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是正邪双结局,然而看完两个版本我眉头一紧,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上映版和剪辑版共同拼凑出的,才是事情的真相。
这么梳理下时间线吧:(以下全剧透)男主17岁被父亲家暴,怒而杀父,诞生出人格A。
人格A认为杀父的义举拯救了家庭,从此嫉恶如仇。
但现实是,不久后男主母亲或怨恨或畏惧男主,拿电熨斗击杀男主。
男主未死,但因此少了小半头骨,并从此仇视女性。
现实中男主姐姐目睹家庭变故父母双亡后上吊自杀,但在男主人格A里姐姐一直活着并成为修女。
男主一直以人格A「行侠仗义」犯下多起命案。
直到他成年后,发现老婆外遇怒而杀妻,并得知女儿并非亲生。
在这样的刺激下,男主出了车祸且脑部受创,诞生了人格B,人格B只杀女性。
人格B准备杀死幼女,却被幼女的哭喊唤回人格A。
划重点,男主第一次眨眼失忆就是此时,而非年老后患老年痴呆才出现。
眨眼喻示的其实是两种人格的切换,后来大部分长时间的失忆也是人格切换造成的,只有小部分失忆是因为老年痴呆。
之后被幼女的哭喊召唤的人格A控制了男主,刚刚诞生的人格B被压制。
男主人格A的戾气也被幼女的爱感化,金盆洗手不再犯案,且对女儿疼爱有加。
直到男主老年患了老年痴呆,大脑出现问题,蛰伏的人格B开始控制男主,并重新开始杀人,且只杀女性。
之后就是人格A和人格B的较量。
人格A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女儿,但人格B憎恨女性,甚至把女儿看成老婆试图掐死。
小警察其实是个背锅侠,现实的小警察很可能只是个平凡查案警察。
但男主把人格B投影到小警察身上,在错乱中让自己相信,犯案的、伤害自己的是小警察而非自己的人格B。
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上映版和剪辑版拼凑起来看,即是同一个结局。
现实的小警察被人格B杀死随车沉尸河底,男主的人格A杀死了幻想里的小警察(即人格B)救了女儿。
但人格B并没有消失(幻想的小警察尸体也消失了),随后给被救的女儿注射了药剂,使得女儿从此失语。
人格A被关押和审问,CT片也显示少了小半头骨的是男主,而非现实的小警察。
女儿知道男主双重人格但又被人格A的父爱感动,决定不揭露男主并去探望男主帮其剪发并送人格A白球鞋。
男主证据不足最终被无罪释放,但人格A仍决定自杀,将死时幻想自己走到隧道口,发现怀表里头像是小警察,才意识到自己早就提醒过自己有人格B(这里的失忆是真的因为老年痴呆造成)。
人格B并没被杀死,所谓的小警察一直不过是人格B的投影,即自己。
症状1.患者起病隐袭,精神改变隐匿,早期不易被觉察;2.逐渐发生的记忆障碍(memoryimpairment)或遗忘是AD的重要特征或首发症状。
(1)近记忆障碍明显:患者不能记忆当天发生的日常琐事,记不得刚做过的事或讲过的话,忘记少用的名词、约会或贵重物件放于何处。
远事记忆可相对保留,早年不常用的词也会失去记忆。
(2)Korsakoff遗忘状态:表现为近事遗忘,对1~2min前讲过的事情可完全不能记忆,易遗忘近期接触过的人名、地点和数字,为填补记忆空白,病人常无意地编造情节或远事近移,出现错构和虚构,学习和记忆新知识困难;3.认知障碍(cognitiveimpairment)是AD的特征性表现,随病情进展逐渐表现明显。
(1)语言功能障碍;(2)视空间功能受损:表现为严重定向力障碍,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不认家门,不会看街路地图;(3)失认及失用:可出现视失认和面容失认,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也可出现自我认识受损;(4)计算力障碍。
4.精神障碍(1)抑郁心境、情感淡漠、焦虑不安、兴奋、欣快和失控等,主动性减少,注意力涣散,白天自言自语或大声说话,少数病人出现不适当或频繁发笑。
