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央视记者要采访弗莱德,问他们家的家风是啥,那弗莱德一定会说“滴水之仇,当涌泉相报。
”虽然因为迟到和企图敲诈就将水管维修工打断十二根骨头未免太过残暴,可谁敢保证自己没有过这样疯狂血腥的念头呢?
那个端上来一盘难吃到吐的菜还给你甩脸子的服务员,那个在你排长龙时横插一脚的欧巴桑,那个拽得二五八万似得就不给你送货上门的快递小伙,那个只要你多问两个问题就投来“你是白痴吗?
眼神的办事处接待……让朕不爽,看朕不拿块砖头塞你嘴里,再左右开工掌一百个大嘴巴子,把落下的牙齿串一串珍珠项链赏赐给你,算是个纪念吧!
解恨了吗?
做梦吧你!
咱就是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有这贼胆也没这贼力气,搞不好先让人家串了肉串子了。
好在生活尽是憋屈,而电影里总会有一些人去做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弗莱德一家——他们从来不记仇,有什么仇当场就报了。
电影《Malavita》原意是“追杀令”,中文名“别惹我”。
我竟然深深的觉着中文译名比英文原名精彩多了。
你敢惹老子,老子就打,锤,扇,炸,用你的血来偿还我的泪……瞧这一张张血腥的“小人脸皮”,看那一场场暴力的“复仇痛扁”,观众的兴奋点被彻底点燃了。
这个像“社会主义”一样遥远又美好的期愿侵润了广大屁民积愤难平又不敢发作的心。
可是,就连鬼神不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也有飞不过去的五指山。
弗莱德一家子牛则B矣,面对真正的Boss时,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担惊受怕的小羊羔。
老妈是第一个展示家族非凡才能的人,一上场就将超市炸了个通亮透彻。
聚会上面带微笑,眼露寒光地威胁女客人“你要不把叉子放回原处老娘我就剁了你双手”的那股子狠劲;从头到尾把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大佬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那股子霸气……却在关键时刻瘫软成一滩剥了壳的鸡蛋。
老爸、姐姐、阿弟估计也吓得不轻吧。
照说这一家子没一个是善茬,但FBI宁愿牺牲两个精英也要保住他们的安危,因为“探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而“证人就一个,死了就没了” !
不过也就吓吓而已,咱可是掌握着核心机密的污点证人,咋那么容易死呢。
说到底啊,好坏不重要,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不可取代才是最重要。
最后,我嚼着电影结尾的枪战更像是老年人高潮过后的爱抚,爱是有了,心也到了,就是有点儿有气无力。
我一直觉得很多坏人都是环境造就的,有时候想好好说话真的很难,毕竟那些喜欢为难你的人太多了,很喜欢男主直接粗暴的处理方式,毕竟过程不重要结果好就大家好么?
有些时候看上去好的人根本还不如坏人那么直接,毕竟好人使绊子你也没办法回应。
我也喜欢大女儿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男友,爱学习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然后果断是渣男,好吧,发现一个万能定律,一般女生主动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anyway整篇黑色幽默,确实有些粗糙的贬低警察能力的地方,但是看过国外很多游记的都知道法国是一个传说中办事效率最慢的国家,所以我觉得可信度有的,导演营造出的氛围不错,值得一看
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经历了辣么多烂片的洗礼,有大半年都没有看过像样的片子了,就好像常年吃地边摊今天终于在家里吃了一顿地道饱饭一样,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我从来不迷信权威,吕克贝松也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 碧海蓝天我有多爱他可素我从来不迷信他权威都tmd是狗屎!!!
但素,这是一部好片子!
黑涩会怎么了、?
乃们以为黑涩会就得枪林弹雨,就得东躲西藏,K!!
那是爷十几年前玩剩下的啦!!
爷现在就好个写写回忆录,修修下水管道,和老婆亲热,关心儿子教育,打探女儿初恋 等等好吧也是老了,K!!!
人都有老的时候好吧!
乃们看的就是一个黑色会大佬人到晚年,四处逃难,躲避债主的电影,乃们有神马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去看教父啊?
