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勇士》。
7分。
尼科莱·弗格西格导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迈克尔·佩纳主演作品。
这些年,好莱坞反恐战争佳片频出,它们大多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有一些确实深省人性,有一些也确实令人深省。
陆陆续续,我差不多也看了不少。
《12勇士》不能说非常经典,但是部好片无疑,而且这个真实的事件在当时的美国因为安全考虑并没有在官方进行表彰和宣传,反而是民间自发地为这12位深入险地击毙恐怖分子的勇士离了骑士雕塑。
遗憾的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或者说创作上的不足,导演并没有花必要的时间去给观众酝酿情绪,为何这支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即将被解散的特种兵小分队会在看完911事件的报道后立刻自发组织起来请求出战。
诚然,每一个人每一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反恐精英,他们原本就经常面对这些恐怖分子,经验丰富,驾轻就熟。
当时有专家预测,要深入腹地彻底清楚塔利班组织,至少需要大量的兵力物力投入两年以上的时间,但这支12人的小分队仅仅用了三周就完成了任务,并且锤哥饰演的队长米奇还和阿富汗新政府副总统当时的正面军杜斯塔姆将军结下了深刻的情谊,成了私交甚好的兄弟。
追击过程非常凶险,12人只得到了6匹马的资源,在无人之境的荒漠,他们成了完成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
本片根据Doug Stanton的非虚构小说Horse Soldiers(马背上的战士)改编。
讲述了911事件后率先返回阿富汗北部展开情报收集工作的特战小队故事。
这支队伍同反抗塔利班的北方联盟取得联系、收集情报、为联军拿下喀布尔做了准备工作。
这12个人来自中央情报局海外准军事行动组 CIA paramilitary office,或clandestine operation team, 以及 美军特种部队5th Special Forces Group,5th SFG(A)是隶属于美国陆军的特种部队。
1960年,美军取消了骑兵编制,骑马打战的时代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成过眼云烟。
但在2001年,12位美军战士却在马背上给了塔利班人员重创,基地组织把此次交战称为“最惨痛的失利‘’。
这次反恐战争的开端大家一定都不会忘记,就是美利坚建国以来所遭受的最大一次袭击,震惊世界的911惨案。
最新影片《12勇士》(12 Strong)中,男主角米奇·纳尔逊在家里的电视上看到了双子塔被毁,他急匆匆地拒绝了升迁的机会,重回部队,担任队长,带领12位勇士,执行了一次对美军意义重大的打击任务。
主角,队长米奇·纳尔逊由雷声扮演者,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饰演,他在影片里褪去了神的外衣,回到了陆地上,给我们呈现了那场机密任务的始末。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在改编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天然的矛盾,还有如何取舍现实事件的长度和保留那些细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质量。
过度改编会给人遭受欺骗的感觉,而如果完全尊重现实又会令人乏味,电影的确来自现实,但是只包括乏味之外的一切。
《12勇士》最大的噱头无疑是在现代战场上重现两个时代的兵器重叠,在阿富汗的山谷中,战马居然和坦克相互冲撞,火箭炮成为了马匹冲杀突破的障碍,当美军战士在马匹上手持M16冲锋枪时,那种奇妙的混搭错觉直接勾起了观看的欲望。
另外,《12勇士》还通过美军的攻击策略,让我们一探了当时阿富汗的地缘势力情况,再现了“这里是阿富汗,许多帝国的坟场”的异域特征。
米奇·纳尔逊所属的ODA 595小队,俗称绿色贝雷帽,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12勇士》的第一幕极为简单,通过军人们与家庭的告别丰满人物,为安全“回家”和战斗的危险制造冲突,同时以911的惨烈画面树立战斗的正义性。