(2)部分病人出现思维和行为障碍等,如幻觉、错觉、片段妄想、虚构、古怪行为、攻击倾向及个性改变等,如怀疑自己年老虚弱的配偶有外遇,怀疑子女偷自己的钱物或物品,把不值钱的东西当作财宝藏匿,认为家人作密探而产生敌意,不合情理地改变意愿,持续忧虑、紧张和激惹,拒绝老朋友来访,言行失控,冒失的风险投资或色情行为等。
(3)贪食行为,或常忽略进食,多数病人失眠或夜间谵妄。
AD的临床分期:第1期(病期1~3年):主要表现为学会新知识有障碍,远期回忆能力有损害。
人格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
偶有易激惹或悲伤。
运动系统正常;第2期(病期2~10年):记忆力障碍表现为近及远记忆力明显损害。
空间定向障碍。
语言障碍表现为流利型失语。
运用能力障碍表现为意想运动性失用。
人格障碍表现为漠不关心,淡漠。
运动系统表现为不安;第3期(病期8~12年):此期表现为智能严重衰退,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强直或屈曲姿势,括约肌功能损害表现为尿、便失禁。
以上内容来自阿尔茨海默病百度百科细看此片不难发现,男主金出现了以上所有症状,医生的诊断加上金和恩熙都提及过病名,可以确定金确系老年痴呆而并非精神分裂症。
以此驳斥所有关于以多重人格推论此片的观点。
这部电影中不断穿插现实和幻觉,所有推论的前提必须先确定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觉,真实与幻觉的分水岭在何处。
可以确定的是,片中人物除去修女姐姐,其余全部是真实存在的。
是的,不论是万所长还是闵应该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真实存在不代表电影中他们所表现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
需要强调的是,本片一直是以「杀人者」的记忆视角呈现了所有场景。
我们可以从中确认出的真实事件1、金确实是个患上老年痴呆的连环杀人犯。
杀人的习惯起源于对惯用暴力父亲的反抗导致的过失杀人。
金17年前杀死的人无法列出名单,但可以确定的受害者有金的父亲、爱家暴妻子的店主、杀狗剖腹取戒指的女人、妻子、妻子的情夫,妍珠女士,闵。
金的姐姐在金未成年时已上吊自杀。
金的母亲生下金后或者过程中撒手人寰(金的母亲在其幼年或者成年镜头中从未出现过,金杀死闵后对女儿独白说道“我出生时就是杀人凶手”)2、恩熙不是金的亲生女儿。
金的妻子临死前的话透露出的信息,金杀死闵之后对女儿的独白都可以佐证这一点。
恩熙确实与闵在谈恋爱。
3、金是一名合法持有大量麻醉剂的兽医(片中不断出现金持大剂量戊巴比妥钠试图杀人或者自杀的镜头);金有按时参加诗歌学习班(结识了“肤浅”的妍珠女士并最终将其杀害,录下的影像中妍珠女士不断在承认“我错了”);金确实去过修道院并且坐在长椅上边吃寿司边“聊天”;金与闵在抛尸地附近两车相撞的事情真实发生(金杀人抛尸后开车逃离,途中撞上闵,金在家收看新闻时听见杀人新闻慌忙看了一眼自己的鞋底);金确实将恩熙送上车离开了家;金确实用日记记录了所有记忆包括所有幻觉造就的记忆。
(欢迎补充)零星片段拼凑出金的故事脉络,金生长在没有母亲的家庭,父亲终日酗酒并且打骂金和姐姐,金反抗中导致父亲窒息死亡,仅剩可以相依为命的姐姐也不久后上吊自杀身亡。
金独自长大,过程中不断发现身边类似于父亲那样暴力,自私自利的人并将其杀害(这一阶段受害人男女都有)。
结婚成家有了女儿恩熙,金无意中发现妻子与人偷情,无法忍受背叛的金遂将两人杀死,并从妻子口中得知女儿并非亲生。
金面临背叛且再一次成为孤身一人,精神恍惚的金在开车归家途中遭遇车祸,头部外伤,至此血管性痴呆开始缓慢起病(头痛/晕、面部抽搐、语言断续、部分记忆丧失),与女儿相依为命直至满脸老年斑,查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厌恶女人,尤其是浓妆艳抹爱与男性来往的“坏”女人,但又由于患上老年痴呆而容易对很多女性产生幻觉将其假想成浓妆艳抹的“坏”女人而去实施惩戒,金夜晚等待女儿归家时病情发作差点将女儿掐死就是佐证)。