去看纽约黑帮啊去看大时代啊只要你们不嫌电影老就行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r’re a kid?人生总是这么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_Always like this.生命本就如此。
”——摘自《这个杀手不太冷》自从毕业,很久没有关注电影了 ,知道这部电影多亏了QQ新闻的推送,当我看到了吕克。
贝松的名字之后,果断的打开了播放器。
是的,首先我承认我是脑残粉并且我也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预告片,所以我没有很高的期待,有人说它是一部黑色幽默剧,可我总觉得笑中带泪,应该是悲剧吧。
(由于没有看影片简介,所以一开始有些茫然。
原谅我突然不知道如何开头)欢快的背景音乐营造了轻松的氛围,这个“不正常”的家族正在努力过上正常的生活,一双儿女努力适应学校的生活:女儿有了恋爱的心、儿子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学校、母亲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父亲开始撰写回忆录并不断的美化自己……影片到这里,大约是20分钟左右,可仅仅20分钟里我已经笑了很多次,可是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是一部悲剧。
父亲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母亲无法承担精神的压力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儿子通过“暴力犯罪”的方式来适应校园,女儿开始用爱情麻痹自己……他们内心太多的负能量无处宣泄,无处宣泄的同时又在不断累积:父亲情绪失控、母亲精神崩溃、女儿为爱自杀、儿子被迫退学、离家……终于到了这部电影的幽默所在:当这一切矛盾无法调和,陷入绝望的时候,杀手出现了……感谢那些“笨拙”的“仇人”让这个家庭重新回归和谐。
女儿歇斯底里的一声尖叫后影片进入尾声,而我心里却说不出的难受。
看似和谐家庭的背后却是无法言语的无奈。
汽车渐行渐远,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那种无奈、那种隐忍和压抑:如果不是因为走投无路,佛雷德不会选择告密而被迫加入FBI保护计划;如果不是因为天父的口是心非,母亲不会轻易说出家族的秘密而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因为男人的不负责任,女儿不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因为格格不入,儿子不会成为学校的毒瘤而面临退学……是的,生命本就如此艰辛,无奈之中透露着绝望,只是生活不得不继续,不得不再在苦难中体验人生。
“事实上,只有一件事很讨厌:我得重新写本书,不得不再次更改姓名……”-HAPPY ENDING-……呵呵……
笔者对于法国电影一直以来都敬而远之,甚至对整个欧洲电影都是如此。
在被好莱坞大片轮番轰炸之后,已经不太静得下心来欣赏别有一番风味的法国电影了。
然而法国电影又以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屹立世界影坛。
吕克贝松就是笔者为数不多的能叫得出名字的法国导演。
笔者对于这位大导演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他大名鼎鼎的《杀手莱昂》和非典型科幻大片《第五元素》。
这位号称只拍十部电影的名导演,已然食言,然其亲自执导之作品,依旧屈指可数,他更多的是充当编剧或者监制的身份。
无论是道地的法国电影,还是披着法国电影外壳的好莱坞电影,吕克贝松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是法国电影的印记总是那么明显。
就拿这部《别惹我》来说,同你看过的其它好莱坞黑帮电影完全不同。
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向好莱坞暴力美学和黑帮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致敬的成分,然而电影的关注点,却不在黑帮斗争,而是黑帮老大的寻常生活。
从电影剧情的角度,比起黑帮家族,别惹我这个片名真是翻译的恰如其分。
本片讲述了被证人保护计划弄得四处避难的纽约黑帮老大弗莱德一家,在融入法国当地生活中的种种趣事。
不仅仅是法国和美国的文化冲突,也有黑帮老大和普通人的背景冲突。
弗莱德各种看邻居不爽,却又苦于被负责保护和监视他的FBI探员束缚,只好在心理意淫一下如何整治邻居,或者用尽手段背地里做点坏事。
弗莱德一家子,真是让人不省心。
弗莱德的妻子玛姬到了新家的第一天,就因为超市收银员对美国人的冷嘲热讽炸了这家超市。
弗莱德打坏下水道修理工,收拾化肥厂老版,最后还炸掉化肥厂的排水设施。
而这家人的两个小孩更是青出于蓝,瓦伦一到新学校,就用尽敲诈勒索贿赂等各种黑道手段,将学校中被校霸欺凌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还和一个搞黑市烟草贸易的学生瓜分买卖。
而贝尔则教训了想勾搭她的不良少年,偷她东西的女生,最后还和一个数学代课老师坠入爱河,虽然这段爱情以杯具告终。
本片并不是用一种流水账的形式来叙事,而是通过弗雷德写回忆录的方式来讲述他的黑帮生活。
而他的两个孩子的校园生活则成了弗雷德年轻时候叱咤风云的折射。
校园恶霸文化不就是校园中的黑帮文化吗。
在影片的后半段,弗雷德已经不满足于写写回忆录了,他借当地的电影协会放映马丁斯科塞斯经典电影《好家伙》的机会,装作谈论电影讲述的纽约黑帮文化,向人们讲述他自己的黑帮生涯。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唯一遗憾的是,影片最后的枪战戏过于简陋。