很快,以米奇·纳尔逊为首的12人队伍就深入到了阿富汗腹地,他们准备和当地的军阀,同样与塔利班为对手的杜斯塔姆将军进行了合作。
杜斯塔姆将军从17岁起开始与俄罗斯交战,当时已经55岁,会多国语言,在阿富汗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除了塔利班外,还有一支军事力量影响着战局,所以加上美军,一共有四支势力左右着战局,美军联合了其中两支,一同对抗塔利班,但这两支势力之间也摩擦不断,局势相当微妙和复杂。
米奇·纳尔逊12人与杜斯塔姆将军200人的军事力量需要对抗塔利班近5万人的武装。
他在给美军将军的邮件回复中这样描述:“他们每个人的AK47只有10发子弹,连狙击手的弹药也不到100发,还得忍受着干渴和饥饿……我亲眼目睹这些骑兵,翻山越岭,去攻打塔利班的据点。
冲锋时他们往往顶着枪林弹雨……”
塔利班和基地武装分子装备有30余辆坦克和70余门火炮,而他们甚至无法为12名美军战士每人提供一批战马。
力量对比悬殊,但威风凛凛的特种兵们一句话就点燃了情绪:“人数五千比一,这叫随便打,都是靶。
”当然,几百人对几万人发起攻击的壮举史上少有,温泉关300勇士,巴拉莫守卫战都以正义一方全军覆没告终,记忆中只有《三国演义》里,魏国猛将帅才张辽率领300骑兵勇士威震过一次逍遥津。
美军当然不会只依靠12位特种兵和一位有几百人实力的当地军阀,全天候制空权是他们的王牌杀器。
地毯式轰炸,来自天空的精准轰炸可以最快时间内摧毁塔利班的军事力量,所以米奇·纳尔逊一行人一开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轰炸机定位,待一阵狂轰乱炸后,杜斯塔姆将军的骑兵部队再去收拾残局。
整个任务的目的是把塔利班赶出城市,不给他们在冬天积蓄实力,训练士兵的机会,完成任务的期限只有3周,圣诞节之前回家。
可就像老斗士杜斯塔姆将军说的那样,“我制地,你制空,你们有制空权,但战争是在地上赢的。
”高潮大战中,面对死守谷地的塔利班武装,米奇·纳尔逊必须以正面突袭的惨烈方式获取胜利。
剧情在这里埋下了一个焦虑刺激的冲突,塔利班的火箭炮几乎以压制性的优势阻断了米奇·纳尔逊的突袭,骑兵伤亡惨重,而火箭炮填装一次弹药需要两分钟时间,于是高潮对决自然是骑兵冒着火炮向前进,
能够活着横枪立马到火箭炮前就算胜利,骑兵战坦克,骑兵躲子弹,骑兵胜火箭炮的“穿越”一幕就此“横空出世”。
《12勇士》虽然没有经典战争片的厚重感和反思性,但还是比较合格的在人物之间制造出了化学反应,体现了出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比如黑人美军士兵和阿富汗小男孩之间的相互守护。
小男孩与美军士兵如影随形,一开始让士兵反感,老练的长辈说出了缘由:一个美军士兵的生命可抵500名当地人,不是悬赏10万美金那么简单,而是如果美军士兵阵亡,美军有可能就不会再提供帮助,所以小男孩的任务是保护美军士兵,如果任务失败,他可能被“诛九族”。
黑人士兵在了解到缘由后,开始和小男孩逐渐拉近了关系,甚至形成了类似兄长之间的情谊。
小男孩好奇的吃着美国大兵带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甜食时,我们才能感到战争之外的片刻柔情。
影片最具矛盾的,其实是男主角队长和将军杜斯塔姆之间的拉扯。
两人都想获得实际的战争控制权,队长从没有实战经验的战士变成了他口中的“有杀手眼神”的战士;
而杜斯塔姆也识大局的和对手暂时保持了联盟关系,放弃了一座城市的控制权,两人都获得了成长。
杜斯塔姆的名言也令人记忆尤新,“你的天上有人,而我的天上只有神”,片尾他告诉队长,“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
美国将成为这里的一个族群,如果有人离开,就是懦夫,但留下,就是我们的敌人。
”他意味深长的接着说,“他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朋友”。
2014年,杜斯塔姆将军出任阿富汗副总统,和纳尔逊的友谊保持至今。
战后,米奇·纳尔逊12人全数归家,军事战略家预计需要耗时两年完成的任务,小队三周就神奇完成。
由于是机密任务,整个小队低调回家,未受到任何英雄仪式的欢迎或公开致意。
虽然片中,12位勇士队这场任务总是跃跃欲试,眉飞色舞,视死如归的,但我们知道,战争永远不值得歌颂。