患病后,金时常走失,忘事,女儿不厌其烦细微照顾,金却仍旧没有安全感(童年那种境遇确实难以有安全感,再加上遭遇妻子背叛)(金明明很爱并且依赖恩熙,却几次提及自己会去疗养院而不愿意拖累女儿,明明很喜欢恩熙送来的包子却装作冷漠无动于衷,待恩熙离开后却大口开吃),这时恩熙和闵的恋情曝光(闵因为在抛尸地附近遇见过金,心中略有怀疑根据名片信息来查案,却与恩熙结识并相恋),闵还是警察身份,出于害怕唯一的亲人被抢走,抑或是犯罪者对于警察生来就有的敌意和畏惧,金开始在幻想中为自己开罪,将自己近年来的血案安在闵的头上,并且在幻想中编织了不得不杀死闵的完美理由以至于金自己都被说服深信不疑(金幻想闵会杀死恩熙并且将近来的连环杀人案嫁祸给自己)。
而万所长,因为经常走失而被送往警察局,金熟悉万所长的面孔,并在幻想中将其设定为自己杀死闵的帮手。
所以出现了万所长帮金查验带血纱布,金跟踪闵伺机解救恩熙......可是正常人的万所长会帮一个老年痴呆患者去查所谓的证据吗?
片中导演用金的面部抽搐提醒观众场景的转换,但很多部分导演为了迷惑观众,并没有用明显面部抽搐提醒观众真实与幻觉场景的转换。
在闵绑住金,并且偷看金电脑中的日记这场戏中,闵删除了金记录在电脑中的记忆,编造了闵杀害女人的记忆,闵还殴打了金并导致房中物件散落一地。
下一个镜头,金在清爽整洁的房间中醒来,没有绑手绑脚,没有打斗伤痕,并且在影片的最后,警察将金的日记打印出来,明显可以看出内容并没有被改动或删除。
剧情反转在于金决定自杀时候听到了被闵绑住当晚无意中录下的音频,这时候金义无反顾扎进闵是杀手的幻觉,直至被逮捕才转清醒。
但事实上,片中多次使用录音机录音,我们可以看到必须一直按住按键才可以保持录音状态,而打斗戏中呈现的场景是录音机掉在地上,金按了一下按键,但这并不能录下完整音频,正是这个不合理暴露出这段“记忆”只是金的幻想幻觉。
再次,金播放闵威胁他的音频时,录音机显示07/07,但最后金被逮捕后女儿拿到收音机,其实里面只有一段音频,01/01,这也佐证了包括这段录音在内的这段场景,都是金的幻觉。
金才是全片中唯一的凶手,而女儿恩熙只能在知晓全部真相后独自活在这世上。
内有大量剧透!!!
慎入!!!
慎入!!!
慎入!!!
↓↓↓↓↓↓↓↓↓↓↓↓======================剧透=======================相信很多人看的都是上映版,我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些导演剪辑版跟上映版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导演剪辑版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了,尤其是闵警官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杀人狂这两个问题。
导演剪辑版中,男主金炳寿跟安巡警是有交情的。
安巡警带了警察学院的学生去找男主学习犯罪心理学,也的确一直把男主叫哥,证明两人私交关系不错。
影片后期,男主跟闵警官“大战”之后,屋里突然只剩下遍体鳞伤的他自己和女儿,闵警官不见踪影。
对此,男主向查案的警官交代为闵警官带着录有他犯罪告白的录音机,开着8588的白色轿车逃跑了。
而身为目击者的女儿对木屋里发生的事情绝口不提,既没有认同父亲的供述,也没有否认供述。
因为实在找不到闵警官和他的车,警方也只能暂时照男主的供述,将闵警官列为犯罪嫌疑人,连新闻媒体都这样播报。
男主出院时,恰好病房里的电视就在播嫌疑人闵警察依旧在逃的消息。
(不过这个新闻未必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男主的臆想,因为他此时仍然认定闵警官就是杀人狂)
但是在出院后,也就是关键剧情他走出隧道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杀人犯其实就是自己!
