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自由和人权,在这部片子里,当主角揭竿而起反对麦卡锡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也就是这两个词。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应该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认同的,在这里,对立的双方——媒体人和政治家——都是秉持自由和人权的,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
也就是说,不管你人心隔肚皮,包藏什么祸心,想干什么坏事,但在面对大众的时候,还得老老实实说我是自由和人权的捍卫者,我做的这些都是从爱国,从维护国民的利益,保护你们的角度考虑的,这是从反面角色的立场。
从正面人物的立场看,当然如上面所说,我代表XX消灭你们。
(XX可以是人权、自由,正义或者月亮,金星,水星,土星,火星)因此可以看到,社会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被当作一种借口,载体,你想干什么事都得往上套,但与此同时也成为一种枷锁,即你做的事必须得符合这种价值观,若要是不符合那你得至少看上去像那么回事。
否则就会授人以柄,被人整。
看完片子,我就无比羡慕美国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信仰什么。
前些年CCTV5的那个胖子的二房大闹直播现场时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中国在未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都成为不了一个大国。
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人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主持人,虽然做了第三者,但见识还摆在那儿,平时打哈哈也就算了,被人逼急了,气血上涌,冲破任督二脉,撕破面具,口无遮拦,死猪不怕开水烫,壮士断腕的情怀作精神支柱,所以说的话分外犀利。
说者无意,听者汗颜啊。
我是不是比美国人少点什么?
我们呢?
在平静生活的生活中有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法律足够对付遇到的黑白是非,但如果碰到麦卡锡主义,或者文革的时候,恐怕光懦弱的人性是完全不够的。
法律那就更不用说了。
往小了说,碰到邓玉娇,俯卧撑,70码,抵制家乐福等等社会事件我们是不是除了法律和人的良知以外应该有一种与之平级或者更高级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参考标准呢?
如果有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一样重要,那么——套用领导的说辞——社会一定更和谐。
胡乱写写,随便看看。
PS:1.春天野猫叫,是叫春,那么夏天呢?
夏天凌晨呢?
2.奥运期间CCTV采访百姓,有个男的被访者十分感慨地说:“中国现在终于站起来了!
”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高个子不会意识到比矮子高,只有矮子才会纠结与比别人矮。
3.我标题党了。
1. 媒体是所谓“第四权利”,但新闻却永远无法脱去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外衣,永远要为广告商服务,哪个阶段,哪个国家都一样,但总有一些勇者敢于代表自我意愿发声,在爱德华身上,我看到了职业新闻人的素养。
2.影片最后,爱德华批判了电视的娱乐功能,这让我想到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波兹曼的预言远超电视时代。
不谈电视节目,现在的所谓的主流院线电影,票房爆棚,看内容,不是无厘头的摔烂梗,就是刻意煽情,无不是在迎合观众。
再看手机,制作粗糙的短视频永无止境,很少有人再愿意坐下来沉住气,看一场几个小时的,真正优秀的电影,对于现在的人,太难了。
这可能就是,娱乐至死的时代吧。
3.最后一点,男主太帅了!