通过本片,笔者对于FUCK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外国人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中文中“加油”一词,因为这个词语包含了各种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而FUCK这个词语竟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弗雷德不论在何种情境下,高兴或者恼怒,都只用FUCK来表达情感。
看来英语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啊。
整部影片表现的相当幽默,观影完毕让人心中愉悦。
这就是法国幽默文化的功力了。
就像笔者以前看过的一些法国老电影,他们的幽默是语言的幽默,生活的幽默。
并不需要故作浮夸的动作或者表情,甚至是极力搔首弄姿,更不需要低俗和下贱,一个简单的情景一句机智的对白一种略微夸张的举止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
很多喜剧电影,诸如《泰囧》或者《澳门风云》,并不能真的直达观众内心,也许他被逗笑了,但仅仅是帮他活动面部肌肉罢了,他的心里也许并非真的有一种长久的愉悦感。
影片结尾,弗雷德一家人又踏上了转移的旅程。
他说他的回忆录跟着被炸毁的房子一同化为烟尘,他又得从头开始写他的人生回忆了。
这也许不只是电影中角色的独白,可能也是本片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如此多娇,还有大把大把的未知需要他去探索,现在就开始写回忆录,是不是太早了。
听见《别惹我》预告片的配乐响起的时候,我就乐了,多带感啊,仿佛就看见了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跳着爵士舞举着酒杯向你走来,嘴角还带着那丝独有的坏笑。
不过最后记住的是史上最性感的猫女米歇尔·菲佛,看她戴着墨镜走近镜头,身后的建筑物在大爆炸中轰然倒塌,米歇尔微微一晃,然后迅速恢复微酷的状态,继续若无其事的前行,酷毙的性感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四散开来。
除了两位巨星,还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得主汤米·李·琼斯和新生代性感偶像迪安娜·阿格隆,前者同样是老戏骨代言人,除了演技没话说,冷幽默也是自成一派,还记得黑衣人里的他吧,不得不说黑衣人3里他只在“史皇”威尔斯·史密斯身边昙花一现后,电影的魅力也打了折扣呢;后者是好莱坞新崛起的性感偶像,《欢乐合唱团》里的最美校花,新一代的金发尤物。
这样巨星与新生代、实力加偶像的搭配,应该也是电影的野心之一吧,是要把男女老少影迷朋友一网打尽的节奏啊。
剧情简介则和预告片的配乐一样,黑色幽默感隆重来袭。
一家人都是黑帮或者说都有点黑帮脾气的一家四口改邪归正转做污点证人,并接受了警方保护,然而脾气暴燥的四人和邻里相处成了一大难题,在辗转北美之后,四人迁到以浪漫出名的法兰西,在这里,他们能如愿过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么。
在法兰西的开始,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老爸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社会交际,女儿、儿子全新开场的青春校园,老婆穿梭在超市与厨房,黑帮、青春、家庭伦理看上去就和和谐相处,但结果,哈哈,当然是各种离奇事件接踵而来,在啼笑皆非中,一家人驶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样的剧情有没有让你想起导演吕克·贝松编剧的《的士速递》系列,或者黑色幽默片的经典《两杆大烟枪》,冷不丁的反转,意料之外的展开,再加上火爆的动作场面,足以让你乐呵乐呵加肾上腺素分泌加剧。
当然,安娜·阿格隆在预告片里惊鸿一瞥的眼泪,让老云突然想起吕克·贝松那部经典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莫非意味着电影其实还有一段感情戏,还有着笑过以后的反思,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赚大了。
一位黑帮大佬为躲避追杀,拖家带口东奔西走。
一家人很有个性。
老爸尝试心平气和地和管道工人沟通、和市长沟通、和工厂职员沟通,要么被敷衍,要么被鄙视,最后用暴力调教一下,家里水质污染的问题就解决掉了。
老妈也耳濡目染带有黑帮习惯,但还是经常跑二十公里远的教堂,甚至被一位神父说服忏悔,神父听到她毫无保留的忏悔后像驱赶恶魔一样赶走她。
当暴力发生在有趣的人的身上的时候,才是一件有趣的事。
比如,当傲慢的水管工敲诈老爸,并问他的职业的时候,老爸说"I wiil show you",就直接拿球棍对水管工一顿乱打,打折了球棍,还很有生活气息地说”还没完“,接着找到一个铁锤敲下去,还在想着自己是好人,因为”我不会无端制造痛苦,我若施暴,一定有好理由“。
然后送水管工到医院,等医生把水管工包得像粽子一样躺在床上的时候,对医生满口编造水管工是如何跌下楼梯造成二十处骨折的、修管道的锤子是如何砸到他自己的。
anyway,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从做这件事情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个性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会体现出自己的风味。
一家人爱恨分明的性格和精彩人生,遇到麻烦解决麻烦,遇到贱人就打爆他。
与中国教育和国情完全迥异,国内孩子被欺负,爸妈只会教育孩子老实听话报告老师,指望老师和警察能够解决暴力问题。
国内遇到被侮辱被虐待的事情。
只会被教育:老实等待相关调查,等待法律的制裁。
从不会宣传教育,受侵害要学会正当合理自卫!!!