闵警官是因为撞车后看见男主后车厢有大量血迹,怀疑他是杀人犯才接近他的。
甚至影片末期闵警官也只是告诉男主的女儿竹林里有尸体被发现,她父亲是嫌疑人,根本没有伤害他女儿。
安巡警在小木屋里其实是跟闵警察在打电话,希望闵警官借未来女婿的身份劝男主自首,并不是认同闵警官有罪在追踪他。
杀了安巡警的人是男主!
(这里有点牵强,安巡警所在的小木屋就在闵警官和男主女儿藏身的大木屋旁,却非要在小木屋里打电话而不走进大木屋直接跟闵警官说。
想来想去,勉强可以解释为为了不让男主女儿听见他们的完整对话。
)
那么“失踪的”闵警官到底去哪了呢?
被男主在木屋里杀了之后,连人带车一起沉水库了。
女儿估计是因为对父亲的爱太深,才始终没有把父亲失神杀人的真相说出来。
所有事情的真相瞬间明了了,闵警官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是杀人狂,所有他犯下的暴行都是男主的臆想,或者是男主变态人格的映射,因为脑袋缺一块的人,不是闵警官,而是男主自己。
真正因为杀父而被母亲用熨斗打掉几乎半个脑壳的人是男主,推测男主从那时起就对女性产生了厌恶心理。
导演剪辑版的结尾并没有出现女儿去医院探望父亲的情节(女儿应该还没原谅杀人犯父亲),没有混淆视线的贴有闵警官相片的项链,也没有男主“闵泰周还没死”的喃喃自语,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开放性结局,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在影片中展示出来了。
这个版本解释了很多上映版的谜团,但同时也将事情讲得太白、太彻底了,反而让观众失去了开脑洞的乐趣……
本文只是个人观影之后,结合其他的解析,推断出的一种可能性。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喜欢琢磨烧脑剧情,站在导演编剧的角度分析剧情走向。
如果有的话,欢迎讨论,不喜欢也不要喷我。
谢谢剧情在此不多加赘述,现在就引入最关键的一点,闵泰周(坏警察)到底存在吗?
我认为,闵泰周(巡警)是真实存在的,但注意这个存在的警官职位只是巡警,和影片最后检察官来询问男主:“你为啥要杀人家闵巡警?
”是指的一个人,而这个人,不是坏警察。
真正的坏警察,就是男主的另外一重人格。
不知道大家观影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闵泰周的面部表情,有的时候阳光爽朗,有的时候看上去就让人后背一凉。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认为闵警官是杀人凶手。
影片结束后,根据剧情解析,恍然大悟,明白了男主双重人格的设定。
首先,少年时的男主,因为父亲家暴,动手杀死了父亲。
而男主的爆发点,仅仅是一双鞋,这就表明了男主的精神有一些不正常,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里对自身影响也大,再加上父亲暴力的遗传,表明男主有患精神病的“好底子” 第二点,对于男主母亲的描述少之又少。
一般这种家暴情形下,孩子都会和母亲相依为命,家暴父亲死了,全家的好日子本应到来。
但是姐姐上吊自杀,母亲不知所踪。
由此我推断,母亲责怪男主杀死父亲,,所以影片结尾,闵泰周(坏警察)那半拉被熨斗削掉的脑袋,应该是男主母亲对男主做的事情。
有可能此时,男主就已经产生了两种人格,一种除暴安良的“侠义”人格,一种就是“痛恨女性”的人格。
影片中所有男主和闵泰周(男主的第二重人格)两人的斗争,全是两种人格的斗争。
闵泰周人格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努力斗争下去。
最难解释的录音!
还记得,录音机是要手指持续按住录音键才会录音的吗?
如果只是掉地下碰到了,是怎么完成的录音呢?