这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草原上经历了一场大火的吞噬,最后的水源也已干涸,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宣告终结。
”当一个忠厚老实略缺磁性的声音说出上面这些话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没错,国嘴赵老师。
他的声音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
在影像资源匮乏并且被垄断的时代,他成功的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传声筒。
扯远了,今天要聊得也是一国嘴,不过是美国的国嘴——爱德华.默罗。
电影《晚安,好运》是好莱坞著名光棍乔治.克鲁尼执导的一部以爱德华.默罗为主角的影片,影片集中反映了默罗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战役,和参议员麦卡锡的斗争。
整部电影以黑白为基调,大量采用了当年的纪录影像,试图重塑这个伟大的新闻工作者在那段岁月里的形象。
1908年4月25日,默罗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基尔福德郡,废奴主义家庭赋予了他追求真理的无畏。
1930年,默罗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到纽约国家学生联合会工作,随后又就职于国际教育协会。
1935年,默罗进入CBS,两年后奔赴CBS在伦敦的欧洲部,负责报道二战时的英国战况。
而正是在伦敦的广播,为默罗赢得了声誉。
正是他,在德国轰炸机在头上隆隆飞过的同时,为美国的人民带去了欧洲最新的战事消息,激励着那些还相信正义最终会胜利的人们。
战后回国默罗刚进入上层不久,他便辞职重操旧业,继续回到无线电广播话筒前,同制作人弗雷德•弗里恩德利一起创作并主持了系列广播节目“现在请听”。
由于默罗的节目广受欢迎,随后他又登上电视银屏,主持了新闻节目“现在请看”。
也就是在这档节目里,他对当时主持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参议员麦卡锡进行了可能是新闻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挑战。
麦卡锡和麦卡锡主义可能是美国现代政治史上最丑恶的一幕,他的方针和所采用的方法非常类似于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运动,对一个有着近百年民主政治历史的国家,一个从建国之初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宗教和信仰自由的国家来说,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个伤疤。
但是,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却不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对外推行“冷战”政策。
与此相适应,美国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
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总统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忠诚调查法》,成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
先后有250万公务员、300万武装部队成员、国防订货厂商300万雇员受到了“忠诚调查”。
根据美国国会陆续透露的材料,受到“忠诚调查”的美国公民,累计有1300多万人。
正是这种对意识形态分歧的防微杜渐,成为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历史契机。
在防止左翼势力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方面,美国的政治界恨不得穿上防护服来躲避。
值得注意的是,《忠诚调查法》是由民主党总统杜鲁门颁布,但麦卡锡却是共和党的参议员,所以说,麦卡锡主义的最终兴起,不是某个政治势力决定的,而是潜移默化中最终自然兴起。
麦卡锡本人不过由于其过于有代表性的行为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作为政治人物的麦卡锡,有着致命的缺陷。
好大喜功,而且总是言过其实并常有不实之词。
但那种疯狂的叫嚣和对紧张气氛的极力渲染却在无形中对民众形成了催眠,使得他能够畅行无阻。
整个美国似乎都相信,如果没有麦卡锡,如果没有他的那些调查,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成为苏联的下一个加盟国。
而这时,以默罗为代表的一批保有理智和智识的人站了出来。
默罗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对麦卡锡的一系列做法提出了质疑。
他这样说:“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来说,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
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
一个共和国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可以说,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因为麦卡锡随时可以利用默罗的话对他进行调查,而事实上麦卡锡确实也这样做了。
在这里默罗显示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和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节气。
由于时代的契机,他成为了千百万人都愿意倾听的声音,可是他没有滥用这种权力,而是用他的思考来启迪那些被麦卡锡张狂面孔蒙蔽的人们。
麦卡锡最终身败名裂,这是注定的。
当人们赋予一个人权力来清除异己,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也会成为被清除的对象。
麦卡锡主义的失败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默罗的声音和他的反抗至少让这个过程缩短了,否则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会被麦卡锡罩在网里。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里为默罗素描时说:“默罗本质上是个保守主义者,虽然这点很少有人知道”。
我相信,默罗的保守主义在于他相信一些信条,那些建国者们费力构建的理想框架,那些关于自由的信条。
这是美国政治的生命,对它保守,也就意味着保存着这个国家的血脉。
现实中的默罗没有被麦卡锡击败,却被自己从事的行业击败。
他的节目被缩减,是因为要给娱乐节目让路。
人民不再需要义正词严的说教了,他们希望在晚上能够休闲,能够轻松。
于是,抽着烟带领大家思考的默罗就这样渐渐消失了。
在《光荣与梦想》中关于默罗的素描结尾,曼彻斯特有点乐观的说:“他的骨灰撒在纽约市波林他自己的农场上。
但爱德华.默罗的生命并不是至此为止。
埋在该农场的六尺黄土之下的,还有一条新的电视电缆。
只要它摆在那里一天,只要通讯广播事业的社会功能还保持着强大的潜力,这个人的精神就还会活着。
”会这样么?