之前有部电影,叫孤独的幸存者,也就是红翼行动,把那几个战士拍的英勇无比,死的那个壮烈,据称五个人对战500个塔利班打死30个。
幸好,事后塔利班也上传了战场视频,无一人死亡不说,人家其实也就十来人。
倒是那几个大兵,有两个一枪没开直接被击毙,其中还有一个,就是那个孤独的幸存者,事后被军事法庭因为战场懦弱行为及抛弃战友被审判,最后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了。
骑马和坦克,迫击炮,火箭弹对抗,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这里是帝国的坟场,塔利班老巢,基地组织大本营,阿富汗。
还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看之前你就能猜到主角不会死,美利坚必胜,但你永远猜不到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胜利。
12人的突击小分队,站前周瑜诸葛亮似的草船借箭,上面周瑜说6个周,孔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1天足矣!
序数词开启,1.2.3.4.5.6.7......3周内,12人分分合合,骑马打仗,空中支援,地空对接,直面死亡。
与阿富汗友军小情侣般相互试探,以心交心,最终如胶似漆,你侬我侬,戮力同心,拿下(忘了名字了)。
看后很是担心,这样的美军要是有一天和我们交手,我们的现代化部队,又会怎样迎敌?
亮剑吧,我的国!
摘录一段电影原文纪念“这里是阿富汗,很多帝国的坟场!
今天你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你的敌人,你们也是一样。
美国,很快也会成为这里的族群中的一份子(阿富汗有20多个民族)。
如果你们逃离了,你们会被认为是懦夫,但是如果你们留下,你们就会是我们的敌人.....”也许,这就是新晋的丹麦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最终含义:当你在复仇时,你也许同时是在维护正义;但是不一定非要因为需要复仇时,才去顺便维护正义;然而,要当心,太过自我膨胀时,会忘记自己的初心,让维护正义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的侵略和冒犯........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战狼里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只不过自卫反击战后中国已经多年不动干戈,所以对于现在年轻的观众来说,战狼里的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带有大国威严的警告,一句豪情万丈的示意。
糖放多了容易腻,战狼太过于着重调动观众的爱国情绪,在这一点上,林超贤棋高一着,红海行动没有刻意宣传这种自豪感,而是让观众在对华侨的及时救援、先进的军事装备中去体会的,同时又通过死亡和牺牲去表达战争的残酷和反人性,从而让观众明白了国家强大的意义在于能够保障国民的和平和安全,诉诸武力只是权宜之计。
对于多年置身战火的美国来说,看这样的电影或许有着不同的感受,更多的或许是仇恨或逆反,而不是大国自豪。
因为改编自事实,所以电影故事比较简单明了。
但是,对于一部战争片来说,要么深挖战争的本质和缘起,体现战争的残酷与反人性,表达反战的思想,要么大制作大投入,简单粗暴地截取一段故事,在视觉上轰炸观众。
而本片属于两不沾的类型,只是单纯还原了这么一段历史。
而且如果不是改编自事实,有些内容简直和抗日神剧有的一拼,比如美国大兵骑马冲锋的那段。
此外,小组里除了队长和队副,其他人物都太扁平,锤哥也是一脸正气,恨不得脸上就写着爱国两字,跟上司说翻脸就翻脸,军队里最讲究服从,自己都没有纪律意识怎么带下属。
反观红海行动里对小组里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简单交代,人物的平衡完爆本片。
哎,不说了,以后老美多学学我们是怎么拍爆米花战争大戏的吧。
12勇士算是典型的战争片的负面教材了,特效,剧本什么的搞得都像一部要干大事的片子,但面面俱到的讲述方法却让电影传达的价值观浮于表面。。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就是什么都想讲到,却什么都没讲到位。