答案就是,那些全是男主在头脑内的斗争。
早上起来,手和脖子并没有被勒住的痕迹,而夜里男主确实被困住了。
这就是,闵泰周人格展现的时候,原本的人格被压制住了,只能任由闵泰周人格更改电脑日记。
换一种想法:闵泰周如果是杀人凶手,为什么不在潜入男主卧室的时候直接杀了男主,(这样自己不是更不容易暴露)而是号称要杀死男主的女儿。
第一,闵泰周仇视女性:第二,闵泰周就是男主,所以杀死男主就等于杀死自己,不能这样做。
这时候你会问,男主有把录音播放给所长听,这个录音是哪来的呢。
这个应该是男主自己录的。
为什么声音会不同,因为不同人格展现的时候,会根据不同人格的不同设定,展现出不同的生理特征。
(详情参见《分裂》这部电影,24重人格分裂让你嗨爆) 影片高潮阶段,所长驱车赶往决战场所。
口中所说的是,我要抓住你,十七年前的凶手。
十七年前闵泰周应该还是个小孩,是无法犯下卖烟女孩的杀人案的。
所以所长指的应该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男主,这也意味着,男主可能杀了卖烟女孩,同时,卖烟女孩不是男主所说的罪不可恕的人的行列,那么只能属于民泰周人格所仇恨的女性行列。
另外一点,就是大家都看到的,从房子里运出来一具尸体。
男主在精神病院时,检察官过来询问男主为什么闵警官,如果此闵警官就是那个坏警察的话,男主的女儿不应该早会跟警察说明情况的嘛?
有人提出,十七年前男主杀死妻子后,回到家脸就抽搐了,说从那个时候失忆太扯了,其实不然。
身为家里有血栓性小脑萎缩导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家属,我很清楚,这种间歇性的发病发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十一岁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姥姥就已经有那种发病的症状了,今年我二十六。
我认为,男主脸抽搐,即是失忆的表现,更是人格切换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两个人格大战之前,男主失忆前,脸并没有抽搐,我认为男主是假装失忆,想趁机一举歼灭闵泰周人格,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闵泰周人格一反往常,而是先对男主下手了。
说好的杀死女儿给男主看呢,年轻力壮大小伙,背后阴老头,都勒不死,岂不是太弱鸡了。
正是因为,这是两种人格正面的对撞和斗争,男主的想法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闵泰周的眼前。
战斗胜利,表示闵泰周人格暂时被打压住,男主给自己一个假象,就是闵泰周已经死了,女儿安全了。
片尾,男主把女儿看成姐姐,而前面男主一直把女儿看成妻子。
姐姐代表男主祥和正常的一面,妻子代表男主仇视女性的一面。
所以还是男主具有两重人格的原因。
而影片结尾,男主为何选择自杀。
我觉得,另外一重人格,想完全消灭掉,是不可能的。
多重人格其实就是有心理障碍,年轻健全的人都不一定能够治好,更何况暮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
男主可能发现了,闵泰周就是自己,而自己存在,闵泰周人格就会继续存在,始终会对经常看望自己的女儿造成威胁。
选择自杀解决后患。
解释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多多交流。
感觉还是一部很不错,够烧脑的电影。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128分钟因为我相信这个才是真的结局……118分钟估计是为了过审的结局
梳理一下时间线:9月10日,闵和金发生车祸,地点海月三岔路。
闵留下了血液,自己化验后发现是O型血,鹿是没有O型血的,所以后备箱里必然是尸体。
11日,金报警,被警察当作笑料,闵用公用电话打给金,确认是他报警。
11日夜,金依据经验找到尸体,匿名报警。
12日晨,闵到现场,决定搞定金,意外邂逅金的女儿,于是心生奸计。
这里的问题是:女儿说,出事故那天,金去的竹林,但是鞋上有泥。
根据这个时间线,事故是10日,去水库是11日,鞋上有泥应该是11日才对,如果10日就有泥是什么原因?
这个地方我没想明白。
但是人肯定不是金炳寿杀的,因为他前面已经说了,他杀的人都是埋在小竹林里,不会扔水库,即使记忆丧失,习惯是不会改变。
而且他杀人的目的和闵是不一样的:金喜欢掐死他认为的垃圾,不分性别;闵只勒杀女人,而且是年轻漂亮的。
如果阿兹海默症只是让人失忆通过录音还可以补救一点点,最终都变得记不住。
我同事的奶奶,她常常忘了自己吃过饭,会一直不停的吃直到家人发现赶忙让她停下。
我说她就不会觉得肚子涨么?