面对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我怀疑。
电影中的默罗表情很单调,有点不苟言笑。
也许他正在思考自己下一次演讲的内容,只有思考,才能代表着我们还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电影不错,应该推荐给马猫猫这个搞“美国新闻自由”的专家——或许她已经看过了——还应该推荐给对美国的自由心存盲目艳羡的人士。
那是麦卡锡主义当道之日,两大阵营对垒分明,意识形态不容马虎的时代。
HC因为字幕太快有些提不起精神,恍惚中冲了一个盹醒过来,嘟哝一句“这个节目不就是焦点访谈吗”。
他还真抓住了精髓,那个person to person节目就是在力图把贪图安逸舒适的电视观众从庸俗的节目中拯救出来,赋以社会良知、道义、责任。
这是截然不同的目标诉求。
不知道王志的“面对面”节目是不是受这个启发?
这种反应过激的对垒状况对今天的美国也一样有隐喻作用,911之后中东人的境遇很有些五十年代共产分子的“颠覆与危险”,而且主观认定、偏见、无审判,最危险的是这种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名。
蛊惑和煽动性非一般民众所能分辨,其中,电视的传媒作用不容忽视。
喜欢电影的黑白片“调调”,历史感——虽然有点娇柔;还喜欢中间不时穿插的黑人女歌手的醇厚性感嗓音,那爵士乐带着无比的复杂、深丝绒一样的质感,大都市的颓靡、夜的活力、罪与美、灵魂的焦灼还有感官的娱乐……那同样也是电视可能带给你的不同特质与感受。
不知道什么时候喜欢上George Clooney的,大约是从《Ocean’s Eleven》开始的吧。
觉得这个看起来坏坏的男人很有味道的。
猛然觉悟为啥女的不仅喜欢帅哥也喜欢看美女。
其实男的也一样,在观赏美女的同时也喜欢欣赏优秀的男人。
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部黑白电影。
不得不承认作为一部改编自历史真实人物事件的影片,这样的色调能够恰如其分地烘托氛围。
而且故事刚好发生在电视节目刚刚兴起的20世纪50年代,那时还是黑白胶片的天下。
另一个原因,影片中所有新闻报道的镜头都来自于档案库,所以MaCarthy的扮演者就是他自己,所有的台词正是50多年前他在公众面前的发言。
多么巧妙的虚虚实实。
这是一部有关著名的记者兼播音员Edward R. Murrow的影片。
Murrow是当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他和节目制片人Fred Friendly,揭露了在当时政坛上呼风唤雨的MaCarthy是如何利用谎言和暴力手段,来达到愚弄、蒙蔽公众并进一步控制美国政治走向的种种劣行。
Murrow与他的同事的行动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最据传奇性的时刻。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兴奋丝毫不亚于看任何一部动作片。
从最初新闻的报道,接着对MaCarthy的质问,然后是MaCarthy的辩驳,最后Murrow的那一番看似平静却有激昂的陈词。
每一个段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丝丝入扣。
Murrow在镜头前的那份冷静和执着无法不叫人钦佩。
尽管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每走一步都要谨小慎微,但是他做到了。
这是自由对专制的胜利,这是真理对权威的胜利。
对白中不断出现“左”和“右”,这让我想起差不多同一时代发生的“反右”运动。
是非黑白无法评判,因为即使在标榜“人权”、“自由”的美国都有黑暗的一面。
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东西,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
不要去羡慕别人,但请用好自己的。
真的希望每一个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看一看这部电影,我相信它会带给你们触动,也带给你们勇气。
最后套用Murrow在每一次节目结束时说的话,也就是本片的片名——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麦卡锡在美国掀起的运动,是一种“二战后遗症”。
二战之后铁幕降临,两个阵营默默地一面恢复生产,一面加强对舆论和传媒的控制。
在二战中,德国人把宣传工具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让两个阵营都开了眼界。
于是,即便是号称“民主”的联邦制国度,也被阴影笼罩——这层阴影并不是针对某种“主义”的剿杀,而是对“自由”的忧虑和惶恐。
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以及二战的洗礼后,任何一个国家在20世纪前50年内遭受的创伤都很难在短期内治愈。
创伤并非只是物理形态,精神形态的创伤,正如后来的“越战后遗症”等等名词,才是长期让人感到痛苦的。
保卫自由是必须的,只是当麦卡锡开始挥舞大棒的时候,遭殃的往往是无辜者。
PBS电视台的这档节目反映了这段反压迫的历史:当自由的概念被奉为神圣之时,我们究竟要如何去捍卫它?