从美国大兵们的爱国热情,士兵家眷的儿女情长,到乱世将军的个人魅力,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到主角的成长,到正义邪恶的两派势力,导演想表达的方面相当丰富丰富,但一大堆不错的想法杂糅在一起却难免看起来不够到位。
其实看看每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想要着重体现的东西总是就那么一点点精髓。
战争的复杂哪有那么容易概括。
从黑鹰坠落.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地雷区.血战钢锯岭.都是从惊鸿的一瞥来描述出战争的侧影。
而每一瞥的内容里都是值得深思的人性光辉。
有点可惜导演浪费这么优秀的选角和特效。
不过骑着马扫射和拿枪都不够利索的将军还是有点想吐槽吐槽😢
按理说,作为主旋律得美国反恐电影,有很多都很出彩,猎杀本拉登,黑鹰坠落,孤独生还者,勇者行动等等,片子也很长,但看着惊心动魄,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反观这部,前面铺垫了好一会,好不容易出发了,到了大本营闲聊一段,总算出发了,这时候我早就睡着了,后面确实有几场小规模战斗拍的还不错,就是这个骑马闯过去打坦克,咦这不是中国以前的马賊吗,难怪这么吊,唉,就算是真事我也是观感不好,给个两星半把,冲着敌方两个人扛一个炮弹去装弹太累了。
这部片子很好的为美国入侵阿富汗正名了!!!
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搞得你不攻打阿富汗就是跟天意作对一样。
单存影片出发,拍的蛮精彩的。
战争场面火爆,几场攻坚战打的也十分漂亮,各式武器轮番上演,尤其是在山地骑马作战时的情景,太引人入胜了。
而且塔利班传说中的国宝级武器喀秋莎也重装上演,加上美军空军轰炸的对峙场面,简直要震撼到逆天啦!!!
基地组织制造的9·11事件失去了许多平民的生命,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也是对老百姓犯下了滔天大罪,这样的组织就是恐怖分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残害百姓、扼杀文明、滥杀无辜的强权武装分子只能被定性为恐怖组织,必须被无条件的消灭干净!!!
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只有一条:不妥协,不谈判,直接消灭。
美国联合阿富汗地方武装北方联盟打着打击恐怖主义的幌子夺取塔利班政权,其实各自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盘。
塔利班极端政权是该被推翻,但推翻塔利班后的阿富汗迎来和平了吗,真正做到还政于民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屁,都是屁(扯淡)!!!
影片里有句话不错:“今天是盟友,明天是敌人,美国也会成为这里的一个族群。
”老美推翻了一个政权,培养出了多支地方军阀,也包括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来达到自己的某些利益。
看看阿富汗的现状,军阀并起,外国势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干政,本国各方势力的缠斗只为自己利益,所谓政府、联盟,脆弱的就像一张窗户纸,要不是伪政府的高管们有他们的美国干爹撑腰,估计下场好不到塔利班哪里去!
唯一不变的是,百姓的困苦生活丝毫没有改变,真真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到影片。
单从劲爆的战争场面来说,值得四颗星,确实是震撼到极致了。
每一个美军士兵演绎得都跟魔鬼终结者似得,完全开启了战斗无敌模式,在枪林弹雨中死掉的都是阿富汗武装人员,12人在冲锋陷阵的激战情况下无一伤亡,只有一个解释,锤哥附体了,带着神域的伙伴们乔扮成美军打的这场漂亮仗(片尾说,真实事件中12人小队完成任务后悉数返回,并没说12人全在第一线战场,近乎肉搏战后全身而退吧)。
12勇士不愧于这个称号。
美军利用空中的制霸权,充分的告诉我们战争原来可以这么搞。
不过场面方面,做的还不过好,人数怎么那么少人。
作为战争片来说,是不够激烈的。
最后的战斗场面,大家都像有神功附体一样,怎么都打不死。
是不是真的那么幸运?