要是让人分不清幻想和现实就更麻烦了。
可能主要是对回忆上造成障碍吧。
但是片中的金炳寿似乎多次对眼前的认知发生错误:他把女儿送上闵泰州的车,而他认为车上坐着修女姐姐。
事实上修女是不存在的吧?
金后来回到玛丽亚修道院,凳子上只有他前几天吃的寿司,和原来光鲜美丽的记忆对比是已经破败荒废的修道院,根本不会有修女在这晾床单的。
姐姐肯定早就死了,修女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十七年前的车祸造成的不单单是记忆力的丧失还有认知的错乱,只要脸一抽搐就会分不清现实,这也算是一个提示。
片头和片尾是相互呼应的。
片头时的金看着自己的鞋子,是女儿在片尾送给他的白色运动鞋,但是穿反了。
1小时2分,修女和金的对话,镜头也给到鞋子,放反了。
闵泰州我觉得是确实存在的杀人犯,不是什么多重人格。
正如他所说,都是杀人者,看一下眼神就知道了。
而金因为记忆和认知问题是绝佳的替罪羊。
第19分钟,电影镜头给到了森林里的小房子,然后性感的美女被勒死。
这个杀人者应该就是闵泰州,地点就是最后决战的地方。
闵喜欢勒死人,最后也想用勒的方式杀金炳寿。
在金准备好去杀闵的那天晚上他又开始抽抽,之后消失了一周的记忆。
在捆住金后查看笔记本电脑时闵说,差点出大事,幸好看了你的日记换成狍子血。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他就看过金的笔记本,然后调包证据。
这也反过来证明碰车的当天确实是闵杀人。
之后闵杀了曹妍珠并设圈套嫁祸给金。
“罪案现场除了金炳寿的指纹没有其他,逮捕他”,这招确实很阴毒。
有人说最后抬出去只有一具尸体,所以金是臆想了安炳万这个人。
镜头确实只给了一具尸体,但不推出现场只有一具尸体。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作为证据的金的录音笔女儿在播放时只听到他说要救女儿的那段,这不能推理出前面的录音就不存在了。
因为录音是倒叙的,要救女儿那段录音是最后的录音也是最新的录音,按下后播放这一段逻辑是对的。
如果有仔细看前面的片段,金在听自己的录音时确认闵是什么人时就是倒叙的。
而且我认真看了一下,抬出去那具尸体应该就是安所长,因为闵穿的鞋子是黑色耐克,尸体那双鞋子内侧是有白色边纹的。
关于检察长询问为什么金要杀死闵,有人问这时候女儿不是可以作证么?
从证据的角度说,就算女儿作证说是金犯下了杀死安所长并且打算杀死自己的罪行,也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
因为他们是父女关系,亲属的证言可信度是不够的。
另外,女儿在听到这段录音前,不一定愿意原谅父亲杀死母亲的过往,看她在案发现场质问父亲的表现是恐惧且痛恨的。
所以,她不见得就一定会为父亲做辩护,但是听完录音之后,我认为她原谅了父亲,因为后来去养老院照顾爸爸了。
之后再为其辩护、提交录音证据、笔记本证据等应该都能做到。
再这之后才有金出现在火车道上。
最后金看到女儿给的项链上有闵的照片,我觉得也不要太在意了。
金只要脸一抽搐,就代表他发病,眼前出现幻觉,比如之前掐自己女儿的时候。
片头和片尾他的脸都抽的厉害,抽搐着拿出项链同时幻象还见到闵说明此时处于错乱状态。
但是既然放他出来了,是不是已经证明了金是清白的、闵是连环杀人犯呢? 后面是我自己的小故事了,与电影无关,可以不用看。
我有记录梦境的习惯。
我现在对于久远的回忆偶尔也有混淆的时候,因为一些梦太真实了。
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应该是周六,我梦见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华丽的宝箱,就是现在游戏里常出现的那种镶满钻石黄金的宝箱,刚到手就被我哥抢走了。
我猛地从床上窜起来就冲过去揍我哥。
我哥正写作业呢,突然被我打得一脸懵逼。
我还一边大哭一边不依不饶要他还来。
我哥就很莫名:我弟该不会是个傻子吧?
