影,观众和男主艰难地靠近想追求的东西,也展现了男主复杂的情感,比如不得不送走吉普赛小女孩的那句“我别无选择”,牧师被枪击后的“失控”,愤怒挥拳打死军官。如果只做到这些,那么这只 是一部制作用心,表演精湛,镜头语言不够惊艳的熟套之作。但最后一分钟,男主一个人坐在空荡的屋子里,吃着平常的早餐,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已经完全占据了一切感受,硬汉噙泪。男主也真正明白了自己想追求的东西。于是整部电影下来,观众和男主不顾一切地追求,历经万险,身心俱疲,成功近在眼前。直到最后一分钟,直到最后,才发现只是镜花水月。结尾,再次上马离开,放弃贵族与土地,轻描淡写,截囚车、共看海。冷峻、苍凉、悲悯又浪漫
是部好片,但没必要去神化。
比荒原更芜杂苍凉的,唯有人心。在关于阶级、性别带来的天然傲慢乃至残暴下,有一个不该忽略的次要议题,两个殖民者被当地恶势力杀死后,他们最想问责的是莫名被视作厄运的吉普赛小女孩,哪怕是复仇,前提也一定是要放逐她,野蛮得荒唐,但是,当小女孩被赶走,他们自己大规模被摧残、驱逐,则再没人思考过命运是否更为糟糕,或者,因此更为糟糕。而这一套逻辑,看似蛮荒遥远,细细想来,也颇有当下性。比之片中种种争斗,不输贻害万年的劲头。也因此,全片最爽的唯一一幕,是Ann Barbara的复仇。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