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勃(Trumbo)这个翻译不好。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单《罗马假日》的编剧这一项,就已经意义非凡。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罗马假日不难,知道赫本更不难,知道威廉·惠勒很难,知道特朗勃就更加难了。
因为他甚至没有用真名领奖。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分子(Communists),在冷战时期的美国,他被列入黑名单(blacklist),只有B级片公司敢用他。
后来慢慢用假名也写出了名堂,特朗勃这个名字才最终被奥斯卡承认,补发了《罗马假日》的奥斯卡奖。
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
其实可以更加简单点:一个共产主义者被列入黑名单,但是还是写的太好,黑名单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故事若不是个真实的故事,恐怕影院里一般的观众都得睡着。
剩下一半的观众看见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中国影迷俗称“老白”)带上圆帽,弦乐响起,会突然被《绝命毒师》的回忆惊醒。
既然说到这了,就先说说老白的演技。
老白是个好演员,但他不是个演技派。
他是每一个男人最爱的男人:看起来羸弱、衰老、缓慢,但眼睛只要微微一缩,你就看得到他的硬气。
中国男人尤其喜欢这种硬朗,我们的文化不喜欢肌肉,不喜欢拌嘴,不喜欢逞能。
我们要的是“温酒斩华雄“,不说关羽如何英勇,只说这盏酒的功夫。
老白就是这样一个东方哲学的人,所以他能演的角色,也得是这种细节里能见乾坤的人。
然而特朗勃不是这么一个人。
他是个天才。
不像《绝命毒师》里的老白,虽然也在化学方面极有天赋,但在任何一个其他方面,他都是一个你会嫌弃的中年男人,肚皮比在湘江旁边喝酒的蛮哥还大。
总而言之,老白演他,不够有魅力。
你感受不到一个游走在黑名单边缘还能够拿奥斯卡奖的天才。
你只感受到又一个重压之下反弹的凡人。
但话又说回来,老白在演凡人这方面,一如既往的精彩。
共产主义这档子事,现在说起来已经很是老套。
我们新闻法律课上教授问:“如果你要形容一个人,哪一个词在1960年代是诽谤而现在不是?
哪一个在1980年代不是诽谤而现在是?
哪一个在本世纪初是诽谤而最近不是?
”在196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共产主义分子(注意不是共产党,不需要你入党,沾边都不行),你就可以告他诽谤你了。
因为如果你不告,后果就跟电影里的特朗勃一样,游泳池里灌满了死尸。
至于80年代,你说一个人是黑鬼,黑人是没有权利告你的。
现在怕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最近,这个词是同性恋,一个中性、不带预设立场的词。
所以很多观众在看《特朗勃》时,可能觉得没有代入感,尤其是中国人,还会觉得怪怪的,毕竟我们有三亿党员,说是共产党要坐牢,怕是心理上很难拐弯。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太正常了。
坐我后面那个美国人,电影的每一个包袱,斯大林的,胡志明的,他都咯咯笑。
说一个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美国人对共产主义者的看法。
我们课上说商业报道,说到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正面作用,包括雇佣美国当地人、引进技术移民、振兴地产业等等。
这时一个美国女同学对我说:你可以报道一下,这些人是不是共产党。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问她:共产党不共产党的,跟跨国投资有什么关系。
她也楞了一下,补充说道: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共产党的人来美国投资,太奇怪了。
我又愣了一下,进而质疑: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在民主党的大本营加州,一个共和党的商人是不是会被记者抓着报道?