是把那些异端邪说一网打尽?
还是把异见者统统放逐?
当以暴易暴的方式开始盛行后,“自由”这面幌子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
镜头下的麦卡锡,不断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异见者的材料,以此来恐吓和挟持民众与其一起“清洗”异见分子。
每一个人,每一个被认为是异见者的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考虑到麦卡锡的“证据”,或许这些“证据”只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但是没有人不会害怕,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一面,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不幸会殃及身边的人。
大部分人的人心是向善的,而那些邪恶之辈则利用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里,在第一期针对麦卡锡的节目播出后,编导们坐在吧厅里,等待着次日凌晨的报纸。
在取报纸的那段时间里,周遭一片寂静。
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却不知道是否是“适时”的;如果民众依然被麦卡锡的恐吓所蒙蔽,如果其他的媒体没有支援、不站在他们这一边,等到他们的或许并不只是“辞职”那么简单。
社会总会有伤痛,只是平复伤痛的时间可长可短。
在一些专制的国家,高层领袖宁愿人民被愚化得忘记自己的伤痛,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祥云之中;在另一些国家,当镇痛剂的分量被加大到超过疼痛本身后,会有一些人首先表现出不安,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从沉睡中醒来。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从情景上来看,最好的翻译是“谢谢欣赏”。
这既是一天的尾声,也是一段时光的尾声。
在足球场上,在电影界,一些人在球员时代常常没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当了教练以后却成绩卓著。
乔治.克鲁尼作为演员名声已经不小,不过在我看来还不够称为巨星,但是看了他这部《晚安,好运》后,我倒是对他在导演上的前途颇为看好。
在《晚安,好运》中,他在一种厚重的历史基调下讲述了一个美国新闻界与政客的斗争故事,于平淡的叙事中展现着人性的光辉。
毫无疑问,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跟政客作对都是件不那么安全的事情,这也正是很多敢于揭示政界黑幕的人被视为英雄的原因。
在这部影片中,背景是美国著名的,也是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后期。
我想很多看这部影片的人,看前或看后都会去了解下那段显得挺“文革”的美国黑暗时期。
一位名叫麦卡锡的明显带有投机特点的政客竟能发起一项在美国盛行了近十年的“忠诚调查”,在这场带有浓厚反共,排外色彩的运动中,近2000万人受到了调查。
在这样的环境下,善于思考,充满良知的人显然是会愤然反抗的,美国当时一个有利的条件在于,这场运动并没有动摇美国的民主根基,新闻界也仍然存在足够的自由,这就为片中的CBS主持人Murrow和他的团队提供了良好的斗争条件。
而他们面对巨大的压力,也勇敢的在节目中为受到“忠诚调查”刁难的善良弱小的人们发出正义的声音。
片子采用了黑白色调,我认为这个安排非常好,黑白色很能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符合那时在高压审查制度下凝重感。
整部影片场景不多,更多的在Murrow的节目大厅中进行,配以大量的记录片片断,营造着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这里看出了克鲁尼的功力,非常老练。
片中的Murrow很有魅力,特别在每次节目之后的一句“Good night,and good luck!”,以一种饱含磁性声音轻声说出,很有感染力。
而对美国人来说,在那个随时可能遭到调查的年代,晚安并不容易,好运更是艰难,一顶共产主义的大帽随时可能将其压的无法入睡。
好在有Murrow为代表的新闻界人士,他们在一段美国历史上的不光彩年代里,延续着美国新闻界的光荣,在节目中大胆揭示麦卡锡主义的危害和荒谬,将一种正义的信心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伴随着节目最后一声“Good night,and good luck!”,让善良的人们得以安然入睡。