然后我爸妈也质问我哥是不是拿我东西,我哥自然说没有。
我哭了好一阵子才慢慢平复下来,我妈问我是不是做梦,我仔细想了想:那东西确实不太像现实中可能存在的。
只好承认是做梦。
大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有我哥揉着被我揍的肩膀心情复杂的看着我们:你们不想对我说点什么吗?
这是当下就能确认的记忆,问题不大。
问题大的是远期记忆。
大概是念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我那大院的孩子在秋天的一个周末带我去了一位阿姨的家。
她家就在我们那大院外的一个村落里,路线非常复杂,拐了七八个弯才找到她家。
那阿姨的家就跟童话故事里的森林小屋一样:门前一棵茁壮茂盛的桃树,粉红桃花飘落一地的样子非常美。
进到木制三层小屋里,房子内的摆设都很古朴典雅,墙上有木制猫头鹰的挂钟滴答作响,大多数的家具都是实木制品。
阿姨带我们在二楼的房间里玩,玩具很多。
我生平第一次玩到不倒翁:红底,白胡子的圣诞老人造型。
还有许多糕点款待,八十年代并不是一个食物丰富的年代,有那么多糕点吃可以说很幸福了。
因为我太喜欢那个不倒翁了,后来自己一个人还跑去阿姨家玩了一个下午。
我们后来都搬出大院。
念中学时我和原来的小伙伴说,很想再去一次那阿姨家拜访一下。
我的小伙伴说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我说这怎么会忘了,咱们当时三个人一起去的,还是你们带的路。
她家门前有桃树,家里有猫头鹰挂钟,还有不倒翁……我的小伙伴们两脸懵逼的看着我:你又睡糊涂了吧?
我说,那我带你们去找。
于是我们回到那个村落,它看起来变化不大,比我记忆中小了很多,旧了很多,也没那么复杂。
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小屋了,也找不到桃花树。
小伙伴拍着我的肩膀说:别傻逼了,你一定又幻想了。
秋天是没有桃花的。
但是那个不倒翁怎么可能是做梦……
个人觉得剪辑版所谓的完整是为了强行铺出另一种结局,让一部片子两种解读都可行,但有些画蛇添足。
上映版的结局更合理,逻辑也更合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已经不杀人的杀手如何一边应对老年痴呆的阻碍,一边为了保护女儿解决新冒出来的杀手的故事。
而剪辑版的逻辑是,一个完美的杀手依靠杀手本性,即使老年痴呆了,仍能故意创造一个接盘侠,完美掩盖自己的犯罪。
问题是,他杀的人都过了17年了,他没必要又去新杀人,然后又来嫁祸…有人可能解释是17年后他因老年痴呆症而重新想起17年前的习惯开始杀人,但两个核心矛盾点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是抓赌方连杀两人,那一定是警察所为,二是如果因为痴呆症,17年前的杀人习惯复发了,那一定杀人的方法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其他方法,还拍照拍视频放血。
所以综合来看,更喜欢上映版,导演剪辑版,就当成是导演老年痴呆了后的一种幻想吧~
好的方面,本身本子不错,男主表演也很卖力,差的方面就是越往后看越觉得难以辨别到底是不是男主的幻想。
如果闵是男主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么说明全局基本上都是看男主自己幻想出来的,导演故意这样引诱观众也太过了,也不符合老年痴呆的表现,又不是人格分裂。
总之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没有明确的结尾但是也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这电影有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很难严谨地讨论。
但可以从一个最具看点的地方入手:就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男主以为最近的连环杀人案也是自己所为,因为病情导致自己忘记,担心自己这样下去会误杀女儿,准备自杀,但自杀前那一刻得到了关键线索,原来自己是被凶手布局,他需要一边对抗严重的病情一边证明自己的清白(至少是这部分)并惩罚凶手(自己的方式或法律意义上)。
如果电影最后的解释是一切都是主角的幻想、包括不合理的地方。
那有什么意思了?