她愣了最后一下,悻悻然地说:没任何意思了。
我差点拍案而起,问她说没意思是几个意思。
当然后来我们也就意思意思算了,确实没什么意思。
说起来,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电影这个产业从来都跟政治紧密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当钱和政治都躺在床上聊骚电影工作者时,还是钱显得波圆腿索。
所以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什么时候来,还得取决于钱这玩意儿它什么时候再开放一点。
允许更多的外资进入,允许更多的热钱涌入,甚至允许更多的烂片、B级片在市场里面滥竽充数。
这样很快,可怜无辜的汤唯们不需要匿名的天赋,也可以视黑名单如无物。
当然这并不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只是一个共产主义环境下发的牢骚罢了。
主义不主义的,从来不重要。
重要的是像电影里一样,电影工作者不论吸多少烟,无论浴缸里的水有多么浑浊,无论外人如何瞧不起——都不能丢了文艺的心啊。
小李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应在情理之中,但《丹麦女孩》里的小雀斑也并非等闲之辈。
看完《特朗勃》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位爷在这等着他们呢。
传记电影《特朗勃》(Trumbo) 靠的是满脸褶子的老头演员Byran Cranston的演技。
此老头并无很大名气,但看过《绝命毒师》的人大都会叹服老白的神采。
对,特朗勃就是老白,只是演的更地道更鲜活。
故事说的五十年代美国“非美”狂潮中被无端迫害的美共党员,著名编剧Trumbo。
他一生命运沉浮,横遭冤狱,电影刻画他大半生的心路历程,并未纠缠于其政治立场,而着力于一个个体的人面对体制性的不公的孤独的抗争。
老白的表演不仅范儿十足,气场强大,更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后进入一种几乎疯魔的状态。
及至片末老迈的他的一番演说,的确令人动容。
Byran Cranston 这样的好演员,真的是电视剧发掘出来的金矿。
看到这样本来籍籍无名的老演员突现神作,只能说,人家的电影产业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厚实!
今年奥斯卡如果青睐老白而非小李,其实也不需要吃惊
(芷宁写于2016年4月5日)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
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
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
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
”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
”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
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
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1、有时候,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家选择是顺应政治,而有时候当人性与政治冲突时,这个时候不同的选择的人就多了。
所以不是艺术本来就为政治服务,根源还是操控政治的人性如何?
2、我有我说话的权利,也有我信仰的权利,这便是自由,自由无外乎哪个党派哪个门派,我行故我在。
3、多少年了,海伦的荧屏形象在我脑海里都是刁蛮的老太太,结果这里的刁蛮反而让我心生厌恶,能把一个人刻画成这样,也是可以封神了。
至于男主,凡人眉宇间的睿智,以及说话时反映的逻辑,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矛盾不够尖锐,没有压迫感的时代&个人际遇讲述,时情时景的冷漠墙壁变成了这里的天鹅绒。
上白细胞的黑名单这样的事,是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团队,人的组合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片子过于表面,每个面向都是点到即止包括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任性与无理。
7.3关于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啊,矛盾啊,无理取闹,任性啊,当时在剧情里面还蛮期待trumbo的妻子讲一些东西,比如,这是我的老公,你可以尊敬他,但你不准诋毁他,类似的话。
海伦米伦的角色真是,有点《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影子,以及任何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那种,在时代中游刃有余的角色就是特别圆滑、油滑的角色。
要说电影中有哪些角色,我们限定一下范围,为人妻的女性角色,让我会有一种,非常羡慕这个女人的男人的情况的话那么我现在能想到,一时之间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本阿弗莱克版本的《合伙人》中,他的角色的妻子以及,刚刚看完的电影《特朗勃》中,trumbo的妻子。
要知道,爱在三部曲里面的朱莉德尔佩的角色,都并不能够上我的这个“榜单”。
我羡慕,我非常喜欢爱在三部曲,更多是喜欢那份生活,那个轻松、优雅的时代背景和,两个人的性格能够结合的,两个人的生活、人生能够结合出怎样的模样。
trumbo真是bug级的存在同trumbo有太多通感了,这样思维共振的感觉,在好多人身上出现过,影视界,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是枝裕和,北野武,李幼斌,,,
以传记的角度对特朗博进行了展示。
这种人,太 tm 牛了。
一个有自己奋斗理想的编剧,做了共产党,但是受到排挤,被列入黑名单、坐牢、受各种冷眼,对于这种文字工作者来说,很多人会选择自杀,(犹如我国文革时期的很多作家),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他有愤怒,但是完全没有放弃,因为他有家人、朋友需要照顾,他需要钱。
于是笔耕不辍,一直写,一直写,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牛逼闪闪的电影。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挫折,为了自己的理想,宁折不屈,当然可以。
但是如果能够坚强的活着,只要不放弃,如果我成功了,那所有的挫折都会被瓦解。
要知道,太多太多的大多数,他们是无知的并且容易愤怒的。
片子很好看,男主老是老点,很有味道,就是老帅老帅的,演的超级棒。
女儿也很漂亮,里面的Kirt也好帅!!