片子讲的虽然是一场新闻界和政客的斗争,但是片子拍的并没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相反,影片一直以一种平缓的节奏展开。
克鲁尼并不是要拍一部紧张刺激的商业片,如果这样,他就不必采用黑白片的形式了,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充满思想性的导演。
他在片子表达着对言论自由的认同,对那个时代斗士们的尊敬,同时,他又充满着理性和节制,没有如很多类似影片一样去刻意丑化反面人物,甚至他们根本很少出场。
他以更多的镜头对准正面人物,结合记录影像,让观众自然的做出判断。
而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在那个时代,美国舆论也保持着他自由演说的权利,麦卡锡也只能采用通过Murrow节目辩解的方式向新闻人发难,而这却也是他的权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麦卡锡在节目上对Murrow发出了已经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指责时,Murrow仍很有风度的待他说完,没有打断,在下一次节目反驳时也显得犀利而有节制。
就这样,一部节制、理性却又包含热情的影片就这样产生,产生于过去常与性感相联系的克鲁尼之手,或许以后提到他,我会加上一点――睿智。
这部《晚安,好运》入围了即将揭晓的奥斯卡奖,尽管《断臂山》气势很盛,但是我看《晚安,好运》仍是一部可能暴冷的影片,我对克鲁尼的导演生涯也颇为看好,或许他会是下一个伊斯特伍德,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期待着他带来更多惊喜。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32448.html
在彩色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黑白电影出现往往能成为一个异数。
我常常会想早期电影或者黑白电影,甚至默片为什么拥有比现在的电影更高的艺术水准。
作为我而言,黑白电影意味着一种深沉雅致的格调。
它们的爆发点往往是超乎视觉冲击的,有一种凌驾与感官之上的情绪弥漫在黑白电影的氛围之中。
大部分黑白电影都被赋予了旧时代特有的人文思考。
他们少于浮躁多于冷静,他们长于探索远于媚俗。
这可能就是《Good Night,and Good Luck》能成为一匹英俊黑马的原因。
它的整体看上去严谨流畅,带有绅士风度而不失激情。
黑白基调的氛围和50年代真正的记录影象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男主角的每段台词交杂着睿智和激情。
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对话则体现了真正的机智和优雅。
用于衔接的音乐也选择了符合时代的爵士乐,或是低沉或是畅快的女伶之声。
当然经典并非等于完美。
它本身的缺点在我看来不外乎矛盾爆发冲击力不够,初衷原本是记录片,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缺乏多角度,突出了正面人物的某些方面。
这是一次彬彬有礼的电影冒险,一切都显得太过彬彬有礼。
对于非英语国家,非美国人民而言,本片的语速过快,不过也许这就是咄咄逼人的美式演讲。
由于我推崇如此的电影风格,所以这些缺点也许只能算是特点。
我们看过太多精彩的特技太多刺激神经的画面,在面对优雅的时候往往容易迷失在这样的氛围。
什么是真正的优雅深沉。
它犹如长河般缓缓流淌,犹如深夜般沉着。
我为这部电影设定了三种色调。
其实,这是它本身的光与影。
黑————思想的杀戮很多电影往往会表达人们能够面对的危险,有些来自外太空,有些来自鬼怪神灵。
这些都脱胎于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人们所要直面的危险来自人们本身。
来自人性的堕落和动摇。
正如片中这群人做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深深的恐惧所包围。
男主人公所提及,恐惧,就在这间屋子里。
这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来源于生活的恐惧感。
它是实在存在的,它甚至是无孔不入的。
这也是男主人公选择战斗的原因,他不愿意被这种人性的动摇所打倒,他不愿意屈从错误的思想,他更不可能不去保护美国原本自由正直的人们。
欣赏这部电影的人需要做一些功课。
首先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它处于美国著名的“麦卡锡主义”时代。