殊不知越是软弱,越是被人看不起,越是容易招欺负,自己都不帮自己,只指望别人帮忙的人最可怜。
自己勇敢一点,当场用力反击回去。
一切都会结束,用行动告诉别人,你不是好欺负的!
有些爽,有些过瘾,但是深度稍微差了点,当个喜剧看就还好。
4个人物4条线,儿女的故事线和父母的相比,有些过于简单和草率。
“在学校里称王”和“一见钟情”,起承转合没展开就结束了。
逃跑和自杀也显得有些不能令人信服。
父母呢,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有演技的加持,还是很能代入的。
最终主角团决战的胜利,又颇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当然了FBI的两个小弟挂的也早,不那么菜的话,可能会更合理一点。
罗伯特·德尼罗,因为通过《天伦之旅》里慈父的形象认识的,所以感觉在印象中一直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以前无意中看过他的一张黑白写真,以为他还演过“精钢狼”的角色,擦,跟杰克曼太像了,后来又看到《教父2》中的罗伯特·德尼罗,随之有了疑问,这货是不是小罗伯特唐尼他爹啊。
标准的四方国字脸,配上略带迷离的眼神,标准一个北美血统的帅哥,不愧是美国“戏王之王”光着长相就够拉风的了。
汤米李琼斯,也算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角色,但也许是《黑衣人》的影响太大,他一出来就不由自主的会跟fbi,cia联系到一起,可能黑西装会更适合他 ,他的角色一般限定在深谋远虑,心思缜密,波澜不惊这样的关键词上面,难怪威尔史密斯这样的老板跟李琼斯在一起还只能算一个马仔人物。
如今,荧幕上李琼斯再也不能拿枪打外星人了,德尼罗也不能传承美国黑帮了,因为他们都老了。
有风声说李琼斯还接拍了《黑衣人4》,个人感觉他是拿不起那把年轻时拿过的大枪了,可能是去当抓捕外星人的顾问吧。
如果德尼罗用14年这部《别惹我》宣布退役的话,那也算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毕竟不是每个风烛残年的人都会有跟吕克贝松合作的机会。
像 阿诺 ·施瓦辛格,约翰·特拉沃尔塔,尚格·云端,梅尔·吉布森等等,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大腕们也一样,他们的时代终究远去,好莱坞会有更年轻,更优秀的演员来取代他们,来扮演那些昔日曾经属于他们的英雄角色。
但是,即使时代必将远去,而时代留给他们的不只只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一个永固的手印,他们的作品被信奉为经典,他们所扮演出的传奇必会缔结成一种永久的艺术结晶!
公映
家庭喜剧与黑帮片的混搭小品。整部戏的逻辑及重要戏剧转折都非常牵强,角色刻画的也非常脸谱化。而且,最后的黑帮枪战和前面的戏感觉十分不搭配。勉勉强强及格的表现。
前戏也太长了,以至于到了高潮部分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评论竟然被删
爆米花电影,但是好棒!
吕克贝松
成名了,就随心所欲的玩电影,玩吧,太令人失望了,贝松
当杀手下火车,想起了gorillaz的clint eastwood,这个时候吕克贝松绝对是昆丁附体;最后杀手被车撞死的时候,我以为又被科恩兄弟附体了,但是没想到汤米李琼斯从车里出来了。总之,电影不错,略带悲剧的喜剧。
3.5,甚好
暴力家族
蛮轻松的
欢乐的爆米花电影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吕克贝松的片子,画面很优美,带点喜剧感觉的黑帮片,一个杀手写自传,在德尼罗回忆的片段里面有很多类似《黑道家族》的场景,好带感
黑发国人黑的挺精彩的啊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完美的光影
美法文化冲撞最有趣,对老马丁的致敬非常可爱,冲突的设置和高潮堆积都很精彩。美中不足在于一切都浮于表面,哪个人物都挺有趣但都不够深入。
吕克贝松和罗伯特德尼罗轻车熟路的黑帮小品,故事小而烂有佳句无佳章,人物性格鲜明表演到位可总感觉有些模式化。导演拍此片图个爽快,您看片也就图个爽快吧,不难看并且观影过程挺爽,只是沦为平庸的爆米花电影。
满足了我对于黑帮的童年幻想。
70岁的德尼罗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好家伙》,那微笑,那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