超级喜欢。
对于,里面的政治斗争,我可不敢说话,哈哈,我对这方面还不成熟,害怕说错了以后,等会儿,就会上像片子里一样的 blacklist了,我只能说,祖国万岁,我是个傻子,我啥都不懂,别叫我发表意见,I love my country。
just kidding.男主演的特别好,演出了成熟的睿智,机智的争辩,在困难中的不乱阵脚。
出了监狱,他开挂似的编剧技能得到了适放,让我觉得,妈呀,这简直就是个god of the script。
我看到他的煎熬,吃止痛药,不停地抽烟,没日没夜的写,沙发上写,桌子上写,最喜欢的还是浴缸里写,写的快发疯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心的煎熬,痛苦,但这不是他写出天才作品的主因,就像,如果我也没日没夜的写,我就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的。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天给他的天赋,还有就是他的过去的经历。
我觉得电影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于后者的反应很少,还好有。
这就使的前面演了很久的个人经历,似乎有点与他写作的伟大作品割裂开了。
让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编剧队长。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天赋和经历共同成就了他。
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上海电影节,坐在影院看《特朗勃》,达尔顿·特朗勃算是好莱坞一个异类,他写过著名的《罗马假日》,然而署名是别人。
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原因,他不被好莱坞承认。
他采用的抗争方法是:写自己的剧本,署别人的名。
只有才华是不能被淹没的。
特朗勃凭借《罗马假日》《勇敢的人》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但都没有去现场领奖,只能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面庆祝——当然,颁奖嘉宾叫出来的名字也不是他。
所以,当他坐在影院看《斯巴达克斯》,制片人、主演柯克·道格拉斯不惧重重压力给特朗勃署了真名,名字倒映在特朗勃的眼镜上,镜片后他的眼泪落下来。
再名利纷争的地方也总会有这样的义气相挺。
“封神之夜”看到李连杰和文章,上台时,李连杰走在第一个,而文章在最后一个,没有穿礼服,帽檐压得低低的。
当年他们曾是《海洋天堂》中的父子,是《白蛇传说》中的师徒。
这一次,文章说: “就是家里有事,我自然应该要回来帮忙”。
郭采洁上午亮相《冲天火》发布会,随即就又去了《爵迹》。
每年参加电影节,这短短的几天,几年之后连起来回看却特别有意思。
比如当年郭采洁出现在郭敬明《小时代1》的发布会上,还算是一个电影新人,如今却要在电影节忙得飞起了。
但,依然要来力挺郭敬明的新电影。
林更新主演了一部听上去像玩笑的电影《快手枪手快枪手》,投资方是万达影业,万达大家都知道了,是王思聪家的产业。
黄渤则在“HB+U”启动仪式上讲起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首映也是选在上海电影节,他和宁浩那时候都是新人。
结果发布会上刘德华来了,为他们吸引到不少的目光。
“HB+U”就是黄渤+你,也是黄渤加油,如今终于有了刘德华当年成绩的他,也要来帮助新导演们了。
周迅也来了。
当年他和黄渤曾一起在歌厅跑场,有次兴奋地把黄渤喊去说她演电影了!
《风月》,周迅先快进,然后给黄渤看她和张国荣跳舞,叼一支玫瑰,跳着跳着眼泪落下来……然后,周迅把机器关了,黄渤不解,“我的戏完了”。
曾经相识于微的相濡以沫,如今当然也要来出一分力。
不过,相信电影节最忙的明星还是范冰冰,我两天就见到她三次,每次都穿着宽大袖子的礼服。
我拍了照片发朋友圈,有人问:“她是和大黑牛有了吗?
”《爵迹》中有她也有李治廷,然而发布会上却独见她,站在陈学冬的身边。
成龙的《绝地逃亡》与她合作,《功夫瑜伽》和李治廷合作。
两部电影一起开发布会,这次李治廷到了,范冰冰不见。
而前两天,范冰冰先单独和成龙开了《绝地逃亡》的发布会……可遥想当年,两人刚刚合作完《一夜惊喜》,采访时完全是秤不离砣的状态,采访一停就窃窃私语,然后笑容就溢满了眼睛。
总有一些一去不返了。
但也好在,什么都会过去。
《特朗勃》最后,是一段达尔顿·特朗勃真实的受访记录。
记者问他:如果有一天拿到那些原本就属于他的奥斯卡奖杯会怎样?