十二勇士,个个牛叉。
看最后的字幕,好像是真实的故事也是十二勇士各各平安回家了。
看开头的时候,说是用真实故事改编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也有勇气、幸运在里面。
难看
烂片 两星不能再多,相当无聊的一个剧,无聊到让我想起来以战争片为名,实则啥都没收货的烂剧。
骑马冲锋坦克群,中世纪的野性搭配现代战争的华丽。
结合2021的阿富汗,讽刺满满
锤哥和佐德将军主演的主旋律影片,真实而严肃,最后骑马射杀恐怖分子有些燃。
#跑步需要肾上腺素# 讲真动作片真的不要搞一些自我感动,就是打好嘛,咔咔就是干,俺得找点好的肾上腺素康康,嗯。
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战斗部分还是很热血的,但那么少人还能以少胜多,骑马冲入众多敌人当中居然还能全身而退,感觉这是美国版的抗战神剧啊!
笑死了,骑马打坦克,还行吧!看得入迷。阿富汗这块地真凄惨
战场两步走,第一步轰炸,第二步收割
本以为会像危机十三小时那样,然后感觉像看了另一部电影
又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不知道当作纪录片来看行不行。为什么去战斗,为谁去战斗。还有目前中国军队的的远程呼叫轰炸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厉害。还有腰脱真的很痛啊。
如果你死了,被杀、被俘虏、被审讯折磨,甚至都没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这世上,除了那些在暮光里在堪萨斯的某处围栏观看牛仔竞技的人们,他们不经意的念叨,”还记得那个Nelson家的男孩吗?”“嗯,他咋了?”“死了吧,我想。”如此这般,直到没有人再记得你曾经在此时此刻的异国他乡。
毫无亮点的美式主旋律,真人真事改编的流水账,塔利班再彪悍也干不过山姆大叔爆炸不回头。
主旋律战争片,没有对战争和正义的反思,唯一的矛盾就是“我要打恐怖分子,为啥不让我打?”让人想起了我国17年电影中的劳模小伙子们。战斗场面主打密集轰炸,却缺乏技术细节和以此为中心的动作场面构思,骑马冲锋更是无稽之谈,最后愣整出个寥寥几骑冲向敌营的荒诞场景,真的是“目标多到打不完了”,笑话。99:20逆光拍射击姿态那个镜头好看。杜斯塔姆将军塑造得比较好,身为“帝国坟场”代言人,告诉美国佬打仗靠的是心而不是炸弹。锤子的角色完全没表现出从新手到杀手的转变,失败。
很奇怪这位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是什么来头,能请来这么多一线二线三线的演员帮他拍了一部各种槽点的主旋律鸡肋片……
美军在阿富汗最重要的胜利
战争片就是在过于冗长严肃和震撼树立形象中来回摇摆的题材,但这部明明真实事件大题材却拍的如此超英感这个度从开头就没把握住不是偏见只是太烂。严格说这群演员都不咋滴好几次我都恍惚我到底在看什么,真幸好雷神现在息影了演技塑造角色的能力怎么可以这么差。
我们是来自美利坚的12匹狼。。。。以及为了政治正确加了一匹黑狼
犯大美利坚者,虽远必诛吗?打仗靠国力,人命分贵贱啊......?
看名字以为会展现多个人,主要就突出了三个吧,或者说一个主角。12个人和当地一个将军接头,一起打塔利班的事情。联想使命召唤,这个算主旋律,另一部其他主题的,也在阿富汗 叫做前哨,比较推荐。