反正就是大脑有问题,随便想随便编……比如再加一层,这些都是男主的幻想,剧情上可以成立,但很显然,人物大打折扣。
即——过犹不及。
因为我对这类电影早脱敏了,看得时候反而是这样的角度:用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去讲阿尔茨海默症,而不是以阿尔茨海默症来编织一个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
所以,我眼中的本片虽然商业元素很浓,但本质上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样的。
虽然导演借鉴了大量同类型电影,但也确实弄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出来,出于对创作的尊重,以导演剪辑版来评价的话,后面过于拖沓,反转画蛇添足。
电影想法非常好,但这么拍着实一般,如果让拉斯冯这类导演来拍,上限应该会很高。
设定是只有回忆才能作假,但是如果允许把不是回忆的内容最后揭露为回忆,那我凭什么把任何一个镜头当回事呢?
所以这种设定的电影真的挺无聊的,因为逻辑经不起推敲,观众也可以说整个片子都是一个老年痴呆自己幻想的,其实他一直都在养老院没出过门,这种片子没什么解读的意义,假设只是单纯讲一个杀人犯vs杀人犯故事还是不错的,顶多就是逻辑性上有点差,但是一搞这个强行反转,反而画蛇添足。
其实一般,就是好莱坞的类型片翻拍,通过精神分裂或失忆营造虚虚实实的朦胧真相感,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好感。
赤到真石了,除了薛耿求的表演和剪辑,整个电影就是一坨屎构成的,这摄影,剧本,服化道,在无病呻吟什么??太勾石了
我不反感结尾反转或者通过叙事手法“欺骗”观众的电影,但我讨厌所有信息都是虚假的、导演从一开始就构建假世界来“愚弄”观众的电影,纯属为了自己那个狗屎叙事框架恶心人。内核也很符合部分韩国人疯疯癫癫的现状,烂。
读过小说还是看的一愣一愣的,也许我的记忆也不行了
从《那家伙的声音》到《不可饶恕》到《素媛》再到这部《杀人者的记忆法 》,“不要做薛景求(薛耿求)的孩子”的定律依然适用……
老年痴呆版《记忆碎片》,薛景求的表演撑起整部电影,但因为导演过于想要模仿诺兰,导致叙事失控且混乱,悬疑感并不强,结尾故弄玄虚,难为薛大叔这么拼命和卖力,结果仍然都是套路,整部电影更接近于犯罪惊悚片的套路,里子都是好莱坞玩剩下的,倒是金雪炫的表演还挺有进步,至少不再是个纯粹的花瓶了
如果让人莫名其妙,那就是拍得不好。拍得好应该是引发人的思考。
这才是电影,有以往种种的借鉴痕迹,又自成一格,扣人心弦。
薛叔的演技完全信得过
还可以,不如记忆碎片
失忆杀手对决缺脑杀手。笑点延迟无感,虚假回忆断片,最后的父女情有点感人,演员表现不错
故事的最后,我依然没看太懂,既然是杀人者的记忆法,其实谁杀谁不是关键,关键是,杀人者往往喜欢把人妖魔化,杀人理由合理化,只能说,无耻。
故事设定太像记忆碎片,开局很好,后面三分之一不好玩了,没看头。及格吧。6/10
这个故事只看简介就被吸引,是很好的一个设定,拍出来也有毛骨悚然的地方,只是总觉得没说清楚一样,大家的推理我看了,觉得有道理又不够那么有道理,能有这种感觉,说明电影本身还是有欠缺吧?
同样是记忆消失/错位的题材怎么就偏偏拍的这么故弄玄虚令人讨厌,特别是最后的留白简直是蠢,就好像看见导演编剧那张大脸跳出来说:我牛逼吧!又把你们这些死观众耍了吧!另外演员表里为什么没有马东锡!
只扣半颗星,薛耿求的演技着的是韩星里绝对top3,对于边缘性人格的把控非常完美。男二号非常好出乎意料的是实力派。BGM渲染十分到位使全片充斥压抑、悬疑紧张的气氛。白雪皑皑竹、林风啸。
好电影就是通过某某细节发现某段回忆真,再通过某某细节说明某段记忆假?欣赏不来
连环撒搜。
满分的想法,及格的成品。如果以这样的设定,通过不断的闪回和错乱,将过去的杀生与现在的育子联系在一起,模糊真实的记忆与幻想的世界,并将这一切用诗意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是不是会比这样一个商业化、套路化的故事更好呢?导演却用折中主义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走向拧在了一起,故事的魅力自然大减。
典型的韩国式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