特朗勃并没有表示要供奉起来,或者拿它砸向迫害他的那些人脸上。
他说,在他于黑暗中努力写剧本的无数个日子里,他的家人都在默默支持他。
他的女儿总是会被别人问: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她无法回答。
特朗勃说: “我要把我的奥斯卡奖杯送给她。
”
如果“我”是特朗勃,在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会把我所遭遇的迫害及我事业的中止归为“时运不佳”。
我会为我主动选择放弃找到个合适的出口,并且惶惶不安、抑郁不得志的混完此生。
还好特朗勃不是“我”。
不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
对,如果一定要对比所处的年代,自认为我所处的这个年代虽然浮躁,但还不算太差,至少我还有自主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部影片给我最重要的一个point,在谈情怀、谈理想的时候,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准备为了你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什么?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阻,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去平衡好你的理想和生活中带来的冲突?
我所看到的特朗勃先生,面对生活、舆论的压力,他选择的是,闷头去做、去把一件事做好;面对不幸入狱,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点就在于:想和做 ,这两件事。
想是舵;做是行驶在海上的航船;你是否想要出行、想要抵达何处,一切由你而定。
上周,两件事儿搅得朋友圈天翻地覆。
一是,广东总局加强网络剧监管,线下不能放的,线上也不行!
一大批所谓的网络剧下线(其实想看,你还是能看)二是,电视剧通则曝光。
早恋同性恋转世等不得出现。
有点中国版“海斯法典”的味道。
对此,网络上一片哀嚎。
称以后只能无限刷《新闻联播》。
希望开通新闻联播弹幕功能......或者等待样板戏规则出台。
对此,胖哥觉得,《新闻联播》躺枪。
不能多说,新闻联播的戏剧性远超大多网络烂剧好吗!
另外,我觉得“通则”有一定积极意义。
让那些脑子都不动一下,全用下半身写东西的狗屁编剧可以下岗转行。
不要再污染世人三观,让世界从新恢复正常是多么正能量的一件事情。
很多东西不能写,不能用,那是你写的太low,用的太俗。
如果,婚外情全都写成伍迪艾伦或者王家卫;轮回转世全都写成大话西游,蝴蝶效应;早恋全都写成怦然心动或者花与爱丽丝;同性恋都写成断背山卡罗尔......钱难挣,屎难吃。
淘汰无脑编辑,或者从编辑自身提高修养造诣的时候到了。
看看好莱坞大师级编辑的打怪人生,你就知道,上面什么通则规则都是浮云。
胖哥今天推荐《特朗勃》!
影片是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
讲述他超牛x的人生。
特朗勃上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当编剧,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等经典作品。
50年之前成为全美最贵的金牌编剧。
50年后,铁幕拉起,意识形态对立达到顶峰,他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
长时间的法庭纠缠还耗尽了他的家产。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彻底封杀,无法工作,家里经济出现问题,沦落到变卖家产。
特朗勃为了维持家庭,开始和B级片小电影公司合作,低价出售自己的剧本,借用他人名字继续创作。
他凭借天才的叙事能力,每天工作18小时的勤奋,3天写出100页剧本,家人的鼎力支持,写出了《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意识形态出现僵局,美国政治风向改变。
加上特朗勃的确让人惊艳的创作能力,众多大牌导演和演员找到他私下进行合作。
最终他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了两部伟大的电影中。
《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
特朗勃的出演者可谓是中国人民最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绝命独师》里的白老师。
他凭借该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
白老师饰演的特朗勃,外形上近乎100%还原。
而令角色更加神似的,是老白绘声绘色的模仿了本尊特朗勃的吐字方式和说话语气。
如果去看早期的采访片段,你会发现,很多单词的发音,是老白特意模仿演绎的。
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那个时期美国文字狱高涨,一个帽子扣下去,你可能被封杀一辈子。
你的对手还是收到全民爱戴的超级巨星:约翰.维恩。
媒体大咖,时代杂志专栏作家。
能坐几个屋子的大批政客甚至小市民邻居怪叔叔面对这样的阻拦,你还能保持创作的灵感吗?
你还觉得什么通则是你编剧时的高山吗?
那些玩意和特朗勃的境遇相比完全就是纸老虎!
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面对阻碍迎头反击的勇气和睿智。
你封杀我,没关系,大丈夫能伸能屈,我去你们都看不起的小公司,把烂片润色成合格的B级电影。
先挣钱养家,先活着。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后我就要反击了。
金子在哪里都等发光。
小公司,小成本。
照样能提名奥斯卡。
我出名的目的,就是要大公司来找我,大导演来请我,大明星来求我。
然后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出现在电影屏幕上!
铁幕,我用电影砸烂它!