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年间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逆流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直至有不同意见的人。
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
而主人公则是非常著名的美国电视界传奇人物爱德华R•莫罗。
1953年,那时他正在主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纪录片节目“现在请看”,此外,莫罗还兼任脱口秀节目“人与人之间”和“电视面孔”的主持人。
他和制片人弗雷德•弗里恩德利,他的团队(多恩•休伊特、乔•沃什巴、帕默•威廉姆斯、耶西•祖斯默、约翰•亚伦、查理•马克和埃迪•斯科特等7名记者)一起,从海军飞行员麦洛的事件开始,坚持不懈地和当时的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做斗争。
这些新闻人,电视人不顾重重阻挠为一个又一个的无辜受害者申冤,一次又一次对“麦卡锡主义”进行抨击。
白————人性在时代中的闪耀在黑暗下,发现人性的闪光点。
电影,永远是在研究人,研究人性。
人文的电影致力于挖掘人性。
严肃的电影致力于真实人性。
在这个两者之间游走的电影却更多依赖观众的审美。
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
并不是去探索茫茫的宇宙,而是去探索你自己。
我在夸奖这部电影对于政治的公正和真实之前,更多的想夸奖它对于人性某个方面的捕捉。
这是一种非常明朗的令人愉悦的叙说。
导演可以说不仅在还原过去还是在还原真实。
莫罗之所以奋斗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完人或者他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立场,他首先是一个忠诚理智的美国人;其次,他是一个拥有清晰头脑和敏锐洞察力的人;最后,让他发挥作用的是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孜孜以求。
真相,这就是恐怖时代的人们所需要的勇气。
抵抗迫害,保护家人,尊重信仰,获得自由,这些都是因为有人在不停地追求真相,公开真相,捍卫真相。
洗刷被侮辱的,拯救被损害的,让仅有的声音不要因为恐惧而颤抖。
莫罗和他的队伍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人们睁开自己的双眼。
正视恐惧时代的畸形和不公正,正视入侵身边的丑恶和危险。
灰————胜利后面的路并非平坦主人公莫罗用自己的形式战胜了麦卡锡主义,但他没有能战胜广大观众多变的审美触觉和趋于娱乐化的口味。
他的节目被换下,被缩减。
他的同事们有些被裁员,有些不知何处。
结尾的时候呼应开头。
经历过这一切的勇士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欢笑和回忆,他们没有被忧伤所包围。
能让他们皱起眉头的不是他们的心,而是他们的良心,他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以后的时代的责任。
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战斗都将会任重而道远。
他们需要诊治的不是人们的肉体而是人们的心灵,而在此之前,他们必须保证自己的心灵不会腐烂和动摇。
有些人退缩了,有些人牺牲了,更多的人则留了下来,隐忍在恐怖时代的终结。
虽然恐怖过去,但是浮躁和喧嚣却纷涌而至。
媒体将会是大众的标志般的良心。
而这颗良心在电影的最后依然强烈地跳动,无论它是否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这就是生活所能赋予战斗者的结局。
永远不可能太坏,但也不可能太好。
真正的斗士是可以直面自己人生的惨淡。
他们在逆境中能够首先思考的依然整个人类的人性而不是自己的生存意义。
回忆式结构的电影用来贯穿整部电影的唯一的思想价值,从开头到结尾,主人公的思想没有改变,他改变自己战斗的对象,但他不改变自己战斗的理念。
这样的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是一种启迪。
在这个时代,思想的禁锢依然存在,人性依然在面对着种种考验,放大这一切的电影电视广播娱乐界依然充斥着低俗和愚昧。
然而电视的作用依然是指导人们。
更多的人相信电视语言,更多的人需要被指正,更多人能够被唤醒。
我们确实需要怀揣超越于世俗的理想,信念,热情;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奋勇向前。
看这部电影时是在新华社礼堂,在党国的喉舌举办内部电影周时选择这个电影,其实有一丝讽刺!