还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与人分享的精神。
被封杀的有成千上百的优秀编剧。
各个都快穷的养不起家。
好,我成立一个黑名单编剧联盟。
秘密写作,全都不署真名。
大家一起活着,抱团取暖,等待黑夜过去,等待春暖花开。
当然还有《罗马假日》的梗。
剧本卖出去,费要让朋友也提成大部分。
奥斯卡奖杯他也毫不在意。
一个编剧,即使不伟大,也不要紧。
用尽自己的才华,配以常人的良知,给观众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就足以称得上成功。
遇上逆境,坚守底线,保持对真理和电影的爱,你就足以称得上伟大。
经历20年的奋斗,人生的起落。
看见自己的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特朗勃流下了眼泪。
世界终究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时间会证明一切!
勃朗特/特朗勃,好莱坞情怀传记电影,时间点刚好位于《曼克》与《好莱坞往事》之间。人物原型太过传奇,受迫害的英雄,不世出的天才,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无数作品压在身上已经足够撑起一部传记片,电影反而有意略过了荣耀,极尽所能挖掘困顿,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好看,又臭又长,太多反情绪的桥段完全可以削减。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是核心的讨论——公权力是否有权力封杀创作者?没有
本来就冗长不堪的片子,被赵武两秒一顿的解说搞的更加无聊…早八看这种东西感觉灵魂被抽走了几分…唯一的乐趣是看老白的表演,有着头发居然还有些许陌生呢。喜欢女儿过生日那场戏,虽然有些许生硬刻意但艾丽范宁演的女儿流下的两滴眼泪实在太可爱。是黑名单造就了罗伯特里奇,也喜欢这句和背后的意义。看到片尾说许多人因为这场事件自杀,突然觉得很不甘,人的生命只能被自然打败,怎么能如此轻易地被人剥夺,太委屈也太不公平。生命由自然给予,也只有自然才有对待生命的裁定之权,人与人的自相残杀自我压迫造就这样的后果,悲哀可怖又荒凉。
没看完 流水账 没意思
《罗马假日》的编剧者原来还有这样的遭遇~都是战争背后的政治搞出来的灾难~二战刚结束,进入冷战时期。一名电影编剧者,由于是共产党成员被是为叛徒,被政府收监,还制裁他的编剧生涯~
全给老白的演技
Elle Fanning这几年愈加粉嫩可口了呢~
失望。共产也不是分蛋糕好吗
片子看得有点红岩的感觉啊。不过还是挺喜欢那句话的,“如果连垃圾都写不出来,那还当啥编剧?”
不好看
看电影了没
好莱坞传奇编剧,罗马假日、勇敢的人的编剧,美国共产党员,受到封杀后,继续艰苦工作奋斗的故事。
意识形态害死人啊
了解一段历史
绝对的“正确”,只会失去创作和艺术。
《特朗勃》这个剧本在去年入选了好莱坞编剧黑名单,但看完电影心里还是有些失望。导演显然对于剧本的深度挖掘不够,而且过于浮于表面的人物设计使得本应有的大量心理活动完全丢失。整部电影完全就是由大量情节堆砌而成的八点档肥皂剧,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电影拍成这样实在是缺乏敬意。
罗马假日。。。这真假编剧的故事太经典了。对好莱坞从业者的描写也太经典了。这是在幕后的牺牲者,不管是政治还是商业还是艺术,他们都在幕后。
好传奇的人生,是苦难也是辉煌。
没啥意思。特朗勃本人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好莱坞金牌编剧,但后来者为他谱写传记片时却用了一个非常平庸的剧本。前后分量的失衡导致了这部影片就像一个高低脚的瘸子,让这部影片充满了无聊。而影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下特朗勃创作一些影史佳片的幕后故事也是非常偷懒的做法,这就让这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的平,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人物弧光展现,传记片看不到这一点就会放大之前积累的无聊感。说白了这就是一部每年为了冲奥而出品的流水线传记片,好不好看是次要的,为了拿奖才是最主要的。尽管老白的演出值得肯定,但从片中黑好莱坞的背景来看,本片又是为了去迎合好莱坞而被创造,多少有点讽刺😅
就是颁奖季期间无聊透了的传记电影。看完会后悔怎么不直接看纪录片或者重看the front. BTW, 怎么还没人拍Mayer传记,他在各种稀奇古怪的studio era背景传记片打酱油得都快分裂出十二种人格了。
怪不得库布里克不认《斯巴达克斯》为自己的作品。而这部影片也正如Trumbo本人一样,自以为是且毫无亮点,作为一部传记片,人物弧光几乎是平的。Bryan Cranston的演出也很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