美国没有中宣部,美国的媒体是私有的,这也决定了即便是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崇尚自由的声音仍然可以见诸于媒体。
而在我们历史上所学的所谓“白色恐怖”的年代,似乎也不是一言堂。
我是新闻工作者,任何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目前的中国这个行业的现状,不跟着中宣部的旗帜走,下场只有一个。
其实中宣部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国人已经习惯了混混噩噩,头脑中充斥的大都是油米柴盐、低俗的娱乐以及无处发泄的对社会的不满。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评论中国人的话目前依然适用:“故其所营营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现在。
凝滞堕落之原因实在于是”。
公民的自治能力,是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据。
公民的自我权利以及民主思想,则是建立民主社会的根基。
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社会骨髓,媒体只是充当了一个对这个公民权利的点化作用。
梁启超百年前评论说,华人目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今日中国”。
原因是“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
到目前看,这样的情形仍未改观,我们的悲哀的国民性导致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市民阶层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的进步只能体现在GDP上,而无法体现在诸多软实力以及国民思想上。
看了这个电影胡说几句,不知道有几个豆友会看这部不甚知名的电影以及看我的评论,就此打住。
一部非常严肃的黑白影片,没有女主角,没有爱情故事,没有调侃,没有仇恨和悲哀。
有的是短促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还有“free speech”的美国精神。
在演播室漆黑的背景下,主持人挺直腰板一动不动,但是他的眼神和绷紧的面容,从容不迫的语言让我肃然起敬。
如果说Angel-A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巴黎情调,那么这部影片就是描写5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
在疯狂镇压共党和共党同情者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敢于挑战议长的观点和政策。
因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美国人权概念的基础,因为人民相信自己的权力,尊重别人的权力。
引用片中Edward R Murrow的演讲,”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ne of another. 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 if we dig deep in our history and our doctrine; and remember that we are not descended from fearful men. Not from men who feared to write, to speak, to associate, and to defend causes that were for the moment unpopular.” “We can not defend freedom abroad, while desert it at home.”
1、对一个不喜欢抽烟的人来说,第一次觉得烟草植入是如此有范。和马东之流无底裤式的植入相比,莫罗的植入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崇高了。2、电视节目或电影其实也可以是公民课,比如影片中的那段新闻史,比如这部影片。不需要那么多,但不可或缺。3、我们的时代可能再也产生不了如此富有使命感的电视人,娱乐至死的我们也不配拥有这样的“引路人”。4、虽然屏幕里剑拔弩张,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那么“好看”的影片,幸好黑白影像足够优雅,爵士乐足够动听,另外,它很精炼,或很克制,只有区区95分钟。
一部生错年代的佳作 以此为鉴反省一下自己吧 即使在最为癫狂与紧绷的年代 我们看来依然充满着勇气、自由与对真理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政治片,黑白色调很带感
莫洛指尖夹烟,用冷峻深邃的目光凝望镜头道出“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镜头肯定会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夺人眼球的炫技,片中几首爵士歌曲曲动听,足以为影片加上一星。麦卡锡本身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但总感觉功力不够导致需要靠大量台词助力
a只有clooney能把anticlimax拍的这么smooth,b其实clooney的配乐不是很优秀的,但是选reeves实在是没话讲c只有clarkson可以比对方大7岁还可以让我们相信她跟rdj是couple
Gentleman style, like a cup of black coffee
妈的狗屎的片子,竟然还是黑白的,真后悔下了这个片子,和《柏林迷宫》一样烂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BT下载 圣城家园版 1520 402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看过很多黑白片,这部的质感很足。中间2次酒吧戏不错,给足了剧情的缓冲时间,并且大量密集的台词与众多专业术语亦需要空隙来调剂。
94分钟的电影看了16分钟果断放弃。虽然浪费了16分钟,但若看到底就会有浪费94分钟的风险。
沉闷
还是对政治毫无兴趣
展现新闻媒体的正义!很棒的片子
不喜欢
这样的斗争也太没难度了
很难嚼
短促有力的媒体战斗檄文。爵士乐和黑白影像的重要性不亚于那一次次慷慨陈词的演说。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